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9996A - 混合式挂烫机熨斗组件 - Google Patents

混合式挂烫机熨斗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9996A
CN116419996A CN202180075237.4A CN202180075237A CN116419996A CN 116419996 A CN116419996 A CN 116419996A CN 202180075237 A CN202180075237 A CN 202180075237A CN 116419996 A CN116419996 A CN 1164199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soleplate
heating element
iron
h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52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德鲁·W·海登莱希
瑞秋·B·科布勒
克劳埃·E·内伯格
波帕兰·萨姆普斯
丹尼尔·R·斯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ctrum Brand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pectrum Brand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ctrum Brands Inc filed Critical Spectrum Brand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419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99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5/00Hand irons
    • D06F75/08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 D06F75/10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 D06F75/14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the steam being produced from water in a reservoir carried by the iron
    • D06F75/18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the steam being produced from water in a reservoir carried by the iron the water being fed slowly, e.g. drop by drop, from the reservoir to a steam generat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5/00Hand irons
    • D06F75/08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 D06F75/10Hand irons internally heated by electricity with means for supplying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 D06F75/20Arrangements for discharging the steam to the article being ironed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5/00Hand irons
    • D06F75/38Sol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rons (AREA)

Abstract

本文所述的方法和特征适用于在各个取向中操作时减少滴漏并且改进一致的蒸汽生成的改进的手持式蒸汽熨斗。该熨斗包括蒸汽生成室,其包括集成的电阻加热元件,并且该室利用具有来回转向特征的多个分隔和流体引导元件来防止液态水在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两者上从蒸汽生成室逸出。几何壁的组合和与加热元件的相互作用允许底板温度一致并且使进入室的水高效汽化。

Description

混合式挂烫机熨斗组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9月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3/075,489号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其全文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熨斗,具体地,涉及具有改进的内置汽蒸的手持式熨斗。
织物中的褶皱普遍被认为是不期望但不可避免的。熨烫作为减少或去除织物中的褶皱或褶痕的一种方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早期,熨斗(也称为平面熨斗、烙铁或匣状熨斗等)是非常简单的装置,其具有底板,该底板是平坦金属件且与外部加热元件接触,将该底板从加热元件移除并且施加到织物,例如衣服或亚麻制品。然后,将熨斗以来回运动的方式施加在织物的表面上,直到熨斗由于环境温度而冷却下来,此时,熨斗的底板可以被重新加热或更换为另一个加热的熨斗。其它类型的熨斗采用容纳各种加热材料(例如木炭)的中空金属盒,以便保持足够热。由于大量的金属和/或热源,早期的熨斗非常重。用早期的熨斗进行熨烫通常需要许多遍,并且将是劳累且低效的,特别是在长时间内使用。
之后,引入了自加热电熨斗,并且该自加热电熨斗可以几乎连续地使用而不用停止来重新加热、补充燃料或更换熨斗。在熨斗中使用塑料和其它轻质材料的频率也在增加,从而导致熨斗的重量减轻。通常使用位于金属底板内或附近的电阻元件对电熨斗加热,该金属底板通常由铝或不锈钢制成。
通过近些年来的逐步改进(例如引入水和蒸汽注入部件)产生了更有效且通用的熨斗。典型的现代式熨斗包括贮水器,并且能够将液态水加热成蒸汽并将所产生的蒸汽通过位于底板中的孔引入到织物,从而导致织物分子键在熨斗的重量、热量和/或运动下松弛并拉伸,从而产生更平坦、更均匀受压的织物。然后,织物将冷却,并且通常保持受压一段时间。典型的熨斗将金属底板加热到大约180-220摄氏度(大约350-430华氏度),但是根据待熨烫的织物以及所使用的熨斗的类型和构造,金属底板可以更热或更凉。将期望的是具有受控的底板温度,使得织物被充分加热以便受压,但是该底板温度应低于使织物燃烧、熔化或者以其他方式被损坏或变色的温度。
通常,熨斗组件由各种部件组成,包括主体壳体、电线和墙体插头、底板、手柄、在不使用时保持热底板离开织物的支架特征、贮水器、蒸汽或烧水系统、恒温器、以及其它特征。加热的底板典型地是熨斗的有意接触任何被熨烫织物的方面,并且因此底板及其加热部分是熨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熨斗底板的几何形状通常被构造为具有前尖端和后部底边的大体扁平的且大致三角形叶状,并且通常具有在其中形成的多个孔,以便蒸汽从加热的贮水器传递到被熨烫的织物。通常,熨斗底板具有相对于底板的接触织物的熨烫表面大致平坦的顶面和底面,底面在底板的所有接触点上向织物提供几乎均匀的压力。底板具有热质量,并且可以在未向底板施加电力的期间存储热能。
现有的蒸汽熨斗通常设计为在水平熨板表面上使用的水平操作的手持式熨斗,或者是在大体竖直的取向上(例如在悬挂的衣服等上)使用的手持式挂烫机(steamer)单元。因此,现有的熨斗和手持式挂烫机通常被构造为水平或竖直使用,并且它们缺乏在竖直和水平位置都对于织物有效地产生蒸汽(并且不漏水)同时还具有大到足以充分熨烫织物的底板的能力。因此,期望产生一种在各种取向中操作时减少滴漏的改进的手持式挂烫机和熨斗混合单元。
发明内容
本文所述的方法和特征适用于在各个取向中操作时减少滴漏的改进的手持式蒸汽熨斗。该熨斗包括蒸汽生成室,其包括集成的电阻加热元件,并且该室利用具有来回转向特征的多个分隔和流体引导元件来防止液态水在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两者上从蒸汽生成室逸出。几何壁的组合和与加热元件的相互作用允许底板温度一致并且使进入室的水高效汽化。
在蒸汽生成室的内部,壁向上弯曲(朝向底板的尖端)以构建液态水的容纳腔,该液态水在离开室之前(包括当处于水平位置时)将被大致转化为蒸汽。在竖直位置,蒸汽出口被升高(朝向尖端)以利用整个汽蒸表面产生与液态水容纳腔类似的效果。该室被容纳在底板组件内并且至少部分地由底板组件限定,该底板组件至少包括内底板和外底板,该外底板与内底板或内底板的暴露部分分离并且连接到内底板或内底板的暴露部分。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描述,这些和各种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是明了的。
附图说明
将参考附图进一步解释本发明,其中,贯穿这些视图,同样的结构由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处于水平位置的手持式熨斗的上透视图。
图2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处于搁置位置的图1的手持式熨斗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的手持式熨斗的下透视图。
图4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的手持式熨斗的下侧上的特征的特写视图。
图5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处于搁置位置的图1的熨斗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的熨斗的所选操作部件的透视图。
图7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的熨斗的所选操作部件的另一透视图。
图8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的熨斗的所选操作部件的又一透视图。
图9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在图1的熨斗的壳体的上部上的填注门和填注帽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具有图1的熨斗的各种相关部件的底板组件的透视图。
图11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外底板的下透视图。
图12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1的外底板的上透视图。
图13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底板盖的下透视图。
图14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内底板的上透视图。
图15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内底板的另一上透视图。
图16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内底板的又一上透视图。
图17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内底板的下透视图。
图18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内底板的横向剖视图。
图19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图10的底板组件的内底板的纵向剖视图。
图20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与图1的熨斗一起使用的附件的顶部透视图。
图21是根据各种实施例的安装到图1的熨斗的图20的附件的底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引入具有内置汽蒸的改进熨斗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
如具体参考图1至图5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混合手持式蒸汽熨斗10。熨斗10包括连接到底板组件18的壳体12。壳体12包括:手柄部分68,其用于由用户操纵熨斗10;以及电力线66(为了清楚起见,以部分去除的方式示出),其从壳体12延伸,用于向熨斗10提供电力。如图3中最佳示出的,熨斗10包括触发器64,其沿着壳体12的手柄部分68定位,用于启动可操作地支撑在壳体12中的泵74,如图5所示。例如,可以提供触发器64以用于在壳体12的外部位置处的用户操纵。壳体12还支撑用于监测底板组件18的温度的恒温器100。泵74向底板组件18提供受控的水流。优选地设置与外底板38成角度的搁置板70,该搁置板70用于在不使用时安全地使熨斗10放置在平坦表面上。
具体参考图5中的熨斗10的横截面侧视图,壳体12还在内部包括并支撑底板组件18、泵74、贮水器58、控制器和操作电气和控制部件(未示出)的零件以及各种流体连接部。具体地,进水管96在泵入口76处将贮水器58流体地连接到泵74(参见图8),并且出水管98在开口46处将泵74流体地连接到底板组件18,以便根据需要加热水以产生蒸汽。如图5所示,进水管96可选地包括一个或多个阀(例如双向止回阀组件),并且流体地连接到该一个或多个阀。熨斗10的各种操作部分且特别是底板组件18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
在图1中,示例性熨斗10被示出为处于水平熨烫位置。图2示出了处于倾斜的搁置位置的熨斗,在该位置中,外底板38(基座)不接触待熨烫的表面。另一些实施例包括将熨斗10定位在外底板38大致竖直的竖直位置(未示出)中,例如将用于汽蒸悬挂的衣物、织物等。如本文所述,熨斗10可以有利地将传统的水平衣服熨斗和手持式挂烫机两者的功能和益处组合到熨斗10中的单个混合单元中。
电力线66向连接到熨斗10的各种电气和/或电子部件的电源电路提供电力。如图3所示,设置电力开关69以接通和断开熨斗10的电源。如图所示,熨斗10包括泵74和加热元件78(如下所述),二者都通过电力线66供电,并且都可控制地连接到控制器(未示出),该控制器例如通过触发器64调节各种部件的温度和/或接收用户输入。恒温器100还可操作地联接到电源电路,并且优选地,适当地联接到控制器、加热元件78和/或泵74。如图5所示,熨斗10的壳体12还可选地包括指示灯72(例如发光二极管),其可操作地连接到控制器和电力线66并安装到壳体12。由控制器或各种电路控制的指示灯72可以执行本领域已知的任何适当的功能,例如指示熨斗10达到温度、熨斗10被插入、加热元件78开启、贮水器58空了等。可以设置任何数量的指示部和/或灯72。熨斗10可以包括电源电路(未示出),在该电源电路中,例如上述的各种部件处于各种并联和/或串联布线布置。
现在具体参考图7和图9,熨斗10还优选地包括一个或多个电熔丝94,以向包括加热元件78的熨斗10的电气和/或电子部件提供过热和/或短路保护。例如,一个或多个熔丝94优选地与加热元件78和/或恒温器100串联电连接,使得在特定电流或电力流下,一个或多个熔丝94烧断或断开,从而提高熨斗10的安全性和过热保护。同样如图所示,加热元件78优选地具有位于底板组件18的尖角前头部14附近的两个连接部80。
可选地并且如具体参考图5和图6所示,壳体12可操作地支撑配重压载物92,该配重压载物92安装在熨斗10的手柄部分68中或附近,使得贮水器58内的水的重量平衡,从而熨斗可以以改进的平衡被操纵和定位。压载物92可以由一种或多种金属形成,例如铁、铅、合金等。贮水器58可由壳体12和/或支撑在其中的各种部件限定,并且如图所示包括:贮水器后段62,其定位为接近搁置板70和后基部16;以及贮水器前段60,其定位为接近泵74和经由铰链84连接到壳体12的填注门82,如下文进一步描述。贮水器58和压载物92的构造可以被构造为产生熨斗10的期望的和人体工程学的平衡,以便由用户使用和定位。
参考图9,用于通入和填注贮水器58的填注帽86位于用于通入贮水器58的铰接的填注门82的后面(当门82关闭时),直到门82打开。如图9所示,打开门82露出用于接近填注帽86的大的可通入开口。在优选实施例中,熨斗10可以定位于水龙头下方,以便容易地填注贮水器58而无需从熨斗10去除贮水器。填注帽86可以是扭锁、卡口、螺纹、压力配合帽或用于将水保持在贮水器58内的任何合适的帽。填注帽86的一部分可以附接到门82,以便与门82一起自动打开。例如且如图1所示,门82在关闭时与壳体12呈流线型,并提供无缝且平滑的外观。
现在具体参考图10至图19,详细描述底板组件18。根据本发明,底板组件18通过以下方式对在现有底板进行改进:引入多取向、防漏和快速沸腾特征,使得水在期望时快速沸腾,但是不会在各种熨斗10取向下滴落或泄漏到织物上。底板组件18被构造为允许在水平与竖直取向之间重复90度旋转而不存在水从底板组件18滴落。
底板组件18限定至少一个流体流动路径106,其在从泵74接收水时在开口46处开始并且在蒸汽输送开口40处结束。底板组件18包括:外底板38;内底板20,其在其上侧具有蒸汽生成表面55;以及底板盖42,其具有包围蒸汽生成表面55的壁50。如图19所示,外底板38与内底板20间隔开一定距离。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内底板20与外底板38之间的间隔大致是均匀的,以便在底板之间限定气隙。
内底板20的蒸汽生成表面55优选面向上并且朝向盖42中的开口46,并且与蒸汽生成表面55相对的侧面向气隙和外底板38。蒸汽生成表面55优选地位于加热元件78上方。两个底板之间的气隙可以限定蒸汽分配室56,其最终通过外底板38中的蒸汽输送开口40通向待熨烫的织物。气隙优选地由主要沿着内底板20和外底板38的外围的连接结构产生,例如在前安装孔22和/或后安装开口24处。然而,也可以设置另外的中间结构。例如,在内底板20中的中心安装孔23处设置连接点。底板组件18还优选地包括上底板盖42,其与蒸汽生成表面55和内底板20组合地限定并包围蒸汽生成室54。外底板38优选地是与内底板20组装的单独部分(如图所示)或者可选地是内底板20的暴露部分,如下面进一步描述。
蒸汽生成室54可以与底板组件18成一体或热连接。根据各种实施例,底板组件18的外底板38和蒸汽生成室54分别被构造为在不同温度下操作,从而允许蒸汽生成,同时还允许外底板38在例如精美织物所需的较低温度下起作用。更多的水可以被注入到底板组件18中以便控制底板组件18的各个部分中的相对温度。例如,将更多的水注入蒸汽生成室54可以降低内底板20的温度,同时对外底板38具有较小的影响,反之亦然。到外底板38的热传递来自蒸汽和所有传导连接部。
如本文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底板组件18的设计的益处在于,优选的构造避免了当熨斗处于水平位置、竖直位置或各种角度位置时未沸腾(液相)水的不期望的滴漏。因此,公开了一种具有设计用于织物汽蒸的蒸汽生成室54的熨斗10,其中,室54具有由引导元件30提供的流体引导和导向特征,以将液态水完全转换成蒸汽,并且因此防止液态水在多个取向上滴漏,同时提供用于熨烫的大的外底板38。蒸汽生成室54至少部分地限定具有多个引导元件30的流体流动路径106。引导元件30可包括多圈阻挡件,例如内阻挡件(或阻挡件组)、中间阻挡件(或阻挡件组)和外阻挡件(或阻挡件组)。本文中考虑了任何数量的阻挡件。如图所示,各圈阻挡件可以是大体同心的,并且在某些所选区域可以是不连续的。
蒸汽生成室54优选地靠近加热元件78定位,该加热元件优选地集成到底板组件18的内底板20中。因此,蒸汽生成表面55优选地与内部加热元件78直接相邻。而且,加热元件78在内底板20内的位置可以限定蒸汽生成表面55的中心热区81。
如图所示,加热元件78总体上成形为修改的U型或W型,使得另外的弯曲允许导热的内底板20的更均匀的加热。引导元件30和流体流动路径106优选地被构造为实现从蒸汽生成室54的进水口46到蒸汽生成室的出口(开口102)的较长流动路径,并且最大化到限定的流体流动路径的区域的导热性以更高效且更快速地使通过路径106的水沸腾。引导元件30优选地被构造为使一个或多个路径106穿越加热元件78至少一次。如图所示,蒸汽流动路径106由多个引导元件30限定,其中各个蒸汽流动路径106从中心热区81开始并且类似地行进穿越加热元件78的各个部分。在各种实施例中,流动路径106至少在中心热区81与前头部14之间的一个点处以及沿着加热元件78的沿着后基部16延伸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个点处穿越加热元件78。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多个蒸汽流动路径106由多个引导元件30限定,各个蒸汽流动路径106从热区81开始并且类似地行进穿越加热元件78。
优选地,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标准实践来成形和尺寸化各种通路,以便使蒸汽生成室54以及熨斗10的其他加热部分内的钙化积聚最小化。在水已经从蒸汽生成室54经由外阻挡件36中到阻挡件后外部空腔和外围通道104中的第一开口102传递到蒸汽分配室56之后,加热的水和/或蒸汽最终穿过流入分配室56中的通路88。外围通道104优选地用作蒸汽生成室54与蒸汽分配室56之间的中间空间,并且在外部由底板外壁28界定。外围通道104的出口通路88经由至少部分地围绕蒸汽生成室54的外围通道104并且特别是引导元件30的最外面的阻挡件(例如阻挡件36)提供从蒸汽生成室54到蒸汽输送室56的流体连通。优选地,到达分配室56的加热的水和/或蒸汽大致全部处于蒸汽相。
在优选实施例中,加热元件78被集成到内底板20中并且具有由加热元件78产生的热量的各种热特性和期望的均匀性所选择的形状。优选地并且如图所示,加热元件78具有接近底板组件18的头部14的两个操作连接部80。加热元件78与内底板20和底板组件18组合用于使水沸腾并且至少传导地加热外底板38。加热元件78的不同布置将导致加热和熨烫的不同热加热和特性,但是对于给定的加热元件78形状和构造,各种热传导连接部可以适于更均匀地加热内底板20和外底板38。在替代实施例中,加热元件78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形状并且可以从内底板20完全去除。在优选实施例中,加热元件78沿着内底板20成形,用于从一个电力连接点80到第二电力连接点80加热内底板20。如本文所述,两个电力连接点80优选地定位在底板组件18的尖角前头部14附近。基于连接点80的定位,底板组件18的相对较凉区域将位于头部14处或附近。同样,相对较热的区域(例如中心热区81)将定位为更靠近基座部分16。
加热元件78优选地包括沿着第一电力连接部与第二电力连接部80之间的长度定位的中间部分79(参见图14),并且被布置为从第一电力连接点80朝向后基部16延伸,然后朝向前头部14返回,然后朝向后基部16返回,然后到达第二电力连接点80,包括至少部分地沿着后基部16延伸的至少一部分。本文中也考虑加热元件78的其它布置。
在壳体12内还包括恒温器100,其在内底板20的凸起的热接触垫26处接触底板组件18的至少一部分。恒温器100可操作地联接到控制器(未示出),使得在使用期间主动地且准确地监测内底板20的工作温度。恒温器100优选地穿过盖42中的开口48,并且在内底板20的中心热区81处或附近直接接触内底板20,使得基于蒸汽生成表面55的中心热区81处或附近的温度来监测操作沸腾温度。在替代实施例中,恒温器100可以位于壳体12内的任何合适位置处,并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底板组件18的任何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恒温器100可以是在不直接接触底板组件18的任何部分的情况下操作的非接触式恒温器。
参考图11和图12,外底板38是熨斗的主要操作部件,其接触待熨烫的织物。外底板38通常不会被加热超过各种织物燃烧、熔化等的某一点。各种控制系统可以接收热设置并且例如基于待熨烫的织物的类型或者精美度允许底板达到特定温度范围。简单地加热底板可以提供足够的余热以允许在没有额外的附加热量的情况下熨烫一段时间。
同样根据各种实施例,多路径或分叉的迂回加热流体流动路径106沿着蒸汽生成室54的蒸汽生成表面55引导蒸汽。多路径流体流动路径106可以沿着内底板20与外底板38之间的气隙、在气隙附近或内流动。可以考虑,可以经由对流和/或气隙内的水/蒸汽发生一些热传递。当流体从便于泵74的出水口与蒸汽生成室54连通的开口46通过以在流体通过孔40到达用于熨烫的织物之前最终到达下空腔56时,如图所示的流体流动路径106优选地本质上是迂回的或曲折的。内底板20的引导元件30中的开口102优选地接近尖端14并且优选地在尖端14与底板组件18的中心热区81之间,以便在液态水尚未完全变成蒸汽时进一步减少水泄漏。
现在参考图13,并且在优选实施例中,迂回的流体流动路径106具有多个“前后”方向变化。流体流动路径106的方向变化由内底板20的引导元件30以及底板盖42的凹槽44限定,该凹槽优选地在流体流动通路106的上部处与引导元件30接合并且密封至该引导元件。例如,在联结盖42和/或内底板20之前,可以向两个部分施加密封剂,例如室温硫化(roomtemperature vulcanizing,RTV)硅树脂,以实现室54内的牢固密封。如参考图13所示,盖42优选包括一个或多个凹槽44,其成形和定位为接收引导元件30的上端以完成流体流动路径106。出水管98优选地从泵74延伸以经由开口46将水输送到蒸汽生成室54,并且盖42提供密封的上阻挡件以形成流体流动路径106的一部分,其引导底板组件18的蒸汽生成室54内的流体。
如图14至图16所示,流体流动路径106可以具有两个分支,底板组件18和熨斗10的每侧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分支可以在位于内底板20内的路径端部附近的点132(参见图14)处至少部分地交叉,以便在离开内底板20并且进入蒸汽分配室56之前至少部分地均衡蒸汽压力和流量。
如上所述,内底板20的引导元件30被构造为限定流体流动路径106,其在水被加热成蒸汽时使流体流动路径106转向并且延长,例如最大化,引导元件优选地与加热元件78本身共同构造。因此,引导元件30与开口46的位置和外阻挡件38中的开口102组合产生并最大化流体流动的时间和距离,以便快速且完全地从水产生蒸汽。多个引导元件30优选地从蒸汽生成表面55延伸到盖42,用于限定来自中心热区81的至少一个蒸汽流动路径106,流动路径106至少在中心热区81与前头部14之间的一个点处且至少在沿着加热元件78的沿着后基部16延伸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个点处穿越加热元件78。
例如,接近加热元件78的各个部分的三个距离的流体流动将比仅一个或两个相等距离沿着加热元件78通过并由引导元件30限定的类似构造更快地加热和汽化水。在各种实施例中,并且具体如图15所示,各个蒸汽流动路径106的多个引导元件30产生从中心热区81朝向前头部14延伸的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4,之后是从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4向后延伸的第二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6,之后是朝向前头部延伸至出口的第三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8。换言之,多个蒸汽流动路径部分可以提供改进熨斗10的汽蒸性能的来回流体路径106。
参考图17,从下方示出了内底板20的中心凹部108。如图14和图17所示,内底板20还包括接近头部14的用于将内底板20紧固到外底板38、盖42和/或熨斗10的其他部件的孔口118、内底板20中的中心附接开口109、以及内底板20中的靠近基座部分16的用于将内底板20紧固到熨斗10的其他部件的两个附接开口120。本文中也可以考虑其它附接构造。
现在参考图18,以横向剖视图示出了引导元件30的各种阻挡件32、34和36。阻挡件32、34和36优选地限定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4、第二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6和第三蒸汽流动路径部分138。
如图19所示,开口46和通向蒸汽生成室54的流体入口优选地位于恒温器100的热连接部26的后方,并且使得经由开口46接收的水在离开蒸汽生成室54之前经过蒸汽生成表面55的热区81。
如图所示的蒸汽分配室56的气隙提供了散布集气室并且向将蒸汽引导至待熨烫的织物的各个输出孔40提供均匀的蒸汽分配。因此,蒸汽分配室56可以提供蒸汽通路以在使用熨斗10的施加蒸汽期间使用。分配室56可以被确定尺寸、成形或以其他方式构造用于内底板20与外底板38之间的热传递特性。
如上所述,气隙可提供外底板38与内底板20之间的有限且受控的热传递,并且允许外底板38在较低温度下起作用,同时使内底板20的中心热区81足够热以在水经由开口46进入蒸汽生成室54时生成蒸汽。蒸汽生成表面55的中心热区81优选地定位在出水口和开口46下方。气隙形成蒸汽分配室56。
可选地,通过任何导热连接部等来增强在内底板20与外底板38之间的热传递。加热元件78优选地与内底板20成一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底板20和外底板38可以具有独立控制的温度。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导热连接部以允许一定的热量从内底板20流动到外底板38,反之亦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热连接部可以在使用期间被控制或选择性地构造,例如以实现期望的外底板38温度,而不与内底板20温度直接相关。连接内底板20和外底板38的材料可以被选择和/或构造为使得在内底板与外底板38之间实现某些热传递特性或速率。外底板38的某些部分可以从加热元件78和内底板20接收更多或更少的热能,并且可以调节导热路径以便将热更均匀地分配到外底板的各个部分。
另外,较高温度的内底板20、特别是蒸汽生成表面55的中心热区81可以便于在熨烫和/或汽蒸期间立即产生蒸汽以供使用。通过在熨斗内具有热的内底板20,来自加热元件78的热量可以被存储并且蒸汽可以更容易地并且在更长的持续时间内产生。实施例公开了使用较低温度的外底板38,同时由于较高温度的内底板20而允许较高的蒸汽速率,以便有效地去除褶皱而不燃烧织物。与不具有集成加热元件78和流体引导通路和引导元件30的内底板20的熨斗相比,所公开的熨斗10可以在给定量的时间内产生更多的蒸汽。
现在转向图20和图21,示出了用于与熨斗10一起使用的可选附件112。附件112是可去除的,优选地通过熨斗10和附件112本身上的一个或多个卡扣配合互补特征而保持在熨斗10上。附件112在图20中被示出为从熨斗10去除,并且在图21中附接到熨斗。附件112包括具有底板部分126和搁置板部分128的外围边缘122,其成形和确定尺寸为分别符合外底板38和搁置板70并且轮廓相吻合。多个刷子特征(例如刷毛124)附接在围绕外围边缘122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并且面向下。刷毛124优选地被构造为与熨烫或汽蒸的织物接合,以便在与附件112一起使用时提高熨斗10的熨烫、汽蒸和/或清洁性能。
在可选实施例中,本文所述的底板组件18仅包括单个底板单元,其大致组合了本文所述的内底板20和外底板38的至少一些功能。在所选的可选实施例中,单个底板的下部(例如基于内底板20)将被构造为直接接触或面向待熨烫和/或汽蒸的织物,而不包括单独的外底板38。因此,并且如本文所述,根据本发明,内底板20和外底板38可以被理解为是被包括在底板组件18内的单独部件、底板组件18的单个单元的各个部分、或者其任何组合或变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考虑了一种变型,其中,内底板20被构造为直接接触或面向待熨烫和/或蒸煮的织物,而不包括外底板38及其一个或多个部分或功能。在这些实施例中,内底板20的下部将缺少蒸汽分配室56并且出口通路88将变成用于直接向待熨烫和/或汽蒸的织物提供蒸汽的蒸汽输送开口40。
如所述实施例所示,热源容纳在熨斗本身内。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固定基座内、熨斗本身内或两者内的热源将电力转换成热能。在一些实施例中,热源是电阻加热器,例如卡尔罗德(Calrod)或石英型加热元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热源是加热底板组件的电阻加热器,其具有到固定基座的可断开的电连接部。电或热连接部可以将热和/或电形式的能量从基座传递到可去除熨斗。

Claims (20)

1.一种手持式蒸汽熨斗,包括:
壳体,其包括用于操纵所述手持式蒸汽熨斗的手柄部分,所述壳体还包括贮水器,所述贮水器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通入以用于填注并且与泵流体连接,所述泵用于将水从出水口输送到蒸汽生成室,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向电源电路供电的电力连接部,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与由触发器控制的所述泵连接的电连接部,所述触发器被提供用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位置处的用户操纵,使得当所述触发器被启动时,水将从所述贮水器泵送到所述蒸汽生成室;和
底板组件,其与所述壳体可操作地连接,所述底板组件包括内底板和盖,所述内底板包括蒸汽生成表面和在所述蒸汽生成表面下方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以用于加热所述内底板并因此加热所述蒸汽生成表面,所述盖与所述内底板连接以包围所述蒸汽生成表面以用于构建所述蒸汽生成室,所述盖包括开口,所述开口便于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蒸汽生成室连通,其中,所述内底板被成形为尖角前头部和后基部,并且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尖角前头部附近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并且包括沿着所述后基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底板组件还包括外底板,所述外底板在与所述蒸汽生成表面相对的一侧上并且与所述内底板隔开,其中,所述内底板包括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允许蒸汽从所述蒸汽生成室行进到形成在所述内底板与所述外底板之间的蒸汽输送室,所述外底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蒸汽输送开口,所述蒸汽输送开口用于在所述触发器启动时从所述手持式蒸汽熨斗排出蒸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加热元件沿着所述内底板成形为用于从一个电力连接点到第二电力连接点加热所述内底板,其中,两个所述电力连接点位于所述前头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加热元件的在第一电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力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分被布置为从所述第一电力连接点朝向所述后基部延伸,然后朝向所述前头部返回,然后朝向所述后基部返回,然后到达所述第二电力连接点,并且包括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后基部延伸的所述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加热元件构建定位于所述出水口下方的所述蒸汽生成表面的中心热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蒸汽生成表面还包括从所述蒸汽生成表面延伸到所述盖的多个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用于限定从所述中心热区开始的至少一个蒸汽流动路径,所述流动路径在所述中心热区与所述前头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点处以及在沿着所述加热元件的沿着所述后基部延伸的所述至少一个部分的至少一个点处穿越所述加热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多个所述蒸汽流动路径由所述多个引导元件限定,各个蒸汽流动路径从所述中心热区开始并且类似地行进穿越所述加热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从所述前头部与所述中心热区之间的所述蒸汽流动路径提供出口,所述出口与所述蒸汽输送室流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各个蒸汽流动路径的所述多个引导件构建从所述中心热区朝向所述前头部延伸的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之后是从所述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向后延伸的第二蒸汽流动路径部分,之后是朝向所述前头部延伸到所述出口的第三蒸汽流动路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出口通过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蒸汽生成室的外围通道来提供从所述蒸汽生成室到所述蒸汽输送室的流体连通。
11.一种手持式蒸汽熨斗,包括:
壳体,其包括用于操纵所述手持式蒸汽熨斗的手柄部分,所述壳体还包括贮水器,所述贮水器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通入以用于填注并且与泵流体连接,所述泵用于将水从出水口输送到蒸汽生成室,所述壳体还包括用于向电源电路供电的电力连接部,所述电源电路包括与由触发器控制的所述泵连接的电连接部,所述触发器被提供用于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位置处的用户操纵,使得当所述触发器被启动时,水将从所述贮水器泵送到所述蒸汽生成室;和
底板组件,其与所述壳体可操作地连接,所述底板组件包括内底板和盖,所述内底板包括蒸汽生成表面和在所述蒸汽生成表面下方的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以用于加热所述内底板并因此加热所述蒸汽生成表面,所述盖与所述内底板连接以包围所述蒸汽生成表面以用于构建所述蒸汽生成室,所述盖包括开口,所述开口便于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蒸汽生成室连通,其中,所述蒸汽生成表面还包括从所述蒸汽生成表面延伸到所述盖的多个引导元件,所述引导元件用于限定从位于所述出水口下方的热区开始的至少一个蒸汽流动路径,所述流动路径在所述热区与前头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点处以及在沿着所述加热元件的沿着后基部延伸的所述至少一个部分的至少一个点处穿越所述加热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底板组件还包括外底板,所述外底板在与所述蒸汽生成表面相对的一侧上并且与所述内底板隔开,其中,所述内底板包括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允许蒸汽从所述蒸汽生成室行进到形成在所述内底板与所述外底板之间的蒸汽输送室,所述外底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蒸汽输送开口,所述蒸汽输送开口用于在所述触发器启动时从所述手持式蒸汽熨斗排出蒸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多个所述蒸汽流动路径由所述多个引导元件限定,各个蒸汽流动路径从所述热区开始并且类似地行进穿越所述加热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从所述前头部与所述热区之间的所述蒸汽流动路径提供出口,所述出口与所述蒸汽输送室流体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各个蒸汽流动路径的所述多个引导件构建从所述热区朝向所述前头部延伸的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之后是从所述第一蒸汽流动路径部分向后延伸的第二蒸汽流动路径部分,之后是朝向所述前头部延伸到所述出口的第三蒸汽流动路径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出口通过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蒸汽生成室的外围通道来提供从所述蒸汽生成室到所述蒸汽输送室的流体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内底板被成形为尖角前头部和后基部,并且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尖角前头部附近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并且包括沿着所述后基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至少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加热元件沿着所述内底板成形为用于从一个电力连接点到第二电力连接点加热所述内底板,其中,两个所述电力连接点位于所述前头部附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加热元件的在第一电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电力连接部之间的中间部分被布置为从所述第一电力连接点朝向所述后基部延伸,然后朝向所述前头部返回,然后朝向所述后基部返回,然后到达所述第二电力连接点,并且包括至少部分地沿着所述后基部延伸的所述至少一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手持式蒸汽熨斗,其中,所述加热元件由于所述加热元件在所述内底板的中心部分处的形状而构建定位于所述出水口下方的所述蒸汽生成表面的所述热区。
CN202180075237.4A 2020-09-08 2021-09-07 混合式挂烫机熨斗组件 Pending CN1164199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75489P 2020-09-08 2020-09-08
US63/075,489 2020-09-08
PCT/US2021/049227 WO2022055844A1 (en) 2020-09-08 2021-09-07 Hybrid steamer iron assembl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9996A true CN116419996A (zh) 2023-07-11

Family

ID=80629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5237.4A Pending CN116419996A (zh) 2020-09-08 2021-09-07 混合式挂烫机熨斗组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3443A1 (zh)
EP (1) EP4211300A1 (zh)
CN (1) CN116419996A (zh)
AU (1) AU2021341806A1 (zh)
GB (1) GB2613499A (zh)
WO (1) WO20220558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36099A1 (en) 2022-09-07 2024-03-13 Versuni Holding B.V. Steaming device with modified steam cham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13508A1 (de) * 1985-04-16 1986-10-16 Dipl.-Ing. Riba Gmbh & Co Kg, 5450 Neuwied Hochdruck-dampfbuegeleisen
KR0126112B1 (ko) * 1994-02-02 1997-12-26 황영호 전기다리미
US20100257761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Lung Wai Choi Electric iron with a synchronizing temperature display
US20100299975A1 (en) * 2009-05-11 2010-12-02 Sunbeam Corporation Limited Steam iron
ITUB20152147A1 (it) * 2015-07-14 2017-01-14 De Longhi Appliances S R L Div Commerciale Ariete Struttura perfezionata di ferro da stir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1300A1 (en) 2023-07-19
US20230313443A1 (en) 2023-10-05
GB2613499A (en) 2023-06-07
GB202303246D0 (en) 2023-04-19
AU2021341806A1 (en) 2023-04-13
WO2022055844A1 (en) 2022-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7158B2 (ja) スケール収集チャンバを備える手持ち式の衣類スチーマ
KR200488988Y1 (ko) 이동식 휴대용 스팀다리미 장치
CN107385846B (zh) 包括配备有蒸发室的加热体以及与加热体热连接的熨烫表面的蒸汽式熨斗
RU2646184C2 (ru) Паровой глади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содержащий утюг
BR102013022610A2 (pt) A dirty clothing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a dirty clothing treatment method
JP2010512905A (ja) 過熱水を供給する装置
CN116419996A (zh) 混合式挂烫机熨斗组件
CN108239871A (zh) 避免平烫时滴水的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器
KR200425391Y1 (ko) 오버히트 방지부가 구비된 스팀 발생기
US11236463B2 (en) Fabric steamer
US10036117B2 (en) Iron structure
US8302334B2 (en) Ironing appliance comprising a boiling compartment in which the steam produced can freely escape to an ironing instrument
CN109972374A (zh) 配备有主蒸发室和第二蒸发室的熨烫设备
CN109056291B (zh) 高效的稳定蒸汽发生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蒸汽电熨斗
JP2019502082A (ja) 水垢片を収集するためのコンテナを備える蒸気を発生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KR200369458Y1 (ko) 스팀다리미
US20230416974A1 (en) Domestic Appliance For Ironing And/Or Steaming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Vaporization Chambers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By A Connecting Duct
KR100807727B1 (ko) 증기 발생장치
EP4108824A1 (en) Garment care device with a temperature sensor
WO2022268539A1 (en) Garment care device with a main groove arranged in the steaming surface
TWM555368U (zh) 蒸汽裝置
CN107289429A (zh) 蒸汽产生装置
JP2014042723A (ja) アイロン
NZ547104A (en) Iron with first and second steam chamb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