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35701A -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35701A
CN116435701A CN202310330864.9A CN202310330864A CN116435701A CN 116435701 A CN116435701 A CN 116435701A CN 202310330864 A CN202310330864 A CN 202310330864A CN 116435701 A CN116435701 A CN 116435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hole
end cap
bottom wall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308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永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308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357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35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357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2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端盖组件包括端盖和绝缘部件,端盖设有泄压孔,泄压孔沿端盖的厚度方向贯穿端盖,绝缘部件安装于端盖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绝缘部件包括沿绝缘部件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端盖,绝缘部件设有凹槽、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和第一空腔,凹槽自第一表面背离端盖凹陷,凹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且与泄压孔连通,第一贯通孔设于凹槽的槽底壁,且贯穿凹槽的槽底壁,第二贯通孔设于凹槽的槽侧壁,且贯穿凹槽的槽侧壁,第一空腔自第二表面朝向端盖凹陷,第一空腔的开口位于第二表面,且与凹槽间隔设置,并通过第二贯通孔与凹槽连通。本申请的端盖组件能够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储能装置中的电极组件容易产生气体。电极组件的产气会引起储能装置的内部产生一定的压力,若无法将储能装置内部的压力释放,储能装置极有可能会爆炸,严重降低了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利用该端盖组件能够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端盖组件,包括端盖和绝缘部件,端盖设有泄压孔,泄压孔沿端盖的厚度方向贯穿端盖,绝缘部件安装于端盖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绝缘部件包括沿绝缘部件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端盖,绝缘部件设有凹槽、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和第一空腔,凹槽自绝缘部件朝向端盖的第一表面背离端盖凹陷,凹槽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的朝向端盖的第一表面,且与泄压孔连通,第一贯通孔设于凹槽的槽底壁,且贯穿凹槽的槽底壁,第二贯通孔设于凹槽的槽侧壁,且贯穿凹槽的槽侧壁,第一空腔自绝缘部件背离端盖的第二表面朝向端盖凹陷,第一空腔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背离端盖的第二表面,且与凹槽间隔设置,并通过第二贯通孔与凹槽连通。
本申请提供的端盖组件,通过设置第二贯穿孔,以将第一空腔和凹槽连通,从而实现将第一空腔与端盖的泄压孔连通,利于将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从第一空腔沿第二贯通孔流通至凹槽,可以很好的避免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被阻隔在凹槽以外的密闭空间无法流通,促使气体从凹槽的槽侧壁的第二贯通孔向泄压孔的位置聚集,便于覆盖于泄压孔的防爆阀开阀,从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凹槽的槽底壁包括第一底壁、第二底壁以及连接侧壁,连接侧壁连接于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之间;
其中,第二底壁的至少部分正对于泄压孔,第一底壁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为D1,第二底壁与第一表面的距离为D2,D2>D1。凹槽的槽底壁中的第一底壁远离泄压孔,以使得第一底壁远离防爆阀,即使发生电解液溅射也不会对防爆阀产生负面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D1/D2≥1/2,以保证凹槽的槽侧壁的最小高度足够高,从而保证在凹槽的槽侧壁上预留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二贯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底壁与第二底壁均平行于第一表面,连接侧壁垂直连接于第一底壁以及第二底壁之间,连接侧壁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D3,D3=D2-D1。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还设有第三贯通孔,第三贯通孔设于连接侧壁,且贯穿连接侧壁,并与第一空腔连通。通过设置第三贯通孔,以将凹槽和第一空腔连通,从而使得电极组件的产气可沿第三贯通孔进入凹槽,进而被凹槽收集,增加了电极组件的产气的流通路径,促进气体快速汇集于泄压孔,从而便于防爆阀开阀。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还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自第二表面朝向端盖凹陷,第二空腔的开口位于第二表面,第二空腔与第一空腔连通,并通过第三贯通孔与凹槽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空腔与凹槽被第一底壁分隔,第一底壁与第二表面的距离为F2,第一空腔的腔底壁与第二表面的距离为F1,F1>F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F2/F1≤1/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凹槽的槽侧壁包括第一侧壁,第一空腔与凹槽被第一侧壁分隔,第一侧壁的高度为H1,H1=F1-F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孔的直径为d,1/3≤d/H1≤1/2,便于走气且确保凹槽的槽侧壁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贯通孔的直径为d,第一贯通孔的直径为R,d<R。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端盖设有注液孔,注液孔贯穿端盖,绝缘部件还设有容液槽和第四贯通孔,容液槽自第一表面背离端盖凹陷,容液槽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且与注液孔连通,第四贯通孔设于容液槽的槽底壁,且贯穿容液槽的槽底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还设有第五贯通孔,第五贯通孔设于容液槽的槽侧壁,且贯穿容液槽的槽侧壁,第一空腔通过第五贯通孔与容液槽连通。通过设置第五贯通孔,可以连通容液槽与第一空腔,从而利于第一空腔与凹槽连通,以便于电极组件的产气在各个腔室中流动。同时,在因储能装置受到撞击而溅射至第一空腔内的电解液,还可通过第五贯通孔回流至容液槽,并通过第四贯通孔流至电极组件中,避免电解液浪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还设有连通口,连通口设于绝缘部件的周壁,且与第一空腔、凹槽以及容液槽中的至少一个相连通。通过设置连通口,不仅对流通到绝缘部件外侧的气体可以有很好的走气作用,而且还可以防止溅到绝缘部件的外侧的电解液积液,从而避免浪费电解液。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端盖组件还设有集流盘,集流盘包括延伸部和盘体部,盘体部与延伸部连接;
其中,延伸部安装于绝缘部件背离端盖的一侧,且集流盘的中心轴、端盖的中心轴和绝缘部件的中心轴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盘体部与延伸部间隔设置,可提升储能装置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的能量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还设有固定槽,固定槽自绝缘部件的第二表面朝向端盖凹陷,固定槽的开口设于绝缘部件的第二表面,延伸部安装于固定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端盖组件还包括极柱,极柱依次穿设延伸部、绝缘部件和端盖,且相对端盖凸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端盖组件还包括绝缘塑胶和导电压块,绝缘塑胶安装于端盖背离绝缘部件的一侧,并安装于端盖与极柱之间,导电压块安装于绝缘塑胶背离端盖的一侧,且套设于极柱的周侧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为圆形块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端盖组件还包括防爆阀,防爆阀安装于端盖,且覆盖泄压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绝缘部件,用于端盖组件,绝缘部件设有凹槽、第一贯通孔、第二贯通孔和第一空腔,凹槽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的朝向端盖的表面,凹槽自绝缘部件朝向端盖的表面向背离端盖的表面的方向凹陷,第一贯通孔设于凹槽的槽底壁,且贯穿凹槽的槽底壁,第二贯通孔设于凹槽的槽侧壁,且贯穿凹槽的槽侧壁,第一空腔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背离端盖的表面,第一空腔自绝缘部件背离端盖的表面向朝向端盖的表面的方向凹陷,且与凹槽间隔设置,并通过第二贯通孔与凹槽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和如上述的端盖组件,端盖组件与电极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述的储能装置,储能装置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应用于户用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第一端盖组件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第一端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一端盖组件中上塑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第一端盖组件中绝缘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绝缘部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绝缘部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集流盘在折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集流盘在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所示第一端盖组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第一端盖组件的部分截面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中绝缘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应用于户用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电能转换装置1、第一用户负载2、第二用户负载3以及储能装置1000。示例性的,电能转换装置1为光伏板,第一用户负载2为路灯,第二用户负载3为家用电器,储能装置1000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光伏板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000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和家用电器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1000,储能装置1000内设有一组储能电池,主要是利用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可以理解的是,储能装置1000可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当该储能装置1000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方形电池。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方便描述,定义图1所示储能装置100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储能装置1000所提及的“上”和“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0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0以圆柱形锂电子电池为例。其中,储能装置1000的长度和宽度大致相等。储能装置1000包括壳体100、电极组件(图2未示)和两个端盖组件200。壳体100为圆柱形壳体。电极组件安装于壳体100的内侧。沿Z轴方向,两个端盖组件200分别安装于壳体100的相对两侧,且均与电极组件电连接。其中,两个端盖组件200分别为第一端盖组件200a和第二端盖组件200b。
电极组件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正极片和负极片间隔且相对设置,隔膜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示例性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依次层叠后,卷绕形成电极组件。其中,正极片的极耳为正极极耳,负极片的极耳为负极极耳。
参阅图3和图4,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1000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
第一端盖组件200a包括端盖10、防爆阀20、极柱30、绝缘塑胶40、导电压块50、绝缘部件60和集流盘80。防爆阀20安装于端盖10,用于防止储能装置1000在使用过程中爆炸。极柱30穿设端盖10,并相对端盖10沿Z轴正方向凸出。绝缘塑胶40安装于端盖10背离Z轴正方向的一侧,并安装于端盖10与极柱30之间,以绝缘隔离端盖10和极柱30。导电压块50安装于绝缘塑胶40背离端盖10的一侧,且套设于极柱30的周侧面,并用于压紧并固定极柱30。绝缘部件60安装于端盖10朝向Z轴负方向的一侧,并安装于端盖10和集流盘80之间,以绝缘隔离端盖10和集流盘80。集流盘80(参见图4)安装于绝缘部件60背离端盖10的一侧,且与极柱30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为负极端盖组件,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的端盖10为负极端盖,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的极柱30为负极柱,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的集流盘80为负极集流盘。
第二端盖组件200b的结构与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结构相似。具体的,第二端盖组件200b为正极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200b中的端盖10为正极端盖,第二端盖组件200b中的极柱30为正极柱,第二端盖组件200b中的集流盘80为正极集流盘。
组装储能装置1000时,将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的集流盘80与电极组件中的负极极耳焊接固定,以实现第一端盖组件200a与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将第二端盖组件200b中的集流盘80与电极组件中的正极极耳焊接固定,以实现第二端盖组件200b与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将组装后的电极组件置于壳体100的内侧,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的端盖10盖合于壳体100,并与壳体100的开口焊接密封,第二端盖组件200b中的端盖10盖合于壳体100,并与壳体100的开口焊接密封,以组装形成储能装置1000。
以下,以第一端盖组件200a为例,对端盖组件200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继续参阅图4,其中,描述端盖组件200所涉及的“上”和“下”等方位用词,是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端盖组件2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本实施例中,端盖10大致为圆形片状。其中,端盖1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示例性的,端盖10通常为光铝片。
端盖10设有通孔12、注液孔13、泄压孔14、安装槽15和多个卡槽16。通孔12、注液孔13和泄压孔14均沿端盖10的厚度方向,即沿Z轴方向贯穿端盖10。其中,通孔12位于端盖10的中心。注液孔13和泄压孔14均与通孔12间隔设置,且位于通孔12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通孔12的开口、注液孔13的开口和泄压孔14的开口均为圆形,且通孔12的开口的中心、注液孔13的开口的中心和泄压孔14的开口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即位于平行于如图3所示的X轴的直线上。安装槽15自端盖10朝向Z轴正方向的表面向朝向Z轴负方向的表面凹陷,即自端盖10的上表面向下表面凹陷,且安装槽15的开口朝向Z轴正方向。安装槽15环绕通孔12设置,且与通孔12连通。多个卡槽16设于端盖10的边缘,且彼此间隔设置。每一卡槽16自端盖10朝向Z轴负方向的表面向朝向Z轴正方向的表面凹陷,即自端盖10的下表面向上表面凹陷,且贯穿端盖10的部分周侧面,每一卡槽16的开口位于端盖10的下表面。
防爆阀20用于覆盖泄压孔14。本实施例中,防爆阀20大致为圆形。极柱30包括柱体部分31、凸出部分32和载座部分33。本实施例中,极柱3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凸出部分32和载座部分33连接于柱体部分31沿高度方向的相对两端。本实施例中,柱体部分31大致呈圆柱状。凸出部分32相对柱体部分31的周侧面凸出。载座部分33大致呈圆形板状,且相对柱体部分31的周侧面凸出。本实施例中,极柱30的载座部分33为法兰部分。
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5为图4所示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绝缘塑胶40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绝缘塑胶40包括绝缘塑胶本体41和凸块42,凸块42凸设于绝缘塑胶本体41的表面。具体的,绝缘塑胶本体41大致呈矩形块状。凸块42凸设于绝缘塑胶本体41朝向端盖10表面,即绝缘塑胶本体41的下表面,且凸块42的形状大小与安装槽15的形状大小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中,绝缘塑胶本体41和凸块42一体成型,且均采用绝缘材料制成。
此外,绝缘塑胶40设有嵌槽43和贯穿孔44。其中,绝缘塑胶4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嵌槽43自绝缘塑胶本体41背离端盖10的表面向朝向端盖10的表面凹陷,即自绝缘塑胶本体41的上表面向下表面凹陷。嵌槽43的开口位于绝缘塑胶本体41背离端盖10的表面,即绝缘塑胶本体41的上表面。贯穿孔44的开口设于嵌槽43的槽底壁,且沿绝缘塑胶40的厚度方向,贯穿孔44贯穿绝缘塑胶本体41和凸块42,并与贯穿孔44连通。
导电压块50包括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第二部分52凸设于第一部分51的下表面。具体的,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均大致呈矩形块状,且第一部分51相对第二部分52的周侧面凸出。第二部分52的形状大小且与嵌槽43的形状大小大致相同。导电压块50设有连接孔53,连接孔53沿导电压块50的厚度方向贯穿导电压块50。具体的,连接孔53沿Z轴方向贯穿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本实施例中,沿Z轴负方向,连接孔53包括第一孔部分和与第一孔部分连通的第二孔部分,第一孔部分的孔径小于第二孔部分的孔径,即连接孔53为阶梯孔。
参阅图6、图7和图8,图6为图4所示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绝缘部件6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绝缘部件60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绝缘部件60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绝缘部件60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绝缘部件60包括绝缘部件本体61和多个卡接部62,多个卡接部62安装于绝缘部件本体61,且彼此间隔设置。绝缘部件本体61大致呈圆形块状。绝缘部件本体61的直径略小于端盖10的直径。绝缘部件本体61的材料为绝缘材料。具体的,绝缘部件本体61包括第一表面611、第二表面612和周壁613。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沿绝缘部件本体61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周壁613连接于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之间。其中,第一表面611为绝缘部件60朝向端盖10的表面,第二表面612为绝缘部件60背离端盖10的表面。周壁613为绝缘部件60的周侧面。多个卡接部62安装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一表面611,且朝向端盖10凸出,用于与端盖10的卡槽16卡接,以实现绝缘部件本体61与端盖10之间的固定连接,从而实现绝缘部件60与端盖10之间的固定连接。
绝缘部件60设有安装孔63、容液槽64、多个第四贯通孔65、凹槽66和多个第一贯通孔67。安装孔63沿绝缘部件本体61的厚度方向贯穿绝缘部件本体61。本实施例中,安装孔63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中心。容液槽64自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一表面611向第二表面612凹陷,且与安装孔63间隔设置,容液槽64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611。本实施例中,容液槽64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边缘。多个第四贯通孔65设于容液槽64的槽底壁,且彼此间隔设置。每一第四贯通孔65均沿容液槽64的槽底壁的厚度方向贯穿容液槽64的槽底壁。
凹槽66自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一表面611向第二表面612凹陷,且与安装孔63和容液槽64均间隔设置,凹槽66的开口位于第一表面611。具体的,凹槽66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边缘,且环绕安装孔63设置。凹槽66的槽侧壁包括第一侧壁601和第二侧壁602。其中,凹槽66与第一空腔71被第一侧壁601分隔,即凹槽66与第一空腔71共用第一侧壁601,凹槽66的其他槽侧壁部分为第二侧壁602。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601垂直于第一表面611,其中,第一侧壁601的高度为H1。
结合参阅图6和图8,本实施例中,凹槽66的槽底壁包括第一底壁661、第二底壁662和连接侧壁663,连接侧壁663连接于第一底壁661和第二底壁662之间。其中,第一底壁661距离凹槽66的开口的深度为D1,即第一底壁661与第一表面611之间的距离为D1,也即第一底壁661朝向Z轴正方向的底壁面与第一表面611之间的距离为D1。第一底壁661与第二表面612的距离为F2,即第一底壁661朝向Z轴正方向的底壁面与第二表面612之间的距离为F2。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壁661平行于第一表面611,即第一底壁661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两表面均平行于第一表面611。第二底壁662距离凹槽66的开口的深度为D2,即第二底壁662与第一表面611之间的距离为D2,也即第二底壁662朝向Z轴正方向的底壁面与第一表面611之间的距离为D2。本实施例中,第二底壁662平行于第一表面611,即第二底壁662沿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两表面均平行于第一表面611。连接侧壁663垂直连接于第一底壁661以及第二底壁662之间,即连接侧壁663的表面平行于Z轴方向。其中,连接侧壁663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即在Z轴方向上的高度为D3,D3=D2-D1。本实施例中,D2>D1,即第一底壁661相对于第二底壁662沿Z轴正方向凸起。在一些实施例中,D1/D2≥1/2,以保证凹槽66的槽侧壁的最小高度足够高,从而保证在凹槽66的槽侧壁上预留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二贯通孔(参见图7)。
多个第一贯通孔67均设于凹槽66的槽底壁,且彼此间隔设置。每一第一贯通孔67沿凹槽66的槽底壁的厚度方向贯穿凹槽66的槽底壁。具体的,多个第一贯通孔67中的部分第一贯通孔67设于第一底壁661,且均沿第一底壁661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底壁661。多个第一贯通孔67中的部分第一贯通孔67设于第二底壁662,且均沿第二底壁662的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底壁662。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贯通孔67均为圆形通孔,每一第一贯通孔67的孔径为R。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贯通孔67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规则形状或者不规则形状,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制。
结合参阅图7和图8,绝缘部件60还设有第一空腔71、多个第二贯通孔72、第二空腔73、固定槽74和第三空腔75。第一空腔71自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向第一表面611凹陷,第一空腔71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本实施例中,第一空腔71与容液槽64被容液槽64的槽侧壁分隔。其中,第一空腔71的腔底壁与第二表面612之间的距离为F2,即第一空腔71的腔底壁朝向Z轴正方向的底壁面与第二表面612之间的距离为F2。其中,F2=F1-H1。本实施例中,F2/F1≤1/2。
多个第二贯通孔72设于凹槽66的槽侧壁,且间隔设置。每一第二贯通孔72沿凹槽66的槽侧壁的厚度方向贯穿凹槽66的槽侧壁,且与第一空腔71连通。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72均设于凹槽66的第一侧壁601。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72形成一排第二贯通孔72,相邻两个第二贯通孔72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贯通孔72之间的间距不完全相等,或者多个第二贯通孔72可以错位形成多排第二贯通孔72,或者多个第二贯通孔72呈任意位置排布,本申请对多个第二贯通孔72的排布方式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72均设于凹槽66的槽侧壁的中间,即与第一表面611和凹槽66的槽底壁均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二贯通孔72中的至少部分第二贯通孔72也可以设置于凹槽66的槽侧壁的边沿位置,即第二贯通孔72可以贯穿凹槽66的槽侧壁与第一表面611的交界处,或者贯穿凹槽66的槽侧壁与槽底壁的交界处,第二贯通孔72的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对第二贯通孔72在凹槽66的槽侧壁的设置位置和形状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贯通孔72均为圆形通孔,每一第二贯通孔72的直径为d。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贯通孔72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规则形状如矩形,或者其他不规则的形状,本申请对此并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d<R,即每一第二贯通孔72的尺寸小于凹槽66的槽底壁的第一贯通孔67的尺寸。此外,1/3≤d/H1≤1/2,即每一第二贯通孔72的直径大约为设置第二贯通孔72的凹槽66的槽侧壁的高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便于走气且确保凹槽66的槽侧壁的结构稳定性。
第二空腔73自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向第一表面611凹陷,且与第一空腔71连通,第二空腔73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其中,第二空腔73的腔底壁为凹槽66的槽底壁中的第一底壁661,腔侧壁为凹槽66的槽底壁的连接侧壁663。本实施例中,第二空腔73与第一空腔71连通,并通过第二贯通孔72与凹槽66连通。
固定槽74自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向第一表面611凹陷,且贯穿绝缘部件本体61的部分周侧面,固定槽74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其中,固定槽74的槽底壁设有安装孔63。
第三空腔75自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向第一表面611凹陷,且与第一空腔71分别位于容液槽64的两侧,第三空腔75的开口位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第二表面612。本实施例中,第三空腔75通过容液槽64的槽侧壁与第一空腔71间隔设置,且第三空腔75与容液槽64被容液槽64的槽侧壁分隔,第三空腔75与固定槽74被固定槽74的槽侧壁分隔。
本实施例中,沿第一表面611向第二表面612的方向,即在绝缘部件本体61沿Z轴负方向下沉并成型容液槽64和凹槽66时,在绝缘部件本体61背离容液槽64和凹槽66的一侧形成第一空腔71、固定槽74和第三空腔75,此时第一空腔71的腔侧壁包括容液槽64的槽侧壁与凹槽66的槽侧壁。沿第二表面612向第一表面611的方向,将凹槽66的部分槽底壁上抬以形成第一底壁661,以使得第一底壁661与第二底壁662之间形成高度差,同时在绝缘部件本体61上背离凹槽66的一侧形成了第二空腔73。
绝缘部件60还包括多个定位部76,多个定位部76设于固定槽74的槽底壁,且间隔设置。每一定位部76均相对固定槽74的槽底壁沿Z轴正方向凸出。示例性的,定位部76呈圆柱状。
参见图9和图10,图9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1000中集流盘80在折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集流盘80在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集流盘80包括延伸部81、连接部82和盘体部83,连接部82连接于延伸部81和盘体部83之间。其中,延伸部81的形状与固定槽74的形状大致相同。盘体部83大致呈圆盘状,盘体部83的直径略小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直径。集流盘80设有固定孔84和连通孔85。固定孔84有多个,多个固定孔84均设于延伸部81,且间隔设置。每一固定孔84沿延伸部81的厚度方向贯穿延伸部81。连通孔85设于盘体部83,且沿盘体部83的厚度方向贯穿盘体部83。本实施例中,连通孔85位于盘体部83的中心。
集流盘80包括展开状态和折弯状态。在展开状态时,延伸部81、连接部82和盘体部83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在折弯状态时,沿连接部82折弯,以将盘体部83相对延伸部81翻转180°,使得盘体部83与延伸部81相对且间隔设置。在组装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集流盘80处于折弯状态,集流盘80的折弯处理可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空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能量密度。
继续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还包括密封件90。具体的,密封件90套设于极柱30的周侧面,且夹持于端盖10和极柱30之间,不仅可以绝缘端盖和极柱,还可以提升端盖10和极柱30之间的安装密封性,从而提升第一端盖组件200a组装后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密封件90为密封圈。
结合参阅图4、图11和图12,图11为图4所示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部分截面结构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防爆阀20安装于端盖10,并覆盖泄压孔14。绝缘塑胶40的凸块42安装于端盖10的安装槽15,导电压块50的第二部分52安装于绝缘塑胶40的嵌槽43内,以实现绝缘塑胶40、导电压块50层叠安装于端盖10的上方。此时,导电压块50的连接孔53、绝缘塑胶40的贯穿孔44和端盖10的通孔12对准。绝缘部件60的多个卡接部62分别与端盖10的多个卡槽16卡接,以实现绝缘部件60安装于端盖10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且位于端盖10背离绝缘塑胶40的一侧,且绝缘部件60的安装孔63与端盖10的通孔12对准。绝缘部件60的容液槽64与端盖10的注液孔13连通,凹槽66与泄压孔14连通。其中,凹槽66的槽底壁中的第一底壁661远离泄压孔14,以使得第一底壁661远离防爆阀20,即使发生电解液溅射也不会对防爆阀20产生负面影响。第二底壁662的至少部分正对于泄压孔14,以实现凹槽66的槽底壁的至少部分正对于防爆阀20。此外,凹槽66与注液孔13不直接连通,使得从注液孔13注入的电解液不会直接进入凹槽66内,避免因电解液到处流动并粘覆于凹槽66内而导致电解液的浪费。
极柱30依次穿设导电压块50的连接孔53、绝缘塑胶40的贯穿孔44、端盖10的通孔12和绝缘部件60的安装孔63。其中,极柱30的凸出部分32抵持并固定于连接孔53的孔内壁,且相对连接孔53露出。载座部分33安装于绝缘部件60的固定槽74内,且抵持于固定槽74的槽底壁。密封件90套设于极柱30中柱体部分31的周侧面,以实现密封件90套设于极柱30的周侧面。密封件90抵持安装于绝缘塑胶40的凸块42和极柱30的载座部分33之间,以实现密封件90安装于绝缘塑胶40和载座部分33之间。此时,密封件90位于绝缘部件60的安装孔63和端盖10的通孔12内。
集流盘80的延伸部81中的多个固定孔84分别与设于固定槽74的槽底壁的多个定位部76卡接,以实现集流盘80安装于固定槽74内,以及实现绝缘部件60安装于端盖10和集流盘80之间。其中,圆形绝缘的绝缘部件本体61结构可以有效避免集流盘80与端盖10之间的短路,降低操作人员装配的精度要求,从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生产效率。并且,储能装置1000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即使集流盘80因遭遇外界撞击而变形移位,绝缘的绝缘部件60可以起到很好的绝缘保护作用,有效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
集流盘80的延伸部81与极柱30的载座部分33焊接,以实现集流盘80与极柱30之间的电连接。盘体部83的中心轴与端盖10的中心轴、绝缘部件本体61的中心轴基本重合。盘体部83未完全覆盖第一空腔71和第三空腔75,并与绝缘部件本体61的周壁613间隔设置,以形成避让口91。盘体部83与凹槽66的第一底壁661间隔设置,且与凹槽66的第二底壁662呈基本贴合状态。盘体部83与电极组件中的负极极耳焊接固定,使得盘体部83与负极极耳呈紧密贴合状态,以实现集流盘80与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实现第一端盖组件200a与电极组件之间的电连接。
组装后的储能装置1000中,电解液可通过注液孔13注入,并依次流经容液槽64和多个第四贯通孔65,并最终流入到电极组件内。储能装置1000在使用过程中,电极组件在各位置产生的气体,一方面可穿过集流盘80的连通孔85、设于第一底壁661的多个第一贯通孔67和设于第二底壁662的多个第一贯通孔67,并被凹槽66收集。另一方面,电极组件的产气还可依次穿过避让口91、第一空腔71和设于凹槽66的槽侧壁的第二贯通孔72,以被凹槽66收集。
其中,凹槽66的槽侧壁设置的第二贯通孔72可连通第一空腔71和凹槽66,以将第一空腔71内的气体流通至凹槽66,可以很好的避免电极组件产生的气体被阻隔在凹槽66以外的密闭空间无法流通,促使气体从凹槽66的槽侧壁的第二贯通孔72向防爆阀20位置聚集,便于防爆阀20开阀,从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此外,储能装置1000受外力撞击晃动会导致电解液溅射至上方的绝缘部件60的凹槽66内,绝缘部件60的凹槽66内容易积液,电解液可以通过第二贯通孔72回流至电极组件内,避免电解液浪费,提升了储能装置1000的使用寿命。
此外,凹槽66的槽底壁中多个第一贯通孔67之间的部分形成了具有支撑作用的隔挡筋条,由于隔挡筋条会对储能装置1000产生的气体具有一定程度的隔挡,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凹槽66的槽底壁中远离泄压孔14的第一底壁661向上抬高,使得第一底壁661与集流盘80的盘体部83间隔设置,以将盘体部83与第一底壁661之间的第二空腔73作为走气间隙,利于走气以及气体快速汇集于泄压孔14,从而便于防爆阀20开阀。其中,第二底壁662中多个第一贯通孔67之间的部分形成的隔挡筋条,在储能装置1000受到外力撞击晃动导致电极液溅射可能会冲击破坏防爆阀20时,能够起到很好的隔挡保护作用,利于提升储能装置1000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
参阅图13,图1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结构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绝缘部件60还设有多个连通口68。其中,连通口68与容液槽64、凹槽66以及第一空腔71中的至少一个相连通。
具体的,每一连通口68的开口均设于绝缘部件本体61的周壁613,多个连通口68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连通口68中,部分连通口68连通容液槽64、部分连通口68连通凹槽66、部分连通口68连通第一空腔7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连通口68,不仅对流通到绝缘部件本体61的周壁613外侧的气体可以有很好的走气作用,而且还可以防止溅到绝缘部件本体61的周壁613的外侧的电解液积液,从而避免浪费电解液。
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绝缘部件60的结构示意图。
第三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的绝缘部件60与第一实施例的绝缘部件60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实施例的绝缘部件60还设有多个第五贯通孔69,多个第五贯通孔69均连通容液槽64和第一空腔71。
具体的,多个第五贯通孔69间隔设置,每一第五贯通孔69的开口均设于容液槽64的槽侧壁,且沿容液槽64的槽侧壁的厚度方向贯穿容液槽64的槽侧壁。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五贯通孔69,可以连通容液槽64与第一空腔71和第三空腔75,从而利于第一空腔71和第三空腔75与凹槽66连通,以便于电极组件的产气在各个腔室中流动。同时,在因储能装置1000受到撞击而溅射至第一空腔71内的电解液,还可通过第五贯通孔69回流至容液槽64,并通过第四贯通孔65流至电极组件中,避免电解液浪费。
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的结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端盖组件200a中绝缘部件60还设有多个第三贯通孔77,多个第三贯通孔77均与第一空腔71连通。
具体的,多个第三贯通孔77的开口均设于凹槽66的连接侧壁663,多个第三贯通孔77间隔设置。每一第三贯通孔77均沿凹槽66的连接侧壁663的厚度方向贯穿凹槽66的连接侧壁663,以连通凹槽66和第二空腔73,从而连通凹槽66和第一空腔71。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贯通孔77,使得凹槽66与第二空腔73连通,从而使得凹槽66与第一空腔71连通。电极组件的产气可依次穿过避让口91、第一空腔71、第二空腔73和第三贯通孔77,以被凹槽66收集,或者依次穿过连通孔85、第二空腔73和第三贯通孔77,以被凹槽66收集,增加了电极组件的产气的流通路径,促进气体快速汇集于凹槽66,从而便于防爆阀20开阀。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10)和绝缘部件(60),所述端盖(10)设有泄压孔(14),所述泄压孔(14)沿所述端盖(10)的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端盖(10),所述绝缘部件(60)安装于所述端盖(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绝缘部件(60)包括沿绝缘部件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611)和第二表面(612),所述第一表面(611)朝向所述端盖(10),所述绝缘部件(60)设有凹槽(66)、第一贯通孔(67)、第二贯通孔(72)和第一空腔(71),所述凹槽(66)自所述绝缘部件(60)朝向所述端盖(10)的所述第一表面(611)背离所述端盖(10)凹陷,所述凹槽(66)的开口位于所述绝缘部件(60)的朝向所述端盖(10)的所述第一表面(611),且与所述泄压孔(14)连通,所述第一贯通孔(67)设于所述凹槽(66)的槽底壁,且贯穿所述凹槽(66)的槽底壁,所述第二贯通孔(72)设于所述凹槽(66)的槽侧壁,且贯穿所述凹槽(66)的槽侧壁,所述第一空腔(71)自所述绝缘部件(60)背离所述端盖(10)的所述第二表面(612)朝向所述端盖(10)凹陷,所述第一空腔(71)的开口位于所述绝缘部件(60)背离所述端盖(10)的所述第二表面(612),且与所述凹槽(66)间隔设置,并通过所述第二贯通孔(72)与所述凹槽(66)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6)的槽底壁包括第一底壁(661)、第二底壁(662)以及连接侧壁(663),所述连接侧壁(663)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661)和所述第二底壁(662)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底壁(662)的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泄压孔(14),所述第一底壁(661)与所述第一表面(611)之间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底壁(662)与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D2,D2>D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D1/D2≥1/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壁(661)与所述第二底壁(662)均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611),所述连接侧壁(663)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底壁(661)以及所述第二底壁(662)之间,所述连接侧壁(663)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D3,D3=D2-D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60)还设有第三贯通孔(77),所述第三贯通孔(77)设于所述连接侧壁(663),且贯穿所述连接侧壁(663),并与所述第一空腔(71)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60)还设有第二空腔(73),所述第二空腔(73)自所述第二表面(612)朝向所述端盖(10)凹陷,所述第二空腔(73)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表面(612),所述第二空腔(73)与所述第一空腔(71)连通,并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孔(77)与所述凹槽(66)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腔(73)与所述凹槽(66)被所述第一底壁(661)分隔,所述第一底壁(661)与所述第二表面(612)的距离为F2,所述第一空腔(71)的腔底壁与所述第二表面(612)的距离为F1,F1>F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F2/F1≤1/2。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6)的槽侧壁包括第一侧壁(601),所述第一空腔(71)与所述凹槽(66)被所述第一侧壁(601)分隔,所述第一侧壁(601)的高度为H1,H1=F1-F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通孔(72)的直径为d,1/3≤d/H1≤1/2。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通孔(72)的直径为d,所述第一贯通孔(67)的直径为R,d<R。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10)设有注液孔(13),所述注液孔(13)贯穿所述端盖(10),所述绝缘部件(60)还设有容液槽(64)和第四贯通孔(65),所述容液槽(64)自所述第一表面(611)背离所述端盖(10)凹陷,所述容液槽(64)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611),且与所述注液孔(13)连通,所述第四贯通孔(65)设于所述容液槽(64)的槽底壁,且贯穿所述容液槽(64)的槽底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60)还设有第五贯通孔(69),所述第五贯通孔(69)设于所述容液槽(64)的槽侧壁,且贯穿所述容液槽(64)的槽侧壁,所述第一空腔(71)通过所述第五贯通孔(69)与所述容液槽(64)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60)还设有连通口(68),所述连通口(68)设于所述绝缘部件(60)的周壁(613),且与所述第一空腔(71)、所述凹槽(66)以及所述容液槽(64)中的至少一个相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组件(200)还设有集流盘(80),所述集流盘(80)包括延伸部(81)和盘体部(83),所述盘体部(83)与所述延伸部(81)连接;
其中,所述延伸部(81)安装于所述绝缘部件(60)背离所述端盖(10)的一侧,且所述集流盘(80)的中心轴、所述端盖(10)的中心轴和所述绝缘部件(60)的中心轴重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端盖组件(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60)还设有固定槽(74),所述固定槽(74)自所述绝缘部件(60)的所述第二表面(612)朝向所述端盖(10)凹陷,所述固定槽(74)的开口设于所述绝缘部件(60)的所述第二表面(612),所述延伸部(81)安装于所述固定槽(74)。
17.一种储能装置(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极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端盖组件(200),所述端盖组件(200)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CN202310330864.9A 2023-03-30 2023-03-30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Pending CN1164357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0864.9A CN116435701A (zh) 2023-03-30 2023-03-30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0864.9A CN116435701A (zh) 2023-03-30 2023-03-30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35701A true CN116435701A (zh) 2023-07-14

Family

ID=87091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30864.9A Pending CN116435701A (zh) 2023-03-30 2023-03-30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3570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56857B (zh) 电池模块
JP5297434B2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具備するバッテリ・パック
KR101627631B1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모듈
US2012021403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160150405A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차 전지 모듈
KR20110045304A (ko) 이차 전지
CN116207432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543143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JP2015534705A (ja) 中央領域が隆起したハウジングカバープレートを有するバッテリセル
CN11705997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8156737A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7219972B (zh) 集流盘、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19090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788401U (zh) 单体电池
CN116435701A (zh) 端盖组件和储能装置
CN116169436A (zh) 一种内极柱、电芯和电池模组
CN216120662U (zh) 隔离板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4013029U (zh) 一种电芯总成壳体组件及电芯总成
WO2009145375A1 (en) Rechargeable cell
JP2023539707A (ja) 電池の筐体、電池、電力使用機器、電池を製造する方法と機器
CN220796902U (zh) 端盖组件、单体电池和车辆
CN117855709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996884U (zh) 一种电池壳体和二次电池
CN217544758U (zh) 电池盖及电池
CN117855565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