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01831A -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 Google Patents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01831A
CN116601831A CN202180005931.9A CN202180005931A CN116601831A CN 116601831 A CN116601831 A CN 116601831A CN 202180005931 A CN202180005931 A CN 202180005931A CN 116601831 A CN116601831 A CN 116601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am
curved surface
rotating
abutmen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59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子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Guangzhou Shiru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01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018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防撞接口装置包括壳体(101)、连接端子组件(130)、盖板(170)和转轴组件;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181)、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盖板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端子组件以封闭或打开开口(140);旋转件连接在盖板上,并与弹性抵接件相对设置,弹性抵接件弹性抵接于旋转件,其一者具有端面凸轮曲面(190),另一者具有抵接部(123),抵接部抵接在端面凸轮曲面上,端面凸轮曲面具有高点以及位于高点两侧的两个工作曲面段,盖板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与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相应变化,以使弹性抵接件对旋转件产生大小不同的力,让使用者方便的完成打开或关闭操作,可靠性较高。

Description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设备在壳体上一般设有连接端子的接口,以便于外部的插接件电连接。
目前,电子设备连接端子的接口,在接口外侧可以设置可打开或关闭的盖。然而,现有的电子设备中,盖板在打开和关闭状态之间的切换较为不便,且容易进行误操作,打开和关闭状态的可靠性较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能够方便的在连接端子的接口处对连接端子进行保护,且可靠性较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撞接口装置,包括壳体、连接端子组件、盖板和转轴组件;壳体为中空结构,且壳体设有开口;连接端子组件设于壳体内,并通过开口露出至壳体外,用于与外部插接件电连接;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弹性抵接件和旋转件,盖板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端子组件,以封闭或打开开口;
旋转件连接在盖板上,并与弹性抵接件相对设置,弹性抵接件弹性抵接于旋转件,且弹性抵接件和旋转件的一者具有端面凸轮曲面,另一者具有抵接部,抵接部对应抵接在端面凸轮曲面上,端面凸轮曲面具有高点以及位于高点两侧的两个工作曲面段,工作曲面段和高点沿第一转轴的周向分布,且工作曲面段的轴向高度由靠近高点向背离高点的方向逐渐减小;
盖板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与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相应变化,以使弹性抵接件对旋转件产生大小不同的力,并带动盖板封闭或打开开口。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盖板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与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由高点的一侧移动至高点的另一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工作曲面段包括第一曲面段和第二曲面段,抵接部与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一曲面段上的第一极限位置,盖板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抵接部与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二曲面段上的第二极限位置。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限位置与高点的轴向间距小于第二极限位置与高点的轴向间距。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抵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均套设在第一转轴上,且第一端面凸轮位于弹性件和旋转件之间,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形成端面凸轮曲面。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旋转件包括第二端面凸轮,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形成抵接部,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与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相互匹配并相互抵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旋转件包括凸向第一端面凸轮的凸起,凸起形成抵接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旋转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均套设在第一转轴上,且第一端面凸轮位于弹性件和弹性抵接件之间,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形成端面凸轮曲面。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抵接件包括第二端面凸轮,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形成抵接部,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与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相互匹配并相互抵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抵接件包括凸向第一端面凸轮的凸起,凸起形成抵接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面凸轮上设有可供第一转轴穿设的通孔,通孔中设有第一限位部,第一转轴外表面上设有与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以限制第一端面凸轮与第一转轴的相对转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组件包括端子支撑件以及设于端子支撑件上的连接端子,端子支撑件连接在壳体上,第一转轴固定在端子支撑架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组件还包括与盖板相对固定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同轴设置,且第二转轴可转动地支撑在端子支撑件中;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分别位于端子支撑件的相对侧方。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设置于开口的底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智慧黑板,包括交互平板、副屏和上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副屏设置在交互平板的一侧,副屏相对于交互平板可移动设置;防撞接口装置设置于交互平板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副屏可滑动地和交互平板连接,且防撞接口装置设置于副屏的滑动轨迹上。
本申请的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通过在壳体的开口上设置盖板,盖板可以绕第一转轴转动以封闭或打开开口,因此能够对连接端子进行较好的保护,防止其损坏。另外,由于弹性抵接件和旋转件具有和另一者抵接的端面凸轮曲面,且工作曲面段的轴向高度由靠近高点向背离高点的方向逐渐减小,弹性抵接件和旋转件相互抵接时,抵接的区域中就包括端面凸轮曲面上的高点,一方面抵压弹性抵接件受到抵压沿第一转轴的轴向发生压缩形变,从另一方面来看,弹性抵接件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始终向旋转件施加朝向第一转轴轴向的力,而随着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相应变化,施加到旋转件上的力不再沿第一转轴的轴向,而会转化为绕旋转件周向的力,由于两个工作曲面段的倾斜方向的不同,会转化成促进旋转件旋转,或阻碍旋转件旋转的力。这会在盖板打开过程的最后过程促进盖板的打开,在盖板关闭过程的最后过程促进盖板的关闭,从而使盖板的开闭较为可靠,且不易产生误操作,提高盖板使用的方便性以及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连接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连接端子组件的另一个 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连接端子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转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第一端面凸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盖板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盖板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慧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智慧黑板在盖板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的智慧黑板中盖板的保护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撞接口装置;101-壳体;102-显示面板;
110-弹性抵接件;111-弹性件;112-第一端面凸轮;120-旋转件;121-定位凸起;122-定位凹陷;123-抵接部;124-第二端面凸轮;125-通孔;1251-第一限位部;1252-第二限位部;130-连接端子组件;140-开口;150-端子支撑件;151-横板;152-纵板;153-安装板;154-半开放空间;155-销轴;156-安装孔;160-连接端子;170-盖板;171-开启部;172-避让凹槽;173-第一转动座;174-第二转动座;181-第一转轴;1811-小径段;1812-大径段;1813-轴肩结构;182-第二转轴;190-端面凸轮曲面;191-第一曲面段;192-第二曲面段;
200-智慧黑板;201-显示屏;300-外部连接设备;2011-交互平板;202-副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 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电子设备的接口装置的连接端子接口存在易于损坏的问题。以设于接口装置上的前置USB接口为例进行说明,该接口用于插接USB设备等,以进行数据传输。在使用USB设备的过程中,将USB设备的USB端口插接在前置USB接口处进行使用。然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USB设备容易受到外界硬物撞击或是在人员较多的环境下误碰而使得USB设备整体倾移,从而USB端口发生形变,进而导致前置USB接口处容易发生磨损甚至毁坏,影响其正常使用。此外,在接口装置应用于智慧黑板等电子设备时,由于智慧黑板自身包括交互平板和副屏等部分,前置USB端口设置在交互平板上,副屏设置在交互平板的一侧,为了方便老师书写时切换副屏的位置,副屏部分一般采用可推拉结构,因此副屏等结构在推拉时,也容易触碰到前置USB端口所连接的USB设备上,并对USB设备本身造成损坏。
而本申请的防撞接口装置中,在连接端子的接口处设置盖板对连接端子进行保护,使得连接端子以及连接端子所连接的外部连接设备不易损坏。此外,盖板可以依靠自身机构而在打开和关闭时具有助力,从而能够让使用者方便的完成打开或关闭操作,其可靠性较高。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撞接口装置100可以包括壳体101等,壳体101内部中空,即内部具有容置腔(未图示),在壳体101还上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开口140。
其中,壳体101可以为边框等结构,从而和防撞接口装置100所在的智慧黑板或者其它设备形成一体式结构。当壳体101为边框等结构时,防撞接口装置100或者智慧黑板还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2,显示面板102固定在壳体101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防撞接口装置100可以是平板电脑等商用电子设备的 防撞接口装置,但本申请的防撞接口装置100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防撞接口装置。
防撞接口装置100还包括连接端子组件130,连接端子组件130设于壳体101内。并且,连接端子组件130用于使外部插接件和壳体101内部的电路板等连接。示例性的,连接端子组件130可以设于容置腔内,连接端子组件130的至少部分结构通过开口140露出至壳体101外以电连接外部插接件。
连接端子组件130可以是USB连接端子组件,用于插接USB设备。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连接端子组件。
连接端子组件130可以包括端子支撑件150和连接端子160。其中,端子支撑件150是用于对连接端子160进行支撑和固定的结构,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及具体结构。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端子支撑件150能够形成开放和半开放的容置空间,而连接端子160可以设置于容置空间内。
端子支撑件150连接在壳体101上,且端子支撑件150位于容置腔内与开口140对应的位置。连接端子160例如可以是USB连接端子,连接端子160设置在端子支撑件150上,且连接端子160的连接端通过开口140暴露至壳体101外。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连接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连接端子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2,示例性的,端子支撑件150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板151和纵板152,横板151和纵板152共同限定出朝向容置腔内侧的半开放空间154,连接端子160连接于横板151上,并位于半开放空间154中,连接端子160的连接端穿过纵板152以露出至开口140。这里纵板152与开口140相对设置,便于连接端子160的连接端露出。
图3是从端子支撑架的底部看去的示意图,参照图3,端子支撑件150还包括安装板153,安装板153与纵板152连接,且位于横板151底侧,安装板153和纵板152可以固定连接在壳体101上,从而将端子支撑件150安装在壳体101上。
参照图2和下述的图5,防撞接口装置100还包括转轴组件和盖板170,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181、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
其中,盖板170用于遮盖开口140,一方面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连接端子160内,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连接端子160进行保护,避免外部连接设备等损害到连接端子160。盖板170通过第一转轴181可转动地连接于连接端子组件130,以封闭或打开开口140,具体的,需要将外部插接设备和连接端子160连接时,盖板170绕第一转轴181转动打开开口140,当外部插接设备使用完毕时,盖板170绕第一转轴181转动至开口140中封闭开口140。
示例性的,盖板170上可以设有开启部171,开启部171可以为缺口结构,当盖板170关闭开口140时,纵板152上与缺口结构相对的位置设有避让凹槽172,这样便于使用者的手指伸入缺口结构对盖板170进行操作。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参照图1、图3,可以使盖板170的旋转轴线靠近开口140的底边缘,即让盖板170绕自身底部侧旋转以打开或关闭开口140。具体的,第一转轴181的设置位置靠近开口140的底边缘,即设置在开口140的底侧。例如,第一转轴181可以连接在纵板152和安装板153的交界位置。这样,盖板170在打开时会向下翻转,并让开口140由侧上方露出。由于操作人员的视线位置一般会高于防撞接口装置100所在的高度,这样的盖板170设置方式,便于操作人员从上方对开口140的内部情况进行观察;此外,盖板170向下翻转时,也便于借助自身重力实现翻转过程,打开过程较为方便。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81固定在端子支撑件150上,即第一转轴181与端子支撑件150相对固定。具体的,参照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纵板152的底部侧壁设置安装孔156,安装孔156的内轮廓与第一转轴181的安装端部的外轮廓相吻合,可以防止第一转轴181相对于纵板152转动。进一步,还可以通过设置销轴155,销轴155穿过第一转轴181和纵板152,以将第一转轴181和纵板152更好地固定。
第一转轴181固定在端子支撑件150的基础上,盖板170的部分结构可旋转地套设在第一转轴181上,这样盖板170可以相对于第一转轴181转动。
具体的,参照图2和图4,盖板170朝容置腔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转动座,转动座上设有供第一转轴181穿过的贯穿孔。转动座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例如在盖板170的宽度方向两个端部都设有转动座,即第一转动座173和第二转动座174,第一转动座173可转动地套设在第一转轴181上,第二转动座174上可凸出有第二转轴182,第二转轴182与盖板170相对固定, 第二转轴182可以与第一转轴181同轴设置,第二转轴182可转动地支撑在端子支撑件150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轴181与第二转轴182分别位于端子支撑件150的相对侧方。这样可以将盖板170可转动地固定在端子支撑件150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连接端子160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及操作上的便利性,可以考虑为盖板170的翻转设置阻尼结构。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转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第一端面凸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撞接口装置中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5、图6,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可以共同配合形成阻尼结构,示例性的,弹性抵接件110连接在第一转轴181上,旋转件120连接在盖板170上,可以与弹性抵接件110相对设置,弹性抵接件110弹性抵接于旋转件120,并与盖板170联动转动。且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的一者具有端面凸轮曲面,另一者具有抵接部,抵接部对应抵接在端面凸轮曲面上。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弹性抵接件110或旋转件120所具有的抵接部,只要其能够和端面凸轮曲面对应抵接,并随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的相对转动,而和端面凸轮曲面产生轴向上的相对移动即可。此时,抵接部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形状和类型,例如抵接部可以是连接于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的一者上,并向另一者凸出的凸起等结构,且抵接部的端部等位置和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的另一者所具有的端面凸轮曲面抵接。或者,抵接部也可以呈复杂的形状,例如抵接部同样为一个端面凸轮曲面,这样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通过两个相对设置的端面凸轮曲面实现抵接和相互配合。当抵接部为端面凸轮曲面时,相当于弹性抵接件110和旋转件120均具有端面凸轮曲面,且其中一个端面凸轮曲面起到抵接部的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弹性抵接件110上具有端面凸轮曲面190,旋转件120上具有抵接部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不限于此,端面凸轮曲面190也可以形成在旋转件120上,抵接部也可以形成在弹性抵接件110上。
具体实现时,参照图5,弹性抵接件110朝向旋转件120的一面上形成 有端面凸轮曲面190,端面凸轮曲面190具有高点G1以及位于高点G1两侧的两个工作曲面段,当然,工作曲面段和高点G1沿第一转轴181的周向分布,工作曲面段上的各部分随着远离高点,沿第一转轴轴向的高度逐渐降低,即工作曲面段的轴向高度由靠近高点G1向背离高点G1的方向逐渐减小。
并且,盖板170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123与端面凸轮曲面190的抵接位置相应变化,以使弹性抵接件110对旋转件120产生大小不同的力,并带动盖板170封闭或打开开口140。
具体的,盖板170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弹性抵接件110对旋转件120产生不同大小的力,具体的,当使用者打开盖板170时,需要克服弹性抵接件110对旋转件120的弹力,从而产生阻尼效果,且当使用者中途放开盖板170,抵接部123与端面凸轮曲面190的抵接位置还未到高点G1,盖板170可在弹性抵接件110的作用力下自动复位,封闭开口140,更好的保护连接端子160。当抵接部123与端面凸轮曲面190的抵接位置越过高点G1,盖板170可在弹性抵接件110的作用力下自动打开,使得连接端子连接端子160的连接端露出在开口140,方便使用者插接外置USB设备。
示例性的,盖板170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抵接部123端面凸轮曲面190的抵接位置由高点G1的一侧移动至高点G1的另一侧。
具体的,旋转件120的面向端面凸轮曲面190的一端设有抵接部123,抵接部123和端面凸轮曲面190抵接。抵接部123用于在盖板170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在两个工作曲面段之间滑动,以抵压弹性抵接件110沿第一转轴181的轴向发生压缩形变。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抵接部123在盖板170相对于连接端子组件130转动的过程中在两个工作曲面段之间滑动,经过了端面凸轮曲面190上的高点G1,一方面抵压弹性抵接件110沿第一转轴181的轴向发生压缩形变,从另一方面来看,弹性抵接件110在被压缩的过程中,自身产生朝向第一转轴181轴向的力,而通过端面凸轮曲面190上的两个工作曲面段施加到旋转件120上的力不再沿第一转轴181的轴向,而会转化为绕旋转件120周向的力,根据两个工作曲面段的倾斜方向的不同,会转化成促进旋转件120旋转,或阻碍旋转件120旋转的力。这会在盖板170打开过程的最后过程促进盖板170的打开,在盖板170关闭过程的最后过程促进盖板170的关闭。一方面,由 于使用者只要让盖板170移动至一定的位置,盖板170即可在端面凸轮的作用下自行走过剩余的行程,减少了误操作的机率,另一方面,弹性抵接件110对盖板170的转动形成了助力,使盖板170的打开和关闭不需要用很大的力量,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其中,端面凸轮曲面190是弹性抵接件110的端面形成的环状的工作曲面,该工作曲面是端面凸轮的工作曲面,可以具有高点和低点。
而工作曲面段上的各部分随着远离高点G1,沿第一转轴181轴向的高度逐渐降低,是指,在端面凸轮曲面190上,高点G1两侧的曲面的高度随着远离高点G1,逐渐降低。
例如,可以参照图6,端面凸轮曲面190上高点的数量为两个,即高点G1和高点G2,端面凸轮曲面190上还包括与两个高点G1、G2交替设置的两个低点D1、D2;任一高点以及与该任一高点相邻的两个低点D1、D2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曲面段191和第二曲面段192。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只要端面凸轮曲面190上设有高点,并且在高点两侧设有低点以形成第一曲面段和第二曲面段即可,本申请对高点和低点的数量不做特别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前所述,两个工作曲面段可以分别为第一曲面段191和第二曲面段192,参照图9,盖板170关闭时,抵接部123与第一曲面段191上的第一极限位置J1抵接;参照图8,盖板170开度最大时,也即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抵接部123与第二曲面段192上的第二极限位置J2抵接。
在盖板170由开度最大的位置(图8所示状态)转动至关闭(图9所示状态)的过程中,使用者先要转动盖板,使抵接部123和弹性抵接件110的抵接位置从第二极限位置J2移动到高点G1,在此过程中,弹性抵接件110通过第二曲面段192向抵接部123施加垂直于第二曲面段192的力F2,即阻止旋转件120旋转的力,此时由使用者的手向盖板施加的力大于该阻止旋转的力,因此盖板朝着开口的方向持续转动。
当盖板170转动到旋转件120上的抵接部123与高点G1抵接时,抵接部123进入到第一曲面段191的工作曲面上,参照图9,一直到抵接部123抵接到第一极限位置J1之前,弹性抵接件110始终向抵接部123施加垂直于第一曲面段191的力F1,该力促进抵接部123带动盖板170加速闭合。在此过程中,使用者即使放手,不对盖板170施加操作,盖板170也会在弹性抵 接件的弹性力作用下使盖板关闭。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在抵接部123经过高点G1前后,弹性抵接件110的作用曲面由第二曲面段G2转为第一曲面段G1,由此对抵接部123施加的力也由F2变为F1,由于第二曲面段G2和第一曲面段G1的倾斜方向不同,因此力F2和力F1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在盖板170由打开转动至关闭的过程中,弹性抵接件110先对旋转件120和盖板170施加阻止盖板170转动的力,然后在抵接部123和高点G1抵接后,弹性抵接件110向盖板施加促进盖板170转动的力。
与上述过程类似的,在盖板170由关闭(图9所示状态)转动至开度最大的位置(图8所示状态)的过程中,使用者先要转动盖板,使抵接部123和弹性抵接件110的抵接位置从第一极限位置J1移动到高点G1,在此过程中,弹性抵接件110通过第一曲面段191向抵接部123施加垂直于第一曲面段191的力F1,即阻止旋转件120旋转的力,此时由使用者的手向盖板170施加的力大于该阻止旋转的力,因此盖板170朝着背离开口的方向持续打开。
当盖板170转动到旋转件120上的抵接部123与高点G1抵接时,抵接部123进入到第二曲面段192的工作曲面上,参照图8,一直到抵接部123抵接到第二极限位置J2之前,弹性抵接件110始终向抵接部123施加垂直于第二曲面段192的力F2,该力促进抵接部123带动盖板170加速打开。在此过程中,使用者即使放手,不对盖板170施加操作,盖板170也会在弹性抵接件的弹性力作用下使盖板打开。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在抵接部123经过高点G1前后,弹性抵接件110的作用曲面由第一曲面段G1转为第二曲面段G2,由此对抵接部123施加的力也由F1变为F2,由于第一曲面段G1和第二曲面段G2的倾斜方向不同,因此力F1和力F2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在盖板170由关闭转动至开度最大的过程中,弹性抵接件110先对旋转件120和盖板170施加阻止盖板170转动的力,然后在抵接部123和高点G1抵接后,弹性抵接件110向盖板施加促进盖板170转动的力。
由上述盖板170关闭和打开的过程可知,本申请实施例的防撞接口装置,无论打开或者关闭盖板170,在过程的最后阶段,即使使用者不对盖板170进行操作,盖板170也能够自动完成开闭动作。或者在使用者一直对盖板170 操作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端子组件能够加速盖板170的开合,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较佳。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极限位置J1与高点G1的轴向间距小于第二极限位置J2与高点G1的轴向间距。具体的,前述轴向间距为第一极限位置J1与高点G1或第二极限位置J2与高点G1这两个位置点之间沿轴向的距离。这样一来,盖板170打开时,由于弹性抵接件110对使用者的手部施加阻力的时间较短,就转换为自动开启模式,使盖板易于开启。而盖板170关闭时,使用者开始需要较长时间的打开动作,以克服弹性抵接件110对盖板施加的阻碍转动的力,然后再转换为自动关闭模式,这样确保盖板170不会因为误操作而被关闭。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曲面段191和第二曲面段192相对于端面凸轮曲面190的中心对称设置,可以使盖板的打开过程和关闭过程之间的过渡较为平稳。
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抵接件110可以套设在第一转轴181上,但弹性抵接件110可以沿第一转轴181的轴向发生压缩形变。
另外,参照图5,旋转件120与盖板170联动转动例如可以是旋转件120的朝向盖板170的侧面上设置定位凸起121,盖板170的朝向旋转件120的侧面上设有定位凹陷122,定位凸起121插入到定位凹陷122中,防止旋转件120和盖板170的相对旋转。示例性的,定位凹陷122可以开设在上述的第一转动座173上。此时,旋转件120位于盖板170和弹性抵接件110之间。
下面结合图5和图6介绍弹性抵接件110的详细结构。
示例性的,弹性抵接件110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件111和第一端面凸轮112,弹性件111和第一端面凸轮112均套设在第一转轴181上,且第一端面凸轮112位于弹性件111和旋转件120之间;
弹性件111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转轴181以及第一端面凸轮112,例如弹性件111的一端连接在旋转件120的端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端面凸轮112上。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抵接部的具体结构,可以使旋转件120包括凸向第一端面凸轮112的凸起,由凸起形成抵接部。此时,抵接部主要依靠凸起的顶端和第一端面凸轮112所具有的端面凸轮曲面进行接触。
或者,为了使第一端面凸轮112和旋转件120的配合更加稳定,可以考虑将旋转件120也设置为类似端面凸轮的结构。
示例性的,参照图5、图7,旋转件120包括第二端面凸轮124,第二端面凸轮124的端面凸轮曲面形成抵接部,且第二端面凸轮124的端面凸轮曲面与第一端面凸轮112的端面凸轮曲面(端面凸轮曲面190)形状相互匹配并相互抵接。
参照图7,第二端面凸轮124具有的高点G1'与第一端面凸轮112的低点D1相对应,第二端面凸轮124具有的低点D1'与第一端面凸轮112的高点G1相对应,第二端面凸轮124的高点G1'可以形成抵接部123;类似的,第一端面凸轮112的高点G1同样也会起到抵接部的作用。这样可以使第一端面凸轮112和第二端面凸轮124更圆滑地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当端面凸轮曲面形成在旋转件120上,抵接部形成在弹性抵接件110时,旋转件120和弹性抵接件110会形成和前述实施方式类似的结构,具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旋转件120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均套设在第一转轴上,且第一端面凸轮位于弹性件和弹性抵接件110之间,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形成端面凸轮曲面。其中一些可选的具体结构中,弹性抵接件110同样可以包括第二端面凸轮,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形成抵接部,而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与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相互匹配并相互抵接。而作为另一些可选的具体结构,弹性抵接件110也可以包括凸向第一端面凸轮的凸起,并利用凸起形成抵接部。上述端面凸轮曲面形成在旋转件120上,抵接部形成在弹性抵接件110时所对应的情况与端面凸轮曲面形成在弹性抵接件110上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81包括沿着远离盖板170的方向依次布置的小径段1811和大径段1812,小径段1811和大径段1812的交界位置形成有轴肩结构1813,这样第一端面凸轮112能够套设在小径段1811上,并得到小径段1811的限位和固定,而弹性件111套设在大径段1812和小径段1811的外侧。
示例性的,参照图7,第一端面凸轮112上设有可供小径段1811穿设的通孔125,通孔125中设有第一限位部1251,小径段1811外表面上设有与第 一限位部1251配合的第二限位部1252,以限制第一端面凸轮112与小径段1811的相对转动。这里通孔125可以大致形成为截面为长方形的孔,小径段1811的截面也可以是与至匹配的长方形,由此,通孔125的孔壁与小径段1811的外表面分别为第一限位部1251和第二限位部1252,二者相互配合防止第一端面凸轮112相对于第一转轴181的转动。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慧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的智慧黑板在盖板完全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的智慧黑板中盖板的保护示意图。参照图10、图11和图12,本申请中,还提供一种智慧黑板200,智慧黑板包括交互平板2011、副屏202和上述实施例中的防撞接口装置100,副屏202设置在交互平板2011的一侧,副屏202相对于交互平板2011可以移动设置;防撞接口装置100设置于交互平板2011上。
而防撞接口装置100能够实现智慧黑板200和外部连接设备300的电性连接。防撞接口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而智慧黑板200所包括的处理器、外壳等其它常规结构,此处同样不再另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外部连接设备300可以为通过USB端口或者其它连接端口所连接的设备,示例性的,外部连接设备300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等等。
具体的,智慧黑板200具体可以为电子黑板等,智慧黑板200的防撞接口装置100可以连接于交互平板2011的下方,而智慧黑板200所包括的副屏202设置在交互平板2011的侧方,副屏2012可以为一个,如图12所示,也可以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交互平板2011的相对两侧。副屏202可以为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屏,此外,副屏202也可以具有书写面,以供进行使用者的日常书写操作。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副屏202可滑动的和交互平板2011连接,且防撞接口装置100位于副屏202的滑动轨迹上。具体的,在电子黑板等智慧黑板的使用过程中,副屏2002需要通过滑移而和交互平板2011切换位置,或者,其它外部物体也有可能撞击到防撞接口装置100以及其所连接的外部连接设备300,此时,由于防撞接口装置100位于副屏202的滑动轨迹上,且盖板170位于外部连接设备300和连接端子组件130的外侧(一般是水平方向的外侧),所以副屏202沿图示箭头方向滑动时,会先撞击到盖板170的侧边 缘,并停止位移,这样盖板170即可对连接端子组件130以及外部连接设备300进行保护,避免连接端子组件130以及所连接的外部连接设备300在撞击下产生损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 一种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连接端子组件、盖板和转轴组件;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且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所述连接端子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并通过所述开口露出至所述壳体外,用于与外部插接件电连接;所述转轴组件包括第一转轴、弹性抵接件和旋转件,所述盖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端子组件,以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
    所述旋转件连接在所述盖板上,并与所述弹性抵接件相对设置,所述弹性抵接件弹性抵接于所述旋转件,且所述弹性抵接件和所述旋转件的一者具有端面凸轮曲面,另一者具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抵接在所述端面凸轮曲面上,所述端面凸轮曲面具有高点以及位于所述高点两侧的两个工作曲面段,所述工作曲面段和所述高点沿所述第一转轴的周向分布,且所述工作曲面段的轴向高度由靠近所述高点向背离所述高点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相应变化,以使所述弹性抵接件对所述旋转件产生大小不同的力并带动所述盖板封闭或打开所述开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工作曲面段包括第一曲面段和第二曲面段,所述盖板关闭时,抵接部与所述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曲面段上的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盖板位于完全打开位置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曲面段上的第二极限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高点的轴向间距小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与所述高点的轴向间距。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连接端子组件转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部与所述端面凸轮曲面的抵接位置由所述高点的一侧移动至所述高点的另一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端面凸轮均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且所述第一端面凸轮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旋转件之间,所述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形成所述端面凸轮曲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包括 第二端面凸轮,所述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形成所述抵接部,所述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相互匹配并相互抵接。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包括凸向所述第一端面凸轮的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抵接部。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件和第一端面凸轮,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端面凸轮均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且所述第一端面凸轮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弹性抵接件之间,所述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形成所述端面凸轮曲面。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件包括第二端面凸轮,所述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形成所述抵接部,所述第二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凸轮的端面凸轮曲面相互匹配并相互抵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抵接件包括凸向所述第一端面凸轮的凸起,所述凸起形成所述抵接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凸轮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转轴穿设的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转轴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第一端面凸轮与所述第一转轴的相对转动。
  12.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组件包括端子支撑件以及设于所述端子支撑件上的连接端子,所述端子支撑件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所述端子支撑架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盖板相对固定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设置,且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端子支撑件中;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端子支撑件的相对侧方。
  1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底侧。
  15. 一种智慧黑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交互平板、副屏和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接口装置,所述副屏设置在所述交互平板的一侧,所述副 屏相对所述交互平板可移动设置;所述防撞接口装置设置于所述交互平板上。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智慧黑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屏可滑动地和所述交互平板连接,且所述防撞接口装置设置于所述副屏的滑动轨迹上。
CN202180005931.9A 2021-10-22 2021-10-22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Pending CN1166018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1/125677 WO2023065297A1 (zh) 2021-10-22 2021-10-22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01831A true CN116601831A (zh) 2023-08-15

Family

ID=86058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5931.9A Pending CN116601831A (zh) 2021-10-22 2021-10-22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601831A (zh)
WO (1) WO202306529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4721U (zh) * 2011-06-02 2011-12-21 特通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分离式模块的连接器
JP6150053B2 (ja) * 2013-07-02 2017-06-21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4633080U (zh) * 2015-04-01 2015-09-09 特通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母头及连接器公头
CN209601160U (zh) * 2019-02-01 2019-11-08 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打开的收纳盒用转轴机构
CN109980748B (zh) * 2019-04-28 2023-09-1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移动机器人自主充电对接装置
CN211958176U (zh) * 2020-03-21 2020-11-17 宁波宣仕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usb插座
CN213340853U (zh) * 2020-10-30 2021-06-01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5297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7222B2 (en) Connector socke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740272B (zh) 连接器
JP4414970B2 (ja) タブレットコンピュータディスプレイをロック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4308456B2 (ja) Lan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情報処理装置
TWI548967B (zh) 電子組件
US20010009502A1 (en) Function extending apparatus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GB2472347A (en) Electrical plug assembly
US20190265760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70887B2 (en) Protection cover device for socket and socket
US9459663B2 (en) Door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3711540B2 (ja) 薄形コネクタ
US7097475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door
US2011025674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ust-proof device with self-driven arrangement
CN116601831A (zh) 防撞接口装置及智慧黑板
US20220050531A1 (en) Low-profile keyboard
JP2023553649A (ja) カードホルダー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0556670B (zh) 一种可插拔模块的解锁结构
US20140111150A1 (en) Cursor control device
CN110531828B (zh) 电子设备及卡合机构
EP3345250A1 (en) Extendable connector port
CN112904937B (zh) 多机体装置
JP2012094178A (ja) 電子装置と拡張ユニットとの接続装置
JP4922206B2 (ja) 電子装置と拡張ユニットとの接続装置
CN110875543B (zh) 自动开阖的连接器保护装置
CN216529489U (zh) 一种带有自锁式保护门的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