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0736A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0736A
CN116490736A CN202180079399.5A CN202180079399A CN116490736A CN 116490736 A CN116490736 A CN 116490736A CN 202180079399 A CN202180079399 A CN 202180079399A CN 116490736 A CN116490736 A CN 1164907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ront side
indoor unit
exchange portion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3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90736B (zh
Inventor
村上智哉
藤田浩辉
多田宽之
藤原海
木村恭彰
角间一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490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0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90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0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壳体(31)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为260mm以下。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为290mm以下。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为15°以上。

Description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包括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空调装置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在具有吹出开口的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涡旋状的吹出流路。由横流风扇吹入壳体内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中被冷却或加热后的空气流经吹出流路后,从吹出开口被供向室内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7-535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存在减小壳体高度的需求。若壳体的高度减小,则例如能够将空调室内机设置在窗户与天花板之间的壁面上。另一方面,现有示例的空调室内机通常采用使吹出流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结构。这样一来,能够确保使气流从吹出开口沿水平方向流动。
然而,在上述现有示例的结构中,由于吹出流路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大,所以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也会变大。其结果是,难以减小壳体的高度和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壳体的高度且能够减小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31、横流风扇50以及流路形成部60,所述壳体31形成外轮廓并具有吹出开口37,所述横流风扇50收纳于所述壳体31内,所述流路形成部60在所述横流风扇50与吹出开口37之间形成涡旋形状的吹出流路61,所述壳体31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为260mm以下,所述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为290mm以下,所述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为15°以上。
在第一方面中,因为壳体31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为260mm以下,所以能够减小壳体31的高度。因为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为15°以上,所以与例如涡旋角度θa小于15°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小整个吹出流路6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由此,即使将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设为290mm以下,也能够在壳体31的内部确保足够的空间。
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涡旋角度θa为35°以下。
若涡旋角度θa大于35°,则整个吹出流路61的高度变得过大。而且,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得过小。在第二方面中,通过将涡旋角度θa设为35°以下,从而能够抑制整个吹出流路61的高度。其结果是,能够使壳体31的最大高度H在260mm以下。而且,能够抑制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得过小。
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流路形成部60具有第一部70,所述第一部70形成位于所述吹出流路61的前侧的第一面73,所述第一面73和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θb为15°以上。
在第三方面中,因为吹出流路61的第一面73与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θb为15°以上,所以能够减小整个吹出流路6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第四方面在第一到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壳体31的后表面33与所述吹出开口37的后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2为125mm以下。
在第四方面中,通过将从壳体31的后表面(后板33)到吹出开口37的后端为止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2设为125mm以下,从而能够减小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
第五方面在第一到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包括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前侧的前侧热交换部41、和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后侧的后侧热交换部42,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和所述后侧热交换部42具有翅片F和沿该翅片F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为所述后侧热交换部42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的两倍以上。
在第五方面中,因为前侧热交换部41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为后侧热交换部42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的两倍以上,所以能够降低通过前侧热交换部41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在吹出流路61中靠近前侧的位置流动的空气的流速。
若在吹出流路61中靠近前侧的位置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变小,则有可能产生所谓的喘振现象,即壳体31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吹出开口37的前侧部分逆流到吹出流路61中。相对于此,在第五方面中,能够确保在吹出流路61中靠近前侧的位置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因此能够抑制喘振现象的发生。
第六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包括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前侧的前侧热交换部41、和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后侧的后侧热交换部42,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包括前侧倾斜部H1,所述前侧倾斜部H1位于所述横流风扇50的上方且向该横流风扇50倾斜,所述后侧热交换部42包括后侧倾斜部42,所述后侧倾斜部42位于所述横流风扇50的上方且向所述横流风扇50倾斜,所述前侧倾斜部H1和所述后侧倾斜部42彼此分离,所述前侧倾斜部H1与所述后侧倾斜部42之间的最短距离L3为20mm以上,所述前侧倾斜部H1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θc为45°以下,所述后侧倾斜部42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θd为45°以下。
在第六方面中,前侧热交换部41的前侧倾斜部H1和后侧热交换部42的后侧倾斜部42彼此分离,且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20mm以上。由此,能够抑制前侧倾斜部H1和后侧倾斜部42与横流风扇50发生干扰,能够减小壳体31的高度H。
在第六方面中,因为前侧倾斜部H1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θc为45°以下,所以能够抑制前侧倾斜部H1的表面上的冷凝水向下方落下。因为后侧倾斜部42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θd为45°以下,所以能够抑制后侧倾斜部42的表面上的冷凝水向下方落下。
第七方面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包括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前侧的前侧热交换部41、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后侧的后侧热交换部42、以及布置在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的前侧的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所述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仅与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上部重叠。
在第七方面中,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仅与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上部重叠,而不与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下部重叠。由此,能够确保在吹出流路61中靠近前侧的位置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其结果是,能够抑制上述喘振现象的发生。
第八方面在第一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包括风向调节板91、92和控制装置100,所述风向调节板91、92改变从所述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的风向,所述控制装置100控制所述风向调节板91、92的姿态,以便利用康达效应从所述吹出开口37吹出水平方向的空气。
若将涡旋角度θa设为15°以上,则与涡旋角度θa小于15°的结构相比,吹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小。
在第八方面中,控制装置100将风向调节板91、92控制为规定的姿态,从而能够利用康达效应吹出水平方向的气流。由此,即使将涡旋角度θa设为15°以上,也能够确保吹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第九方面涉及一种空调装置,所述空调装置包括第一到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30。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管道系统简图;
图2是从前侧观察室内机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纵向剖视图,图3表示与横流风扇的轴心成直角的截面;
图4是包含空调装置的基本要素的方框图;
图5是处于水平吹风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6是处于下吹风模式时的室内机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7示出了图3中的规定尺寸和规定角度,图7省略了图3中的一部分器件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示出空调装置10的管道系统简图。空调装置10调节对象空间中的空气的温度。对象空间是室内空间I。空调装置10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制冷运转中,空调装置10对室内空间I中的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中,空调装置10对室内空间I中的空气进行加热。
空调装置10包括制冷剂回路11。在制冷剂回路11中填充有制冷剂。制冷剂回路11通过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空调装置10包括室外机20、室内机30、第一连接管道12以及第二连接管道13。空调装置10是具有一台室外机20和一台室内机30的一拖一式空调装置。室外机20包括压缩机2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4以及室外风扇25。室内机3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40和横流风扇50。
(1-1)室外机
室外机20设置于室外空间。
压缩机21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压缩机21是旋转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21由摆动式压缩机、滚动活塞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等构成。
室外热交换器22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2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室外风扇25输送室外空气。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空气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2。室外风扇25是螺旋桨风扇。
膨胀阀23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膨胀阀23是电子式膨胀阀或恒温式膨胀阀。
四通换向阀24使制冷剂回路1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发生正反反转。四通换向阀24在图1中的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和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状态下的四通换向阀24使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侧连通,并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0的气侧连通。第二状态下的四通换向阀24使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40的气侧连通,并使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2的气侧连通。
(1-2)室内机
室内机30设置于室内空间I。
室内热交换器40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40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
横流风扇50是输送室内空气的室内风扇。由横流风扇50输送的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0。
(1-3)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
第一连接管道12和第二连接管道13将室内机30和室外机20彼此连接起来。第一连接管道12是气管,第二连接管道13是液管。第一连接管道12与室内热交换器40的气侧端连接。第二连接管道13与室内热交换器40的液侧端连接。
(2)室内机的详细情况
图2是从前侧观察室内机30时的立体图。图3是室内机30的纵向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下”、“前”、“后”、“左”、“右”相关的语句都以图3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基准。
室内机30设置在墙面上。室内机30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室内机30包括壳体31、过滤器38、室内热交换器40、横流风扇50、流路形成部60、第一导风板91以及第二导风板92。
(2-1)壳体
壳体31形成室内机30的外轮廓。在壳体31的内部,形成有收纳过滤器38、室内热交换器40以及横流风扇50的内部空间S1。
如图2所示,壳体31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横向长度较长的箱状。壳体31具有前板32、后板33、上板34以及下板35。
前板32形成在壳体31的前端。前板32构成壳体31的前表面。后板33形成在壳体31的后端。后板33构成壳体31的后表面。
上板34形成在壳体31的上部。上板34包括第一上板部34a和第二上板部34b。第一上板部34a形成在上板34的前侧,第二上板部34b形成在上板34的后侧。第一上板部34a的前端与前板32的上端连接。第二上板部34b的后端与后板33的上端连接。第二上板部34b形成了壳体31的近似水平的上表面。第一上板部34a从前板32朝着第二上板部34b向斜上方延伸。
下板35形成在壳体31的下部。下板35包括第一下板部35a和第二下板部35b。第一下板部35a形成在下板35的前侧,第二下板部35b形成在下板35的后侧。第一下板部35a的前端与前板32的下端连接。第二下板部35b的后端与后板33的下端连接。第二下板部35b形成了壳体31的近似水平的下表面。第一下板部35a从前板32朝着第二下板部35b向斜下方延伸。
在壳体31的上部形成有吸入开口36。吸入开口36形成在上板34上。更严格地说,吸入开口36形成在第一上板部34a和第二上板部34b上。吸入开口36沿壳体3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吸入开口36将室内空间I中的空气吸入到壳体31的内部空间S1。吸入开口36位于比横流风扇50的旋转中心(轴心0)高的位置。
在壳体31的下部形成有吹出开口37。吹出开口37形成在下板35上。更严格地说,吹出开口37形成在第一下板部35a上。吹出开口37沿壳体31的长边方向延伸。吹出开口37朝向斜下方。吹出开口37向室内空间I吹出已流过吹出流路61后的空气。吹出开口37位于比横流风扇50的轴心0低的位置。吹出开口37的后端位于比横流风扇50的轴心0稍靠前侧的位置。
(2-2)过滤器
过滤器38布置在内部空间S1中室内热交换器40的上游侧。过滤器38捕集从吸入开口36送往室内热交换器40的空气中的尘埃等。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30具有除尘机构39。除尘机构39去除由过滤器38捕集到的尘埃。
(2-3)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40具有沿横流风扇50的轴心0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F和贯穿翅片F的多根传热管。翅片F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矩形形状。翅片F的宽度方向对应前后方向。在多根传热管的内部分别形成有制冷剂流路P。制冷剂流路P构成制冷剂回路11的一部分。
室内热交换器40包括前侧热交换部41和后侧热交换部42。室内热交换器40还包括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和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前侧热交换部41、后侧热交换部42、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以及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构成为相互独立的热交换部。
前侧热交换部41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前侧。前侧热交换部41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第一热交换部H1、第二热交换部H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H3。第一热交换部H1、第二热交换部H2以及第三热交换部H3的各翅片F形成为一体。
第一热交换部H1是本公开的前侧倾斜部。第一热交换部H1位于横流风扇50的前侧上方且向横流风扇50倾斜。第一热交换部H1的翅片F相对于铅直面向后侧下方倾斜。
第二热交换部H2以铅直的姿态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前方。第二热交换部H2的翅片F与铅直面大致一致。
第三热交换部H3位于横流风扇50的前侧下方,并且向横流风扇50倾斜。第三热交换部H3的翅片F相对于铅直面向后侧后方倾斜。
后侧热交换部42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后侧。后侧热交换部42构成本公开的后侧倾斜部。后侧热交换部42位于横流风扇50的后侧上方,并且向横流风扇50倾斜。后侧热交换部42的翅片F相对于铅直面向前侧下方倾斜。
第一热交换部H1和后侧热交换部42彼此分离。在第一热交换部H1和后侧热交换部4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留有间隔。
在第一热交换部H1与后侧热交换部42之间设置有封闭部45。封闭部45是将板状金属翻折而构成的。封闭部45的前端与第一热交换部H1连接。封闭部45的后端与后侧热交换部42连接。封闭部45将第一热交换部H1与后侧热交换部42之间封闭起来。封闭部45阻止已吸入到吸入开口36的空气通过前侧热交换部41与后侧热交换部42之间。
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前侧且位于前侧热交换部41的前侧。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布置在比前侧热交换部41更靠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位置。
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第四热交换部H4和第五热交换部H5。第四热交换部H4和第五热交换部H5的各翅片F形成为一体。
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仅与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上部重叠。具体而言,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与整个第一热交换部H1重叠,且与第二热交换部H2的上部重叠。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不与第二热交换部H2的下部重叠,且不与整个第三热交换部H3重叠。
第四热交换部H4沿着第一热交换部H1倾斜。第四热交换部H4与整个第一热交换部H1重叠。第五热交换部H5沿着第二热交换部H2以铅直的姿态设置。第五热交换部H5仅与第二热交换部H2的上部重叠,而不与该第二热交换部H2的下部重叠。
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后侧且位于后侧热交换部42的后侧。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布置在比后侧热交换部42更靠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位置。
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与后侧热交换部42重叠。具体而言,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与后侧热交换部42的中间部重叠,而不与后侧热交换部4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重叠。
在前侧热交换部41中形成有多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1。具体而言,在前侧热交换部41中,在前后两列分别形成有多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1。在各列中,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1的数量为十条。具体而言,在各列中,在第一热交换部H1中形成有四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1,在第二热交换部H2中形成有四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1,在第三热交换部H3中形成有两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1。
在后侧热交换部42中形成有多条第二制冷剂流路P2。具体而言,在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中,在前后两列分别形成有多条第二制冷剂流路P2。在各列中,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二制冷剂流路P2的数量为四条。
在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中,在一列形成有多条第三制冷剂流路P3。在一列中,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条第三制冷剂流路P3的数量为六条。具体而言,在第四热交换部H4中形成有四条第三制冷剂流路P3,在第五热交换部H5中形成有两条第三制冷剂流路P3。
在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中,在一列形成有多条第四制冷剂流路P4。在一列中,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条第四制冷剂流路P4的数量为二条。
(2-4)横流风扇
横流风扇50包括沿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风扇转子51和驱动风扇转子51的电动机52。风扇转子51具有围绕其轴心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风扇叶片53。横流风扇50沿图3中箭头R的方向旋转。旋转的横流风扇50输送内部空间S1中的空气。
(2-5)流路形成部
流路形成部60在横流风扇50与吹出开口37之间形成涡旋形状的吹出流路61。流路形成部60包括稳定器70和后引导件80。
稳定器70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前侧。严格地说,稳定器70布置在横流风扇50与第一下板部35a之间。稳定器70构成本公开的第一部。稳定器70形成了舌部71、前侧接水部72以及前侧面73。
舌部71在稳定器70中最靠近横流风扇50的部分形成弯曲面。
前侧接水部72形成在稳定器70的上部中位于前侧热交换部41和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的下方的部分。前侧接水部72是接收冷凝水的排水盘。
前侧面73构成本公开的第一面。前侧面73面向吹出流路61的前侧部分。前侧面73由相对于水平面fh向斜下方倾斜的平面构成。
稳定器70还形成了从前侧面73的前端朝着前侧延伸出去的连续面74。
后引导件80布置在横流风扇50的后侧。严格地说,后引导件80布置在横流风扇50与后板33之间以及横流风扇50与第二下板部35b之间。后引导件80构成后侧接水部81和后侧面82。
后侧接水部81形成在后引导件80的上部中位于后侧热交换部42和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的下方的部分。后侧接水部81是接收冷凝水的排水盘。
后侧面82面向吹出流路61的后侧部分。后侧面82沿着吹出流路61平缓地弯曲。后侧面82从靠近横流风扇50的上侧的部分一直形成到吹出开口37。
在壳体31的后板33的下部与后引导件80之间形成有管道空间S2。在管道空间S2中收纳有制冷剂回路11的制冷剂管道、冷凝水排出路(例如软管)等。
(2-6)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
在吹出开口37设置有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构成风向调节板,该风向调节板改变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的风向。
第一导风板91设置在吹出开口37的靠近后侧的位置。第一导风板91沿着吹出开口37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当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第一导风板91时,第一导风板91以第一轴91a为中心改变其倾斜度。
第二导风板92设置在吹出开口37的靠近前侧的位置。第二导风板92位于比第一导风板91靠近前侧的位置处。第二导风板92沿着吹出开口37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当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第二导风板92时,第二导风板92以第二轴92a为中心改变其倾斜度。第二轴92a的中心位于比第一轴91a的中心稍高的位置处。
(3)控制装置
如图1和图4所示,空调装置10具有控制装置100。控制装置100包括遥控器101、室内控制器102以及室外控制器103。
遥控器101设置在室内空间I中。遥控器101是由使用者操作的操作部。当使用者操作遥控器时,能够改变运转模式、气流模式以及设定温度。遥控器101通过无线方式或有线方式将与上述操作对应的指令发送给室内控制器102。
接收到遥控器101的指令的室内控制器102对室内机30进行控制。接收到遥控器101的指令的室内控制器102通过无线方式或有线方式将与遥控器101的操作对应的指令发送给室外控制器103。
室内控制器10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控制横流风扇50、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
室外控制器103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控制压缩机21、膨胀阀23、四通换向阀24以及室外风扇25。
(4)基本动作
对空调装置10的基本运转动作进行说明。空调装置10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4-1)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的流动情况
在制冷运转中,控制装置100使四通换向阀24处于第一状态。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以及横流风扇50运转。控制装置100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冷却循环)。
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室外热交换器22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放热或冷凝后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3减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流动。室内热交换器40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压缩机21再次压缩。
(4-2)制冷剂在制热运转中的流动情况
在制热运转中,控制装置100使四通换向阀24处于第二状态。控制装置100使压缩机21、室外风扇25以及横流风扇50运转。控制装置100调节膨胀阀23的开度。在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回路11中,进行使室内热交换器40作为散热器发挥作用,并使室外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加热循环)。
具体而言,在压缩机2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流动。室内热交换器40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放热或冷凝后的制冷剂被膨胀阀23减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流动。室外热交换器22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中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压缩机21再次压缩。
(5)室内机的动作
对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室内机3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室内机30运转时,根据遥控器的操作等,改变气流模式。在制冷运转中,作为气流模式能够设定“水平吹风模式”(第一模式)。在制热运转中,作为气流模式能够设定“下吹风模式”(第二模式)。
(5-1)制冷运转、水平吹风模式
当执行制冷运转的水平吹风模式时,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100使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的角度最接近水平。
当使横流风扇50运转时,室内空间I中的空气从吸入开口36被吸入到内部空间S1中。已从吸入开口36吸入的空气通过过滤器38。过滤器38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等。通过过滤器38后的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流动。室内热交换器40对空气进行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被冷却后的空气通过横流风扇50,在吹出流路61中流动。吹出流路61中的空气被引导至前侧下方,从吹出开口37向室内空间I吹出。
因为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的角度为接近水平方向的角度,所以吹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较大。因此,能够避免吹出空气直接吹到使用者。
控制装置100在送风运转和干燥运转中也能够执行水平吹风模式。送风运转是实质上使室内热交换器40停止并向室内空间I送风的运转。干燥运转是降低室内热交换器40的蒸发温度,将冷却和除湿后的空气供向室内空间I的运转。
(5-2)制热运转、下吹风模式
当执行制热运转的下吹风模式时,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100使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的角度为最接近铅直方向的角度。
当使横流风扇50运转时,室内空间I中的空气从吸入开口36被吸入到内部空间S1中。已从吸入开口36吸入的空气通过过滤器38。过滤器38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等。通过过滤器38后的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流动。室内热交换器40对空气进行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被加热后的空气通过横流风扇50,在吹出流路61中流动。吹出流路61中的空气被引导至前侧下方,从吹出开口37向室内空间I吹出。
因为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的角度为接近铅直方向的角度,所以吹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较大。因此,容易向地面侧供给温暖的空气。
(6)实施方式的特征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
(6-1)壳体的最大高度H
如图7所示,壳体31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为250mm。优选将壳体31的最大高度H设为260mm以下。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室内机30的高度。能够将室内机30布置在室内空间I的墙壁上的位于窗户与天花板之间的部分。优选将壳体31的最大高度H设为250mm以下。
优选将壳体31的最大高度H设为240mm以上。这样一来,能够确保室内热交换器40与横流风扇50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抑制NZ音等噪音的产生。而且,能够增加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在一列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室内热交换器40的级数)。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0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增大。
(6-2)壳体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
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为267mm。优选将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设为290mm以下。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室内机3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从而能够实现室内机30的紧凑化。优选将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设为270mm以下。
优选将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设为267mm以上。这样一来,能够在内部空间S1中确保收纳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和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的空间。而且,能够确保管道空间S2的容积,能够在管道空间S2中收纳制冷剂管道和排水路。
(6-3)吹出流路的涡旋角度θa
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定义如下。将吹出开口37的后端位置设为o1。在图7所示的纵向剖视图中,以吹出开口的后端位置o1为起点,连结从该后端位置o1到吹出流路61的前侧面73(第一面)为止的最短路径。在吹出流路61的前侧面73上,将该最短路径的终点位置设为o2。将位置o1与位置o2连接起来的平面(第一平面)设为f1。将与第一平面f1正交的平面(第二平面)设为f2。涡旋角度θa是水平面fh与第二平面f2所成的角度。涡旋角度θa是第二平面f2相对于水平面fh向下方倾斜的倾斜角。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30中,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约为27.7°。优选将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设为15°以上。若将涡旋角度θa设为15°以上,则与现有示例相比能够缩短整个吹出流路6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缩短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能够将该最大长度L1抑制在290mm以下,进而抑制在270mm以下。
优选将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设为35°以下。若将涡旋角度θa设为35°以下,则能够抑制整个吹出流路6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得过大。这样一来,能够缩短壳体31的最大高度H,能够将该最大高度H抑制在260mm以下,进而抑制在250mm以下。
而且,通过将涡旋角度θa设为35°以下,能够抑制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得过小。因此,在上述的水平吹风模式中,能够抑制吹出空气直接吹到使用者等。
(6-4)前侧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b
吹出流路61的前侧面73(第一面)与水平面fh所成的角度θb约为23.5°。优选将该角度θb设为15°以上。若将角度θb设为15°以上,则与现有示例相比能够缩短整个吹出流路6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缩短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能够将该最大长度L1抑制在290mm以下,进而抑制在270mm以下。
优选将角度θb设为30°以下。若将角度θb设为30°以下,则能够抑制整个吹出流路6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变得过大。这样一来,能够缩短壳体31的最大高度H,能够将该最大高度H抑制在260mm以下,进而抑制在250mm以下。
而且,通过将角度θb设为30°以下,从而能够抑制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得过小。因此,在上述的水平吹风模式中,能够抑制吹出空气直接吹到使用者等。
(6-5)壳体的后表面与吹出开口的后端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2
将从壳体31的后表面(后板33)到吹出开口37的后端为止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2。距离L2为103mm。优选将距离L2设为125mm以下。通过将距离L2设为125mm以下,从而能够缩短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
优选将距离L2设为95mm以上。通过将距离L2设为95mm以上,从而能够确保管道空间S2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能够在管道空间S2中收纳制冷剂管道和排出路。
(6-6)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路的数量
如图3所示,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一列中的制冷剂流路P(第一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为十条,后侧热交换部42的一列中的制冷剂流路P(第二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为四条。优选将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一列中的多条第一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n1设为后侧热交换部42的一列中的多条第二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n2的两倍以上。
若在吹出流路61中靠近前侧的位置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变小,则有可能产生所谓的喘振现象,即室内空间I中的空气经由吹出开口37的前侧部分逆流到吹出流路61中。
相对于此,若使n1≥n2×2的关系成立,则能够降低通过前侧热交换部41的空气的流路阻力,从而能够确保在吹出流路61中靠近前侧面73的空气的流速。由此,能够避免喘振现象的发生。
(6-7)第一热交换部与后侧热交换部之间的关系
如图7所示,第一热交换部H1和后侧热交换部4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第一热交换部H1与后侧热交换部42之间的最短距离L3约为37mm。优选将该最短距离L3设为20mm以上。通过将最短距离L3设为20mm以上,从而能够在第一热交换部H1与后侧热交换部42之间确保布置横流风扇50的空间,并且能够减小壳体31的最大高度H。而且,能够抑制横流风扇50和室内热交换器40过于接近,从而能够抑制NZ音等噪音的产生。
优选将最短距离L3设为40mm以下。由此,能够减小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
(6-8)第一热交换部的倾斜角θc
第一热交换部H1相对于铅直面fv向横流风扇50一侧(后侧)倾斜了第一倾斜角θc。第一热交换部H1相对于铅直面fv的第一倾斜角θc为41°。优选将第一倾斜角θc设为45°以下。若第一倾斜角θc大于45°,则第一热交换部H1表面上的冷凝水有可能因其自重而向下方落下。相对于此,通过将第一倾斜角θc设为45°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冷凝水向下方落下。而且,能够抑制因前侧热交换部41和横流风扇50过于接近而产生NZ音等噪音。
优选将第一倾斜角c设为38°以上。若将第一倾斜角θc设为38°以上,则能够抑制前侧热交换部41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由此,能够减小壳体31的最大高度H。
(6-9)第二热交换部的倾斜角θd
第二热交换部H2相对于铅直面fv向横流风扇50侧(前侧)倾斜了第二倾斜角θd。第二热交换部H2相对于铅直面fv的第二倾斜角θd为43°。优选将第二倾斜角θd设为45°以下。若第二倾斜角θd大于45°,则第二热交换部H2表面上的冷凝水有可能因其自重而向下方落下。相对于此,通过将第二倾斜角θd设为45°以下,从而能够抑制冷凝水向下方落下。而且,能够抑制因后侧热交换部42和横流风扇50过于接近而产生NZ音等噪音。
优选将第二倾斜角d设为38°以上。若将第二倾斜角θd设为38°以上,则能够抑制后侧热交换部42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由此,能够减小壳体31的最大高度H。
(6-10)前侧辅助热交换部的布置情况
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仅与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上部重叠。这样一来,在室内热交换器40中,能够降低在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下部处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其结果是,在吹出流路61中,能够确保靠近前侧面73的空气的流速,因此能够抑制上述喘振现象的发生。
(6-11)水平吹风模式的康达效应
如图5所示,在上述的水平吹风模式中,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00控制第一导风板91和第二导风板92的姿态,以便利用康达效应从吹出开口37吹出水平方向的空气。
在水平吹风模式下,第一导风板91的第一上表面91b的角度为接近水平面的角度。第二导风板92的第二下表面92b的角度为比第一导风板91的第一上表面91b更接近水平面的角度。第一导风板91的第一上表面91b的前端与第二导风板92的第二下表面92b的后端在铅直方向上重叠。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了第一导风板91的第一上表面91b的空气在康达效应的作用下沿着第二导风板92的第二下表面92b流动。其结果是,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大。
而且,第二导风板92的第二上表面92c的角度为接近水平面的角度。在第二导风板92的第二上表面92c的上方形成有连续面74和第一下板部35a。连续面74和第一下板部35a所形成的面越接近前侧就越朝着上方逐渐倾斜。根据这种结构,通过第二导风板92的第二上表面92c的空气由于康达效应容易被引导至上方。其结果是,从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变大。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在可适用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空调装置10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室内机30的多联式空调装置。
空调装置10也可以具有调节空气的湿度的湿度调节部。
室内机30也可以兼作换气装置。具体而言,室内机30也可以将室外空气吸入壳体31内,并将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0后的空气从吹出开口37供向室内空间I。
室内热交换器40也可以省略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和后侧辅助热交换部44。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也可以布置在前侧热交换部41的后侧。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方式和具体事项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降低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以及其他实施方式做适当的组合或替换。
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是要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本公开对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空调装置
30空调室内机
31壳体
33后板(后表面)
37吹出开口
41前侧热交换部
42后侧热交换部(后侧倾斜部)
43前侧辅助热交换部
50横流风扇
60流路形成部
61吹出流路
70稳定器(第一部)
73第一面
91第一导风板(风向调节板)
92第二导风板(风向调节板)
100控制装置。

Claims (9)

1.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31)、横流风扇(50)以及流路形成部(60),
所述壳体(31)形成外轮廓并具有吹出开口(37),
所述横流风扇(50)收纳于所述壳体(31)内,
所述流路形成部(60)在所述横流风扇(50)与吹出开口(37)之间形成涡旋形状的吹出流路(61),
所述壳体(31)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高度H为260mm以下,
所述壳体(3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为290mm以下,
所述吹出流路(61)的涡旋角度θa为1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角度θa为35°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部(60)具有第一部(70),所述第一部(70)形成位于所述吹出流路(61)的前侧的第一面(73),
所述第一面(73)和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θb为15°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31)的后表面(33)与所述吹出开口(37)的后端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L2为125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前侧的前侧热交换部(41)、以及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后侧的后侧热交换部(42),
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和所述后侧热交换部(42)具有翅片(F)和沿该翅片(F)的长边方向排列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
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为所述后侧热交换部(42)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的数量的两倍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前侧的前侧热交换部(41)、以及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后侧的后侧热交换部(42),
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包括前侧倾斜部(H1),所述前侧倾斜部(H1)位于所述横流风扇(50)的上方且向该横流风扇(50)倾斜,
所述后侧热交换部(42)包括后侧倾斜部(42),所述后侧倾斜部(42)位于所述横流风扇(50)的上方且向所述横流风扇(50)倾斜,
所述前侧倾斜部(H1)和所述后侧倾斜部(42)彼此分离,
所述前侧倾斜部(H1)与所述后侧倾斜部(42)之间的最短距离L3为20mm以上,
所述前侧倾斜部(H1)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θc为45°以下,
所述后侧倾斜部(42)相对于铅直面的倾斜角θd为45°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前侧的前侧热交换部(41)、布置在所述横流风扇(50)的后侧的后侧热交换部(42)、以及布置在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的前侧的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
所述前侧辅助热交换部(43)仅与所述前侧热交换部(41)的上部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风向调节板(91、92)和控制装置(100),
所述风向调节板(91、92)改变从所述吹出开口(37)吹出的空气的风向,
所述控制装置(100)控制所述风向调节板(91、92)的姿态,以便利用康达效应从所述吹出开口(37)吹出水平方向的空气。
9.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室内机(30)。
CN202180079399.5A 2021-01-22 2021-12-24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Active CN116490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8521A JP7244773B2 (ja) 2021-01-22 2021-01-22 壁掛け式の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21-008521 2021-01-22
PCT/JP2021/048382 WO2022158263A1 (ja) 2021-01-22 2021-12-24 壁掛け式の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0736A true CN116490736A (zh) 2023-07-25
CN116490736B CN116490736B (zh) 2023-10-24

Family

ID=82549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399.5A Active CN116490736B (zh) 2021-01-22 2021-12-24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244773B2 (zh)
CN (1) CN116490736B (zh)
WO (1) WO2022158263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3879Y (zh) * 2002-05-15 2005-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1046340A (zh) * 2006-03-28 2007-10-03 海尔集团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连续圆弧形蒸发器
JP2015124985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9790842A (zh) * 2016-09-30 2019-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9882943A (zh) * 2019-03-22 2019-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整体式空调器
WO2019155664A1 (ja) * 2018-02-06 2019-08-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8708A (ja) * 1997-11-18 1999-06-0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031781B2 (ja) * 2004-06-28 2008-01-0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用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73024A (ja) * 2011-12-09 2012-04-1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5124986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2017227423A (ja) * 2016-06-24 2017-12-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23879Y (zh) * 2002-05-15 2005-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01046340A (zh) * 2006-03-28 2007-10-03 海尔集团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连续圆弧形蒸发器
JP2015124985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109790842A (zh) * 2016-09-30 2019-05-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横流式风机及包括该横流式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WO2019155664A1 (ja) * 2018-02-06 2019-08-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9882943A (zh) * 2019-03-22 2019-06-1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整体式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58263A1 (ja) 2022-07-28
JP2022112652A (ja) 2022-08-03
JP7244773B2 (ja) 2023-03-23
CN116490736B (zh)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3029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KR102445160B1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124887B1 (en) Air conditioner
US10895388B2 (en) Indoor unit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9073266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0772705U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EP1243864A2 (en) Indoor unit and air-conditioner
EP3128242B1 (en) Air conditioner
EP3364117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EP1316760B1 (en) Decorative panel fo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outlet blow-off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8163360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649073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装置
CN111630327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6847328B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0761498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02273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1433520B (zh)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JPWO2019123743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20230213213A1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0216750A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0195153A1 (ja) 空気調和機
JP656669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302845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6391097A (zh)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6056471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