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2497A -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2497A
CN116492497A CN202310510851.XA CN202310510851A CN116492497A CN 116492497 A CN116492497 A CN 116492497A CN 202310510851 A CN202310510851 A CN 202310510851A CN 116492497 A CN116492497 A CN 1164924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felt
cloth
carbon cloth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108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学辉
何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105108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924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92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24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18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containing inorganic materi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42Us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A61L15/425Porous materials, e.g. foams or spon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42Us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A61L15/46Deodorants or malodour counteractants, e.g. to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ammonia or bacte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300/0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 A61L2300/1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containing or releasing inorganic materials
    • A61L2300/108Elemental carbon, e.g. charco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300/0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 A61L2300/4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r mode of action
    • A61L2300/404Biocid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tiseptic ag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包括:碳布,其一面用于与创面接触;碳毡,与碳布的另一面结合,通过碳布将碳毡与创面分隔。通过将活性碳纤维碳布和碳毡结合到一起;利用精纺碳布纺织结构紧密,碳布表面光滑的特点,使得碳布不易于创面形成粘连,而且活性碳纤维之间摩擦力增大,纤维之间相互制约,不易脱落,解决了创面碳屑脱落的问题;活性碳纤维作为敷料具有抗微生物以及杀死微生物的双重功效,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并绝对性地减少换药频率,减少患者痛苦;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其他材质的隔膜相比,本发明采用碳布与创面接触,采用碳毡的吸附性优势,充分利用了活性碳纤维的优质特性。

Description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活性碳纤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背景技术
活性碳纤维,亦称纤维状活性碳,是继颗粒状活性碳和粉末状活性碳之后出现的第三代新型高效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以碳纤维(或预氧化纤维)为初始原料,经高温炭化和活化后,纤维上布满微孔,这使它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大等特点。活性碳纤维的孔径以微孔为主,且孔隙大都分布在纤维的表面,被吸附分子不需要扩散就可到达吸附表面的微孔内;而颗粒状活性碳的吸附需要被吸附分子经过大孔和中孔的扩散才能被微孔吸附。因此,纤维状活性碳的吸附速度大于颗粒状活性碳。
活性碳纤维是纺织材料转化而成的活性碳产品,是纺织品制造和聚合物热化学工艺技术融合的产物。活性碳纤维具有较优良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可以用于多种纺织应用,用不同的纺织技法将其制作成所需要的形态,如织物状(布)、无纺织物状(毡)、纸状、单纤维状和绳状等。纺织纤维经过纺织加工成形,多以布或毡的纺织品样态作为活性碳纤维的炭化前驱体。经过一系列热化学工艺处理,最终获得外观上与炭化前驱体形态类似的活性碳纤维,既可以制成各种吸附性能材料,还可以将活性碳纤维混纺或交织在其他纤维中,制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纤维制品。
不同的纺织工艺会对活性碳纤维的吸附性能产生影响。众所周知,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分布是影响活性碳纤维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相同活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相似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的活性碳毡和活性碳布,活性碳毡的吸附性能优于活性碳布。具有相同比表面积的活性碳纤维,和吸附质的接触面积与活性碳纤维的吸附能力成正比。活性碳布与活性碳毡相比,纤维之间结构紧密,造成其纤维与吸附质的接触面积相对变小;而活性碳毡结构为单纤维,在空间上交错排列,形成三维的立体结构,其纤维与吸附质的接触面积更大,更有利于对物质的吸附。
因为活性碳纤维具有生物组织相容性高、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效无毒的吸附材料。它发达的孔隙结构使之更加容易与颗粒状有毒、有害因子充分接触并将其吸入孔内。这种活性碳纤维具有形态多、有效吸附孔丰富、孔径分布均匀、易再生等优点。它能有效地防止毒害、除去臭味、滤除细菌、阻隔灰尘等。具有抗微生物以及杀死微生物的双重功效,故被用于生产医用敷料,以促进创面愈合并绝对性地减少换药频率,减少患者痛苦。
活性碳纤维作为医用敷料所具备的基本性能特征:①高吸水性及保湿性。能迅速吸收创面的渗出液并维持创面的微湿环境;②高吸附性。能够吸附创面及外界环境中的颗粒性污染物及细菌等微生物。能将组织渗出液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吸入微孔,通过改变它们的生存环境致其死亡,从而达到抗感染的作用;③良好的透气性。避免创面因缺氧和过度潮湿引起创面及周围皮肤组织的继发损伤。④有较高的远红外线放射率,可以促进创面胶原蛋白的形成以及生长因子的分泌。⑤组织相容性良好。对于人体组织来说,自然界中碳元素物质是大家公认的与人体组织相容性最好的物质之一,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异物引发的人体过敏反应。⑥无毒性。活性碳对人体无毒,甚至可以被人体安全摄取。⑦自身化学和物理性质稳定。经常规高温或辐照消毒组织不变性、不变型。⑧材料易于获得。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活性碳纤维的不断研究,能够获取的碳基材料越来越多,由原来的棉、竹等天然纤维发展到人工合成纤维如粘胶、聚丙烯、酚醛、沥青等,而且造价也越来越便宜。
另外,活性碳纤维作为一种优良的抗菌材料载体,可以有效促进抗菌材料(如铜、锌和银等低毒性纳米颗粒等)的分散,抑制其颗粒聚集和生长,因此有利于提高其抗菌性能。例如以活性碳纤维为主型材料,在其纤维表面负载了银纳米颗粒,就可以制备成为载银活性碳纤维,其表面负载的银纳米颗粒的尺寸更小,对细菌有更有效的杀伤能力。
目前市场上的活性碳纤维敷料多为碳毡产品。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发现,由于碳毡结构松散,经常会形成与创面组织及分泌物的粘连,影响创面愈合。另外,碳毡结构中的碳纤维易脱落,接触创面的碳纤维因其组织相容性高经常被创面修复细胞所包埋,形成异物性“纹身”。创面愈合后局部会留下黑色的碳纤维印迹(如图1和图2所示)。因此,近几年这种活性碳纤维敷料的直接应用量已经明显减少。为了避免活性碳纤维造成创面粘连及异物性“纹身”,许多厂家将原有的活性碳纤维敷料复合以各种材质的隔膜(无纺布、聚乙烯薄膜、藻酸盐薄膜等)用以阻隔活性碳纤维敷料与创面的直接接触。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是解决了创面粘连及异物性“纹身”问题,但是活性碳纤维敷料与创面不能直接接触,显然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具有的作为新型活性敷料的大部分性能优势。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包括:
碳布,其一面用于与创面接触;
碳毡,与碳布的另一面结合,通过碳布将碳毡与创面分隔。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与碳毡的结合方式为,将分别制作好的碳布和碳毡进行缝合。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与碳毡的缝合采用碳基纤维线。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与碳毡的结合方式为,在碳布的另一面制作出碳毡。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与碳毡的结合方式为,将碳毡的一面与贴合膜连接,将碳布放置在碳毡的另一面,并使碳布与贴合膜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的尺寸大于碳毡的尺寸,所述碳布未被碳毡覆盖的部分与贴合膜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的结构为平纹、斜纹、缎纹或者三向织物。
优选的是,所述三向织物结构包括:两组经纱和一组纬纱,每组经纱有两根,每组纬纱有两根。
所述三向织物结构包括:两组经纱和两组纬纱,每组经纱有一根,每组纬纱有一根。
优选的是,所述碳布和碳毡的结合包括:
将碳基纤维利用纺织工艺制成结构紧密的碳布;
将碳基纤维利用针刺工艺或水刺工艺制成碳毡;
利用碳基纤维线将制成的碳布和碳毡进行缝合。
优选的是,将分别制作好的碳布和碳毡进行缝合包括:
确定需要缝合的碳布的第一厚度,以及碳毡的第二厚度;
依据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确定碳基纤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缝合厚度;
通过碳基纤维线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将碳布和碳毡进行结合。
优选的是,所述连续缝合的方式为,碳基纤维线竖向穿过碳毡和碳布,并在碳布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预设距离,然后竖向穿过碳布和碳毡,并在碳毡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预设距离,重复上述过程。
优选的是,所述缝合厚度的确定包括:
依据碳毡的质量、初始体积以及制作碳毡所用的碳纤维材料密度确定碳毡的初始孔隙率;
依据初始孔隙率确定对应的初始吸附性系数;
判断初始吸附性系数是否大于预设吸附性系数,若初始吸附性系数大于预设吸附性系数,则表示碳毡符合使用要求;
依据预设吸附性系数和初始孔隙率,确定受压后满足预设吸附性系数的碳毡的最小厚度;
计算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与最小厚度的厚度差,所述缝合厚度大于或等于厚度差。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通过将活性碳纤维碳布和碳毡结合到一起;利用精纺碳布纺织结构紧密,碳布表面光滑的特点,使得碳布不易于创面形成粘连,而且活性碳纤维之间摩擦力增大,纤维之间相互制约,不易脱落,也就解决了创面碳屑脱落的问题;采用碳布和碳毡结合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作为敷料的创面使用前后的对比可知,采用碳布与创面接触,能够防止碳屑脱落,并且碳布和碳毡均为活性碳纤维制成,使得活性碳纤维能够直接与创面接触,并且与碳布结合到一起的碳毡可以充分发挥其高吸附的特性,保留了活性碳纤维作为敷料的全部优质特性,即具有抗微生物以及杀死微生物的双重功效,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并绝对性地减少换药频率,减少患者痛苦;而现有技术中采用其他材质的隔膜与创面接触,实际上将碳毡与创面分隔开了,无法充分发挥活性碳纤维的优势,因此,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其他材质的隔膜相比,本发明采用碳布与创面接触,采用碳毡的吸附性优势,充分利用了活性碳纤维的优质特性。
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碳毡作为敷料时,碳毡与创面组织粘连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碳毡作为敷料时,碳毡纤维与创面组织粘连的病理图(创面组织内存在散的碳纤维);
图3为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作为敷料时,取皮区使用精细纺织活性碳纤维碳布覆盖前的创面图;
图4为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作为敷料时,取皮区使用精细纺织活性碳纤维碳布覆盖14天后取皮区的创面图(取皮区大部分上皮化,无碳屑脱落,敷料与创面无粘连);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采用缝合方式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采用贴合膜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中碳布的平纹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中碳布的斜纹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中碳布的缎纹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中三向织物的基础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中三向织物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中三向织物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在缝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包括:
碳布1,其一面用于与创面接触;
碳毡2,与碳布1的另一面结合,通过碳布1将碳毡2与创面分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碳布1采用精纺织工艺制成,碳毡2采用针刺工艺或水刺工艺制成;在使用时,将碳布1与创面进行接触,创面组织渗出液会通过碳布1上的微孔流至碳毡2,碳毡2具备很好的吸附性,可将创面组织渗出液吸收;
为了解决活性碳纤维的创面粘连及创面碳屑脱落问题,本发明将活性碳纤维碳布1和碳毡2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利用精纺碳布纺织结构紧密,碳布表面光滑的特点,使得碳布1不易于创面形成粘连,而且活性碳纤维之间摩擦力增大,纤维之间相互制约,不易脱落,也就解决了创面碳屑脱落的问题;如图3和图4所示,为采用碳布1和碳毡2结合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作为敷料的创面使用前后的对比图,可见采用碳布1与创面接触,能够防止碳屑脱落,并且碳布1和碳毡2均为活性碳纤维制成,使得活性碳纤维能够与创面接触,并且与碳布结合到一起的碳毡可以充分发挥其高吸附的特性,还保留了活性碳纤维作为敷料的全部优质特性,即具有抗微生物以及杀死微生物的双重功效,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并绝对性地减少换药频率,减少患者痛苦;而现有技术中采用其他材质的隔膜与创面接触,实际上将碳毡2与创面分隔开了,无法充分发挥活性碳纤维的优势,因此,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其他材质的隔膜相比,本发明采用碳布1与创面接触,采用碳毡2的吸附性优势,充分利用了活性碳纤维的优质特性。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结合方式为,将分别制作好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种碳布1和碳毡2的结合方式,采用纺织缝合工艺将两者缝合到一起,在实际使用时,依据创面的大小,直接将结合后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裁剪,然后将碳毡2的表面粘合具备粘性的贴合膜即可将此活性碳纤维组织物贴附在创面上。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缝合采用碳基纤维线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碳布1与碳毡2两者结合时不引入其它材质的缝合线,优选采用活性碳纤维制成的碳基纤维线3,这样保证此活性碳纤维组织物整体无其它材质掺入,保证与创面贴附的均为碳纤维材料,进一步发挥活性碳纤维材料的优势,更好的利于创面恢复,减少患者疼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结合方式为,在碳布1的另一面制作出碳毡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二种碳布1和碳毡2的结合方式,是将碳基纤维利用精纺织工艺制成结构紧密的碳布1,然后将碳布1一侧面进行磨毛工艺处理,磨毛是纺织业中的一种工艺,是布料通过磨毛机和金刚砂皮的磨擦作用,使织物表面形成了一层具有短绒毛层,然后在短绒毛层的一侧采用针刺工艺制作出碳毡2,这样碳毡2通过短绒毛层与碳布1进行了结合;
这种结合方式的优势在于,制作出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较为均匀,不影响活性碳纤维的功能。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结合方式为,将碳毡2的一面与贴合膜4连接,将碳布1放置在碳毡2的另一面,并使碳布1与贴合膜4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碳布1的尺寸大于碳毡2的尺寸,所述碳布1未被碳毡2覆盖的部分与贴合膜4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三种碳布1和碳毡2的结合方式,也就是分别采用精纺织工艺和针刺工艺制作出碳布1和碳毡2,在使用时,依据创面的大小,分别对碳布1和碳毡2进行裁剪,使碳毡2的尺寸与创面相适应,碳布1的尺寸大于碳毡2的尺寸,然后将碳毡2先与具备粘性的贴合膜4进行粘结,再将碳布1覆盖在碳毡2外侧,将碳布1未被碳毡2覆盖的部分与贴合模4进行粘结,由此,碳毡2被碳布1和具备粘性的贴合膜4限位包裹在内,碳毡2和碳布1的位置均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不会轻易发生错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布1的结构为平纹110、斜纹120、缎纹130或者三向织物14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如图8所示为平纹110结构,经纱5与纬纱6以一上一下的交织形成的织物,其特点为,因经线5和纬线6每隔一根交错一次,相同根数的经纬纱排列,交织次数最多,所以交织点多,纱线屈曲最多,浮长线最短;采用此种结构编织的碳布质地坚牢、平整度高、透气性好,能够使创面组织渗出液均匀的被吸收至碳毡2内。
如图9所示为斜纹120结构,经线5和纬线6的交织点在织物表面呈现一定角度的斜纹线的结构形式;其特点为,交织次数较少,织物较为柔软,密度相对较大且厚度较厚,光泽性、弹性以及抗皱性比较好,便于与创面更好的贴合;斜纹120与平纹110相比,在组织循环内交织点较少,不易松散。
如图10所示为缎纹130结构,经线5或纬线6的浮线较长,交织点较少,它们虽形成斜线,但不是连续的,相互间隔距离有规律且均匀,其特点为,每间隔四根以上纱线发生一次经纱5与纬纱6的交错,且这些交织点为单独的、互不连续的、均匀分布在一个组织循环内;缎纹130结构表面平整,比平纹110、斜纹120较厚实,质地柔软,悬垂性好,可织的密度最大。
如图11所示为三向织物140的基础结构示意图,包括:两组经纱5和一组纬纱6,每组经纱5为一根,每组纬纱6为一根;是平面内三个不同方向的纱线以一定角度,按照特定交织规律彼此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一种平面三向织物,三组纱线相互以60度夹角进行交织,所以面内会形成六边形孔洞,由于六边形孔洞较大,若是与碳毡2结合后,碳毡2上脱落的碳屑容易从六边形孔洞穿过与创面接触;
在作为本发明的碳布1使用时,三向织物140可为以下两种结构:
如图12所示,第一种,所述三向织物140结构包括:两组经纱5和一组纬纱6,每组经纱5有两根,每组纬纱6有两根。此种结构是在基础结构的每组经纱5和纬纱6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一组纱线。
如图13所示,第二种,所述三向织物140结构包括:两组经纱5和两组纬纱6,每组经纱5有一根,每组纬纱6有一根。此种结构是在基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组纬纱6,以使得形成的六边形孔洞部分被填上,降低原有基础结构的孔隙率。
三向织物140不易松散变形,在使用需要进行裁剪时,与创面贴合后,裁剪口处不易松散,保证碳布1上每处孔洞分布的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布1和碳毡2的结合包括:
将碳基纤维利用纺织工艺制成结构紧密的碳布1;
将碳基纤维利用针刺工艺或水刺工艺制成碳毡2;
利用碳基纤维线3将制成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将碳基纤维利用精纺织工艺制成结构紧密且具有一定孔隙率的碳布1,保证创面组织渗出液能够透过碳布1上的微小孔洞,从而被碳毡2吸附,同时,精纺织形成的碳布1较为致密,表面光滑,与创面不会发生粘连,从而在将碳布1从创面上揭下来时,能够减少患者疼痛,也便于创面的愈合;将碳基纤维利用针刺工艺或水刺工艺制成碳毡2,然后再利用碳基纤维线3将制成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使得两者结合,且不会发生错位,便于使用。
精纺织工艺是经精梳设备工艺加工,通过多次梳理、并合、牵伸、纺纱、织造制成精纺面料织物,此织物表面平整光洁,织纹细密清晰,手感柔软,富有弹性,用手捏紧松开,折痕不明显,且能迅速恢复原状。
针刺工艺采用刺针对纤维或非织造布反复进行穿刺,以便加固纤维或者在非织造布表面形成毛圈,绒面等风格的一种加工方法。
水刺工艺通过高压水流的连续喷射产生水力作用,在这种作用下,排列好的纤维开始涌动、位移而重新排列,并且相互缠结,纤网在这种作用下加固并且具有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将分别制作好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包括:
确定需要缝合的碳布1的第一厚度,以及碳毡2的第二厚度;
依据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确定碳基纤维线3在竖直方向上的缝合厚度;
通过碳基纤维线3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将碳布1和碳毡2进行结合。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连续缝合的方式为,碳基纤维线3竖向穿过碳毡2和碳布1,并在碳布1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预设距离,然后竖向穿过碳布1和碳毡2,并在碳毡2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预设距离,重复上述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依据使用需要,选择合适厚度的碳布1和碳毡2,由于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后,缝合处的碳纤维尤其是缝合处的碳毡2会被挤压,从而使得其内部的孔洞被压缩,对碳毡2的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位于缝合处的创面组织渗出液不能很好的被吸收;
因此,为了解决缝合处的问题,碳基纤维线2在竖直方向上的缝合厚度对碳毡2的挤压,以不影响碳毡2的吸附性能为宜,也就是,需要依据碳布1和碳毡2的厚度之和来确定缝合厚度,保证在缝合完成后,缝合处对碳毡2的挤压作用尽量小,所以,优先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如图6所示,为连续缝合的方式,由于碳毡2内部摩擦力较大,因此,碳基纤维线3在缝合时不需要很大缝合力度,就可将碳毡2和碳布1缝合在一起,只要保证两者在水平方向不发生错位即可,碳基纤维线3也不容易从碳毡2内脱出;所以,优选碳基纤维线3的缝合厚度等于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如此,碳基纤维线3对碳毡2无挤压作用,并且碳毡2的表面摩擦力也较大,与碳布1之间也不会轻易发生错位,保证两者能够有效结合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吸附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缝合厚度的确定包括:
依据碳毡2的质量、初始体积以及制作碳毡2所用的碳纤维材料密度确定碳毡2的初始孔隙率;
初始孔隙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碳毡2的初始孔隙率,m为碳毡2的质量,ρ为碳纤维材料(致密材料)的密度,s为碳毡2的底面积,d为碳毡2的厚度。
依据初始孔隙率确定对应的初始吸附性系数ω0
初始吸附性系数ω0通过下述方法确定:
采用多孔性能检测设备对不同孔隙率的碳毡2进行吸附性系数的检测,获得在相同吸附面积以及相同压差下的不同孔隙率的碳毡2的吸附性系数;
其中,吸附性系数的确定公式为:
Q/A=ω*ΔP
其中,ω为吸附性系数,Q为通过碳毡2的流体流量,A为碳毡2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有效检测面积,ΔP为流体通过碳毡2之前和之后的压差;
绘制吸附性系数与孔隙率的关系曲线图(每个孔隙率在曲线图中均能够找到对应的吸附性系数);
判断初始吸附性系数ω0是否大于预设吸附性系数ωy,若初始吸附性系数ω0大于预设吸附性系数φy,则表示碳毡2符合使用要求;
依据预设吸附性系数ωy和初始孔隙率确定受压后满足预设吸附性系数ωy的碳毡2的最小厚度;
也就是,在关系曲线图中寻找与预设吸附性系数ωy对应的预设孔隙率依据预设孔隙率/>确定碳毡2的最小厚度,即碳毡2缝合受挤压后,能够满足吸附性要求的最小厚度;
计算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与最小厚度的厚度差,所述缝合厚度大于或等于厚度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由于在缝合过程中,缝合处或多或少都会对碳毡2形成挤压,因此,缝合厚度的确定较为重要,这里缝合厚度指的是碳基纤维线3缝合后穿过碳毡2和碳布1时的深度,缝合厚度越小,则对碳毡2挤压作用越大,缝合处的吸附性能越差,为了保证碳毡2的吸附性能,通过上述方法可以通过孔隙率来判断碳毡2的吸附性能,两者的关系具体可通过计算和实验获得关系曲线图,当然实验次数越多,则关系曲线图越准确;吸附性系数能够很好的体现碳毡2实际使用时对创面组织渗出液的吸附能力;
一般情况下,孔隙率越大则其吸附性能越好,当孔隙率达到一定值后,吸附性能趋于平稳不发生变化;
通过对缝合厚度的确定,可以对缝合过程进行调整,尽量减小缝合时缝合厚度的误差,保证碳毡2缝合处的吸附性能。
如图1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挑杆7,挑杆7通过驱动机构控制其前后移动,在碳基纤维线3沿竖直方向由下向上穿过碳布1和碳毡2时,挑杆7向前移动至碳基纤维线3准备在碳毡2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心位置处,则碳基纤维线3绕在挑杆7上,并随后沿竖直方向由上向下穿过碳毡2和碳布1,在碳基纤维线3准备在碳布1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时,驱动机构控制挑杆7向后移动,重复上述过程。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挑杆7,防止在进行缝合时,缝合力度过大而导致碳基纤维线3对碳毡表面造成挤压,从而使得缝合处的碳毡2的孔隙率减小;
挑杆7能够在进行缝合时,将碳基纤维线3与碳毡2表面的间距增加,然后在碳基纤维线3继续缝合准备在碳布1表面沿水平方向延伸时,将挑杆7撤去,从而位于碳毡2表面的碳基纤维线3比较松弛,不会对碳毡2形成过大的挤压力,这样,尽管在碳布1表面的碳基纤维线3对碳布1形成了挤压,也能够对此挤压进行补偿,使得碳毡2与碳布1的连接力度较小,不会对两者造成过大的挤压力,从而降低缝合处的碳毡2变形程度,保证缝合处的孔隙率能够满足预设吸附性系数,从而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碳布(1),其一面用于与创面接触;
碳毡(2),与碳布(1)的另一面结合,通过碳布(1)将碳毡(2)与创面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结合方式为,将分别制作好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缝合采用碳基纤维线(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结合方式为,在碳布(1)的另一面制作出碳毡(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与碳毡(2)的结合方式为,将碳毡(2)的一面与贴合膜(4)连接,将碳布(1)放置在碳毡(2)的另一面,并使碳布(1)与贴合膜(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的尺寸大于碳毡(2)的尺寸,所述碳布(1)未被碳毡(2)覆盖的部分与贴合膜(4)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的结构为平纹(110)、斜纹(120)、缎纹(130)或者三向织物(14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碳布(1)和碳毡(2)的结合包括:
将碳基纤维利用纺织工艺制成结构紧密的碳布(1);
将碳基纤维利用针刺工艺或水刺工艺制成碳毡(2);
利用碳基纤维线(3)将制成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将分别制作好的碳布(1)和碳毡(2)进行缝合包括:
确定需要缝合的碳布(1)的第一厚度,以及碳毡(2)的第二厚度;
依据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确定碳基纤维线(3)在竖直方向上的缝合厚度;
通过碳基纤维线(3)采用连续缝合的方式将碳布(1)和碳毡(2)进行结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厚度的确定包括:
依据碳毡(2)的质量、初始体积以及制作碳毡(2)所用的碳纤维材料密度确定碳毡(2)的初始孔隙率;
依据初始孔隙率确定对应的初始吸附性系数;
判断初始吸附性系数是否大于预设吸附性系数,若初始吸附性系数大于预设吸附性系数,则表示碳毡(2)符合使用要求;
依据预设吸附性系数和初始孔隙率,确定受压后满足预设吸附性系数的碳毡(2)的最小厚度;
计算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和与最小厚度的厚度差,所述缝合厚度大于或等于厚度差。
CN202310510851.XA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Pending CN1164924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0851.XA CN116492497A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10851.XA CN116492497A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2497A true CN116492497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6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10851.XA Pending CN116492497A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92497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2020311A1 (en) * 1991-05-21 1992-11-26 Smith & Nephew Plc Hygienic absorbent devices
CN2652362Y (zh) * 2003-09-12 2004-11-03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复合式医用活性炭纤维敷料
GB201418454D0 (en) * 2014-10-17 2014-12-03 Brightwake Ltd Composite wound dressing
CN205598094U (zh) * 2016-02-24 2016-09-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一种压力可视型创面渗液管理敷料
CN107249651A (zh) * 2015-02-27 2017-10-13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医疗用材料和防粘连材料
CN114714641A (zh) * 2020-12-22 2022-07-0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的制造方法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
CN115282785A (zh) * 2022-09-30 2022-11-04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MXene复合吸附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2020311A1 (en) * 1991-05-21 1992-11-26 Smith & Nephew Plc Hygienic absorbent devices
CN2652362Y (zh) * 2003-09-12 2004-11-03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复合式医用活性炭纤维敷料
GB201418454D0 (en) * 2014-10-17 2014-12-03 Brightwake Ltd Composite wound dressing
CN107249651A (zh) * 2015-02-27 2017-10-13 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 医疗用材料和防粘连材料
CN205598094U (zh) * 2016-02-24 2016-09-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一种压力可视型创面渗液管理敷料
CN114714641A (zh) * 2020-12-22 2022-07-0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的制造方法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
CN115282785A (zh) * 2022-09-30 2022-11-04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MXene复合吸附膜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亚梅主编: "土木工程材料", 30 June 2021,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pages: 8 - 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6155B1 (ko) 마스크팩용 혼섬부직포
JPH05228174A (ja) 針で処理した奇麗で乾燥した接面組成物
JPS61501009A (ja) 吸収性ラミネ−ト
US9284663B2 (en) Articles containing woven or non-woven ultra-high surface area macro polymeric fibers
KR102240747B1 (ko) 광학적으로 투명한 습식 부직포 셀룰로오스 섬유 직물
ES2864644T3 (es) Tela de fibra de celulosa no tejida con distribución de diámetro de fibra
CN103126806A (zh) 高湿强度伤口敷料
WO2015193530A1 (es) Tejido no tejido
CN202982403U (zh) 高湿强度伤口敷料
CN116492497A (zh)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组织物结构
US20210315747A1 (en) Absorbent article
CN218979486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吸收用品
CN116549704A (zh) 一种抗创面粘连、抗碳屑脱落的活性碳纤维敷料
WO2006011453A1 (ja) 立体編物および芯材並びに積層体
JP4431457B2 (ja) 吸水性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49933A (ja) 伸縮性不織布
JP3011892B2 (ja) 吸水性タフテッドカーペット
CN220158551U (zh) 一种抗菌型医用涂布无纺布
CN212332031U (zh) 一种医用非织造布片
JP2020033683A (ja) 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用布帛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
CN108451721A (zh) 一种多功能护理垫
CN219007259U (zh) 一种木浆复合无纺布
CN214806051U (zh) 一种带有干爽导流功能的复合无纺布
CN213552954U (zh) 一种耐腐蚀性的尿不湿搭接料
CN2638572Y (zh) 复合多层多孔抗菌抗螨被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