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14874A -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14874A
CN116614874A CN202310588004.5A CN202310588004A CN116614874A CN 116614874 A CN116614874 A CN 116614874A CN 202310588004 A CN202310588004 A CN 202310588004A CN 116614874 A CN116614874 A CN 116614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ub
backscatter
radio frequency
frequency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80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博文
谢伟良
王庆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880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148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614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148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determining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45Passive rela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通信方法包括: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反向散射设备调制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二射频信号;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将时间差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在根据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反向散射技术是一种无需有源发射机而实现信号传输与编码的无线技术。类似于雷达原理,电磁波在到达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被反射信号的强弱取决于此物体的形状,材质与距离,从雷达的角度讲每个物体有其雷达截面(Radar Cross-Section,简称:RCS),标签(Tag)通过改变其RCS实现对反射信号的调制。反向散射发射机调制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以传输数据,而无须自己生成射频信号。
目前,环境反向散射通信(Ambient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简称:AmBC)已经成为使能低功耗通信的一项更有前途的技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的局限性,使得AmBC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广泛采用。
例如,主系统的接收机接收来自主系统的发射机的通信信号,同时主系统的发射机的信号作为次系统的射频激励,次系统的发射机利用射频激励与次系统的接收机进行通信。在这种场景下存在两条干扰链路,第一条是主系统的发送机对次系统的接收机的直接链路干扰,第二条是次系统的反射设备对主系统的接收机的反射链路干扰。
当次系统的反射设备利用其反射能力为主系统提供多径服务时,主系统将会有更好的信噪比,从而抵消反射链路对主系统的干扰。此时主系统为次系统提供激励源,次系统为主系统提供多径,从而实现互惠通信。
发明内容
发明人注意到,由于在反射链路中,主系统和次系统发送的符号是相乘的关系,当这两个系统的信号不同步时,将会产生频谱拓展现象,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据此,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方案,能够有效实现主系统和次系统的符号同步,从而有效实现互惠通信,并提升频谱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由用户终端执行,所述方法包括: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所述第二射频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射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将所述时间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便所述基站在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所述延迟时长;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所述延迟时长发送给所述反向散射设备,以便所述反向散射设备根据所述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迟时长为所述时间差除以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余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所述第二链路包括与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包括: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i个射频信号,1≤i≤N;将所述第i个射频信号的信号强度作为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以得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射频信号和所述第i个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i个子链路的时间差,以得到N个时间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将所述时间差发送给所述基站包括: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将所述N个时间差和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便所述基站根据所述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所述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延迟时长包括:根据所述第i个时间差和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确定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所述延迟时长发送给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包括:通过第i个子链路将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发送给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以便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根据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基站发送波束指示信息,以便所述基站将波束对准所述反向散射设备。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包括:第一处理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第二处理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第三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射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将所述时间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便所述基站在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用户终端;基站,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射频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时间差,在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二射频信号,并通过第二链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二射频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延迟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迟时长为所述时间差除以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余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发送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记录所述基站的通信时间、占用带宽、业务数据量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所述第二链路包括与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i个射频信号,通过第i个子链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所述第i个射频信号,1≤i≤N。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根据所述N个时间差和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所述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被配置为判断所述N个时间差中的每个时间差是否为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若所述每个时间差为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的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所述N个时间差中的第i个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i个延迟时长,在所述第i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被配置为若所述N个时间差中的至少一个时间差不是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具有最大信号强度的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子链路相关联的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所述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根据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波束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将波束对准所述反向散射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列的通信方法由通信装置执行。
在步骤101,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是,基站和用户终端组成主系统。
在步骤102,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反向散射设备调制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二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是,反向散射设备和用户终端组成次系统。
在步骤103,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时间差。
在步骤104,将时间差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在根据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反向散射设备具有调整时间提前量能力的情况下,根据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延迟时长,并通过第二链路将延迟时长发送给反向散射设备,以便反向散射设备根据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迟时长为时间差除以预设符号周期的余数。例如,延迟时长TA如公式(1)所示。
TA=Δ mod Ts (1)
其中,Δ为时间差,Ts为预设符号周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第二射频信号且未接收到第一射频信号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波束指示信息,以便基站将波束对准反向散射设备。从而在第一链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通过第二链路仍能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大的信号。
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中,用户终端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并将时间差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在根据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实现主系统和次系统的符号同步,有效实现互惠通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用户终端进行交互的反向散射设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与用户终端交互的反向散射设备是一个,在图2所述实施例中,在与用户终端交互的反向散射设备中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第二链路包括与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
图2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下列的通信方法由通信装置执行。
在步骤201,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是,基站和用户终端组成主系统。
在步骤202,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i个射频信号,1≤i≤N,以得到N个射频信号。
在步骤203,将第i个射频信号的信号强度作为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以得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
需要说明是,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和用户终端组成次系统。
在步骤204,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i个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i个子链路的时间差,以得到N个时间差。
在步骤205,通过第一链路将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例如,基站判断N个时间差中的每个时间差是否为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若每个时间差均为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的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N个时间差中的第i个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i个延迟时长,在第i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又例如,若N个时间差中的至少一个时间差不是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基站将具有最大信号强度的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子链路相关联的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具有调整时间提前量能力的情况下,根据第i个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并通过第i个子链路将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发送给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以便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根据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由此可调整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时间提前量。
图3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用户终端包括第一处理模块31、第二处理模块32和第三处理模块33。
第一处理模块31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是,基站和用户终端组成主系统。
第二处理模块32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反向散射设备调制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二射频信号。
需要说明是,反向散射设备和用户终端组成次系统。
第三处理模块33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并将时间差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在根据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反向散射设备具有调整时间提前量能力的情况下,第三处理模块33被配置为根据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延迟时长,并通过第二链路将延迟时长发送给反向散射设备,以便反向散射设备根据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迟时长为时间差除以预设符号周期的余数。例如,延迟时长TA如公式(1)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处理模块32接收到第二射频信号且第一处理模块31未接收到第一射频信号的情况下,第三处理模块33被配置为向基站发送波束指示信息,以便基站将波束对准反向散射设备。从而在第一链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通过第二链路仍能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大的信号。
在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中,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并将时间差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在根据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从而能够有效实现主系统和次系统的符号同步,有效实现互惠通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与用户终端进行交互的反向散射设备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与用户终端交互的反向散射设备是一个。又例如,在与用户终端交互的反向散射设备中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第二链路包括与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处理模块32被配置为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i个射频信号,1≤i≤N,以得到N个射频信号,并将第i个射频信号的信号强度作为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以得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
需要说明是,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和用户终端组成次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处理模块33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射频信号和第i个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第一链路和i个子链路的时间差,以得到N个时间差,并通过第一链路将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发送给基站,以便基站根据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具有调整时间提前量能力的情况下,第三处理模块33被配置为根据第i个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并通过第i个子链路将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发送给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以便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根据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由此可调整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时间提前量。
图4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用户终端包括存储器41和处理器42。
存储器41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42耦合到存储器41,处理器4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图1或图2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如图4所示,该用户终端还包括通信接口43,用于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同时,该用户终端还包括总线44,处理器42、通信接口43、以及存储器41通过总线4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41可以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41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41还可能被分块,并且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此外,处理器42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本公开同时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1或图2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方法。
图5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通信系统包括用户终端51、基站52和反向散射设备53。用户终端51为图3或图4中任一实施例涉及的用户终端。
基站52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向用户终端51发送第一射频信号,通过第一链路接收用户终端51发送的时间差,在根据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53处于工作状态。
例如,基站52向反向散射设备53发送载波激活信号,以便反向散射设备53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52被配置为根据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延迟时长。例如,延迟时间TA如公式(1)所示。
反向散射设备53被配置为调制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二射频信号,并通过第二链路向用户终端51发送第二射频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向散射设备53被配置为根据用户终端51通过第二链路发送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向散射设备53被配置为记录基站52的通信时间、占用带宽、业务数据量中的至少一项,以便对主系统的频谱使用情况进行获取和预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52被配置为在接收到用户终端51发送的波束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将波束对准反向散射设备53。从而在第一链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用户终端51通过第二链路仍能接收到信号强度最大的信号。
图6为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与图5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反向散射设备53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531、…、53i、…、53N,相应地,第二链路包括与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
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53i,被配置为调制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i个射频信号,通过第i个子链路向用户终端发送第i个射频信号,1≤i≤N。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52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接收用户终端51发送的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根据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52被配置为判断N个时间差中的每个时间差是否为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若每个时间差为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的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N个时间差中的第i个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i个延迟时长,在第i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例如,若N个时间差均为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基站52将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的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接下来,基站52根据第1个时间差Δ1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1个延迟时长,在第1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1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基站52根据第2个时间差Δ2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2个延迟时长,在第2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2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以此类推,直到基站52根据第N个时间差ΔN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N个延迟时长,在第N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为止。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52被配置为若N个时间差中的至少一个时间差不是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具有最大信号强度的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子链路相关联的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例如,若N个时间差中的至少一个时间差不是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基站52将具有最大信号强度的子反向散射设备531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并根据与子反向散射设备531对应的第1个子链路相关联的时间差Δ1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子反向散射设备531和用户终端51之间的链路作为反射链路,而不使用除子反向散射设备531之外的其它子反向散射设备与用户终端51之间的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53i被配置为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用户终端51发送的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根据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由此可调整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时间提前量。
通过实施本公开的上述实施例,能够得到以下有益效果。
1、能够有效协同主系统和次系统的时间差,从而实现主系统和次系数的符号同步。
2、极大地提升了互惠通信技术方案的完备性,有助于提升频谱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
3、反向散射设备成本低,实现复杂度低,易于系统实现和方案推广。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面所描述的功能单元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公开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简称: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本公开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公开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23)

1.一种通信方法,由用户终端执行,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
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所述第二射频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射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时间差;
将所述时间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便所述基站在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所述延迟时长;
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所述延迟时长发送给所述反向散射设备,以便所述反向散射设备根据所述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延迟时长为所述时间差除以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余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所述第二链路包括与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
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包括:
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i个射频信号,1≤i≤N;
将所述第i个射频信号的信号强度作为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以得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射频信号和所述第i个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i个子链路的时间差,以得到N个时间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将所述时间差发送给所述基站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将所述N个时间差和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便所述基站根据所述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所述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延迟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第i个时间差和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确定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将所述延迟时长发送给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包括:
通过第i个子链路将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发送给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以便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根据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所述第二射频信号且未接收到所述第一射频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基站发送波束指示信息,以便所述基站将波束对准所述反向散射设备。
10.一种用户终端,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射频信号;
第二处理模块,被配置为通过第二链路接收反向散射设备发送的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所述反向散射设备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所述第二射频信号;
第三处理模块,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射频信号和所述第二射频信号的接收时间确定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时间差,将所述时间差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基站,以便所述基站在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11.一种用户终端,包括:
存储器;
处理器,耦合到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终端;
基站,被配置为通过第一链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一射频信号,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时间差,在根据所述时间差确定的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二射频信号,并通过第二链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第二射频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基站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延迟时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延迟时长为所述时间差除以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余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
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用户终端通过所述第二链路发送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记录所述基站的通信时间、占用带宽、业务数据量中的至少一项。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反向散射设备包括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所述第二链路包括与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一一对应的N个子链路,N为大于1的自然数;
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调制所述第一射频信号以生成第i个射频信号,通过第i个子链路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所述第i个射频信号,1≤i≤N。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基站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一链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N个时间差和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根据所述N个时间差和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选择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时间差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所述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基站被配置为判断所述N个时间差中的每个时间差是否为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若所述每个时间差为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所述N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中的每个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所述N个时间差中的第i个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第i个延迟时长,在所述第i个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基站被配置为若所述N个时间差中的至少一个时间差不是所述预设符号周期的整数倍,则将具有最大信号强度的子反向散射设备作为目标反向散射设备,根据与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对应的子链路相关联的时间差和预设符号周期确定目标延迟时长,在所述目标延迟时长范围内控制所述目标反向散射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
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被配置为通过第i个子链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根据所述第i个子反向散射设备的延迟时长调整时间提前量。
22.根据权利要求12-21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
所述基站被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波束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将波束对准所述反向散射设备。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0588004.5A 2023-05-23 2023-05-23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6148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8004.5A CN116614874A (zh) 2023-05-23 2023-05-23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8004.5A CN116614874A (zh) 2023-05-23 2023-05-23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14874A true CN116614874A (zh) 2023-08-18

Family

ID=87679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8004.5A Pending CN116614874A (zh) 2023-05-23 2023-05-23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148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72773B (zh) 调制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EP4191896A1 (en) Beam tra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1814938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US20200150263A1 (en) Wlan radar
RU2637789C1 (ru) Систем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оступа по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CN101873156B (zh)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US20230136962A1 (en) Terminal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09638462B (zh) 天线系统、移动终端及天线系统的切换方法
WO2022095979A1 (zh) 识别节点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331730A1 (en) Technique for bi-static radar operation simultaneously with an active mmwave link
KR101590291B1 (ko) 위상 변조를 사용하는 백스캐터 시스템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상향 링크 통신 방법
CN116017551A (zh) Bsc终端能力上报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6614874A (zh) 通信方法、用户终端、通信系统和存储介质
US2023023981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controlling switching timing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6131944A (zh) 电磁波能量吸收比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JP2024504065A (ja) レーダー通信統合化信号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機器
Meng et al. 12.2 improving the range of WiFi backscatter via a passive retro-reflective single-side-band-modulating MIMO array and non-absorbing termination
CN111106864B (zh)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0663279B (zh) 广播反馈机制
CN112152689A (zh) 波束发送控制方法、装置及发送端
CN115396073B (zh)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5333581B (zh) 终端天线面板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3381839B (zh) 信号传输方法、信息发送方法和通信节点
CN114978443B (zh) 信道信息获取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WO2023088376A1 (zh)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bsc接收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