CN116658514A -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58514A
CN116658514A CN202211585178.8A CN202211585178A CN116658514A CN 116658514 A CN116658514 A CN 116658514A CN 202211585178 A CN202211585178 A CN 202211585178A CN 116658514 A CN116658514 A CN 116658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rotating
rocker arm
rotating shaft
midd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851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德森
臧永强
霍国亮
吴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8517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585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58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58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属于电子设备领域,铰链结构包括:基座;转动结构,转动连接于基座,转动结构具有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门板,设置于基座和转动结构之间,且转动连接于转动结构;门板背离于转动结构的表面为第一表面;弹性件,连接于转动结构和门板;在转动结构处于折叠状态下,弹性件用于推动门板相对于转动结构转动,使第一表面和基座的夹角小于第一角度;抵顶件,固定连接于基座;抵顶件用于在转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抵接于门板,以推动门板朝向第一表面和基座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结构通过一级传动即可实现对门板的控制,整体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折叠屏手机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在折叠的状态时,需要铰链结构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以使折叠屏手机的柔性屏在折叠的位置处形成水滴形,以减少应力集中,从而减轻柔性屏的折痕;在展开状态时,则需要铰链结构和柔性屏贴合的面保持平面。相关技术中,在折叠状态时,通常利用门板形成容纳空间;在展开状态时,通常利用门板形成平面;这就需要门板在折叠和展开状态时转动一定的角度,相关技术中的铰链结构通常采用两级以上传动的传动方式控制门板转动,导致整体结构过于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铰链结构的门板采用两级以上传动方式导致整体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铰链结构,包括:
基座;
转动结构,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转动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基座呈第一角度的折叠状态和相对于所述基座呈第二角度的展开状态;所述转动结构形成第一转轴;
门板,设置于所述基座和所述转动结构之间,且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结构;所述门板背离于所述转动结构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转动结构和所述门板;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门板相对于所述转动结构转动,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抵顶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抵顶件用于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分离于所述门板,以开放所述门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所述抵顶件还用于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抵接于所述门板,以推动所述门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
通过上述方案,在转动结构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抵顶件和门板分离,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门板会朝向第一表面和基座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从而此时门板会处于靠近于基座的一端靠近于转动结构的方向倾斜,在门板上贴合有柔性屏的情况下,门板可以带动柔性屏在转动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处于水滴形,从而有效减少折叠屏的应力集中,从而减轻柔性屏的折痕;在转动结构处于展开的状态时,抵顶件和门板接触,利用抵顶件可以使门板朝向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从而使门板在展开状态时保持平整,以保障在展开状态时柔性屏的平整性。综上,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结构通过一级传动即可实现对门板的控制,整体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结构、所述门板、所述弹性件以及所述抵顶件均设置为两个,所述转动结构中的一个、所述门板中的一个、所述弹性件中的一个以及所述抵顶件中的一个均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转动结构中的另一个、所述门板中的另一个、所述弹性件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抵顶件中的另一个均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
在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均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的夹角均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两个转动结构可以分别带动基座两侧的门板运动,在两个转动结构均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门板均在与各自对应的弹性件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表面和基座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从而两个门板的靠近于基座的一端的运动方向是相互远离,因此两个门板的靠近于基座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门板的远离于基座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形成大致为三棱柱形的空间,以容纳柔性屏中呈水滴形的弯折部分。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在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均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通过上述方案,在两个转动结构均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会始终保持于贴合于门板的状态,由于两个门板的第一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可以保障柔性屏在展开状态下处于平面的状态,以利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结构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二转轴延伸,所述门板形成第一开孔;所述门板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以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结构。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一凸起形成转轴,门板通过第一开孔套设于该转轴上,以实现门板和转动结构的转动连接,并且上述设计可以便于弹性件的安装。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位于所述第一开孔内,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门板。
通过上述方案,在转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下时,此时门板被抵顶件抵接,扭簧处于变形蓄能的状态,在转动结构处于折叠状态下时,此时门板和抵顶件分离,在扭簧恢复力的作用下,门板会朝向第一表面和基座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门板倾斜以容纳柔性屏上呈水滴形的弯折部分。由于扭簧结构简单,且占用空间较小,可以直接套设于第一凸起上,可以节约整体结构的空间。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门板形成避让孔;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转动结构至少部分处于所述避让孔内。
通过上述方案,门板在扭簧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表面和基座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时,可以转动至较大的倾斜角度,以使两个门板之间形成足够大的空间用于满足容纳柔性屏上呈水滴形的弯折部分。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结构包括:
中框,形成所述第一转轴;
第一摇臂,所述基座形成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摇臂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摇臂形成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中框;
第二摇臂,所述基座形成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摇臂的一端绕所述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摇臂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中框。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一摇臂可以带动中框转动,利用第二摇臂可以使中框在转动的过程中控制中框的角度,使中框保持于预设的角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四转轴处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框之间。
通过上述方案,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不在同一直线上,利用第一摇臂可以带动中框转动,且中框绕第二转轴转动,但中框在转动的过程中,中框和第二摇臂的夹角保持固定状态,从而在转动结构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中框和第四转轴的距离减少,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基座靠近于柔性屏,以为柔性屏提供支撑;在转动结构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中框和第四转轴的距离增加,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基座远离于柔性屏,以提供空间容纳柔性屏上呈水滴形的弯折部分。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形成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摇臂靠近于所述基座的一端形成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绕所述第二转轴延伸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滑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摇臂通过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以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之间的滑动,实现基座和第一摇臂的转动连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体积较大,保障整体的结构强度。并且由于第一滑槽呈弧形结构,因此第一滑槽所占用的高度较小,在不影响整体结构体积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摇臂还形成挡板,所述挡板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为平面;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通过上述方案,在转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不仅门板可以对柔性屏提供支撑,挡板也可以对柔性屏提供支撑,有效减少柔性屏展开后在折叠部位按压所产生的凹凸感,使柔性屏更加平整。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基座具有轴体,所述轴体沿所述第四转轴延伸,所述第二摇臂形成第二开孔;所述第二摇臂通过所述第二开孔套设于所述轴体,以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轴体形成转轴,第二摇臂通过第二开孔套设于轴体上,以实现第二摇臂和基座的转动连接。由于利用第一摇臂和基座的连接提供强度支撑,因此第二摇臂和基座之间的连接仅需较小的结构强度,从而轴体可以设置为较小的结构,从而不会影响到整体结构的体积。
所述第一摇臂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三转轴延伸,所述中框形成第三开孔;所述中框用于通过所述第三开孔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以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摇臂。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二凸起形成转轴,中框通过第三开孔套设于该转轴上,以实现中框和第一摇臂的转动连接。
所述中框形成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摇臂背离于所述基座的一端形成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第二滑槽小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可以实现第二摇臂和中框的滑动连接,以使中框和第二摇臂之间的夹角保持固定。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结构包括:
中框,形成所述第一转轴;
第一摇臂,所述基座形成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摇臂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中框。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在中框和第一摇臂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仅仅需要第一摇臂即可带动中框转动。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铰链结构。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利用结构简单的铰链结构实现折叠屏,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设备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铰链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铰链结构的正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结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结构在折叠状态下的正面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结构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结构在展开状态下的正面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转动结构均在折叠状态下的正面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转动结构均在展开状态下的正面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门板中框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动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中框的立体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摇臂的立体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摇臂的立体图。
其中,各附图标号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100、终端设备;110、柔性屏;200、铰链结构;210、基座;211、第一滑槽;212、轴体;220、转动结构;221、第一凸起;222、中框;223、第一摇臂;224、第二摇臂;225、第二滑槽;226、第三开孔;227、第二凸起;228、第一滑块;229、挡板;230、第二表面;231、第二滑块;232、第二开孔;240、门板;241、第一表面;242、第一开孔;243、避让孔;250、弹性件;260、抵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比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比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得益于柔性屏幕的技术发展,目前使用折叠屏的终端设备越来越多,对于折叠屏手机、折叠屏平板电脑、折叠屏笔记本等各类折叠屏的终端设备来说,铰链结构至关重要,铰链结构不仅需要带动柔性屏折叠和展开,还需要在柔性屏处于折叠状态下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容纳柔性屏的弯折部分。相关技术中,通常在铰链结构上安装门板,利用门板的转动实现在柔性屏展开的状态下支撑柔性屏,并在柔性屏折叠的状态下形成三棱柱形空间,以容纳柔性屏中呈水滴状的折叠部位。因此,在中框转动的过程中,门板的转动和中框的转动并非同步,这就需要在中框转动的过程中对门板的转动进行控制,以达到上述效果。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两级传动以上的传动方式控制门板转动,这就导致整体结构过于复杂,产品的良品率较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100,该终端设备100包括柔性屏110和铰链结构200,柔性屏110连接于铰链结构200,以在铰链结构200的带动下折叠或展开。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铰链结构200,该铰链结构200用于折叠屏手机、折叠屏平板电脑、折叠屏笔记本等各类折叠屏的终端设备100。该铰链结构200包括:基座210、转动结构220、门板240、弹性件250以及抵顶件260。
基座210位于折叠屏的终端设备100两个中框222之间的部分,在折叠屏的终端设备100中的柔性屏110弯折的过程中,柔性屏110中位于基座210处的部分会发生折叠,而柔性屏110中位于中框222处的部分则依旧保持平铺的状态。一般来说,基座210的宽度决定终端设备100在折叠状态下的厚度,因此基座210一般呈长条形的板状结构。当然,为了适应于各种不同形状的终端设备100,基座21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在本申请中不限定基座210的具体形状。
转动结构220转动连接于基座210。具体的,转动结构220可以通过铰接的方式转动连接于基座210,也可以通过沿弧线滑动的方式转动连接于基座21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转动连接于基座210。转动结构220相对于基座210转动具有一定的转动范围,具体的,该转动范围可以为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之间呈较小的第一角度至呈较大的第二角度,第一角度可以为直角,第二角度可以为平角。当然,根据终端设备100的具体需求,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也可以为其他的角度,以适应于不同的终端设备100,为了便于说明,在本申请中以第一角度为直角和第二角度为平角为例进行说明。在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之间呈第一角度的情况下,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在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之间呈第二角度的情况下,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
门板240设置于基座210和转动结构220之间。具体的,门板240设置于基座210和转动结构220之间指的是:多数情况下,门板240的大部分结构处于基座210和转动结构220之间的区域;在部分状态下,门板240也可以有部分区域位于基座210或转动结构220重合的位置,也可以有部分区域伸出于基座210或转动结构220。门板240转动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具体的,转动结构220上形成第一转轴,门板240绕该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具体的,第一转轴可以位于实体结构中,例如第一转轴可以位于呈圆柱状的实体结构的轴线上;第一转轴还可以位于虚体结构中,例如第一转轴可以位于呈圆柱状的孔的轴线上。门板240具有第一表面241,第一表面241为门板240上背离于转动结构220的表面。具体的,第一表面241用于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的状态下支撑柔性屏110,第一表面241还用于在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下形成用于容纳柔性屏110的折叠部分的容纳空间的侧壁。具体的,门板240可以为板状结构,即门板240的厚度远小于门板240的长度和门板240的宽度,在此情况下,门板240上面积较大的表面可以形成第一表面241,且由于厚度较小,可以有效节约空间。当然,根据终端设备100的需求,门板240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的形状,以适应于不同的终端设备100。具体的,第一表面241可以为平面,在此情况下,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表面241可以为柔性屏110提供平整的支撑,有利于保持柔性屏110的平整度。当然,根据终端设备100的需求,第一表面241也可以为曲面,以满足不同形式的终端设备100。门板24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为门板240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第二端为门板240远离于基座210的一端。
在本申请中,门板240和转动结构220在一个平面内转动,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也在该转动平面内转动,亦即门板240相对于转动结构220转动的转动轴线和转动结构220相对于基座210转动的转动轴线平行,在此情况下,当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下,此时门板240可以形成前后一致的容纳空间,以容纳柔性屏110折叠的部分。当然,根据终端设备100的具体需求,门板240和转动结构220的转动轴线也可以不平行于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的转动轴线,以满足不同的终端设备100。
弹性件250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具体的,弹性件250可以固定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以推动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相对运动,例如弹性件250可以通过抵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也可以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在本申请中不对弹性件250如何连接于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进行限定。在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下,弹性件250用于推动门板240相对于转动结构220转动,即弹性件250用于推动门板240的第一端朝向靠近于转动结构220的方向运动,使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夹角小于第一角度,即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的夹角小于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的最小角度,在第一角度为直角的情况下,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的夹角可以为锐角。
抵顶件260固定连接于基座210。具体的,抵顶件260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基座210,以保障二者的连接强度;抵顶件260还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结构固定连接于基座210,以便于拆装;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抵顶件260和基座210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保障二者的连接强度的同时还便于制造,并且节约内部空间。在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的时候,抵顶件260分离于门板240,即在此情况下,抵顶件260和门板240不直接接触,从而抵顶件260不会阻止门板240朝向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亦即抵顶件260开放门板240朝向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在转动结构220由折叠状态转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抵顶件260抵接于门板240,即在此情况下,抵顶件260和门板240直接接触,利用抵顶件260可以阻止门板240朝向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的时候,抵顶件260抵接于门板240,即在此情况下,抵顶件260和门板240持续接触,利用抵顶件260可以推动门板240朝向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具体的,在展开状态下,门板240和基座210的夹角可以为第二角度,即门板240和基座210的夹角和转动结构220和基座210的夹角一致,在此情况下,有利于保持柔性屏110的平整。
通过上述方案,在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抵顶件260和门板240分离,在弹性件250的作用下,门板240会朝向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从而此时门板240会处于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靠近于转动结构220的方向倾斜,在门板240上贴合有柔性屏110的情况下,门板240可以带动柔性屏110在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时处于水滴形,从而有效减少折叠屏的应力集中,从而减轻柔性屏110的折痕;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的状态时,抵顶件260和门板240接触,利用抵顶件260可以使门板240朝向第一表面241和所述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从而使门板240在展开状态时保持平整,以保障在展开状态时柔性屏110的平整性。综上,本申请提供的铰链结构200通过一级传动即可实现对门板240的控制,整体结构简单。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0、门板240、弹性件250以及抵顶件260均设置为两个。转动结构220中的一个、门板240中的一个、弹性件250中的一个以及抵顶件260中的一个均设置于基座210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左侧);转动结构220中的另一个、门板240中的另一个、弹性件250中的另一个以及抵顶件260中的另一个均设置于基座210的另一侧(例如图1中的右侧)。在两个转动结构22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如图9所示),两个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的夹角均小于第一角度。具体的,两个门板240的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均朝向基座210的两侧倾斜,两个门板240的远离于基座210的一端均朝向基座210的中间倾斜,因此两个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共同形成一个三棱柱体形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用于容纳柔性屏110上呈水滴形的折叠部位。在两个转动结构220均处于展开状态时(如图10所示),两个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处于同一平面内。在此情况下,两个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所呈的夹角可以为第二角度,即在第二角度为平角的情况下,两个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也呈平角,在此情况下,两个门板240以及转动结构220之间共同为柔性屏110提供支撑,以保障柔性屏110的平整。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两个转动结构220可以分别带动基座210两侧的门板240运动,在两个转动结构220均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门板240均在与各自对应的弹性件250的作用下朝向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从而两个门板240的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的运动方向是相互远离,因此两个门板240的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个门板240的远离于基座210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形成大致为三棱柱形的空间,以容纳柔性屏110中呈水滴形的弯折部分。在两个转动结构220均处于展开状态时,柔性屏110会始终保持于贴合于门板240的状态,由于两个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处于同一平面内,可以保障柔性屏110在展开状态下处于平面的状态,以利于使用者进行使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0形成第一凸起221,第一凸起221沿第一转轴延伸。具体的,第一凸起221可以为圆柱体形的实体结构,在此情况下,第一凸起221的轴线可以和第一转轴重合。当然,第一凸起22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实体结构,在本申请中不对其进行限制。门板240形成第一开孔242。具体的,门板240的第一开孔242可以为圆柱体形的孔,在此情况下,第一开孔242的轴线可以和第一转轴重合。具体的,第一开孔242可以为盲孔,以最大程度保障门板240的结构强度。当然,第一开孔242也可以为通孔,以适应于不同的门板240。在本申请中对第一开孔242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门板240通过第一开孔242套设于第一凸起221,第一凸起221和门板240之间可以小间隙配合,即第一凸起221的直径略小于第一开孔242的直径,以便于二者转动。当然,第一凸起221和门板240之间也可以过渡配合,即第一凸起221的直径和第一开孔242的直径基本相同,在此情况下,二者也可以相对转动,并且二者在垂直于转动轴的方向上的旷量很小,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一凸起221形成转轴,门板240通过第一开孔242套设于该转轴上,以实现门板240和转动结构220的转动连接,并且上述设计可以便于弹性件250的安装。
如图3、图4以及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250为扭簧。扭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转动结构220,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门板240。在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发生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扭簧会产生形变,从而会产生恢复力,该恢复力可以使转动结构220和门板240的相对转动恢复至初始状态。具体的,扭簧在初始状态时,即为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时,在此时,弹性件250将门板240推动至第一表面241和所述的夹角小于第一角度的状态,以收纳柔性屏110中呈水滴形的折叠部分;在转动结构22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在抵顶件260的作用下,门板240朝向和转动结构220的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从而可以使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和转动结构220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或大致处于同一平面内,从而可以对柔性屏110提供支撑,并使柔性屏110保持平整。
扭簧位于第一开孔242内。具体的,扭簧可以全部位于第一开孔242内,以利用第一开孔242为扭簧提供稳定的环境。当然,扭簧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一开孔242内,另外部分位于第一开孔242外,以适应于不同的终端设备100。扭簧套设于第一凸起221。由于扭簧中间形成孔状结构,因此将扭簧套设于第一凸起221,可以大大节约整体的空间占用,并且利用第一凸起221还可以对扭簧的位置进行限制,防止扭簧在垂直于第一转轴的方向上出现幅度过大的运动,保障扭簧工作的稳定性。
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门板240形成避让孔243。具体的,避让孔243指的是门板240有部分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孔状结构,该孔状结构可以为具有环形侧壁的结构,也可以侧壁具有部分缺口的结构。例如,该孔状结构可以为四周呈圆形的圆孔;也可以为只有三个侧面有侧壁,而另一个侧面没有侧壁的槽形结构。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该避让孔243即为仅有三面有侧壁的槽形结构,而在门板240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则没有侧壁,这就为门板240由靠近基座210的一端朝向靠近于转动结构220的方向转动提供了转动空间。在转动结构220处于折叠状态时,转动结构220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孔243内,在此状态下,门板240具有足够的转动空间,以使门板240的第一表面241和基座210的夹角小于第一角度。
如图1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0包括:中框222、第一摇臂223以及第二摇臂224。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中框222用于支撑柔性屏110。具体的,中框222中靠近于柔性屏110的表面和柔性屏110贴合,从而对柔性屏110提供支撑。在中框222转动的过程中,由于中框222位于距离柔性屏110的折叠部位较远的位置,因此中框222和柔性屏110之间的连接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利用中框222带动柔性屏110运动即可。
如图12和图14所示,第一摇臂22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座210。具体的,基座210形成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设置于基座210的一侧,第一摇臂223相对于基座210的转动方向为绕第二转轴的方向。第一摇臂22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中框222。具体的,第一摇臂223中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座210,第一摇臂223中远离于基座210的一端则转动连接于中框222。第一摇臂223上形成第三转轴,中框222相对于第一摇臂223的转动方向为绕第三转轴的方向。
如图12和图15所示,第二摇臂224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座210。具体的,基座210形成第四转轴,第四转轴平行于第二转轴,第二摇臂224相对于基座210的转动方向为绕第四转轴的方向。在此情况下,第一摇臂223和第二摇臂224均在同一平面内转动,从而带动中框222也在该平面内转动,保障中框222运动的稳定性。第二摇臂224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中框222。在第一摇臂22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摇臂223会带动中框222转动,中框222会带动第二摇臂224转动,由于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并非重合,因此中框222和第二摇臂224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由于中框222和第二摇臂224滑动连接,利用第二摇臂224可以控制中框222相对于第二摇臂224的角度保持固定。另外,利用第一摇臂223和第二摇臂224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基座210在转动结构220转动的过程中相对于柔性屏110上升或下降。
如图10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四转轴处于第二转轴和中框222之间。具体的,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是,第四转轴可以位于第二转轴和中框222之间的连线上,也可以稍微偏离于第二转轴和中框222之间的连线。
通过上述方案,第二转轴和第四转轴不在同一直线上,利用第一摇臂223可以带动中框222转动,且中框222绕第二转轴转动,但中框222在转动的过程中,中框222和第二摇臂224的夹角保持固定状态,从而在转动结构220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中,中框222和第四转轴的距离减少,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基座210靠近于柔性屏110,以为柔性屏110提供支撑;在转动结构220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中框222和第四转轴的距离增加,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基座210远离于柔性屏110,以提供空间容纳柔性屏110上呈水滴形的弯折部分。
如图12和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0形成第一滑槽211。具体的,第一滑槽211绕第二转轴延伸呈弧形结构。例如,第一滑槽211可以为半圆形成的弧形结构,以适应于转动结构220由和基座210呈直角转动至和基座210呈平角。当然,第一滑槽211也可以为优弧形成的弧形结构,以适应于更大的转动范围;第一滑槽211还可以为劣弧形成的弧形结构,以适应于更小的转动范围;本申请不对第一滑槽211的具体弧度大小进行限制。由于基座210为板状结构,因此半圆形成的弧形结构可以仅占用基座210弧形结构半径高度的空间,从而可以将第一滑槽211的结构设置为较大的结构。第一摇臂223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形成第一滑块228。第一滑块228可以全部位于第一滑槽211内,第一滑块228也可以仅有部分位于第一滑槽211内,仅需第一滑块228和第一滑槽211滑动连接即可。在第一滑块228沿第一滑槽211的延伸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摇臂223和基座210即绕第二转轴相对转动。由于第一滑槽211可以设置为较大的结构,因此第一滑块228也可以设置为较大的结构,从而第一摇臂223的横截面积较大,有效保障了第一摇臂223的结构强度。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一滑槽211和第一滑块228之间的滑动,实现基座210和第一摇臂223的转动连接,利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第一滑槽211和第一滑块228的体积较大,保障整体的结构强度。并且由于第一滑槽211呈弧形结构,因此第一滑槽211所占用的高度较小,在不影响整体结构体积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结构强度。
如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摇臂223还形成挡板229,挡板229位于第一摇臂223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挡板229具有第二表面230,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二表面230即为挡板229靠近于柔性屏110的表面。第二表面230可以为平面,在第一表面241也为平面的情况下,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时,利用第一表面241和第二表面230可以共同对柔性屏110提供支撑。具体的,挡板229可以为板状结构,即挡板229的厚度远小于挡板229的宽度和高度。挡板229和第一摇臂223的其他部位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保障二者的连接强度,并且便于生产制造。挡板229设置于第一滑槽211之外,以防止挡板229影响第一滑块228和第一滑槽211相对滑动。
通过上述方案,在转动结构220处于展开状态时,不仅门板240可以对柔性屏110提供支撑,挡板229也可以对柔性屏110提供支撑,有效减少柔性屏110展开后在折叠部位按压所产生的凹凸感,使柔性屏110更加平整。
如图12和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0具有轴体212,轴体212沿第四转轴延伸。具体的,轴体212可以为圆柱体形结构,轴体212的轴线和第四转轴重合。具体的,轴体212可以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基座210的其他结构,以保障二者的结构强度;轴体212也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结构固定连接于基座210的其他结构,以便于二者拆卸;轴体212还可以和基座210的其他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以便于生产制造。第二摇臂224形成第二开孔232。具体的,第二开孔232可以为圆柱体形的孔,以适应于轴体212,第二开孔232的轴线可以和第四转轴重合。第二摇臂224通过第二开孔232套设于轴体212,以使第二摇臂224转动连接于基座210。具体的,第二摇臂224和轴体212可以小间隙配合,即轴体212的直径略小于第二开孔232的直径,以便于二者转动;第二摇臂224和轴体212还可以过渡配合,即轴体212的直径和第二开孔232的直径基本相同,以保障二者的运动稳定。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轴体212形成转轴,第二摇臂224通过第二开孔232套设于轴体212上,以实现第二摇臂224和基座210的转动连接。由于利用第一摇臂223和基座210的连接提供强度支撑,因此第二摇臂224和基座210之间的连接仅需较小的结构强度,从而轴体212可以设置为较小的结构,从而不会影响到整体结构的体积。
如图12、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摇臂223形成第二凸起227,第二凸起227沿第三转轴延伸。具体的,第二凸起227可以为圆柱体形的实体结构,在此情况下,第二凸起227的轴线可以和第三转轴重合。当然,第二凸起227也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实体结构,在本申请中不对其进行限制。中框222形成第三开孔226。具体的,第三开孔226可以为圆柱体形的孔,在此情况下,第三开孔226的轴线可以和第三转轴重合。具体的,第三开孔226可以为盲孔,以最大程度保障中框222的结构强度。当然,第三开孔226也可以为通孔,以适应于不同的中框222。在本申请中对第三开孔226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定。中框222通过第三开孔226套设于第二凸起227,第二凸起227和中框222之间可以小间隙配合,即第二凸起227的直径略小于第三开孔226的直径,以便
于二者转动。当然,第二凸起227和中框222之间也可以过渡配合,即第二凸起227的直5径和第三开孔226的直径基本相同,在此情况下,二者也可以相对转动,并且二者在垂直
于转动轴的方向上的旷量很小,有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二凸起227形成转轴,中框222通过第三开孔226套设于该转轴上,以实现第一摇臂223和中框222的转动连接。
如图12、图13以及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中框222形成第二滑槽0225。具体的,第二滑槽225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摇臂224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使摇臂和中
框222之间可以通过第二滑槽225滑动连接。第二摇臂224背离于基座210的一端形成第二滑块231,第二滑块231可以全部位于第二滑槽225内,第二滑块231也可以部分位于第二滑槽225内,只需要第二滑块231和第二滑槽225滑动连接即可。第二滑块231和第
二滑槽225可以小间隙配合,以便于二者相对滑动;第二滑块231和第二滑槽225也可以5过渡配合,以保障二者运动的稳定性。通过上述方案,利用第二滑槽225和第二滑块231
可以实现第二摇臂224和中框222的滑动连接,以使中框222和第二摇臂224之间的夹角保持固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转动结构220还可以包括:中框222和第一摇臂223。
中框222用于支撑柔性屏110。具体的,中框222中靠近于柔性屏110的表面和柔性0屏110贴合,从而对柔性屏110提供支撑。在中框222转动的过程中,由于中框222位于
距离柔性屏110的折叠部位较远的位置,因此中框222和柔性屏110之间的连接不需要改变,只需要利用中框222带动柔性屏110运动即可。
第一摇臂22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座210。具体的,基座210形成第二转轴,第二转
轴设置于基座210的一侧,第一摇臂223相对于基座210的转动方向为绕第二转轴的方向。5第一摇臂2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中框222。具体的,第一摇臂223中靠近于基座2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座210,第一摇臂223中远离于基座210的一端则固定连接于中框222。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进一步简化结构,在中框222和第一摇臂223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仅仅需要第一摇臂223即可带动中框222转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0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
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
转动结构,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转动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基座呈第一角度的折叠状态和相对于所述基座呈第二角度的展开状态;所述转动结构形成第一转轴;
门板,设置于所述基座和所述转动结构之间,且绕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结构;所述门板背离于所述转动结构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转动结构和所述门板;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弹性件用于推动所述门板相对于所述转动结构转动,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抵顶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抵顶件用于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分离于所述门板,以开放所述门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之间的之间的夹角减小的方向转动;所述抵顶件还用于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抵接于所述门板,以推动所述门板朝向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之间的之间的夹角增大的方向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结构、所述门板、所述弹性件以及所述抵顶件均设置为两个,所述转动结构中的一个、所述门板中的一个、所述弹性件中的一个以及所述抵顶件中的一个均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转动结构中的另一个、所述门板中的另一个、所述弹性件中的另一个以及所述抵顶件中的另一个均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另一侧;
在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均处于折叠状态时,两个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基座的夹角均小于所述第一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表面为平面;在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均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所述门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结构形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转轴延伸,所述门板形成第一开孔;所述门板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孔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以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位于所述第一开孔内,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门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板形成有避让孔;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折叠状态时,所述转动结构至少部分处于所述避让孔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
中框,形成所述第一转轴;
第一摇臂,所述基座形成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摇臂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摇臂形成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中框;
第二摇臂,所述基座形成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摇臂的一端绕所述第四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摇臂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中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四转轴处于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中框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形成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摇臂靠近于所述基座的一端形成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绕所述第二转轴延伸呈弧形结构,所述第一滑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摇臂通过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以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摇臂还形成挡板,所述挡板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均为平面;在所述转动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具有轴体,所述轴体沿所述第四转轴延伸,所述第二摇臂形成第二开孔;所述第二摇臂通过所述第二开孔套设于所述轴体,以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摇臂形成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三转轴延伸,所述中框形成第三开孔;所述中框用于通过所述第三开孔套设于所述第二凸起,以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摇臂。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框形成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摇臂背离于所述基座的一端形成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滑块和所述第二滑槽小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
中框,形成所述第一转轴;
第一摇臂,所述基座形成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摇臂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中框。
15.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铰链结构。
CN202211585178.8A 2022-12-09 2022-12-09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66585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5178.8A CN116658514A (zh) 2022-12-09 2022-12-09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85178.8A CN116658514A (zh) 2022-12-09 2022-12-09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58514A true CN116658514A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12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85178.8A Pending CN116658514A (zh) 2022-12-09 2022-12-09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58514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67926A (zh) * 2021-03-19 2021-07-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WO2022001833A1 (zh) * 2020-06-29 2022-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屏用折叠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4466092A (zh) * 2021-05-27 2022-05-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218147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849479U (zh) * 2022-05-16 2022-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1833A1 (zh) * 2020-06-29 2022-01-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屏用折叠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067926A (zh) * 2021-03-19 2021-07-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机构、支架结构和电子设备
WO2022218147A1 (zh) * 2021-04-16 2022-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466092A (zh) * 2021-05-27 2022-05-1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2247567A1 (zh) * 2021-05-27 2022-12-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7849479U (zh) * 2022-05-16 2022-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07914A1 (zh) 一种可弯折装置
WO2020029062A1 (zh)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US11416039B2 (en) Complex moving/rotating pivot shaft device
CN211375464U (zh) 电子装置
CN110045788B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CN113534893B (zh) 折叠式电子装置
CN217761887U (zh) 阻尼机构、铰链装置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2252318A1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113345334A (zh) 一种中框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08194496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铰链机构
CN115539490A (zh) 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6658514A (zh) 铰链结构及终端设备
CN218934999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2137727U (zh) 一种内折柔性屏电子移动终端铰链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WO2024041097A1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209800522U (zh) 360度旋转转轴机构
CN218670174U (zh) 一种转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6696929A (zh)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215730566U (zh) 折叠显示装置
CN114198386A (zh) 用于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的铰链
WO2021088020A1 (zh) 电子装置
CN102035908A (zh) 折叠式携带终端机用的铰接装置
TWI81750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