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64181A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64181A
CN116564181A CN202310642784.7A CN202310642784A CN116564181A CN 116564181 A CN116564181 A CN 116564181A CN 202310642784 A CN202310642784 A CN 202310642784A CN 116564181 A CN116564181 A CN 116564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film
strips
pee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427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勝
見村知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ys Elect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ys Elect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ys Elect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ys Electr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4278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641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64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641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第一、二背光模块和防窥膜,第一背光模块包括基板、第一光源和复合增亮膜,基板由透光材料制成,并具有入光面A和出光面A,第一光源置于入光面A旁边,复合增亮膜置于出光面A;第二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光源,第一导光板具有入光面B、以及呈背对布置并分别与入光面B相邻接的导光面B和出光面B,第二光源置于入光面B旁边;防窥膜置于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与导光面B之间,防窥膜能够与第一、二背光模块协同作用,以使得背光模组具有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该背光模组可应用于显示装置,并可提供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给显示装置,且防窥效果好,保护了使用者隐私。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切换视角的背光模组及应用其制成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搭载有显示屏幕的电子装置(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车用显示器等)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然而,在不同使用场合下人们对显示装置的视角要求不相同,比如:当使用者想与他人分享信息时,需要显示装置具有宽视角,以使得他人在不同角度都可以看见显示画面内容;而当使用者在处理私密信息时,则需要显示装置具有窄视角,以使得显示画面内容仅自己可见、而他人无法看到。
为了解决上述需求,行业内提供了一种显示器,是在背光模块中加入了一层光栅层,借以遮挡前后大视角的光线,从而可起到一定的防窥功效。但是,一方面上述光栅层的制程较复杂,提高了加工成本;另一方面上述光栅层的防窥效果一般,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一方面,该背光模组可提供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给显示装置,并且防窥效果好,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另一方面,该背光模组的结构新颖、合理,易加工制作,且制作成本低,利于加工生产实施。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背光模块、第二背光模块和防窥膜,其中,
所述第一背光模块包括基板、第一光源和复合增亮膜,所述基板由透光材料制成,且所述基板具有入光面A和出光面A,所述第一光源设置于所述入光面A旁边,所述复合增亮膜设置于所述出光面A,用于对光线进行扩散和导正;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板和第二光源,所述第一导光板具有入光面B、以及呈背对布置并分别与所述入光面B相邻接的导光面B和出光面B,所述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入光面B旁边;
所述防窥膜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面B之间,且所述防窥膜能够与所述第一背光模块及所述第二背光模块协同作用,以使得该背光模组具有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第一光源点亮、且所述第二光源关闭时,所述第一光源发射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基板、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及所述第一导光板后正向出光,实现该背光模组处于防窥工作状态;
而当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均点亮时,所述第一光源发射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基板、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及所述第一导光板后正向出光,所述第二光源发射出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导光板后分散出光,实现该背光模组处于分享工作状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和所述第一导光板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布置;
所述防窥膜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部和由遮光材料制成的遮光部,所述遮光部设于所述透光部,且所述遮光部与所述透光部协同作用,以对从所述防窥膜中穿过的光线在该第一方向上进行准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光部为平板状;所述遮光部由若干遮光条组成,若干所述遮光条均为厚度方向沿该第一方向设置、且长度方向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设置的长条状结构,同时若干所述遮光条还沿第三方向并排排布,该第三方向分别与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相垂直;
另外,将所述透光部朝向所述复合增亮膜的一侧定义为前侧,将所述透光部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一侧定义为后侧;在所述透光部的前侧和后侧中择一嵌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或者在所述透光部的前侧和后侧上择一设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光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0.2~0.5mm;
在所述透光部的前侧中嵌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若干所述遮光条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且每一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为0.03~0.05mm、高为0.1~0.15mm、顶角为1°~20°;另外,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之间的间距为0.04~0.095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光部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0.2~0.5mm;
在所述透光部的后侧上设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若干所述遮光条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长方形,届时,每一长方形截面的宽边尺寸为0.03~0.05mm、长边尺寸为0.1~0.15mm;或者若干所述遮光条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届时,每一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为0.03~0.05mm、高为0.1~0.15mm、顶角为1°~20°;另外,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之间的间距为0.04~0.095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光面B上设有若干相互独立的光学元件,若干所述光学元件均为不规则四棱锥形状,即:若干所述光学元件均具有折光斜面、以及皆分别与所述折光斜面相共边邻接的辅助面A和两个辅助面B,其中,所述折光斜面与所述第二光源呈相对布置,且同时所述折光斜面还相对于所述导光面B呈倾斜布置,以及所述折光斜面的至少一条边为沿弧形延伸的棱线;
所述出光面B上设有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由若干第一棱镜条组成,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均为沿该第二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且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圆弧形,另外,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还沿该第三方向并排排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每一所述光学元件中,所述折光斜面为梯形,且所述折光斜面的两个腰均为弧形、并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折光斜面的上底和下底均为直线形;所述辅助面A为等腰梯形,且所述辅助面A的上底、下底及两个腰皆为直线形,所述辅助面A的上底与所述折光斜面的上底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均为三角形,且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一边分别对应与所述折光斜面的两个腰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二边分别对应与所述辅助面A的两个腰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三边、所述折光斜面的下底、以及所述辅助面A的下底皆分别与所述导光面B贴合固连;
另外,在每一所述光学元件中,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三边、所述折光斜面的下底、以及所述辅助面A的下底的长度皆为0.03~0.1mm;所述折光斜面的两个腰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0°~60°,所述折光斜面的两个腰所对应的弦长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三边之间的夹角为25°~45°;所述辅助面A的两个腰分别与其下底之间的夹角为30°~80°;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二边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辅助面B的第三边之间的夹角为10°~30°;
另外,在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中,每一圆弧形截面的弦长尺寸为0.03~0.06mm、所对应的圆心角为40°~10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光学元件分别对应的投影至所述遮光部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板采用导光板;相应的,所述入光面A与所述出光面A相邻接,所述基板还具有一亦与所述入光面A相邻接并同时与所述出光面A呈背对设置的导光面A;
另外,所述入光面A与所述入光面B相垂直,所述导光面A、所述出光面A、所述导光面B和所述出光面B沿该第一方向相互平行布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增亮膜包括沿该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膜、第一棱镜膜和第二棱镜膜,所述扩散膜背向所述第一棱镜膜的一侧固定设置于所述出光面A,所述第一棱镜膜设有若干第二棱镜条,所述第二棱镜膜设有若干第三棱镜条,若干所述第二棱镜条均沿该第二方向长度延伸,并同时沿该第三方向并排排列;若干所述第三棱镜条均沿该第三方向长度延伸,并同时沿该第二方向并排排列;另外,若干所述第二棱镜条与若干所述第三棱镜条呈相对布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合增亮膜背向所述出光面A的一侧即为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
所述第一背光模块还包括反射膜和偏光片,所述反射膜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光面A,所述偏光片固定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相应的,所述防窥膜设置于所述偏光片背向所述复合增亮膜的一侧与所述导光面B之间;
另外,在所述出光面A和所述导光面A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球形凸点。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本发明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可应用于显示装置,并可提供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给显示装置,特别是在防窥工作状态时,该背光模组的光线出射角度满足:垂直方向半峰全宽值为±10°~30°,水平方向半峰全宽值为±10°~20°;从而可起到非常好的防窥效果,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以及可避免干扰到他人。进一步具体的,当该背光模组应用于车用显示器时,在该背光模组处于分享工作状态时,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均可以看到显示屏幕上的内容,而在该背光模组处于防窥工作状态时,只有副驾驶位可以看到显示屏幕上的内容,从而既有利于保护乘客的隐私,又可防止驾驶者看到显示屏幕上的内容,从而避免驾驶者分心、提高驾驶安全。2)所述背光模组的结构新颖、合理,易加工制作,且制作成本低,从而利于加工生产实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背光模组处于第一视角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P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Q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背光模组处于第二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防窥膜的第一种实施结构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防窥膜的第二种实施结构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第一导光板上的所述入光面B、导光面B和出光面B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M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光学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光学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所示光学元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所示光学元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9所示第一导光板上的第一棱镜条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所述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第一背光模块;10、基板;100、入光面A;101、出光面A;102、导光面A;11、第一光源;12、扩散膜;13、第一棱镜膜;14、第二棱镜膜;15、反射膜;16、偏光片;2、第二背光模块;20、第一导光板;200、入光面B;201、导光面B;202、出光面B;203、光学元件;2030、折光斜面;2031、辅助面A;2032、辅助面B;204、第一棱镜条;21、第二光源;3、防窥膜;30、透光部;31、遮光部;310、遮光条;4、外框;5、钣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其具体结构可参阅附图1至附图7、以及附图9至附图17所示。
本实施例1所述的背光模组主要包括第一背光模块1、第二背光模块2和防窥膜3,其中,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包括基板10、第一光源11和复合增亮膜,所述基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且所述基板10具有入光面A100和出光面A101,所述第一光源11设置于所述入光面A100旁边,所述复合增亮膜设置于所述出光面A101,用于对光线进行扩散和导正,进而提高发光亮度;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包括第一导光板20和第二光源21,所述第一导光板20具有入光面B200、以及呈背对布置并分别与所述入光面B200相邻接的导光面B201和出光面B202,所述第二光源21设置于所述入光面B200旁边;所述防窥膜3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面B201之间,且所述防窥膜3能够与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及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协同作用,以使得该背光模组具有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
具体的,当所述第一光源11点亮、且所述第二光源21关闭时,所述第一光源11发射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基板10、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3及所述第一导光板20后正向出光,实现该背光模组处于防窥工作状态;而当所述第一光源11和所述第二光源21均点亮时,所述第一光源11发射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基板10、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3及所述第一导光板20后正向出光,所述第二光源21发射出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导光板20后分散出光,实现该背光模组处于分享工作状态。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可应用于显示装置,并可提供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给显示装置,特别是在防窥工作状态时,该背光模组的光线出射角度满足:垂直方向半峰全宽值为±10°~30°,水平方向半峰全宽值为±10°~20°;从而可起到非常好的防窥效果,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以及可避免干扰到他人。进一步具体的,当该背光模组应用于车用显示器时,在该背光模组处于分享工作状态时,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均可以看到显示屏幕上的内容,而在该背光模组处于防窥工作状态时,只有副驾驶位可以看到显示屏幕上的内容,从而既有利于保护乘客的隐私,又可防止驾驶者看到显示屏幕上的内容,从而避免驾驶者分心、提高驾驶安全。
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1所述背光模组中的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和所述防窥膜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所述防窥膜3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1中,所述防窥膜3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部30和由遮光材料制成的遮光部31,所述遮光部31设于所述透光部30,且所述遮光部31与所述透光部30协同作用,以对从所述防窥膜3中穿过的光线在第一方向上进行准直。进一步可理解为:当光线穿过所述防窥膜3后,光线的发散程度降低、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准直程度提高。亦即:所述防窥膜3可与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一起组成一个准直化背光模组。
另外,对上述“第一方向”进行说明:请参阅附图3至附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1中,所述基板10、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3和所述第一导光板20依次层叠布置,该层叠布置方向即定义为该第一方向。进一步具体的,以该背光模组安装于汽车副驾驶位前方的使用状态为基准,该第一方向即为前后方向,相应的,上述“正向出光”可进一步理解为沿第一方向的正向出光。
进一步优选的,关于所述透光部30和所述遮光部31的选材,本实施例1优选为:所述透光部30采用光线透过率为80%~95%的透明材料制成,如可采用透明PET材料或者透明PC材料;所述遮光部31采用光线隐蔽率(或称为遮光率)为80%~100%的黑色材料制成,如可采用黑色PMMA材料或者黑色PC材料。
进一步优选的,关于所述透光部30和所述遮光部31的具体结构/形状和连接组合关系,本实施例1优选为:所述透光部30为平板状;所述遮光部31由若干遮光条310组成,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均为厚度方向沿该第一方向设置、且长度方向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设置的长条状结构,同时若干所述遮光条310还沿第三方向并排排布,该第三方向分别与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相垂直(说明:基于该背光模组安装于汽车副驾驶位前方的使用状态,该第二方向可理解为上下方向,该第三方向可理解为左右方向);另外,将所述透光部30朝向所述复合增亮膜的一侧定义为前侧,将所述透光部30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20的一侧定义为后侧,在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和后侧中择一嵌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
更进一步优选的,请参阅附图7所示,所述透光部3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厚度H1为0.2~0.5mm;在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中嵌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且每一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L1为0.03~0.05mm、高H2为0.1~0.15mm、顶角α为1°~20°;另外,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之间的间距L2为0.04~0.095mm(关于该间距L2,进一步解释为:间距L2指的是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的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之间间距)。
由上述可知,在本实施例1所示的防窥膜3结构中,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均内置于所述透光部30中,且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厚度方向的一侧均与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相齐平,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均未延伸至所述透光部30的后侧处;另外,若干所述遮光条310长度方向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透光部30沿该第二方向的两侧相齐平。此外,所述防窥膜3通过所述透光部30固定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面B201之间。
接着,对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1中,为提高经所述第一导光板20输出的光线亮度,本实施例1对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进行结构改进,表现为:①请参阅附图9至附图15所示,在所述导光面B201上设有若干相互独立的光学元件203,若干所述光学元件203均为不规则四棱锥形状,即:若干所述光学元件203均具有折光斜面2030、以及皆分别与所述折光斜面2030相共边邻接的辅助面A2031和两个辅助面B2032,其中,所述折光斜面2030与所述第二光源21呈相对布置,且同时所述折光斜面2030还相对于所述导光面B201呈倾斜布置,以及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至少一条边为沿弧形延伸的棱线。采用折光斜面及弧形棱线,可最大化的扩大折光斜面的受光面积,从而可很好的提高经所述第一导光板20输出的光线亮度;②请参阅附图9、附图10和附图16所示,在所述出光面B202上设有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由若干第一棱镜条204组成,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均为沿该第二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且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圆弧形,另外,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还沿该第三方向并排排列。采用透镜单元,可提升第一导光板的光线利用率,进而增加经所述第一导光板20输出的光线亮度。
进一步优选的,在每一所述光学元件203中,请参阅附图13所示,所述折光斜面2030为梯形,且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均为弧形、并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上底和下底均为直线形;所述辅助面A2031为等腰梯形,且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上底、下底及两个腰皆为直线形,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上底与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上底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均为三角形,且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一边分别对应与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二边分别对应与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两个腰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下底、以及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下底皆分别与所述导光面B201贴合固连。
另外在每一所述光学元件203中,请参阅附图13至附图15所示,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下底、以及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下底的长度皆为0.03~0.1mm(即附图13中的K1值和K2值均为0.03~0.1mm,且K1值和K2值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所对应的圆心角β为20°~60°,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所对应的弦长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之间的夹角γ为25°~45°;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两个腰分别与其下底之间的夹角δ为30°~80°;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二边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之间的夹角ε为10°~30°。
更进一步优选的,若干所述光学元件203分别对应的投影至所述遮光部31上。
此外,对于所述出光面B202上的所述透镜单元,请参阅附图16所示,在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中,每一圆弧形截面的弦长尺寸K3为0.03~0.06mm、所对应的圆心角θ为40°~100°。
此外,本实施例1对于所述第一导光板20和所述第二光源21的选材并没有特殊限定要求,如可采用为:所述第一导光板20优选采用聚碳酸酯、亚克力和环烯烃共聚物(COC)等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光源21优选采用LED。
接着,对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1中所述基板10采用导光板(具体结构可参阅附图17所示),即表明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优选采用边缘型背光源结构。从附图17中可看出:所述入光面A100与所述出光面A101相邻接,且所述基板10还具有一亦与所述入光面A100相邻接并同时与所述出光面A101呈背对设置的导光面A102。
基于上述第二背光模块2结构,所述基板10与所述第一导光板20之间的布局关系为:所述入光面A100与所述入光面B200相垂直,所述导光面A102、所述出光面A101、所述导光面B201和所述出光面B202沿该第一方向相互平行布置。
进一步优选的,本实施例1对所述基板10和所述第一光源11的选材均没有特殊限定要求,具体的,所述基板10可优选采用聚碳酸酯、亚克力和环烯烃共聚物(COC)等材料,所述第一光源11可优选采用LED。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具体结构为:请参阅附图4和附图5所示,所述复合增亮膜包括沿该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膜12、第一棱镜膜13和第二棱镜膜14,所述扩散膜12背向所述第一棱镜膜13的一侧固定设置于所述出光面A101,所述第一棱镜膜13设有若干第二棱镜条,所述第二棱镜膜14设有若干第三棱镜条,若干所述第二棱镜条均沿该第二方向长度延伸,并同时沿该第三方向并排排列;若干所述第三棱镜条均沿该第三方向长度延伸,并同时沿该第二方向并排排列;另外,若干所述第二棱镜条与若干所述第三棱镜条呈相对布置。
进一步优选,对于所述扩散膜12,本发明对其选材没有限定要求,只要能够对光线起到扩散作用即可,如可采用透明的PET材料。同样的,对于所述第一棱镜膜13和第二棱镜膜14,本发明亦没有限定要求,只要能够对光线起到导正、增亮作用即可,如可采用3M公司生产的BEF棱镜膜。另外,本发明采用胶粘方式实现将所述出光面A101所述扩散膜12、所述第一棱镜膜13和所述第二棱镜膜14依次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在本实施例1中,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还包括反射膜15和偏光片16,其中,所述反射膜15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光面A102,且对于所述反射膜15,本发明对其选材没有限定要求,如可优选采用反射率在90%以上的白色PET材料;所述偏光片16固定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所述复合增亮膜背向所述出光面A101的一侧即为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所述偏光片16可提升光的利用率,对光线亦起到增亮作用;相应的,所述防窥膜3设置于所述偏光片16背向所述复合增亮膜的一侧与所述导光面B201之间;具体的,基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具体结构,所述偏光片16通过胶粘方式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棱镜膜14背向所述第一棱镜膜13的一侧。
另外,在所述出光面A101和所述导光面A102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用于提高光亮度的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球形凸点(或称为网点)。所述球形凸点的直径大小可优选为10~100μ。
最后,在本实施例1所述的背光模组结构中,除了上述的第一背光模块1、第二背光模块2和防窥膜3外,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有外框4和钣金件5,所述外框4和钣金件5组合后用于对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第二背光模块2和防窥膜3进行安装固定。此属于常规技术手段,故在此不做过多详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亦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且相较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2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防窥膜3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1不相同。
在本实施例2中,所述防窥膜3亦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部30和由遮光材料制成的遮光部31。但不同于实施例1中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内置于所述透光部30中,在本实施例2中,是在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和后侧上择一设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
进一步优选的,请参阅附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2中,所述透光部3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厚度H1为0.2~0.5mm;在所述透光部30的后侧上设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长方形,届时,每一长方形截面的宽边尺寸w为0.03~0.05mm、长边尺寸l为0.1~0.15mm;或者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届时,每一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为0.03~0.05mm、高为0.1~0.15mm、顶角为1°~20°;另外,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之间的间距为0.04~0.095mm(关于该间距,进一步解释为:当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为长方形时,间距指的就是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之间的间距;而当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时,间距指的是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的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之间间距)。
由上述可知,在本实施例2所述的防窥膜3结构中,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均置于所述透光部30外,且若干所述遮光条310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透光部30沿该第二方向的两侧相齐平。另外,所述防窥膜3通过所述透光部30及所述遮光部31固定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面B201之间。
说明:在本实施例2中,除所述防窥膜3外,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和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均可采用与实施例1所述第一、二背光模块相同的结构,故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主要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可采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示的背光模组结构,且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可应用于显示装置,并可提供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给显示装置,且防窥效果好,有利于保护使用者的隐私。另外,该背光模组的结构新颖、合理,易加工制作,且制作成本低,利于加工生产实施。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背光模块(1)、第二背光模块(2)和防窥膜(3),其中,
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包括基板(10)、第一光源(11)和复合增亮膜,所述基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且所述基板(10)具有入光面A(100)和出光面A(101),所述第一光源(11)设置于所述入光面A(100)旁边,所述复合增亮膜设置于所述出光面A(101),用于对光线进行扩散和导正;
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包括第一导光板(20)和第二光源(21),所述第一导光板(20)具有入光面B(200)、以及呈背对布置并分别与所述入光面B(200)相邻接的导光面B(201)和出光面B(202),所述第二光源(21)设置于所述入光面B(200)旁边;
所述防窥膜(3)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与所述导光面B(201)之间,且所述防窥膜(3)能够与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及所述第二背光模块(2)协同作用,以使得该背光模组具有防窥工作状态和分享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光源(11)点亮、且所述第二光源(21)关闭时,所述第一光源(11)发射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基板(10)、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3)及所述第一导光板(20)后正向出光,实现该背光模组处于防窥工作状态;
而当所述第一光源(11)和所述第二光源(21)均点亮时,所述第一光源(11)发射出的光线依次穿过所述基板(10)、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3)及所述第一导光板(20)后正向出光,所述第二光源(21)发射出的光线穿过所述第一导光板(20)后分散出光,实现该背光模组处于分享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所述复合增亮膜、所述防窥膜(3)和所述第一导光板(20)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布置;
所述防窥膜(3)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透光部(30)和由遮光材料制成的遮光部(31),所述遮光部(31)设于所述透光部(30),且所述遮光部(31)与所述透光部(30)协同作用,以对从所述防窥膜(3)中穿过的光线在该第一方向上进行准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30)为平板状;所述遮光部(31)由若干遮光条(310)组成,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均为厚度方向沿该第一方向设置、且长度方向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设置的长条状结构,同时若干所述遮光条(310)还沿第三方向并排排布,该第三方向分别与该第一方向和该第二方向相垂直;
另外,将所述透光部(30)朝向所述复合增亮膜的一侧定义为前侧,将所述透光部(30)朝向所述第一导光板(20)的一侧定义为后侧;在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和后侧中择一嵌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或者在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和后侧上择一设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3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0.2~0.5mm;
在所述透光部(30)的前侧中嵌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且每一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为0.03~0.05mm、高为0.1~0.15mm、顶角为1°~20°;另外,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之间的间距为0.04~0.09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3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为0.2~0.5mm;
在所述透光部(30)的后侧上设置有若干所述遮光条(310),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长方形,届时,每一长方形截面的宽边尺寸为0.03~0.05mm、长边尺寸为0.1~0.15mm;或者若干所述遮光条(310)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届时,每一等腰三角形截面的底边长度为0.03~0.05mm、高为0.1~0.15mm、顶角为1°~20°;另外,相邻两个所述遮光条(310)之间的间距为0.04~0.095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面B(201)上设有若干相互独立的光学元件(203),若干所述光学元件(203)均为不规则四棱锥形状,即:若干所述光学元件(203)均具有折光斜面(2030)、以及皆分别与所述折光斜面(2030)相共边邻接的辅助面A(2031)和两个辅助面B(2032),其中,所述折光斜面(2030)与所述第二光源(21)呈相对布置,且同时所述折光斜面(2030)还相对于所述导光面B(201)呈倾斜布置,以及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至少一条边为沿弧形延伸的棱线;
所述出光面B(202)上设有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由若干第一棱镜条(204)组成,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均为沿该第二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且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在该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均为圆弧形,另外,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还沿该第三方向并排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所述光学元件(203)中,所述折光斜面(2030)为梯形,且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均为弧形、并呈镜像对称设置,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上底和下底均为直线形;所述辅助面A(2031)为等腰梯形,且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上底、下底及两个腰皆为直线形,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上底与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上底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均为三角形,且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一边分别对应与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二边分别对应与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两个腰共边连接,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下底、以及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下底皆分别与所述导光面B(201)贴合固连;
另外,在每一所述光学元件(203)中,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下底、以及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下底的长度皆为0.03~0.1mm;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0°~60°,所述折光斜面(2030)的两个腰所对应的弦长分别与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之间的夹角为25°~45°;所述辅助面A(2031)的两个腰分别与其下底之间的夹角为30°~80°;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二边分别对应与两个所述辅助面B(2032)的第三边之间的夹角为10°~30°;
另外,在若干所述第一棱镜条(204)中,每一圆弧形截面的弦长尺寸为0.03~0.06mm、所对应的圆心角为40°~10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光学元件(203)分别对应的投影至所述遮光部(3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采用导光板;相应的,所述入光面A(100)与所述出光面A(101)相邻接,所述基板(10)还具有一亦与所述入光面A(100)相邻接并同时与所述出光面A(101)呈背对设置的导光面A(102);
另外,所述入光面A(100)与所述入光面B(200)相垂直,所述导光面A(102)、所述出光面A(101)、所述导光面B(201)和所述出光面B(202)沿该第一方向相互平行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增亮膜包括沿该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膜(12)、第一棱镜膜(13)和第二棱镜膜(14),所述扩散膜(12)背向所述第一棱镜膜(13)的一侧固定设置于所述出光面A(101),所述第一棱镜膜(13)设有若干第二棱镜条,所述第二棱镜膜(14)设有若干第三棱镜条,若干所述第二棱镜条均沿该第二方向长度延伸,并同时沿该第三方向并排排列;若干所述第三棱镜条均沿该第三方向长度延伸,并同时沿该第二方向并排排列;另外,若干所述第二棱镜条与若干所述第三棱镜条呈相对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增亮膜背向所述出光面A(101)的一侧即为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
所述第一背光模块(1)还包括反射膜(15)和偏光片(16),所述反射膜(15)固定设置于所述导光面A(102),所述偏光片(16)固定设置于所述复合增亮膜的出光侧,相应的,所述防窥膜(3)设置于所述偏光片(16)背向所述复合增亮膜的一侧与所述导光面B(201)之间;
另外,在所述出光面A(101)和所述导光面A(102)中的至少一个上还设置有导光微结构,所述导光微结构包括若干阵列排布的球形凸点。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CN202310642784.7A 2023-06-01 2023-06-0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5641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2784.7A CN116564181A (zh) 2023-06-01 2023-06-0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42784.7A CN116564181A (zh) 2023-06-01 2023-06-0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64181A true CN116564181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92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2784.7A Pending CN116564181A (zh) 2023-06-01 2023-06-01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641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18179B2 (en) Optical member,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8262271B2 (en) Display
JP3871913B2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プリズムアレイシート
US8339538B2 (en) Display device, terminal devi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optical member having a light-direction restricting element and a transparent/scattering state switching element
CN101038350B (zh) 光控膜、发光设备以及显示设备
WO2007148651A1 (ja) 照明装置、照明方法、及び表示装置
US11360336B2 (en) Privacy protection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U2011314771A1 (en) Backlight unit
KR20190007750A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1158030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226894U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US6995819B2 (en) Semi-transmiss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2194491A (ja) 額縁被覆部材
JP4654944B2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210004032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에 구비되는 확산판
WO2005017581A2 (en) Backlight device
US20170115447A1 (en) Prism sheet and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TW202131073A (zh) 背光模組以及顯示器之視角調整方法
CN116661196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JP2009224175A (ja) 導光板、照明装置及び電気光学装置
JP2008281647A (ja) 光学部材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並び表示装置
CN116564181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7035114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60250818A1 (en) Backlight device
CN215867450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