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21239B -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21239B
CN116421239B CN202310680378.XA CN202310680378A CN116421239B CN 116421239 B CN116421239 B CN 116421239B CN 202310680378 A CN202310680378 A CN 202310680378A CN 116421239 B CN116421239 B CN 1164212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rotating
handle part
connecting rod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803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21239A (zh
Inventor
刘文健
张仁泉
王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6803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212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21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1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21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212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17/020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with antagonistic arms as supports for retractor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17/02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2017/0287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with elastic retracting members connectable to a frame, e.g. hooked elastic wi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包括连接管、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与第一连接区连接,第一手柄部与第一连接区活动连接;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和第二连接区连接,第一撑开端部与第二连接区活动连接,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设有弹簧和反齿弧状结构;手柄部、连接管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本发明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充分显露淋巴结的同时为术者提供更广阔的操作视野及空间,不干扰术者器械操作以及胸腔镜调整方位,减小手术切口内互相干扰,更利于主刀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背景技术
在肺癌手术中需要规范清扫纵隔淋巴结(右侧纵隔需要清扫右侧气管旁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肺内淋巴结,左侧纵隔需要清扫左侧气管旁淋巴结、肺动脉窗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左喉返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肺内淋巴结),难点主要在于清扫上气管旁淋巴结、下气管旁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左、右喉返淋巴结。在目前肺部微创手术中清扫纵隔淋巴结普遍存在清扫难度较大问题(尤其单孔胸腔镜手术难度最大)包括:术中显露困难、多种手术器械配合困难以及微创手术切口小很难同时放入多种手术器械进行有效配合。
现有技术通过单孔胸腔镜肺部手术切口置入胸腔镜、吸引器、电钩或超声刀、卵圆钳进行严密配合显露纵隔淋巴结,最佳情况通常需要三名手术医生进行配合操作,主要分工为术者:负责清扫淋巴结,第一助手:负责显露纵隔淋巴结如牵拉肺组织、显露淋巴结周围组织、钳夹淋巴结(此种方式容易导致肺组织损失及淋巴结破碎),第二助手:主要负责胸腔镜。术中需要三者严密配合才能完成纵隔淋巴结清扫,复杂程度大,难度高。
目前微创胸腔镜肺部手术在我国已常规开展,按肺癌手术指南术中需要规范清扫纵隔淋巴结。在操作过程中难点在于纵隔淋巴结的显露(尤其是隆突下、气管旁、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在单孔胸腔镜手术中难度最大(此术式目前使用较为广泛),通常目前手术过程中需要多人及使用多种器械进行配合才能较充分的进行纵隔淋巴结的显露,而且目前微创胸腔镜手术切口小(约3-4cm)同时放入多种器械进行手术时严重影响术者的手术操作。
现有的操作方法费时、费力、加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如血管、气管、神经损伤)且对术者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为此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个新的胸腔镜手术器械来充分显露纵隔淋巴结,解决术中显露纵隔淋巴结困难的问题,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操作难度,使广大肺部手术患者及手术医生受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解决术中显露纵隔淋巴结困难的问题,降低手术风险及手术操作难度,使广大肺部手术患者及手术医生受益。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包括连接管、手柄部和撑开端部;所述手柄部包括第一手柄部和第二手柄部;所述撑开端部包括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所述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与第一连接区连接,所述第一手柄部与第一连接区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和第二连接区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与第二连接区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均设有撑开板,所述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均设有指环;所述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设有弹簧和反齿弧状结构;所述手柄部、连接管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的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手柄部、连接管和撑开端部,手柄部包括第一手柄部和第二手柄部,撑开端部包括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区和第二连接区。第一手柄部与第一连接区活动连接,第二手柄部与第一连接区固定连接;第一撑开端部与第二连接区活动连接,第二撑开端部与第二连接区固定连接;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撑开端部位于连接管的同一侧,第二手柄部与第一撑开端部位于连接管上与第一手柄部相对的一侧。手柄部、连接管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充分显露淋巴结的同时为术者提供更广阔的操作视野及空间,不干扰术者器械操作以及胸腔镜调整方位,减小手术切口空间内互相干扰,更利于主刀操作。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均一体连接设置指环,在使用时通过指环对该显露器进行拿取和操作。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手术过程中通过将两块撑开板放置在淋巴结前后组织间隙,通过指环控制使撑开板将其撑开扩大手术视野。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设有弹簧和反齿弧状结构。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在非工作状态时弹簧处于正常状态。工作时第一手柄部向外转动,同时牵拉弹簧,通过反齿状结构进行咬合同时利用弹簧回缩产生的力对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进行固定,使在手术过程中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的角度不易改变,从而使撑开板固定在适当的撑开位置,充分的暴露手术视野。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手柄部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一、弯杆一和连杆一;所述第二手柄部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二、弯杆二和连杆二;所述手柄端一和手柄端二均设有指环,所述弯杆一、弯杆二向上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所述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外弯曲且弯曲度为5°-10°;所述弹簧和反齿弧状结构设置在弯杆一与弯杆二之间;所述连杆一与连接管活动连接,所述连杆二与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向下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手柄部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一、弯杆一和连杆一;第二手柄部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二、弯杆二和连杆二。指环分别设置在手柄端一和手柄端二的端部并与手柄端一、手柄端二一体连接。弯杆一、弯杆二向上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向下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使手柄部、连接管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并呈“S”形。弹簧和反齿弧状结构设置在弯杆一与弯杆二之间,在使用过程中对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进行固定的同时,也方便进行第一手柄部、第二手柄部之间角度的改变,方便改变撑开板之间的支撑距离,调节手术的视野。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齿弧状结构包括卡板一和卡板二,所述卡板一与卡板二均为圆弧状,所述卡板一的底部和卡板二的顶部设有相互咬合的卡齿;所述卡板一的一端与弯杆一固定连接,所述卡板二的一端与弯杆二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齿弧状结构包括与弯杆一固定连接的圆弧状卡板一和与弯杆二固定连接的圆弧状卡板二,卡板一的底部和卡板二的顶部设有相互咬合的卡齿,工作时第一手柄部向外转动,同时牵拉弹簧,通过反齿状结构进行咬合同时利用弹簧回缩产生的力对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进行固定,使在手术过程中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的角度不易改变,从而使撑开板固定在适当的撑开位置,充分的暴露手术视野。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2块所述的撑开板向相互背离面弯曲一定弧度,所述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分别与2块撑开板的相邻面固定连接,所述撑开板的两侧均设有内凹的弧形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远离连接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2块撑开板向相互背离面弯曲一定弧度,撑开板的两侧均设有内凹的弧形凹槽。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时,通过将两块撑开板放置在淋巴结前后组织间隙,利用弧形口把奇静脉挑起来,2块撑开板分开把主气管和上腔静脉撑开显露手术视野,使能有充分的空间,从而充分显露上纵隔的气管旁组淋巴结。在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时,两块撑开板置于支气管与食管间间隙,然后撑开,从而充分显露位于两者之间的隆突下淋巴结。在清扫左喉返淋巴结时,两块撑开板置于主动脉弓和左上支气管之间的组织间隙,撑开后从而充分显露出左喉返神经淋巴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管内与第一手柄部连接处设有转动座一,所述连接管内与第一撑开端部连接处设有转动座三,所述转动座三设有固定转柱三,所述固定转柱三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靠近所述转动座三设有转动座二;所述转动座一设有固定转柱一,所述固定转柱一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一;所述连接转杆一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活动连接的活动机构,所述活动机构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和活动连接的固定支杆二;所述转动座二设有固定转柱二,所述固定转柱二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杆;所述固定支杆一远离活动机构的一端与连接转杆一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支杆二远离活动机构的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转杆二的另一端与第一撑开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座一和活动机构设在连接管内部壁同一侧,所述转动座二和转动座三设在转动座一的相对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为空心的柱状管,在连接管的第一连接区内部与第一手柄部连接处设转动座一,转动座一设有固定转柱一;连接管的第二连接区内与第一撑开端部连接处设转动座三,靠近转动座三设有转动座二,转动座三设有固定转柱三。固定转柱三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固定转柱一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一,连接转杆一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的连杆一固定连接。连接转杆一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活动机构。活动机构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和活动连接的固定支杆二,转动座二设固定连接的固定转柱二,固定转柱二设转动连接的连接杆。固定支杆一的一端与连接转杆一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机构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的一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机构活动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的一端连接,转动座一和活动机构设在连接管内部壁同一侧,所述转动座二和转动座三设在转动座一的相对侧。
工作时,对第一手柄部用力使连接转杆一在转动座的固定转柱一上转动,使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的夹角变大。连接转杆一转动通过固定支杆使活动机构联动,活动机构通过固定支杆二带动连接杆在转动座二上转动,从而使与连接杆连接的连接转杆二在转动座三上转动,连接转杆二的转动使与连接转杆二连接第一撑开端部转动,使得第一撑开端部与第二撑开端部之间的夹角变大,通过撑开板进行撑开,在手术过程中达到扩大并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机构包括安装块、转动连杆、直角转杆和连接板;所述安装块的顶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安装槽一和安装槽二,所述安装槽一内设有转动柱二,所述安装槽二内设有转动柱三,所述连接板设有转动柱四和转动柱六;所述转动连杆的一端与转动柱二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转动柱六转动连接;所述直角转杆的一端与转动柱三转动连接,其另一端设有转动柱五,所述直角转杆在直角处与转动柱四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支杆二与转动柱五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板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机构包括安装块、转动连杆、直角转杆和连接板。安装块在顶部的靠近两侧处开设安装槽一和安装槽二,在安装槽一内设固定连接的转动柱二,安装槽二内设固定连接的转动柱三;安装槽一、安装槽二分别对转动柱二和转动柱三的转动角度大小进行限位。连接板设有转动柱四和转动柱六,转动连杆的一端与转动柱二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转动柱六转动连接。直角转杆在直角处与转动柱四转动连接,直角转杆的一端与转动柱三转动连接,其另一端设有转动柱五,固定支杆二与转动柱五转动连接。连接板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并通过固定支杆一与连接转杆一转动连接。
工作时,通过固定支杆一使活动机构各个部分联动完成工作。连接转杆一转动使固定支杆一与连接板连接端向第一撑开端部方向发生位置变化,通过连接板带动转动连杆和直角转杆转动,使直角转杆设转动柱五的一端靠近第一撑开端部方向改变位置从而通过固定支杆二使连接杆在转动座二上转动。连接杆与固定支杆二连接端向第一撑开端部方向转动,则连接杆与连接转杆二连接一端向远离第一撑开端部方向转动,同时使连接转杆二与第一撑开端部连接端远离第二撑开端部,增大第一撑开端部与第二撑开端部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在手术过程中达到扩大并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为钝角形三角板,所述转动柱六靠近钝角设置,所述转动柱四靠近连接板一角设置,所述固定支杆一的一端靠近钝角三角连接板的另一角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为钝角形三角板,转动柱六设置在靠近钝角形连接板靠近钝角处,转动柱四靠近钝角形连接板一角设置,转动柱四靠近连接板一角设置,固定支杆一的一端靠近钝角三角连接板的另一角固定连接,使活动机构能够实现联动完成工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其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连接;所述连接杆在与连接转杆二的连接一端在靠近连接处弯折,所述连接杆在靠近弯折处与固定转柱二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其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连接。连接杆在与连接转杆二的连接一端在靠近连接处弯折,使连接杆在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在转动座三上转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转杆二的端部设有转动柱一,所述连接杆与转动柱一转动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使用时通过控制第一手柄部来控制第一撑开端部的张开角度,扩大2个撑开板之间的距离达到撑开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手柄部、连接管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充分显露淋巴结的同时为术者提供更广阔的操作视野及空间,不干扰术者器械操作以及胸腔镜调整方位,减小手术切口内互相干扰,更利于主刀操作。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之间设置反齿弧状结构和弹簧进行联合工作,使第一撑开端部和第二撑开端部能够保持撑开的角度和大小不变,具有更好的支撑角度限位效果。同时,该淋巴结显露器易于操作和使用,将原本需要3人的手术缩减至2人能完成,减少手术操作医护人员的同时提高了手术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显露器非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显露器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图1中A处反齿弧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撑开板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撑开板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沿图1中B方向的连接管内部连接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活动机构平衡态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杆示意图。
图中:1、连接管;101、第一连接区;102、第二连接区;2、第一手柄部;3、第二手柄部;201、手柄端一;202、弯杆一;203、连杆一;301、手柄端二;302、弯杆二;303、连杆二;4、第二撑开端部;5、第一撑开端部;6、撑开板;601、弧形凹槽;7、指环;8、弹簧;9、连接板;10、卡板一;11、卡板二;12、卡齿;13、转动座一;14、固定转柱一;15、连接转杆一;16、固定支杆一;17、固定支杆二;18、连接杆;19、转动座二;20、固定转柱二;21、连接转杆二;22、转动座三;23、固定转柱三;24、转动柱一;25、安装块;26、安装槽一;27、安装槽二;28、转动柱二;29、转动柱三;30、转动连杆;31、直角转杆;32、转动柱四;33、转动柱五;34、转动柱六;35、转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如图1-图8所示,包括连接管1、手柄部和支撑端部;手柄部包括第一手柄部2和第二手柄部3;撑开端部包括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连接管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区101和第二连接区102;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与第一连接区101连接,第一手柄部2与第一连接区101活动连接;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和第二连接区102连接,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连接区102活动连接;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设有撑开板6,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设有指环7;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设有弹簧8和反齿弧状结构;手柄部、连接管1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第一手柄部2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一201、弯杆一202和连杆一203;第二手柄部3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二301、弯杆二302和连杆二303;手柄端一201和手柄端二301均设有指环7,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上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所述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外弯曲且弯曲度为5°-10°。弹簧8和反齿弧状结构设置在弯杆一202与弯杆二302之间;连杆一203与连接管1活动连接,连杆二303与连接管1固定连接;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向下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
本申请的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其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手柄部、连接管1和撑开端部,手柄部包括第一手柄部2和第二手柄部3,撑开端部包括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连接管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区101和第二连接区102。第一手柄部2与第一连接区101活动连接,第二手柄部3与第一连接区101固定连接;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连接区102活动连接,第二撑开端部4与第二连接区102固定连接;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撑开端部4位于连接管1的同一侧,第二手柄部3与第一撑开端部5位于连接管1上与第一手柄部2相对的一侧。手柄部、连接管1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在手术的过程中,能充分显露淋巴结的同时为术者提供更广阔的操作视野及空间,不干扰术者器械操作以及胸腔镜调整方位,减小手术切口空间内互相干扰,更利于主刀操作。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一体连接设置指环7,在使用时通过指环7对该显露器进行拿取和操作。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6,手术过程中通过将两块撑开板6放置在淋巴结前后组织间隙,通过指环7控制使撑开板6将其撑开扩大手术视野。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设有弹簧8和反齿弧状结构。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在非工作状态时弹簧8处于正常状态。工作时第一手柄部2向外转动,同时牵拉弹簧8。通过反齿状结构进行咬合同时利用弹簧8回缩产生的力对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进行固定,使在手术过程中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的角度不易改变,从而使撑开板6固定在适当的撑开位置,充分的暴露手术视野。
第一手柄部2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一201、弯杆一202和连杆一203;第二手柄部3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二301、弯杆二302和连杆二303。指环7分别设置在手柄端一201和手柄端二301的端部并与手柄端一201、手柄端二301一体连接。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上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外弯曲且弯曲度为5°-10°。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向下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使手柄部、连接管1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并呈“S”形。弹簧8和反齿弧状结构设置在弯杆一202与弯杆二302之间,在使用过程中对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进行固定的同时,也方便进行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之间角度的改变,方便调整撑开板6之间的撑开距离,调节手术的视野。
反齿弧状结构包括卡板一10和卡板二11,卡板一10与卡板二11均为圆弧状,卡板一10的顶部和卡板二11的底部设有相互咬合的卡齿12;卡板一10的一端与弯杆一202固定连接,卡板二11的一端与弯杆二302固定连接。
反齿弧状结构包括与弯杆一202固定连接的圆弧状卡板一10和与弯杆二302固定连接的圆弧状卡板二11,卡板一10的顶部和卡板二11的底部设有相互咬合的卡齿12。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在非工作状态时弹簧8处于正常状态。工作时第一手柄部2向外转动,同时牵拉弹簧8。通过反齿状结构进行咬合同时利用弹簧8回缩产生的力对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进行固定,使在手术过程中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的角度不易改变,从而使撑开板6固定在适当的撑开位置,充分的暴露手术视野。
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6,2块的撑开板6向相互背离面弯曲一定弧度,第一支撑开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分别与2块撑开板6的相邻面固定连接,撑开板6的两侧均设有内凹的弧形凹槽601。
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6,2块撑开板6向相互背离面弯曲一定弧度,撑开板6的两侧均设有内凹的弧形凹槽601。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使用时,通过将两块撑开板6放置在淋巴结前后组织间隙,利用弧形凹槽601把奇静脉挑起来,2块撑开板6分开把主气管和上腔静脉撑开暴露手术视野,使能有充分的空间,从而充分显露上纵隔的气管旁淋巴结。在清扫隆突下淋巴结时,两块撑开板6置于支气管与食管间间隙,然后撑开,从而充分显露位于两者之间的隆突下淋巴结。在清扫左喉返淋巴结时,两块撑开板6置于主动脉弓和左上支气管之间的组织间隙,撑开后从而充分显露出左喉返神经淋巴结。
连接管1内与第一手柄部2连接处设有转动座一13,连接管1内与第一撑开端部5连接处设有转动座三22,转动座三22设有固定转柱三23,固定转柱三23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21;靠近转动座三22设有转动座二19;转动座一13设有固定转柱一14,固定转柱一14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一15;连接转杆一15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2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活动连接的活动机构,活动机构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16和活动连接的固定支杆二17;转动座二19设有固定转柱二20,固定转柱二20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杆18;固定支杆一16远离活动机构的一端与连接转杆一15活动连接,固定支杆二17远离活动机构的一端与连接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21的一端连接,连接转杆二21的另一端与第一撑开端部5固定连接;转动座一13和活动机构设在连接管1内部壁同一侧,转动座二19和转动座三22设在转动座一13的相对侧。
连接管1为空心的柱状管,在连接管1的第一连接区101内部与第一手柄部2连接处设转动座一13,转动座一13设有固定转柱一14;连接管1的第二连接区102内与第一撑开端部5连接处设转动座三22,靠近转动座三22设有转动座二19,转动座三22设有固定转柱三23。固定转柱三23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21,固定转柱一14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一15,连接转杆一15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2的连杆一203固定连接。连接转杆一15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2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活动机构。活动机构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16和活动连接的固定支杆二17,转动座二19设固定连接的固定转柱二20,固定转柱二20设转动连接的连接杆18。固定支杆一16的一端与连接转杆一15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机构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17的一端与连接杆1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动机构活动连接。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21的一端连接,转动座一13和活动机构设在连接管1内部壁同一侧,转动座二19和转动座三22设在转动座一13的相对侧。
工作时,对第一手柄部2用力使连接转杆一15在转动座的固定转柱一14上转动,使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的夹角变大。连接转杆一15转动通过固定支杆使活动机构联动,活动机构通过固定支杆二17带动连接杆18在转动座二19上转动,从而使与连接杆18连接的连接转杆二21在转动座三22上转动,连接转杆二21的转动使与连接转杆二21连接第一撑开端部5转动,使得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撑开端部4之间的夹角变大,通过撑开板6进行撑开,在手术过程中达到充分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
活动机构包括安装块25、转动连杆30、直角转杆31和连接板9;安装块25的顶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安装槽一26和安装槽二27,安装槽一26内设有转动柱二28,安装槽二27内设有转动柱三29,连接板9设有转动柱四32和转动柱六34;转动连杆30的一端与转动柱二28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转动柱六34转动连接;直角转杆31的一端与转动柱三29转动连接,其另一端设有转动柱五33,直角转杆31在直角处与转动柱四32转动连接;固定支杆二17与转动柱五33转动连接;连接板9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16。
活动机构包括安装块25、转动连杆30、直角转杆31和连接板9。安装块25在顶部的靠近两侧处开设安装槽一26和安装槽二27,在安装槽一26内设固定连接的转动柱二28,安装槽二27内设固定连接的转动柱三29;安装槽一26、安装槽二27分别对转动柱二28和转动柱三29的转动角度大小进行限位。连接板9设有转动柱四32和转动柱六34,转动连杆30的一端与转动柱二28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转动柱六34转动连接。直角转杆31在直角处与转动柱四32转动连接,直角转杆31的一端与转动柱三29转动连接,其另一端设有转动柱五33,固定支杆二17与转动柱五33转动连接。连接板9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16,并通过固定支杆一16与连接转杆一15转动连接。
工作时,通过固定支杆一16使活动机构各个部分联动完成工作。连接转杆一15转动使固定支杆一16与连接板9连接端向第一撑开端部5方向发生位置变化,通过连接板9带动转动连杆30和直角转杆31转动,使直角转杆31设转动柱五33的一端靠近第一撑开端部5方向改变位置从而通过固定支杆二17使连接杆18在转动座二19上转动。连接杆18与固定支杆二17连接端向第一撑开端部5方向转动,则连接杆18与连接转杆二21连接一端向远离第一撑开端部5方向转动,同时使连接转杆二21与第一撑开端部5连接端远离第二撑开端部4,增大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撑开端部4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在手术过程中达到充分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
连接板9为钝角形三角板,转动柱六34靠近钝角设置,转动柱四32靠近连接板9一角设置,固定支杆一16的一端靠近钝角三角连接板9的另一角固定连接。
连接板9为钝角形三角板,转动柱六34靠近钝角设置,转动柱四32靠近连接板9一角设置,固定支杆一16的一端靠近钝角三角连接板9的另一角固定连接。连接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17,其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21连接;连接杆18在与连接转杆二21的连接一端在靠近连接处弯折,连接杆18在靠近弯折处与固定转柱二20转动连接。:连接转杆二21的端部设有转动柱一24,连接杆18与转动柱一24转动连接。
连接板9为钝角形三角板,转动柱六34设置在靠近钝角形连接板9靠近钝角处,转动柱四32靠近钝角形连接板9一角设置,转动柱四32靠近连接板9一角设置,固定支杆一16的一端靠近钝角三角连接板9的另一角固定连接,使活动机构能够实现联动完成工作。连接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17,其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21连接。连接杆18在与连接转杆二21的连接一端在靠近连接处弯折,使连接杆18在转动的同时能够带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21在转动座三22上转动。
工作原理:该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使用时,通过指环7对该显露器进行使用操作。使用时将撑开板6置于奇静脉、上腔静脉和主气管之间,通过撑开板6的弧形凹槽601把奇静脉挑起,撑开板6的弧形凹槽601能防止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锐性损伤,更易固定撑开的周围组织(如气管、食管及周围结缔组织),对撑开血管(特别在撑开奇静脉)时有固定作用。使用时通过指环7使第一手柄部2远离第二手柄部3增大其之间的夹角,同时第一手柄部2带动连接转杆一15在转动座一13上转动,并通过固定支杆一16带动活动机构工作,活动机构通过固定支杆二17带动连接杆18在转动座二19上转动,同时带动连接转杆二21在转动座三22上转动,使与连接转杆二21相连的第一撑开端部5向远离第二撑开端部4方向发生偏移,增大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撑开端部4之间的夹角及距离,达到撑开显露手术视野的目的。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在非工作状态时弹簧8处于正常状态。工作时第一手柄部2向外转动,同时牵拉弹簧8。通过反齿状结构进行咬合同时利用弹簧8回缩产生的力对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进行固定,使在手术过程中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的角度不易改变,从而使撑开板6固定在适当的撑开位置。对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的位置进行限定,使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能够保持撑开的角度和大小不变,具有更好的支撑角度限位效果,充分的暴露手术视野。不使用时通过调整第一手柄部2和第二手柄部3并拢使反齿弧状结构复位,弹簧8恢复正常状态,使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撑开端部4并拢,便于收拾放置。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4)

1.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其特征是:包括连接管(1)、手柄部和撑开端部;所述手柄部包括第一手柄部(2)和第二手柄部(3);所述撑开端部包括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所述连接管(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区(101)和第二连接区(102);所述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与第一连接区(101)连接,所述第一手柄部(2)与第一连接区(101)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和第二连接区(102)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5)与第二连接区(102)活动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设有撑开板(6),所述第一手柄部(2)、第二手柄部(3)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设有指环(7);所述第一手柄部(2)与第二手柄部(3)之间设有弹簧(8)和反齿弧状结构;所述手柄部、连接管(1)和撑开端部依次连接呈“S”形;
所述连接管(1)内与第一手柄部(2)连接处设有转动座一(13),所述连接管(1)内与第一撑开端部(5)连接处设有转动座三(22),所述转动座三(22)设有固定转柱三(23),所述固定转柱三(23)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二(21);靠近所述转动座三(22)设有转动座二(19);所述转动座一(13)设有固定转柱一(14),所述固定转柱一(14)设有转动连接的连接转杆一(15);所述连接转杆一(15)的一端与第一手柄部(2)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活动连接的活动机构,所述活动机构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16)和活动连接的固定支杆二(17);所述转动座二(19)设有固定转柱二(20),所述固定转柱二(20)设有活动连接的连接杆(18);所述固定支杆一(16)远离活动机构的一端与连接转杆一(15)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支杆二(17)远离活动机构的一端与连接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8)的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21)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转杆二(21)的另一端与第一撑开端部(5)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座一(13)和活动机构设在连接管(1)内部壁同一侧,所述转动座二(19)和转动座三(22)设在转动座一(13)的相对侧;
所述活动机构包括安装块(25)、转动连杆(30)、直角转杆(31)和连接板(9);所述安装块(25)的顶部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安装槽一(26)和安装槽二(27),所述安装槽一(26)内设有转动柱二(28),所述安装槽二(27)内设有转动柱三(29),所述连接板(9)设有转动柱四(32)和转动柱六(34);所述转动连杆(30)的一端与转动柱二(28)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转动柱六(34)转动连接;所述直角转杆(31)的一端与转动柱三(29)转动连接,其另一端设有转动柱五(33),所述直角转杆(31)在直角处与转动柱四(32)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支杆二(17)与转动柱五(33)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板(9)设有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杆一(16);
所述连接板(9)为钝角形三角板,所述转动柱六(34)靠近钝角设置,所述转动柱四(32)靠近连接板(9)一角设置,所述固定支杆一(16)的一端靠近钝角三角连接板(9)的另一角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支杆二(17),其另一端与连接转杆二(21)连接;所述连接杆(18)在与连接转杆二(21)的连接一端在靠近连接处弯折,所述连接杆(18)在靠近弯折处与固定转柱二(20)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转杆二(21)的端部设有转动柱一(24),所述连接杆(18)与转动柱一(24)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手柄部(2)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一(201)、弯杆一(202)和连杆一(203);所述第二手柄部(3)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手柄端二(301)、弯杆二(302)和连杆二(303);所述手柄端一(201)和手柄端二(301)均设有指环(7),所述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上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所述弯杆一(202)、弯杆二(302)向外弯曲且弯曲度为5°-10°;所述弹簧(8)和反齿弧状结构设置在弯杆一(202)与弯杆二(302)之间;所述连杆一(203)与连接管(1)活动连接,所述连杆二(303)与连接管(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向下弯曲且弯曲度为30°-4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其特征是:所述反齿弧状结构包括卡板一(10)和卡板二(11),所述卡板一(10)与卡板二(11)均为圆弧状,所述卡板一(10)的底部和卡板二(11)的顶部设有相互咬合的卡齿(12);所述卡板一(10)的一端与弯杆一(202)固定连接,所述卡板二(11)的一端与弯杆二(30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远离连接管(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撑开板(6),2块所述的撑开板(6)向相互背离面弯曲一定弧度,所述第一撑开端部(5)和第二撑开端部(4)分别与2块撑开板(6)的相邻面固定连接,所述撑开板(6)的两侧均设有内凹的弧形凹槽(601)。
CN202310680378.XA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Active CN1164212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80378.XA CN116421239B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80378.XA CN116421239B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1239A CN116421239A (zh) 2023-07-14
CN116421239B true CN116421239B (zh) 2024-01-02

Family

ID=87085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0378.XA Active CN116421239B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21239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1233580A1 (en) * 2000-02-03 2001-11-15 Ziyi Cheng An anti-noise pick-up
CN201453323U (zh) * 2009-07-09 2010-05-12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 一种脊柱切除用导引钳
CN203379154U (zh) * 2013-06-28 2014-01-08 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腔镜肺癌淋巴结清扫专用组织扩张器
CN204274573U (zh) * 2014-11-24 2015-04-22 江苏芸迪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单孔双关节淋巴结钳
CN204428114U (zh) * 2014-12-26 2015-07-01 王晓臣 一种淋巴结清扫辅助钳
CN106725665A (zh) * 2017-02-27 2017-05-31 钱继波 一种胸腔牵开器
CN207693640U (zh) * 2017-09-13 2018-08-07 扬州灵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胸腔镜圆杆式手术钳
CN209004117U (zh) * 2018-09-21 2019-06-2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胸腔镜用气管把持钳
DE202021100321U1 (de) * 2021-01-23 2021-03-09 Chin-Chen Huang Stanzzange zum Stanzen und Vercrimpern
CN213189817U (zh) * 2020-07-04 2021-05-14 长沙博视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调节的手持式眼睑拉勾
CN113102275A (zh) * 2021-04-13 2021-07-13 湖北省妙耀堂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胸腔镜抓钳自动化测试装置
CN213697090U (zh) * 2020-11-04 2021-07-16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测距式胸腔镜卵圆钳
CN114027896A (zh) * 2021-11-01 2022-02-11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后颅凹牵开器
CN114748117A (zh) * 2022-05-13 2022-07-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一种基于医疗腹腔镜使用的撑开组件
CN217660009U (zh) * 2022-06-02 2022-10-28 杭州创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弯头止血钳
CN219109582U (zh) * 2022-12-19 2023-06-02 邹城市人民医院 一种便于固定的伤口扩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71145A1 (en) * 2006-09-19 2008-03-20 Levahn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lding Company, Llc Support Clamp For Retractor Bar Stock Of Generally Rectangular Cross-Section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1233580A1 (en) * 2000-02-03 2001-11-15 Ziyi Cheng An anti-noise pick-up
CN201453323U (zh) * 2009-07-09 2010-05-12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 一种脊柱切除用导引钳
CN203379154U (zh) * 2013-06-28 2014-01-08 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腔镜肺癌淋巴结清扫专用组织扩张器
CN204274573U (zh) * 2014-11-24 2015-04-22 江苏芸迪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单孔双关节淋巴结钳
CN204428114U (zh) * 2014-12-26 2015-07-01 王晓臣 一种淋巴结清扫辅助钳
CN106725665A (zh) * 2017-02-27 2017-05-31 钱继波 一种胸腔牵开器
CN207693640U (zh) * 2017-09-13 2018-08-07 扬州灵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胸腔镜圆杆式手术钳
CN209004117U (zh) * 2018-09-21 2019-06-2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一种胸腔镜用气管把持钳
CN213189817U (zh) * 2020-07-04 2021-05-14 长沙博视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调节的手持式眼睑拉勾
CN213697090U (zh) * 2020-11-04 2021-07-16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测距式胸腔镜卵圆钳
DE202021100321U1 (de) * 2021-01-23 2021-03-09 Chin-Chen Huang Stanzzange zum Stanzen und Vercrimpern
CN113102275A (zh) * 2021-04-13 2021-07-13 湖北省妙耀堂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胸腔镜抓钳自动化测试装置
CN114027896A (zh) * 2021-11-01 2022-02-11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用后颅凹牵开器
CN114748117A (zh) * 2022-05-13 2022-07-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一种基于医疗腹腔镜使用的撑开组件
CN217660009U (zh) * 2022-06-02 2022-10-28 杭州创盟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弯头止血钳
CN219109582U (zh) * 2022-12-19 2023-06-02 邹城市人民医院 一种便于固定的伤口扩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21239A (zh) 2023-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98176B2 (en) Tissue retractor
US5613937A (en) Method of retracting heart tissue in closed-chest heart surgery using endo-scopic retraction
JP5520551B2 (ja) 手術用ポートアセンブリ
US5984867A (en) Surgical retractor and method of retracting
US937523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hiatal esophagectomy
US7682305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ardiac surgery
EP0246086A2 (en) A procedure for carrying out a surgical operation and a retracting laparoscope for separating organs in surgery
JPH09509585A (ja) 心臓内処置の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EP2274040A1 (en) Articulating cannula access device
JP6561125B2 (ja) 外部ツール支持を有する単一ポート腹腔鏡下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Friedberg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lung-sparing operations for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CN116421239B (zh) 一种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显露器
Ma et al. Two-port thoracoscopic myectomy for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with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Huang 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of robot‐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in China
Iwasaki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fold plication method for unilateral lung volume reduction in pulmonary emphysema
Ito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valve surgery using high resolution (3D) scope
DeRose Jr et al. Mediastinal mass evaluation using advanced robotic techniques
CN215688398U (zh) 一种变角度rcm执行机构
US20210022821A1 (en) Mobile surgical control console
CN108969036B (zh) 用于肩关节镜手术的扩张器
Battistessa et al. The arterial supply to the right atrium and the sinus node in classic tricuspid atresia
CN216854781U (zh) 一种便携式微创心脏手术钳
CN215130340U (zh) 一种胸腔镜手术辅助反光调节镜
CN210185975U (zh) 多功能手术麻醉头架
CN211962112U (zh) 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