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44688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4688A
CN116544688A CN202310049618.6A CN202310049618A CN116544688A CN 116544688 A CN116544688 A CN 116544688A CN 202310049618 A CN202310049618 A CN 202310049618A CN 116544688 A CN116544688 A CN 116544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elastic portion
width direction
housing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96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相原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44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46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能够良好地抑制端子中的谐振的产生。端子(10)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11),被固定壳体(30)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1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固定侧被保持部靠内侧的位置,并被可动壳体(40)保持;以及中间部(13),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与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中间部具有呈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弯曲的形状的至少1个弹性部(13A~13D),固定壳体相对于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13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具有侧壁(31),该侧壁位于具有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与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侧壁抵接。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所谓的浮动连接器,该浮动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经由端子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以及相对于固定壳体能够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端子设置为架设于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
在专利文献1的浮动连接器中,端子通过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冲裁而形成,具有在一端侧被固定壳体保持的支承部、在另一端侧被可动壳体保持的基部、以及位于支承部与基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可动部)。弹性部的整体形状呈大致倒U字状(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图11等),该弹性部的两个腿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专利文献1的图5、图11中的左右方向)上以扩张或者缩窄的方式位移,由此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1)。
固定壳体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弹性部的外侧具有侧壁(长边侧壁),该侧壁遍及在上下方向上包含弹性部的范围立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与弹性部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该间隙,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的弹性部的弹性变形被允许,其结果,能够实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浮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68677号
通常,浮动连接器多数使用在产生激烈的振动的环境(例如车辆等)下,通过端子的弹性变形来抑制振动的影响。但是,若在车辆等中产生的振动的频率接近端子的固有频率,则会在端子中产生谐振,其结果,弹性部急剧且大幅地反复变形。在这样的急剧且大幅的变形超过弹性部的变形的极限,换言之超过最大弹性变形量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弹性部的塑性变形等的损伤。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良好地抑制端子中的谐振的产生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具有多个端子、经由上述端子固定于上述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以及相对于上述固定壳体能够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上述端子设置为架设于上述固定壳体与上述可动壳体。
在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端子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其被上述固定壳体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其位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靠内侧的位置,并被上述可动壳体保持;以及中间部,其位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上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上述中间部具有呈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弯曲的形状的至少1个弹性部,上述特定的弹性部在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上述壳体抵接。
若在连接器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振动的频率接近端子的固有频率,则端子的中间部的变形量变大。在本发明中,形成于端子的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与壳体抵接,从而特定的弹性部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在特定的弹性部与壳体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端子的中间部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一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特定的弹性部与壳体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与不抵接的情况相比,中间部的弹簧长度变短,其结果,端子的固有频率变高。换句话说,通过特定的弹性部与壳体抵接,在连接器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与端子的固有频率之差变大,因此与抵接前相比难以产生谐振。因此,中间部不会过大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端子的塑性变形等的损伤。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固定壳体相对于上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具有侧壁,上述侧壁位于具有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与上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上述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上述侧壁抵接。
在如上能够使特定的弹性部与侧壁抵接的情况下,形成于端子的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与固定壳体的侧壁抵接,从而特定的弹性部的朝向外侧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在特定的弹性部与侧壁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端子的中间部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特定的弹性部与侧壁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与不抵接的情况相比,中间部的弹簧长度变短,因此端子的固有频率变高,从而容易抑制谐振的产生。其结果,端子难以损伤。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中间部具有多个上述弹性部,上述多个弹性部除了上述特定的弹性部之外,还具有位于上述特定的弹性部与上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弹性部亦即可动侧弹性部。在设置了该可动侧弹性部的情况下,在中间部弹性变形而使特定的弹性部与侧壁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在从该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内侧的部分中包含有可动侧弹性部。因此,即便特定的弹性部与侧壁抵接由此与抵接前相比中间部的弹簧长度变短,通过可动侧弹性部能够弹性变形,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浮动量。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固定壳体相对于上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的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的位置具有顶壁,上述顶壁位于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上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上述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朝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上述顶壁抵接。
在如上能够使特定的弹性部与顶壁抵接的情况下,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朝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与固定壳体的顶壁抵接,从而特定的弹性部的朝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在特定的弹性部与顶壁抵接了的状态下,端子的中间部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特定的弹性部与顶壁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与不抵接的情况相比,中间部的弹簧长度变短,因此端子的固有频率变高,从而容易抑制谐振的产生。其结果,端子难以损伤。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可动壳体相对于上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位于具有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与上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上述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上述可动壳体抵接。
在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连接之前,在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从正规位置偏移时,连接器的可动壳体向该偏移的方向移动(浮动)。在如上述那样能够使特定的弹性部与可动壳体抵接的情况下,特定的弹性部若在浮动时以规定的变形量弹性变形,则与可动壳体抵接。在特定的弹性部与可动壳体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端子的中间部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特定的弹性部与可动壳体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与不抵接的情况相比,中间部的弹簧长度变短,因此端子的固有频率变高,从而容易抑制谐振的产生。其结果,端子难以损伤。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中间部具有多个上述弹性部,上述多个弹性部除了上述特定的弹性部之外,还具有位于上述特定的弹性部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弹性部亦即固定侧弹性部。在设置了该固定侧弹性部的情况下,在中间部弹性变形而使特定的弹性部与可动壳体进行了抵接的状态下,在从该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外侧的部分中包含有固定侧弹性部。因此,即便特定的弹性部与可动壳体抵接由此中间部的弹簧长度变短,通过固定侧弹性部能够弹性变形,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浮动量。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端子进一步具有臂部,上述臂部位于上述中间部与上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之间,上述臂部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与上述中间部连续,且能够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弹性变形。如上在端子设置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臂部,由此能够提高连接器高度方向上的浮动功能。
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能够良好地抑制端子中的谐振的产生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了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2是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嵌合连接前的状态。
图3是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嵌合连接状态。
图5是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在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产生了浮动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在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而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产生了浮动的状态。
图7是表示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在连接器的嵌合连接结束的时刻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产生了浮动的状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针对图8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与其嵌合连接的插头连接器表示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在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产生了浮动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101...插座连接器;10、110...插座端子;11、111...固定侧被保持部;12、112...可动侧被保持部;13、113...中间部;13A、113A...第一弹性部;13B、113B...第二弹性部;13C...第三弹性部(特定的弹性部);13D、113D...第四弹性部(可动侧弹性部);13E...固定侧倾斜部;13F...可动侧倾斜部;14、114...横臂部(臂部);30、130...固定壳体;31、131...侧壁;31A-3...顶壁;40、140...可动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的立体图,示出了嵌合连接前的状态。插座连接器1是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另外,作为插座连接器1的对象连接体(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2是安装于其他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以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彼此平行的姿势在与安装面垂直的连接器高度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的上下方向)上嵌合连接,而构成电连接器组装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2从上方嵌合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
插座连接器1具有:多个金属板制的插座端子10,其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Y轴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进行了排列;电绝缘材料制(例如树脂制)的插座壳体20,其保持多个插座端子10;以及金属制的插座固定件50,其被保持在插座壳体20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
图2是表示嵌合连接前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位置中的截面。插座端子10呈两列排列。两列插座端子10在与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以及上下方向(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相互以对称的朝向对置。如图2所示那样,插座壳体20具有经由插座端子10固定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固定壳体30、和相对于固定壳体30能够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40。插座端子10设置为架设于固定壳体30与可动壳体40。
图3是表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插座端子10的立体图。如图2以及图3可见的那样,插座端子10是将金属板部件在维持其平坦面的状态下在板厚方向上冲裁而制作出的母型的端子。插座端子10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11,其被固定壳体30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12,其被可动壳体40保持;中间部13,其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11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横臂部14(臂部),其位于固定侧被保持部11与中间部13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连接部15,其从固定侧被保持部11外延而与电路基板焊接连接;外侧接触臂部16及内侧接触臂部17,它们从可动侧被保持部12外延而与插头连接器2接触。
在插座端子10的进一步的说明之前,基于图1以及图2,对固定壳体30以及可动壳体4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那样,固定壳体30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31、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将一对侧壁31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32,通过该一对侧壁31以及一对端壁32形成周壁。由该周壁围起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空间形成从下方收容可动壳体40的一部分的中央空间33(也参照图2)。
如图1所示那样,侧壁31形成为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侧壁中央部31A比位于两端区域的侧壁端部31B向上方突出,利用该侧壁中央部31A排列保持插座端子10。如图2所示那样,侧壁中央部31A设置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整体重复的范围。该侧壁中央部31A的下部形成用于保持插座端子10的端子保持部31A-1。具体而言,在端子保持部31A-1贯通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端子保持孔部31A-1A,利用端子保持孔部31A-1A保持从下方被压入的插座端子10的后述的被保持臂部11B。
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在侧壁中央部31A以从侧壁中央部31A的内侧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沉陷并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侧壁中央部31A整个区域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收容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的一部分的固定侧收容部31A-2。固定侧收容部31A-2在上下方向上的从侧壁31的上端附近位置至下端的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在侧壁中央部31A的上部形成有顶壁31A-3,该顶壁31A-3比侧壁中央部31A的内壁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并闭塞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上端。换句话说,侧壁中央部31A的内侧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成为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顶壁31A-3的下表面(与上下方向垂直的面)成为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上侧内壁面。另外,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下端开口。
如图2所示那样,顶壁31A-3设置为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的一部分重复的范围。具体而言,顶壁31A-3具有与后述的第一弹性部13A整体、第二弹性部13B的一部分(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第三弹性部13C的一部分(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以及固定侧倾斜部13E整体重复的范围。
如图1所示那样,在侧壁端部31B以从侧壁端部31B的下表面沉陷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侧壁端部31B的壁厚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形成有限制可动壳体40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凹部31B-1。如图1所示那样,限制凹部31B-1从下方收容可动壳体40的后述的被限制部44。限制凹部31B-1通过其上侧内壁面位于能够与被限制部44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来限制被限制部44向上方的移动。
如图1所示那样,在端壁32呈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张的狭缝状形成有端槽部32A,该端槽部32A收容并压入保持插座固定件50的一部分。
可动壳体40配置为从下方插入固定壳体30的中央空间33,如图1可见的那样,可动壳体40的除上半部以及后述的被限制部44之外的大部分收容在中央空间33内(也参照图2)。可动壳体40具有:一对长壁41,它们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一对短壁42,它们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一对长壁41的端部彼此连结;底壁43(参照图2),其从下方闭塞由周壁围起的空间,上述周壁由一对长壁41以及一对短壁42构成;以及被限制部44,其从短壁42的下部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外延。由上述周壁围起并向上方开口的空间成为用于接受插头连接器2的一部分的接受部45。
如图2所示那样,在可动壳体40中,收容于中央空间33内的部分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与后述的第三弹性部13C整体重复的范围。
如图2所示那样,在长壁41排列形成有遍及上下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从内壁面沉陷的可动侧收容部41A。可动侧收容部41A收容插座端子10的外侧接触臂部16以及内侧接触臂部17。
如图2所示那样,底壁43位于固定壳体30的中央空间33的上半部的空间内。在底壁43中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底槽部43A,该底槽部43A从下方收容并压入保持插座端子10的可动侧被保持部12。如图2所示那样,底槽部43A形成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张的狭缝状,并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底壁43,且与可动侧收容部41A连通。
被限制部44从短壁42的下部的外侧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外延。被限制部44构成为其前端部收容于固定壳体30的限制凹部31B-1内,并位于在与限制凹部31B-1的内壁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以及端子排列方向上具有间隙的位置。因此,被限制部44进而可动壳体40能够在上述间隙的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以及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被限制部44与限制凹部31B-1的内壁面抵接,由此进一步的移动被限制。
返回插座端子10的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插座端子10的固定侧被保持部11具有:基部11A,其位于固定壳体30的下部;被保持臂部11B,其从基部11A朝向上方延伸;以及外延部11C,其从基部11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延伸。被保持臂部11B从基部11A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起在固定壳体30的端子保持孔部31A-1A内呈直线状延伸。如图3所示那样,被保持臂部11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具有多个压入突起11B-1,通过该压入突起11B-1而被压入保持在端子保持孔部31A-1A。外延部11C从基部11A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呈直线状延伸。如图2所示那样,外延部11C位于在上下方向上在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的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横臂部14设置为从外延部11C的前端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为内侧的端部)沿着固定侧被保持部11的上缘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并位于中间部13的正下方。横臂部14位于在上下方向上在与固定侧被保持部11之间具有间隙的位置,以其基端部、即与外延部11C的前端部连结的部分为支点,能够在上述间隙的范围内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
如上将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横臂部14设置于插座端子10,由此能够提高上下方向上的浮动功能。横臂部14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将设置横臂部14导致的上下方向上的插座端子10进而插座连接器1的大型化限制在最小限度内。另外,横臂部1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中间部13的范围内,由此,能够避免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插座端子10进而插座连接器1的大型化。此外,当在中间部13能够将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确保为充分大的情况下,无需设置横臂部14。
连接部15与固定侧被保持部11的基部11A的下部连续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那样,其前端向固定壳体30外外延。连接部15在其下端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
如图2所示那样,可动侧被保持部12被可动壳体40的底壁43保持。如图3所示那样,可动侧被保持部1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缘)具有多个压入突起12A,通过该压入突起12A而被从下方压入并保持于底壁43的底槽部43A。
如图2所示那样,外侧接触臂部16从可动侧被保持部12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外侧的位置起在可动壳体40的可动侧收容部41A内朝向上方呈直线状延伸。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在外侧接触臂部16的上端部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60(参照图2)接触的上侧接触部16A。如图2所示那样,内侧接触臂部17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外侧接触臂部16靠内侧的位置,并从可动侧被保持部12起在可动壳体40的可动侧收容部41A内朝向上方呈直线状延伸。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内侧接触臂部17形成为比外侧接触臂部16短,其上端部位于外侧接触臂部16的上侧接触部16A的正下方。在内侧接触臂部17的上端部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60接触的下侧接触部17A。
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区别外侧接触臂部16与内侧接触臂部17的情况下,将它们总称为“接触臂部16、17”,在不需要特别区别上侧接触部16A与下侧接触部17A的情况下,将它们总称为“接触部16A、17A”。
如图2所示那样,接触部16A、17A构成为在接触臂部16、17处于自由状态时,其突出端从可动侧收容部41A突出而位于接受部45内。而且,若向插座连接器1嵌合连接插头连接器2,则接触部16A、17A各自的突出端受到来自插头端子60的按压力,其结果,接触臂部16、17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弹性变形。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中间部13位于横臂部14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之间,具有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使弯曲方向反复反转的4个弹性部,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具体而言,中间部13从横臂部14侧朝向可动侧被保持部12侧依次设置有第一弹性部13A、第二弹性部13B(固定侧弹性部)、第三弹性部13C(特定的弹性部)以及第四弹性部13D(可动侧弹性部)。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第三弹性部13C经由固定侧倾斜部13E与第二弹性部13B连结,经由可动侧倾斜部13F与第四弹性部13D连结。
如图3所示那样,第一弹性部13A整体呈倒J字状,具有从横臂部14的端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向上方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直线状部13A-1、和呈从第一直线状部13A-1的上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朝向下方弯曲而成的形状的第一弯曲部13A-2。第一弹性部13A能够以第一直线状部13A-1的下端部为支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如图2所示那样,第一弹性部13A设置于比可动壳体的底壁43的底面靠下方,并且收容于固定壳体30的固定侧收容部31A-2。另外,第一弹性部13A位于在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壁面)之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隙的位置,从而能够在该间隙的范围内进行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弹性变形。
如图3所示那样,第二弹性部13B整体呈U字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直线状部13B-1、和呈将第二直线状部13B-1的下端部彼此连结并朝向上方弯曲而成的形状的第二弯曲部13B-2。第二弹性部13B通过使两个第二直线状部13B-1的间隔缩窄或者扩张而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第二弹性部13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比第一弹性部13A靠内侧,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弹性部13A大致相同的范围。因此,第二弹性部13B与第一弹性部13A相结合而成为横S字状。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两个第二直线状部13B-1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第二直线状部13B-1、和第二弯曲部13B-2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部分收容于固定侧收容部31A-2。
如图3所示那样,第三弹性部13C整体呈倒U字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三直线状部13C-1、和呈将第三直线状部13C-1的上端部彼此连结并朝向下方弯曲而成的形状的第三弯曲部13C-2。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两个第三直线状部13C-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稍微倾斜地延伸。第三弹性部13C通过使两个第三直线状部13C-1的间隔缩窄或者扩张而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如图2所示那样,第三弹性部13C设置于中间部13的比第一弹性部13A、第二弹性部13B以及第四弹性部13D靠上方,并位于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重复的范围的位置。如上将第三弹性部13C设置于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重复的位置,由此能够避免插座连接器1的上下方向上的大型化。如图2所示那样,第三弹性部13C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两个第三直线状部13C-1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和第三弯曲部13C-2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部分收容于固定侧收容部31A-2。
如图2所示那样,第三弹性部13C位于在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即侧壁中央部31A内侧面之间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隙P1的位置,从而能够在该间隙P1的范围内进行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弹性变形。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第三弹性部13C位于在与可动壳体40的外壁面,具体而言与底壁43的侧壁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垂直的面)之间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隙P2的位置,从而能够在该间隙P2的范围内进行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弹性变形。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第三弹性部13C位于在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上侧内壁面、即顶壁31A-3的下表面之间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的间隙P3的位置,从而能够在该间隙P3的范围内进行朝向上方、即远离电路基板(未图示)的方向的弹性变形。
如图3所示那样,第四弹性部13D整体呈U字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第四直线状部13D-1、和呈将第四直线状部13D-1的下端部彼此连结并朝向上方弯曲而成的形状的第四弯曲部13D-2。第四弹性部13D通过使两个第四直线状部13D-1的间隔缩窄或者扩张而能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第四弹性部13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第一弹性部13A、第二弹性部13B以及第三弹性部13C靠内侧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第一弹性部13A以及第二弹性部13B大致相同的范围。另外,如图2所示那样,第四弹性部13D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可动壳体40的底壁43的正下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壳体40的长壁41的壁厚的范围内。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第四弹性部13D构成为两个第四直线状部13D-1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第四直线状部13D-1、和第四弯曲部13D-2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可动侧被保持部12的正下方,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可动侧被保持部12的范围内。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四弹性部13D位于具有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重复的范围的位置,能够避免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插座连接器1的大型化,并且能够确保中间部13的充分的弹簧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第三弹性部13C靠内侧且具有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重复的范围的可动侧弹性部,仅设置了1个弹性部、即第四弹性部13D,但可动侧弹性部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固定侧倾斜部13E以及可动侧倾斜部13F随着朝向上方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倾斜并呈直线状延伸。如已叙述的那样,第三弹性部13C经由固定侧倾斜部13E与第二弹性部13B连结,经由可动侧倾斜部13F与第四弹性部13D连结。其结果,第三弹性部13C位于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弹性部13A以及第二弹性部13B重复的范围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三弹性部13C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以及遍及第三弯曲部13C-2的部分位于与第一弹性部13A的第一弯曲部13A-2以及遍及第二弹性部13B的部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重复的位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部13C位于具有与第一弹性部13A以及第二弹性部13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重复的范围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中间部13设置多个弹性部来增大中间部13的弹簧长度,与以往那样所有的弹性部不重复地位于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也容易避免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进而插座连接器1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三弹性部13C与第二弹性部13B以及第四弹性部13D之间设置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相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倾斜的固定侧倾斜部13E以及可动侧倾斜部13F,能够使第三弹性部13C不大幅倾斜地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其结果,在第三弹性部13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时,能够使在第三弹性部13C产生的应力良好地分散。
插座固定件50通过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来制作,具有保持于固定壳体30的端壁32的被保持板部(未图示)、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被保持板部的两端部的下缘被弯曲而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的固定部51(参照图1)。插座固定件50构成为被保持板部被从下方压入并保持于端壁32的端槽部32A,并且在固定部51的下表面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而被固定。
接下来,基于图1以及图2,对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具有:多个金属制的插头端子60,它们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图1以及图2中的Y轴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进行了排列;电绝缘材料制(例如树脂制)的插头壳体70,其保持多个插头端子60;以及金属制的插头固定件80,其被保持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头壳体70的两端部。如图1以及图2可见的那样,插头端子60呈两列排列。两列插头端子6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以对称的朝向对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插头壳体70具有:一对侧壁71,其沿端子排列方向(Y轴方向)延伸;一对端壁72,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并将一对侧壁71的端部彼此连结;底壁73,其闭塞由一对侧壁71以及一对端壁72形成的周壁的上端;以及中央壁74,其从底壁73起在周壁内直立。如图2所示那样,由周壁与中央壁74围起并向下方开口的环状空间形成从下方接受插座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40的周壁的接受部75。如图1所示那样,在端壁72呈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地扩张的狭缝状形成有端槽部72A,该端槽部72A收容并压入保持插头固定件80的一部分。
插头端子60是通过使金属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作出的公型的端子,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形成于一端侧的连接部61、形成于另一端侧的接触臂部62、以及将连接部61与接触臂部62连结的被保持部63。连接部61沿着插头壳体70的底壁73的底面(图1以及图2中的上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焊接连接于在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形成的对应电路部。如图2所示那样,接触臂部62沿着中央壁74的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接触臂部62的板面在接受部75暴露,通过该板面能够与插座端子10的接触部16A、17A接触。如图2所示那样,被保持部63呈倒L字状弯曲,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通过一体成形(嵌入成形)保持于插头壳体70的底壁43。
插头固定件80通过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来制作,具有保持于插头壳体70的端壁72的被保持板部(未图示)、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被保持板部的两端部的上缘被弯曲而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的固定部81(参照图1)。如图1所示那样,插头固定件80构成为被保持板部被从上方压入并保持于端壁72的端槽部72A,并且在固定部81的上表面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而被固定。
接下来,基于图1、图2以及图4,对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动作进行说明。这里,图4是表示嵌合连接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位置中的截面。
首先,通过焊接连接将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即,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端子10的连接部15以及插座固定件50的固定部51被焊接连接于安装面,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60的连接部61以及插头固定件80的固定部81被焊接连接于安装面,由此被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
接下来,如图1以及图2可见的那样,使插头连接器2以接受部75(参照图2)向下的姿势位于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之后,使插头连接器2以保持原样的姿势下降,使中央壁74从上方进入插座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40的接受部45。与此同时,可动壳体40的周壁从下方进入插头连接器2的接受部75。其结果,如图4所示,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
若插头连接器2被嵌合于插座连接器1,则如图4所示那样,插头连接器2的位于中央壁74的两侧面的插头端子60的接触臂部62与一对插座端子10的接触部16A、17A抵接,而使接触臂部16、17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扩张的方式弹性变形。其结果,插头端子60的接触臂部62与插座端子10的接触部16A、17A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而电导通。这样,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动作结束。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接触臂部16、17位于与图2相同的位置,且接触部16A、17A与接触臂部62重复的状态,但实际上,插座端子10的接触臂部16、17以该重复的量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弹性变形。
在嵌合连接动作结束的时刻,当在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相对位置没有偏移的情况下,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位于图4所示的正规位置。在该正规位置,插座端子10的第三弹性部13C位于在与固定壳体30的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之间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间隙P1、在与可动壳体40的外壁面之间具有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间隙P2、在与固定壳体30的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上侧内壁面之间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P3的位置。
假设在连接器嵌合开始之前,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相对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以及连接器嵌合后,插座端子10向产生了偏移的方向弹性变形,通过可动壳体40相对于固定壳体30进行相对移动(浮动),能够在吸收了偏移的状态下进行嵌合连接(参照图7)。
另外,在嵌合连接动作结束的时刻,即便在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位于正规位置(参照图4)的情况下,之后,例如在产生振动的环境下使用了连接器时,也能够通过插座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40的浮动来吸收该振动。
图5是将在连接器嵌合连接后,可动壳体40受到连接器使用中产生的振动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进行了浮动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一起示出的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位置中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另外,在该图5中,示出了插座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4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向X1侧进行了浮动的状态。在可动壳体40向X1侧进行浮动的情况下,图5所示的两个插座端子10、即位于X1侧以及X2侧的双方的插座端子10的各弹性部13A~13D朝向X1侧弹性变形。换句话说,在X1侧的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各直线状部13A-1~13D-1以缩窄彼此的间隔的方式变形,在X2侧的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各直线状部13A-1~13D-1以扩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式变形。
如图5所示那样,位于X1侧的插座端子10的第三弹性部13C以两个第三直线状部13C-1彼此的间隔缩窄且第三弹性部13C整体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倾倒的方式弹性变形。这样的第三弹性部13C的弹性变形以间隙P1(参照图4)为限度而被允许。此时,若在连接器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振动的频率接近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则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的变形量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第三弹性部13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以具有上述间隙P1的变形量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则如图5所示那样,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X1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的上部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抵接,从而第三弹性部13C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因此,中间部13不会过大变形,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插座端子10的塑性变形等的损伤。
在第三弹性部13C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抵接了的状态下,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部分、即由第三弹性部13C的第三弯曲部13C-2、内侧(X2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可动侧倾斜部13F以及第四弹性部13D构成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第三弹性部13C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抵接了的状态下,与未抵接的状态相比,中间部13的弹簧长度变短,其结果,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变高。换句话说,通过第三弹性部13C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抵接,在连接器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与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之差变大,因此与抵接前相比难以产生谐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部13设置有位于第三弹性部13C与可动侧被保持部12之间的第四弹性部13D以及可动侧倾斜部13F,在中间部13弹性变形而处于第三弹性部13C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侧方内壁面抵接了的状态时能够弹性变形的部分中,包含有第四弹性部13D以及可动侧倾斜部13F。因此,即便第三弹性部13C与上述侧方内壁面抵接由此与抵接前相比中间部13的弹簧长度变短,通过第四弹性部13D以及可动侧倾斜部13F能够弹性变形,也能够确保充分的浮动量。
图6是将在连接器嵌合连接后可动壳体40受到在连接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而向上方进行了浮动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一起示出的剖视图。在图5中,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位置中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
X1侧以及X2侧的两侧的插座端子10的第三弹性部13C的向上方的弹性变形以间隙P3(参照图4)为限度而被允许。在本实施方式中,若第三弹性部13C朝向上方以具有上述间隙P3的变形量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则如图6所示那样,第三弯曲部13C-2与固定侧收容部31A-2的上侧内壁面、即顶壁31A-3的下表面抵接,从而第三弹性部13C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因此,中间部13不会过大变形,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插座端子10的塑性变形等的损伤。
在第三弹性部13C与顶壁31A-3抵接了的状态下,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部分、即由第三弹性部13C的内侧(X2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可动侧倾斜部13F以及第四弹性部13D构成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第三弹性部13C与顶壁31A-3抵接了的状态下,与未抵接的状态相比,中间部13的弹簧长度变短,其结果,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变高。换句话说,通过第三弹性部13C与顶壁31A-3抵接,在连接器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与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之差变大,因此与抵接前相比难以产生谐振。
如已叙述的那样,当在连接器嵌合开始之前在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相对位置偏移了的情况下,通过可动壳体40浮动,能够吸收偏移。图7是将在连接器1的嵌合连接结束的时刻,可动壳体4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进行了浮动的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一起示出的剖视图。在图7中,示出了插座端子10的位置中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此外,在该图7中,示出了插座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4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向X1侧进行了浮动的状态。
如将图7与图5比较可知的那样,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可动壳体40以吸收连接器彼此的相对位置的偏移的方式进行浮动的情况(参照图7)、和在连接器的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由此可动壳体40进行浮动的情况(参照图5)下,插座端子10的弹性变形的方式不同。
如图7所示那样,在朝向X1侧进行浮动的情况下,位于X1侧的插座端子10的各弹性部13A~13D以各直线状部13A-1~13D-1缩窄彼此的间隔的方式进行变形。其结果,第三弹性部13C被向X1侧进行了移动的可动壳体40的X1侧的外壁面按压,利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X2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的上部与可动壳体40的外壁面抵接。
另一方面,在位于X2侧的插座端子10中,第一弹性部13A、第二弹性部13B以及第三弹性部13C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倾倒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与此同时,第一弹性部13A的直线状部13A-1彼此以缩窄间隔的方式变形,第二弹性部13B的直线状部13B-1彼此以及第三弹性部13C的直线状部13C-1彼此以扩张间隔的方式变形。另外,第四弹性部13D以直线状部13D-1彼此缩窄间隔的方式变形。如上各弹性部13A~13D变形的结果,第三弹性部13C利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X1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的上部与可动壳体40的X2侧的外壁面抵接。
图7所示的嵌合状态的连接器1、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插座端子10的第三弹性部13C与可动壳体40的两侧的外壁面抵接了的状态下直接使用。在连接器使用过程中连接器1、2受到振动时,插座端子10维持第三弹性部13C与可动壳体40的抵接状态来进行弹性变形。此时,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不是其整体而是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的部分、即由第三弹性部13C的第三弯曲部13C-2、外侧的第三直线状部13C-1、固定侧倾斜部13E、第二弹性部13B以及第一弹性部13A构成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在第三弹性部13C与可动壳体40的外壁面抵接了的状态下,与未抵接的状态相比,中间部13的弹簧长度变短,其结果,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变高。换句话说,通过第三弹性部13C与可动壳体40抵接,在连接器的使用环境下产生的振动的频率与插座端子10的固有频率之差变大,因此与不抵接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谐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能够避免端子的谐振的产生,则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不仅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难以大幅振动来变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也难以大幅振动来变形。抑制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过大的变形的结果,能够良好地避免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邻接的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彼此意外接触而短路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中能够与固定壳体30的侧壁31抵接的弹性部是第三弹性部13C、即是相对于其他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重复的位置的弹性部的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中间部的所有的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的位置,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设置为不重复,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弹性部能够与固定壳体的侧壁抵接,在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以下,基于图8以及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插座端子的位置中的截面。如图8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座端子110的中间部113呈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端子10的中间部13省略了第三弹性部13C、固定侧倾斜部13E以及可动侧倾斜部13F而成的形状,呈3个弹性部连续的形状。这里,为了使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对比变得容易,将设置于中间部113的3个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从外侧依次称为“第一弹性部113A”、“第二弹性部113B”以及“第四弹性部113D”。
在图8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加上“100”后的附图标记而示出。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座连接器101的结构除插座端子110的中间部113之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头连接器10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那样,插座端子110的中间部113的第一弹性部113A、第二弹性部113B以及第四弹性部113D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不重复而位于不同的位置。如图8所示那样,在中间部113不弹性变形而处于自由状态时,在第一弹性部113A与固定壳体130的固定侧收容部131A-2的侧方内壁面之间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间隙Q。
图9是针对浮动状态下的插座连接器101以及与其嵌合连接的插头连接器102表示与端子排列方向垂直的面中的截面的剖视图,示出了插座端子110的位置中的截面。如图9所示那样,在插座连接器10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X1侧进行了浮动移动的状态下,插座端子110的第一弹性部113A、第二弹性部113B以及第四弹性部113D分别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X1侧进行弹性变形。此时,位于X1侧的第一弹性部113A的弹性变形以间隙Q(参照图8)为限度而被允许。因此,若第一弹性部113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以具有上述间隙Q的变形量的方式弹性变形,则如图9所示那样,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X1侧)的第一直线状部113A-1的上部与固定侧收容部131A-2的侧方内壁面抵接,从而第一弹性部113A的进一步的变形被限制。
在第一弹性部113A与上述侧方内壁面抵接了的状态下,插座端子110的中间部113仅从抵接位置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部分、即由第一弹性部113A的第一弯曲部113A-2、第二弹性部113B以及第四弹性部13D构成的部分能够弹性变形。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与抵接前相比,中间部113的弹簧长度变短。其结果,插座端子110的固有频率变高,从而难以产生插座端子110的谐振。
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中间部具有多个弹性部,但弹性部的数量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也可以为1个。在设置于中间部的弹性部仅为1个的情况下,该弹性部在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壳体抵接。

Claims (7)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配置在电路基板上,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经由所述端子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以及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能够相对移动的可动壳体,所述端子设置为架设于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固定侧被保持部,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被所述固定壳体保持;可动侧被保持部,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位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靠内侧的位置,并被所述可动壳体保持;以及中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且能够弹性变形,
所述中间部具有呈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弯曲的形状的至少1个弹性部,
所述特定的弹性部在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所述壳体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壳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具有侧壁,所述侧壁位于具有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
所述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所述侧壁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具有多个所述弹性部,
所述多个弹性部除了所述特定的弹性部之外,还具有位于所述特定的弹性部与所述可动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弹性部亦即可动侧弹性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壳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的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的位置具有顶壁,所述顶壁位于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
所述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朝向远离电路基板的一侧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所述顶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壳体相对于所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位置,位于具有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与所述中间部的特定的弹性部重复的范围的位置,
所述特定的弹性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变形量进行了弹性变形时能够与所述可动壳体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部具有多个所述弹性部,
所述多个弹性部除了所述特定的弹性部之外,还具有位于所述特定的弹性部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之间的弹性部亦即固定侧弹性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进一步具有臂部,所述臂部位于所述中间部与所述固定侧被保持部之间,
所述臂部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中间部连续,且能够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上弹性变形。
CN202310049618.6A 2022-02-03 2023-02-01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65446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5587 2022-02-03
JP2022015587A JP2023113313A (ja) 2022-02-03 2022-02-03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4688A true CN116544688A (zh) 2023-08-04

Family

ID=85172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9618.6A Pending CN116544688A (zh) 2022-02-03 2023-02-01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46356A1 (zh)
EP (1) EP4224639A1 (zh)
JP (1) JP2023113313A (zh)
CN (1) CN11654468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8677B1 (ja) 2013-11-13 2014-08-0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438382B2 (ja) * 2015-12-15 2018-1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92527A (ja) * 2018-04-26 2019-10-3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EP3955391A4 (en) * 2019-04-10 2022-06-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NECTOR,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CONNEC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46356A1 (en) 2023-08-03
EP4224639A1 (en) 2023-08-09
JP2023113313A (ja)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12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ed component,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connector
KR101784193B1 (ko) 커넥터
US6475040B1 (en) Electrical contact receptacle to mate with round and rectangular pins
US95028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986275A1 (en) Connector
KR20120027020A (ko) 전기 접속용 단자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커넥터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2002367697A (ja) コンタクトとこれを装着した電気コネクタ
KR20080079181A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이것을 갖는 조합 커넥터
US10522929B2 (en) Connector to provide reli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10230185B2 (en) Connector device
JP7107708B2 (ja) コネクタ
KR20050062460A (ko) 암형 컨택트
KR20210113076A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회로 기판이 부착된 전기 커넥터
CN112670730A (zh) 连接器
KR100515993B1 (ko) 전기 커넥터용 접촉자 및 그 접촉자를 구비한 전기커넥터
CN112018535A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
KR100567587B1 (ko) 접지 연결용 홀드다운을 갖춘 전기 커넥터
CN116544688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16544689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KR102535074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시스템
JP6687260B1 (ja) コネクタ
JP7261044B2 (ja) 雄端子
JP2020031053A (ja) コンタクトアセンブリ
JP4326871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