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5564A -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5564A
CN116585564A CN202310869935.2A CN202310869935A CN116585564A CN 116585564 A CN116585564 A CN 116585564A CN 202310869935 A CN202310869935 A CN 202310869935A CN 116585564 A CN116585564 A CN 1165855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needle
wall
blood transfusion
f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699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85564B (zh
Inventor
孟德颖
沈异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Tianfu Nanger Bio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Tianfu Nanger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Tianfu Nanger Bio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Tianfu Nanger Bio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6993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855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855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55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85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55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58Needles for infusions;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or inserting infusion needles, or for holding them on th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8Means for controll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or for metering media to the body, e.g. drip meters, counters ; Monitor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 A61M5/16804Flow controllers
    • A61M5/16813Flow controllers by 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opening of the flow l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8Means for controll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or for metering media to the body, e.g. drip meters, counters ; Monitor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 A61M5/16831Monitoring, detecting, signalling or eliminating infusion flow anomal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8Means for controll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or for metering media to the body, e.g. drip meters, counters ; Monitoring media flow to the body
    • A61M5/16877Adjusting flow; Devices for setting a flow rate
    • A61M5/16881Regulating val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13Caps placed axially onto the needle, e.g. equipped with finger protection guar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36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with means for eliminating or preventing injection or infusion of air into body
    • A61M5/365Air det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44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having means for cooling or heating the devices or med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包括由管路依次连通的输血袋、过滤器、滴管、流量调节器以及输血针,在针柄上设有用于防刺的护帽;止血组件包括导管,在导管中部设有导流块,在导管靠近出液端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环,限位环内壁上设有内锥面,在导流块中部设有分流块,在活动轴的延伸段上设有随动块;在随动块侧壁上设有柔性软管,柔性软管的内径沿导管中部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本发明在满足正常输血功能的前提下,能在针头使用完成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收纳,且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避免针头刺伤,同时能在患者血管内与管路内存在压差时及时阻断输送路径。

Description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高血压以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还可供给具有带氧能力的红细胞以纠正因红细胞减少或其带氧能力降低所导致的急性缺氧症;补充各种凝血因子以纠正某些病人血液凝固障碍,因此根据病因不同,输血治疗的具体目的不同而可采取不同种类的输血方式。
在严重外伤出血、术中及术后大量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创伤性肝脾破裂出血等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常用急救措施,用于存储血液的输血袋一般采用冷冻储存,在低温环境将血液注入至患者体内,会造成患者产生失温、冷颤等不良反应,而在调整输血袋中血液的温度后,则容易导致供血过程中血液因温差而产生气泡;现有技术中,减少气泡进入人体,消除空气栓塞的危险因素目前使用的方法都有局限性,即常规采用输血加温器对血液进行温度调节时,受热后的血液中会析出小气泡,通过人工实时介入,即及时用手指轻弹气泡下端输液管,将气泡弹至滴管内,然后从输血器与穿刺针连接部的三通用注射器进行排出;期间,在输血袋在与输血线路连通,实现正常的供血工序,并通过设备对输血袋进行施压,用于辅助输血工作,并且目前的输血加温器结构较为简单,极易导致血液受热不充分,导致部分血液无法均匀受热。
而在输血完成后,会将一次性输血器进行回收处理,由于输血器中的采血针管,因其锋利,利于穿刺进献血者体内,但同时也会在回收或是处理过程中误伤采输血护理人员或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且由于输血针注入过患者血管内部,其针尖或是输血管路中存在的血液残留在误伤护理人员或是医废处理人员后,极易引发交叉感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就有3500~12000名医务工作者被确诊由于针尖刺伤而受到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包括由管路依次连通的输血袋、过滤器、滴管、流量调节器以及输血针,所述输血针包括相互连通的针头与针柄,针柄通过止血组件与管路连通,在针柄上设有用于防刺的护帽;
所述止血组件包括导管,导管两端分别设有进液端和出液端,且进液端与管路末端连接,出液端与针柄内部连通,在导管中部设有与之匹配的导流块,且沿导管的轴向在导流块的侧壁上开有两个呈劣弧状的分流孔,在导管靠近出液端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环,限位环内壁上设有内锥面,内锥面的内径沿导管中部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限位环与导流块之间形成环形腔;在导流块正对进液端的侧壁中部设有分流块,分流块内部开有空腔,沿导管的轴向在空腔内设有活动轴,活动轴的一端设有端板,端板通过压缩弹簧与空腔底部连接,且活动轴另一端活动贯穿导流块后朝出液端方向延伸,在活动轴的延伸段上设有随动块,且随动块的外壁与内锥面相匹配;
在随动块正对出液端的侧壁上设有柔性软管,且柔性软管的内径沿导管中部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柔性软管的小直径端外径与随动块的大直径端外径相同。
现有技术中,在一次性输血器在使用前通过包装以确保其安全性,使用时,针头在扎入患者体内后,一旦输血袋中血量不足时或滴管的放置高度不正确时,极易造成患者血管内与管路之间存在压力差,即造成血液回流,即需要医护人员手动停止回输,若操作人员未及时观察到输血状态,主动在即将回输完毕之前锁闭管路,可能存在将气体回输到人体的风险;对此,发明人通过长时间研究,设计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输血器,在满足正常输血功能的前提下,能在针头使用完成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收纳,且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避免针头刺伤,同时能在患者血管内与管路内存在压差时及时阻断输送路径;
其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输血袋、过滤器、滴管、流量调节器以及输血针通过管路依次连接,以提供血液正常供血的通道,且上述部件中除输血袋以外,均在使用前通过医用塑料密封包装在输血袋的出液口下方,即实现一体成型,输血袋的出液口处设有开关阀,过滤器上设有进气阀,同时打开开关阀与进气阀后,输血袋中的血液即可正常在管路中流动,以减少使用时输血用管路与输血袋之间需要通过穿刺针来实现连通,在完成输血操作后,针头由患者身上拔出后,即需要进行输血针与护帽之间的配合操作,以防止针尖裸露;在血液输送过程中,输血针的针柄通过出液端与导管内部连接,而管路通过进液端与导管内部连通,血液通过进液端后经分流块的分流后沿分流孔进入至限位环与导流块之间成型的环形腔,在环形腔中聚集的血量足够后会带动随动块朝靠近出液端的方向移动,同时压缩弹簧被拉伸,活动轴同步朝靠近出液端的方向移动,即处于闭合状态的随动块与内锥面之间开始出现缝隙,在输血袋内加压操作后会使得随动块与内锥面之间的缝隙达到最大,血液即沿出液端正常进入至针头内,最终被输送至患者体内;且当患者的血管内与导管内存在压力差时,出液端处一旦出现回流,回流的血液会直接冲击至随动块的大直径端,同时在随动块的大直径端端面上设有柔性软管,且柔性软管的内径沿进液端指向出液端的方向递增,在正常供血时柔性软管的外壁能在血液的冲击下产生形变,而在血液回流时对随动块大直径端中部以及柔性软管内壁形成冲击,迫使柔性软管朝进液端的方向发生形变,能对限位环与随动块之间的缝隙进行局部遮挡,辅助压缩弹簧的形变回复,使得限位环与随动块之间的缝隙在短时间内重新闭合,进而提高随动块在回流现象时及时封堵流通路径的灵敏度,继而避免医护人员因未实时介入而导致患者产生回血风险。
在所述分流块背对进液端的侧壁上设有波纹软管,波纹软管套设在活动轴外壁上且其端部与随动块的小直径端端面连接。作为优选,为保证导管内的活动部件(指活动轴和压缩弹簧)与血液分隔开,同时确保活动轴在使用过程中的移动稳定性,在活动轴外壁套设波纹软管,且波纹软管的两端分别与分流块的侧壁、随动块的小直径端端面连接,以实现活动轴与血液的完全隔离。
沿所述导管的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设有调节环,且调节环与随动块间隔设置。作为优选,设置调节环,调节环内圆周壁与波纹软管外壁之间的间距小于导管内壁与波纹软管外壁之间的间距,即缩小血液的流通截面,确保聚集在环形腔的血液在加压条件下快速形成随动块小直径端端面的冲击,以保证血液的正常流通。
所述护帽包括外壁上设有开口的本体,且本体的纵向截面呈优弧状,本体的一端开放且其另一端封闭,在针柄外壁上设有连接环,连接环通过连接带与与本体的开放端连接;在开口处相对设置有第一翻折板和第二翻折板,第一翻折板的端部沿顺时针方向朝本体轴线处翻折,第二翻折板的端部沿逆时针方向朝本体轴线处翻折,且第一翻折板的翻折部与第二翻折板的翻折部之间留有供针头穿过的间隙,第二翻折板的翻折部的正向投影能将第一翻折板的翻折部的正向投影完全覆盖;
所述本体的内径由其开放端指向封闭端的方向递减,且在本体内设有封堵针头端部的随动组件。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在一次性输血器使用完成后,将针头拔出后通过防刺帽进行防护后,由医护人员或是医废处理人员对其进行对应收纳,但是在收纳过程中,既有的防刺帽能避免医护人员刺伤,但是由于防刺帽的活动连接设置,并不能对针头进行完全封堵,即针头虽然被妥善安置在安全的空间内,但部分遗留至输血管路中的血液在通过针头与患者接触,且当患者属于重症的传染病或是携带其他病原体时,未完成封堵的针头在收纳转运过程中,极易出现传染物的泄漏扩散,本技术方案则在实现现有防刺帽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随动组件将针头隔离的同时对其进行封堵,避免残留的血液逸洒,并且,在进行针头隔离保护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与现有技术存在明显区别,具体如下:
现有的防刺帽在输血针退针时,与针头实现同步移动,即实时将针头退出的部分遮挡,而针头的针尖部分则最后完成隔离保护,相对而言,针头与防刺帽的移动是相反的,需要医护人员同步进行两个反向的操作,进行该操作时,一旦协调不好,极易加重患者在退针时的不适感;
而本技术方案中,在退针时沿用医护人员习惯的退针方式,直接将针头拔出,然后翻转本体使之与针尖平行,此时只需将针头沿第一翻折板与第二翻折板之间的间隙送入至本体内部,且优先确保针尖部分进入间隙,此时由于第一翻折板的翻折部与第二翻折板的翻折部之间形成一定错位,并且,第一翻折板的翻折部下表面距本体轴线的间距为h,第二翻折板的翻折部下表面距本体轴线的间距为H,且满足h<H,即在后续对针柄进行操作时无需担心针头会从间隙中移出,进而实现护帽的防刺功能,同时在针头完全进入本体内后会与随动组件配合,通过移动本体来将针柄部分完全覆盖的同时,能带动随动组件来实现针尖的封堵,以实现封堵针头的目的。
所述随动组件包括与本体内部匹配的外套管,外套管内部设有与之同轴且能实现相对转动的活动柱,沿外套管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端端面上开有对接孔,沿活动柱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侧壁上设有与对接孔对中的滑槽,在滑槽端部设有螺旋槽;
沿外套管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端端面上开有与外套管等长的限位孔,沿活动柱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侧壁上设有与活动柱等长的导引槽,导引槽与限位孔对中,限位孔正对所述间隙,在针柄外壁上设有滑块,在本体与针头配合时,滑块穿过对接孔后依次与滑槽、螺旋槽滑动配合;
沿活动柱的轴向在其正对本体开放端的端面中部设有放置腔,放置腔与活动柱的轴向长度相同,放置腔与导引槽连通且用于夹持针头;
在外套管的底部设有与之内部连通的封堵筒,封堵筒内设有封堵块,在活动柱的小直径端端面设有锥形弹簧,锥形弹簧端部与封堵块的端面接触。进一步地,随动组件作为实现针头的针尖部分的封堵部件,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本体与针柄的相对移动;
初始状态下,位于封堵块端面上的锥形弹簧能将活动柱顶升,即活动柱的大直径端突出于外套管的大直径端,并保持滑槽与对接孔的对中、放置腔和导引槽以及限位孔的对中,在针头通过间隙依次进入限位孔、导引槽以及放置腔后,滑块也通过对接孔进入至滑槽内,通过本体与针柄的相对运动,使得滑块沿滑槽下移至进入螺旋槽中后,外套管经滑块的挤压实现旋转的同时开始下移,此时限位孔与导引槽、放置腔发生错位,且在导引槽被外套管的大直径端完全包裹后,外套管朝封堵筒的移动达到其最大位移量,同时针头的针尖部分即插入至封堵块内,锥形弹簧受力被压缩,此时即实现针尖的隔离封堵。
所述封堵块为硬质发泡体,且在封堵块的中部设有与放置腔对中的盲孔,盲孔底部至活动柱大直径端端面的距离小于针头的长度。作为优选,封堵块选用硬质发泡体,封堵块中部设置盲孔,能方便针头在快速插入时能对封堵块被撕裂的部分进行挤压闭合,防止在收纳转运途中发生管路中残留血量的逸洒;而盲孔底部至活动柱大直径端端面的距离小于针头的长度,则能确保针头的针尖部分插入封堵块内部。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悬挂支架将输血袋悬挂至预设高度;
S2、打开过滤器上的进气阀,使得血液经管路依次通过过滤器、滴管;
S3、将与管路配套使用的除泡机构固定,然后再将管路靠近流量调节器的部分均匀缠绕至除泡机构上后形成螺旋段,且由除泡机构对螺旋段内的血液进行升温和除泡处理;
S4、打开流量调节器,完成升温和除泡处理的血液则经管路继续沿流量调节器传输至输血针处,取下护帽后即开始输血操作。
针对冷冻储存的输血袋在使用时,若在低温环境将血液注入至患者体内,会造成患者产生失温、冷颤等不良反应,而在血液升温后其内部融入的气体会以气泡的形式释放,即需要对该类血液同步进行升温和除气泡操作;而本技术方案在具体应用时,按照正常的操作方式将输血袋放置在悬挂支架上,依次打开输血袋底部的开关阀以及过滤器上的进气阀,使得血液经管路依次通过过滤器、滴管,将管路缠绕至除泡机构上即开始对螺旋段内的血液进行升温和除泡处理,再打开流量调节器,完成升温和除泡处理的血液则经管路继续沿流量调节器传输至输血针处,取下护帽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其中,血液的升温与气泡去除均由除泡机构进行,且螺旋段中的血液在进行上述两个操作时与管路的正常使用并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即除去螺旋段部分,管路中的其余部分并不会产生晃动,以确保患者的扎针区域不受影响。
在所述步骤S3中的除泡机构,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堵头、第二堵头以及随动筒,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分别通过柔性连接管与随动筒的两端连接,第一堵头设置在第一支管内,第二堵头设置在第二支管内,且在第一堵头外壁与第一支管内壁之间、第二堵头外壁与第二支管内壁之间均设有供管路通过的空隙;
沿第一支管的轴向在其外壁上开有第一开口,沿第一支管的周向在其外壁上开有与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一转动槽,第一转动槽内转动设有呈优弧状的第一锁紧环;沿第二支管的轴向在其外壁上开有第二开口,沿第二支管的周向在其外壁上开有与第二开口连通的第二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内转动设有呈优弧状的第二锁紧环;且在第一堵头外壁与第二堵头外壁上均设有气泡检测器,且两个气泡检测器分别正对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通过安放架固定;
在随动筒内设有与之同轴的内套筒,且随动筒与内套筒之间留有环空,环空内螺旋设置有电热丝,内套筒内设有用于随动筒产生振动的偏振机构;
在螺旋段的两端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波纹管、透明的硬质管,两个硬质管分别通过进液管、出液管与管路连通;在第一锁紧环与第二锁紧环的内壁上均设有挤压块,且两个挤压块分别位于两个空隙内,挤压块的厚度沿第一锁紧环的周向递减;在螺旋段上连接有排空管,排空管用于实时释放血液中气泡破碎后的气体;
使用时,两个硬质管分别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进入至空隙内,两个波纹管的局部通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进入至空隙内,且分别通过旋转第一锁紧环、第二锁紧环后,两个挤压块能分别对两个硬质管进行挤压限位。
进一步地,除泡机构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环空中布置的恒温电热丝对套设在外套管外壁上的螺旋段进行升温操作,而第一堵头以及第二堵头上的气泡检测器能对螺旋段的进液管与出液管进行实时检测,排空管设置在进液管上,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通过安放架固定,使得随动筒在初始状态下维持其水平状态,而随动筒上的螺旋段可通过人工缠绕的方式进行,也可将该部分管路在成型时即卷曲成螺旋状,螺旋段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波纹管连接硬质管,两个硬质管则分别连接进液管、出液管,以方便随动筒在进行振动时波纹管能周期性产生形变和回复形变,并且第一锁紧环与第二锁紧环通过旋转能带动其内圆周壁上的挤压块对硬质管进行固定,以避免影响管路剩余部分的正常使用;而第一锁紧环与第二锁紧环均呈优弧状,即存在有供硬质管通过的缺口,以便于将螺旋段两端的部分进行有效固定;
在进行除泡操作时,本技术方案采用的是振动除泡,利用偏振机构能使得随动筒两端产生反向的摆动,以加速螺旋段内血液中气泡的析出;并且在进液管与出液管上还可分别设置止液夹,止液夹能将流通路径暂时阻断,在两个气泡检测器均为检测到有气泡时,则可以选择性的打开一个或是两个止液夹,以恢复螺旋段中血液的进量或是出量。
所述偏振机构包括通过固定板设置在内套筒内壁上的双向电机,且在双向电机的第一输出端上设有第一偏振块,在双向电机的第二输出端上设有第二偏振块,且在第一堵头与第二堵头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连接柱,且第一输出端的端部和第二输出端的端部分别与两个连接柱通过球头实现连接;双向电机启动时,第一偏振块与第二偏振块产生的偏振方向相反。进一步地,固定在内套管中部的双向电机的两个输出端产生对应的偏振效果,即双向电机启动后位于第一输出端上的第一偏振块与第二输出端上的第二偏振块同步产生不同方向的偏振运动,进而带动随动筒以及其外壁上的螺旋段进行摆动,并且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通过球头与第一堵头、第二堵头上的连接柱实现球接;并且,随动筒的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管与第一支管、第二支管连接,使得随动筒的摆动不会影响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固定安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在满足正常输血功能的前提下,能在针头使用完成后对其进行有效的收纳,且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避免针头刺伤,同时能在患者血管内与管路内存在压差时及时阻断输送路径;
2、本发明在针头完全拔出后的操作无法影响至患者,且整个操作仅仅包括两个步骤,即针头压入间隙和本体对针柄的完全覆盖,操作简单,即能防刺伤,亦能防止管路中残留的血液出现逸洒;
3、本发明中,在正常供血时柔性软管的外壁能在血液的冲击下产生形变,而在血液回流时对随动块大直径端中部以及柔性软管内壁形成冲击,迫使柔性软管朝进液端的方向发生形变,能对限位环与随动块之间的缝隙进行局部遮挡,辅助压缩弹簧的形变回复,使得限位环与随动块之间的缝隙在短时间内重新闭合,进而提高随动块在回流现象时及时封堵流通路径的灵敏度,继而避免医护人员因未实时介入而导致患者产生回血风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除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护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闭合状态下护帽与针头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开放状态下护帽与针头的剖视图;
图6为外套管与活动柱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活动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止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封堵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所代表的为:1-输血袋,2-过滤器,3-滴管,4-管路,5-除泡机构,6-螺旋段,7-流量调节器,8-护帽,9-第一堵头,10-第二堵头,11-气泡检测器,12-针头,13-连接环,14-止血组件,15-针柄,16-进液端,17-导管,18-分流块,19-压缩弹簧,20-端板,21-导流块,22-活动轴,23-波纹软管,24-随动块,25-出液端,26-柔性软管,27-限位环,28-调节环,29-环形腔,30-分流孔;
41-进液管,42-出液管,43-硬质管,44-波纹管;
51-第一支管,52-第一锁紧环,53-第一偏振块,54-第一输出端,55-固定板,56-双向电机,57-第二输出端,58-球头,59-柔性连接管,510-挤压块,511-第二锁紧环,512-第二开口,513-第一开口,514-随动筒,515-内套筒,516-环空,517-电热丝,518-第二支管,519-第二偏振块,520-连接柱;
81-本体,82-第一翻折板,83-间隙,84-第二翻折板,85-连接带,86-外套管,87-封堵筒,88-封堵块,89-盲孔,810-活动柱,811-滑槽,812-对接孔,813-放置腔,814-导引槽,815-限位孔,816-螺旋槽,817-滑块,818-锥形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已经处于实际研发使用阶段。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包括由管路4依次连通的输血袋1、过滤器2、滴管3、流量调节器7以及输血针,所述输血针包括相互连通的针头12与针柄15,针柄15通过止血组件14与管路4连通,在针柄15上设有用于防刺的护帽8;
止血组件14包括导管17,导管17两端分别设有进液端16和出液端25,且进液端16与管路4末端连接,出液端25与针柄15内部连通,在导管17中部设有与之匹配的导流块21,且沿导管17的轴向在导流块21的侧壁上开有两个呈劣弧状的分流孔30,在导管17靠近出液端25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环27,限位环27内壁上设有内锥面,内锥面的内径沿导管17中部指向出液端25的方向递增,限位环27与导流块21之间形成环形腔29;在导流块21正对进液端16的侧壁中部设有分流块18,分流块18内部开有空腔,沿导管17的轴向在空腔内设有活动轴22,活动轴22的一端设有端板20,端板20通过压缩弹簧19与空腔底部连接,且活动轴22另一端活动贯穿导流块21后朝出液端25方向延伸,在活动轴22的延伸段上设有随动块24,且随动块24的外壁与内锥面相匹配;
在随动块24正对出液端25的侧壁上设有柔性软管26,且柔性软管26的内径沿导管17中部指向出液端25的方向递增,柔性软管26的小直径端外径与随动块24的大直径端外径相同。
本实施例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输血袋1、过滤器2、滴管3、流量调节器7以及输血针通过管路4依次连接,以提供血液正常供血的通道,且上述部件中除输血袋1以外,均在使用前通过医用塑料密封包装在输血袋1的出液口下方,即实现一体成型,输血袋1的出液口处设有开关阀,过滤器2上设有进气阀,同时打开开关阀与进气阀后,输血袋1中的血液即可正常在管路4中流动,以减少使用时输血用管路4与输血袋1之间需要通过穿刺针来实现连通,在完成输血操作后,针头12由患者身上拔出后,即需要进行输血针与护帽8之间的配合操作,以防止针尖裸露;在血液输送过程中,输血针的针柄15通过出液端25与导管17内部连接,而管路4通过进液端16与导管17内部连通,血液通过进液端16后经分流块18的分流后沿分流孔30进入至限位环27与导流块21之间成型的环形腔29,在环形腔29中聚集的血量足够后会带动随动块24朝靠近出液端25的方向移动,同时压缩弹簧19被拉伸,活动轴22同步朝靠近出液端25的方向移动,即处于闭合状态的随动块24与内锥面之间开始出现缝隙,在输血袋1内加压操作后会使得随动块24与内锥面之间的缝隙达到最大,血液即沿出液端25正常进入至针头12内,最终被输送至患者体内;且当患者的血管内与导管17内存在压力差时,出液端25处一旦出现回流,回流的血液会直接冲击至随动块24的大直径端,同时在随动块24的大直径端端面上设有柔性软管26,且柔性软管26的内径沿进液端16指向出液端25的方向递增,在正常供血时柔性软管26的外壁能在血液的冲击下产生形变,而在血液回流时对随动块24大直径端中部以及柔性软管26内壁形成冲击,迫使柔性软管26朝进液端16的方向发生形变,能对限位环27与随动块24之间的缝隙进行局部遮挡,辅助压缩弹簧19的形变回复,使得限位环27与随动块24之间的缝隙在短时间内重新闭合,进而提高随动块24在回流现象时及时封堵流通路径的灵敏度,继而避免医护人员因未实时介入而导致患者产生回血风险。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压缩弹簧19的灵敏度相对较高,能满足随动块24沿导管17轴线方向上进行快速的往复运动,并且通过分流块18进行密封保护,以确保输血器的使用安全性。
作为优选,在所述分流块18背对进液端16的侧壁上设有波纹软管23,波纹软管23套设在活动轴22外壁上且其端部与随动块24的小直径端端面连接;为保证导管17内的活动部件(指附图8中的活动轴22和压缩弹簧19)与血液分隔开,同时确保活动轴22在使用过程中的移动稳定性,在活动轴22外壁套设波纹软管23,且波纹软管23的两端分别与分流块18的侧壁、随动块24的小直径端端面连接,以实现活动轴22与血液的完全隔离。
作为优选,沿所述导管17的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设有调节环28,且调节环28与随动块24间隔设置;设置调节环28,调节环28内圆周壁与波纹软管23外壁之间的间距小于导管17内壁与波纹软管23外壁之间的间距,即缩小血液的流通截面,确保聚集在环形腔29的血液在加压条件下快速形成随动块24小直径端端面的冲击,以保证血液的正常流通。
本实施例中的护帽8,包括外壁上设有开口的本体81,且本体81的纵向截面呈优弧状,本体81的一端开放且其另一端封闭,在针柄15外壁上设有连接环13,连接环13通过连接带85与本体81的开放端连接;在开口处相对设置有第一翻折板82和第二翻折板84,第一翻折板82的端部沿顺时针方向朝本体81轴线处翻折,第二翻折板84的端部沿逆时针方向朝本体81轴线处翻折,且第一翻折板82的翻折部与第二翻折板84的翻折部之间留有供针头12穿过的间隙83,第二翻折板84的翻折部的正向投影能将第一翻折板82的翻折部的正向投影完全覆盖;
所述本体81的内径由其开放端指向封闭端的方向递减,且在本体81内设有封堵针头12端部的随动组件。
现有技术中在一次性输血器使用完成后,将针头12拔出后通过防刺帽进行防护后,由医护人员或是医废处理人员对其进行对应收纳,但是在收纳过程中,既有的防刺帽能避免医护人员刺伤,但是由于防刺帽的活动连接设置,并不能对针头12进行完全封堵,即针头12虽然被妥善安置在安全的空间内,但部分遗留至输血管路4中的血液在通过针头12与患者接触,且当患者属于重症的传染病或是携带其他病原体时,未完成封堵的针头12在收纳转运过程中,极易出现传染物的泄漏扩散,本技术方案则在实现现有防刺帽功能的前提下,通过随动组件将针头12隔离的同时对其进行封堵,避免残留的血液逸洒,并且,在进行针头12隔离保护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与现有技术存在明显区别,具体如下:
现有的防刺帽在输血针退针时,与针头12实现同步移动,即实时将针头12退出的部分遮挡,而针头12的针尖部分则最后完成隔离保护,相对而言,针头12与防刺帽的移动是相反的,需要医护人员同步进行两个反向的操作,进行该操作时,一旦协调不好,极易加重患者在退针时的不适感;
而本实施例中,在退针时沿用医护人员习惯的退针方式,直接将针头12拔出,然后翻转本体81使之与针尖平行,此时只需将针头12沿第一翻折板82与第二翻折板84之间的间隙83送入至本体81内部,且优先确保针尖部分进入间隙83,此时由于第一翻折板82的翻折部与第二翻折板84的翻折部之间形成一定错位,并且,第一翻折板82的翻折部下表面距本体81轴线的间距为h,第二翻折板84的翻折部下表面距本体81轴线的间距为H,且满足h<H,即在后续对针柄15进行操作时无需担心针头12会从间隙83中移出,进而实现护帽8的防刺功能,同时在针头12完全进入本体81内后会与随动组件配合,通过移动本体81来将针柄15部分完全覆盖的同时,能带动随动组件来实现针尖的封堵,以实现封堵针头12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针头12完全拔出后的操作,无法影响至患者,且整个操作仅仅包括两个步骤,即针头12压入间隙83和本体81对针柄15的完全覆盖,操作简单,即能防刺伤,亦能防止管路4中残留的血液出现逸洒。
随动组件作为实现针头12的针尖部分的封堵部件,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本体81与针柄15的相对移动;其具体包括与本体81内部匹配的外套管86,外套管86内部设有与之同轴且能实现相对转动的活动柱810,沿外套管86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端端面上开有对接孔812,沿活动柱810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侧壁上设有与对接孔812对中的滑槽811,在滑槽811端部设有螺旋槽816;
沿外套管86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端端面上开有与外套管86等长的限位孔815,沿活动柱810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侧壁上设有与活动柱810等长的导引槽814,导引槽814与限位孔815对中,限位孔815正对所述间隙83,在针柄15外壁上设有滑块817,在本体81与针头12配合时,滑块817穿过对接孔812后依次与滑槽811、螺旋槽816滑动配合;
沿活动柱810的轴向在其正对本体81开放端的端面中部设有放置腔813,放置腔813与活动柱810的轴向长度相同,放置腔813与导引槽814连通且用于夹持针头12;
在外套管86的底部设有与之内部连通的封堵筒87,封堵筒87内设有封堵块88,在活动柱810的小直径端端面设有锥形弹簧818,锥形弹簧818端部与封堵块88的端面接触。
初始状态下,位于封堵块88端面上的锥形弹簧818能将活动柱810顶升,即活动柱810的大直径端突出于外套管86的大直径端,并保持滑槽811与对接孔812的对中、放置腔813和导引槽814以及限位孔815的对中,在针头12通过间隙83依次进入限位孔815、导引槽814以及放置腔813后,滑块817也通过对接孔812进入至滑槽811内,通过本体81与针柄15的相对运动,使得滑块817沿滑槽811下移至进入螺旋槽816中后,外套管86经滑块817的挤压实现旋转的同时开始下移,此时限位孔815与导引槽814、放置腔813发生错位,且在导引槽814被外套管86的大直径端完全包裹后,外套管86朝封堵筒87的移动达到其最大位移量,同时针头12的针尖部分即插入至封堵块88内,锥形弹簧818受力被压缩,此时即实现针尖的隔离封堵。需要说明的是,对接孔812沿外套管86母线上的长度、滑槽811沿外套管86母线上的长度以及螺旋槽816沿其旋向上的长度能满足:滑块817在达到对接孔812的极限位置时,导引槽814能被外套管86的大直径端包裹覆盖;其中,放置腔813与针头12的尺寸匹配,且放置腔813的内径略小于针头12的外径,以实现针头12在外套管86转动的同时被放置腔813内壁完全包裹夹持。
作为优选,封堵块88选用硬质发泡体,封堵块88中部设有与放置腔813对中的盲孔89,能方便针头12在快速插入时能对封堵块88被撕裂的部分进行挤压闭合,防止在收纳转运途中发生管路4中残留血量的逸洒;而盲孔89底部至活动柱810大直径端端面的距离小于针头12的长度,则能确保针头12的针尖部分插入封堵块88内部。
实施例2
如图1至9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悬挂支架将输血袋1悬挂至预设高度;
S2、打开过滤器2上的进气阀,使得血液经管路4依次通过过滤器2、滴管3;
S3、将与管路4配套使用的除泡机构5固定,然后再将管路4靠近流量调节器7的部分均匀缠绕至除泡机构5上后形成螺旋段6,且由除泡机构5对螺旋段6内的血液进行升温和除泡处理;
S4、打开流量调节器7,完成升温和除泡处理的血液则经管路4继续沿流量调节器7传输至输血针处,取下护帽8后即开始输血操作。
本实施例在具体应用时,按照正常的操作方式将输血袋1放置在悬挂支架上,依次打开输血袋1底部的开关阀以及过滤器2上的进气阀,使得血液经管路4依次通过过滤器2、滴管3,将管路4缠绕至除泡机构5上即开始对螺旋段6内的血液进行升温和除泡处理,再打开流量调节器7,完成升温和除泡处理的血液则经管路4继续沿流量调节器7传输至输血针处,取下护帽8后即开始对患者进行输血操作;其中,血液的升温与气泡去除均由除泡机构5进行,且螺旋段6中的血液在进行上述两个操作时与管路4的正常使用并不会产生相互干扰,即除去螺旋段6部分,管路4中的其余部分并不会产生晃动,以确保患者的扎针区域不受影响;需要说明的是,除泡机构5的升温方式为恒温加热,且除泡机构5设置在靠近流量调节器7的区域,使得输血袋1中的血液在与使用环境进行一定的冷热交换后再进行升温处理,同时在螺旋段6上连接有排空管,排空管用于实时释放血液中气泡破碎后的气体。
其中,在步骤S3中的除泡机构5,包括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18、第一堵头9、第二堵头10以及随动筒514,第一支管51与第二支管518分别通过柔性连接管59与随动筒514的两端连接,第一堵头9设置在第一支管51内,第二堵头10设置在第二支管518内,且在第一堵头9外壁与第一支管51内壁之间、第二堵头10外壁与第二支管518内壁之间均设有供管路4通过的空隙;
沿第一支管51的轴向在其外壁上开有第一开口513,沿第一支管51的周向在其外壁上开有与第一开口513连通的第一转动槽,第一转动槽内转动设有呈优弧状的第一锁紧环52;沿第二支管518的轴向在其外壁上开有第二开口512,沿第二支管518的周向在其外壁上开有与第二开口512连通的第二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内转动设有呈优弧状的第二锁紧环511;且在第一堵头9外壁与第二堵头10外壁上均设有气泡检测器11,且两个气泡检测器11分别正对第一开口513、第二开口512;第一支管51与第二支管518通过安放架固定;
在随动筒514内设有与之同轴的内套筒515,且随动筒514与内套筒515之间留有环空516,环空516内螺旋设置有电热丝517,内套筒515内设有用于随动筒514产生振动的偏振机构;
在螺旋段6的两端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波纹管44、透明的硬质管43,两个硬质管43分别通过进液管41、出液管42与管路4连通;在第一锁紧环52与第二锁紧环511的内壁上均设有挤压块510,且两个挤压块510分别位于两个空隙内,挤压块510的厚度沿第一锁紧环52的周向递减;
使用时,两个硬质管43分别通过第一开口513、第二开口512进入至空隙内,两个波纹管44的局部通过第一开口513、第二开口512进入至空隙内,且分别通过旋转第一锁紧环52、第二锁紧环511后,两个挤压块510能分别对两个硬质管43进行挤压限位。
除泡机构5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利用环空516中布置的恒温电热丝517对套设在外套管86外壁上的螺旋段6进行升温操作,而第一堵头9以及第二堵头10上的气泡检测器11能对螺旋段6的进液管41与出液管42进行实时检测,排空管设置在进液管41上,第一支管51与第二支管518通过安放架固定,使得随动筒514在初始状态下维持其水平状态,而随动筒514上的螺旋段6可通过人工缠绕的方式进行,也可将该部分管路4在成型时即卷曲成螺旋状,螺旋段6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波纹管44连接硬质管43,两个硬质管43则分别连接进液管41、出液管42,以方便随动筒514在进行振动时波纹管44能周期性产生形变和回复形变,并且第一锁紧环52与第二锁紧环511通过旋转能带动其内圆周壁上的挤压块510对硬质管43进行固定,以避免影响管路4剩余部分的正常使用;而第一锁紧环52与第二锁紧环511均呈优弧状,即存在有供硬质管43通过的缺口,以便于将螺旋段6两端的部分进行有效固定;
在进行除泡操作时,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振动除泡,利用偏振机构能使得随动筒514两端产生反向的摆动,以加速螺旋段6内血液中气泡的析出;并且在进液管41与出液管42上还可分别设置止液夹,止液夹能将流通路径暂时阻断,在两个气泡检测器11均为检测到有气泡时,则可以选择性的打开一个或是两个止液夹,以恢复螺旋段6中血液的进量或是出量。其中,为保证硬质管43的夹持稳定性,可选择第一锁紧环52、第二锁紧环511分别与第一转动槽、第二转动槽螺旋配合。
本实施例中的偏振机构,包括通过固定板55设置在内套筒515内壁上的双向电机56,且在双向电机56的第一输出端54上设有第一偏振块53,在双向电机56的第二输出端57上设有第二偏振块519,且在第一堵头9与第二堵头10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连接柱520,且第一输出端54的端部和第二输出端57的端部分别与两个连接柱520通过球头58实现连接;双向电机56启动时,第一偏振块53与第二偏振块519产生的偏振方向相反。
通过固定板55设置在内套筒515内壁上的双向电机56的两个输出端产生对应的偏振效果,即双向电机56启动后位于第一输出端54上的第一偏振块53与第二输出端57上的第二偏振块519同步产生不同方向的偏振运动,进而带动随动筒514以及其外壁上的螺旋段6进行摆动,并且第一输出端54与第二输出端57分别通过球头58与第一堵头9、第二堵头10上的连接柱520实现球接,并且,随动筒514的两端分别通过柔性连接管59与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18连接,使得随动筒514的摆动不会影响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18固定安放;需要进行进一步解释的是,双向电机56在启动时,随动筒514的运动轨迹通过举例来说明:水平放置随动筒514,假设第一输出端54向上摆动时,第二输出端57向下摆动,此时,以随动筒514中部为支点,在随动筒514的两端进行反向运动时,第一偏振块53的转动相当于对第一输出端54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而第二偏振块519的转动相当于对第二输出端57产生一个向下的推力,进而使得随动筒514的两端产生的摆幅更大,对螺旋段6内血液中的气泡去除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包括由管路(4)依次连通的输血袋(1)、过滤器(2)、滴管(3)、流量调节器(7)以及输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输血针包括相互连通的针头(12)与针柄(15),针柄(15)通过止血组件(14)与管路(4)连通,在针柄(15)上设有用于防刺的护帽(8);
所述止血组件(14)包括导管(17),导管(17)两端分别设有进液端(16)和出液端(25),且进液端(16)与管路(4)末端连接,出液端(25)与针柄(15)内部连通,在导管(17)中部设有与之匹配的导流块(21),且沿导管(17)的轴向在导流块(21)的侧壁上开有两个呈劣弧状的分流孔(30),在导管(17)靠近出液端(25)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环(27),限位环(27)内壁上设有内锥面,内锥面的内径沿导管(17)中部指向出液端(25)的方向递增,限位环(27)与导流块(21)之间形成环形腔(29);在导流块(21)正对进液端(16)的侧壁中部设有分流块(18),分流块(18)内部开有空腔,沿导管(17)的轴向在空腔内设有活动轴(22),活动轴(22)的一端设有端板(20),端板(20)通过压缩弹簧(19)与空腔底部连接,且活动轴(22)另一端活动贯穿导流块(21)后朝出液端(25)方向延伸,在活动轴(22)的延伸段上设有随动块(24),且随动块(24)的外壁与内锥面相匹配;
在随动块(24)正对出液端(25)的侧壁上设有柔性软管(26),且柔性软管(26)的内径沿导管(17)中部指向出液端(25)的方向递增,柔性软管(26)的小直径端外径与随动块(24)的大直径端外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流块(18)背对进液端(16)的侧壁上设有波纹软管(23),波纹软管(23)套设在活动轴(22)外壁上且其端部与随动块(24)的小直径端端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导管(17)的周向在其内圆周壁上设有调节环(28),且调节环(28)与随动块(24)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帽(8)包括外壁上设有开口的本体(81),且本体(81)的纵向截面呈优弧状,本体(81)的一端开放且其另一端封闭,在针柄(15)外壁上设有连接环(13),连接环(13)通过连接带(85)与与本体(81)的开放端连接;在开口处相对设置有第一翻折板(82)和第二翻折板(84),第一翻折板(82)的端部沿顺时针方向朝本体(81)轴线处翻折,第二翻折板(84)的端部沿逆时针方向朝本体(81)轴线处翻折,且第一翻折板(82)的翻折部与第二翻折板(84)的翻折部之间留有供针头(12)穿过的间隙(83),第二翻折板(84)的翻折部的正向投影能将第一翻折板(82)的翻折部的正向投影完全覆盖;
所述本体(81)的内径由其开放端指向封闭端的方向递减,且在本体(81)内设有封堵针头(12)端部的随动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组件包括与本体(81)内部匹配的外套管(86),外套管(86)内部设有与之同轴且能实现相对转动的活动柱(810),沿外套管(86)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端端面上开有对接孔(812),沿活动柱(810)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侧壁上设有与对接孔(812)对中的滑槽(811),在滑槽(811)端部设有螺旋槽(816);
沿外套管(86)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端端面上开有与外套管(86)等长的限位孔(815),沿活动柱(810)的母线方向在其大直径侧壁上设有与活动柱(810)等长的导引槽(814),导引槽(814)与限位孔(815)对中,限位孔(815)正对所述间隙(83),在针柄(15)外壁上设有滑块(817),在本体(81)与针头(12)配合时,滑块(817)穿过对接孔(812)后依次与滑槽(811)、螺旋槽(816)滑动配合;
沿活动柱(810)的轴向在其正对本体(81)开放端的端面中部设有放置腔(813),放置腔(813)与活动柱(810)的轴向长度相同,放置腔(813)与导引槽(814)连通且用于夹持针头(12);
在外套管(86)的底部设有与之内部连通的封堵筒(87),封堵筒(87)内设有封堵块(88),在活动柱(810)的小直径端端面设有锥形弹簧(818),锥形弹簧(818)端部与封堵块(88)的端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块(88)为硬质发泡体,且在封堵块(88)的中部设有与放置腔(813)对中的盲孔(89),盲孔(89)底部至活动柱(810)大直径端端面的距离小于针头(12)的长度。
7.基于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悬挂支架将输血袋(1)悬挂至预设高度;
S2、打开过滤器(2)上的进气阀,使得血液经管路(4)依次通过过滤器(2)、滴管(3);
S3、将与管路(4)配套使用的除泡机构(5)固定,然后再将管路(4)靠近流量调节器(7)的部分均匀缠绕至除泡机构(5)上后形成螺旋段(6),且由除泡机构(5)对螺旋段(6)内的血液进行升温和除泡处理;
S4、打开流量调节器(7),完成升温和除泡处理的血液则经管路(4)继续沿流量调节器(7)传输至输血针处,取下护帽(8)后即开始输血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的除泡机构(5),包括第一支管(51)、第二支管(518)、第一堵头(9)、第二堵头(10)以及随动筒(514),第一支管(51)与第二支管(518)分别通过柔性连接管(59)与随动筒(514)的两端连接,第一堵头(9)设置在第一支管(51)内,第二堵头(10)设置在第二支管(518)内,且在第一堵头(9)外壁与第一支管(51)内壁之间、第二堵头(10)外壁与第二支管(518)内壁之间均设有供管路(4)通过的空隙;
沿第一支管(51)的轴向在其外壁上开有第一开口(513),沿第一支管(51)的周向在其外壁上开有与第一开口(513)连通的第一转动槽,第一转动槽内转动设有呈优弧状的第一锁紧环(52);沿第二支管(518)的轴向在其外壁上开有第二开口(512),沿第二支管(518)的周向在其外壁上开有与第二开口(512)连通的第二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内转动设有呈优弧状的第二锁紧环(511);且在第一堵头(9)外壁与第二堵头(10)外壁上均设有气泡检测器(11),且两个气泡检测器(11)分别正对第一开口(513)、第二开口(512);
在随动筒(514)内设有与之同轴的内套筒(515),且随动筒(514)与内套筒(515)之间留有环空(516),环空(516)内螺旋设置有电热丝(517),内套筒(515)内设有用于随动筒(514)产生振动的偏振机构;
在螺旋段(6)的两端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波纹管(44)、透明的硬质管(43),两个硬质管(43)分别通过进液管(41)、出液管(42)与管路(4)连通;在第一锁紧环(52)与第二锁紧环(511)的内壁上均设有挤压块(510),且两个挤压块(510)分别位于两个空隙内,挤压块(510)的厚度沿第一锁紧环(52)的周向递减;
使用时,两个硬质管(43)分别通过第一开口(513)、第二开口(512)进入至空隙内,两个波纹管(44)的局部通过第一开口(513)、第二开口(512)进入至空隙内,且分别通过旋转第一锁紧环(52)、第二锁紧环(511)后,两个挤压块(510)能分别对两个硬质管(43)进行挤压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机构包括通过固定板(55)设置在内套筒(515)内壁上的双向电机(56),且在双向电机(56)的第一输出端(54)上设有第一偏振块(53),在双向电机(56)的第二输出端(57)上设有第二偏振块(519),且在第一堵头(9)与第二堵头(10)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连接柱(520),且第一输出端(54)的端部和第二输出端(57)的端部分别与两个连接柱(520)通过球头(58)实现连接;双向电机(56)启动时,第一偏振块(53)与第二偏振块(519)产生的偏振方向相反。
CN202310869935.2A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Active CN1165855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69935.2A CN116585564B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69935.2A CN116585564B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5564A true CN116585564A (zh) 2023-08-15
CN116585564B CN116585564B (zh) 2023-09-19

Family

ID=87599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69935.2A Active CN116585564B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85564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430889A (en) * 1945-10-30 Leroy Snyder Leonard Back-flow prevention apparatus
US5549558A (en) * 1995-06-09 1996-08-27 Martin; Robin P. Self sheathing safety needle
CN101411908A (zh) * 2007-10-16 2009-04-22 上海顶尖堂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自毁式疫苗注射器
US20090326566A1 (en) * 2008-06-25 2009-12-31 Alfredo Alvarado Transabdominal needle introducer
US20110125100A1 (en) * 2008-06-16 2011-05-26 Pharma Consult Ges.M.B.H. & Co Nfg Kg Injection device
CN202036598U (zh) * 2011-03-24 2011-11-16 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带输液旁路的血液透析管路
CN205832284U (zh) * 2016-05-12 2016-12-28 广东爱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CN106512138A (zh) * 2016-12-30 2017-03-22 李云龙 一种设有过滤弹力阀和弹式浮力阀的双阀净化静脉输液器
CN109045390A (zh) * 2018-08-30 2018-12-21 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CN208641491U (zh) * 2018-02-10 2019-03-26 威海吉威重症医疗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picc导管连接器
CN214181337U (zh) * 2020-11-27 2021-09-14 德阳市人民医院 一种防止回血的留置针
CN215083430U (zh) * 2021-03-29 2021-12-10 浙江大学 一种自动启停的输液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430889A (en) * 1945-10-30 Leroy Snyder Leonard Back-flow prevention apparatus
US5549558A (en) * 1995-06-09 1996-08-27 Martin; Robin P. Self sheathing safety needle
CN101411908A (zh) * 2007-10-16 2009-04-22 上海顶尖堂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自毁式疫苗注射器
US20110125100A1 (en) * 2008-06-16 2011-05-26 Pharma Consult Ges.M.B.H. & Co Nfg Kg Injection device
US20090326566A1 (en) * 2008-06-25 2009-12-31 Alfredo Alvarado Transabdominal needle introducer
CN202036598U (zh) * 2011-03-24 2011-11-16 四川南格尔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 带输液旁路的血液透析管路
CN205832284U (zh) * 2016-05-12 2016-12-28 广东爱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CN106512138A (zh) * 2016-12-30 2017-03-22 李云龙 一种设有过滤弹力阀和弹式浮力阀的双阀净化静脉输液器
CN208641491U (zh) * 2018-02-10 2019-03-26 威海吉威重症医疗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picc导管连接器
CN109045390A (zh) * 2018-08-30 2018-12-21 山东新华安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CN214181337U (zh) * 2020-11-27 2021-09-14 德阳市人民医院 一种防止回血的留置针
CN215083430U (zh) * 2021-03-29 2021-12-10 浙江大学 一种自动启停的输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5564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03086U (zh) 负压充气式一次性胸腹腔镜取物袋
US3391695A (en) Cartridge with reflexed burstable diaphragm
CN108245227B (zh) 介入治疗给药装置
CN116585564B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及其使用方法
CN203355026U (zh) 穿刺针芯自退式留置针
CN209847336U (zh) 一种自助式人工破膜器
CN208927260U (zh) 一种留置针
CN215231496U (zh) 一种治疗不孕不育的子宫腔通液器
CN211611091U (zh) 颈静脉负压式可视回血置留针
CN110934745B (zh) 药品安全快速配置注射器
CN210873049U (zh) 一种配药器或注射器用过滤器
CN211094278U (zh) 一种内分泌科抽检装置
CN210667272U (zh) 静脉留置针封管操作训练装置
CN110585520A (zh) 颈静脉负压式可视回血置留针
CN212547193U (zh) 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阴道填塞装置
CN218279738U (zh) 一种用于导管溶栓的自动注射装置
CN216319250U (zh) 留置针
CN205386262U (zh) 一种压力式输液器
CN110478009A (zh) 一种心血管介入装置
CN204274555U (zh) 一种新型驱血装置
CN215017578U (zh) 一种可视回血y型采血针
CN219250987U (zh) 一种转换装置
CN216777664U (zh) 静脉穿刺针安全帽
CN109276773A (zh) 一种新型留置针
CN212438688U (zh) 一种新型前房穿刺抽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