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8317B -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88317B
CN116488317B CN202310753843.8A CN202310753843A CN116488317B CN 116488317 B CN116488317 B CN 116488317B CN 202310753843 A CN202310753843 A CN 202310753843A CN 116488317 B CN116488317 B CN 116488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witching tube
voltage
inductor
peri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38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88317A (zh
Inventor
崔万恒
吴曙松
戴彬传
熊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orentz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538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883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88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8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88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88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2Over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6Over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2Buck-boost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所述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包括连接设置的电芯及电池变压电路,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包括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具有两端的电感,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所述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本发明的电池系统兼容不同的电芯、不造成功率浪费、效率高。

Description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变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背景技术
电池芯出厂时电量普遍存在些微差别,且伴随实际操作区域环境、老旧化、过度充电、过放等因素,电池间不一致性愈趋明显,电池使用效率、寿命会变差,情况严重时很有可能造成发生爆炸等安全隐患,现有技术的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即用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是一套管理、操控、使用电池组的管理系统。
但是,现有技术的电池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向外供电时,需要变压,以与负载的工作电压相匹配,请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电池组的连接示意图,所述电池组50包括多个电池包51及变压板52。多个所述电池包51并联后,与所述变压板52连接,所述电池包51包括电芯511、电池管理系统512及防倒灌电路513,所述电池管理系统512与所述电芯511连接,所述防倒灌电路513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512连接。所述电池组50存在如下缺陷:
1)每一所述电池包51向同一所述变压板52输出电压,每一所述电池包51的电芯511的规格型号需要相同;
2)每一所述电池包51向同一所述变压板52输出电压,所述变压板52需要较大的功率,当所述电池包51数量较少时会造成浪费;
3)因设置所述防倒灌电路513,所述电池包51工作时为低压大电流状态,导致整体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芯需要规格型号相同、功率浪费、整体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容不同电芯、不造成功率浪费及效率高的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包括连接设置的电芯及电池变压电路,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包括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具有两端的电感,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所述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二电池组包括连接设置的电芯及电池变压电路,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包括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具有两端的电感,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相对侧,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所述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另一端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系统,包括并联的第一电池组及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和所述第二电池组包括连接设置的电芯及电池变压电路,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包括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具有两端的电感,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所述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电感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电芯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电芯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连接,且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二开关管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的相对侧,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电感另一端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应用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及第三方面的电池系统变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确认所述电池系统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包括放电工作状态和充电工作状态;
若所述电池系统为放电工作状态,则获取每一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
每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与其连接的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变压为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压为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出电压;
若所述电池系统为充电工作状态,则获取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入电压;
每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所述输入电压变压为第二目标电压,所述第二目标电压为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连接的所述电芯的充电电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系统,每一所述电芯对应连接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可以兼容不同种类的电芯,不需设置大功率的变压板,不造成功率浪费,不需设置防倒灌电路,效率高。
同时,背靠背连接的所述第一开关管及所述第二开关管可以实现双向导通,实现对所述电芯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的电池管理功能;所述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所述电感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可以实现对所述电芯的双向充放电功能,本发明的电池变压电路通过设置三个开关管,省略了电池管理电路,主电路结构简单,减少开关管数量,降低成本,电路整体体积减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电池组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电池变压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电感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电池变压电路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池变压电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电感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的变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的连接示意图,电池系统101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为第一电池组1,所述第一电池组1包括电芯100和电池变压电路10,电芯100通过电池变压电路10放电或充电。
请参阅图3,是图2所示的电池变压电路的连接示意图,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包括第一开关管Q11、第二开关管Q21、第三开关管Q31、具有两端的电感L11及控制芯片11。所述第一开关管Q11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1背靠背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1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1连接,所述电感L11一端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连接。所述控制芯片11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的导通与关断。
需要说明的,所述电芯100可以为单个电芯,也可是一组电芯组成的电池模组,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可以为三极管或MOS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均为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1具有第一体二极管D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具有第二体二极管D21,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具有第三体二极管D31。
所述第一开关管Q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均为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1的D极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开关管Q11的S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1的S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1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11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1的D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1的D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1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11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1的S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Q31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11连接;所述电感L11一端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1的D极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的D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1用于导通充电回路,所述第二开关管Q21用于导通放电回路,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所述第一开关管Q11及所述第二开关管Q21保持导通,可以实现对所述电芯100的充电及放电,通过对所述第一开关管Q11及所述第二开关管Q21的导通与关断控制,可以实现对所述电芯100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芯片11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1关断,可以切断充电回路,实现过充保护;当所述控制芯片1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关断,可以切断放电回路,实现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负载,进行放电升压时,控制方法如下:
在T1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导通,所述电芯100向所述电感L11充电储能;在T2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关断,所述电芯100及所述电感L11同时向负载供电,达到升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T1时期与所述T2时期为一个周期,在所述放电升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升压。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充电源,进行充电降压时,控制方法如下:
在T11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关断,充电源的电流经过所述电感L11,对所述电感L11充电储能;在T22时期,所述第一开关管Q11关断,所述第三开关管Q31导通,充能后的所述电感L11对所述电芯100充电,达到降压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T11时期与所述T22时期为一个周期,在所述充电降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降压。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连接电芯及负载,电芯向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放电时,本发明所称电压输入端VIN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的电压输入端,本发明所称电压输出端VOUT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连接电芯及充电源,充电源向电芯充电时,本发明所称电压输入端VIN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本发明所称电压输出端VOUT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的电压输入端。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开关管Q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还可以为PMOS管。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电感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第一开关管Q12、第二开关管Q22及第三开关管Q32为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2的S极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开关管Q12的D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2的D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2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11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2的S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2的D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2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11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2的S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Q32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11连接,电感L12一端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10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2的S极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2的D极连接。
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11,所述第一滤波电容C1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1的D极连接,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是图3所示的电池变压电路的另一种连接示意图。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二滤波电容C21,所述第二滤波电容C21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电感L11连接,作为电压输入端VIN。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系统101,每一所述电芯100对应连接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可以兼容不同种类的电芯,不需设置大功率的变压板,不造成功率浪费,不需设置防倒灌电路,效率高。
同时,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Q11及第二开关管Q21可以实现双向导通,实现对所述电芯100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的电池管理功能,所述第三开关管Q31与所述第二开关Q21管连接,所述电感L11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连接,可以实现放电升压,充电降压,本发明的电池变压电路10通过设置三个开关管,省略了电池管理电路,主电路结构更简单,开关管数量更少,一方面相应简化了控制电路、降低成本,降低了电路损耗,提高了对所述电芯100充放电的效率,使得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整体体积可以减小,另一方面,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整体体积减少,可以将所述电芯100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组合形成的所述电池系统101作为一个新型电池供应,相较于传统的电芯与电池管理电路分开设置,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所述电池系统101进行并联,通过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变压,兼容不同电压的所述电芯100,使用方便。
且,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仅需通过驱动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1、所述第二开关管Q21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1的导通和关断即可实现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放电升压及充电降压,不仅需要通过驱动信号控制电池管理系统实现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还需要通过驱动信号控制变压板实现升降压,本发明的电池变压电路10所需驱动信号更少,控制更加简单方便。
第二实施例
请参阅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系统的连接示意图,所述电池系统102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为第二电池组2,所述第二电池组2包括电芯200和电池变压电路20,电芯200通过电池变压电路20充电或放电。
请参阅图7,是图6所示的电池变压电路的连接示意图,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包括第一开关管Q13、第二开关管Q23、第三开关管Q33、具有两端的电感L13及控制芯片21。所述第一开关管Q13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3背靠背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3与所述电芯200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3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3连接,所述电感L13一端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连接,所述控制芯片21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3、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连接,用以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3、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的导通与关断。
需要说明的,所述电芯200可以为单个电芯,也可是一组电芯组成的电池模组,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可以为三极管或MOS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3、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均为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3具有第一体二极管D13,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具有第二体二极管D23,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具有第三体二极管D33。
所述第一开关管Q13、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为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3的D极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200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3的S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3的S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3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21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3的D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3的D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3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21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3的S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Q33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21连接;所述电感L13一端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3的D极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的D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3用于导通放电回路,所述第二开关管Q23用于导通充电回路,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所述第一开关管Q13及所述第二开关管Q23保持导通,可以实现对所述电芯200的充电及放电,通过对所述第一开关管Q13及所述第二开关管Q23的导通与关断控制,可以实现对所述电芯200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芯片2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关断,可以切断充电回路,实现过充保护;当所述控制芯片11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3关断,可以切断放电回路,实现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负载,进行放电降压时,控制方法如下:
在T3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关断,所述电芯200的电流经过所述电感L13,对所述电感L13充电储能;在T4时期,所述第一开关管Q13关闭,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导通,充能后的所述电感L13向负载供电,达到降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T3时期与所述T4时期为一个周期,在所述放电降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降压。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充电源,进行充电升压时,控制方法如下:
在T33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导通,充电源向所述电感L13充电储能;在T44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Q33关断,充电源和所述电感L13同时向所述电芯200充电,达到升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T33时期与所述T44时期为一个周期,在所述充电升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升压。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开关管Q31、所述第二开关管Q32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还可以为PMOS管。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为图7所示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及电感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第一开关管Q14、第二开关管Q24及第三开关管Q34为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4的S极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200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4的D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4的D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4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21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4的S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4的D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4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21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4的S极接地,所述第三开关管Q34的G极与所述控制芯片21连接;所述电感L14一端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4的S极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4的D极连接。
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12,所述第一滤波电容C12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电感L14连接,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电池变压电路20,与所述电芯200连接时,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Q13及第二开关管Q23可以实现双向导通,实现对所述电芯200的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及短路保护的电池管理功能,所述第三开关管Q33与所述第二开关Q23管连接,所述电感L13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3及所述第三开关管Q33连接,可以实现放电降压,充电升压。
第三实施例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系统,所述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分为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采用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电池组1,所述第二电池组采用第二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电池组2。具体来说,所述第一电池组与所述第二电池组并联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数量,所述第二电池组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具体不做限定。例如,可以设置所述第一电池组数量为五,所述第二电池组数量为六。
第四实施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池系统的变压方法,可以用于第一、二及三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系统,请参阅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池系统的变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确认所述电池系统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包括放电工作状态和充电工作状态;
本发明中,若所述电池变压电路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则当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负载时,所述电池系统101处于所述放电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的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充电源时,所述电池系统101处于所述充电工作状态。
若所述电池变压电路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则当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的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负载时,所述电池系统102处于所述放电工作状态,当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的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充电源时,所述电池系统102处于所述充电工作状态。
S02、若所述电池系统为放电工作状态,则获取每一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
在本发明中,所述电池组为至少两个,对应的所述电芯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对应的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至少为两个。
需要说明的,不同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输出电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若所述电芯的种类不同,为磷酸铁锂、三元锂、铅酸等,对应的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可能不相同;若所述电芯的种类相同,但是每一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串数不同,对应的输出电压不相同;若所述电芯的种类相同,每一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串数也相同,但是剩余电量不同,对应的输出的电压也可能不相同;若不同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老化程度等不相同,也会造成输出电压不相同。因此,需要获取每一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
S03、每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与其连接的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变压为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压为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出电压;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目标电压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连接的负载的额定输入电压,例如,若负载为逆变器时,将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变压为所述逆变器的额定输入电压,可以避免逆变器工作于过宽的工作电压范围,有利于提高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电池变压电路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则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将所述电芯100的输出电压升压至所述第一目标电压,输出至所述负载;若所述电池变压电路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则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将所述电芯200的输出电压降压至所述第一目标电压,输出至所述负载。
可以理解的是,当不同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输出电压不相同时,所述电芯对应连接的所述电池变压电路根据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升压或降压不同幅度,以使得不同的所述电池组输出相同的所述第一目标电压。
S04、若所述电池系统为充电工作状态,则获取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入电压;
本发明中,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入电压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连接的充电源的输出电压。
S05、每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所述输入电压变压为第二目标电压,所述第二目标电压为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连接的所述电芯的充电电压。
本发明中,所述电池组为至少两个,对应的所述电芯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对应的所述电芯的充电电压至少为两个。当然如前述,不同的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充电电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电池变压电路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则所述电池变压电路10将所述输入电压降压至所述第二目标电压,为对应的所述电芯100充电;若所述电池变压电路为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则所述电池变压电路20将所述输入电压升压至所述第二目标电压,为对应的所述电芯200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当不同的所述电池组的电芯的充电电压不同时,所述电芯对应连接的所述电池变压电路根据所述电芯的充电电压,升压或降压不同幅度,以向不同的所述电池组输入所述第二目标电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池系统的变压方法,在所述电池系统放电时,获取每一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通过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对应的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变压至所述第一目标电压,在所述电池系统充电时,获取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入电压,通过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所述输入电压变压为第二目标电压,可以兼容不同电压的所述电芯,提高充放电效率,增加负载及所述电芯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一电池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电芯的输出电压相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组包括:
电芯;
电池变压电路,与所述电芯连接,包括:
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用于导通充电回路,所述第二开关管用于导通放电回路;
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
具有两端的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D极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所述第一开关管的S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S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D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D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S极接地,所述电感一端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D极及所述第三开关管的D极连接,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负载时,在T1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所述电芯向所述电感充电储能;在T2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关断,所述电芯及所述电感同时向负载供电,所述T1时期与所述T2时期组合为一个周期,在放电升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升压,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充电源时,在T11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关断,充电源的电流经过所述电感,对所述电感充电储能;在T22时期,所述第一开关管关断,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充能后的所述电感对所述电芯充电,所述T11时期与所述T22时期组合为一个周期,在充电降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降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
3.一种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第二电池组,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电芯的输出电压相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池组包括:
电芯;
电池变压电路,与所述电芯连接,包括:
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所述电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开关管用于导通放电回路,所述第二开关管用于导通充电回路;
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
具有两端的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另一端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MOS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D极作为电压输入端VIN,与所述电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S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S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D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D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S极接地,所述电感一端作为电压输出端VOUT,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D极及所述第三开关管的D极连接,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负载时,在T3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关断,所述电芯的电流经过所述电感,对所述电感充电储能;在T4时期,所述第一开关管关闭,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充能后的所述电感向负载供电,所述T3时期与所述T4时期组合为一个周期,在放电降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降压,
当所述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充电源时,在T33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充电源向所述电感充电储能;在T44时期,所述第三开关管关断,充电源和所述电感同时向所述电芯充电,所述T33时期与所述T44时期组合为一个周期,在充电升压过程中,周期性重复,以稳定升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电感另一端连接。
5.一种电池系统,包括并联的第一电池组及第二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组和所述第二电池组包括:
电芯;
电池变压电路,与所述电芯连接,包括:
背靠背连接的第一开关管及第二开关管;
第三开关管,与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
具有两端的电感,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及所述第三开关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电感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电芯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电芯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连接,且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二开关管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的相对侧,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电感另一端用于输入和输出电压,所述第一电池组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的第一电池组,所述第二电池组是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系统的第二电池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还包括第一滤波电容,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一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池组的第一开关管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第一滤波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电感另一端连接。
7.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电池系统的变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确认所述电池系统的工作状态,所述工作状态包括放电工作状态和充电工作状态;
若所述电池系统为放电工作状态,则获取每一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
每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与其连接的所述电芯的输出电压变压为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压为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出电压;
若所述电池系统为充电工作状态,则获取所述电池系统的输入电压;
每一所述电池变压电路将所述输入电压变压为第二目标电压,所述第二目标电压为与所述电池变压电路连接的所述电芯的充电电压。
CN202310753843.8A 2023-06-26 2023-06-26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Active CN1164883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3843.8A CN116488317B (zh) 2023-06-26 2023-06-26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3843.8A CN116488317B (zh) 2023-06-26 2023-06-26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8317A CN116488317A (zh) 2023-07-25
CN116488317B true CN116488317B (zh) 2024-04-12

Family

ID=87223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3843.8A Active CN116488317B (zh) 2023-06-26 2023-06-26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88317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59739B1 (ko) * 2016-10-28 2017-07-21 주식회사 경신 양방향 dc-dc 컨버터의 스위치 고장 판단 장치 및 방법
CN208226864U (zh) * 2015-06-11 2018-12-11 乐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改善稳定性的非隔离式双向dc-dc转换器
CN112787362A (zh) * 2019-11-06 2021-05-11 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均衡电路及方法
CN113725931A (zh) * 2020-05-25 2021-11-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组充电电路、电池组放电电路和电池组
WO2022036667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电芯的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6054573A (zh) * 2023-01-31 2023-05-02 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升压电路的保护电路、升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094011A (zh) * 2023-01-18 2023-05-0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
CN116505773A (zh) * 2023-06-21 2023-07-28 广东省洛仑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变压电路及电池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5122B2 (en) * 2006-03-31 2009-05-19 Intel Corporation Various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 multiple input-voltage-level voltage-regulator and a multiple voltage-level DC power supply
US9537329B2 (en) * 2014-08-29 2017-01-03 General Electronics Applications, Inc. Battery management circuit maintaining cell voltages between a minimum and a maximum during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TWI678060B (zh) * 2018-06-13 2019-11-21 朋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壓轉換器及包括該電壓轉換器的交流發電裝置
CN113765177A (zh) * 2021-07-30 2021-12-0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块和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226864U (zh) * 2015-06-11 2018-12-11 乐星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改善稳定性的非隔离式双向dc-dc转换器
KR101759739B1 (ko) * 2016-10-28 2017-07-21 주식회사 경신 양방향 dc-dc 컨버터의 스위치 고장 판단 장치 및 방법
CN112787362A (zh) * 2019-11-06 2021-05-11 上海度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均衡电路及方法
CN113725931A (zh) * 2020-05-25 2021-11-3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池组充电电路、电池组放电电路和电池组
WO2022036667A1 (zh) * 2020-08-21 2022-0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电芯的电路和电子设备
CN116094011A (zh) * 2023-01-18 2023-05-0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
CN116054573A (zh) * 2023-01-31 2023-05-02 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升压电路的保护电路、升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505773A (zh) * 2023-06-21 2023-07-28 广东省洛仑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变压电路及电池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88317A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27747B2 (en) Hybrid buck-boost converter
EP3691100B1 (en) Switched capacitor conversion circuit, and charging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US10530166B2 (en) Battery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971941B2 (en) Charging circuit and charging method for an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10826395B2 (en) Voltage converter, method for controlling voltage converter, and voltage conversion system
KR101865442B1 (ko) 배터리 시스템
Hong et al. Charge equalization of battery power modules in series
US20010005125A1 (en) Battery pack, power source apparatus, an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method
US20090085548A1 (en) Converter circu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uch a converter circuit
EP3525317B1 (en) Electrical device
CN116505773B (zh) 电池变压电路及电池系统
CN111049222A (zh) 电源装置
CN111404212A (zh) 电池组件及充放电模块
CN113794373B (zh) 多电平直流转换器及供电系统
CN116488317B (zh) 电池系统及其变压方法
Nie et al. Fast battery equalization with 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for PHEV applications
MX2012008601A (es) Aparato de carga de alta eficiencia que utiliza dispositivo de conexion y de carga/descarga.
CN210536309U (zh) 车辆蓄电池及车辆
CN116615829A (zh) 一种储能系统、储能系统的控制方法及光伏发电系统
TW202023142A (zh) 串聯電池開關模組及其模式切換方法及儲能系統
CN117748690B (zh) 电池的充放电电路和电池的充放电方法
CN111049203A (zh) 充放电管理电路和可充电电子设备
KR102399471B1 (ko) 스위칭장치 및 배터리관리시스템
CN112713776B (zh) Dc-dc转换器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车辆和存储介质
CN114123408B (zh) 汽车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