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5140A -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5140A
CN116505140A CN202310385420.5A CN202310385420A CN116505140A CN 116505140 A CN116505140 A CN 116505140A CN 202310385420 A CN202310385420 A CN 202310385420A CN 116505140 A CN116505140 A CN 116505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transfer
heat
temperature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54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卫鹏云
骆明波
骆名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54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514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5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51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reversible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e.g. NTC, PTC or bimet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the cells, e.g. by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6/00Prim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6/5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e.g. for maintaining operating temperature
    • H01M6/5038Heating or cooling of cells or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温控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以使蓄热器储能;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以使蓄热器放热。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先控制冷媒系统运行并使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将热量存储在蓄热器,当电池包存在供热需求时,即当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则控制热传递主路与述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将蓄热器存储的热量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热传递主路输送至电池包,以弥补压缩机启动初期供热不足,满足电池包的供热需求。

Description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在政策加持下储能行业得到蓬勃发展,电池储能行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电池的正常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电池进行温度控制。高密度、高环境温度要求的电池包对散热的稳定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制冷能耗也提出严格要求。
一般地,用于电池包温度控制的解决方案是风冷冷水空调搭配电加热系统,利用风冷冷水空调对电池包进行降温,满足电池包运行中的冷量需求,在低温环境下电池包启动时,利用电加热系统对电池包输送热量,确保电池正常启动,但是电加热系统能效较低,电加热开启供热输出慢且调节非线性,导致输出温度稳定性差。
相关设备中通过在风冷冷水空调的冷媒循环管路中设置四通换向阀,利用风冷冷水空调中的热泵系统中的冷凝器通过冷水管路直接向电池包输送热量,但是,常用的风冷冷水空调的压缩机由于固有特性在启动到稳定输出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时间,导致风冷冷水空调存在热量输出不连续的问题,以至于不能满足电池包启停过程中的热量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压缩机在启动到稳定输出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时间,导致风冷冷水空调存在热量输出不连续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温控设备包括:所述温控设备包括:冷媒系统、热传输系统和蓄热器,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冷媒主路、第一换热器和并联于所述冷媒主路的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所述热传输系统包括热传递主路和并联于所述热传递主路的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蓄热器与和第二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冷媒主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支路连通,以使所述蓄热器储能;获取所述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根据所述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以使所述蓄热器放热。
根据本发明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在电池包具有存在供热需求之前,例如电池包停止运行期间,或者电池具有供冷需求期间,先控制冷媒系统运行并使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将热量存储在蓄热器,当电池包存在供热需求时,即当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则控制热传递主路与述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将蓄热器存储的热量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热传递主路输送至电池包,以弥补压缩机启动初期供热不足,满足电池包的供热需求。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包括以下的至少一种: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获取冷媒系统的启动时间并确定所述启动时间小于设定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且所述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控制所述冷媒主路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且控制所述冷媒主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断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包括: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出水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并且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控制所述冷媒主路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断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电价信息;根据所述电价处于谷期,设定所述第二设定值为第一温度;根据所述电价处于峰期,设定所述第二设定值为第二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以下的至少一种:获取电价信息并确定电价处于谷期且所述热传输系统停机;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且所述热传输系统停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还提出一种温控设备,所述温控设备包括:冷媒系统,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冷媒主路和并联于所述冷媒主路的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热传输系统,所述热传输系统包括热传递循环管路,所述热传递循环管路包括热传递主路和并联于所述热传递主路的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蓄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热传递主路的出水端并用于检测所述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控制装置,与所述冷媒系统、所述热传输系统和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均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蓄热器与和第二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出水温度、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和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支路和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的通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温控设备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获取电价信息,并根据电价信息、所述出水温度和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支路、所述第二冷媒支路、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的通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阀门组件,所述第一阀门组件设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支路的冷媒流量;第二阀门组件,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设于所述热传递循环管路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和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的冷媒流量;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和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均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四通换向阀;压缩机,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冷媒主路连通,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压缩机均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出水温度、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和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压缩机的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温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温控设备;
10、冷媒循环管路;11、冷媒主路;12、第一冷媒支路;13、第二冷媒支路;121、第一电子膨胀阀;131、第二电子膨胀阀;
20、热传递循环管路;21、热传递主路;22、第一热传递支路;23、第二热传递支路;24、三通阀;25、循环水泵;26、过滤器;
30、第一换热器;40、第二换热器;50、蓄热器;
101、第一温度传感器;102、第二温度传感器;
80、控制装置;60、风机组;70、压缩机;90、四通换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
温控设备包括:冷媒系统、热传输系统和蓄热器。冷媒系统用于在第一换热器中生成热量并将热量输出给热传输系统,可理解地,热传输系统实质为冷媒系统传递热量或冷量的中间媒介,热传输系统用于将冷媒系统制造的热量或冷量向外输送至电池包、数据机房等,以对电池包、数据机房等进行温度控制。其中,冷媒系统具有冷媒循环管路,其包括冷媒主路、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第一冷媒支路与第二冷媒支路并联于冷媒主路,使冷媒主路与第一冷媒支路以及冷媒主路与第二冷媒支路分别构成一个冷媒流动循环。热传输系统具有热传递循环管路,其包括热传递主路、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并连于热传递主路,使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以及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分别构成一个冷却液流动循环。冷媒系统中的第一换热器可以作为冷凝器也可以作为蒸发器,在冷媒系统向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供热时,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分别与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一冷媒支路相连通,在供热过程中,
第一冷媒支路中的气态冷媒在第一换热器中由气态相变为液态释放热量,从而提高第一热传递主路中的冷却液的温度,使第一热传递支路获取热量。蓄热器内部填充蓄热材料,蓄热材料可以为相变材料以提高蓄热器的蓄热密度,蓄热器分别与第二热传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相连通,第二冷媒支路中的气态冷媒在蓄热器中由气态相变为液态并释放热量,从而提高蓄热器内部的温度,或者使蓄热材料发生相变使蓄热器储蓄热量,当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时,蓄热器中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和热传递主路向外输出。
如图1所示,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102: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103: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
在步骤S101中,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第二冷媒支路中的气态冷媒在蓄热器中由气态相变为液态并释放热量,从而提高蓄热材料的温度,或者使蓄热材料发生相变使蓄热器储蓄热量。可理解地,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说明温控设备存在蓄热运行的条件。例如,在温控设备运行过程中,当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冷媒系统运行时产生的全部或者部分的热量存储在蓄热器,且不会对电池包或者数据机房的温度控制产生不良影响,具体地,在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存在热量需求之前,例如电池包停止运行期间,先控制冷媒系统运行并使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将热量存储在蓄热器。又如,当冷媒系统的制热量超出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所需求的热量时,利用第二冷媒支路将剩余部分的热量存储在蓄热器中,以达到储能的目的。可理解地,在温控设备的温控调节目标不同时,第一预设条件可以基于实际运行环境以及温控调节目标自身的运行特点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步骤S102和步骤S103中,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实质为温控设备向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输出热量的冷却液介质的温度,当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时,则说明出水温度较低,从而可以合理地推出电池包或数据机房内部环境的温度较低,电池包或数据机房需要热量供给。并且当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则可能存在当前温控设备的制热量不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的情况,因此,在步骤S103中,控制热传递主路与述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将蓄热器存储的热量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热传递主路输送至电池包,以弥补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启动初期供冷不足,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
可理解地,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说明当前温控设备的制热量不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例如,在温控设备运行过程中,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将冷媒系统运行时产生的全部的热量仍然不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的热量需求。具体地,
在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处于启动到稳定输出的过程的时间段内,冷媒系统的热输出量不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因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设定为冷媒系统的启动时间段小于设定时间值,设定时间值即为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自启动到稳定输出的过程的时间段,设定时间值根据环境温度、电池或数据机房的调节目标温度,以及冷媒系统的功率的不同设定不同值,设定时间值的取值范围可以是5秒至20分钟,例如可以是10s、20s、30s、50s、1分钟、5分钟等。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预设条件可以是环境温度值,例如环境温度过低,使得冷媒系统制热负载过大,低温环境下的冷媒系统热输出量不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
可理解地,第二预设条件还可以基于实际运行环境以及温控调节目标自身的运行特点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环境温度;
步骤S202: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203: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204: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202与步骤S101相同,步骤S203与步骤S10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201中,通过获取环境温度信息可以了解冷媒系统的工作环境,其包括冷媒系统冷凝器与外界空气的换热效率,一般地,在制冷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当环境温度越低,则蒸发器的换热效率越低,冷媒系统的负载以及能耗越高,因此,在步骤S204中,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即为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说明环境温度较低,在此状态下,由于压缩机在启动到稳定输出具有过渡时间而导致不能及时向电池包或数据机房供给足够的热量,因此,通过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使蓄热器存储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热传递主路输送至电池包,以弥补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自身功率限制的不足,减轻冷媒系统的负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的前提下避免冷媒系统超负荷运行造成冷媒系统的损坏,有利于温控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获取环境温度;
步骤S302: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303: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304: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且控制第二冷媒支路断开。
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301-步骤S303与步骤S201-步骤S20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304中,当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时,说明环境温度较低,此时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负载较大,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压缩机制热能力不足以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供热需求,一方面,通过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利用蓄热器的热量对冷夜主路中的部分冷却液进行加热,输出部分热量,另一方面,使第二冷媒支路断开,冷媒系统停止对蓄热器供热,使冷媒主路和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将冷媒系统的产生的热量全部集中至第一换热器,使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利用冷媒系统中的第一换热器对冷夜主路中剩余部分的冷却液进行加热,以确保能够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供热量的需求。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蓄热器存储的热量,用于弥补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自身功率限制的不足,减轻冷媒系统的负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高频运行,有利于温控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中的冷却液的流量,调节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使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能够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在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前提下,使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在额定功率内运行。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电价信息的步骤。具体地,电价信息具体指峰谷分时电价,峰谷分时电价是指根据电网的负荷变化情况,将每天24小时划分为高峰、平段、低谷等多个时段,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以鼓励用电客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基于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以及节省用电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当电价处于谷期时,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一温度,当电价处于峰期时,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二温度,其中,第二温度大于第一温度。
可理解地,当电价处于谷期时,用电的客户较少,并且电价成本较低,判断蓄热器进行放热以向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输出热量环境温度可以适当调低,例如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一温度。而当电价处于峰期时,电价成本较高,判断蓄热器进行放冷的环境温度可以适当降高,例如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二温度,在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热量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温控设备的用电成本,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1:获取环境温度;
步骤S402:根据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403: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404: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断开。
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403-步骤S404与步骤S103-步骤S104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402中,满足第一预设件即为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通过获取环境温度信息可以了解冷媒系统的工作环境,其包括冷媒系统冷凝器与外界空气的换热效率,一般地,在制热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当环境温度越高,则蒸发器的换热效率越高,冷媒系统的负载以及能耗越低,因此,在步骤S303中,当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时,说明环境温度较高,因此利用高环境温度,启动冷媒系统使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并以较小的能耗达到在蓄热器中存储较多热量的目的,从而减小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进行长期温控时的总体的能耗。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01:获取环境温度;
步骤S502:根据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503: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504: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并且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且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断开。
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501-步骤S503与步骤S401-步骤S40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步骤S504中,当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时,说明环境温度较高,此时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负载较小,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可能存在压缩机制热能力过剩使压缩机低频运行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中,一方面,冷媒系统的压缩机在正常频率工作状态下,通过控制冷媒主路与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冷媒系统产生的过剩部分热量存储于蓄热器中,并使第二热传递支路断开,避免或减少蓄热器中热量的损耗或流失,另一方面,使冷媒主路与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将部分热量输送至第一换热器,并通过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将输出至第一换热器部分的热量供给电池包或数据机房,以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供热量需求。
本实施方式中,将冷媒系统产生的过剩部分的热量存储在蓄热器中,从而在电池包或数据机房存在热量需求时,将蓄热器存储的热量输送至电池包,弥补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启动初期供冷不足,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并且还能防止高温环境下压缩机低频运行,从而避免由于压缩机低频运行导致的带液压缩、回油不理想、压缩机振动大造成震动噪音甚至管路断管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中的冷媒的流量,使第一换热器的放热量和蓄热器的蓄热量相互配合,在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能够大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前提下,使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在额定功率内运行,从而避免压缩机低频运行。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获取电价信息的步骤。具体地,电价信息具体指峰谷分时电价,峰谷分时电价是指根据电网的负荷变化情况,将每天24小时划分为高峰、平段、低谷等多个时段,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以鼓励用电客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电价在不同城市不同的季节其峰期和谷期的时间段不同,因此,可根据温控设备所处实际地域以及季节等因素确定电价的峰期和谷期时段。例如,在一些城市中,如北京的电价峰期在10:00-15:00;18:00-21:00的时间段,电价谷期在23:00-7:00的时间段,在夏季北京的电价的最高峰期时段在11:00-13:00。又如,广州的电价峰期在10:00-12:00;14:00-19:00;的时间段,电价谷期在00:00-8:00的时间段。因此,基于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以及节省用电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当电价处于谷期时,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一温度,当电价处于峰期时,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二温度,其中,第二温度大于第一温度。
可理解地,当电价处于谷期时,用电的客户较少,并且电价成本较低,判断蓄热器进行蓄热的环境温度可以适当调低,例如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一温度。而当电价处于峰期时,电价成本较高,判断蓄热器进行蓄热的环境温度可以适当降高,例如将第二设定值设定为第二温度,在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热量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温控设备的用电成本,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601:获取热传输系统的停机信息;
步骤S602:获取电价信息;
步骤S603:根据电价处于谷期且热传输系统停机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604: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605: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604与步骤S102相同,步骤S605与步骤S10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601中,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即为热传输系统停机并且电价处于谷期,具体地,停机信息可以是上位机向温控设备发出的热传输系统停止运行的电信号指令,或者停机信息也可以是基于热传输系统中的循环水泵的停止运转的状态信号,当获取得到停机信息时,说明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不存在温控需求。在步骤S602和步骤S603中,基于提高电力资源利用率以及节省用电成本等综合因素考虑,在获取停机信息的前提下,当电价处于谷期时,可以控制冷媒系统独立开启,并通过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将热量存储在蓄热器,以便于在冬天或高纬度环境中的低温环境下,在电池包启动时具有供热需求时,可以利用蓄热器存储的热量,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热传递主路输送至电池包,以弥补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启动初期供热不足,满足电池包的热量需求。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01:获取热传输系统的停机信息;
步骤S702:获取环境温度;
步骤S703:根据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且热传输系统停机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
步骤S704: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步骤S705: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701与步骤S601相同,步骤S704与步骤S102相同,步骤S705与步骤S10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步骤S702中,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即为热传输系统停机并且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通过获取环境温度信息可以了解冷媒系统的工作环境,其包括冷媒系统冷凝器与外界空气的换热效率,一般地,在制冷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当环境温度越高,则蒸发器的换热效率越高,冷媒系统的负载以及能耗越低,因此,在步骤S703中,当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时,说明环境温度较高,因此利用低环境温度,启动冷媒系统使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并以较小的能耗达到在蓄热器中存储较多热量的目的,从而减小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进行长期温控时的总体的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提出的控制方法中,第一设定值的取值范围为:0℃~60℃,优选为5℃~25℃,例如可以是10℃、15℃、20℃等。
第二设定值的温度取值范围为-60℃~60℃,优选为-10℃~20℃,根据不同电池包设备的最佳工作温度可对第二设定值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第二设定值可以是-5℃、-2℃、0℃、2℃、5℃、8℃、10℃等。
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差的绝对值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1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出一种温控设备100,如图9和图10所示,温控设备100包括冷媒系统、热传输系统、蓄热器50、第一温度传感器101、第二温度传感器102和控制装置80。具体地,冷媒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10、设于冷媒循环管路10上的压缩机70、第一换热器30、第二换热器40和设于第二换热器40一侧的风机组60,冷媒循环管路10包括冷媒主路11以及第一冷媒支路12和第二冷媒支路13,第一冷媒支路12和第二冷媒支路13并接连通与冷媒主路11上,冷媒主路11中的冷媒能够分别经过第一冷媒支路12和第二冷媒支路13完成循环流动。热传输系统包括热传递循环管路20、循环水泵25和过滤器26等,热传递循环管路20包括热传递主路21、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并接连通与热传递主路21上,在热传递主路21中的冷却液能够分别经过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完成循环流动,循环水泵25、过滤器26、和电加热件27均设于热传递主路21。
第一温度传感器101设于靠近热传递主路21的出水口的热传递主路21,第一温度传感器101用于获取热传递主路21的出水温度。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30分别与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一冷媒支路12相连通,蓄热器50分别与第二热传递支路23和第二冷媒支路13相连通,蓄热器50内填充有蓄热材料用于存储热量。冷媒系统在向电池包供热过程中,第一换热器30为冷凝器,用于输出热量,第二换热器40为蒸发器,在温控设备100的运行过程中,冷媒系统启动压缩机70将冷媒输送至第二换热器40吸热后,经冷媒主路11并通过第一冷媒支路12和第二冷媒支路13将热量分别输送至第一换热器30以及蓄热器50中,气态冷媒在第一换热器30或蓄热器50中相变冷凝放热,从而通过第一换热器30或蓄热器50向热传输系统供给热量,热传输系统通过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热传递主路21或者通过第二热传递支路23和热传递主路21将热量输送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实现对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的温度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温度传感器102用于获取环境温度,控制装置80与冷媒系统、热传输系统、第一温度传感器10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02均电连接,控制装置80用于根据出水温度和环境温度控控制第二冷媒支路13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的通断,从而实现温控设备100的自动化控制。
本实施方式中,温控设备100还包括第一阀门组件和第二阀门组件,第一阀门组件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12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31,第一电子膨胀阀121设于第一冷媒支路12并位于第一换热器30背离压缩机的一侧,第二电子膨胀阀131设于第二冷媒支路13并设于蓄热器50背离压缩机的一侧。第二阀门组件包括三通阀24,三通阀24热传递循环管路20并位于第一换热器30和蓄热器50的上游侧,三通阀24的三个连接口分别与热传递主路21、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连通。其中,控制装置80与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第二电子膨胀阀131、三通阀24均电连接,因此,控制装置80通过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第二电子膨胀阀131和三通阀24的开度分别控制第一冷媒支路12、第二冷媒支路13、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的通断及其流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阀门组件包括第一二通阀(图中未示出)和第二二通阀(图中未示出),第一二通阀设于第一热传递支路22并位于第一换热器30的上游侧,第二二通阀设于第二热传递支路23并位于蓄热器50的上游侧,控制装置80与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均电连接,因此,控制装置80通过控制第一二通阀和第二二通阀的开度分别控制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的通断及其流量。
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80还用于获取电价信息和停机信息,控制装置80能够综合电价信息、停机信息、出水温度和环境温度控制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第二电子膨胀阀131和三通阀24的开度,从而实现控制第一冷媒支路12、第二冷媒支路13、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的通断及其流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冷媒系统还包括四通换向阀90,四通换向阀90设于冷媒主路中,压缩机70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均通过四通换向阀90与冷媒主路11连通。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80与四通换向阀90和压缩机70均电连接,当电池包需要升温时,控制装置控制四通换向阀90处于第一状态以使压缩机70与冷媒主路11连通,此时,冷媒系统中的冷媒流动方向一路为:压缩机70出气口、冷媒主路11、第一冷媒支路12、第一换热器30、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第一冷媒支路12、冷媒主路11、第二换热器40、冷媒主路11、压缩机70回气口;或者另一路为:压缩机70出气口、冷媒主路11、第二冷媒支路13、蓄热器50、第二电子膨胀阀131、第二冷媒支路13、冷媒主路11、第二换热器40、冷媒主路11、压缩机70回气口。当四通换向阀90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换热器30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40为蒸发器,使得冷媒系统能够向电池包输出热量。
当电池包需要降温时,控制装置控制四通换向阀90处于第二状态以使压缩机70与冷媒主路11连通,当四通换向阀90处于第二状态时转变冷媒循环管路中的冷媒流向,此时第一换热器30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40为冷凝器,使得冷媒系统能够向电池包输出冷量。
本发明提出的温控设备100根据出水温度、环境温度以及循环水泵25的运行状况和电价信息具有多种运行模式,其至少包括如下三种运行模式:
第一,蓄热模式:
当循环水泵25运行且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电价为谷期时环境温度大于第一温度或者电价为峰期时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启动温控设备100的蓄热模式。
在蓄冷模式下,控制装置80控制三通阀24与第一热传递支路22的连接口全部开启,使热传递主路21与第一热传递支路22全通,控制三通阀24与第二热传递支路23的连接口关闭,使第二热传递支路23断开,第二热传递支路23流向蓄热器50的冷却液流量为零。控制装置80控制压缩机70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12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31均开启,控制风机组60开启。
在蓄热模式下,冷却液的流动顺序依次为热传递主路21进水口、热传递主路21、循环水泵25、三通阀24、第一热传递支路22、第一换热器30、第一热传递支路22、热传递主路21、电加热件27、热传递主路21出水口。冷媒系统中的冷媒流动循环包括两路,一路为:压缩机70出气口、冷媒主路11、第一冷媒支路12、第一换热器30、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第一冷媒支路12、冷媒主路11、第二换热器40、冷媒主路11、压缩机70回气口;另一路为:压缩机70出气口、冷媒主路11、第二冷媒支路13、蓄热器50、第二电子膨胀阀131、第二冷媒支路13、冷媒主路11、第二换热器40、冷媒主路11、压缩机70回气口。
在蓄冷模式中,控制装置80调控第一电子膨胀阀12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31的开度从而调节第一冷媒支路12和第二冷媒支路13中的冷媒流量,将部分热量储存在蓄热器50,并且在热传递主路21的出水温度能够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前提下,使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70在额定功率内运行,从而避免压缩机70低频运行。
第二,放热模式:
当循环水泵25运行且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温度、电价为谷期时环境温度小于第一温度或者电价为峰期时环境温度小于第二温度时,启动温控设备100的放热模式。
在放热模式下,控制装置80控制三通阀24与第一热传递支路22的连接口部分开启,并控制三通阀24与第二热传递支路23的连接口部分开启,使热传递主路21与第一热传递支路22和第二热传递支路23均连通,并通过调节三通阀24双向开度比例可满足出水温度接近或达到第一设定值的要求。控制装置80控制压缩机70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12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131关闭,控制风机组60开启。
在放热模式下,冷却液循环包括两路,一路为热传递主路21进水口、热传递主路21、循环水泵25、三通阀24、第一热传递支路22、第一换热器30、第一热传递支路22、热传递主路21、电加热件27、热传递主路21出水口;另一路为热传递主路21进水口、热传递主路21、循环水泵25、三通阀24、第二热传递支路23、蓄热器50、第二热传递支路23、热传递主路21、电加热件27、热传递主路21出水口;冷媒系统中的冷媒流动循环为一路:压缩机70出气口、冷媒主路11、第一冷媒支路12、第一换热器30、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第一冷媒支路12、冷媒主路11、第二换热器40、冷媒主路11、压缩机70回气口。
在放热模式中,控制装置80调控第一电子膨胀阀121的开度、三通阀24双向流量的比例,用于配合调整蓄热器50的放热量,利用蓄热器50存储的热量,用于弥补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70自身功率限制的不足,减轻冷媒系统的负载,满足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的热量需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冷媒系统中的压缩机70高频运行,有利于温控设备100长期稳定的运行。
第三,待机蓄热模式:
当循环水泵25停止时,控制装置80获取循环水泵25的停机信息,或者停机信息为上位机向温控设备100发出的停机信息,停机信息具体为停止向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供冷的讯号,因此使得循环水泵25停止运行。当控制装置80获取停机信息时,则说明电池包或数据机房等没有供热需求,此时热传输系统停止运行。并且,当电价处于谷期或者环境温度大于第二温度时,启动待机蓄热模式。
在待机蓄热模式下,控制装置80控制压缩机70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131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121关闭,控制风机组60开启。循环水泵25停止运行,三通阀24不动作或执行待机开度。
在待机蓄热模式下,热传递循环管路20中的冷却液不循环。冷媒系统中的冷媒循环管路10中的冷媒循环具有一路,冷媒流动的顺序为:压缩机70出气口、冷媒主路11、第二冷媒支路13、蓄热器50、第二电子膨胀阀131、第二冷媒支路13、冷媒主路11、第二换热器40、冷媒主路11、压缩机70回气口。
本模式下,在温控设备100中的热传输系统待机时,可以利用电价谷期或者高温时段或高温环境将热量存储在蓄热器50中,以备需求时在放冷模式下放冷使用、或压缩机70开机启动时作为热量补充。
本发明提出的温控设备,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在压缩机制冷系统中增加四通阀,用四通阀换向为热泵机组替代电加热方案,可有效提高整机运行能效。
2.本发明通过增加蓄热循环,可充分利用“谷期”电资源蓄热,节约运行成本的同时可确保制热输出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一中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如图8所示,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01:获取制热指令;
步骤S802:获取循环水泵的运行信息并判断循环水泵是否开机,若是则执行步骤S803,若否则执行步骤S806;
步骤S803:判断电价是否处于谷期,若是则执行步骤S804,若否则执行步骤S805;
步骤S804:判断环境温度T4是否大于第一温度TO1,若是则执行步骤S807,若否则执行步骤S808;
步骤S805:判断环境温度T4是否大于第二温度TO2,若是则执行步骤S807,若否则执行步骤S808;
步骤S806:判断电价是否处于谷期或者判断环境温度T4是否大于第二温度TO2,若是则执行步骤S809,若否则返回上一步;
步骤S807:控制压缩机和循环水泵开启,且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冷媒主路和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且控制第二热传递支路断开;
步骤S808:控制压缩机和循环水泵开启,且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冷媒主路和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且控制第二冷媒支路断开;
步骤S809:控制压缩机开启,控制循环水泵关闭,且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一冷媒支路断开。
本实施方式中,获取制热指令,具体可以是当热传递主路中的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时,控制装置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生成的制热指令,并控制压缩机开机,使压缩机出气口排出的气态冷媒通过四通换向阀输送至第一换热器冷凝放热,从而向电池包输出热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制热指令可以是上位机向控制装置发出的制热指令,控制装置根据上位机的制热指令控制冷媒系统运行,向电池包输送热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本发明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所涉及的处理器例如可以是温控设备上的处理器,温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车载式液冷空调,风冷冷水空调中的至少一种。控制方法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的至少一个步骤:控制冷媒主路和第二冷媒支路连通;获取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根据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控制热传递主路与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另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 A,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设备包括:冷媒系统、热传输系统和蓄热器,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冷媒主路、第一换热器和并联于所述冷媒主路的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所述热传输系统包括热传递主路和并联于所述热传递主路的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蓄热器与和第二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冷媒主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支路连通,以使所述蓄热器储能;
获取所述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根据所述出水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值且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连通,以使所述蓄热器放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包括以下的至少一种:
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
获取冷媒系统的启动时间并确定所述启动时间小于设定时间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值且所述出水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控制所述冷媒主路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且控制所述冷媒主路与所述第二冷媒支路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包括:
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出水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值并且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控制所述冷媒主路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连通,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连通,并控制所述热传递主路与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断开。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电价信息;
根据所述电价处于谷期,设定所述第二设定值为第一温度;
根据所述电价处于峰期,设定所述第二设定值为第二温度;
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一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以下的至少一种:
获取电价信息并确定电价处于谷期且所述热传输系统停机;
获取环境温度并确定所述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值且所述热传输系统停机。
8.一种温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设备包括:
冷媒系统,所述冷媒系统包括冷媒循环管路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包括冷媒主路和并联于所述冷媒主路的第一冷媒支路和第二冷媒支路;
热传输系统,所述热传输系统包括热传递循环管路,所述热传递循环管路包括热传递主路和并联于所述热传递主路的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
蓄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热传递主路的出水端并用于检测所述热传递主路的出水温度;
控制装置,与所述冷媒系统、所述热传输系统和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均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和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通过所述蓄热器与和第二冷媒支路导热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出水温度、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和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控制所述第二冷媒支路和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的通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温度;
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获取电价信息,并根据电价信息、所述出水温度和所述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支路、所述第二冷媒支路、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和第二热传递支路的通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阀门组件,所述第一阀门组件设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冷媒支路和所述第二冷媒支路的冷媒流量;
第二阀门组件,所述第二阀门组件设于所述热传递循环管路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热传递支路和所述第二热传递支路的冷媒流量;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阀门组件和所述第二阀门组件均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
四通换向阀;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四通换向阀与所述冷媒主路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压缩机均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出水温度、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和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控制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压缩机的运行。
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读取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310385420.5A 2023-04-11 2023-04-11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50514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5420.5A CN116505140A (zh) 2023-04-11 2023-04-11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5420.5A CN116505140A (zh) 2023-04-11 2023-04-11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5140A true CN116505140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5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5420.5A Pending CN116505140A (zh) 2023-04-11 2023-04-11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514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5668B (zh) 一种带应急制冷功能的机房热管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14016B (zh) 一种氟泵自然冷却蒸发式冷凝冷水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29113B (zh) 一种汽车综合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KR100923962B1 (ko) 지열원을 활용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JP2018173257A (ja) 地中熱利用システム及び地中熱利用方法
CN102155772A (zh) 复叠式冰蓄冷空调系统和利用该系统对空调供冷的方法
CN113819514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66699A (zh)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13577A (zh) 内融冰冰蓄冷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US10883772B2 (en) Method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management for building and module and system
CN108518773B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系统
CN102628624A (zh) 复叠式溴化锂制冷和蓄冷系统
CN107421030B (zh) 一种基于相变微胶囊液浆储冷装置的冷却系统及运行方法
US20120304673A1 (en) Integrat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a fuel cell coupled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6598657A (zh)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581013A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池包热管理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747369B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KR101001293B1 (ko) 축·방냉 펌프를 분리한 에너지 절약형 빙축열 시스템
WO2013151105A1 (ja) 蓄熱システムおよび蓄熱システムの蓄熱方法
CN112856634A (zh)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及系统
CN201438010U (zh) 相变蓄能空调
CN219696549U (zh) 一种新型风电储能电池的热管理机组
CN116505140A (zh) 温控设备、温控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12109084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013303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温度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