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10181B -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10181B
CN116510181B CN202310806774.2A CN202310806774A CN116510181B CN 116510181 B CN116510181 B CN 116510181B CN 202310806774 A CN202310806774 A CN 202310806774A CN 116510181 B CN116510181 B CN 116510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stimulation
vagus nerve
nerve stimulation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8067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10181A (zh
Inventor
秦伟
龙戈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rfun Medical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rfun Med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rfun Medical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rfun Medical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80677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101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10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0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10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0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8Control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053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adapted for vagal stim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8Control systems
    • A61N1/36135Control systems using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8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 A61N1/32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 A61N1/36Applying electric currents by contact electrodes alternating or intermittent currents for stimulation
    • A61N1/3605Implantable neurostimulators for stimulating central or peripheral nerve system
    • A61N1/36128Control systems
    • A61N1/36146Control systems specified by the stimulat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Neur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其中,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刺激输出设备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本实施例可以在机体的心率振荡状态下实施迷走神经刺激,可在充分调动迷走神经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迷走神经,提高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效应;并且本申请的心率振荡引导方式有多种,如呼吸节律引导、节律性肌肉活动引导以及体感刺激引导等,可供多类人群、多种情景下的选择。

Description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背景技术
迷走神经是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副交感成分,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有助于降低心率、缓解压力、增强认知以及改善睡眠等。因此,迷走神经活性高被认为是健康的表现。
迷走神经刺激是一种可以增强迷走神经活性的物理调控方式,具有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的特点,可广泛适用于多类疾病患者,以及有睡眠、情绪问题的亚健康人群。
但目前在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可能会被某一项机体自身对迷走抑制效应抵消掉,从而使得刺激无法传递至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起到降低心率、改善身体的作用,从而使得迷走神经刺激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克服了上述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
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
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震动体感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低频震动设置指令,所述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中携带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所述第一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若满足,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若不满足,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所述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若不满足,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将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调整为所述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调整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根据重新设置的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接收刺激强度反馈指令,所述反馈指令指示用户对当前刺激强度是否在感觉阈值以上; 若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则确定所述当前刺激强度为所述目标刺激强度;
若未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输出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以让所述用户根据所述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上调刺激强度,直至用户对调整后的刺激强度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并确定所述在感觉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为所述目标刺激强度。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包括: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如大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要求;
若小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要求。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所述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所述第二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若满足,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输出所述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以使用户根据所述运动姿势的引导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若不满足,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所述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以使用户根据所述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包括: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如大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二预设要求;
若小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要求。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呼吸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接收呼吸引导设置指令,所述呼吸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用于指示用户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以使用户有节律性的呼吸;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所述第三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若满足,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若不满足,输出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包括: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如大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三预设要求;
若小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三预设要求。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使用的刺激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向所述刺激电极输出恒定强度的检测电流;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获取所述刺激电极两端之间的电阻;
若所述电阻不满足预设电阻值要求时,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输出刺激电极连接异常提示信息,并控制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方式中,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通过采集电极实时采集所述用户的呼吸或肌电信号;
在吸气阶段,和/或,肌肉收缩阶段,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停止对所述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呼气阶段,和/或,肌肉伸张阶段,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通过刺激电极对所述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中迷走神经刺激系统中各个装置对应的步骤。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中迷走神经刺激系统中各个装置对应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包括:移动终端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刺激输出设备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其中,可以在机体的心率振荡状态下实施迷走神经刺激,可在充分调动迷走神经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迷走神经,提高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效应;并且本申请的心率振荡引导方式有多种,如呼吸节律引导、节律性肌肉活动引导以及体感刺激引导等,可供多类人群、多种情景下的选择。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迷走神经刺激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经典tonic模式的波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新型Burst刺激模式的波形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系统整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刺激输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刺激输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的方案的使用步骤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迷走神经刺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 和/或 B,可以表示:存在 A,同时存在 A 和 B,存在 B 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此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迷走神经是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副交感成分,迷走神经活性增强有助于降低心率、缓解压力、增强认知以及改善睡眠等。因此,迷走神经活性高被认为是健康的表现。
迷走神经刺激是一种可以增强迷走神经活性的物理调控方式,具有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的特点,可广泛适用于多类疾病患者,以及有睡眠、情绪问题的亚健康人群。但截至目前,迷走神经刺激在临床研究中的治疗效果表现并不一致。一些人反馈疗效良好,还有一些人反馈没有效果。因此,迷走神经刺激的治疗策略还需继续研究优化,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实际上,健康人体中迷走神经会受到心血管反射系统的调节,如血压。同时,一些身体活动也会间接通过心血管反射影响迷走神经活性,如体感刺激、呼吸、肌肉紧张等。
血压是通过动脉压力感受器影响迷走神经的。动脉压力感受器可获得动脉血管壁的机械张力,并通过迷走传入神经与将感受信息反馈至中枢神经系统。若血压在某个瞬间升高时, 血管壁机械张力增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处的动脉压力感受器被激活放电,激活了迷走传入神经,并上行传导至脑干中的延髓、孤束核,进一步激活了迷走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后控制心率下降,心脏泵血量减少,血压降低。因此,血压与迷走神经的相互作用是基于机体内部的一个闭环系统,其节律周期难以被外界所影响。根据以往研究,由血压引起的心率振荡周期大约是 5.5 次/分钟,个体之间会稍有差异。
体感刺激通过体表感受器影响迷走神经活性。例如,皮肤冷、热刺激以及其他较强烈的刺激都能激活肌肉或皮肤上感受器的传入神经,进而引起心血管反射活动。中医针刺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基础,就在于通过针刺感激活肌肉或皮肤的一些感受器传入活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复杂的机制,使异常的心血管活动得到调整。迷走神经刺激就是中医针刺的一种现代化方式,其刺激感觉与针灸类似,节律性的迷走神经刺激也会通过体表感受器引起周期性心率振荡。
呼吸是主要通过促进静脉回流引起心肺牵张反射来影响迷走神经。其中牵张感受器是通过迷走传入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连接。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放松,胸廓收缩,肺部收缩,导致胸腔内的压力升高,胸腔、腹腔之间的压力差使得静脉回流的压力减小,心脏内血液容量增加,心房壁的牵张感受器被激活放电,通过迷走传入神经传导至延髓、孤束核,进一步激活了迷走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后控制心率下降。因此,呼气时心率表现为下降趋势, 吸气时上升,由呼吸引起的心率振荡周期取决于个体的呼吸频率。
肌肉紧张主要通过静脉回流影响迷走神经。肌肉收缩时,会压迫周围静脉,推动静脉内的血液流入心脏,同时静脉壁内的压力感受器被激活,产生静脉舒张反射,进一步促进静脉回流。通过激活迷走传入神经,进而传递至心脏迷走传出神经,控制心率下降。一般来说,肌肉收缩时会引起心率上升,肌肉放松时心率下降。因此,有节奏的运动引起的节律性肌肉紧张也会引起周期性的心率振荡。
以上列举的多类情况,都可以影响迷走神经活性,具体表现为心率上的变化。因此,在自然情况下,迷走神经会受上述多种情况共同影响,且这些影响可能频率不统一、时相不一致,就使得迷走神经活性及心率都呈现为一种杂乱无章的、混沌的状态。若此时施加迷走神经刺激,电刺激带来的迷走神经增强效应,可能会被某一项机体自身对迷走抑制效应抵消掉,无法传递至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起到降低心率、改善身体的作用。
除血压以外,呼吸、肌肉紧张以及体感刺激都是身体可控活动,可有意识的进行调整。
如果将上述一种或多种行为的周期,调整至与血压周期一致,则可以使多个条件对迷走神经的抑制和激活达成一致,使迷走神经在激活时更激活,抑制时更抑制,充分调动了迷走神经的自身弹性,增强迷走神经对心血管系统的效应。此时,心率变化将呈现为正弦形式的振荡, 即本申请认为的心率振荡状态。
在心率振荡状态下,施加迷走神经刺激,可更大程度的将外在电流刺激作用于增强迷走神经活性上,而不是抵消机体行为对迷走神经的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呼吸、肌肉紧张、调整身体状态,充分调动迷走神经的自身弹性,再以此为基础施加迷走神经刺激,提高刺激效应刺激,以下详细介绍本申请的方法。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迷走神经刺激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
S110、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
具体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波形模式、频率(Hz)、脉宽(us)、通断时间(s)、单相/双相、刺激时间(min)以及输出电流强度(mA)等参数。
波形模式可调整如图2和图3所示的经典tonic模式或新型Burst刺激模式。
脉冲频率可在1-10KHz内调整,Burst调制频率参数在1-500Hz内可调整。脉冲宽度在50-1000us之间可调整。
通断时间可在0s-300s之间灵活设置调整。
刺激时长可选定时模式或持续模式,定时模式的时间可设置为0-60min,设备将显示倒计时,并在倒计时结束后自动停止刺激;持续模式下设备以正计时记录刺激时长,电流将一直保持输出,直到用户使其终止或设备电量耗尽。
刺激强度可调范围在0-6mA之间,在设备中被量化为100个调整单位,用户可在0-99之间进行调整,即电流调整步进值为0.06mA;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过刺激设备本身来设置刺激强度及步进值,当然,也可以将刺激设备与智能终端的APP连接,然后通过APP来设置刺激强度及步进值,如设置步进值为0.1mA、刺激强度为0.4mA。实际使用中的刺激强度,可根据用户感觉调整,一般可调整至可明显感觉到电流刺激感、但不会引发痛感的舒适强度,在一些科学研究或临床试验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相应强度,如1mA固定强度、感觉阈值下的无刺激感强度。
以上参数可根据用户需要由用户自己进行设置,此时灵活的参数设置范围便于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当然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提前预设该些参数。
S120、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
各个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可以输出引导信息,引导用户进行节律性的特定行为调整,以使得自身心率达到振荡状态,使迷走神经活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信息有多种模式可选,如电流刺激体感引导、震动体感引导、肌肉运动引导、呼吸引导等。
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下,用户将通过响应电流刺激感觉进行心率振荡调整。该模式要求用户的电流刺激强度必须在个体感觉阈值以上,使用户能清晰、明显的感觉到电流存在。
震动体感引导模式下,设备通过产生震动,刺激体表皮肤达到刺激效果。该模式下要求用户需保证使用过程中皮肤与设备的接触,如将设备握在手中或穿戴在皮肤表面,以保证能感觉到震动感。
肌肉运动引导模式通过引导用户进行节律性的肌肉收缩行为,以达到心率振荡状态。该模式下,可以选择单纯的肌肉收缩运动引导,也可以选择结合了基础运动动作的肌肉收缩引导,如结合深蹲、臀桥等运动形式。该模式下要求用户按照引导节律来完成肌肉放松和收缩动作。
呼吸引导模式通过引导用户减慢呼吸频率来实现心率振荡状态,该模式下要求用户按照引导节律完成呼气和吸气。
每种引导模式都可对引导频率和通断时间参数进行设置,以便用户可以多次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最舒适的引导节奏。通断时间指震动/停止、肌肉收缩/放松,呼气/吸气的各自时间,引导频率在4-9次/每分钟(约0.65Hz-0.15Hz)内可选,通断参数在20%-80%之间可选择。例如,使用肌肉收缩运动模式的深蹲运动,设置频率为5次/每分钟,即一个周期12s;设置深蹲5s,站起7s。
该模块引导信息还可以与迷走神经刺激进行耦合。当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频率在4-9次/每分钟范围内时,设备将自动同步迷走神经刺激和引导行为,使这两种刺激同相位发出,进一步调动迷走神经活性,增加心率振荡程度。
当用户熟练掌握多种心率振荡引导方式时,可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APP设置同时进行多种引导模式。如将电流刺激感引导与呼吸引导相结合,或将肌肉运动引导与呼吸引导相结合等等联合引导方式。在联合引导模式下,机体可进一步整合对迷走神经的影响,更统一、更完全的调动迷走神经活性。
S130、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包括: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其中,可以在机体的心率振荡状态下实施迷走神经刺激,可在充分调动迷走神经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迷走神经,提高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效应;并且本申请的心率振荡引导方式有多种,如呼吸节律引导、节律性肌肉活动引导以及体感刺激引导等,可供多类人群、多种情景下的选择。
在接收了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后,可以由迷走神经刺激模块中的脉冲发生装置来输出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对应的脉冲波形。迷走神经刺激模块中的脉冲发生装置,是电流源产生的,也可以是电压源产生的。
迷走神经刺激可以通过刺激电极来进行,刺激电极可以是能同时刺激耳屏、耳夹艇的专用入耳式耳部电极,也可以是用于耳屏的耳夹式电极,也可以是通用式贴片电极,对颈部等平整部位的皮肤表层迷走神经进行刺激,或是与穿戴式设备结合的专用电极。
在用户选择了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后,可以由心率振荡引导模块执行相应的输出引导,而该模块的引导方式通过交互模块完成,将触觉、视觉、听觉语音等多种形式的引导传递给用户,如蜂鸣提示、语音提示、视觉动画等。对于体感刺激引导、呼吸频率引导等简单动作,语音提示即可完成。对于肌肉运动引导方式,设备提供肌肉运动的要点讲解、运动引导动画、运动提示语音等多方位引导功能。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时,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包括以下子步骤A1-A4:
A1、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A2、若不满足,则将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调整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A3、调整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具体的,步骤A3包括以下子步骤A31-A33:
A31、接收刺激强度反馈指令,反馈指令指示用户对当前刺激强度是否在感觉阈值以上;
A32、若在感觉阈值以上,则确定当前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A33、若未在感觉阈值以上,则输出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以让用户根据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上调刺激强度,直至用户对调整后的刺激强度在感觉阈值以上,并确定在感觉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A4、根据重新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以迷走神经刺激本身给用户带来的刺激感觉来引发心率振荡。该模式下的迷走神经刺激要求通断时间的周期设置为0.07-0.12Hz范围内(对应4.5-6.5次/分钟),其中输出时间应不少于3s。此外,该模式下要求刺激强度必须在感觉阈值以上,并在用户忍受范围内尽量增大强度以增强体感刺激。因此,选择本模式后将自动对上述两个参数进行进一步确认:
a) 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设备将提示用户做出更改,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停止5s)。
b) 向用户确认刺激强度是否是感觉阈值以上。设备将输出屏幕、语音等提示,询问用户当前强度是否有明显刺激感觉,如无,设备提示用户将刺激强度上调,直至用户反应有明显的刺激感觉且较为舒适。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等待刺激结束。
该模式下,用户仅需要佩戴迷走神经刺激设备,不需要做其他肢体行为,可在完成其他事务的同时进行,适合大部分情况。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震动体感引导模式时,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包括以下子步骤B1-B6:
B1、接收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中携带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B2、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所述第一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具体的,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包括以下子步骤B21-B23:
B21、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B22、如大于,则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B23、若小于,则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不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B3、若满足,则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B4、若不满足第一预设要求,输出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B5、接收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B6、根据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下,主要以低频震动感来增强心率振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 设置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 停止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0.07-0.12Hz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30s,停止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0.07-0.12Hz范围内(如输出6s,停止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震动的通断时间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震动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全程需将设备握在手掌内,以确保震动的持续刺激。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时,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包括以下子步骤C1-C8:
C1、接收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C2、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所述第二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具体的,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包括以下子步骤C21-C23:
C21、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C22、如大于,则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C23、若小于,则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C3、若满足,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C4、输出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以使用户根据运动姿势的引导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C5、若不满足第二预设要求,输出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C6、接收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C7、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C8、输出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以使用户根据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下,主要以肌肉的节律性收缩、放松来增强心率振荡。该模式通常要求双腿肌肉动作以引发心率振荡。此外,该模式也可以结合其他运动来进行,如深蹲,设备中内置了多种运动模式引导,用户可自行选择。下面是具体步骤。
a) 设置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 停止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0.07-0.12Hz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30s,停止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0.07-0.12Hz范围内(如输出6s,停止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肌肉动作的通断时间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肌肉动作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用户选择运动跟随动作。设备提供基础的双腿肌肉收缩引导,或深蹲、臀桥等基础运动姿势的引导。用户选择其中一种。
d)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并跟随设备引导,完成有节律的肌肉收缩/放松的动作。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呼吸引导模式时,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包括以下子步骤D1-D6:
D1、接收呼吸引导设置指令,呼吸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用于指示用户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以使用户有节律性的呼吸;
D2、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 所述第三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具体的,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包括以下子步骤D21-D23:
D21、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D22、如大于,则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预设要求;
D23、若小于,则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预设要求。
D3、若满足,则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D4、若不满足,输出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D5、接收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D6、根据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下,主要以节律性的呼吸增强心率振荡,呼吸频率需保持在0.07-0.12Hz范围内。
a) 设置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 停止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0.07-0.12Hz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30s,停止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0.07-0.12Hz范围内(如输出6s,停止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呼吸频率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呼吸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并跟随设备引导,完成节律性呼吸,期间用户应尽量保持静坐,不可有大幅度动作,以免干扰呼吸行为。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以下子步骤E1- E4:
E1、检测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使用的刺激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E2、向刺激电极输出恒定强度的检测电流;
E3、获取刺激电极两端之间的电阻;
E4、若电阻不满足预设电阻值要求时,则输出刺激电极连接异常提示信息,并控制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迷走神经刺激模块还具有电极连接检测功能,可在刺激前、刺激中实时检测电极是否妥善连接,并保证输出电流在人体安全范围内。该模块通过输出一个恒定强度的微弱电流到刺激电极中,根据欧姆定律可测得两电极之间的电阻,根据电阻大小来判定电极连接情况。经过大量样本的实际验证,人体电阻一般在2k-40k欧姆范围内。若检测到电极两端电阻大于>60千欧,则认为电极未连接、脱落或接触不良,设备会自动停止刺激波形输出,停止刺激倒计时/正计时,以保证仅记录有效刺激时间。同时,设备会通过声音、界面显示等方式提示用户“电极连接异常”,建议用户通过清洁刺激部位、涂抹医用导电膏等方式降低人体电阻。该功能保证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有效性,因为即使电极已经连接至人体,也可能由于清洁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导致皮肤阻抗过高或过低,此时刺激电流可能主要流向了皮肤表层,而没有进入迷走神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该功能还保证了迷走神经刺激的安全性,可在刺激过程中实时检测人体阻抗,并在人体电阻过大时停止刺激并提醒,避免电极两端电压高于人体安全电压,保证了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中,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具有阻抗检测及保护功能,以确保刺激过程中的人体电压在适宜范围内,若阻抗超出范围则停止输出刺激。此功能进一步保证了刺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迷走神经刺激效果,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通过刺激电极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包括以下子步骤F1-F3:
F1、通过采集电极实时采集用户的呼吸或肌电信号;
F2、在吸气阶段,和/或,肌肉收缩阶段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F3、在呼气阶段,和/或,肌肉伸张阶段,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通过刺激电极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具体的,可以根据实时采集的呼吸或肌电信号,设备将自动在呼气阶段、肌肉放松阶段等情况下输出迷走神经刺激,而在吸气阶段、肌肉收缩阶段等阶段停止输出迷走神经刺激,使迷走神经刺激与行为刺激的耦合精准化,形成个体化精准刺激方案,进一步优化迷走神经刺激策略,从而进一步对迷走神经刺激进行优化。
图 4为实施例提供的迷走神经刺激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4 所示,该系统包括:刺激输出设备 210和移动终端 220。
刺激输出设备 210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移动终端的智能应用(APP)相连。APP可实现更详细的参数设置、方案咨询、疗程管理、生理信号分析等功能。参数设置包括迷走神经参数设置、各心率振荡引导方式的参数设置,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参数,或添加其他使用人,为其设置常用参数。方案咨询可根据用户自述的健康情况推荐合适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方式。疗程管理功能可为用户提供设备使用记录,并根据已制定的方案设置治疗提醒,防止忘记。生理信号分析功能可对设备上传的生理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心率变异性参数、心血管张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评估等可以指示迷走神经活性的指标,并给出简单的健康评估。
具体的:
移动终端220,用于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
移动终端220,还用于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
刺激输出设备210,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用于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其中,可以在机体的心率振荡状态下实施迷走神经刺激,可在充分调动迷走神经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迷走神经,提高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效应;并且本申请的心率振荡引导方式有多种,如呼吸节律引导、节律性肌肉活动引导以及体感刺激引导等,可供多类人群、多种情景下的选择。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时,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具体包括:
a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a2、若不满足,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将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调整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a3、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调整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其中,a3具体包括:
a3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刺激强度反馈指令,反馈指令指示用户对当前刺激强度是否在感觉阈值以上;
a32、若在感觉阈值以上,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当前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a33、若未在感觉阈值以上,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以让用户根据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上调刺激强度,直至用户对调整后的刺激强度在感觉阈值以上,并确定在感觉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a4、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重新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以迷走神经刺激本身给用户带来的刺激感觉来引发心率振荡。该模式下的迷走神经刺激要求通断时间的周期设置为0.07-0.12Hz范围内(对应4.5-6.5次/分钟),其中输出时间应不少于3s。此外,该模式下要求刺激强度必须在感觉阈值以上,并在用户忍受范围内尽量增大强度以增强体感刺激。因此,选择本模式后将自动对上述两个参数进行进一步确认:
a) 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设备将提示用户做出更改,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停止5s)。
b) 向用户确认刺激强度是否是感觉阈值以上。设备将输出屏幕、语音等提示,询问用户当前强度是否有明显刺激感觉,如无,设备提示用户将刺激强度上调,直至用户反应有明显的刺激感觉且较为舒适。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等待刺激结束。
该模式下,用户仅需要佩戴迷走神经刺激设备,不需要做其他肢体行为,可在完成其他事务的同时进行,适合大部分情况。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震动体感引导模式时,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具体包括:
b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中携带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b2、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所述第一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具体的,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具体包括:
b2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b22、如大于,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b23、若小于,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不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b3、若满足,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b4、若不满足第一预设要求,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b5、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b6、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下,主要以低频震动感来增强心率振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 设置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 停止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0.07-0.12Hz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30s,停止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0.07-0.12Hz范围内(如输出6s,停止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震动的通断时间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震动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全程需将设备握在手掌内,以确保震动的持续刺激。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时,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具体包括:
c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c2、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所述第二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具体的,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具体包括:
c2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c22、如大于,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c23、若小于,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c3、若满足,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c4、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以使用户根据运动姿势的引导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c5、若不满足第二预设要求,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c6、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c7、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c8、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以使用户根据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下,主要以肌肉的节律性收缩、放松来增强心率振荡。该模式通常要求双腿肌肉动作以引发心率振荡。此外,该模式也可以结合其他运动来进行,如深蹲,设备中内置了多种运动模式引导,用户可自行选择。下面是具体步骤。
a) 设置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 停止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0.07-0.12Hz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30s,停止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0.07-0.12Hz范围内(如输出6s,停止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肌肉动作的通断时间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肌肉动作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用户选择运动跟随动作。设备提供基础的双腿肌肉收缩引导,或深蹲、臀桥等基础运动姿势的引导。用户选择其中一种。
d)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并跟随设备引导,完成有节律的肌肉收缩/放松的动作。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在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呼吸引导模式时,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具体包括:
d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呼吸引导设置指令,呼吸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用于指示用户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以使用户有节律性的呼吸;
d2、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 所述第三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具体的,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具体包括:
d21、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d22、如大于,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第三预设要求;
d23、若小于,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第三预设要求。
d3、若满足,则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d4、若不满足,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d5、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d6、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该模式下,主要以节律性的呼吸增强心率振荡,呼吸频率需保持在0.07-0.12Hz范围内。
a) 设置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5s, 停止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0.07-0.12Hz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30s,停止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0.07-0.12Hz范围内(如输出6s,停止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呼吸频率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呼吸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并跟随设备引导,完成节律性呼吸,期间用户应尽量保持静坐,不可有大幅度动作,以免干扰呼吸行为。
在一种可实现方式中,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使用的刺激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向刺激电极输出恒定强度的检测电流;
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获取刺激电极两端之间的电阻;
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若电阻不满足预设电阻值要求时,则输出刺激电极连接异常提示信息,并控制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迷走神经刺激模块还具有电极连接检测功能,可在刺激前、刺激中实时检测电极是否妥善连接,并保证输出电流在人体安全范围内。该模块通过输出一个恒定强度的微弱电流到刺激电极中,根据欧姆定律可测得两电极之间的电阻,根据电阻大小来判定电极连接情况。经过大量样本的实际验证,人体电阻一般在 2k-40k 欧姆范围内。若检测到电极两端电阻大于>60 千欧,则认为电极未连接、脱落或接触不良,设备会自动停止刺激波形输出, 停止刺激倒计时/正计时,以保证仅记录有效刺激时间。同时,设备会通过声音、界面显示等方式提示用户“电极连接异常”,建议用户通过清洁刺激部位、涂抹医用导电膏等方式降低人体电阻。该功能保证了迷走神经刺激的有效性,因为即使电极已经连接至人体,也可能由于清洁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导致皮肤阻抗过高或过低,此时刺激电流可能主要流向了皮肤表层, 而没有进入迷走神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该功能还保证了迷走神经刺激的安全性,可在刺激过程中实时检测人体阻抗,并在人体电阻过大时停止刺激并提醒,避免电极两端电压高于人体安全电压,保证了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中,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具有阻抗检测及保护功能,以确保刺激过程中的人体电压在适宜范围内,若阻抗超出范围则停止输出刺激。此功能进一步保证了刺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迷走神经刺激效果,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通过采集电极实时采集用户的呼吸或肌电信号;
在吸气阶段,和/或,肌肉收缩阶段,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呼气阶段,和/或,肌肉伸张阶段,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根据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通过刺激电极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具体的,可以根据实时采集的呼吸或肌电信号,设备将自动在呼气阶段、肌肉放松阶段等情况下输出迷走神经刺激,而在吸气阶段、肌肉收缩阶段等阶段停止输出迷走神经刺激, 使迷走神经刺激与行为刺激的耦合精准化,形成个体化精准刺激方案,进一步优化迷走神经刺激策略,从而进一步对迷走神经刺激进行优化。
进一步的,如图 5所示,本系统还可以包括:云端 230 和服务器 240,其中,APP还可以与云端相连接,扩展数据存储空间,借助云端算力给出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建议和生理信号评估报告。用户还可登录网页端以查看、管理和导出自己的设备使用情况。
图6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刺激输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 所示,包括:中心控制模块 211、交互模块 212、迷走神经刺激模块 213 以及心率振荡引导模块 214 组成。其中心率振荡引导模块 214 和迷走神经刺激模块 213 是主要的功能实现模块。
迷走神经刺激模块可根据用户的设定调整特定的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参数,并通过内部设置的脉冲发生装置输出脉冲波,并通过刺激电极将脉冲波输出给用户,具体实现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迷走神经刺激模块还具有电极连接检测功能,具体实现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心率振荡引导模块可输出引导信息,引导用户进行节律性的特定行为调整,以使得自身心率达到振荡状态,使迷走神经活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信息有多种模式可选,如电流刺激体感引导、震动体感引导、肌肉运动引导、呼吸引导等。具体实现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交互模块实现了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将用户的操作命令传递给系统,并将系统引导信息和工作状态显示给用户。硬件设备上,用户可通过按键、旋钮等元器件进行刺激参数、刺激强度以及引导模式、参数等调整功能,并通过设备上配置的显示屏、震动器、发声器等元器件接受设备提示反馈和引导信息。当设备连接上智能端 APP 时,也可通过移动端APP 连接设备实现交互信息的功能。
中心控制模块是系统的中心枢纽,以单片机/微处理器为核心,可对来自交互模块的用户命令信息进行处理,并将用户设置的命令、参数下发到迷走神经刺激模块和心率振荡引导模块,以输出符合用户要求的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 7 所示,本系统还可以添加生理信号的相关功能模块,具体包括:生理信号采集模块 215、生理信号评估模块 216 和生理信号辅助刺激模块 217。
当配备有生理信号采集模块时,中心控制模块还将接受生理信号采集模块传来的生理信号,并将生理信号交付至生理信号评估模块,得到有效的生理特征和指标,通过交互模块将生理特征和指标的分析实时反馈给用户,如显示心率实时振荡曲线等。中心控制模块还可以将生理特征和指标发送到生理信号辅助刺激模块,进一步促进迷走神经刺激的精准化。
其中,生理信号采集模块可采集使用者的心电、指脉氧、呼吸以及肌电等信息。心电和指脉氧信号可用于对用户的身体状况评估。呼吸信号和肌电信号可用于检测用户完成在心率振荡引导过程中的行为,以精准给出改进建议和完成度评估。
生理信号评估模块可实时分析采集到的信号,计算心率、心率变异性、心血管张力等参数。例如,从心电信号中检测心跳点,实施绘制心率变化曲线等。该模块绘制的心率变化曲线还可以实时地通过交互模块反馈给用户,使心率振荡可视化,用户可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进一步增强心率振荡。
生理信号辅助刺激模块可进一步对迷走神经刺激进行优化,根据实时采集的呼吸或肌电信号,设备将自动在呼气阶段、肌肉放松阶段等情况下输出迷走神经刺激,而在吸气阶段、肌肉收缩阶段等阶段停止输出迷走神经刺激,使迷走神经刺激与行为刺激的耦合精准化,形成个体化精准刺激方案,进一步优化迷走神经刺激策略。
本申请中的技术名词解释:
传入神经:“传入”或“传出”都是相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来说的。传入指可以将信息从外周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相当于大脑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高速公路”。与之相对的是传出神经,相当于下发大脑命令的通讯官。
通断时间(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为了保持人体对迷走神经刺激的敏感性,刺激通常是输出一段时间、停止一段时间,如输出 30s、停止 30s,如此循环。输出时间和停止时间并不一定是一样的,也可以是输出 4s、停止 6s,甚至在一些假刺激设置中,可以设置输出30s, 停止 10 分钟。有些资料中也将这个参数称为通断比,但这并不是一个比值。
图8为本实施例中的方案的使用步骤示意图,如图 8 所示,本申请通过在心率振荡状态下施加刺激以提高迷走神经刺激效果。其中,本申请提供了多种引导方法辅助用户调整到心率振荡状态,提供了迷走神经刺激。在实施时,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情景选择引导方式和设置适合自己的刺激参数,以下列出几种实施情况的具体操作步骤。
1. 清洁迷走神经刺激部位:使用酒精、医用磨砂膏等工具,擦拭刺激区域的皮肤,以清除油脂、皮屑等,增强导电性;
2. 连接刺激电极:将电极佩戴在刚刚清洁的区域,电极线的另一端连接至设备;
3. 检测电极连接是否正常:此步骤由设备自动完成,设备开机后,会自动进行电极连接检测,并向用户反馈是否正常;若设备提示电极连接异常,用户需要检查电极接线情况, 或通过再次清洁刺激部位皮肤、在电极上涂抹医用导电膏等方式增强电极与皮肤之间的导电性;
4. 调整迷走神经刺激参数: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迷走神经刺激的可调参数有波形模式、频率(Hz)、脉宽(us)、通断时间(s)、单相/双相、刺激时间(min)、刺激强度(mA)等;
5. 选择引导模式: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处情景选择引导方式,以下列出了一些可选的引导模式:
1) 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
该模式以迷走神经刺激本身给被试带来的刺激感觉来引发心率振荡。该模式下的迷走神经刺激要求通断时间的周期设置为 0.07-0.12Hz 范围内(对应 4.5-6.5 次/分钟),其中输出时间应不少于 3s。此外,该模式下要求刺激强度必须在感觉阈值以上,并在可忍受范围内尽量增大强度以增强体感刺激。因此,选择本模式后设备将自动对上述两个参数进行进一步确认:
a) 设备自动检测通断时间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设备将提示用户做出更改,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 5s, 停止 5s)。
b) 设备向用户确认刺激强度是否是感觉阈值以上。设备将输出屏幕、语音等提示,询问用户当前强度是否有明显刺激感觉,如无,设备提示用户将刺激强度上调,直至用户反应有明显的刺激感觉且较为舒适。
c)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等待刺激结束。
该模式下,用户仅需要佩戴迷走神经刺激设备,不需要做其他肢体行为,可在完成其他事务的同时进行,适合大部分情况。
2) 低频震动体感引导模式。
该模式下,主要以低频震动感来增强心率振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设置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 5s, 停止 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 0.07-0.12Hz 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 30s,停止 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 0.07-0.12Hz 范围内(如输出 6s,停止 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震动的通断时间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震动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刺激全程需将设备握在手掌内,以确保震动的持续刺激。
3) 肌肉运动引导模式。
该模式下,主要以肌肉的节律性收缩、放松来增强心率振荡。该模式通常要求双腿肌肉动作以引发心率振荡。此外,该模式也可以结合其他运动来进行,如深蹲,设备中内置了多种运动模式引导,用户可自行选择。下面是具体步骤。
a)设置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 5s, 停止 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 0.07-0.12Hz 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 30s,停止 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 0.07-0.12Hz 范围内(如输出 6s,停止 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肌肉动作的通断时间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肌肉动作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 用户选择运动跟随动作。设备提供基础的双腿肌肉收缩引导,或深蹲、臀桥等基础运动姿势的引导。用户选择其中一种。
d) 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并跟随设备引导,完成有节律的肌肉收缩/放松的动作。
4) 呼吸引导模式。
该模式下,主要以节律性的呼吸增强心率振荡,呼吸频率需保持在 0.07-0.12Hz范围内。
a)设置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此时用户可自定义通断时间,也可以选择设备给出的建议参数(输出 5s, 停止 5s)。若参数同上次使用时一样,则可跳过本步骤。
b) 设备自动检测迷走神经刺激的通断时间。
若该参数与 0.07-0.12Hz 范围相差较远(如输出 30s,停止 30s),大于两倍的血压心率振荡周期,此时认为迷走神经刺激对心率振荡影响不大,则设备将忽略该参数。
若周期在 0.07-0.12Hz 范围内(如输出 6s,停止 5s),由于该频率的刺激也会引起心率振荡,因此需要与呼吸频率保持一致,设备将提示用户在呼吸通断时间和迷走神经刺激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次治疗中的通断参数。
c)设置完毕后,用户正式开启迷走神经刺激,并跟随设备引导,完成节律性呼吸,期间用户应尽量保持静坐,不可有大幅度动作,以免干扰呼吸行为。
6. 治疗结束:设备将在设置的刺激时间后自动结束刺激并提示,用户摘下电极,收纳好设备,本次治疗结束。
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迷走神经刺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31,用于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
第二接收模块32,用于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
刺激模块33,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时,所述刺激模块33,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所述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若不满足,则将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调整为所述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调整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第一刺激单元,用于根据重新设置的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调整单元,包括:
第一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刺激强度反馈指令,所述反馈指令指示用户对所述当前刺激强度是否在感觉阈值以上;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若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则确定所述当前刺激强度为所述目标刺激强度;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若未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则输出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以让所述用户根据所述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上调刺激强度,直至用户对调整后的刺激强度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并确定所述在感觉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为所述目标刺激强度。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震动体感引导模式时,所述刺激模块33,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低频震动设置指令,所述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中携带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 所述第一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第二刺激单元,用于若满足,则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第一输出单元,用于若不满足,输出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第三刺激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第二检测单元,包括:
第一检测子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如大于,则确定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要求;
第四确定子单元,用于若小于,则确定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要求。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时,所述刺激模块33,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所述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第三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所述第二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
第四接收单元,用于若满足,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第四刺激单元,用于输出所述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以使用户根据所述运动姿势的引导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第一输出单元,用于若不满足,输出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第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第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第五刺激单元,用于输出所述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以使用户根据所述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呼吸引导模式时,所述刺激模块33,包括:
第七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呼吸引导设置指令,所述呼吸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用于指示用户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以使用户有节律性的呼吸;
第四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 所述第三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第六刺激单元,用于若满足,则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第二输出单元,用于若不满足,输出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第八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第七刺激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使用的刺激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第一输出模块,用于向所述刺激电极输出恒定强度的检测电流;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刺激电极两端之间的电阻;
第二输出模块,用于若所述电阻不满足预设电阻值要求时,则输出刺激电极连接异常提示信息,并控制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所述刺激模块33,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通过采集电极实时采集所述用户的呼吸或肌电信号;
停止单元,用于在吸气阶段,和/或,肌肉收缩阶段停止对所述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执行单元,用于在呼气阶段,和/或,肌肉伸张阶段,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通过刺激电极对所述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具体请参阅图10,图 10为本实施例计算机设备基本结构框图。
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相互通信连接存储器 410 和处理器 420。需要指出的是,图中仅示出了具有组件 410-420 的计算机设备,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的实施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其中,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里的 计算机设备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设定或存储的指令,自动进行数值计算和/或信息处理的设备, 其硬件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 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 ,ASIC)、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数字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嵌入式设备等。
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与用户通过键盘、鼠标、遥控器、触摸板或声控设备等方式进行人机交互。
存储器 410 至少包括一种类型的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或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flash memory)、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 或 DX 存储器等)、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 ,ROM)、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PROM)、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光盘等,RAM 可以包括静态 RAM 或动态 RAM。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 410 可以是计算机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该计算机设备的硬盘或内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 410 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计算机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或闪存卡(Flash Card)等。当然,存储器 410 还可以既包括计算机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其外部存储设备。本实施例中,存储器 410 通常用于存储安装于计算机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例如上述方法的程序代码等。此外,存储器410 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各类数据。
处理器 420 通常用于执行计算机设备的总体操作。本实施例中,存储器 410 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或指令,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处理器 420 用于执行存储器 410存储的程序代码或指令或者处理数据,例如运行上述方法的程序代码。
本文中,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系统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介质。计算机中的处理器读取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能够执行在上述方法中每个步骤、或各步骤的组合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生成实施在框图的每一块、或各块的组合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但不限于电子、磁性、光学、电磁、红外的存储器或半导体系统、设备或者装置,或者前述的任意适当组合,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或指令,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上述方法的程序代码或指令。
存储器和处理器的定义,可以参考前述计算机设备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或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 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 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申请描述的“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 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申请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装置若干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单元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上述实施例中的步骤,除有特殊说明外,不应理解为对执行顺序的限定。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接收迷走神经刺激参数,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波形模式、脉冲频率、脉冲宽度、通断时间、单相/双相、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
所述移动终端,还用于接收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帮助改变用户的心率振荡状态;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震动体感引导模式、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或呼吸引导模式;
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震动体感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低频震动设置指令,所述低频震动设置指令中携带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所述第一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若满足,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若不满足,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所述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若不满足,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将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调整为所述电流刺激体感引导模式对应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调整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刺激强度为目标刺激强度;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根据重新设置的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接收刺激强度反馈指令,所述反馈指令指示用户对当前刺激强度是否在感觉阈值以上; 若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则确定所述当前刺激强度为所述目标刺激强度;
若未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输出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以让所述用户根据所述上调刺激强度指令上调刺激强度,直至用户对调整后的刺激强度在所述感觉阈值以上,并确定所述在感觉阈值以上的刺激强度为所述目标刺激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一预设要求,包括: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
如大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一预设要求;
若小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低频震动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一预设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肌肉运动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所述肌肉动作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 所述第二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若满足,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跟随动作选择指令,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输出所述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以使用户根据所述运动姿势的引导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若不满足,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所述跟随动作选择指令中携带用户选择的跟随动作类型;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输出所述跟随动作类型对应的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以使用户根据所述运动姿势的引导信息完成跟随动作,并根据所述第二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6.根据权利要求5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二预设要求,包括: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
如大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二预设要求;
若小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肌肉动作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要求。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用户选择的心率振荡引导模式为呼吸引导模式时,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接收呼吸引导设置指令,所述呼吸引导设置指令中携带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用于指示用户呼气和吸气的时间,以使用户有节律性的呼吸;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所述第三预设要求包括: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若满足,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若不满足,输出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指令指示从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和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中选择一个作为执行迷走神经刺激时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用户所选择的通断时间;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根据所述第三通断时间选择响应指令中携带的通断时间和设置的迷走神经刺激的其他参数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8.根据权利要求7 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所述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是否满足第三预设要求,包括: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检测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是否大于两倍的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
如大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满足所述第三预设要求;
若小于,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用于确定迷走神经刺激参数中的通断时间与呼吸引导的通断时间不满足所述第三预设要求。
9.根据权利要求 1-8 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检测进行迷走神经刺激时使用的刺激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向所述刺激电极输出恒定强度的检测电流;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获取所述刺激电极两端之间的电阻;
若所述电阻不满足预设电阻值要求时,则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输出刺激电极连接异常提示信息,并控制停止对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10.根据权利要求 1-8 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通过采集电极实时采集所述用户的呼吸或肌电信号;
在吸气阶段,和/或,肌肉收缩阶段,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停止对所述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在呼气阶段,和/或,肌肉伸张阶段,所述刺激输出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迷走神经刺激参数和所述心率振荡引导模式通过刺激电极对所述用户执行迷走神经刺激。
CN202310806774.2A 2023-07-03 2023-07-03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Active CN1165101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06774.2A CN116510181B (zh) 2023-07-03 2023-07-03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806774.2A CN116510181B (zh) 2023-07-03 2023-07-03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0181A CN116510181A (zh) 2023-08-01
CN116510181B true CN116510181B (zh) 2023-09-08

Family

ID=87392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806774.2A Active CN116510181B (zh) 2023-07-03 2023-07-03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1018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18310A2 (en) * 2006-03-29 2015-09-16 Dignity Healt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N111921089A (zh) * 2020-09-15 2020-11-13 西安八水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rv参数反馈的自适应调节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CN115227215A (zh) * 2022-07-27 2022-10-25 西安科悦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共振呼吸的非侵入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5300788A (zh) * 2022-07-26 2022-11-08 首都师范大学 一种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及装置
CN115463347A (zh) * 2022-09-29 2022-12-13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参数调节装置、程控设备、医疗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18310A2 (en) * 2006-03-29 2015-09-16 Dignity Healt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CN111921089A (zh) * 2020-09-15 2020-11-13 西安八水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hrv参数反馈的自适应调节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CN115300788A (zh) * 2022-07-26 2022-11-08 首都师范大学 一种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及装置
CN115227215A (zh) * 2022-07-27 2022-10-25 西安科悦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共振呼吸的非侵入迷走神经刺激方法和相关装置
CN115463347A (zh) * 2022-09-29 2022-12-13 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参数调节装置、程控设备、医疗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0181A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66012A1 (e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eripheral neuromodulation
AU201731576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cardiac dysfunction through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AU2020234681A1 (en) Wearable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utilizing rhythmic biological processes
JP2019510529A (ja) 過活動膀胱に関連する疾患を治療するための末梢神経調節の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KR20160046887A (ko) 전기 자극을 사용자에게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21011383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a user
US11103691B2 (en)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US20220330821A1 (en) Medical Therapeutic Device
CN109475732A (zh) 用于自动化补偿针对诸如昼夜节律之类的时间波动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的装置和方法
JP2024047583A (ja) 電流刺激装置
CN116510181B (zh) 迷走神经刺激系统
US20220387793A1 (e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nchronized with patient breathing
JP2023509244A (ja) 経穴刺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経穴刺激方法
AU2020358093A1 (en) 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RU2396991C1 (ru) Аппарат электроимпульсного воздействия "ангел-z"
TR202022383A1 (tr) Hastalik ve rahatsizliklarin tedavi̇si̇ni̇n si̇ni̇rleri̇n uyarimi i̇le gerçekleşti̇ri̇ldi̇ği̇ bi̇r si̇stem ve yöntem
CN116549850A (zh) 电刺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相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