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5892A -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5892A
CN116615892A CN202180080384.0A CN202180080384A CN116615892A CN 116615892 A CN116615892 A CN 116615892A CN 202180080384 A CN202180080384 A CN 202180080384A CN 116615892 A CN116615892 A CN 116615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data
request source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03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星野正幸
生岛佳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615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5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302Route determination based on requested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80Ingress point selection by the source endpoint, e.g. selection of ISP or POP
    • H04L45/85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91Mapp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requir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4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5Push-based network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1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taking into account QoS or priority requi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车辆(Hv)所具备的多个应用(81)分别在产生了与对应的服务器(4)的通信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对无线通信装置(7)输出包含应用ID、通信条件的通信开始请求。无线通信装置(7)基于每个通信线路的空闲容量、通信速度等来判定是否存在满足从应用(81)通知的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在存在满足通信条件的线路的情况下,确保该应用(81)用的源端口,并且进行路由设定。然后,对通信请求源的应用(81)返回包含源端口编号的通信许可响应。另一方面,在不存在满足通信条件的线路的情况下,对应用(81)返回不可分配响应。

Description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以2020年12月3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201138号为基础,通过参照整体引用基础申请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对在车辆中使用的应用程序与服务器的通信进行中继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车辆所具备的多个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经由通信装置与配置在车辆外部的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的结构。另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通信装置公开了为了实现从通信装置向服务器发送数据的高效化,而基于预先对每个ECU设定的优先级来调整数据的发送顺序的结构。具体而言,在来自优先级相对较低的ECU的数据之前,将从优先级较高的ECU输入的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882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基于预先设定的优先级来调整每个应用程序的分组发送顺序的结构。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未提及任何对每个应用程序动态地控制通信线路/通信频带的分配状态的技术。
作为动态地控制每个应用程序的通信线路/通信频带的分配状态的方法,例如考虑预先对每个应用程序设定优先级,并使用该优先级来调整每个应用程序的分配状态的方法。
然而,将来,搭载于车辆的应用程序可能动态地变更。另外,假定搭载于每个车辆的应用程序的组合不同。因此,难以预先在控制无线通信的通信控制装置中登记每个应用程序的优先顺序。除此之外,按照每个应用程序,例如所请求的通信速度、延迟、安全等级、可允许的通信费用的上限值等数据通信所涉及的特性、设定(也就是通信条件)可能不同。因此,仅通过优先级这样的一个参数,难以适当地控制每个应用程序的通信线路的分配状态。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基于该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设定与每个应用程序的通信特性相应的通信路径的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
用于实现该目的的通信控制装置构成为能够利用至少一个通信线路,且控制在车辆中执行的多个应用程序中的每个应用程序与外部装置的使用通信线路的通信,该通信控制装置具备:请求接受部,从应用程序接受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开始请求;通信条件获取部,从作为开始请求的请求源的应用程序获取通信条件,上述通信条件表示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所涉及的条件;能否通信判断部,基于通信线路的状态和先行应用的通信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与通信条件相应的数据通信,其中,上述先行应用是正在执行通信的其他应用程序;路径设定部,基于通过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能够进行请求源与外部装置的通信,来进行设定从请求源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的处理;以及响应部,将表示能否通信判断部的判断结果的信息返回至请求源,通信路径的设定包含向请求源分配源端口编号,响应部构成为:在通过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向请求源通知源端口编号。
根据上述结构,不基于预先设定的优先级,而是基于从作为通信开始的请求源的应用程序通知的通信条件、通信线路的状态、以及先行应用的通信条件,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与请求源的通信条件相应的数据通信。另外,在判定为能够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基于请求源的通信条件来设定针对请求源的通信路径。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变更在车辆中使用的应用程序、或者在每个车辆上搭载应用程序的组合不同,也能够设定与每个应用程序的通信特性相应的通信路径。
另外,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通信控制方法是使用至少一个通信线路执行的通信控制方法,该通信控制方法控制在车辆中使用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与外部装置的通信的实施状况,其中,上述外部装置是存在于车辆外部的通信装置,上述方法包含:应用程序向在车辆中使用的无线通信装置发送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开始请求;无线通信装置从作为开始请求的请求源的应用程序获取通信条件,上述通信条件表示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所涉及的条件;无线通信装置基于通信线路的状态和先行应用的通信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与请求源的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其中,上述先行应用是正在执行通信的其他应用程序;无线通信装置基于被判定为能够进行请求源与外部装置的通信,来确保用于请求源的源端口编号,并且设定从请求源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无线通信装置对请求源通知至少包含源端口编号的路径信息作为与从请求源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相关的信息;以及请求源使用源端口编号与外部装置执行加密通信。
并且,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中继服务器是对在车辆中使用的应用程序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进行中继,其中,上述外部装置与应用程序协作地进行动作,与应用程序的通信构成为:经由搭载于车辆的无线通信装置来进行通信,无线通信装置构成为:从规定的多个通信线路中选择性地使用满足应用程序所指定的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上述中继服务器具备:路径信息获取部,从无线通信装置中,以与应用标识符建立对应关系地获取包含分配给应用程序的源端口编号的通信路径信息,其中,上述应用标识符是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以及通信量管理部,与应用标识符或者源端口编号相关联地管理使用被分配给应用程序的源端口编号收发的每个通信线路的数据量。
此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括号内的附图标记表示与作为一个方式后述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单元的对应关系,并不限定本公开的技术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车辆用通信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用于对ACP服务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3是表示车载通信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用于对无线通信装置的功能进行说明的框图。
图5是表示可包含于通信条件的项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能够分配符合通信条件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的时序图。
图7是不能分配符合通信条件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的时序图。
图8是有关路径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有关使用允许RTT来选定分配线路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有关使用允许等待时间来判断是否维持先行应用的通信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有关使用数据可保持时间来判断是否维持先行应用的通信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有关使用数据缺损标志来判断是否维持先行应用的通信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对通信量管理部的工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车辆用通信系统100的简要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车辆用通信系统100例如提供依据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的无线通信。在实施方式中省略说明的部分是可通过按LTE的标准规定的方法来进行的部分。此外,车辆用通信系统100也可以提供依据3G标准、4G标准、5G标准等的无线通信。以下,也将LTE、3G、4G、5G等集中记载为LTE等。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以3G、4G、5G等为依据适当地变更并实施。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车辆用通信系统100包含车载通信系统1、蜂窝基站2、核心网络3、服务器4以及ACP服务器5。另外,车辆用通信系统100可以包含Wi-Fi基站6作为任意的要素。此外,虽然在图1中仅各示出一个蜂窝基站2、Wi-Fi基站6,但它们可以存在多个。
车载通信系统1是在车辆Hv中构建的通信系统。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车载通信系统1具备多个应用程序(以下,称为应用81),分别与各应用81所对应的多个服务器4中的每个服务器4实施数据通信。服务器4相当于外部装置。
对于搭载有车载通信系统1的车辆Hv也是如此,虽然在图1中仅示出一个,但作为系统整体可能存在多个。搭载于各车辆Hv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规格、安装于ECU的应用81的版本等可能不同。在ECU的规格中可以包含OS(OperatingSystem:操作系统)、车辆电源关闭时的应用81的启动状态等。
车载通信系统1构成为能够利用蜂窝线路以及Wi-Fi线路等通信方式不同的多种无线通信服务(也就是通信线路)。这里的蜂窝线路是指经由蜂窝基站2的通信线路,也就是依据LTE/4G/5G标准的通信线路。另外,所谓的Wi-Fi线路是指经由Wi-Fi基站6的通信线路。在车辆Hv存在于Wi-Fi基站6的通信区域内的情况下,能够实施Wi-Fi线路。
蜂窝基站2是与车载通信系统1收发依据LTE等标准的无线信号的设备。蜂窝基站2也被称为eNB(evolved NodeB:演进型NodeB)。蜂窝基站2也可以是在5G中使用的gNB(nextgeneration NodeB:下一代NodeB)。按每个规定的小区配置有蜂窝基站2。小区是指一个蜂窝基站2所覆盖的可通信的范围。此外,也有将蜂窝基站2本身称为小区的情况。
蜂窝基站2经由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网络等访问线路与核心网络3连接。蜂窝基站2在无线通信装置7与核心网络3之间中继流量。蜂窝基站2例如基于来自车载通信系统1的请求来实施发送机会的分配等。发送机会由可用于数据发送的频带、时间、调制方式等构成。
蜂窝基站2随时发送各种参照信号(RS:Reference Signal)。作为参照信号,有CRS(Cell-specific 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S:探测参考信号)、CSI-RS(CSI-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S:解调参考信号)等。CRS是小区选择用的控制信号。SRS、CSI-RS、DMRS是用于估计上行方向或下行方向的传输路径的状态的RS。表示传播路径状态的信息也被称为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在一个方面,各种RS相当于用于无线通信装置7评价通信线路的可靠性的控制信号。这里的通信的可靠性例如是指通信速度、延迟、分组损失率等。各种RS的发送既可以定期实施,也可以接受产生了规定的事件而实施。例如也可以将接受到来自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的询问、或者通信错误的发生频率超过了规定阈值等作为触发来执行RS的发送。
核心网络3是所谓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分组核心演进)。在核心网络3中,提供用户的认证、合同分析、数据包的转发路径的设定、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的控制等功能。核心网络3例如可以包含IP网络、移动电话网等由通信企业提供的公用通信网络。
核心网络3例如包含MME、S-GW、P-GW、PCRF等。MME是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的缩写,负责小区内的UE的管理、蜂窝基站2的控制。MME例如起到作为蜂窝基站2与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之间的控制信号的网关的作用。S-GW是相当于来自UE的数据的网关的结构。P-GW是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的缩写,相当于用于与因特网等PDN(Packet Data Network:分组数据网)连接的网关。P-GW实施IP地址的分配等、向S-GW的分组转发。PCRF是Policy and ChargingRules Function(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的缩写,是进行用于用户数据的转发的QoS以及计费的控制的逻辑节点。PCRF包含具有网络策略、计费的规则的数据库。
除此之外,核心网络3也可以包含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等。构成核心网络3的装置的名称、组合等能够适当地变更,以对应例如5G等车辆用通信系统100所采用的通信标准。另外,能够适当地变更核心网络3中的功能配置。例如也可以由其他装置具备PCRF所提供的功能。
以下,例如在不区分MME、S-GW等构成核心网络3的各装置、以及蜂窝基站2的情况下,也记载为网络侧装置。此外,例如可以按照每个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名称)或者按照每个电信运营商来配置PCRF等通信设备。在一个方面,APN是通信服务的标识符。将提供通信服务的通信企业(所谓的运营商)与APN建立关联。在核心网络3内,数据的转发路径按每个APN而不同。
服务器4是通过与车辆执行数据通信,来执行用于提供规定服务的处理的设备。在车辆Hv安装有与各服务器4对应的应用81。图1所示的各服务器4相当于执行与在车辆Hv中使用的多个应用81中的每个应用81对应的处理的应用程序服务器。
ACP服务器5是对车辆Hv与服务器4的通信进行中继的服务器。ACP服务器5也能够被称为中继服务器。部件名称中的ACP是Automotive Communication Platform(汽车通信平台)的缩写。ACP服务器5统合地进行车辆Hv与服务器4的通信连接控制和通信状态的监视。
如图2所示,使用通信装置51、处理器52、RAM53以及存储器54来构成ACP服务器5。通信装置51是用于与无线通信装置7、各种服务器4实施通信的结构。处理器52例如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运算核心。RAM53是可改写的易失性存储器。存储器54是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存储器54保存有中继服务器程序,该中继服务器程序是用于对无线通信装置7与服务器4的数据通信进行中继的程序。
ACP服务器5例如具备路径管理部G1、中继处理部G2以及通信量管理部G3,作为通过由处理器52执行保存于存储器54的中继服务器程序而表达的功能模块。路径管理部G1是管理从无线通信装置7到各种服务器4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结构。这里的通信路径信息例如包含发送源IP地址、源端口编号、目的地IP地址、目的地端口编号、协议编号等所谓的5-taple。
源端口编号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对每个应用81分配固有的编号。例如可以通过16位的数值来表现端口编号。与每个应用81的识别信息亦即应用ID(应用标识符)建立对应关系地保存各源端口编号。源端口编号也能够称为发送源端口编号。路径管理部G1通过与无线通信装置7、服务器4交换控制信号来获取通信路径信息。作为路径管理部G1的ACP服务器5将分配给应用81的源端口编号等在通信上需要的信息通知给服务器4。路径管理部G1相当于路径信息获取部。
中继处理部G2基于路径管理部G1所获取的通信路径信息,将从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来的数据转发至根据报头等所记载的目的地信息决定的服务器4。另外,将从服务器4发送来的数据转发至无线通信装置7。
通信量管理部G3使用每个应用81的源端口编号和应用ID,来管理每个应用81的通信量。即,按照通信所使用的每个线路区分管理使用同一源端口交换的数据的量。由于应用81与源端口一一对应,所以经由某个源端口的数据通信的总量相当于与该源端口建立有对应关系的应用81的通信量。另外,根据按照每个通信线路区分管理应用81的通信量的结构,如另外后述的那样也可以计算每个应用81的通信费。
除此之外,ACP服务器5也可以构成为不仅执行通信的中继功能,例如也执行认证服务器4、车辆Hv的处理。此外,也可以由各服务器4具有ACP服务器5所提供的功能。ACP服务器5也可以与服务器4统合。ACP服务器5也能够理解为设置在车辆Hv的外部的服务器4的一种。除此之外,ACP服务器5为任意的要素,也可以省略。换句话说,也可以构成为车辆Hv与服务器4不经由ACP服务器5而实施数据通信。
Wi-Fi基站6是用于形成依据Wi-Fi(注册商标)的无线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的通信设备。作为Wi-Fi的标准,可以采用IEEE802.11n、IEEE802.11ac、IEEE802.11ax(所谓的Wi-Fi6)等多种标准。Wi-Fi基站6作为基础设施,由各种服务企业配置在任意的位置。此外,本公开的Wi-Fi是指免费的Wi-Fi、用户或者车辆制造商签订使用合同的Wi-Fi等无线通信装置7可利用的Wi-Fi。
<关于服务器4的一个例子>
服务器4A例如是分发成为车辆Hv的控制的参考的动态或者准动态的交通信息(以下,称为控制辅助信息)的服务器4。所谓的控制辅助信息例如是表示存在于车辆周边的其他移动体的当前位置、移动速度、行进方向等的信息等。控制辅助信息例如也可以是关于进行通行限制的区间、交通拥堵的末尾位置、路上落下物的位置等表示行驶上的障碍物的位置、种类的准动态的地图要素的信息。控制辅助信息也可以是表示存在于车辆Hv的前方的信号灯的位置及其点亮状态的信息、表示交叉点内的与行进方向相应的行驶轨道的信息。这样的服务器4A相当于与先进驾驶辅助(ADAS:Advanced Driver-Assistance Systems)系统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4。
服务器4B是基于来自车辆Hv的请求来分发储存于规定数据库的地图数据的服务器。服务器4B所分发的地图数据既可以是高精度地图数据,也可以是导航地图数据。高精度地图数据相当于以可利用于自动驾驶的精度来表示道路结构、以及关于沿着道路配置的地上物的位置坐标等的地图数据。导航地图数据相当于导航用的地图数据,且是与高精度地图数据相比精度相对较差的地图数据。此外,服务器4B也可以是基于从车辆Hv上传的探测数据,来生成以及更新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这样的服务器4B相当于与处理地图数据的地图系统应用对应的服务器4。此外,在地图系应用中能够包含进行使用地图数据的路径引导等的导航应用。
服务器4C例如是将保存在云上的音乐数据发送到车辆Hv的服务器4。这样的服务器4C相当于与在车辆Hv中播放音乐的音乐应用对应的服务器4。
此外,除此之外,可以采用多种服务器/中心来作为服务器4。车辆用通信系统100也可以包含远程控制车辆Hv的远程控制服务器,作为服务器4。远程控制服务器将从车辆Hv发送来的车载相机图像、车速、当前位置等车辆信息显示于规定的显示器,并且将操作人员在输入装置进行的操作信号发送到车辆Hv。这里的操作人员是指具有通过远程操作从车辆Hv的外部控制车辆的权限的人。
<关于车载通信系统1的结构>
如图3所示,车载通信系统1包含无线通信装置7和多个ECU8。无线通信装置7是提供上述的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相当于对于核心网络3来说的UE。无线通信装置7具备至少一个加入者识别模块(以下,称为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75。由此,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能够实施使用与该SIM75对应的至少一个APN的数据通信。所谓的与SIM75对应的APN是指可以基于该SIM75的信息利用的APN。
作为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可以利用APN彼此不同的多个蜂窝线路。若APN不同,则即使成为通信对象的服务器4相同,数据流动到该服务器4的路径在实体上、或者在虚拟上也不同。多个蜂窝线路分别实现不同的通信路径。换句话说,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能够使用多个通信路径与服务器4进行数据通信。
除此之外,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能够进行Wi-Fi通信,根据各ECU8中的通信流量的发生状况,分开使用多个蜂窝线路以及Wi-Fi线路。换句话说,无线通信装置7基于通信的用途、通信状况分开使用多种通信线路。在无线通信装置7可利用的通信线路或者通信路径的概念中,不仅包含与各APN对应的蜂窝线路,也能够包含Wi-Fi线路。
各ECU8经由在车辆内构建的通信网络亦即车辆内网络Nw与无线通信装置7连接。与车辆内网络Nw连接的装置彼此能够相互通信。换句话说,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可以与多个ECU8中的每个ECU8相互通信。此外,也可以构成为车载通信系统1所具备的特定的装置彼此能够不经由车辆内网络Nw而直接地进行通信。在图3中,车辆内网络Nw构成为总线型,但并不限定于此。网络拓扑也可以是网格型、星型、环型等。作为车辆内网络Nw的标准,例如可以采用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CAN是注册商标)、以太网(注册商标)、FlexRay(注册商标)等多种标准。
各ECU8构成为具备CPU等运算核心和RAM等存储器的计算机,通过执行被分配给各ECU8的程序,来执行与该程序对应的处理。以下,在区分记载多个ECU8的情况下,也记载为ECU8A、ECU8B、ECU8C。此外,车辆Hv所具备的ECU8并不限定于三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也可以为四个以上。
多个ECU8分别具备提供不同的功能的应用81。即,ECU8A~8C分别具备应用81A~81C。另外,各ECU8具备ACP客户端82。
通过由CPU等硬件执行规定的应用程序软件来实现各应用81。本公开的“应用程序(应用81)”的记载能够替换为执行应用程序的装置/运算核心。运算核心相当于CPU等处理器。
各应用81A~81C是依次与服务器4A~4C对应的应用81。例如,ECU8A所具备的应用81A是通过与服务器4A的合作来进行驾驶辅助的应用程序。更具体而言,应用81A例如在产生了规定事件的情况下,从服务器4A接收成为创建控制计划的参考的实时的信息(也就是说控制辅助信息)。请求控制辅助信息的事件例如能够采用到交叉点、合流分支地点的剩余时间/距离小于规定值。另外,应用81A也可以构成为每隔一定时间向服务器4A询问与当前位置相应的控制辅助信息。这样的应用81A相当于ADAS系统的应用程序的一个例子。
应用81B例如是与包含显示器的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机界面)系统协作,实施到由乘员设定的目的地的路径引导的应用。应用81B例如从服务器4B下载与当前位置、行驶预定路径相应的范围的地图,并且使用该地图数据来实施路径引导处理。这样的应用81B相当于进行基于地图数据的路径引导等的地图系统应用程序。应用81C是提供音频功能的应用,即音乐应用程序。应用81C例如进行从服务器4C获取由用户指定的音乐数据、或者由应用81C或服务器4C选定的音乐数据并进行流式播放的处理。
当然,以上所述的各ECU8所具备的应用81的内容、任务为一个例子,可以适当地变更。在车辆Hv中,除了上述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搭载视频应用、通话应用、紧急通报应用、远程控制应用、声音识别应用、探测应用、软件更新应用等多种应用81。视频应用是用于对保存在云上的视频进行流式播放的应用81,通话应用是提供电话功能的应用81。紧急通报应用是以事故或者乘员的异常等为触发与规定的中心联络的应用81,远程控制应用是用于远程控制车辆Hv的应用81。声音识别应用是识别由车载麦克风获取的用户的发声内容的应用81,探测应用是将由车载相机等识别出的道路形状等探测数据上传至服务器的应用81。软件更新应用是基于从服务器4获取的数据来进行任意ECU8的软件的更新的应用81。
另外,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为一个ECU8对应于一个应用8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一个ECU8具备多个应用81。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多个ECU8协作执行一个应用81。
对各应用81分配有应用ID,该应用ID是每个应用81所固有的识别信息。应用ID既可以由应用81的设计者来分配,也可以在向车辆Hv(在实体上为ECU8)安装时,由统一管理向车辆Hv安装软件等的规定的ECU8来分配。
各应用81向无线通信装置7输出以与该应用81对应的服务器4为目的地的发送用数据,并且从无线通信装置7获取来自对应的服务器4的数据。另外,各应用81随着朝向服务器4的发送用数据的产生等,向ACP客户端82输出通信开始请求。通信开始请求例如相当于规定的电信号、或消息、或通信帧。通信开始请求包含应用ID。另外,通信开始请求也可以包含通信条件,该通信条件表示与服务器4的数据通信所涉及的条件。
ACP客户端82是起到中介应用81与无线通信装置7的通信的作用的结构。ACP客户端82也能够称为车辆内中继模块。可以按每个应用81或按每个ECU8来配置ACP客户端82。ACP客户端82也可通过由CPU等硬件执行作为规定的软件的ACP客户端软件来实现。ACP客户端82将来自应用81的通信开始请求传递到无线通信装置7,并且将针对该通信开始请求的来自无线通信装置7的回答传递到应用81。
此外,ACP客户端82是任意的要素,也可以省略。另外,也可以由应用81自身具备ACP客户端82的功能。也可以将ACP客户端82构成为应用81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将ACP客户端82构成为无线通信装置7的一部分。各结构的功能配置可以适当地变更。ACP客户端82具有管理对应的应用81的通信请求以及通信条件的功能。对于通信条件的详细内容,另外后述。
<关于无线通信装置7的结构>
无线通信装置7根据搭载于车辆Hv的多个应用81的请求对服务器4A~4C进行数据发送,并且进行从服务器4A~4C发送的数据的接收。这样的无线通信装置7相当于用于各ECU8与作为规定的通信对象的服务器4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接口。车辆Hv通过搭载无线通信装置7,成为可与因特网连接的互联汽车。无线通信装置7也能够称为DCM(DataCommunication Module:数据通信模块)、TCU(Telematics Control Unit: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等。无线通信装置7例如收容在仪表板内。此外,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构成为可由用户取下。另外,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是由用户拿到车室内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该无线通信装置7以具备处理部71、RAM72、存储器73、通信接口74、SIM75以及连接它们的总线等的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处理部71是与RAM72结合的用于进行运算处理的硬件。处理部71是包含至少一个CPU等运算核心的结构。处理部71通过对RAM72的访问,来执行各种处理。
存储器73是包含闪存等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的结构。在存储器73中储存有通信控制程序,作为由处理部71执行的程序。所谓的处理部71执行上述程序相当于执行与通信控制程序对应的方法亦即通信控制方法。在存储器73中登记有有关无线通信装置7可利用的APN的信息(例如配置文件等)。例如,有关APN的信息可以包含指定向因特网等网络的连接目的地的信息。
通信接口74是用于经由车辆内网络Nw与ECU8通信的电路模块。使用模拟电路元件、IC、依据车辆内网络Nw的通信标准的PHY芯片等来实现通信接口74。在通信接口74中,除了例如从ECU8输入的发送用数据之外,还输入由车速传感器检测出的车速数据等多种数据。这里的发送用数据相当于面向服务器4的通信流量(换言之数据)。
SIM75是记录有用于识别线路的签约者的信息的IC模块,例如构成为IC卡。例如,在SIM75中,与签约者的电话号码相结合地记录有被称为IMSI(International MobileSubscriber 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的固有编号。另外,在SIM75中也登记有可利用的频率、为了决定服务小区而观测的频率的优先顺序等无线通信连接所涉及的设定数据。SIM75既可以插入到未图示的插卡槽,也可以是eSIM(Embedded SIM:嵌入式SIM)。这里的SIM75的概念中包含可拆装的卡类型和嵌入式(也就是eSIM)双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无线通信装置7所具备的SIM75构成为可利用两个APN。换句话说,SIM55是可利用两个蜂窝线路的SIM。以下,将无线通信装置7使用SIM75可利用的两个蜂窝线路称为第一线路、第二线路。另外,也将第一线路、第二线路中QoS相对较低的蜂窝线路称为低QoS蜂窝线路,并且将QoS相对较高的蜂窝线路称为高QoS蜂窝线路。
所谓的QoS较低的蜂窝线路例如相当于由于核心网络3内的数据转发的优先顺序较低、或者不进行频带保证等通信设定(换言之,策略条件),而容易引起通信速度较慢/通信延迟的蜂窝线路。低QoS蜂窝线路例如能够理解为适合于探测数据的上传等不太要求即时性的数据通信的蜂窝线路。另一方面,所谓的QoS较高的蜂窝线路是难以引起通信延迟的蜂窝线路。高QoS蜂窝线路能够理解为适合于车辆Hv的远程控制等要求较高的即时性的数据通信的蜂窝线路。
此外,这里作为一个例子,SIM75被设定为可利用质量、传输容量等通信特性不同的多个蜂窝线路,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SIM75可利用的蜂窝线路仅为一个。但是,为了灵活地应对来自ECU8的多种通信要求,优选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可利用多个蜂窝线路。另外,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具备多个SIM75。
<关于无线通信装置7的功能>
在这里,对无线通信装置7的功能以及工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无线通信装置7具备车内通信部F1、无线通信部F2以及通信控制部F3,作为功能模块。无线通信部F2具备蜂窝通信部F21和Wi-Fi通信部F22。通信控制部F3相当于通信控制装置。
车内通信部F1是接受各ECU8所输出的发送用数据,并输出到无线通信部F2,并且将无线通信部F2接收到的数据输出到应该转发的ECU8的结构。例如,车内通信部F1通过以规定的方式分离从各ECU8多路复用输入的数据,来获取本来的数据。此外,车内通信部F1包含缓存器,该缓存器临时保持从各ECU8输入的数据直至将其无线发送至蜂窝基站2或者Wi-Fi基站6为止的存储区域。使用RAM等可改写的存储介质来实现缓存器即可。车内通信部F1也具备监视滞留在缓存器中的数据的量、储存在这些数据的报头中的信息的功能。
进入缓存器的数据依次由无线通信部F2取出,并被与数据的输入源(也就是ECU8)相应的通信路径发送至成为目的地的服务器4。由通信控制部F3控制每个ECU8的通信路径的分配状态。此外,设定通信路径例如包含选择使用多个蜂窝线路以及Wi-Fi等多种通信线路中的哪一个。对于每个ECU8换言之每个应用81的通信路径的分配方法另外后述。
蜂窝通信部F21例如是负责LTE等无线通信协议中的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的通信模块。蜂窝通信部F21包含能够收发在LTE中使用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另外,蜂窝通信部F21包含依据LTE的通信标准进行相当于从基带信号向高频信号的转换及其逆转换的信号处理的收发机、以及进行IP分组与物理信道的信号的转换的分组处理部。此外,也可以为了接收分集等而设置多个天线。
蜂窝通信部F21对从车内通信部F1输入的IP分组进行PDCP/RLC/MAC的各数据链路子层的处理。另外,通过实施编码、调制,数字模拟转换等处理,生成与输入的数据对应的载波信号。然后,通过将所生成的载波信号输出到天线使其作为电波辐射。PDCP是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的缩写,RLC是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的缩写,MAC是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的缩写。除此之外,蜂窝通信部F21通过对由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实施模拟数字转换处理、解调处理这样的规定处理转换为用数字值表现的信息序列(也就是数字数据)。然后,将与该接收信号对应的数据输出到车内通信部F1。
Wi-Fi通信部F22是用于经由Wi-Fi基站6与因特网连接,来与服务器4通信的通信模块。例如,使用用于收发2.4GHz频带、5GHz频带等在Wi-Fi标准中使用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调制电路、解调电路等来构成Wi-Fi通信部F22。Wi-Fi通信部F22辐射与从车内通信部F1或通信控制部F3输入的数据对应的无线信号。另外,Wi-Fi通信部F22将与由天线接收的接收信号对应的数据输出到车内通信部F1或通信控制部F3。
此外,Wi-Fi通信部F22通过接收从Wi-Fi基站6发出的信标,来识别Wi-Fi基站6的存在。通过通信控制部F3控制Wi-Fi通信部F22与Wi-Fi基站6的通信连接。
通信控制部F3监视以及控制各蜂窝线路的通信状态。通信控制部F3接受产生了规定的连接事件,执行建立每个APN的通信线路的手续。在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手续中包含发送附加请求、发送APN信息等。此外,例如MME31等网络侧装置基于从无线通信装置7通知的APN等的信息等,与S-GW、P-GW协作,准备与合同内容相应的无线承载和PDN连接。
作为连接事件,可以采用车辆电源接通的情况、基于针对车辆Hv所具备的操作部件的规定的用户操作来使无线通信功能有效的情况等。这里的车辆电源既可以是配件电源,也可以是行驶用电源。行驶用电源是用于车辆Hv行驶的电源,在车辆Hv为汽油车的情况下是指点火开关电源。在车辆Hv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的情况下,行驶用电源是指系统主继电器。
另外,通信控制部F3控制Wi-Fi通信部F22的动作。通信控制部F3基于Wi-Fi通信部F22接收了信标,而开始与Wi-Fi基站6的通信连接。即,与Wi-Fi基站6交换用于IP地址的获取、安全设定(更换加密密钥等)的控制信号。
并且,通信控制部F3具备移动管理部F31、路径特性获取部F32、通信条件获取部F33、路径设定部F34以及通信量管理部F35,作为功能部。另外,通信控制部F3具备例如使用RAM72等可改写的存储介质来实现的路径特性保持部M1。
移动管理部F31是确定由SIM75指定的每个蜂窝线路的服务小区,并且实施小区的移动管理的结构。移动管理部F31计算每个小区的RSRP、RSSI、RSRQ等,作为用于选择服务小区的指标。RSRP是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缩写。RSSI是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缩写。RSRQ是Reference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的缩写。RSRP是每个单位资源元素的RS的平均接收功率。RSSI是在容纳RS的OFDM码元中测定LTE系统频带整体的功率的值。RSRQ是小区固有的参照信号的接收功率与接收带宽内的总功率之比。RSRQ越大,表示来自蜂窝基站2的信号的接收质量越好。
然后,移动管理部F31基于与SIM75对应的每个小区的RSRP等指标,根据需要实施用于切换服务小区的处理。所谓的与某个SIM75对应的小区是指基于该SIM75的信息可连接的蜂窝基站及其小区。移动管理部F31计算出的与各SIM55对应的每个小区的RSRP、RSRQ等信息临时保持于路径特性保持部M1。随时更新路径特性保持部M1所保持的信息。
路径特性获取部F32是获取表示每个通信线路的通信特性的各种信息的结构。例如,路径特性获取部F32从网络侧装置获取每个蜂窝线路的通信设定所涉及的参数。作为每个蜂窝线路的通信设定参数,可举出分配频率、分组转发的优先顺序、目标延迟时间、分组损失率等。目标延迟时间是网络侧装置假定的通信延迟时间的最大值。目标延迟时间对应于由PCRF等网络侧装置设定的延迟特性设定值(delayThreshold)。路径特性获取部F32获取到的通信设定参数例如保存于路径特性保持部M1。
另外,路径特性获取部F32也可以获取每个蜂窝线路的通信企业(所谓的运营商)的信息并保存于路径特性保持部M1。在假设按每个通信企业,由于所保有的通信设备等而通信速度、通信的稳定性不同的情况下,通信企业的信息可以成为用于评价每个蜂窝线路的可靠性也就是QoS的材料。例如,有利用由其他通信企业提供的通信设备的MVNO(MobileVirtual Network Operator: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通信线路的下行通信速度比保有通信设备的通信企业所提供的通信线路的下行通信速度小的趋势。像这样,通信企业的信息可以成为每个蜂窝线路的通信速度的优劣的指标。
除此之外,路径特性获取部F32也可以依次评价每个蜂窝线路的往返时延(RTT:Round-Trip Time)、吞吐量,作为每个蜂窝线路的状态信息,并保存于路径特性保持部M1。RTT是从向通信对象发送信号、数据到返回响应为止所花费的时间,即响应延迟时间。RTT也被称为往返延迟。吞吐量表示通过传输路在每个单位时间能够收发的数据量。吞吐量相当于表示通信速度的指标。此外,也可以按照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分别评价吞吐量。另外,关于RTT、延迟等,也可以基于最近规定时间以内的观测值的平均值来评价每个蜂窝线路的状态。此外,在处于第一线路的下行通信速度大于第二线路的下行通信速度的趋势的情况下,能够理解为第一线路是适合于比向服务器4的上传更频繁地进行从服务器4获取数据的应用81的通信线路。另外,RTT非常小的线路能够理解为适合于通话应用、网络会议应用、远程控制应用等实时性较重要的应用81的线路。
另外,路径特性获取部F32例如基于分配频率、RTT等参数,来评价每个蜂窝线路的QoS。因此,在一个方面,路径特性获取部F32能够理解为评价每个无线通信服务的QoS的服务质量评价部。路径特性获取部F32也可以与移动管理部F31统合。路径特性获取部F32相当于线路特性获取部。
通信条件获取部F33从各应用81获取通信条件。作为构成通信条件的项目,例如如图5所示,能够采用允许等待时间、允许RTT、最小频带、假想数据大小、数据可保持时间、计费对象、数据能否缺损、隐私性、紧急性、机密性以及控制利用性等。
允许等待时间表示需要在何时之前开始通信,换句话说,到通信开始为止可允许的等待时间。例如,声音识别应用的允许等待时间可以被设定为一秒、三秒等。另外,若为探测应用,则允许等待时间可以被设定为十分钟等。软件更新应用的允许等待时间可以被设定为八小时、一天等。在紧急通报应用等紧急性较高的应用中,例如可以被设定为零秒、一百毫秒等。此外,图5中的设定值例的栏中所示的“d”、“h”、“min”、“s”、“ms”依次表示“天”、“小时”、“分钟”、“秒”、“毫秒”等时间单位。
允许RTT表示可允许的响应延迟时间。例如,若为远程控制应用,则允许RTT可以被设定为一毫秒等。另外,若为通话应用,则允许RTT可以被设定为一百毫秒等。允许RTT相当于允许延迟时间。最小频带表示应该确保的通信频带的最小值。例如,可以以10Mbps、1Mbps这样的通信速度的概念来表现最小频带。也可以由通信条件获取部F33基于假想数据大小、数据可保持时间、发送用数据的生成频率等来计算以及设定最小频带。
假想数据大小表示在应用81与服务器4之间交换的一个数据集的大小的假定值。数据可保持时间表示能够在各应用81所具备的缓存区域保持发送用数据的剩余时间。数据可保持时间可以依次变动。计费对象表示伴随着与服务器4的通信的费用(所谓的通信费)应该由谁承担。计费对象例如可以大致分为车辆制造商、用户以及其他。优选对计费对象设定通信的受益者。例如,对于车辆制造商预先安装于车辆Hv的应用81等由于车辆制造商的原因搭载的应用81,计费对象可以设定为车辆制造商。例如,在用于生成地图的探测应用中,计费对象可以被设定为车辆制造商或者规定的地图供应商。可以由车辆制造商选定是否将由应用81进行的通信的计费目的地作为车辆制造商。
数据能否缺损表示是否为数据的连续性较重要的通信,换句话说,表示是否是应该抑制数据的缺损的通信。例如,可以用标志来表现数据能否缺损。例如,在数据缺损标志为1(打开)的情况下表示是应该禁止或者降低数据的缺损的类型的通信,在数据缺损标志为0(关闭)的情况下表示是允许数据的缺损等的类型的通信。
所谓的不允许数据缺损的应用81例如是指基于急刹车、急转向等驾驶操作的历史来管理保险费的服务所涉及的应用。可基于加速度等连续的数据来检测有无急刹车等。若假设进行急刹车的时刻的行为数据缺损,则难以检测急刹车的产生,而不能适当地判断保险费等。另外,在判定事故的责任比例方面,连续地示出事故发生前后的车辆行为的数据也很重要。这样在连续地报告车辆Hv、用户的随着时间的动作的应用81中,数据缺损标志可以被设定为打开。在远程控制应用中,数据缺损标志也可以被设定为打开。此外,在音乐应用等中,数据缺损标志可以被设定为关闭。
隐私性表示是否是包含用户的隐私信息的通信。例如可以用标志来表现隐私性。例如,在隐私标志为1的情况下,表示是包含隐私信息的类型的通信,在隐私标志为0的情况下,表示是不包含隐私信息的类型的通信。此外,这里的隐私信息也可以说是个人信息。在隐私信息中,可以包含例如用户的面部图像、住所、电话号码、姓名等。
紧急性表示是否为紧急性较高的通信,换句话说,表示是否是应该立即开始通信的通信。例如可以用标志来表现紧急性。例如,在紧急性标志为1(打开)的情况下表示是紧急性较高的通信,在紧急性标志为0(关闭)的情况下表示是紧急性较低的通信。紧急性标志设定为打开的应用81是紧急通报应用、将事故数据上传到服务器4的应用、被盗检查应用等。此外,被盗检查应用是若检查到车辆Hv被盗或者不正当使用,则通报给用户或者规定的管理者的应用。也可以由通信条件获取部F33基于上述的允许等待时间来判断紧急性的高度。例如,也可以在允许等待时间被设定为小于规定的紧急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是紧急性较高的数据通信以及应用81。紧急阈值例如可以被设定为200毫秒等。
机密性表示是否是包含机密信息的通信。例如,可以用标志来表现机密性。例如,在机密性标志为1(打开)的情况下,表示是包含机密信息的类型的通信,在机密性标志为0(关闭)的情况下,表示是不包含机密信息的类型的通信。在通信控制部F3中,例如可以将机密性标志作为是否应该通过多个路径分散地收发数据、或者是否应该使用VPN(Virtual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等专用线路作为通信路径的判断材料来使用。所谓的将机密性标志设定为打开的应用81例如是阅览或者编辑保存在云上的工作上的机密文件的应用81、更新车辆Hv中使用的密钥信息的应用81等。
控制利用性表示与服务器4交换的数据是否是用于车辆Hv的行驶控制的数据。例如可以用标志来表现控制利用性。例如,在控制利用性标志为1(打开)的情况下,表示是对用于车辆控制的数据进行处理的通信,在控制利用性标志为0(关闭)的情况下,表示是对与车辆控制没有关系/关系性较小的数据进行处理的通信。
此外,通信条件无需包含上述所有项目。上述的项目组为一个例子,通信条件的具体项目的组合可以适当地变更。另外,除了上述以外,通信条件也可以包含例如是否希望积极地使用Wi-Fi、或者是否禁止使用发生向用户请求通信费的线路等的标志。通信条件也可以包含应用81中的发送用数据的生成频率等参考信息。
每个应用81的通信条件例如从ACP客户端82作为规定的控制信号输入到无线通信装置7。例如,也可以在随着车辆电源的开启而ECU8与无线通信装置7进行通信连接的时刻,从ACP客户端82向无线通信装置7通知通信条件。另外,也可以基于在应用81中产生了向服务器4的通信流量(换句话说发送用数据),从ACP客户端82通知给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对每个通信流量指定通信条件。此外,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装置7以规定的定时或者定期地对各应用81询问通信条件来获取通信条件。除此之外,通信条件也可以描述于从各应用81向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的数据的报头等。
路径设定部F34是基于每个应用81的通信条件以及每个蜂窝线路的特性,来设定用于各应用81的数据通信的通信路径的结构。另外后述路径设定部F34的详细内容。在构成通信路径的要素中,除了通信线路的种类外,还能够包含分配的通信频带的大小(宽度)、分配频率、通信协议的种类等。通信协议中包含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等。
通信量管理部F35与ACP服务器5所具备的通信量管理部G3同样地,是使用每个应用程序的源端口编号和应用ID,来管理每个应用81的通信量的结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由无线通信装置7和ACP服务器5双方来管理每个应用81的各线路的通信量,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每个应用81由无线通信装置7和ACP服务器5中的任意一方来管理即可。例如,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不具备通信量管理部F35。
<系统整体的处理的流程>
接下来,使用图6和图7所示的时序图,对应用81、ACP客户端82、无线通信装置7、ACP服务器5以及服务器4的相互作用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ECU8能够为任意的ECU8。另外,图6所示的服务器4是与图6所示的ECU8所具备的应用81对应的服务器4。图7所示的应用81以及服务器4也是相互对应的,换言之是用于提供同一服务的结构。图6是能够分配与来自应用81的请求对应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的时序图,图7是不能分配与来自应用81的请求对应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的时序图。作为以下的处理的执行主体的无线通信装置7能够替换为通信控制部F3。以下,为了方便,也将作为通信开始请求的输出源的应用81记载为请求源应用。
首先,无线通信装置7在产生了规定的连接事件的定时,建立每个APN的通信线路(步骤S01)。在建立了无线通信装置7与ACP服务器5之间的通信连接的状态下,无线通信装置7与ACP服务器5通过适当地以规定的定时收发规定的控制信号来实施沟通确认(步骤S02)。另外,ACP服务器5与服务器4例如也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收发规定的控制信号来实施沟通确认(步骤S03)。即,无线通信装置7在来自应用81的通信开始请求之前,确保与ACP服务器5的通信路径。
此外,无线通信装置7的通信控制部F3与图6所示的处理流程并行地执行伴随着车辆Hv的移动的切换等。另外,通信控制部F3与图6所示的处理流程并行地、反复执行伴随着车辆Hv的移动的与Wi-Fi基站6的通信连接~切断。
之后,若在应用81中产生发送用数据,则应用81向ACP客户端82输出通信开始请求(步骤S10)。从应用81输出到ACP客户端82的通信开始请求例如包含应用ID。此外,通信开始请求中也可以包含初始通信条件。初始通信条件是产生了通信开始请求的时刻下的通信条件。初始通信条件既可以按照每个应用81固定,也可以根据发送用数据的量、内容可变。在将初始通信条件设为固定值的情况下,初始通信条件也能够称为默认通信条件。
ACP客户端82若接收来自应用81的通信开始请求,则接受该请求(步骤S11)。具体而言,将应用ID与通信条件建立关联并临时保存于规定的存储区域。表示通信开始请求的接受状态的数据例如被保存于ECU8所具备的RAM等。通信条件既可以预先通过ACP客户端82与应用81通信来获取,也可以如上述那样作为通信开始请求接收。另外,在ECU8所具备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等中登记有默认通信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ACP客户端82参照该保存数据来获取通信条件。若应用ID与通信条件的关联建立完成,则将包含应用ID和通信条件的通信开始请求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7(步骤S12)。
无线通信装置7基于输入了来自ACP客户端82的通信开始请求,接受应用81的通信开始请求(步骤S12A)。执行步骤S12A的无线通信装置7相当于请求接受部。然后,基于每个通信线路的使用状况、质量等来判断是否能够分配满足从ACP客户端82通知的通信条件的通信路径(步骤S13)。执行步骤S13的无线通信装置7相当于能否通信判断部。
此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容纳应用81的数据通信的通信线路的候补,有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另外,当在车辆Hv存在于车辆Hv可利用的Wi-Fi基站6的通信范围内的情况下,Wi-Fi线路也能够包含于可采用的通信路径的选项。对于判断能否分配通信线路的处理亦即路径分配处理另外后述。
在步骤S13的判断处理的结果判定为存在满足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4。在步骤S14中,路径设定部F34确保请求源应用用的源端口,并且执行路由处理,设定从应用81到服务器4的通信路径。由此,决定发送源IP地址、源端口编号、目的地IP地址、目的地端口编号、协议等。此外,对每个应用81分配源端口。也就是说,设定为源端口编号与应用ID具有一对一的关系。此外,只要与一个源端口对应的应用81为一个即可。作为其他方式,也可以对一个应用分配多个源端口编号。例如,也可以对需要以多个路径分散地收发机密性较高的数据的应用81分配多个源端口编号。
若到服务器4的通信路径的设定完成,则无线通信装置7对ACP客户端82返回许可通信的意思的消息亦即通信许可响应,作为针对通信开始请求的响应(步骤S15)。执行步骤S15以及后述的步骤S21的无线通信装置7相当于响应部。
在通信许可响应中例如包含源端口编号。另外,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除了源端口编号之外,还发送表示有无通信的实施权的令牌作为请求响应。令牌相当于表示当前是否可以通信的控制信号。应用81在从无线通信装置7输入了令牌期间能够使用通知的源端口与服务器4通信。
此外,也可以维持源端口,并且动态地切换令牌的有无。应用81也可以构成为:一旦输入令牌,则在之后输入撤回令牌的意思的信号之前判断为保持通信权。通信控制部F3可以鉴于线路的使用状况、其他应用81的通信需要,动态地控制各个应用81的令牌的有无。
然后,无线通信装置7将请求源应用的应用ID与源端口编号建立对应关系地通知给ACP服务器5(步骤S16)。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对ACP服务器5通知源端口编号以外的通信路径信息。所谓的源端口编号以外的通信路径信息例如是发送源以及目的地IP地址、目的地端口编号等。另外,例如使用了第一线路、第二线路以及Wi-Fi线路中的哪一个线路这样的用于无线通信的线路信息也包含于通信路径信息。
若接到来自无线通信装置7的响应,则ACP客户端82作为请求管理处理,将应用ID、源端口编号、有无令牌建立关联并保存(步骤S17)。此外,在从无线通信装置7也通知了除源端口编号以外的通信路径信息作为请求响应的情况下,ACP客户端82也将其他通信路径信息与源端口编号一起建立关联并保存。然后,ACP客户端82对应用81通知源端口编号、有无令牌,作为针对通信开始请求的来自无线通信装置7的响应的报告(步骤S18)。另外,在从无线通信装置7也通知了IP地址等通信路径信息的情况下,ACP客户端82也可以将这些信息通知给应用81。
若在步骤S17中从ACP客户端82接收响应报告,则应用81使用该响应报告所表示的源端口编号,与服务器4开始加密通信(步骤S19)。例如,应用81与服务器4实施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传输层安全)加密通信。作为加密通信的实施模式可以采用多种模式。例如,在应用81中对数据主体(所谓的有效载荷)进行加密,并与源端口编号一起输出到无线通信装置7,在无线通信装置7侧附加与源端口编号对应的报头,进行分组化并进行无线发送。另外,作为其他方式,也可以对由应用81加密后的数据主体附加包含5taple的报头并输出到无线通信装置7。在该情况下,无线通信装置7参照从应用81输入的数据集的报头的源端口编号,以与该源端口编号对应的通信路径进行无线输出即可。
此外,如上述那样,经由ACP服务器5来实施应用81与服务器4的通信。ACP服务器5使用从无线通信装置7通知的源端口编号,来管理每个应用81的通信量(步骤S20)。即,测量使用源端口交换的数据的量。如另外后述的那样,按照通信所使用的每个线路区分管理数据量。
以上是存在满足从应用81通知的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的情况下的模式。当在步骤S13中不存在满足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的情况下,将表示不可分配的消息亦即不可分配响应返回到ACP客户端82(参照图7的步骤S21)。此外,判定为不可分配相当于判定为不能实施与所通知的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不可分配也可以说是不能通信。
不可分配响应可以是仅表示不存在满足所请求的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的消息。不可分配响应也可以包含直到能够实施满足通信条件的通信为止的待机时间的预估值。换句话说,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指示待机时间来作为不可分配响应。基于其他应用81的通信状况等来估计待机时间的预估值即可。例如,也可以对各应用81询问通信需要的剩余时间、流量的余量等,并基于它们的回答结果来估算待机时间的预估值。除此之外,不可分配响应也可以包含在当前的状况下可以实施的通信条件。例如,也可以通知在当前时刻可提供的通信服务的RTT、可发送的数据大小等。
ACP客户端82若接到来自无线通信装置7的不可分配响应,则作为请求管理处理,将表示是等待通信开始的标志设定为打开(步骤S22),并向应用81报告处于等待通信开始状态(步骤S23)。
并且,ACP客户端82在等待通信开始状态的期间,随时更新通信条件所包含的允许等待时间、数据可保持时间等规格(步骤S24)。然后,以规定的重试周期,向无线通信装置7输出包含更新后的通信条件的通信开始请求(步骤S25)。为了方便,也将步骤S24~S25的一系列的处理称为重试处理(步骤S30)。每当执行重试处理,允许等待时间就减少,并且数据可保持时间也变短。此外,在步骤S25以后,与步骤S13相同,在无线通信装置7中判断是否能够分配满足通信状况的通信线路。
重试周期例如可以是五秒、十秒等恒定值。另外,重试周期也可以设定为相当于初始通信条件所示的允许等待时间的10%或者20%的值等。根据将重试周期设定为与初始通信条件所包含的允许等待时间相应的值的结构,以与应用81的特性相应的周期重新发送通信开始请求。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不必要地等待通信的开始的担忧。此外,重试周期也可以设定为与从无线通信装置7通知的待机时间的预估值相应的长度。
<关于路径分配处理>
在这里,使用图8所示的流程图对由通信控制部F3执行的路径分配处理进行说明。例如,基于从ECU8输入了通信开始请求(图6的步骤S12)开始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对应的路径分配处理。路径分配处理对应于包含图6的步骤S13~S15、以及图7的步骤S13、S21的一系列的处理。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路径分配处理包含步骤S101~S112。当然,路径分配处理所具备的步骤数、处理顺序等能够适当地变更。
首先,在步骤S101中,作为通信开始请求,经由ACP客户端82从应用81获取应用ID和通信条件,并移至步骤S102。这样的步骤S101能够称为通信条件获取步骤。
在步骤S102中,通信控制部F3确认每个通信线路的状态。这里的状态能够包含从网络侧装置分配的通信频带的大小、空闲容量、分配频率、当前应用的通信标准(4G或者5G等)等。另外,每个通信线路的状态也能够包含由路径特性获取部F32依次评价的每个通信线路的吞吐量、RTT等。当然,蜂窝线路的状态信息能够包含从网络侧装置通知的分组转发的优先顺序、目标延迟时间、分组损失率等。另外,也能够引用每个服务小区的RSRP、RSSI、RSRQ等作为蜂窝线路的状态。
除此之外,每个通信线路的状态能够包含提供该通信线路的通信企业、是否为专用线路这样的属性信息。另外,是否能够利用Wi-Fi线路也包含于通信状况的概念。这样的步骤S102能够称为确认各通信路径的现状的通信状况确认步骤。若步骤S102完成则移至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路径设定部F34基于在步骤S101中获取的每个线路的状态,来选择分配线路,该分配线路是分配给请求源应用的通信线路。优选分配线路为满足从应用81通知的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或者有望满足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此外,能够根据在步骤S102执行时刻是否能够利用Wi-Fi线路来变更分配线路的选项。
例如,优选在将允许等待时间设定为规定的Wi-Fi待机时间以上作为通信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在步骤S102的执行时刻不能利用Wi-Fi通信的情况下,从抑制通信费用的观点来看,也将Wi-Fi线路设定为分配线路。将Wi-Fi待机时间例如设定为一小时、两小时等在经过该设定时间之前能够期待进入Wi-Fi节点的长度。根据这样的结构,开始等待时间足够大的应用81的通信暂时保留,并在进入Wi-Fi节点的定时执行。其结果是,能够期待抑制通信费用的效果。
另外,当在步骤S102执行时刻不能利用Wi-Fi通信,并且将允许等待时间设定为小于Wi-Fi等待时间作为通信条件的情况下,作为蜂窝线路的第一线路、第二线路可以成为分配线路的候补。例如,在开始等待时间被设定为十秒、五分钟、二十分钟等的情况下,蜂窝线路可以成为分配线路的候补。优选在多个蜂窝线路中,选择满足允许RTT、最小频带、假想数据大小、计费对象、数据能否缺损等通信条件的线路作为分配线路。
除此之外,通信控制部F3也可以基于通信企业、APN、分配频率来选择分配线路。在该情况下,在通信条件中可以包含应该优先使用的通信企业、APN、分配频率等来作为参考信息。在以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可以利用多个蜂窝线路为前提的情况下,通信条件包含用于从多个蜂窝线路中决定应用81应该使用的线路的信息即可。
此外,当在步骤S102执行时刻能够利用Wi-Fi通信的情况下,Wi-Fi线路也可以成为分配线路的候补。在该情况下,是否选择Wi-Fi线路作为分配线路取决于该Wi-Fi线路的通信速度、安全等级等是否满足通信条件。在假设Wi-Fi线路也满足通信条件的情况下,Wi-Fi线路可以被设定为分配线路。
在存在多个可分配的通信线路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这多个通信线路中吞吐量更大的线路来作为分配线路。另外,也可以将多个通信线路中RTT更小的线路设定为分配线路。优选根据优先请求源应用所请求的通信的特性即低延迟性和大容量性中的哪一个来决定优先使用吞吐量和RTT中的哪一个来选定请求源应用用的线路。低延迟性对应于允许RTT,大容量性对应于假想数据大小。除此之外,在无线通信装置7构成为能够利用多个蜂窝线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无线通信装置7中预先设定优先使用哪个蜂窝线路。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从优先顺序较高的蜂窝线路开始按照通信开始请求的到达顺序进行分配。每个蜂窝线路的优先顺序既可以是预先设定的恒定值,也可以基于QoS动态地变更。
此外,在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在步骤S103中的判断中,实际上未判断在分配线路中是否有能够容纳请求源应用的数据通信的空闲容量(也就是余量)。即,可以基于从属性信息、网络侧装置通知的信息等来选择分配线路。
当然,作为其他方式,路径设定部F34也可以构成为鉴于RTT的观测值等状态来选定满足通信条件的线路作为分配线路。满足通信条件的线路能够称为适合线路。例如如图9所示,在某个通信线路中的RTT的观测值小于请求源应用的允许RTT的情况下(S301:是),采用该通信线路作为分配线路的候补(S303)。另一方面,在关注的通信线路的RTT的观测值为请求源应用的允许RTT以上的情况下(S301:否),从分配线路的候补中除去该通信线路(S303)。在假设实际的RTT小于请求源应用的允许RTT的通信线路一个都不存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判定为不可分配。该情况下移至步骤S109。
同样地,路径设定部F34也可以构成为鉴于吞吐量的观测值等状态来选定满足通信条件的线路作为分配线路。在不存在具有根据假想数据大小规定的空闲容量的通信线路的情况下,也可以判断为不可分配。若步骤S103完成,则移至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路径设定部F34判断在步骤S103中决定的分配线路上是否存在先行应用,该先行应用是正在使用的其他应用81。先行应用相当于请求源应用以外的正在执行使用分配线路的通信的应用81。在存在先行应用的情况下,对步骤S104作出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5。另一方面,在不存在先行应用的情况下,对步骤S104作出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6。此外,判定是否存在先行应用相当于判定分配线路是否在使用中。另外,先行应用未必限定于一个。也可能有存在多个先行应用的情况。
在步骤S105中,路径设定部F34判定是否即使在分配线路上容纳请求源应用的通信也能够满足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双方的通信条件,换句话说,先行应用与请求源应用的通信是否可以共存。所谓的多个应用81的数据通信可以共存的状态相当于能够满足各自的通信条件,并且同时/并列地执行各数据通信。
例如,路径设定部F34基于分配线路中的现状的吞吐量以及RTT的各个观测值、和请求源应用的假想数据大小,来判定是否能够满足各应用的允许RTT等要件。例如,可以在现状的RTT的观测值比使用分配线路的各应用的允许RTT的最小值还小规定的可容纳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先行应用与请求源应用的通信可以共存。优选例如请求源应用的假想数据大小越大则将可容纳阈值设定为越大的值。例如,可容纳阈值能够为影响时间,该影响时间是假想数据大小除以当前的吞吐量所得的值。另外,可容纳阈值也能够为从影响时间加上规定的似然后的值。影响时间相当于在分配线路上容纳有请求源应用的流量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RTT的增加量的估算值。
在判定为先行应用与请求源应用的通信可以共存的情况下,对步骤S105作出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6。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先行应用与请求源应用的通信不可以共存的情况下,即在不满足任何应用中的通信条件的情况下,对步骤S105作出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7。
在步骤S106中,路径设定部F34使用在步骤S103中选定的分配线路,与网络侧装置、ACP服务器5、服务器4等交换用于路径设定的控制信号,确保从无线通信装置7到服务器4的通信路径。即,执行源端口编号的确保、目的地端口编号的获取、发送源以及目的地IP地址的获取等。若该步骤S106完成则移至步骤S112。
在步骤S107中,对通信请求源的应用81的通信条件与先行应用的通信条件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应该使先行应用的通信维持(步骤S108)。使先行应用的通信维持相当于驳回请求源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另外,不维持先行应用的通信相当于同意请求源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将分配给先行应用的通信资源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分配给请求源应用。这里的所谓的通信资源例如是通信频带。通信频带例如能够包含资源块的概念。
例如,如图10所示,在请求源应用的允许开始等待时间为规定的中断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401:否),决定维持先行应用(SS403)。在该情况下,图8的步骤S108作出肯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09,向请求源应用返回不可分配响应。中断阈值例如被设定为一分钟或者三十秒等假定需要比较迅速地开始通信的状态的值。当然,中断阈值也可以为五分钟、十分钟等。另一方面,在请求源应用的允许开始等待时间小于中断阈值的情况下(S401:是),决定向请求源应用分配频带。在该情况下,图8的步骤S108作出否定判定,并移至步骤S110。
此外,作为用于判断是否维持先行应用,换言之使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的通信中的哪一个优先的参数,除了允许等待时间之外,也可以使用数据可保持时间。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请求源应用的数据可保持时间为规定的中断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501:否),判断为维持先行应用(S503)。另外,也可以在请求源应用的数据可保持时间小于中断阈值的情况下(S501:是),判断为使请求源应用的通信优先(S502)。针对数据可保持时间的中断阈值也例如被设定为两分钟、十分钟等假定需要立即开始通信的状态的值。此外,数据可保持时间的减少速度可能根据请求源应用中的发送用数据的产生速度而不同。因此,优选针对数据可保持时间的中断阈值设定为比针对允许等待时间的中断阈值长。除此之外,也可以基于通信条件所示的紧急性标志、控制利用性标志等来判断使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的通信中的哪一个优先。在判断为能够实施与请求源应用的通信条件相应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也包含使先行应用的通信退避,之后开始请求源应用的通信的情况。
在步骤S110中,判定为能够实施请求源应用的通信,并且例如暂时切断先行应用的通信。在暂时切断了先行应用的通信的情况下,释放先行应用所使用的通信频带。此外,步骤S110的处理内容也可以是将先行应用的通信参数变更为能够容纳请求源应用的流量的处理。另外,将先行应用的通信参数变更为能够容纳请求源应用的流量的处理例如相当于将分配给先行应用的频带缩小与请求源应用的假想数据大小相应的量。此外,在其他线路能够容纳先行应用的通信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先行应用分配其他线路。若步骤S110中的处理完成则移至步骤S111。
在步骤S111中,与步骤S106相同,路径设定部F34使用在步骤S103中选定的分配线路,与网络侧装置、服务器4等交换用于路径设定的控制信号,确保从无线通信装置7到服务器4的通信路径。若该步骤S111完成则移至步骤S112。
在步骤S112中向与请求源应用对应的ACP客户端82返回通信许可响应并结束本流程。通信许可响应包含源端口编号。
此外,以上公开了在存在先行应用的情况下,包含对先行应用与请求源应用的通信条件进行比较的步骤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即使在存在先行应用的情况下,在成为分配线路的吞吐量、空闲容量、RTT等满足请求源应用的通信条件的状态的情况下,也省略与先行应用的通信条件的比较而执行步骤S106。也就是说,与先行应用的通信条件的比较处理能够为任意的要素。
<工作的具体例>
在这里例示几个上述的路径分配处理的具体例。此外,假定这里所述的彼此不同的应用81亦即第一应用和第二应用均使用同一通信线路例如第一线路的情况。
例如,在第一应用实施通信的状态下,在从第二应用接到将允许等待时间设定为十分钟的通信开始请求的情况下,使第一应用的通信继续。另外,向与第二应用对应的ACP客户端82输出不可分配响应。与第二应用对应的ACP客户端82报告第二应用未获得通信的许可,并且随时更新通信条件,并定期地执行重试处理。
此外,在执行重试处理时,通信条件所包含的允许等待时间根据从最初输出通信开始请求的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而变短。因此,迟早通信条件所规定的允许等待时间变为小于中断阈值,而执行针对第二应用的通信线路的分配。此外,数据可保持时间也根据从最初输出通信开始请求的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以及请求源应用中的流量的生成速度而变短。因此,也可能有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通信条件所规定的数据可保持时间变为小于中断阈值,而执行向第二应用分配通信线路的情况。
根据以上的控制方式,在多个应用81能够同时通信的结构中,也能够抑制允许通信等待时间较大的应用81的通信对已经通信中的应用81的通信造成影响。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在第一应用进行通信的状态下,在接到第二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的情况下,判定是否能够兼顾两个应用81的允许RTT。而且,在有望能够兼顾两个应用的允许RTT的情况下,确保第二应用的源端口,并执行路由处理。此外,也可以在假设第二应用的允许RTT小于第一应用的允许RTT的情况下,缩小分配给相当于先行应用的第一应用的频带,以容易确保第二应用的通信质量。也就是说,也可以使允许RTT较小的应用81的通信优先。
根据这样的控制方式,能够在考虑了与先行应用同时通信时预估的通信质量(主要为RTT)的基础上,提供请求源应用的通信连接。
作为其他例子,在第一应用实施通信的状态下,在接到来自数据可保持时间小于规定的中断阈值的第二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F3判断为需要第二应用的通信开始。然后,实施对第二应用的路径设定。另外,也可以对作为先行应用的第一应用实施第一应用的通信参数的变更或者通信切断,以迅速执行第二应用的通信。
根据上述的控制方式,能够一边考虑与先行通信的第一应用的同时通信,一边向数据可保持时间较短的第二应用提供通信连接。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第二应用中产生缓存器溢出的担忧。
另外,作为其他例子,路径设定部F34在获取到请求源应用的数据缺损标志被设定为打开的通信开始请求的情况下,基于先行应用的通信是否为允许数据的缺损的类型的通信来变更响应。如图12所示,在先行应用允许数据的缺损的情况下(S601:是),与先行应用相比优先对请求源应用分配频带(S602)。另一方面,在先行应用也不能缺损数据的情况下(S601:否),例如维持先行应用的通信(S603)。
更具体而言,在数据缺损标志打开的第一应用的通信中接到来自数据缺损标志关闭的第二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F3对第二应用的ACP客户端82发送不可分配响应。第二应用的ACP客户端82以规定的重试周期更新通信条件的规格之后重新发送通信开始请求。
根据这样的控制方式,在多个应用81能够同时通信的结构中,能够降低数据不可缺损的应用81的通信质量被其他应用81的通信损坏的担忧。此外,在数据缺损标志关闭的第二应用的通信中接到来自数据缺损标志打开的第一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F3缩小或者释放第二应用用的频带,并且确保第一应用用的路径。然后,对第一应用的ACP客户端82返回通信许可响应。此外,在对第二应用进行了通信切断的情况下,将该情况通知给第二应用的ACP客户端82。
另外,在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双方均不允许数据的缺损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其他通信参数,来决定使哪个通信优先。例如,在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双方均不允许数据的缺损的情况下,使数据可保持时间较短的通信优先。此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利用多个蜂窝线路的情况下,优选对可靠度更高的线路优先分配通信条件更严格的应用81。所谓的可靠度较高的线路是指吞吐量、RSRQ等参数相对高质量的线路。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先行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时接受的假想数据大小为规定的限制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以后许可该线路的使用的应用81仅限于假想数据大小小于规定值的应用。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无线通信装置7中合计的通信速度维持在规定值以上。
另外,优选紧急通信标志被设定为紧急的应用的通信开始请求立即响应为可分配,并且在确保通信路径时,分配该通信的可靠度最高的线路。
<对每个源端口的分配线路的补充>
分配给各应用81的通信线路可以动态地变更,而不是恒定的。换句话说,与源端口相关联的通信线路可以动态地由通信控制部F3动态地变更。例如,在指定在积极地使用Wi-Fi线路作为通信条件的情况下,也有在能够利用Wi-Fi线路的定时从蜂窝线路变更为Wi-Fi线路的情况。
另外,通信控制部F3即使在蜂窝线路中也可以接受吞吐量的降低、延迟的劣化等通信质量的变动,来变更每个应用81的通信线路的分配状态。此外,也有接受每个应用81的通信状况,例如某个应用81的通信结束、来自紧急性较高的应用81的通信开始请求,来变更向其他应用81的通信线路的分配的情况。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除了每个线路的状态的变动、每个应用81的通信状态的变化以外,还基于车辆Hv的规定行为、针对车辆Hv的用户操作,来变更向应用81的通信线路状态。例如,也可以接受车辆Hv因等待信号等而暂时停车的情况,而重新分配每个应用81的通信线路。这是因为有通信线路的切换伴随着通信的瞬断的情况,但若车辆Hv处于停车中,则能够降低通信的瞬断对车辆Hv的行驶控制造成影响的担忧。
<有关通信量/通信费的管理>
若从应用81到服务器4的路由设定完成,则应用81使用从无线通信装置7通知的源端口编号,与服务器4开始加密通信。若通信本身被加密,则例如应用ID等表示被输入到无线通信装置7的数据的生成源的信息也被加密而变得不清楚。因此,无线通信装置7不清楚哪个应用81通信了多少。此外,在加密通信中也不被加密的信息例如是源端口编号、发送源IP地址、目的地端口编号、目的地IP地址等。包含应用ID等的有效载荷换言之应用程序数据被加密而变得不清楚。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通信控制部F3以及ACP服务器5将源端口编号与应用ID建立对应关系进行存储,并且按每个使用线路区分管理每个源端口的通信量(图6的S20)。例如,如图13所示,ACP服务器5记录应用ID、源端口编号以及每个线路的通信量。根据像这样保持每个源端口的分配线路及其通信量的历史的结构,由于源端口与应用81对应,所以能够确定每个应用81的通信量。特别是由于按每个线路区分记录通信量,所以能够计算考虑了每个线路的费用体系的通信费用的合计值。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ACP服务器5能够收集各车辆Hv中的每个应用81的各线路使用量。因此,例如在具有设定为由车辆制造商承担通信费的应用81的情况下,车辆制造商能够汇总与各车辆Hv中的该应用81的总通信量对应的费用并支付给通信企业。另外,若能够计算每个应用81的通信费用,则能够实施建议用户控制通信费/通信量正在达到规定的上限值的应用81的使用等系统响应。或者,对于正在达到规定的通信费用的上限值的应用81,也可以采用将通信条件变更为积极地使用Wi-Fi通信等系统响应。
<效果>
根据以上的结构,无线通信装置7基于从请求源应用通知的通信条件、和其他应用81的通信状况以及通信条件,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请求源应用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车辆Hv中使用的应用81被动态地变更、或者搭载于每个车辆Hv的应用81的组合不同,也可以灵活地实施与每个应用81的通信特性相应的通信线路的分配。
另外,无线通信装置7对请求源应用返回是否能够立即通信的判断结果作为响应。因此,作为应用81,能够把握是否能够立即开始通信。特别是,在判断为能够通信的情况下,由于通知用于通信的源端口编号,所以请求源应用也能够实施使用该源端口的加密通信。
并且,在以上的系统结构中,无线通信装置7统一地控制每个应用81的与服务器4的数据通信,并对每个应用81分配与应用81所请求的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路径。由此,作为包含多个应用81的整个系统,例如能够抑制延迟时间等每个应用81的通信状态脱离各应用81的允许范围的担忧。换句话说,在需要并列地执行通信的延迟时间等所涉及的请求不同的多种数据通信的情况下,通过并用与各数据通信的类型相应的线路,作为整体能够提高通信效率。
另外,无线通信装置7对各应用81调停通信开始的定时。例如,在通信开始请求从允许开始时间、数据可保持时间足够大的应用81到达的时刻,通信线路的使用比例较高的情况下,通过返回不可分配响应,将通信开始设为保留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开始无需紧急开始通信的应用81的数据通信,能够降低无线资源紧张,对先行应用的通信产生障碍的担忧。
此外,在从紧急性较高的应用81请求了数据通信的开始的情况下,优先地对该应用81进行路径分配。由此,能够降低由于紧急性较低的应用81实施通信而对紧急性较高的应用81的通信产生障碍的担忧。此外,所谓的紧急性较高的应用是指紧急通报应用、ADAS系统的应用、远程控制应用等。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下所述的各种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并且,除了下述方式以外,也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下述的各种变形例能够在不产生技术上的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来实施。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仅提及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其他部分能够应用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优先控制的补充>
使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的通信中的哪一个优先的判断材料并不限定于开始等待时间、数据可保持时间、数据能否缺损等上述的参数。例如,在先行应用和请求源应用中数据保持时间、数据能否缺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优先紧急性标志打开的一方。另外,在先行应用与请求源应用中数据保持时间、数据能否缺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优先控制利用性标志打开的一方。优选比隐私标志、机密性标志被设定为关闭的应用81优先地对这些标志被设定为打开的应用81分配VPN线路。由于应用81与数据通信的内容/特性基本上一对一地对应,所以这里的应用81也可以说是数据通信。
<各种应用81的补充说明>
上述的远程控制应用例如是通过基于从配置在车辆外部的远程控制中心发送出的远程控制用的数据,向各种行驶致动器输出控制信号,来控制车辆Hv的行为的应用81。另外,远程控制应用为了将车载相机图像等图像、车速传感器等表示行驶状态的传感器数据发送到远程控制中心,而输出到无线通信装置7。
上述的探测应用是在车辆Hv中例如将表示由周边监视传感器确定出的地上物的观测位置的数据集作为探测数据依次发送到服务器4的应用81。探测数据例如相当于将针对区划线、道路标志、信号灯等地标等的一定时间(例如400毫秒)以内的识别结果打包而成的数据。探测数据例如也可以包含发送源信息、行驶轨道信息、跑道信息以及地上物信息。行驶轨道信息是表示车辆Hv所行驶的轨道的信息。地上物信息表示地标等地上物的观测坐标。另外,也可以探测数据包含车速、转向角、横摆率、信号装置工作信息、雨刷器工作信息等车辆行为信息。探测数据相当于用于服务器4生成更新地图数据的材料数据。
此外,搭载于车辆的应用81的种类并不限定于以上例示的种类。可以将多种应用81搭载于车辆Hv。例如,作为应用81,能够包含提供行车记录仪功能的应用、提供作为自诊断功能(所谓的OBD:On Board Diagnostics:车载诊断)的功能的应用、提供自动驾驶功能的自动驾驶应用等。
此外,自动驾驶应用例如将表示自动驾驶时的车辆内以及车室外的状况的数据集作为行驶状态报告,经由无线通信装置7依次发送至服务器4。在自动驾驶时的车辆内的状况中能够包含自动驾驶应用的工作状态、乘员的状态。在表示自动驾驶应用的工作状态的数据中也包含自动驾驶应用中的周边环境的识别结果、行驶计划、各行驶致动器的目标控制量等的计算结果。自动驾驶应用也可以构成为从规定的服务器4接收表示中长期的行驶计划等的数据。此外,与自动驾驶应用对应的服务器4例如也可以接收从车载通信系统1上传的行驶状态报告,并创建以及修正行驶计划并分发。
<适用车辆>
车载通信系统1除四轮汽车外,还能够搭载于二轮汽车、三轮汽车等能够在道路上行驶的多种车辆。带发动机的自行车也能够包含于二轮汽车。应用该系统的车辆Hv既可以是由个人所有的私家车,也可以是提供汽车共享服务、车辆出租服务的车辆。另外,车辆Hv也可以是服务车。服务车包含出租车、路线公交车、合乘公交车等。另外,服务车也可以是未搭乘驾驶员的机器人出租车或者无人运行公交车等。服务车能够包含作为将货物自动搬运到规定目的地的无人配送机器人的车辆。并且,车辆Hv也可以是由存在于车辆外部的操作人员远程操作的远程操作车辆。
<附言(1)>
本公开所记载的装置、系统及其方法也可以由专用计算机来实现,该专用计算机构成被编程为执行通过计算机程序具体化的一个或者多个功能的处理器。另外,本公开所记载的装置及其方法也可以使用专用硬件逻辑电路来实现。并且,本公开所记载的装置及其方法也可以由一个以上的专用计算机来实现,该一个以上的专用计算机由执行计算机程序的处理器与一个以上的硬件逻辑电路的组合构成。另外,计算机程序也可以作为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的非过渡有形记录介质。例如,能够通过记录于实体的存储器装置的软件以及执行该软件的计算机、仅通过软件、仅通过硬件、或者通过它们的组合来提供由无线通信装置7等提供的方法和/或功能。例如,处理部71所具备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作为硬件来实现。作为硬件来实现某一功能的方式包含使用一个或者多个IC等来实现的方式。也可以代替CPU,而使用MPU、GPU、或者DFP(Data Flow Processor:数据流处理器)来实现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组合CPU、MPU、GPU等多种运算处理装置来实现无线通信装置7。也可以使用片上系统(SoC:System-on-Chip)来实现无线通信装置7。并且,也可以使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来实现无线通信装置7。各ECU8、应用81、服务器4也相同。各种程序只要储存于非过渡实体记录介质(non-transitorytangible storage medium)即可。作为程序的保存介质,可以采用HDD(Hard-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盘)、闪存、SD(Secure Digital:安全数字)卡等多种存储介质。
<附言(2)>
在本公开也包含有以下的结构。
[结构(1)]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是用于控制在车辆中使用的应用程序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使用至少一个处理器来实施的通信控制方法,其中,该外部装置是存在于车辆外部的通信装置,包含:
从应用程序接受与外部装置的通信的开始请求(S12A);
从作为开始请求的请求源的应用程序获取通信条件,上述通信条件表示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条件(S101);
基于其他应用程序对通信线路的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与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S13);
基于被判定为能够进行请求源与外部装置的通信,来确保请求源用的通信频带,并且设定从请求源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S14);以及
将表示是否能够开始与请求源的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的响应消息返回到请求源(S15)。
上述的方法是与由无线通信装置7的通信控制部F3进行的处理流程对应的方法。根据上述的方法,能够分配与每个应用程序的通信特性相应的通信线路。
[结构(2)]
根据作为上述结构(1)记载的通知控制方法,
在设定通信路径的步骤中包含向请求源分配源端口编号,
包含在判断为能够开始与请求源的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并设定了从请求源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对请求源通知源端口编号。
[结构(3)]
一种车辆内中继模块,对在车辆中使用的应用程序与无线通信装置的通信进行中继,该车辆内中继模块构成为能够执行:
获取表示应用程序与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条件的通信条件(S11);
基于应用程序的工作状态,将通信开始请求输出至无线通信装置,其中,上述通信开始请求包含上述的通信条件和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亦即应用标识符(S12);以及
从无线通信装置接收表示是否能够开始与上述的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的响应消息,并通知给应用程序(S18、S23),
在设定通信路径的步骤中包含确保用于请求源的源端口编号,
在判断为不能开始与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的情况下,能够执行以规定的定时执行更新通信条件,并且将包含更新后的通信条件的通信开始请求重新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的处理(S30)。
上述的车辆内中继模块相当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ACP客户端82。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假设不能够立即开始数据通信的情况下,车辆内中继模块也随时重新发送通信开始请求。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分配与每个应用程序的通信特性相应的通信线路。

Claims (12)

1.一种通信控制装置,构成为能够利用至少一个通信线路,且控制在车辆中执行的多个应用程序(81)中的每个应用程序与外部装置(4)的使用上述通信线路的通信,上述通信控制装置具备:
请求接受部(S12A),从上述应用程序接受与上述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开始请求;
通信条件获取部(F33),从作为上述开始请求的请求源的上述应用程序获取通信条件,上述通信条件表示与上述外部装置的上述数据通信所涉及的条件;
能否通信判断部(S13),基于上述通信线路的状态和先行应用的上述通信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与上述通信条件相应的上述数据通信,其中,上述先行应用是正在执行通信的其他上述应用程序;
路径设定部(F34),基于通过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能够进行上述请求源与上述外部装置的上述通信,来进行设定从上述请求源到上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的处理;以及
响应部(S15、S21),将表示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的判断结果的信息返回至上述请求源,
上述通信路径的设定包含向上述请求源分配源端口编号,
上述响应部构成为:在通过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能够进行上述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向上述请求源通知上述源端口编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响应部构成为:在通过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不能进行上述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将消息作为表示不能通信的不可分配响应返回至上述请求源,其中,上述消息包含直到能够实施满足上述通信条件的通信为止的待机时间的预估值、以及在当前状况下能够实施的通信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响应部构成为:在通过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能够进行上述数据通信的情况下,将表示有通信的实施权的令牌与上述源端口编号一起送出到上述请求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通信条件包含有关允许等待时间、允许延迟时间、数据可保持时间、收发的数据大小的假定值以及是否允许数据的缺损中的至少任意一个项目的信息,其中,上述允许等待时间表示直到通信开始为止能够允许的等待时间,上述允许延迟时间表示能够允许的响应延迟时间,上述数据可保持时间表示能够在上述应用程序可利用的缓存区域保持发送用数据的剩余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对上述请求源的上述通信条件与上述先行应用的上述通信条件进行比较,判断应该优先上述先行应用和上述请求源的通信中的哪一个,
上述路径设定部构成为:在判断为应该优先上述请求源的情况下,将分配给上述先行应用的通信频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分配给上述请求源的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通信条件包含允许等待时间,上述允许等待时间表示直到通信开始为止能够允许的等待时间,
上述路径设定部构成为:在上述请求源的上述通信条件所包含的上述允许等待时间小于规定的中断阈值的情况下,将分配给上述先行应用的通信频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分配给上述请求源的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通信条件包含允许延迟时间,上述允许延迟时间表示能够允许的响应延迟时间,
上述通信控制装置具备线路特性获取部(F32),其中,上述线路特性获取部观测上述通信线路的上述响应延迟时间,
在不存在由上述线路特性获取部获取的上述响应延迟时间的观测值小于上述请求源的上述通信条件所包含的上述允许延迟时间的上述通信线路的情况下,上述能否通信判断部判定为不能实施与上述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通信条件包含数据可保持时间,上述数据可保持时间表示能够在上述应用程序可利用的缓存区域保持发送用数据的剩余时间,
上述路径设定部构成为:在上述请求源的上述通信条件所包含的上述数据可保持时间小于规定的中断阈值的情况下,将分配给上述先行应用的通信频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分配给上述请求源的通信。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通信条件包含是否允许数据的缺损,
上述路径设定部构成为:在上述请求源的上述通信条件包含不允许数据的缺损的情况下,将分配给上述先行应用的通信频带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分配给上述请求源的通信。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其中,
对多个上述应用程序中的每个应用程序设定有应用标识符,上述应用标识符是固有的识别信息,
上述开始请求包含上述请求源的上述应用标识符,
上述通信控制装置具备通信量管理部(F35),上述通信量管理部将分配给上述请求源的上述源端口编号和使用上述源端口编号收发的每个通信线路的数据量建立关联地进行管理。
11.一种通信控制方法,是使用至少一个通信线路执行的通信控制方法,该通信控制方法控制在车辆中使用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81)与外部装置(4)的通信的实施状况,其中,上述外部装置是存在于上述车辆外部的通信装置,上述通信控制方法包含:
上述应用程序(81)向在上述车辆中使用的无线通信装置(7)发送与上述外部装置的数据通信的开始请求(S10);
上述无线通信装置从作为上述开始请求的请求源的上述应用程序获取通信条件,上述通信条件表示与上述外部装置的上述数据通信所涉及的条件(S101);
上述无线通信装置基于上述通信线路的状态和先行应用的上述通信条件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判断是否能够实施与上述请求源的上述通信条件相应的通信,其中,上述先行应用是正在执行通信的其他上述应用程序(S13);
上述无线通信装置基于被判定为能够进行上述请求源与上述外部装置的上述通信,来确保用于上述请求源的源端口编号,并且设定从上述请求源到上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S14);
上述无线通信装置对上述请求源通知至少包含上述源端口编号的路径信息,作为与从上述请求源到上述外部装置的通信路径相关的信息(S15);以及
上述请求源使用上述源端口编号与上述外部装置执行加密通信(S19)。
12.一种中继服务器,对在车辆中使用的应用程序(81)与外部装置(4)的数据通信进行中继,其中,上述外部装置与上述应用程序协作进行动作,
与上述应用程序的通信构成为:经由搭载于上述车辆的无线通信装置(7)来进行通信,
上述无线通信装置构成为:从规定的多个通信线路中选择性地使用满足上述应用程序所指定的通信条件的通信线路,
上述中继服务器(5)具备:路径信息获取部(G1),从上述无线通信装置中,以与应用标识符建立对应关系地获取包含分配给上述应用程序的源端口编号的通信路径信息,其中,上述应用标识符是上述应用程序的识别信息;以及
通信量管理部(G3),与上述应用标识符或者源端口编号相关联地管理使用被分配给上述应用程序的上述源端口编号收发的每个通信线路的数据量。
CN202180080384.0A 2020-12-03 2021-11-29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 Pending CN1166158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1138A JP7468321B2 (ja) 2020-12-03 2020-12-03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中継サーバ
JP2020-201138 2020-12-03
PCT/JP2021/043625 WO2022118793A1 (ja) 2020-12-03 2021-11-29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中継サー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5892A true CN116615892A (zh) 2023-08-18

Family

ID=81853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0384.0A Pending CN116615892A (zh) 2020-12-03 2021-11-29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以及中继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00226A1 (zh)
EP (1) EP4258613A4 (zh)
JP (1) JP7468321B2 (zh)
CN (1) CN116615892A (zh)
WO (1) WO20221187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42967A1 (ja) * 2022-06-14 2023-12-2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7885538B (zh) * 2024-03-18 2024-05-07 光克(上海)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辆动力电池预警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3961B2 (ja) 2004-09-22 2010-03-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車載通信装置
JP2006261924A (ja) 2005-03-16 2006-09-28 Denso Corp 車載通信端末及び車両用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EP2133849A4 (en) * 2007-02-14 2013-0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VEHICLE COMMUNICATION DEVICE
JP5022289B2 (ja) 2008-04-15 2012-09-1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と通信端末並びに通信帯域制御方法
JP6795959B2 (ja) 2016-12-05 2020-12-02 Kddi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US11025753B2 (en) * 2018-07-02 2021-06-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network
WO2020150231A1 (en) * 2019-01-14 2020-07-23 Apple Inc. Port management for reliable data service (rds) protocol
FR3095733B1 (fr) * 2019-04-30 2021-10-22 Renault Sas Systeme et procede de gestion de communication v2x entre un vehicule et un dispositif recepteu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88980A (ja) 2022-06-15
EP4258613A4 (en) 2024-04-17
EP4258613A1 (en) 2023-10-11
JP7468321B2 (ja) 2024-04-16
US20230300226A1 (en) 2023-09-21
WO2022118793A1 (ja)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7200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vehicular network service over a 5G network
US2022021068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v2x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vehicle and a receiving device
US20230300226A1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relay server
US10028133B2 (en) Timing delivery of over-the-air data to a vehicle
CN107343308B (zh) 使用蜂窝协议管理已许可和未许可通信
US1084907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on of transmission power and terminal
US20230199636A1 (en) Vehic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4319218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vehicles, relay server, and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 for vehicles
WO2022045159A1 (ja) 車両用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
CN112469000A (zh) 5g网络上车辆网络服务的系统和方法
JP7443999B2 (ja)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WO2022054681A1 (ja) 車両用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
WO2022075167A1 (ja) 車両用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
WO2023132277A1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用制御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