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57984A -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57984A
CN116557984A CN202310535283.9A CN202310535283A CN116557984A CN 116557984 A CN116557984 A CN 116557984A CN 202310535283 A CN202310535283 A CN 202310535283A CN 116557984 A CN116557984 A CN 116557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heat exchange
air outlet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52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水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52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579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57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579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加除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包括顶盖、接水盘和多根换热管,顶盖和接水盘设置导气腔,接水盘设置排水口;多根换热管安装于顶盖和接水盘之间,换热管通过导气腔与外部连通,换热管之间的空隙形成冷风风道,冷风风道中的空气适于在除湿工作时和换热管内的空气热交换;顶盖设置水腔和导流部件,导流部件适于在加湿工作时将水腔中的水导向换热管外表面,以在换热管外表面形成位于冷风风道中的湿帘。本发明的换热器,加湿工作和除湿工作可共用一套装置,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能同时满足加湿和除湿的工作需求,用此换热器装配形成的加除湿处理装置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Description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除湿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处理装置中,加湿和除湿是对空气处理的常用手段,其中,对于除湿过程,常规手段采用吸湿剂吸附的形式,通过将吸湿剂安置在除湿装置中,对通过的空气采用物理吸附的形式进行除湿处理,比如转轮除湿机,是利用表面涂敷有吸湿剂且缓慢旋转的蜂窝状吸湿转轮,吸附环境空气中的水蒸气,并对吸湿后的转轮进行高温加热使吸湿剂脱水再生、以达到持续除湿目的设备。对于加湿过程,通常将水进行雾化,雾化后的水蒸气提高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加湿的目的。
对于市面上的多数除湿装备,只有除湿的功能,无法实现湿度调节,用户只在湿度较大时或者烘干衣服时使用,产品使用频率低。如果需要增加加湿功能,常规手段为再增加一套单独加湿设备,但是这样,容易造成整机设备尺寸过大,影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通过结构设计,能同时满足空气处理设备在加湿模式和除湿模式下的工作需求,加湿工作和除湿工作可共用一套装置,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形成的加除湿处理装置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包含上述换热器,在除湿设备上增加加湿功能,除了保证设备除湿效果外,也能进行湿度调节,使得设备同时兼备除湿和加湿的功能,整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在有限空间内,做到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顶盖、接水盘和多根换热管,
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均设置有导气腔,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排水口;
所述多根换热管安装于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之间,所述换热器包括;
顶盖和接水盘,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均设置有导气腔,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排水口;
换热管,安装于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之间,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导气腔与外部连通,所述换热管管壁外的空间形成有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中的空气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除湿模式下和所述换热管内的空气热交换;
所述顶盖设置有水腔,所述水腔里的水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对所述冷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加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加除湿处理装置,通过结构设计,能同时满足空气处理设备在加湿模式和除湿模式下的工作需求,加湿工作和除湿工作可共用一套装置,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形成的加除湿处理装置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的面积小于所述接水盘的面积,且所述顶盖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投影全部落于所述接水盘上,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所述水腔里的水流经所述水腔边缘落入所述接水盘,并在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之间形成水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上还设置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将所述水腔中的水导向所述换热管外表面,以在所述换热管外表面形成位于所述冷风风道中的湿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水腔形成于所述顶盖上表面,所述顶盖设置有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出口,所述冷风出口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水腔凸起以形成围板,所述围板设置有连通所述水腔的缺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流部件包括导流筋,所述导流筋经过所述缺口和所述冷风出口,且所述导流筋从所述水腔朝向所述换热管的表面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为圆形盖,所述冷风出口包括弧形的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围绕所述顶盖的中心轴分布,所述出风孔连接有多个所述导流筋,且所述导流筋与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底部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冷风出口错位布置;
和/或,
所述冷风出口和所述换热管均包括多层,沿着所述顶盖中心轴线向外交替分布,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所述水腔中的水经所述冷风出口流经所述换热管管壁,流向所述接水盘以形成多层湿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设置有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所述导气腔包括进风腔、出风腔和过渡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过渡腔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所述换热管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风腔,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过渡腔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进风通道,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进风管;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出风通道,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出风管;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均与所述出风孔交替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管呈阵列分布,位于最外侧的相邻所述换热管管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进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顶盖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部分所述导气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盖体形成所述水腔,且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连通所述水腔的注水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水盘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部分所述导气腔,所述第一盘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盘体形成接水槽以及连通所述接水槽的排水通道;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所述排水口。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机壳内安装有:
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
除湿转轮,包括吸附区和再生区;
加热器,位于所述除湿转轮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适于将流经所述加热器的气流进行加热后流向所述再生区;
输送风机,适于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输送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冷风风道,然后输送流经所述除湿转轮的所述吸附区后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循环风机,适于将流经所述再生区的气流输送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换热管后流向所述循环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加除湿处理装置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
在所述除湿模式下,所述输送风机的气流经过所述除湿转轮进行除湿作业,同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循环风机工作,对所述除湿转轮进行再生处理;
在所述加湿模式下,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循环风机不工作,所述输送风机的气流在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冷风风道时进行加湿作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壳内还设置有水箱,所述除湿模式下的换热冷凝水以及所述加湿模式下的循环加湿水均通过所述接水盘连通至所述水箱进行回收,所述水箱通过水泵连通所述顶盖上的所述水腔。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通过结构上的改进,在除湿设备上增加加湿功能,除了保证设备除湿效果外,也能进行湿度调节,使得设备同时兼备除湿和加湿的功能,整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在有限空间内,做到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A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的结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盘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结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整机外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除湿处理装置除湿原理图。
附图标记:
1:顶盖;101:水腔;102:导流部件;1021:导流筋;103:热风进口;104:热风出口;11:第一盖体;111:注水通道;12:第二盖体;121:第一安装口;
2:接水盘;201:排水口;21:第一盘体;211:第二安装口;212:接水槽;213:排水通道;22:第二盘体;
3:导气腔;301:进风腔;3011:进风通道;302:出风腔;3021:出风通道;303:过渡腔;
4:换热管;401:进风管;402:出风管;
5:冷风风道;501:冷风出口;5011:出风孔;502:围板;503:缺口;504:冷风进口;
6:机壳;601:进风口;602:出风口;603:顶板;604:支撑组件;605:转轮组件安装板;606:底座;607:门组件;608:侧板件;609:水箱;610:过滤网组件;61:换热器;62:除湿转轮;621:吸附区;622:再生区;63:加热器;64:输送风机;65:循环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61,请参见图1和图3,换热器61包括顶盖1、接水盘2和换热管4,顶盖1和接水盘2均设置有导气腔3,接水盘2设置有排水口201;换热管4安装于顶盖1和接水盘2之间,换热管4通过导气腔3与外部连通,换热管4管壁外的空间形成有冷风风道5,冷风风道5中的空气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除湿模式下和换热管4内的空气热交换;顶盖1设置有水腔101,水腔101里的水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对冷风风道5中的空气进行加湿。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61的结构设计,构成了换热器61的两个通道,一个是换热器61外部通道,即换热管4管壁外的空间形成的冷风风道5,另一个是换热器61内部通道,即顶盖1、接水盘2内部的导气腔3和多根换热管4连通形成的换热通道。
换热器61的内部通道用于除湿作业过程中,循环湿热气体对除湿转轮62进行再生后,在换热器61的内部通道进行冷凝。换热器61的外部通道用于除湿作业和加湿作业过程中待处理空气的流通。除湿作业和加湿作业过程中,换热器61的外部通道区别在于:加湿作业时候,水腔101中的水导向换热管4外表面,以在换热管4外表面形成位于冷风风道5中的湿帘,或者水腔101中的水直接从水腔101边缘流向接水盘,这样在顶盖1和接水盘2之间形成水幕,无论是湿帘还是水幕,都可用于加湿流过冷风风道5的空气;而除湿作业时候,不用水腔101中的水进行加湿,冷风风道5处于干燥状态,流过冷风风道5的空气直接进入下一步除湿环节。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模式下的加湿过程,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的面积小于接水盘2的面积,且顶盖1在接水盘2上的投影全部落于接水盘2上,即接水盘2在轴向的投影面积大于顶盖1轴向的投影面积,从顶盖1流下的水都能被接水盘2承接,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水腔101里的水流经水腔101边缘,顺着顶盖1边缘继续向下,直至落入接水盘2,在顶盖1和接水盘2之间形成水幕。待加湿的空气在进入换热管4管壁外的冷风风道5前,要先经过水幕,经过水幕的空气会带上部分水汽,形成加湿效果。
加湿模式下的加湿过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顶盖1上还设置有导流部件102,导流部件102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将水腔101中的水导向换热管4外表面,以在换热管4外表面形成位于冷风风道5中的湿帘。加湿作业过程中,水腔101内有加湿用的水,导流部件102将水腔101中的水导向换热管4外表面,水具有一定的粘附力,会在换热管4外表面形成水膜,当待加湿的空气通过冷风风道5时候,水膜蒸发形成水蒸汽,此时,换热管4作用相当于湿帘,使得流经冷风风道5的待加湿空气得以加湿。
除湿作业过程中,水腔101内没有水,待除湿的空气流经冷风风道5后,进入除湿转轮62进行除湿后得到干燥的空气,除湿转轮62进行除湿作业后需要进行再生,结合后文提及的加除湿处理装置,通过加热的空气吹过除湿转轮62的再生区622使得除湿转轮62部分区域又具备了除湿功能,而进行再生过程的热空气要回到本实施例换热器61结构中进行冷凝,具体地,热空气进入换热器61后在顶盖1、接水盘2内部的导气腔3和换热管4连通形成的换热通道内进行换热冷凝,冷凝水由排水口201排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这种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61,通过结构设计,能同时满足空气处理设备在加湿模式和除湿模式下的工作需求,加湿工作和除湿工作可共用一套装置,结构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形成的加除湿处理装置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针对换热器61在加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本实施例对换热器61在加湿过程中“导流部件102将水腔101中的水导向换热管4外表面”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水腔101形成于顶盖1上表面,顶盖1设置有冷风风道5的冷风出口501,冷风出口501的边缘位置朝向水腔101凸起以形成围板502,围板502设置有连通水腔101的缺口503,导流部件102包括导流筋1021,导流筋1021经过缺口503和冷风出口501,且导流筋1021从水腔101朝向换热管4的表面延伸。
其中,水腔101用于存储加湿所用的水,围板502可以防止水过度流入冷风风道5,要进行加湿过程中水的导流,需要靠导流筋1021实现,由于导流筋1021从水腔101朝向换热管4的表面延伸,因此水腔101里的水顺着导流筋1021的延伸方向,从缺口503经过围板502进入冷风风道5,水具有一定的粘附力,在冷风风道5内,也会顺着导流筋1021流动,继而流到换热管4的表面,在换热管4的表面形成水膜,此时的换热管4具备湿帘的作用,当有空气流过,水膜蒸发形成水蒸汽,对空气形成加湿。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请参见图4和图5所示,顶盖1为圆形盖,冷风出口501包括多个弧形的出风孔5011,多个出风孔5011均围绕顶盖1的中心轴同轴分布,所有出风孔5011均连接有多个导流筋1021,且导流筋1021与换热管4一一对应。
圆形盖结构的顶盖1,围绕着顶盖1的中心轴分布多个弧形的出风孔5011,在此种结构中,换热管4与顶盖1连接的部位只能在多个弧形的出风孔5011之间的间隙位置,由于多个出风孔5011均围绕顶盖1的中心轴同轴分布,这样,也间接保证了换热管4也是对应弧形出风孔排列的,进而可以保证换热管4有序分布。所有出风孔5011均连接有多个导流筋1021,且导流筋1021与换热管4一一对应导流,即从水腔101排出的水会顺流到相对应的换热管4上,水流的精确流向,能使所有换热管4表面都可以形成湿帘,加快了换热管4外表面水膜的形成,提高加湿效率,保证加湿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结构中,顶盖1是圆形盖结构,但是不仅仅限于圆形盖结构,顶盖1也可以呈现为其它形状,对应的,冷风出口501的结构也不仅仅限于围绕顶盖1的中心轴同轴分布的弧形结构,也可以呈现其他结构和分布方式,只要满足能使导流筋1021将水导流到换热管4即可。而对于导流筋1021的导流作用,也不用所有的换热管4都对应导流筋1021,很显然,如果导流筋1021将水腔101的水只导向部分换热管4,也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加湿效果的,例如,只在最外侧的换热管4外表面形成湿帘,也能有加湿效果。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实施的结构方式,但不仅仅限于该种实施结构方式。
在上述“围绕着顶盖1的中心轴分布多个弧形的出风孔5011”结构下,本实施例中,顶盖1底部设置有用于装配换热管4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121,第一安装口121与冷风出口501错位布置;和/或,冷风出口501和换热管4均包括多层,沿着顶盖1中心轴线向外交替分布,第一安装口121与冷风出口501错位布置也可以形成冷风出口501和换热管4沿着顶盖1中心轴线向外交替分布,这样,随着水腔101中的水经冷风出口501流经所述换热管4管壁,流向接水盘2以形成湿帘,最终冷风风道5内形成多层湿帘,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待加湿的空气流经冷风风道5的过程中,能被多次加湿,加湿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在顶盖1上设置有热风进口103和热风出口104,导气腔3包括进风腔301、出风腔302和过渡腔303(参考图7),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设置于顶盖1。请参见图6和图7,过渡腔303设置于接水盘2,换热管4包括进风管401和出风管402,进风管401的第一端连通进风腔301,出风管402的第一端连通出风腔302,进风管401的第二端和出风管402的第二端通过过渡腔303导通。
进风腔301、出风腔302和过渡腔303,构成湿热空气在换热器61内部发生冷凝的通道,通过热风进口103进入湿热的空气,依次通过进风腔301、进风管401、过渡腔303、出风管402和出风腔302,最后由热风出口104排出干燥的空气。在使用换热器61除湿的过程中,湿热的空气由顶盖1的热风进口103进入,首先进入顶盖1的进风腔301,然后进入进风管401进行第一次换热冷凝,由进风管401进行第一次换热冷凝后的空气进入接水盘2的过渡腔303,换热冷凝后的冷凝水留在接水盘2内,空气再从接水盘2的过渡腔303进入出风管402,进行第二次换热冷凝,第二次换热冷凝后的冷凝水倒流回接水盘2的过渡腔303,而经过第二次换热冷凝后的空气进入顶盖1的出风腔302,并由顶盖1的热风出口104排出干燥的空气。通过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看出,换热器61的结构中,顶盖1功能高度集成,不但可以通过顶盖1的冷风出口501,在换热管4上形成湿帘,而且可以在顶盖1通入湿热空气以及排出干燥空气。从整体设备角度考虑,通过集成化较高的单一设备零件,可以简化整体结构、降低成本并控制整机设备的体积。
可以理解的是,导气腔3可以同时包括进风腔301、出风腔302和过渡腔303,也可以只包括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对应导气腔3只包括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的情形,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中的一个设置在顶盖1,另外一个设置在接水盘2即可。当导气腔3同时包括进风腔301、出风腔302和过渡腔303,此时进风腔301、出风腔302和过渡腔303的分布方式不局限于上述举例,三者的设置位置可以改变,只要可以保证进风管401和出风管402之间可以通过过渡腔303导通,进风管401通过进风腔301和外部导通,出风管402通过出风腔302和外部导通即可,至于进风腔301、出风腔302和过渡腔303具体设置于顶盖1或是接水盘2,则不受限制,均可以满足实施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请参见图5,进风腔301包括多个与热风进口103连通的进风通道3011,多个进风通道3011并联设置,每个进风通道3011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401;出风腔302包括多个与热风出口104连通的出风通道3021,多个出风通道3021并联设置,每个出风通道3021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402;进风通道3011、出风通道3021均与出风孔5011交替分布。交替分布所以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要设置成并联通道的形式,如果不是交替分布,则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的结构都可以更简单。其中,交替分布可以提升除湿模式下换热器61的换热效果,保证冷凝充分。
并联的多个进风通道3011和并联的多个出风通道3021可以使得气流更加均匀,可以保证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其中,每个进风通道3011均对应连通多根进风管401,每个出风通道3021均对应连通多根出风管402,进而保证可以尽可能分布更多换热管4。进风通道3011、出风通道3021均与出风孔5011交替分布,交替分布可以提升除湿模式下换热器61的换热效果,保证冷凝充分;也可以提高加湿模式下加湿效率,保证形成的湿帘更快更均匀。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交替分布,所以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要设置成并联通道的形式,如果不是交替分布,则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的结构都可以更简单,例如两个简单的空腔作为进风腔301和出风腔302也可以起到相应作用,只是没有本实施例的结构效果好。
在上述进风通道3011和出风通道3021的分布情况下,顶盖1可以为圆形盖,进风通道3011和出风通道3021可以呈圆弧形,且所有进风通道3011和出风通道3021围绕顶盖1的中心轴同轴分布,也即,进风通道3011的中心轴是顶盖1的中心轴,且出风通道3021的中心轴也是顶盖1的中心轴。弧形的风道(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风道指代进风通道3011和出风通道3021中的至少其中一种)分布,利于降低气流的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3011通过过渡腔303与出风通道3021一一对应连通,此时空气流动更为通畅,能保证从热风进口103进来的气流和从热风出口104出去的气流流量相同或者接近,能使气流快速通过换热器61,不会在换热器61内部产生气流积存或者气流空隙,提高换热效率。当然,进风通道3011和出风通道3021也可以采用一一对应设置之外的其他设置情形。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结合图1和图3,换热管4呈阵列分布,位于最外侧的相邻换热管4管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冷风风道5的冷风进口504。呈阵列分布的换热管4,能使冷风进口504均匀分布,继而形成换热器61冷风风道5的均匀进风。换热管4的进一步有序分布,保证加湿模式下加湿均匀性,也保证除湿模式下具有更好的除湿效率。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请参见图3,顶盖1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第一盖体11形成水腔101,且第一盖体11设置有连通水腔101的注水通道111;第二盖体12设置有用于装配换热管4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121,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之间形成部分导气腔3。接水盘2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21和第二盘体22,第一盘体21和第二盘体22之间形成部分导气腔3,第一盘体21设置有用于装配换热管4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口211,且第一盘体21形成接水槽212以及连通接水槽212的排水通道213;第二盘体22设置有排水口201。
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各自加工方便,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当然,也可以一体连接。同样的,第一盘体21和第二盘体22之间也与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类似。第一安装口121和第二安装口211用于连接安装换热管4,便于换热管4的装配,换热管4与顶盖1以及接水盘2均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而换热器61使用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节换热管4的长度和数量,从而改变换热器61换热冷凝效果,整机通用性更好。换热管4可以为铝管或塑料管或其他适于换热的管材,为了保证更好的换热效率,换热管4可以采用换热效率更高的铝管。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导气腔3和换热管4形成的用于冷凝换热的换热器61内部通道外。主要的结构在于详细优化加湿模式下的工作过程,第一盖体11上表面边缘设置围挡,在第一盖体11上形成水腔101,且在第一盖体11边缘围挡上设置连通水腔101的注水通道111;第一盘体21上表面边缘设置围挡,在第一盘体21上表面形成接水槽212,且在第一盘体21边缘围挡上设置连通接水槽212的排水通道213,第二盘体22设置有排水口201。
加湿作业过程中,通过注水通道111对第一盖体11上表面的水腔101中注水,使得水腔101中始终有水存在,水腔101的水会顺着导流部件102从冷风风道5向下流,水具有一定的粘附力,会顺着导流部件102流到换热管4上,并有一定的附着力覆盖换热管4,在换热管4外表面上形成水膜,当待加湿的空气形成风吹过时,水膜蒸发形成水蒸汽,此时,换热管4作用相当于湿帘,使得流经冷风风道5的处理空气得到加湿。换热管4上未被蒸发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第一盘体21上表面,然后通过排水通道213排入水箱609。
可以理解的是,注水通道111和排水通道213都连接水箱609形成循环,此水箱609也是除湿过程中冷凝水排水口201连接排入的水箱609,加湿、除湿共用水箱609,整机结构更紧凑,而且还能节约水资源,使得加除湿体系内水资源能循环利用。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包含上述换热器61,其相当于在除湿设备上增加加湿功能,除了保证设备除湿效果外,也能进行湿度调节,使得设备同时兼备除湿和加湿的功能,整机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在有限空间内,做到功能更加全面,能大范围提升设备的使用频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结合图8和图9所示,包括机壳6,机壳6开设有进风口601和出风口602,机壳6内安装有:换热器61、除湿转轮62、加热器63、输送风机64和循环风机65,其中,请参见图10,除湿转轮62包括吸附区621和再生区622;加热器63位于除湿转轮62背向换热器61的一侧;适于将流经加热器63的气流进行加热后流向再生区622;输送风机64适于将气流从进风口601输送流经换热器61的冷风风道5,然后输送流经除湿转轮62的吸附区621后由出风口602流出;循环风机65适于将流经再生区622的气流输送流经换热器61的换热管4后流向循环风机65。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换热器61、除湿转轮62和加热器63配合实现加除湿处理装置的除湿功能,对换热器61进行设计实现加除湿处理装置的加湿功能,加湿模式和除湿模式下共用其中的某些零部件(比如换热器61和输送风机64),同时加湿模式和除湿模式相对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加除湿处理装置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在除湿模式下,输送风机64的气流经过除湿转轮62进行除湿作业,同时,加热器63和循环风机65工作,对除湿转轮62进行再生处理;在所述加湿模式下,加热器63和循环风机65不工作,输送风机64的气流在流经换热器61的冷风风道5时进行加湿作业。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结构,机壳6侧面设置进风口601,机壳6的顶部设置出风口602,进风口601和出风口602适于输送风机64的气流流通。请参见图8,除湿转轮62水平设置,且除湿转轮62安装于顶盖1上方;机壳6由上而下包括顶板603、支撑组件604、转轮组件安装板605、进风围挡件和底座606,进风围挡件包括两侧的门组件607和前后侧的侧板件608,门组件607和侧板件608上设置进气格栅形成进风口601用于进气。底座606上安装水箱609,水箱609上设置换热器61,换热器61四周为进风围挡件,进风围挡件和换热器61之间设置过滤网组件610,换热器61的上方为除湿转轮62,除湿转轮62上方为加热器63和循环风机65,除湿转轮62、加热器63和输送风机64安装在转轮组件安装板605上,加热器63和循环风机65上方为输送风机64,输送风机64固定于支撑组件604,输送风机64上部为顶板603,顶板603上设置出气格栅形成出风口602用于出气。
上述结构中,加除湿处理装置具备加湿和除湿两种功能,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除湿过程:请结合图8、图9和图10,待除湿的空气由进风口601进入机壳6,首先经过过滤网组件610对空气中的粉尘等杂质进行过滤,然后过滤后的空气经由换热器61上的冷风风道5到除湿转轮62的吸附区621,经过吸附区621的吸湿介质对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吸附,水蒸气同时发生相变,并释放出潜热,处理空气因自身的水分减少和潜热释放而变成干的、热的空气,经过输送风机64的输送,从出风口602排出机壳6,得到除湿后的空气。在除湿的过程中,除湿转轮62处于旋转的状态,除湿转轮62上分为吸附区621和再生区622,经过冷风风道5出来的待除湿的处理空气经过吸附区621进行除湿;而加热器63、循环风机65和换热器61首尾连通形成适于气流流通的风道,气流经过除湿转轮62的再生区622,在除湿的过程中,吸附区621吸附水蒸气逐渐趋于饱和,随着除湿转轮62的旋转该饱和区域旋转至再生区622,加热器63加热的空气穿过该饱和区域,使该区域在中已吸附的水分蒸发,从而恢复了转轮的除湿能力;同时,循环空气因吸收了脱附出来的水蒸汽变成湿热空气;之后,在循环风机65的作用下,将湿热空气输送到换热器61中,换热器61内部的湿热空气在冷凝器通道内被冷凝析出水分,冷凝下来的水经过换热器61的排水口201流入水箱609,湿热空气经过换热器61后变成干燥空气,被循环风机65重新利用,如此往复。
加湿过程:请参见图3、图4、图8和图9,处理空气由进风口601进入机壳6,首先经过过滤网组件610对空气中的粉尘等杂质进行过滤,然后进入换热器61上的冷风风道5,在加湿的过程中,顶盖1上的水腔101向换热管4表面导流水,形成水膜,在冷风风道5内进行加湿作业,增加雾化水汽或者进行水蒸发等,使得通过冷风风道5的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然后经由输送风机64的输送,从出风口602排出机壳6,得到加湿后的空气。在加湿的过程中,待加湿的空气不需要经过除湿转轮62,因此可以增加不经过除湿转轮62的气体通道,方便待加湿空气的流出,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考虑到节约空间的因素,加湿后的空气可以经过除湿转轮62,无需另外增加气体通道,在进行加湿作业时候,加热器63、循环风机65不工作,除湿转轮62也不会旋转,即空气经过除湿转轮62的区域是固定的区域,在除湿转轮62吸湿达到饱和后就不会影响除湿作业的进行。
在上述加除湿处理装置的结构中,本实施例机壳6内设置有水箱609,除湿模式下的换热冷凝水以及加湿模式下的循环加湿水均通过接水盘2连通至水箱609进行回收,水箱609通过水泵连通顶盖1上的水腔101。
具体地,将图6和图7结合图8所示,接水盘2的第一盘体21上的排水通道213连通水箱609,同时接水盘2的第二盘体22的排水口201也连通水箱609,除湿过程中,在换热器61内进行的换热冷凝过程产生的换热冷凝水,最终由排水口201排入水箱609,同样的,在加湿过程中,由顶盖1的水腔101流下的用于形成湿帘的水,最终流入第一盘体21上接水槽212,由接水槽212上的排水通道213排入水箱609,水箱609通过水泵连通顶盖1上的水腔101,在需要进行加湿作业时,通过水泵将水泵入水腔101进行加湿作业,形成加除湿过程中水的循环利用。
由于加除湿处理装置包括加湿模式和除湿模式两种模式,在加湿模式下,需要水进行加湿作业,而除湿模式下,是要完全干燥的环境,因此,在加湿和除湿模式的切换,需要对水流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水流的控制,需要依靠水箱609和水泵来完成,具体地,当水腔101的水由水腔101边缘向下流,形成水幕进行加湿时,可以将顶盖1的水腔101设置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导水面结构,水泵从水箱609泵出的水进入水腔101后,不在水腔101停留,顺着地势,直接由边缘流出,在顶盖1和接水盘2之间形成水幕;当水腔101的水由冷风风道5向下流,经导流筋1021导流至换热管4外壁形成湿帘进行加湿时,可以将顶盖1的水腔101中,冷风风道5的冷风出口501处设置为水腔101的最低处,水泵从水箱609泵出的水进入水腔101后,顺着地势,直接流向冷风出口501,然后在导流筋1021导流作用下,向下流向换热管4外壁,形成湿帘。无论哪种方式进行加湿,水都不会在水腔101中停留过多时间,都会顺势向下流,最终归入接水盘2,从接水盘2排入水箱609,在加湿模式切换到除湿模式时,装置内部始终是干燥的状态,便于除湿作业的顺利进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顶盖和接水盘,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均设置有导气腔,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排水口;
换热管,安装于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之间,所述换热管通过所述导气腔与外部连通,所述换热管管壁外的空间形成有冷风风道,所述冷风风道中的空气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除湿模式下和所述换热管内的空气热交换;
所述顶盖设置有水腔,所述水腔里的水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对所述冷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加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的面积小于所述接水盘的面积,且所述顶盖在所述接水盘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接水盘中,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所述水腔里的水流经所述水腔的边缘落入所述接水盘,并在所述顶盖和所述接水盘之间形成所述湿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上还设置有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适于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将所述水腔中的水导向所述换热管外表面,以在所述换热管外表面形成位于所述冷风风道中的所述湿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腔形成于所述顶盖上表面,所述顶盖设置有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出口,所述冷风出口的边缘位置朝向所述水腔凸起以形成围板,所述围板设置有连通所述水腔的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件包括导流筋,所述导流筋经过所述缺口和所述冷风出口,且所述导流筋从所述水腔朝向所述换热管的表面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圆形盖,所述冷风出口包括弧形的出风孔,所述出风孔围绕所述顶盖的中心轴分布,所述出风孔连接有多个所述导流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底部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冷风出口错位布置;
和/或,
所述冷风出口和所述换热管均包括多层,且沿着所述顶盖的径向交替分布,在空气处理设备的加湿模式下,所述水腔中的水经所述冷风出口流经所述换热管管壁,流向所述接水盘以形成多层所述湿帘。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设置有热风进口和热风出口,所述导气腔包括进风腔、出风腔和过渡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设置于所述顶盖,所述过渡腔设置于所述接水盘,所述换热管包括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进风腔,所述出风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风腔,所述进风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出风管的第二端通过所述过渡腔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进口连通的进风通道,多个所述进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进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进风管;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与所述热风出口连通的出风通道,多个所述出风通道并联设置,每个所述出风通道均对应连通多根所述出风管;所述进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均与所述出风孔交替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呈阵列分布,位于最外侧的相邻所述换热管管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冷风风道的冷风进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第一端的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一盖体和所述第二盖体之间形成部分所述导气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形成所述水腔,且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有连通所述水腔的注水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包括互相配合的第一盘体和第二盘体,所述第一盘体和所述第二盘体之间形成部分所述导气腔,所述第一盘体设置有用于装配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的第二安装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盘体形成接水槽以及连通所述接水槽的排水通道;所述第二盘体设置有所述排水口。
15.一种加除湿处理装置,包括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机壳内安装有: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除湿转轮,包括吸附区和再生区;
加热器,位于所述除湿转轮背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适于将流经所述加热器的气流进行加热后流向所述再生区;
输送风机,适于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输送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冷风风道,然后输送流经所述除湿转轮的所述吸附区后由所述出风口流出;
循环风机,适于将流经所述再生区的气流输送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所述换热管后流向所述循环风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除湿处理装置包括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
在所述除湿模式下,所述输送风机的气流经过所述除湿转轮,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循环风机工作,对所述除湿转轮进行再生处理;
在所述加湿模式下,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循环风机不工作,所述输送风机的气流在流经所述换热器的所述冷风风道时进行加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除湿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设置有水箱,所述除湿模式下的换热冷凝水以及所述加湿模式下的循环加湿水均通过所述接水盘连通至所述水箱进行回收,所述水箱通过水泵连通所述顶盖上的所述水腔。
CN202310535283.9A 2023-05-12 2023-05-12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65579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5283.9A CN116557984A (zh) 2023-05-12 2023-05-12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5283.9A CN116557984A (zh) 2023-05-12 2023-05-12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57984A true CN116557984A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91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5283.9A Pending CN116557984A (zh) 2023-05-12 2023-05-12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579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43213A (en) Moisture control unit
AU2013258286B2 (en) Laundry dryer
EP1707888B1 (en) Humidifier
KR20090116301A (ko) 제습기
KR20100025346A (ko) 제습기
CN108826502A (zh) 一种转轮除湿机及其使用方法
KR20060032478A (ko) 환기장치
US20090007581A1 (en) Dehumidifier
CN116557985A (zh) 转轮除湿机的换热器、转轮除湿机、换热器的顶盖以及接水盘
JP3581137B2 (ja) 除湿装置
CN116557984A (zh) 加除湿处理装置的换热器和加除湿处理装置
KR101534170B1 (ko) 제습기
KR101450556B1 (ko) 제습 로터를 갖는 제습기
JPH08121826A (ja) 乾式加湿装置
JP2004190907A (ja) 多段式間接型熱交換装置を備えた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JP3815151B2 (ja) 乾燥機
CN219861989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KR100958391B1 (ko) 제습기
GB2321603A (en) Moisture control unit
CN21988967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JP2005262120A (ja) 除湿装置
KR100600774B1 (ko) 제습기
JP2005103365A (ja) 除湿装置
KR20130101188A (ko) 제가습 장치
KR101534292B1 (ko) 제습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