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7985A -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 Google Patents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7985A
CN116557985A CN202310535484.9A CN202310535484A CN116557985A CN 116557985 A CN116557985 A CN 116557985A CN 202310535484 A CN202310535484 A CN 202310535484A CN 116557985 A CN116557985 A CN 116557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air outlet
heat exchang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54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水兵
魏来
罗伟锦
潘文康
罗炜智
康瑞祥
王小蕊
王朔
王鑫
刘高源
缪宛霖
曾庆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54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579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57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79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除湿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换热器包括顶盖、接水盘和换热管,顶盖设置热风进口、热风出口、进风腔和出风腔;接水盘设置过渡腔,换热管安装于顶盖和接水盘之间,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进风管连通进风腔和过渡腔,出风管连通出风腔和过渡腔;换热器形成有冷风风道,冷风风道中的空气和换热管中的空气热交换。结构简化,通过合理的气流流向,避免换热通道内气流混乱,提高换热效率。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的换热通道能做到足够长,换热器换热效率提升,提升内循环再生效率,将其应用于转轮除湿机的时候,可以提升除湿性能。

Description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背景技术
转轮除湿机是利用表面涂敷有吸湿剂且缓慢旋转的蜂窝状吸湿转轮,吸附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汽,并对吸湿后的转轮进行高温加热使吸湿剂脱水再生、以达到持续除湿目的设备。
转轮除湿机在除湿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循环利用,通常都要有冷凝器或者热交换器作为其中的一个核心部件,而转轮除湿机中的换热器一般都使用常规的冷凝设备,仅需要满足冷凝的功能即可,并不具备其他效果。常规的换热器,对于除湿机而言,是其中一个独立的部件,除湿机的转轮竖直放置,转轮、输送风机、冷凝器并排放置。在转轮尺寸固定的情况下,为减少占地面积,换热器换热通道受限,热交换效率低,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就需要把除湿机整机尺寸做大,空间利用率较低,而且,常规的换热器,气流在换热过程中,没有合理导向部件的导向,气流在换热通道内流向混乱,容易因为气流混乱而造成换热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在换热器占用空间特定的情况下,换热管包括了互相连通的进风管和出风管,相当于是延长了换热管的长度,使得空气在进风管进行一次冷凝,在出风管进行另一次冷凝,通过顶盖的进风腔进入的湿热空气在换热管中,通过换热发生冷凝,进而得到干燥的空气通过顶盖出风腔排出,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此外,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都设置在顶盖上,其结构更加简化,通过合理的气流流向,避免换热通道内气流混乱,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转轮除湿机,在除湿机内部形成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外循环除湿,内循环再生,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的换热通道能做到足够长,换热器换热效率提升,提升内循环再生效率,使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性能提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换热器的顶盖和一种换热器的接水盘,独立的顶盖和接水盘以及顶盖和接水盘内部腔体的结构设计,使得换热器在换热的过程中,气流能够进行合理地导向,气流在换热通道内流向稳定,流速均匀,能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在换热器用于转轮除湿机时,提高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包括顶盖和换热管,所述顶盖设置有热风进口、热风出口和进风腔,所述热风进口用于将湿热的空气导入所述进风腔,所述热风出口用于排出干燥的空气;所述换热管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热风出口,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换热管适于将湿热的空气从所述热风进口流入,依次流经所述进风腔、所述进风管、所述出风管后,从所述热风出口流出;
所述换热器还形成有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中的空气和所述换热管中的空气热交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设计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在换热器占用空间特定的情况下,换热管包括了互相连通的进风管和出风管,相当于是延长了换热管的长度,使得空气在进风管进行一次冷凝,在出风管进行另一次冷凝,顶盖进风腔的湿热空气在换热管中,通过换热发生冷凝,进而得到干燥的空气通过顶盖出风腔排出,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此外,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都设置在顶盖上,其结构更加简化,通过合理的气流流向,避免换热通道内气流混乱,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还包括接水盘,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水盘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盘设置有过渡腔以及与所述过渡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过渡腔连通,所述排水口适于排出换热冷凝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还设置有出风腔,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风腔,适于将经过换热冷凝后的空气流经所述出风腔后,从所述热风出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进风通道,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进风管,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出风通道,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出风管。
并联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可以保证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其中,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进风管,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出风管,进而保证可以尽可能分布更多换热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为圆形盖,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均呈圆弧形,且所有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围绕所述顶盖的中心轴同轴分布。
利于降低气流的阻力,所有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围绕所述顶盖的中心轴同轴分布,也即,进风通道和中心轴是顶盖的中心轴,且出风通道的中心轴是顶盖的中心轴,顶盖为圆形,一般接水盘的形状也和其相适配。显然,接水盘和顶盖的形状也不受限制,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其中,为圆形的时候,和转轮之间的适配性最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通道对应于所述热风进口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面,适于将从所述热风进口进入的气流导流进各个所述进风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出风通道对应于所述顶盖的中心轴与所述热风出口连接线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腔中设置有挡风筋条,所述挡风筋条将所述过渡腔划分形成多个并联的过渡通道,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过渡通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风筋条设置有缺口,所有所述过渡通道均通过所述缺口连通所述排水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风筋条为环形筋条,所述接水盘为圆盘,所有所述环形筋条围绕所述接水盘的中心轴同轴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通道内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位于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在所述接水盘上连接位置的分界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所述热风进口和所述热风出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
本实施例的结构方便加工,且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都设置在第一盖体上,从而可以方便和外部的气路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盘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所述过渡腔,所述第一盘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所述排水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倾斜的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的最低处设置所述排水口,结构简单方便加工且便于换热管的装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设置有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出口;
所述换热管呈阵列分布;阵列最外侧的相邻所述换热管外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进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安装有: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除湿转轮、加热器、输送风机和循环风机,所述除湿转轮包括吸附区和再生区;所述加热器位于所述除湿转轮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输送风机适于形成外循环气流,所述外循环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冷风风道和所述吸附区;所述循环风机适于形成内循环气流,所述内循环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加热器、所述再生区、所述热风进口、所述进风腔、所述换热管、所述出风腔和所述热风出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在除湿机内部形成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外循环除湿,内循环再生,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的换热通道能做到足够长,换热器换热效率提升,提升内循环再生效率,使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性能提升。
根据本发明转轮除湿机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除湿转轮水平设置;所述机壳侧面设置进风口,所述机壳的顶部设置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适于所述外循环气流通过。
根据本发明转轮除湿机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壳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顶板、支撑组件、转轮组件安装件、进风围挡组件和底板;所述输送风机安装于所述支撑组件内,所述加热器和除湿转轮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件安装件,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进风围挡组件内,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围挡组件上,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顶板上。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顶盖,顶盖设置有热风进口、热风出口、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热风进口适于将湿热的空气导入所述进风腔,所述热风出口适于将干燥的空气导出所述出风腔,所述进风腔适于连通换热器的进风管,所述出风腔适于连通换热器的出风管;
所述顶盖还设置有适于冷风通过的冷风出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顶盖,所述顶盖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所述热风进口和所述热风出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一安装口,和/或,所述进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进风通道,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换热管的进口,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出风通道,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换热管的出口。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接水盘,适于承接换热器的换热冷凝水,所述接水盘设置有过渡腔以及与所述过渡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过渡腔适于连通换热器的进风管以及换热器的出风管,所述排水口适于排出换热冷凝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所述过渡腔,所述第一盘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所述排水口,和/或,所述过渡腔中设置有挡风筋条,所述挡风筋条将所述过渡腔划分形成多个并联的过渡通道,每组对应的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通过对应的所述过渡通道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发明提出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在换热器占用空间特定的情况下,换热管包括了互相连通的进风管和出风管,相当于是延长了换热管的长度,使得空气在进风管进行一次冷凝,在出风管进行另一次冷凝,顶盖进风腔的湿热空气在换热管中,通过换热发生冷凝,进而得到干燥的空气通过顶盖出风腔排出,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此外,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都设置在顶盖上,且换热管安装在顶盖和接水盘之间,其结构更加简化。并联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可以保证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其中,每个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每个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进而保证可以尽可能分布更多换热管。利于降低气流的阻力,所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围绕顶盖的中心轴同轴分布,也即,进风通道和中心轴是顶盖的中心轴,且出风通道的中心轴是顶盖的中心轴,顶盖为圆形,一般接水盘的形状也和其相适配。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转轮除湿机,在除湿机内部形成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外循环除湿,内循环再生,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的换热通道能做到足够长,换热器换热效率提升,提升内循环再生效率,使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性能提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轮除湿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轮除湿机的内部结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轮除湿机的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轮除湿机的原理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0:顶盖;
110:第一盖体;120:第二盖体;
111:热风进口;112:热风出口;121:进风腔;122:出风腔;
1201:第一安装口;1211:进风通道;1212:导流面;1221:出风通道;1222:连通口;
200:接水盘;
210:第一盘体;220:第二盘体;
221:过渡腔;222:排水口;223:过渡通道;224:挡风筋条;225:缺口;226:挡筋;
2101:第二安装口;
300:换热管;
310:进风管;320:出风管;
400:冷风风道;
410:冷风出口;420:冷风进口;
500:机壳;
510:顶板;520:支撑组件;530:转轮组件安装件;540:进风围挡组件;550:底板;560:水箱;570:过滤网组件;501:进风口;502:出风口;
600:除湿转轮;
610:吸附区;620:再生区;
700:加热器;800:输送风机;900:循环风机;100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1000,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顶盖100和换热管300,顶盖100设置有热风进口111、热风出口112和进风腔121,热风进口111用于将湿热的空气导入进风腔121,热风出口112用于排出干燥的空气;换热管300包括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进风管310的第一端连通进风腔121,出风管320的第一端连通热风出口112,进风管310的第二端和出风管320的第二端连通;换热管300适于将湿热的空气从热风进口111流入,依次流经进风腔121、进风管310、出风管320后,从热风出口112流出;换热器还形成有冷风风道400,冷风风道400中的空气和换热管300中的空气热交换。
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是一种新型结构的换热器1000,换热器1000在使用过程中,包括在换热器1000内部进行的“内循环换热冷凝过程”和在换热器1000外部进行的“通过待除湿空气的过程”(可应用于除湿机除湿过程),其中,在换热器1000内部进行的内循环换热冷凝过程为:湿热的空气由顶盖100的热风进口111进入,首先进入顶盖100的进风腔121,然后进入进风管310进行第一次换热冷凝,然后进入出风管320,进行第二次换热冷凝,经过第二次换热冷凝后的空气由顶盖100的热风出口112排出,此时的空气为经过换热冷凝后的干燥的空气。在换热器1000外部进行的“通过待除湿空气的过程”为:空气通过冷风风道400从换热管300外部经过,空气通过冷风风道400的过程中,与换热管300中的空气热交换。
将本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应用于除湿机,在换热器1000外部进行的“通过待除湿空气的过程“后的空气经过除湿机的除湿装置,完成吸收水汽的除湿过程,在换热器1000内部进行的内循环换热冷凝过程,用于配合加热器进行循环,完成对除湿装置中吸收水汽的装置再生使用,详细过程可参见后文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转轮除湿机的工作过程。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换热器1000还包括接水盘200,进风管310的第二端和出风管320的第二端通过接水盘200连通。接水盘200设置有过渡腔221以及与过渡腔221连通的排水口222;进风管310的第二端和出风管320的第二端通过过渡腔221连通,排水口222适于排出换热冷凝水。湿热空气先进入进风管310进行第一次换热冷凝,由进风管310进行第一次换热冷凝后的空气进入接水盘200的过渡腔221,换热冷凝后的冷凝水留在接水盘200内,空气再从接水盘200的过渡腔221进入出风管320,进行第二次换热冷凝,第二次换热冷凝后的冷凝水倒流回接水盘200,最后,两次换热冷凝产生的冷凝水由排水口222排出换热器1000。
顶盖100还设置有出风腔122,出风管320的第一端连通出风腔122,适于将经过换热冷凝后的空气流经出风腔122后,从热风出口112排出。
本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在换热器1000占用空间特定的情况下,换热管包括了互相连通的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相当于是延长了换热管的长度,使得空气在进风管310进行一次冷凝,在出风管320进行另一次冷凝,顶盖100进风腔121的湿热空气在换热管中,通过换热发生冷凝,进而得到干燥的空气通过顶盖100出风腔122排出,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200。此外,热风进口111和热风出口112都设置在顶盖100上,且换热管300安装在顶盖100和接水盘200之间,其结构更加简化。
在本实施例中,热风进口111、热风出口112本身对流经其的空气温度不做限制,只是为了和后文的冷风进口420和冷风出口410做区分。同样的,冷风风道400对其中的空气温度也不做限制,只要可以和换热管30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即可。另外,上述“湿热的空气”指代的是,本实施例的换热器1000应用于转轮除湿机过程中,经过除湿转轮的再生区以及加热器的高温潮湿的空气,“干燥空气”是相对“湿热的空气”而言的,也即“湿热的空气”在换热管300中换热过程中发生冷凝,进而得到相对干燥的空气。
经过热风进口111、进风腔121、进风管310、过渡腔221、出风管320、出风腔122、热风出口112的风路属于内循环风路。换热管300内部的内循环风路和换热管300外部的外循环风路之间可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顶盖100上也可以设置过渡腔,换热管300除了包括连接进风腔121与过渡腔221的进风管310,以及,连接出风腔122与过渡腔221的出风管320之外,还可以包括分布于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之间的过渡管(图中未示出),过渡管、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均属于换热管,只是连接的对象不同,相邻过渡管之间,过渡管和进风管之间,或者过渡管和出风管之间均通过顶盖100上的过渡腔连通,该种情况下,空气可以进行超过两次的冷凝,冷凝换热效果更好。
请参见图3和图4,进风腔121包括多个与热风进口111连通的进风通道1211,多个进风通道1211并联设置,每个进风通道1211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310,出风腔122包括多个与热风出口112连通的出风通道1221,多个出风通道1221并联设置,每个出风通道1221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320。可以理解的是,并联的多个进风通道1211和并联的多个出风通道1221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可以保证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其中,每个进风通道1211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310,每个出风通道1221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320,进而保证可以尽可能分布更多换热管300。
在上述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的分布情况下,本实施例中,顶盖100可以为圆形盖,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可以呈圆弧形,且所有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其中,所有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也即,进风通道1211的中心轴是顶盖100的中心轴,且出风通道1221的中心轴也是顶盖100的中心轴。弧形的风道(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风道指代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中的至少其中一种)分布,利于降低气流的阻力。
顶盖100为圆形的情况下,一般接水盘200的形状也和其相适配,此时接水盘200也呈圆形。显然,接水盘200和顶盖100的形状也不受限制,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其中,接水盘200和顶盖100的为圆形的时候,和后文提及的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转轮之间的适配性最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风通道1211通过过渡腔221与出风通道1221一一对应连通,此时空气流动更为通畅,能保证从热风进口111进来的气流和从热风出口112出去的气流流量相同或者接近,能使气流快速通过换热器1000,不会在换热器1000内部产生气流积存或者气流空隙,提高换热效率。当然,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也可以采用一一对应设置之外的其他设置情形。
参见图3所示,进风通道1211对应于热风进口111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面1212,适于将从热风进口111进入的气流导流进各个进风通道1211。图3中,导流面1212为两个进风通道1211之间的冷风风道400的出口对应的弧面结构,从热风进口111进入的气流在图3中,会先碰触到导流面1212(冷风风道400的出口的弧面),然后分成三股(限于图3中有3个进风通道1211)气流,分别流入3个进风通道1211中,导流面1212形成对气流的分流导向。
请再次参见图3所示,3个出风通道1221呈圆弧形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在出风通道1221对应于顶盖100的中心轴与热风出口112连接线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口1222。这样,随着气流进入出风腔122,会进入出风通道1221,顺着出风通道1221流动,当到达连通口1222的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流向外层,最终流向热风出口112,不必走完出风通道1221所有路径,能快速地流向热风出口112。
在上述几个实施例结构的基础上,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过渡腔221中设置有挡风筋条224,挡风筋条224将过渡腔221划分形成多个并联的过渡通道223,进风管310的第二端和出风管320的第二端通过其中一个过渡通道223连通。挡风筋条224的设置,是为了通过挡风筋条224在过渡腔221内形成多个过渡通道223,使得气体在接水盘200的过渡腔221内的流速更加均匀。
请进一步参见图5,接水盘200内部的挡风筋条224设置有至少一个缺口225,利用该缺口225,可以使得各个过渡通道223之间相互连通,所有过渡通道223均通过缺口225连通排水口222,通过缺口225将换热冷凝水流至排水口222,通过排水口222将冷凝水排出。而且,缺口225使所有过渡通道223连通,还能起到调节各个过渡通道223风量的作用,缺口225能对各个过渡通道223的风量进行分流,平衡各个过渡通道223的风量,调节风道流通阻力,保证流速更加均匀。
为了方便空气流过过渡通道223,本实施例中,挡风筋条224可以为环形筋条,接水盘200为圆盘,所有环形筋条围绕接水盘2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形成图5所示的接水盘200结构,形成的环形的过渡通道223能使得空气流速更加均匀。当接水盘200包括后文提及的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请参见图5)的时候,环形筋条可以形成于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中的至少其中一个。环形筋条本身可以保证沿着环形路径分布多个换热管300,保证换热管300的数量,且延长空气的气流路径。
请再参见图5,过渡通道223内设置有挡筋226,挡筋226位于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在接水盘200上连接位置的分界处。以图5中的第一盘体210上的第一安装口1201划分,左边三个弧形排列的第一安装口1201连接出风管320,右边三个弧形排列的第一安装口1201连接进风管310,中间的区域即为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的分界,此分界对应于第二盘体220上的位置设置挡筋226,过渡通道223为圆环形,挡筋226进设置于半环,即每个环形通道只有一个挡筋226阻挡,如图5所示,从进风管310进入到接水盘200的过渡通道223,先进入到位于挡筋226右侧的过渡通道223,由于挡筋226阻挡,气流只有一个方向,即沿着过渡通道223向右呈环形移动,直至再次碰到挡筋226,此时在挡筋226的限制下,气流不能向前(图5中为向右),只能向上进入出风管320,挡筋226的设置,能对气流在接水盘200进行导向,使其能快速地进入出风管320。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顶盖10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之间形成进风腔121和出风腔122,热风进口111和热风出口112均设置于第一盖体110,第二盖体120设置有用于装配换热管300的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1201。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各自加工方便,且热风进口111和热风出口112都设置在第一盖体110上,可以方便和外部的气路连通。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当然,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也可以一体连接。
顶盖100可以分区,请参考图1,进风腔121位于顶盖100一侧,出风腔122位于顶盖100另外一侧,即进风腔121和出风腔122位于顶盖100的相对的两侧,此时得到的顶盖100的结构更加简单。但是需要理解,进风腔121和出风腔122只要互相独立不发生气流窜动,两者的位置关系是不受限制的,例如两者也可以交叉分布,此时可以防止其中一侧的换热管300的换热能力明显强于另外一侧换热管300的换热能力。
如图5所示,接水盘200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之间形成过渡腔221,第一盘体210设置有用于装配换热管300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口2101,第二盘体220设置有排水口222。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各自加工方便,且便于换热管300的装配。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当然,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也可以一体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300与顶盖100以及接水盘200均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而换热器1000使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节换热管的长度,从而改变换热器1000换热冷凝效果,整机通用性更好。换热管300可以为铝管或塑料管或其他适于换热的管材,为了保证更好的换热效率,换热管300可以采用换热效率更高的铝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盘体220设置有倾斜的导水面,导水面的最低处设置排水口222。换热管300内产生的冷凝水在倾斜的导水面作用下流向最低处,最终由排水口222排出。其中,可以在排水口222设置堵塞或着排水阀,一定周期后打开,将内部存留的冷凝水集中排出后再关闭。由于接水盘200可以有多层环形的过渡通道223,因此,可以在每个环形的过渡通道223的最低处设置一个排水口222,或者将每个环形的过渡通道223的缺口225设在该过渡通道223的最低处,在最外围最低处设置一个排水口222,冷凝水在过渡通道223的缺口225处流向下一个过渡通道223,一层层地流向最外围的排水口222。
本发明提出的换热器1000,在换热器1000内部进行内循环换热冷凝过程,在换热器1000外部进行“通过待除湿空气的过程”,在换热器1000外部进行的“通过待除湿空气的过程”主要依靠冷风风道400来实现,本实施例中,在顶盖100设置有冷风风道400的冷风出口410,换热管300有多个,多个换热管300之间的间隙为冷风进口420,形成从换热管300的周向进风、从换热管300的顶部出风的冷风风道400。当然,冷风进口420也可以形成在顶盖100之外,例如,换热管300之间的间隙形成冷风进口420和冷风出口410,且冷风进口420和冷风出口410相对设置,这样,冷风进口420和冷风出口410分别形成于换热器1000的左右两侧。
换热管300呈阵列分布,位于最外侧的换热管300,阵列最外侧的相邻换热管300外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冷风风道400的冷风进口420。呈阵列分布的换热管300,能使冷风进口420均匀分布,继而形成换热器1000冷风风道400的均匀进风。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轮除湿机,结合图6和图7所示,包括机壳500,机壳500内安装有:上述提及的换热器1000,还包括除湿转轮600、加热器700、输送风机800和循环风机900,参考图8和图9所示,除湿转轮600包括吸附区610和再生区620;加热器700位于除湿转轮600背向换热器1000的一侧;输送风机800适于形成外循环气流,外循环气流依次流经冷风风道400和吸附区610;循环风机900适于形成内循环气流,内循环气流依次流经加热器700、再生区620、热风进口111、进风腔121、换热管300、出风腔122和热风出口112。
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转轮除湿机,在除湿机内部形成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外循环气流用于除湿,内循环气流用于再生,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1000的换热通道(换热通道指的是在换热器1000里,湿热的空气经过的顶盖100内部腔体、换热管300以及接水盘200内部腔体形成的通道)能做到足够长(主要是换热管300的分布增加换热过程),换热器1000换热效率提升,提升内循环再生效率,使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性能提升。
参见图8所示,除湿转轮600在除湿段内部由密封系统(图中未标识)分为吸附区610和再生区620,除湿转轮600以20-40转/小时的速度缓慢旋转,以保证整个除湿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参见图8所示,待除湿的空气从左侧向右通过换热器1000的冷风风道400,然后进入除湿转轮600的吸附区610,在除湿转轮600的吸附区610,空气中的水蒸汽被吸附区610的吸湿介质所吸附,水蒸气同时发生相变,并释放出潜热,除湿转轮600也因吸附了一定的水分而逐渐趋向饱和;这时,空气因自身的水分减少和潜热释放而变成干燥空气,经过输送风机800被排出除湿机机体。
同时,在除湿转轮600的再生区620,另一路空气先经过加热器700后,变成高温空气(一般为100-140度),并穿过吸湿后的饱和转轮即除湿转轮600的再生区620,使除湿转轮600中已吸附的水分蒸发,从而恢复了转轮的除湿能力;同时,再生空气因吸收了脱附出来的水蒸汽变成湿热的空气;之后,在循环风机900的作用下,将湿热的空气输送到换热器1000中,换热器1000内部的湿热的空气在换热器1000通道内被冷凝析出水分,冷凝下来的水经过换热器1000的排水口222排出,其中,转轮除湿机可以设置水箱,进而排水口222排出的水流入至水箱中,湿热的空气经过换热器1000后变成干燥空气,被循环风机900重新利用,如此往复。
当除湿转轮600竖直放置的时候,除湿转轮600、输送风机800、换热器1000并排放置,该种情况下,当除湿转轮600尺寸固定,为减少占地面积,换热器1000换热通道受限,热交换效率低。本实施例进一步进行改进,结合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周向进风,上部出风的除湿机结构,除湿转轮600水平设置;机壳500侧面设置进风口501,机壳500的顶部设置出风口502,进风口501和出风口502适于外循环气流通过。
转轮除湿机具体包括机壳500和堆叠布置于机壳500内部的换热器1000、除湿转轮600、加热器700和输送风机800,机壳500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顶板510、支撑组件520、转轮组件安装件530、进风围挡组件540和底板550;进风围挡组件540包括两侧的门组件和前后侧的侧板件,门组件和侧板件上设置进气格栅形成进风口501,出风口502设置于顶板510上。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的机壳500的结构形成的是方形外观的转轮除湿机,但是本申请的转轮除湿机并不一定仅限于方形结构,也可以是圆柱形或其他形状,以圆柱形结构为例,支撑组件520、转轮组件安装件530和进风围挡组件540均为圆柱框架结构,进风围挡组件540的圆柱侧面上设置进气格栅形成进风口501。
底板550上安装水箱560,水箱560上为换热器1000,换热器1000四周为进风围挡组件540,进风围挡组件540和换热器1000之间设置过滤网组件570,换热器1000的上方为除湿转轮600,除湿转轮600上方为加热器700和循环风机900,除湿转轮600、加热器700和循环风机900安装在转轮组件安装件530上,加热器700和循环风机900上方为输送风机800,输送风机800固定于支撑组件520,输送风机800上部为顶板510,顶板510上设置出气格栅形成出风口502。
上述实施例结构中,形成以进风围挡组件540的进风口501进气,依次流经过滤网组件570、换热器1000的冷风风道400、除湿转轮600的吸附区610、输送风机800,到达顶板510的出风口502的外循环气流。同时形成依次流经加热器700、除湿转轮600的再生区620、换热器1000热风进口111、换热器1000内部循环通道、换热器1000热风出口112和循环风机900,并不断进行循环的内循环气流。内循环气流在除湿转轮600上对应的区域为加热器700出口对应于除湿转轮600的区域,即除湿转轮600的再生区620;外循环气流在除湿转轮600上对应的区域为除湿转轮600的吸附区610,再生区620一般对应于除湿转轮600轮面区域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参见图9所示,待除湿的空气由进风口501进气,经过过滤网组件570过滤空气中的粉尘等杂质(也可以去除空气外的其他气体,具体由过滤网组件570的过滤性能决定),然后由换热器1000的换热管300之间的空隙(即冷风进口420)进入换热器1000的冷风风道400,通过冷风风道400后由冷风出口410排出,排出的空气会作用于除湿转轮600的吸附区610,在除湿转轮600的吸附区域,其中的水蒸汽被除湿转轮600中的吸湿介质所吸附,水蒸气同时发生相变,并释放出潜热,除湿转轮600也因吸附了一定的水分而逐渐趋向饱和;这时,空气因自身的水分减少和潜热释放而变成干的、热的空气,在输送风机800的作用下,由顶板510上设置的出风口502排出干燥空气。除湿转轮600在除湿段内部由密封系统分为吸附区610和再生区620,除湿转轮600以20-40转/小时的速度缓慢旋转,以保证整个除湿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外循环气流进行对处理空气除湿的过程的同时,在除湿转轮600的再生区620,另一路空气先经过加热器700后,变成高温空气(一般为100-140度)并穿过吸湿后的饱和转轮即除湿转轮600的再生区620,使除湿转轮600中已吸附的水分蒸发,从而恢复了转轮的除湿能力;同时,再生空气因吸收了脱附出来的水蒸汽变成湿热的空气;之后,在循环风机900的作用下,将湿热的空气输送到换热器1000的热风进口111中,经过换热器1000两级换热冷凝,换热器1000内部的湿热的空气在换热器1000通道内被冷凝析出水分,冷凝下来的水经过换热器1000排水口222流入水箱560,湿热的空气经过换热器1000后变成干燥空气,由换热器1000的热风出口112排出,被循环风机900重新利用,如此往复。
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的顶盖100,顶盖100设置有热风进口111、热风出口112、进风腔121和出风腔122,热风进口111适于将湿热的空气导入进风腔121,热风出口112适于将干燥的空气导出出风腔122,进风腔121适于连通换热器1000的进风管310,出风腔122适于连通换热器1000的出风管320;顶盖还设置有适于冷风通过的冷风出口410。通过顶盖100内部腔体的设置,使得换热器1000的进风和出风都在顶盖100上实现,配合换热器1000的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为换热器1000的换热过程提供稳定合理的流体通道,保证气流的稳定和均匀。
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结构,顶盖10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第一盖体110和第二盖体120之间形成进风腔121和出风腔122,热风进口111和热风出口112均设置于第一盖体110,第二盖体120设置有用于装配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的第一安装口1201。结构方便加工,且热风进口111和热风出口112都设置在第一盖体110上,从而可以方便和外部的气路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另一个换热器的顶盖100的实施例结构,进风腔121包括多个与热风进口111连通的进风通道1211,多个进风通道1211并联设置,每个进风通道1211均对应连通多根换热管300的进口,出风腔122包括多个与热风出口112连通的出风通道1221,多个出风通道1221并联设置,每个出风通道1221均对应连通多根换热管300的出口。并联的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可以保证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其中,每个进风通道1211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310,每个出风通道1221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320,进而保证可以尽可能分布更多换热管300。
顶盖100可以为圆形盖,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可以呈圆弧形,且所有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其中,所有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也即,进风通道1211的中心轴是顶盖100的中心轴,且出风通道1221的中心轴也是顶盖100的中心轴。顶盖100为圆形的情况下,一般接水盘200的形状也和其相适配,此时接水盘200也呈圆形。显然,接水盘200和顶盖100的形状也不受限制,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其中,接水盘200和顶盖100的为圆形的时候,和后文提及的转轮除湿机的除湿转轮之间的适配性最好。
可以理解的师,进风通道1211通过过渡腔221与出风通道1221一一对应连通,此时空气流动更为通畅,能保证从热风进口111进来的气流和从热风出口112出去的气流流量相同或者接近,能使气流快速通过换热器1000,不会在换热器1000内部产生气流积存或者气流空隙,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换热器的顶盖100的再一个实施例结构,进风通道1211对应于热风进口111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面1212,适于将从热风进口111进入的气流导流进各个进风通道1211,导流面1212形成对气流的分流导向,优化换热通道内的气流流向。
本发明换热器的顶盖100的又一个实施例结构,出风通道1221呈圆弧形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在出风通道1221对应于顶盖100的中心轴与热风出口112连接线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口1222。这样,随着气流进入出风腔122,会进入出风通道1221,顺着出风通道1221流动,当到达连通口1222的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流向外层,最终流向热风出口112,不必走完出风通道1221所有路径,能快速地流向热风出口112。
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一方面换热器1000的实施例的内容都可以用于解释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顶盖100结构及工作过程,同理,也可以用于解释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因此对于相同内容不赘述。
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的接水盘200,适于承接换热器1000的换热冷凝水,接水盘设置有过渡腔221以及与过渡腔221连通的排水口222;过渡腔221适于连通换热器1000的进风管310以及换热器1000的出风管320,排水口222适于排出换热冷凝水。通过接水盘200内部的过渡腔221的设置,使得换热器1000在换热过程中能完成在进风管310的第一次冷凝和在出风管320的第二次冷凝,两次冷凝产生的换热冷凝水从排水口222排出,而且过渡腔221还能对气流进行导向,使气流更加均匀和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另一个换热器的接水盘200的实施例结构,接水盘200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第一盘体210和第二盘体220之间形成过渡腔221,第一盘体210设置有用于装配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的第二安装口2101,第二盘体220设置有排水口222。
本发明换热器的接水盘200的再一个实施例结构,过渡腔221中设置有挡风筋条224,挡风筋条224将过渡腔221划分形成多个并联的过渡通道223,每组对应的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通过对应的过渡通道223连通。挡风筋条224的设置,是为了通过挡风筋条224在过渡腔221内形成多个过渡通道223,使得气体在接水盘200的过渡腔221内的流速更加均匀。
本发明换热器的接水盘200的再一个实施例结构,挡风筋条224设置有缺口225,过渡通道223通过缺口225连通排水口222。缺口225使所有过渡通道223连通并连通排水口222便于排出换热冷凝水,而且还能起到调节各个过渡通道223风量的作用,缺口225能对各个过渡通道223的风量进行分流,平衡各个过渡通道223的风量,调节风道流通阻力,保证流速更加均匀。
为了方便空气流过过渡通道223,挡风筋条224可以为环形筋条,接水盘200为圆盘,所有环形筋条围绕接水盘2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形成的环形的过渡通道223能使得空气流速更加均匀。环形筋条本身可以保证沿着环形路径分布多个换热管300,保证换热管300的数量,且延长空气的气流路径。
过渡通道223内设置有挡筋226,挡筋226位于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在接水盘200上连接位置的分界处。过渡通道223为圆环形,挡筋226进设置于半环,即每个环形通道只有一个挡筋226阻挡,如图5所示,从进风管310进入到接水盘200的过渡通道223,先进入到位于挡筋226右侧的过渡通道223,由于挡筋226阻挡,气流只有一个方向,即沿着过渡通道223向右呈环形移动,直至再次碰到挡筋226,此时在挡筋226的限制下,气流不能向前,只能向上进入出风管320,挡筋226的设置,能对气流在接水盘200进行导向,使其能快速地进入出风管320。
上述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第一方面换热器1000的实施例的内容都可以用于解释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的接水盘200结构及工作过程,同理,也可以用于解释本发明其他实施例,因此对于相同内容不赘述。
本发明上述四个方面的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可以进行相互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在换热器1000占用空间特定的情况下,换热管300包括了互相连通的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相当于是延长了换热管300的长度,使得空气在进风管310进行一次冷凝,在出风管320进行另一次冷凝,顶盖100进风腔121的湿热空气在换热管300中,通过换热发生冷凝,进而得到干燥的空气通过顶盖100出风腔122排出,冷凝水滴落至接水盘200。此外,热风进口111和热风出口112都设置在顶盖100上,且换热管300安装在顶盖100和接水盘200之间,其结构更加简化。并联的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可以保证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其中,每个进风通道1211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310,每个出风通道1221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320,进而保证可以尽可能分布更多换热管300。利于降低气流的阻力,所有进风通道1211和出风通道1221围绕顶盖100的中心轴同轴分布,也即,进风通道1211和中心轴是顶盖100的中心轴,且出风通道1221的中心轴是顶盖100的中心轴,顶盖100为圆形,一般接水盘200的形状也和其相适配。本发明的转轮除湿机,在除湿机内部形成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外循环除湿,内循环再生,在占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1000的换热通道能做到足够长,换热器1000换热效率提升,提升内循环再生效率,使转轮除湿机的除湿性能提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3)

1.一种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所述顶盖设置有热风进口、热风出口和进风腔,所述热风进口用于将湿热的空气导入所述进风腔;
换热管,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热风出口,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连通;湿热的空气从所述热风进口流入,依次流经所述进风腔、所述进风管、所述出风管后,从所述热风出口流出;
所述换热器还形成有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中的空气和所述换热管中的空气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水盘,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接水盘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设置有过渡腔以及与所述过渡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过渡腔连通,所述排水口适于排出换热冷凝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还设置有出风腔,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风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进风通道,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进风管,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出风通道,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出风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圆形盖,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均呈圆弧形,且所有所述进风通道和所述出风通道围绕所述顶盖的中心轴同轴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对应于所述热风进口的位置设置有导流面,适于将从所述热风进口进入的气流导流进各个所述进风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对应于所述顶盖的中心轴与所述热风出口连接线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口。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中设置有挡风筋条,所述挡风筋条将所述过渡腔划分形成多个并联的过渡通道,每组对应的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通过对应的所述过渡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条设置有缺口,所述过渡通道通过所述缺口连通所述排水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条为环形筋条,所述接水盘为圆盘,所有所述环形筋条围绕所述接水盘的中心轴同轴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通道内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位于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在所述接水盘上连接位置的分界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所述热风进口和所述热风出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所述过渡腔,所述第一盘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所述排水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倾斜的导水面,所述导水面的最低处设置所述排水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设置有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出口;
所述换热管呈阵列分布;阵列最外侧的相邻所述换热管外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进口。
17.一种转轮除湿机,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安装有:
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除湿转轮,包括吸附区和再生区;
加热器,位于所述除湿转轮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
输送风机,适于形成外循环气流,所述外循环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冷风风道和所述吸附区;
循环风机,适于形成内循环气流,所述内循环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加热器、所述再生区、所述热风进口、所述进风腔、所述换热管、所述出风腔和所述热风出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转轮水平设置;
所述机壳侧面设置进风口,所述机壳的顶部设置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适于所述外循环气流通过。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转轮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由上而下依次包括顶板、支撑组件、转轮组件安装件、进风围挡组件和底板;
所述输送风机安装于所述支撑组件内,所述加热器和除湿转轮安装于所述转轮组件安装件,所述换热器安装于所述进风围挡组件内,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围挡组件上,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顶板上。
20.一种换热器的顶盖,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热风进口、热风出口、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热风进口适于将湿热的空气导入所述进风腔,所述热风出口适于将干燥的空气导出所述出风腔,所述进风腔适于连通换热器的进风管,所述出风腔适于连通换热器的出风管;
所述顶盖还设置有适于冷风通过的冷风出口。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换热器的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所述热风进口和所述热风出口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一安装口,
和/或,
所述进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进风通道,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换热管的进口,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出风通道,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换热管的出口。
22.一种换热器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适于承接换热器的换热冷凝水,所述接水盘设置有过渡腔以及与所述过渡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过渡腔适于连通换热器的进风管以及换热器的出风管,所述排水口适于排出换热冷凝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换热器的接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所述过渡腔,所述第一盘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所述排水口,
和/或,
所述过渡腔中设置有挡风筋条,所述挡风筋条将所述过渡腔划分形成多个并联的过渡通道,每组对应的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通过对应的所述过渡通道连通。
CN202310535484.9A 2023-05-12 2023-05-12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Pending CN1165579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5484.9A CN116557985A (zh) 2023-05-12 2023-05-12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5484.9A CN116557985A (zh) 2023-05-12 2023-05-12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7985A true CN116557985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8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5484.9A Pending CN116557985A (zh) 2023-05-12 2023-05-12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798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50348A (zh) * 2023-12-25 2024-01-26 无锡佳龙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型天然气管道电磁换热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50348A (zh) * 2023-12-25 2024-01-26 无锡佳龙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型天然气管道电磁换热器
CN117450348B (zh) * 2023-12-25 2024-02-23 无锡佳龙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型天然气管道电磁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2584C (zh) 空调系统
US7572179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CN218492015U (zh) 烘干模组和洗烘一体机
CN116557985A (zh)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CN218521473U (zh) 烘干模组和洗烘一体机
CN113932333A (zh) 一种逆流式间接露点蒸发冷却器
KR20060032478A (ko) 환기장치
CN103212277B (zh) 一种除湿机
CN202648009U (zh) 空调器
US7530385B2 (en) Rotary-type total heat exchanger
CN215637616U (zh) 用于加湿的装置
CN211822804U (zh) 一种风机盘管及空调系统
CN210197588U (zh) 一种新风除湿机组
CN116557984A (zh)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CN219861989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215637669U (zh) 调湿机
CN209689291U (zh) 一种背墙共用的热泵烘干房系统
CN217479803U (zh) 一种除湿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7330028U (zh) 转轮除湿装置
CN220852408U (zh) 除湿机
CN220079486U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衣物处理设备
JP4569150B2 (ja) 調湿装置
CN113915687A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02967011B (zh) 调湿装置
CN117073082A (zh) 一种转筒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