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71285A -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71285A
CN116571285A CN202310360818.3A CN202310360818A CN116571285A CN 116571285 A CN116571285 A CN 116571285A CN 202310360818 A CN202310360818 A CN 202310360818A CN 116571285 A CN116571285 A CN 1165712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ipe
clamping
inlet pip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608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星
周涛
王荣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raun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6081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712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712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712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1/00Enclosures;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7/00Heating or cooling apparatus; Heat insulat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它包括:净化室、间隔固定在所述净化室内的多块隔板、形成在相邻两块隔板之间的腔室、填充在所述腔室内的分子筛与铜媒介、布置在所述腔室内的加热管、贯穿所述隔板的气孔、分别与最外侧的两组腔室相连通的除尘室和除菌室、设置在所述除尘室内的除尘过滤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除菌室内的除菌过滤器;本发明在使用时,将实验箱体或生产设备箱体连接外进气管和外出气管,利用气体流通回路的净化系统对气体进行除尘、除氧、除水和除菌处理,实现对箱体内气体的高效净化,而且管道连接处通过密封接头进行管接,提高了通道之间的密封性,避免了气体在流动时泄露。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背景技术
在一些实验生产过程中,对试验箱内的空气有着严格的把控要求,需要对空气进行无氧、无水、无菌处理,避免空气中的氧气或者细菌等,进入实验箱中影响实验结果(例如手套箱内部就需要无氧、无水处理,否则手套箱内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时,空气中含有的水或者氧气会与之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通常情况下,会在试验箱外侧外接一个净化箱,净化箱底部放置一些易于吸附氧气和水的媒介,试验箱内的气体通入净化箱中,经过净化箱的净化后,循环至试验箱中。
现有的净化箱结构较为庞大,由于气体与媒介之间无法充分接触,导致氧气与水的吸附效果不好,而且气体在循环阶段,管道与管道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能不好,容易导致气体的泄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它包括:
净化室、间隔固定在所述净化室内的多块隔板、形成在相邻两块隔板之间的腔室、填充在所述腔室内的分子筛与铜媒介、布置在所述腔室内的加热管、贯穿所述隔板的气孔、分别与最外侧的两组腔室相连通的除尘室和除菌室、设置在所述除尘室内的除尘过滤器以及设置在所述除菌室内的除菌过滤器;
所述腔室内的加热管通过导电片串联在一起;
相邻两块隔板的气孔呈上下分布。
优化地,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除尘室两端的采样出管和内进气管、连接在所述采样出管另一端的采样室、与所述采样室相连的采样进管以及设置在所述采样室上的湿度传感器、氧传感器和细菌监测传感器,所述内进气管的另一端与腔室相连通。
优化地,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除菌室两端的除菌进管和除菌排管、连接在所述除菌排管另一端的涡轮风机、连接在所述除菌进管另一端的内出气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出气管和除菌进管之间的第二阀门,所述内出气管的另一端与腔室相连通。
优化地,它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净化室外侧的箱体、连接在所述采样进管另一端的外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外进气管和采样进管之间的第一阀门、与所述涡轮风机相连的外出气管以及连接在相邻管道之间的密封接头,所述外进气管、外出气管贯穿箱体。
优化地,它还包括开设在所述净化室顶部的加热管安装孔、一体套设在所述加热管端部的套板、一体连接在所述加热管顶部的加热凸台以及开设在导电片两端的凸台套孔,所述套板固定在加热管安装孔底部,所述凸台套孔套设在加热凸台上。
优化地,所述密封接头包括一体连接在其中一组管道外侧的第一卡板、一体连接在另一组管道外侧的第二卡板、开设在所述第一卡板内侧的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远离第二卡板一侧的第一卡面、开设在所述第二卡板内侧的第二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板远离第一卡板一侧的第二卡面、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密封垫以及卡合在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卡箍。
优化地,所述密封垫包括密封环、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外周面上的密封圈以及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两侧的密封卡板,所述密封卡板与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相配合。
优化地,所述卡箍包括枢轴连接的两组卡环、枢轴连接在其中一组卡环另一端的翻转螺杆、旋拧在翻转螺杆上用于锁止另一组卡环的锁止帽、开设在所述卡环内侧的箍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箍槽两侧的锁止面,所述锁止面与第一卡面和第二卡面相配合。
优化地,所述加热管安装孔的直径大于加热管的直径。
优化地,所述加热管呈“S”形,且竖直设置在腔室内。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在使用时,将实验箱体或生产设备箱体连接外进气管和外出气管,利用气体流通回路的净化系统对气体进行除尘、除氧、除水和除菌处理,净化室内独特的结构设计,可以增大气体与加热管、铜媒介、分子筛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时间,有效地提高除水、除氧效果,实现对箱体内气体的高效净化,使箱体内气体在实验或生产过程中实时满足过程要求的无水无氧无菌要求,而且管道连接处通过密封接头进行管接,提高了通道之间的密封性,避免了气体在流动时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净化室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6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卡箍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卡箍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密封垫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相互卡箍的其中一组管道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相互卡箍的另一组管道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发明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管道之间卡箍后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箱体;2、外进气管;3、外出气管;4、检修门;
5、密封接头;501、第一卡板;502、第一卡槽;503、第一卡面;504、第二卡板;505、第二卡槽;506、第二卡面;507、密封垫;5071、密封环;5072、密封圈;5073、密封卡板;508、卡箍;5081、卡环;5082、枢接槽;5083、枢接板;5084、翻转槽;5085、翻转螺杆;5086、垫片;5087、锁止帽;5088、箍槽;5089、锁止面;
6、第一阀门;7、采样进管;8、采样室;9、湿度传感器;10、氧传感器;11、细菌监测传感器;12、采样出管;13、除尘室;14、除尘过滤器;15、内进气管;16、净化室;17、管接头;18、隔板;19、气孔;20、腔室;21、加热管安装孔;22、加热管;23、套板;24、加热凸台;25、导电片;26、凸台套孔;27、内出气管;29、第二阀门;30、除菌进管;31、除菌室;32、除菌过滤器;33、除菌排管;34、涡轮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5所示,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发明通过内部独创的气体流通回路净化系统,对通入箱体1内的气体进行除尘、除水、除氧以及除菌操作,从而获得高纯度的气体供外界相关设备使用,它主要包括箱体1、外进气管2、外出气管3、检修门4、密封接头5、净化室16、除尘室13、除菌室31和涡轮风机34组成。净化室16用于除水除氧处理,除尘室13用于除尘,除菌室31用于除菌,涡轮风机34为气体内部的循环提供动力支持。
如图1所示,箱体1为矩形金属框体,箱体1的前侧面倾斜向下设置,触摸屏安装在箱体1的前侧面上,方面操作工操控触摸屏,从而进行相关的实验操控,箱体1前侧面设计成倾斜的,更符合人体工学。检修门4通过合页安装在箱体1的前面以及侧面,后续箱体1内元器件发生损坏需要检修或者需要更换零部件时,可以打开检修门4进行相关操作。
净化室16固定在箱体1内,外界通入的气体在净化室16内进行除水除氧处理。如图6、7所示,多块隔板18间隔固定在净化室16内且竖直设置,每相邻两块隔板18之间形成腔室20,隔板18竖直设置可以确保进入腔室20内的气体实现竖直循环传输,从而增大与加热管22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时间,从而提高除水以及除氧效果。
每相邻两块隔板18之间的距离相同,因此腔室20之间的面积相同,保证了气体在各腔室20之间输送流通的速率是均匀的,避免气体在不同面积的腔室20内传输导致与加热管22的接触不均匀,从而影响除水除氧效果。
气孔19水平贯穿隔板18,相邻设置的两组隔板18上,其中一组气孔19位于一组隔板18的顶部,另一组气孔19位于另一组隔板18的底部,气孔19之间上下分布式的设计,可以增大气体在腔室20内的流动路径的长度,增加了气体的流动时间,从而增加了气体与加热管22的接触时间,提高除水除氧效果。
如图8所示,为加热管22的结构示意图,每组腔室20内均竖直布置有加热管22,竖直设置的加热管22与竖直设置的隔板18相配合,确保进入腔室20内的气体实现竖直循环传输,从而增大与加热管22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时间,从而提高除水以及除氧效果。加热管22呈“S”形,增大流入腔室20内的气体与加热管22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除水除氧效果。
如图6所示,净化室16的顶部开设有加热管安装孔21,且与腔室20相连通,具体的,每组腔室20的顶部均开设有两个加热管安装孔21,用于安装加热管22。如图8所示,加热管22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套板23,套板23固定在加热管安装孔21的底部,实现加热管22的固定。套板23的材质为铬合金,且加热管安装孔21的直径大于加热管22的直径,加热管22与净化室顶板不接触,避免了加热管22热量的传递,减少了热量的损耗,而铬合金的导热性差,即使套板23直径固定在加热管安装孔21的底部,也不会向净化室顶板导大量的热。
加热凸台24一体连接在加热管22的顶部。如图9所示,为导电片25的结构示意图,导电片25的两端开设有凸台套孔26,在实际安装时,凸台套孔26套在加热管22的加热凸台24上,从而连通相邻两组加热管22,如图3所示,腔室20内的加热管22在导电片25的作用下串联在一起,两端分别作为加热管组的正极和负极,通入电源,加热管22通电后便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为后续气体的除水除氧做准备。
分子筛与铜媒介填充在腔室20内,气体通过腔室20时,分子筛对气体进行除水处理,铜媒介对气体进行除氧处理。分子筛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筛选分子作用的水合硅铝酸盐(泡沸石)或天然沸石,吸附能力高,可以有效地吸附气体中的水分;铜媒介利用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的原理,由于腔室20内设置有加热管22,因此加热管22还可以提高腔室20内的温度,进而有效地提高铜媒介与气体中的氧气反应的速率,提高去氧效果。
管接头17一体连接在净化室16的顶部,且与腔室20相连通,每组腔室20的顶部设置有一组管接头17。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仅涉及单组气体的进气以及排气,因此利用了最外侧的两组管接头17,其余管接头17则关闭,这样气体会经过净化室16内部所有的腔室20,从而提高除水除氧效果。如果在实验过程需要通入其他气体共同进行反应,则相应地打开其余的管接头17,将气体通入即可。
除尘室13设置在净化室16的一侧,除尘室13内设置有除尘过滤器14,用于对通入除尘室13内的气体进行除尘处理,避免含有颗粒杂质的气体进入净化室16内,堵塞气孔19(除尘过滤器14由除尘滤网组成,采样出管12内的气体进入除尘滤网中,经过除尘滤网的过滤,过滤后的气体扩散至除尘室13内,而后通过内进气管15向后传输)。除尘室13的顶部与净化室16的管接头17通过内进气管15相连,除尘后的气体经过内进气管15通入腔室20内,进行除水除氧处理。除尘室13的底部安装有采样出管12,经采样室8采样后的气体经过采样出管12通入除尘室13进行除尘。
如图4所示,采样室8设置在净化室16的一侧,采样室8一侧连接采样进管7,另一侧与采样出管12相连。湿度传感器9、氧传感器10和细菌监测传感器11安装在采样室8上,通过对采样室8内的气体进行采样。湿度传感器9选用市售的电阻式氯化锂湿度计,用于检测采样室8内气体的湿度(即气体中的水含量);氧传感器10选用市售的科鲁兹氧传感器即可,用于检测采样室8内气体的氧气含量;细菌监测传感器11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例如选用申请号为201820216731.3,名称为智能垃圾桶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所使用的细菌监测传感器即可,用于检测采样室8内气体的细菌含量。三组传感器检测完成之后,将检测得到的水、氧、细菌含量发送至触摸屏上,供操作员读取。
采样进管7的另一端连接外进气管2,外进气管2贯穿箱体1,外界待净化的气体由外进气管2通入。外进气管2和采样进管7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6,用于控制两者通道的连通与关闭。
除菌室31设置在净化室16远离除尘室13的一侧,除菌室31内设置有除菌过滤器32,用于对除尘、除氧、除水后的气体进行除菌处理(除菌过滤器32主要采用大比表面积,过滤精度为0.22μm以上的微滤滤芯,主要用于对空气中的杂质和有害细菌、微生物进行过滤,材质可以选用聚四氟乙烯)。
除菌室31的顶部连接有除菌进管30,内出气管27的一端与腔室20顶部的管接头17相连,内出气管27的另一端与除菌进管30相连,除尘后的气体由内进气管15通入净化室16内,在净化室16内部循环除水除氧之后,由内出气管27经除菌进管30排至除菌室31内进行除菌处理。内出气管27和除菌进管30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29,第二阀门29用于控制两者通道的连通或者关闭。
除菌室31的底部连接有除菌排管33,除菌排管33的另一端连接有涡轮风机34,涡轮风机34内部转动的叶片,可以为气体的传输提供动力支持。外出气管3一端与涡轮风机34相连,另一端与设备相连,经过除尘、除水、除氧、除菌后的净化气体由外出气管3通入设备内,供设备继续使用。
由于气体在净化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除尘、除水、除氧、除菌处理,因此需要对气体通过相应的管道进行传输,为避免传输时造成气体的泄露,因此在管道与管道之间通过密封接头5连接,以提高管道之间的密封性能(外进气管2与第一阀门6、第一阀门6与采样进管7、采样进管7与采样室8、采样室8与采样出管12、采样出管12与除尘室13、除尘室13与内进气管15、内进气管15与管接头17、管接头17与内出气管27、内出气管27与第二阀门29、第二阀门29与除菌进管30、除菌进管30与除菌室31、除菌室31与除菌排管33之间均通过密封接头5相连,为方便展开阐述,将密封接头5连接的两侧管道统称为“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来区分)。
如图15所示,为第一管道的剖视图,第一卡板501一体连接在第一管道的外侧,第一卡槽502开设在第一卡板501内侧壁上,且第一卡槽502的直径大于第一管道内部通道的直径,第一卡槽502用于卡接密封垫507。第一卡面503设置在第一卡板501远离第二卡板504的一侧,且第一卡面503朝向第一管道的一侧倾斜延伸,第一卡面503用于后续卡接卡箍508。
如图16所示,为第二管道的剖视图,第二卡板504一体连接在第二管道的外侧,第二卡槽505开设在第二卡板504的内侧壁上,且第二卡槽505的直径大于第二管道内部通道的直径,第二卡槽505与第一卡槽502的作用相同,用于后续卡接密封垫507。第二卡面506设置在第二卡板504远离第一卡板501的一侧,且第二卡面506朝向第二管道的一侧倾斜延伸,第二卡面506的倾斜角度与第一卡面503的倾斜角度相同,用于后续卡接卡箍508。
密封垫507设置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用于提高两者之间的密封性能,避免气体的泄露,如图13、14所示,密封垫507包括密封环5071、密封圈5072和密封卡板5073。密封环5071呈环形,密封圈5072的截面呈圆形,且一体连接在密封环5071的外周面上。密封卡板5073一体连接在密封环5071的两侧,且密封卡板5073与第一卡槽502和第二卡槽505相配合。在实际安装时,密封环5071两侧的密封卡板5073分别插在第一管道的第一卡槽502和第二管道的第二卡槽505内。第一卡板501和第二卡板504之间则被密封圈5072所填充(密封垫507的材质为橡胶,因为橡胶材质不易老化,而且弹性强,受压变形后密封能力好)。
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安装密封垫507后,卡箍508套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将两者锁止,如图10-12所示,卡箍508包括卡环5081、枢接槽5082、枢接板5083、翻转槽5084、翻转螺杆5085、垫片5086、锁止帽5087、箍槽5088和锁止面5089。卡环5081有两组,每组卡环5081均成半环形状(现将两组卡环5081分别定义为A卡环和B卡环)。
卡环508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枢接槽5082和翻转槽5084。枢接板5083一侧枢轴连接在A卡环的枢接槽5082内,枢接板5083的另一侧枢轴连接在B卡环的枢接槽5082内,在枢接板5083的作用下,A卡环和B卡环可以相对打开(在两组卡环5081之间设置枢接板5083,而并没有将两组卡环5081直接通过枢轴相连接,有两个作用:一是设置枢接板5083可以确保两组卡环5081的打开角度更大;二是当两组卡环5081闭合之后,两组卡环5081中间的区域可供调节角度变化范围更广,因为枢接板5083的设置完全避开了干涉的发生,而如果两组卡环5081直接通过枢轴相连,在转动时为了避免发生干涉,势必会影响转动时的角度范围)。枢接板5083的厚度等于枢接槽5082的宽度,当两组卡环5081相对翻转时,枢接板5083始终卡在枢接槽5082内,避免了两组卡环5081在转动时发生错位的偏移。
翻转螺杆5085的一端枢轴连接在A卡环的翻转槽5084内,锁止帽5087旋拧在翻转螺杆5085上,当两组卡环5081扣合之后,将翻转螺杆5085翻转在B卡环的翻转槽5084内,然后旋拧锁止帽5087,在翻转螺杆5085和锁止帽5087的旋合作用下,实现两组卡环5081的紧固。垫片5086套在翻转螺杆5085上,在紧固时,可以移动垫片5086的位置至B卡环和锁止帽5087之间,在垫片5086的作用下,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力,防止发生松动。
箍槽5088开设在两组卡环5081的内侧,锁止面5089设置在箍槽5088的两侧边,锁止面5089与第一卡面503和第二卡面506相配合。如图18所示,为卡箍508锁合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处的剖视图,在实际安装时,密封环5071两侧的密封卡板5073分别插在第一管道的第一卡槽502和第二管道的第二卡槽505内。第一卡板501和第二卡板504之间则被密封圈5072所填充。此时第一管道的第一卡面503和第二管道的第二卡面506朝向外侧,打开卡箍508,将两组卡环5081套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旋拧锁止帽5087,两组卡环5081逐渐向内缩,由于密封垫507具有弹性,因此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小,直至第一管道的第一卡面503和第二管道的第二卡面506完全限制在卡箍508的锁止面5089内,由于第一卡面503和第二卡面506倾斜设置,当旋拧锁止帽5087时,既能对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内缩起到导向的作用,当锁合完成之后,在第一卡面503、第二卡面506和锁止面5089的摩擦作用下,又可以保证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密封垫507和卡箍508之间位置的连接可靠。
本发明的净化流程如下所示:
将外界待净化的气体通入外进气管2,由采样进管7通入采样室8内,湿度传感器9、氧传感器10、细菌监测传感器11将监测得到的水、氧、细菌含量发送至触摸屏,供操作员读取;在涡轮风机34的作用下,气体经过采样出管12进入除尘室13内,由除尘过滤器14对气体进行除尘处理,除尘后的气体由内进气管15进入腔室20中,在铜媒介和分子筛的作用下完成除氧处水处理,而后从内出气管27经除菌进管30排入除菌室31内,由除菌过滤器32完成气体的除菌处理,最后通过外出气管3排入设备中或者收集装置中。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净化室(16)、间隔固定在所述净化室(16)内的多块隔板(18)、形成在相邻两块隔板(18)之间的腔室(20)、填充在所述腔室(20)内的分子筛与铜媒介、布置在所述腔室(20)内的加热管(22)、贯穿所述隔板(18)的气孔(19)、分别与最外侧的两组腔室(20)相连通的除尘室(13)和除菌室(31)、设置在所述除尘室(13)内的除尘过滤器(14)以及设置在所述除菌室(31)内的除菌过滤器(32);
所述腔室(20)内的加热管(22)通过导电片(25)串联在一起;
相邻两块隔板(18)的气孔(19)呈上下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除尘室(13)两端的采样出管(12)和内进气管(15)、连接在所述采样出管(12)另一端的采样室(8)、与所述采样室(8)相连的采样进管(7)以及设置在所述采样室(8)上的湿度传感器(9)、氧传感器(10)和细菌监测传感器(11),所述内进气管(15)的另一端与腔室(20)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除菌室(31)两端的除菌进管(30)和除菌排管(33)、连接在所述除菌排管(33)另一端的涡轮风机(34)、连接在所述除菌进管(30)另一端的内出气管(27)以及设置在所述内出气管(27)和除菌进管(30)之间的第二阀门(29),所述内出气管(27)的另一端与腔室(20)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净化室(16)外侧的箱体(1)、连接在所述采样进管(7)另一端的外进气管(2)、设置在所述外进气管(2)和采样进管(7)之间的第一阀门(6)、与所述涡轮风机(34)相连的外出气管(3)以及连接在相邻管道之间的密封接头(5),所述外进气管(2)、外出气管(3)贯穿箱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开设在所述净化室(16)顶部的加热管安装孔(21)、一体套设在所述加热管(22)端部的套板(23)、一体连接在所述加热管(22)顶部的加热凸台(24)以及开设在导电片(25)两端的凸台套孔(26),所述套板(23)固定在加热管安装孔(21)底部,所述凸台套孔(26)套设在加热凸台(24)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接头(5)包括一体连接在其中一组管道外侧的第一卡板(501)、一体连接在另一组管道外侧的第二卡板(504)、开设在所述第一卡板(501)内侧的第一卡槽(502)、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501)远离第二卡板(504)一侧的第一卡面(503)、开设在所述第二卡板(504)内侧的第二卡槽(505)、设置在所述第二卡板(504)远离第一卡板(501)一侧的第二卡面(506)、设置在所述第一卡板(501)和第二卡板(504)之间的密封垫(507)以及卡合在所述第一卡板(501)和第二卡板(504)之间的卡箍(50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507)包括密封环(5071)、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5071)外周面上的密封圈(5072)以及一体连接在所述密封环(5071)两侧的密封卡板(5073),所述密封卡板(5073)与第一卡槽(502)和第二卡槽(505)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508)包括枢轴连接的两组卡环(5081)、枢轴连接在其中一组卡环(5081)另一端的翻转螺杆(5085)、旋拧在翻转螺杆(5085)上用于锁止另一组卡环(5081)的锁止帽(5087)、开设在所述卡环(5081)内侧的箍槽(5088)以及设置在所述箍槽(5088)两侧的锁止面(5089),所述锁止面(5089)与第一卡面(503)和第二卡面(506)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安装孔(21)的直径大于加热管(22)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22)呈“S”形,且竖直设置在腔室(20)内。
CN202310360818.3A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Pending CN1165712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0818.3A CN116571285A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0818.3A CN116571285A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71285A true CN116571285A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36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60818.3A Pending CN116571285A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7128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71285A (zh) 一种用于制备无水无氧无菌气体的实验箱
CN205308353U (zh) 空气净化器测试舱
CN219502762U (zh) 一种高效分子筛再生装置
CN217329848U (zh) 一种节能型锅炉排污加热凝结水设备
CN210340802U (zh) 生物天然气脱碳预处理机构
CN114432832B (zh) 一种钢铁厂余热驱动空气捕集co2的系统及co2的使用方法
CN214513645U (zh) 一种活性炭吸附脱附废气净化装置
CN219255636U (zh) 一种具有内循环净化功能的操作箱
CN218853915U (zh) 一种用于大气取样的样气干燥装置
CN214914719U (zh) 一种vocs智能处理装置
CN217466388U (zh) 多塔共用分析检测系统
CN221882290U (zh) 一种节能型余热回收装置
CN112426838A (zh) 一种用于环保设备的废气处理输送装置
CN219141011U (zh) 一种多风道空气净化设备
CN219942339U (zh) 一种压缩空气干燥系统
CN219879378U (zh) 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CN210340805U (zh) 用于沼气膜提纯的脱水机构
CN211189589U (zh) 一种静电吸附式艾灸废气净化器
CN218741125U (zh) 一种危废仓库废气处理用活性炭吸附箱
CN210340806U (zh) 膜分离式沼气提纯用前处理机构
CN221526624U (zh) 一种用于催化燃烧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20552034U (zh) 一种节能新风换气设备
CN219841814U (zh) 一种回转窑尾气热能回收装置
CN213487811U (zh) 桌上智能型双面操作排风柜
CN117563384B (zh) 一种呋喃酚有机废气高效回收工艺及装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