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6802B -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6802B
CN116546802B CN202310823161.XA CN202310823161A CN116546802B CN 116546802 B CN116546802 B CN 116546802B CN 202310823161 A CN202310823161 A CN 202310823161A CN 116546802 B CN116546802 B CN 116546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liquid
storage tank
plat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231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46802A (zh
Inventor
钱文平
姜远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tian Jiangsu Defens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tian Jiangsu Defens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tian Jiangsu Defens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tian Jiangsu Defens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231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468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46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6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46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6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81Thermal management, e.g. liquid flow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81Thermal management, e.g. evaporatio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涉及液冷源技术领域,包括机体,机体的顶部架设安装有进风组件,机体的内部架设紧固安装有调控组件,调控组件包括储液箱,储液箱的顶部四端通过膨胀螺丝组紧固安装有安装连接顶板,储液箱的底部连通设置有闭合腔室,闭合腔室的底部设置安装有储气箱,闭合腔室的中心轴面端固定安装有立杆柱,储气箱的内部安装设置有截止阀板,立杆柱的外壁周侧表面上下等分紧固安装设置有三组接板,通过调控组件的作用下,有效降低在液冷源系统使用过程中,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当车载雷达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得输出冷却剂不能很好对车载雷达的表壁进行有效冷却,不能主动调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集成组件的热流密度显著的增加,功耗进一步提升,传统的冷却手段已不能满足散热要求,尤其体现在一些精密设备上,如车载雷达,它包括基于不同技术(比如激光、超声波、微波)的各种不同雷达,有着不同的功能,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液冷方式来控制高集成、高功耗精密设备的工作温度。
但现有技术中,液冷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不能主动调控,当车载雷达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输出冷却剂不能很好对车载雷达的表壁进行有效冷却,虽然可以通过安装加热设备对输出冷却剂的冷凝输送管路进行加热,但是会使得整体车载耗能增加,所以就需要一种新的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液冷源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当车载雷达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不能主动调控,使得输出冷却剂不能很好对车载雷达的表壁进行有效冷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架设安装有进风组件,所述机体的内部架设紧固安装有调控组件,且所述进风组件和所述调控组件通过斜导槽管相连通;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的顶部四端通过膨胀螺丝组紧固安装有安装连接顶板,所述储液箱的底部连通设置有闭合腔室,所述闭合腔室的底部设置安装有储气箱,所述闭合腔室的中心轴面端固定安装有立杆柱,所述储气箱的内部安装设置有截止阀板,所述立杆柱的外壁周侧表面上下等分紧固安装设置有三组接板,且三组所述接板包括有两组第一接板和一组第二接板,两组所述第一接板设置于所述闭合腔室内部,一组所述第二接板设置于所述储气箱的顶部端口,且所述第一接板和所述第二接板的安装外壁均和所述闭合腔室、储气箱的内壁表面相密封贴合,所述接板的表面环绕贯穿开设有孔槽,所述立杆柱的外壁周侧表面焊接安装有接液板,所述接液板的左右侧边分别设置有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且所述第一棱边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棱边,所述接板的表面贯穿开设有液口,且所述液口和所述第二棱边相贴合设置,所述液口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液槽,所述液槽的侧边连通设置有第一滴液管,且所述第一滴液管和所述第一接板上方所设置接液板相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接板的侧底边连通设置有第二滴液管。
优选的,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安装板架,所述安装板架的侧端表壁固定设置有斜向板,所述斜向板的侧边和所述安装板架的侧端顶壁紧固安装有多组弹性纤维杆,且所述安装板架和所述斜向板的内部开设有供车辆行走风穿行的行走风道,所述斜向板的底壁表面设置安装有相对立两组导风板,所述安装板架的底壁表面开设有进风孔,所述进风孔的侧端连通设置有斜导槽管,且所述斜导槽管依次贯穿所述储液箱、闭合腔室和所述储气箱连通设置。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内部分别安装设置有液冷组件和供液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侧边表面通过接头连接有两组金属软接,两组所述金属软接的侧端连接有陶瓷换热片组,所述陶瓷换热片组的侧边连接设置有制冷剂输送管道,所述水泵的侧端连通有输送管路,所述输送管路的外部设置有加压罐,所述输送管路的底部外壁表面设置有电动球阀,所述陶瓷换热片组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底端连接设置有毛细管。
优选的,所述供液组件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左侧外壁表面分别连通设置有排气管、补水管和排水管,且所述排气管的外壁设置有排气调节阀,所述水箱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水箱的背侧表面连通有降压管,且所述降压管和所述毛细管相连接,所述水箱的右侧端表面连通设置有回流管,且所述回流管的外壁表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液冷组件的底部安装设置有输出组件,所述输出组件包括干燥过滤器,所述干燥过滤器的侧边表面连通设置有冷凝液输出管,所述冷凝液输出管的外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干燥过滤器的侧端表面连通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测端连通设置有冷凝器。
优选的,所述冷凝液输出管的一端设置安装有弯通管,所述弯通管的侧端连通有冷凝液管,所述冷凝液管的一端外壁表面设置有第二电磁阀,且所述冷凝液管的侧端和第二滴液管相连通,所述冷凝液输出管的侧端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和储气箱的侧壁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水箱、干燥过滤器和冷凝器的底部均安装设置有缓冲安装组件,所述缓冲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底板,所述安装底板的中心端设置有嵌合安装内板,所述嵌合安装内板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安装凹槽的侧边壁表面均相对应设置有卡口,所述嵌合安装内板的顶壁表面四端均安装设置有减震气囊,且所述安装凹槽可根据具体安装设备底端形状进行改换。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背侧内壁表面紧固连接安装有冷却控保分机,所述冷却控保分机的顶部通过线路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水箱的底壁表面通过管路安装设置有流量控制器,且所述流量控制器的通过线路和冷却控保分机相电性连接,所述水箱的侧端连接有蒸气输送管,且所述蒸气输送管和所述储气箱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背侧表面安装设置有干燥箱,所述机体的背侧内壁表面安装设置有轴动风机,所述机体的底部紧固安装有安装对接底板,所述机体的外壁表面设置有PLC控制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车辆在驾驶过程中,通过安装板架和斜向板的内部开设的供车辆行走风穿行的行走风道,使得风流在导风板作用下,从进风孔输送至斜导槽管中,通过斜导槽管,将所收集的风流在加热管作用下输送至储气箱中,同时可以使得水箱蒸发的气体通过蒸气输送管输送至储气箱后,使得储气箱内部的蒸气可以依次通过孔槽进行上升,从而使得蒸气和储液箱的锥端底部相接触,进而冷却成液体,之后形成的液体滴落至接液板内部,当液满后,通过第一棱边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二棱边,使得成聚的液体通过液口输送至液槽,进而可以通过第一滴液管依次进行滴落至底端,并且通过第二滴液管使得所产生的成聚液依次在冷凝液管和弯通管作用下输送至冷凝液输出管中,进行冷却液输出,之后在截止阀板的作用下,便于对所输送至储气箱内部的蒸气进行控制,使得在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作用下,对冷凝液输出管的温度进行监测,进而当外界温度对冷凝液输出管内部输出的冷却液体造成影响时,使得第二电磁阀进行启动,冷凝液管停止输送,使得输气管将储气箱内部的蒸气对冷凝液输出管进行加热输出,有效降低在液冷源系统使用过程中,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当车载雷达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得输出冷却剂不能很好对车载雷达的表壁进行有效冷却,不能主动调控的问题。
2、本发明中,通过冷却控保分机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流量控制器配合作用下,便于当水箱内部温差过大的情况下,通过线路,使得流量控制器对水箱的输送进行控制,进而通过PLC控制端将信号输送至ECM中,对驾驶人员进行提示。
3、本发明中,通过安装底板、嵌合安装内板、安装凹槽和卡口的配合作用下,使得相关装置进行嵌入式安装,之后在减震气囊的配合作用下,对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振动感进行消减,有效保障其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主视的侧边结构分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液冷组件和供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进风组件和输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内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缓冲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调控组件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调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调控组件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中斜导槽管的安装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进风组件;21、安装板架;22、斜向板;23、导风板;24、弹性纤维杆;25、进风孔;3、PLC控制端;4、液冷组件;41、水泵;42、金属软接;43、陶瓷换热片组;44、制冷剂输送管道;45、输送管路;46、加压罐;47、电动球阀;48、连接端;49、毛细管;5、调控组件;51、储液箱;52、闭合腔室;53、储气箱;54、截止阀板;55、立杆柱;56、接板;57、孔槽;58、接液板;59、第一棱边;591、第二棱边;592、液口;593、第一滴液管;594、第二滴液管;6、供液组件;61、水箱;62、排气管;63、液位传感器;64、回流管;65、压力传感器;66、降压管;7、缓冲安装组件;71、安装底板;72、嵌合安装内板;73、安装凹槽;74、卡口;75、减震气囊;8、安装对接底板;9、干燥箱;10、输出组件;101、干燥过滤器;102、冷凝液输出管;103、第一温度传感器;104、冷凝管;105、冷凝器;106、弯通管;11、冷却控保分机;12、第二温度传感器;13、流量控制器;14、蒸气输送管;15、冷凝液管;16、第二电磁阀;17、输气管;18、轴动风机;19、斜导槽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4、图5、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包括机体1,机体1的顶部架设安装有进风组件2,机体1的内部架设紧固安装有调控组件5,且进风组件2和调控组件5通过斜导槽管相连通;调控组件5包括储液箱51,储液箱51的顶部四端通过膨胀螺丝组紧固安装有安装连接顶板,储液箱51的底部连通设置有闭合腔室52,闭合腔室52的底部设置安装有储气箱53,闭合腔室52的中心轴面端固定安装有立杆柱55,储气箱53的内部安装设置有截止阀板54,立杆柱55的外壁周侧表面上下等分紧固安装设置有三组接板56,且三组接板56包括有两组第一接板和一组第二接板,两组第一接板设置于闭合腔室52内部,一组第二接板设置于储气箱53的顶部端口,且第一接板和第二接板的安装外壁均和闭合腔室52、储气箱53的内壁表面相密封贴合,接板56的表面环绕贯穿开设有孔槽57,立杆柱55的外壁周侧表面焊接安装有接液板58,接液板58的左右侧边分别设置有第一棱边59和第二棱边591,且第一棱边59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二棱边591,接板56的表面贯穿开设有液口592,且液口592和第二棱边591相贴合设置,液口592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液槽,液槽的侧边连通设置有第一滴液管593,且第一滴液管593和第一接板上方所设置接液板58相对应设置,第二接板的侧底边连通设置有第二滴液管594,进风组件2包括安装板架21,安装板架21的侧端表壁固定设置有斜向板22,斜向板22的侧边和安装板架21的侧端顶壁紧固安装有多组弹性纤维杆24,且安装板架21和斜向板22的内部开设有供车辆行走风穿行的行走风道,斜向板22的底壁表面设置安装有相对立两组导风板23,安装板架21的底壁表面开设有进风孔25,进风孔25的侧端连通设置有斜导槽管19,且斜导槽管19依次贯穿所述储液箱51、闭合腔室52和储气箱53连通设置。
其实施例一所达到的效果为,当车辆在驾驶过程中,通过安装板架21和斜向板22的内部开设的供车辆行走风穿行的行走风道,使得风流在导风板23作用下,从进风孔25输送至斜导槽管19中,通过斜导槽管19,将所收集的风流,通过加热管输送至储气箱53中,同时可以使得水箱61蒸发的气体通过蒸气输送管14输送至储气箱53后,使得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通过依次通过三组接板56表面开设的孔槽57进行上升,使得蒸气和储液箱51的锥端底部相接触,进而冷却成液体,使得形成的液体滴落至接液板58内部,当液满后,通过第一棱边59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二棱边591,使得成聚的液体通过液口592输送至液槽,进而可以通过第一滴液管593依次进行滴落至底端,从而通过第二滴液管594使得所产生的成聚液通过冷凝液管15和弯通管106输送至冷凝液输出管102中,进行冷却液输出,之后在截止阀板54的作用下,便于对所输送至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进行控制,使得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的作用下,对冷凝液输出管102的温度进行监测,进而当温度对冷凝液输出管102内部输出的冷却液体造成影响时,使得第二电磁阀16进行启动,冷凝液管15停止输送,使得输气管17将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对冷凝液输出管102进行加热输出,有效降低在液冷源系统使用过程中,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当车载雷达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得输出冷却剂不能很好对车载雷达的表壁进行有效冷却,不能主动调控的问题。
实施例二:根据图1、图2和图3所示,机体1的内部分别安装设置有液冷组件4和供液组件6,液冷组件4包括水泵41,水泵41的侧边表面通过接头连接有两组金属软接42,两组金属软接42的侧端连接有陶瓷换热片组43,陶瓷换热片组43的侧边连接设置有制冷剂输送管道44,水泵41的侧端连通有输送管路45,输送管路45的外部设置有加压罐46,输送管路45的底部外壁表面设置有电动球阀47,陶瓷换热片组43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端48,连接端48的底端连接设置有毛细管49,供液组件6包括水箱61,水箱61的左侧外壁表面分别连通设置有排气管62、补水管和排水管,且排气管62的外壁设置有排气调节阀,水箱6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63,水箱61的背侧表面连通有降压管66,且降压管66和毛细管49相连接,水箱61的右侧端表面连通设置有回流管64,且回流管64的外壁表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5,液冷组件4的底部安装设置有输出组件10,输出组件10包括干燥过滤器101,干燥过滤器101的侧边表面连通设置有冷凝液输出管102,冷凝液输出管102的外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03,干燥过滤器101的侧端表面连通有冷凝管104,冷凝管104的测端连通设置有冷凝器105,冷凝液输出管102的一端设置安装有弯通管106,弯通管106的侧端连通有冷凝液管15,冷凝液管15的一端外壁表面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6,且冷凝液管15的侧端和第二滴液管594相连通,冷凝液输出管102的侧端连通有输气管17,输气管17和储气箱53的侧壁相连通。
其实施例二所达到的效果为,当在水泵41的作用下,使得水箱61内部所存液体在输送管路45和加压罐46进行加压蒸发,进而形成气体在两组金属软接42作用下输送至陶瓷换热片组43中进行冷热交换,之后经过毛细管49和降压管66将所压缩冷凝的冷却液通过冷凝液输出管102对所需降温的车载雷达表面进行吸热,之后通过回流管64将所吸热后温度升高后回流至水泵41,再由水泵41进行循环作业,对所需降温的车载雷达进行降温处理。
实施例三:根据1、图2、图5和图6所示,水箱61、干燥过滤器101和冷凝器105的底部均安装设置有缓冲安装组件7,缓冲安装组件7包括安装底板71,安装底板71的中心端设置有嵌合安装内板72,嵌合安装内板72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凹槽73,安装凹槽73的侧边壁表面均相对应设置有卡口74,嵌合安装内板72的顶壁表面四端均安装设置有减震气囊75,且安装凹槽73可根据具体安装设备底端形状进行改换,机体1的背侧内壁表面紧固连接安装有冷却控保分机11,冷却控保分机11的顶部通过线路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2,水箱61的底壁表面通过管路安装设置有流量控制器13,且流量控制器13的通过线路和冷却控保分机11相电性连接,水箱61的侧端连接有蒸气输送管14,且蒸气输送管14和储气箱53相连通,机体1的背侧表面安装设置有干燥箱9,机体1的背侧内壁表面安装设置有轴动风机18,机体1的底部紧固安装有安装对接底板8,机体1的外壁表面设置有PLC控制端3。
其实施例三所达到的效果为,当在机体1内部底壁表面进行安装的水箱61、干燥过滤器101和冷凝器105等,可以通过安装底板71、嵌合安装内板72、安装凹槽73和卡口74的配合作用下,使得相关装置进行嵌入式安装,之后在减震气囊75的配合作用下,对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振动感进行消减,有效保障其设备的使用寿命,之后在冷却控保分机1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流量控制器13配合作用下,便于当水箱61内部温差过大的情况下,通过线路,使得流量控制器13对水箱61的输送进行控制,进而通过PLC控制端3将信号输送至ECM(ECM即发动机电子控制模块,“简称ECM”具有连续监测并控制发动机正常工作运转的功能,同时ECM与许多与车载相关的部件和系统相互作用,并且监视与相关的部件和系统是否出现性能下降)中,对驾驶人员进行提示,之后在轴动风机18作用下,便于对陶瓷换热片组43的热交换进行辅助作业,之后在干燥箱9的作用下,干燥箱9内部可填充分子筛干燥剂,便于对机体1内部所产生的湿润水汽进行干燥处理,保障机体1内部的设备不会在寒冷天气中,受到水汽结冰造成设备受损的问题。
本发明中的相关液位传感器63、压力传感器65、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第二温度传感器12、流量控制器13等设备均为现有相关技术,是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其工作原理是已经公知的技术,其型号根据实际使用选择合适的型号,所以对相关液位传感器63、压力传感器65、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第二温度传感器12、流量控制器13等设备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本装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首先通过水泵41的作用下,使得水箱61内部所存液体在输送管路45和加压罐46进行加压蒸发,进而形成气体在两组金属软接42作用下输送至陶瓷换热片组43中进行冷热交换,之后经过毛细管49和降压管66将所压缩冷凝的冷却液通过冷凝液输出管102对所需降温的车载雷达表面进行吸热,之后通过回流管64将所吸热后温度升高后回流至水泵41,再由水泵41进行循环作业,对所需降温的车载雷达进行降温处理,之后在车辆在驾驶过程中,通过安装板架21和斜向板22的内部开设的供车辆行走风穿行的行走风道,使得风流在导风板23作用下,从进风孔25输送至斜导槽管19中,通过斜导槽管19,将所收集的风流,通过加热管输送至储气箱53中,同时可以使得水箱61蒸发的气体通过蒸气输送管14输送至储气箱53后,水箱61中蒸发的气体是通过在上述输送管路45和加压罐46配合下,进行加压蒸发所产生,部分形成上浮存于水箱61内部中,接着在利用蒸气输送管14输送至储气箱53,使得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通过依次通过三组接板56表面开设的孔槽57进行上升,使得蒸气和储液箱51的锥端底部相接触,进而冷却成液体,使得形成的液体滴落至接液板58内部,当液满后,通过第一棱边59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二棱边591,使得成聚的液体通过液口592输送至液槽,进而可以通过第一滴液管593依次进行滴落至底端,从而通过第二滴液管594使得所产生的成聚液通过冷凝液管15和弯通管106输送至冷凝液输出管102中,进行冷却液输出,之后在截止阀板54的作用下,便于对所输送至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进行控制,使得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的作用下,对冷凝液输出管102的温度进行监测,进而当温度对冷凝液输出管102内部输出的冷却液体造成影响时,使得第二电磁阀16进行启动,冷凝液管15停止输送,使得输气管17将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对冷凝液输出管102进行加热输出,有效降低在液冷源系统使用过程中,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当车载雷达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使得输出冷却剂不能很好对车载雷达的表壁进行有效冷却,不能主动调控的问题,之后对在机体1内部底壁表面进行安装的水箱61、干燥过滤器101和冷凝器105等,可以通过安装底板71、嵌合安装内板72、安装凹槽73和卡口74的配合作用下,使得相关装置进行嵌入式安装,之后在减震气囊75的配合作用下,对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振动感进行消减,有效保障其设备的使用寿命,之后在冷却控保分机1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流量控制器13配合作用下,便于当水箱61内部温差过大的情况下,通过线路,使得流量控制器13对水箱61的输送进行控制,进而通过PLC控制端3将信号输送至ECM中,对驾驶人员进行提示,综上就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所提出的问题。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多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顶部架设安装有进风组件(2),所述机体(1)的内部架设紧固安装有调控组件(5),且所述机体(1)的内部分别安装设置有液冷组件(4)和供液组件(6);
所述调控组件(5)包括储液箱(51),所述储液箱(51)的顶部四端通过膨胀螺丝组紧固安装有安装连接顶板,所述储液箱(51)的底部连通设置有闭合腔室(52),所述闭合腔室(52)的底部设置安装有储气箱(53),所述闭合腔室(52)的中心轴面端固定安装有立杆柱(55),所述储气箱(53)的内部安装设置有截止阀板(54),所述立杆柱(55)的外壁周侧表面上下等分紧固安装设置有三组接板(56),且三组所述接板(56)包括有两组第一接板和一组第二接板,两组所述第一接板设置于所述闭合腔室(52)内部,一组所述第二接板设置于所述储气箱(53)的顶部端口,且所述第一接板和所述第二接板的安装外壁均和所述闭合腔室(52)、储气箱(53)的内壁表面相密封贴合,所述接板(56)的表面环绕贯穿开设有孔槽(57),所述立杆柱(55)的外壁周侧表面焊接安装有接液板(58),所述接液板(58)的左右侧边分别设置有第一棱边(59)和第二棱边(591),且所述第一棱边(59)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棱边(591),所述接板(56)的表面贯穿开设有液口(592),且所述液口(592)和所述第二棱边(591)相贴合设置,所述液口(592)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液槽,所述液槽的侧边连通设置有第一滴液管(593),所述第二接板的侧底边连通设置有第二滴液管(594);
所述液冷组件(4)的底部安装设置有输出组件(10),所述输出组件(10)包括干燥过滤器(101),所述干燥过滤器(101)的侧边表面连通设置有冷凝液输出管(102),所述冷凝液输出管(102)的外壁表面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03),所述干燥过滤器(101)的侧端表面连通有冷凝管(104),所述冷凝管(104)的测端连通设置有冷凝器(105),所述冷凝液输出管(102)的一端设置安装有弯通管(106),所述弯通管(106)的侧端连通有冷凝液管(15),所述冷凝液管(15)的一端外壁表面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6),且所述冷凝液管(15)的侧端和第二滴液管(594)相连通,所述冷凝液输出管(102)的侧端连通有输气管(17),所述输气管(17)和储气箱(53)的侧壁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棱边(59)的设置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棱边(591),使得成聚的液体通过所述液口(592)输送至液槽,进而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滴液管(593)依次进行滴落至底端,且所述第二滴液管(594)使得所产生的成聚液通过所述冷凝液管(15)和所述弯通管(106)输送至所述冷凝液输出管(102)中,进行冷却液输出;
在截止阀板(54)的作用下,便于对所输送至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进行控制,使得在第一温度传感器(103)的作用下,对冷凝液输出管(102)的温度进行监测,进而当温度对冷凝液输出管(102)内部输出的冷却液体造成影响时,使得第二电磁阀(16)进行启动,冷凝液管(15)停止输送,使得输气管(17)将储气箱(53)内部的蒸气对冷凝液输出管(102)进行加热输出,有效降低在液冷源系统使用过程中,输出冷却剂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组件(2)包括安装板架(21),所述安装板架(21)的侧端表壁固定设置有斜向板(22),所述斜向板(22)的侧边和所述安装板架(21)的侧端顶壁紧固安装有多组弹性纤维杆(24),且所述安装板架(21)和所述斜向板(22)的内部开设有供车辆行走风穿行的行走风道,所述斜向板(22)的底壁表面设置安装有相对立两组导风板(23),所述安装板架(21)的底壁表面开设有进风孔(25),所述进风孔(25)的侧端连通设置有斜导槽管(19),且所述斜导槽管(19)依次贯穿所述储液箱(51)、闭合腔室(52)和所述储气箱(53)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4)包括水泵(41),所述水泵(41)的侧边表面通过接头连接有两组金属软接(42),两组所述金属软接(42)的侧端连接有陶瓷换热片组(43),所述陶瓷换热片组(43)的侧边连接设置有制冷剂输送管道(44),所述水泵(41)的侧端连通有输送管路(45),所述输送管路(45)的外部设置有加压罐(46),所述输送管路(45)的底部外壁表面设置有电动球阀(47),所述陶瓷换热片组(43)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端(48),所述连接端(48)的底端连接设置有毛细管(4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组件(6)包括水箱(61),所述水箱(61)的左侧外壁表面分别连通设置有排气管(62)、补水管和排水管,且所述排气管(62)的外壁设置有排气调节阀,所述水箱(61)的顶部表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63),所述水箱(61)的背侧表面连通有降压管(66),且所述降压管(66)和毛细管(49)相连接,所述水箱(61)的右侧端表面连通设置有回流管(64),且所述回流管(64)的外壁表面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61)、干燥过滤器(101)和冷凝器(105)的底部均安装设置有缓冲安装组件(7),所述缓冲安装组件(7)包括安装底板(71),所述安装底板(71)的中心端设置有嵌合安装内板(72),所述嵌合安装内板(72)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凹槽(73),所述安装凹槽(73)的侧边壁表面均相对应设置有卡口(74),所述嵌合安装内板(72)的顶壁表面四端均安装设置有减震气囊(75),且所述安装凹槽(73)可根据具体安装设备底端形状进行改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背侧内壁表面紧固连接安装有冷却控保分机(11),所述冷却控保分机(11)的顶部通过线路连接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61)的底壁表面通过管路安装设置有流量控制器(13),且所述流量控制器(13)的通过线路和冷却控保分机(11)相电性连接,所述水箱(61)的侧端连接有蒸气输送管(14),且所述蒸气输送管(14)和所述储气箱(53)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背侧表面安装设置有干燥箱(9),所述机体(1)的背侧内壁表面安装设置有轴动风机(18),所述机体(1)的底部紧固安装有安装对接底板(8),所述机体(1)的外壁表面设置有PLC控制端(3)。
CN202310823161.XA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Active CN1165468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23161.XA CN116546802B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23161.XA CN116546802B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6802A CN116546802A (zh) 2023-08-04
CN116546802B true CN116546802B (zh) 2023-11-03

Family

ID=87454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23161.XA Active CN116546802B (zh) 2023-07-06 2023-07-06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468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28823B (zh) * 2023-08-30 2023-11-10 中天(江苏)防务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雷达方舱空调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7860A (zh) * 2014-03-03 2014-06-04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一种车载共型雷达嵌入式液冷源
CN113587527A (zh) * 2021-08-06 2021-11-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双流体回路雷达阵面冷却系统
CN113803908A (zh) * 2021-10-11 2021-12-17 深圳市酷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5638243U (zh) * 2021-02-22 2022-01-25 江苏鹏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共型雷达嵌入式液冷源
CN115033037A (zh) * 2022-06-01 2022-09-0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雷达环境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8068273U (zh) * 2022-04-29 2022-12-16 中天(江苏)防务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舰船用双介质雷达液冷源装置
CN116045535A (zh) * 2023-01-13 2023-05-02 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速冻氟泵制冷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37860A (zh) * 2014-03-03 2014-06-04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一种车载共型雷达嵌入式液冷源
CN215638243U (zh) * 2021-02-22 2022-01-25 江苏鹏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共型雷达嵌入式液冷源
CN113587527A (zh) * 2021-08-06 2021-11-0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双流体回路雷达阵面冷却系统
CN113803908A (zh) * 2021-10-11 2021-12-17 深圳市酷凌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8068273U (zh) * 2022-04-29 2022-12-16 中天(江苏)防务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舰船用双介质雷达液冷源装置
CN115033037A (zh) * 2022-06-01 2022-09-0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雷达环境控制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45535A (zh) * 2023-01-13 2023-05-02 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船用速冻氟泵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6802A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546802B (zh) 一种车载雷达负载液冷源系统
CN102997510B (zh) 应用蒸发式冷凝器的压缩冷凝机组、冷水机组和制冷空调机组以及其控制方法
CN207994008U (zh) 一种电池包液冷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CN101782253B (zh) 节能型温、湿度自动调节空调机组
CN110303906A (zh) 一种液氢燃料电池车及其冷量管理系统
CN102818398B (zh) 智能空冷岛及其控制方法
CN109059082A (zh) 湿冷热源载冷剂热泵隔噪供热站
CN212409111U (zh) 一种气液混合供冷装置
CN102316709B (zh) 载车式大功率液体冷却设备
CN202853196U (zh) 智能空冷岛
CN101598370A (zh) 整体式恒温恒湿空调机
CN109378555A (zh) 基于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CN203561118U (zh) 压缩式制冷机的冷凝器散热增强装置
CN112117513B (zh) 一种自动调节风量的电池冷却装置、系统和调节方法
CN115790200A (zh) 一种干湿联合消雾型闭式冷却塔及工作方法
CN212195006U (zh) 一种冷藏车用组合一体式制冷机
CN219513508U (zh) 车载分体式激光器冷却装置
CN209042615U (zh) 一种除湿机内的除湿结构
CN205897656U (zh) 一种节能型车载制冷机组
CN111169252A (zh) 一种冷藏车用组合一体式制冷机
CN219749447U (zh) 一种电动宽体车热管理集成系统
CN115230435B (zh) 电动汽车用能量流管理机及其工作方法
KR102387012B1 (ko) 태양열-에어컨 실외기 하이브리드 시스템
CN116828823B (zh) 一种车载雷达方舱空调
CN216282242U (zh) 一种分体式空气源热泵制冷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