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9360A -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9360A
CN116419360A CN202310661528.2A CN202310661528A CN116419360A CN 116419360 A CN116419360 A CN 116419360A CN 202310661528 A CN202310661528 A CN 202310661528A CN 116419360 A CN116419360 A CN 116419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sense
target
sensing
targe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615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19360B (zh
Inventor
唐懿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6152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93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9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9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19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9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当感知对象(被感知终端)从一个基站(源基站)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目标基站)的通信范围的切换过程中,针对通感过程相关参数的交互的移动性管理进行了定义,实现了感知终端在移动过程中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正常传输。

Description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5G新无线(New Radio,NR)无线接入技术(RAT)作为第五代通信技术,为通信终端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业务类型,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以及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
另一方面,感知通常分为接触式感知和非接触式感知。其中接触式感知包括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对象覆盖环境物理量、人体健康指数等(如温度计测量温度、气压计测量气压、血压计测量血压)。非接触式感知是指使用雷达等电磁波通信技术向被感知对象发射感知信号,并接受回波来获得信息,例如雷达测速、声纳测距等。
通信系统从5G走向6G,产生了通信感知技术融合互补的功能愿景。一方面,无线通信设备、感知设备数量的激增和业务需求的加大,然而无线资源缺越发稀缺;另一方面,未来通信系统愿景的实现需要借助对环境感知信息的获取、信息交互、智能信息处理等功能的完善。现有的无线网络架构和相关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后5G/6G时代不断提出的应用需求,如何联合通信与感知系统实现通感一体化,将是下一代通信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感知系统中,参与感知信号的发送、接收和处理的节点至少包括感知主体和感知目标。感知信号的处理包括在发送感知信号前的各种处理,例如对于感知信号发送前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天线控制等物理层或者射频端的处理。感知信号的处理还包括在接收到感知信号后的各种处理,例如接收到感知信号后的解码解调、干扰消除等物理层或者射频端的处理。感知主体通常具备对感知信号进行发送/转发、接收的能力以及处理的能力。然而感知目标目却不一定具备上述能力,最简单的感知目标可能只能够对电磁波进行反射。对于感知信号的接收,感知主体既可以接收感知信号,也可以接收感知回波信号。根据感知系统中感知主体、感知目标具备的能力和感知信号的交互情况等,业界公认的感知系统的工作模式分类如下:
(1)主动感知
在一个感知的过程中,感知主体主动发出感知信号以及接收感知回波。即主动感知是一个自发自收的过程。如图1的场景a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发出感知信号,并且接收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回波信号。如图1的场景b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发出感知信号,并且接收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回波信号。主动感知的特点是:感知主体有意识的发出感知信号,并且有意识的接收感知信号。
(2)被动感知
在一个感知的过程中,感知目标主动发出感知信号,感知主体接收该感知信号并进行处理。即被动感知是一个他发自收的过程。如图2的场景a所示,其中感知目标发出感知信号,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接收感知目标发送的感知信号。如图2的场景b所示,其中感知目标发出感知信号,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接收感知目标发送的感知信号。由于感知目标不一定具备对需要发送的感知信号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在被动感知中,感知目标发送的感知信号可能具有随机性、随时性的特点。
(3)交互感知
在一个感知的过程中,感知主体主动发出感知信号,并且另一个感知主体接收该感知信号并进行处理。即交互感知是一个自发他收的过程。如图3的场景a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基站2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如图3的场景b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1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如图3的场景c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基站1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如图3的场景d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2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感知主体同时也是感知目标的话,即感知目标具有对感知信号的发送、接收以及处理的能力,则还可以有以下的工作场景:如图4的场景a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2接收该感知信号。如图4的场景b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1接收该感知信号。如图4的场景c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用户终端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1接收该感知信号。如图4的场景d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用户终端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2接收该感知信号。
由于被感知的对象(感知目标)可能是具有移动性的,所以在通感一体化的系统中还涉及到在参与感知过程的对象进行移动时需要对其移动性的管理,例如感知对象因移动切换小区时感知的过程还未结束,则已触发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需要进行备份管理。又例如感知对象在因移动切换小区时感知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或者感知信号的发出者或者接收者可能发生变化等。上述的情况都需要通过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来进行定义,但是目前通感一体化系统中的感知过程并未定义任何机制,因此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针对通感一体化的场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以解决感知目标(对象)从一个基站的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的小区时,针对通感过程中的相关参数的交互如何进行移动化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
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并向所述源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
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或者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在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并生成通感切换请求;
将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基站,以触发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基站执行接纳控制;
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通感切换通知,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测量将自身与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或者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并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至已与所述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
接收来自源基站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开始与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同步,随之接入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及生成单元,用于在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并生成通感切换请求;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基站,以触发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基站执行接纳控制;
接收及判断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生成及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及发送单元,用于接收通感切换通知,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及发送单元,接收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测量及上报单元,用于测量将自身与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或者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并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至已与所述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
接收及接入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源基站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开始与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同步,随之接入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具备以下优点:
当感知对象(被感知终端)从一个基站(源基站)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目标基站)的通信范围的切换过程中,针对通感过程相关参数的交互的移动性管理进行了定义,实现了感知终端在移动过程中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正常传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主动感知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被动感知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3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交互感知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4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通感融合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一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6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6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三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6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四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7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五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7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六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7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七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7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八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8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九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8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8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一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8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二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9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三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9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四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9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五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9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六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0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七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0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八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0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九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0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1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一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1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二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1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三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1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四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2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五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2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六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2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七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2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八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终端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描述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它的包含。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电路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指示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参考图5,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
步骤S12,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并向所述源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
步骤S13,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步骤S14,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或者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 B,NB),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基站(evolvedNode B,eNB),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或者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of things,NB-IoT)中的eNB,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服务。终端还可以用于执行感知任务,例如检测用户生理特征、定位等。终端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车辆用户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可选地,所述终端包括所有具备与基站进行通信能力的移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可以为各种具有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例如,手持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车载设备可以是车载导航系统。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计算机可以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以及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
小区,又称为蜂窝小区,指的是一个基站能够提供通信覆盖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小区可以包括宏基站(Macro cell),微基站(Micro cell),小基站(Small cell),家庭基站(Femto cell)和微微基站(Pico cell)等。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能够实现:
当感知对象(被感知终端)从一个基站(源基站)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目标基站)的通信范围的切换过程中,针对通感过程相关参数的交互的移动性管理进行了定义,实现了感知终端在移动过程中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正常传输。
在通感一体化系统中,由于感知包含不同的类型(例如主动感知、被动感知、交互感知),以下将根据感知类型并结合应用场景一至应用场景七具体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的步骤。
应用场景一
在该场景一中,基站既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当终端从源基站移动到目标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和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源基站,可能无法维持发射感知信号并接收感知回波信号并处理的过程。当终端移动到目标基站的小区后,由于源基站无法继续感知,则需要目标基站进行感知相关的处理。甚至,在终端移动发生切换时,感知的过程仍未结束。那么源基站获得的一部分感知数据也有必要发送至目标基站,以继续进行感知。
示例一
图6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一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6a所示,在示例一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6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603,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604,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在本示例中,由于该目标基站既作为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信号的处理端,故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605,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进一步地,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源基站向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发送还未结束的通信会话中的数据,和/或发送还未结束的感知业务中的数据。
步骤606,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随机接入信道)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同步信号块)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607,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608,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二
图6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6b所示,在示例二中,与示例一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604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确定转发前传感知数据所用的下行资源。例如该目标基站通过PDSCH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前传感知数据。
具体地,该目标基站为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三
图6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三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6c所示,在示例三中,与示例一、示例二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604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所用的资源。
进一步地,在步骤608之后,还包括步骤609,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还需要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四
图6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四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一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6d所示,在示例四中,与示例一、示例二以及示例三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604中,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转发前传感知数据,并且调度资源以用于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
进一步地,在步骤608之后,还包括步骤609,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示例二、示例三以及示例四所描述的情形,需要被感知终端支持侧链通信。目标基站可以通过被感知终端上报的能力来判断是否支持侧链通信。如果被感知终端不支持侧链通信,则只会应用示例一所描述的情形。
应用场景二
在该场景二中,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二者联合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当终端从源基站移动到目标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的源基站和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在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可能无法维持发射感知信号并接收感知回波信号并处理的过程。当终端移动到目标基站的小区后,由于在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无法继续感知,则需要目标基站进行感知相关的处理。甚至,在终端移动发生切换时,感知的过程仍未结束。那么在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获得的一部分感知数据也有必要发送至目标基站,以继续进行感知。
示例五
图7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五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7a所示,在示例五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7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703,由于该场景下由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接收和处理感知回波信号,故源基站需要向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如果确认被感知终端与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则源基站需要向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后再转发给目标基站。示例性地,源基站通过DCI(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向该感知处理设备发送请求信息,上述DCI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1)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
(2)指示感知处理设备向源基站反馈对于该终端是否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3)提供感知处理设备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时频和/或波束资源。
步骤704,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基于接收到的感知数据请求信息,向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具体地,使用源基站发送的DCI中的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资源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例如当DCI中指示的终端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源基站发送ACK;否则向源基站发送NACK。
步骤705,如果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源基站反馈有仍未结束的感知业务,那么源基站将请求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其发送感知数据。因此,源基站将为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上行资源用于感知数据前传。当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获得调度资源后,开始向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
步骤706,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707,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在本示例中,由于该目标基站既作为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信号的处理端,故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708,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与终端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与终端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步骤709,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或者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710,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711,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六
图7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六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7b所示,在示例六中,与示例五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处理端则由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a变成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所以,在对应的步骤707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调度资源用于前传感知数据的转发。具体地,需要确定转发前传感知数据所用的下行资源。
并且,该目标基站为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七
图7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七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7c所示,在示例七中,与示例五以及示例六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707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信号所用的资源。
进一步地,在步骤711之后,还包括步骤712,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八
图7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八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二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7d所示,在示例八中,与示例五、示例六以及示例七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707中,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转发前传感知数据,并且调度资源以用于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信号。
进一步地,在步骤711之后,还包括步骤712,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示例六、示例七以及示例八所描述的情形,需要被感知终端支持侧链通信。目标基站可以通过被感知终端上报的能力来判断是否支持侧链通信。如果被感知终端不支持侧链通信,则只会应用示例六所描述的情形。
应用场景三
在该场景三中,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基站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二者联合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当终端从源基站移动到目标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的在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和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源基站,可能无法维持发射感知信号并接受感知回波信号并处理的过程。当终端移动到目标基站的小区后,由于源基站无法继续感知,则需要目标基站进行感知相关的处理。甚至,在终端移动发生切换时,感知的过程仍未结束。那么源基站获得的一部分感知数据也有必要发送至目标基站,以继续进行感知。
示例九
图8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九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8a所示,在示例九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8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803,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804,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在本示例中,由于该目标基站既作为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信号的处理端,故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805,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步骤806,当终端发生切换后,在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将不再需要发射感知信号。因此,源基站需要向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该释放指示通过DCI下发,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例如用sensing Service Release来指示释放感知业务。
步骤807,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808,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809,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十
图8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如图8b所示,在示例十中,与示例九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处理端则由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a变成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所以,在对应的步骤804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调度资源用于前传感知数据的转发。具体地,需要确定转发前传感知数据所用的下行资源。
并且,该目标基站为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十一
图8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一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8c所示,在示例十一中,与示例九以及示例十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804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所用的资源。
进一步地,在步骤809之后,还包括步骤810,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十二
图8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二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三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8d所示,在示例十二中,与示例九、示例十以及示例十一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804中,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转发前传感知数据,并且调度资源以用于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发送感知信号。
进一步地,在步骤809之后,还包括步骤810,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b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示例十、示例十一以及示例十二所描述的情形,需要被感知终端支持侧链通信。目标基站可以通过被感知终端上报的能力来判断是否支持侧链通信。如果被感知终端不支持侧链通信,则只会应用示例九所描述的情形。
应用场景四
在该场景四中,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目标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二者联合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在该场景四中,如果终端有仍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对于能够为终端继续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源基站可以优先选择服务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如果在上述的候选目标基站中,没有服务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基站,则除了和目标基站进行交互之外,还需要与服务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基站进行交互。
示例十三
图9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三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9a所示,在示例十三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9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903,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904,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在本示例中,由于该目标基站既作为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信号的处理端,故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905,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步骤906,由于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目标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之内(位于源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之外),故目标基站可以根据是否由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以及感知方式是否发生变更,决定是否需要向所述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由于在该场景下在切换前由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接收和处理感知回波信号,那么在切换后,如果该目标基站自身既可以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可以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可以选择不再由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此时,目标基站需要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具体地,如果确认被感知终端与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目标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之内)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则该目标基站通过DCI向该感知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信息,上述DCI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1)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
(2)指示感知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反馈对于该终端是否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3)提供感知处理设备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时频和/或波束资源。
步骤907,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具体地,使用目标基站发送的DCI中的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资源来向目标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例如当DCI中指示的终端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发送ACK;否则向目标基站发送NACK。
步骤908,如果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反馈有仍未结束的感知业务,那么目标基站将请求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其发送感知数据。因此,目标基站将为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上行资源用于感知数据前传。当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获得调度资源后,开始向目标基站发送感知数据。
步骤909,当终端发生切换后,在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将不再需要接收和处理感知信号。因此,目标基站需要向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该释放指示通过DCI下发,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例如用sensing Service Release来指示释放感知业务。
步骤910,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911,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912,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十四
图9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四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9b所示,在示例十四中,与示例十三的区别在于,在切换前和在切换后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均为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并且在切换后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所以,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并且,在切换后,该目标基站继续为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十五
图9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五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9c所示,在示例十五中,与示例十三、示例十四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904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所用的资源。
进一步地,在步骤912之后,还包括步骤913,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十六
图9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六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四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9d所示,在示例十六中,与示例十三、十四以及十五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904中,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转发前传感知数据,并且调度资源以用于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
此时,由于切换前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处理端均为同一位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故相比于示例十三,可以节省掉步骤9006~步骤9009;也即,该目标基站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及相关资源调度的步骤。
进一步地,在步骤912之后,还包括步骤913,当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具体地,该目标基站需要调度用于感知信号发射的时频资源。如果感知业务在由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该目标基站为其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示例十四、示例十五以及示例十六所描述的情形,需要被感知终端支持侧链通信。目标基站可以通过被感知终端上报的能力来判断是否支持侧链通信。如果被感知终端不支持侧链通信,则只会应用示例十三所描述的情形。
应用场景五
在该场景五中,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服务基站的通信范围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二者联合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示例十七
图10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七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0a所示,在示例十七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10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1003,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1004,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1005,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步骤1006,由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确认通感切换后,需要通知服务基站终端即将发生切换,故该目标基站向服务基站发送通感切换通知,以通知服务基站源基站不再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同时,该目标基站将激活一个计时器T,若在T时间内没有收到服务基站的反馈,则认为对于该终端已无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步骤1007,由于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源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之外(位于服务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之内),故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可以根据是否由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以及感知方式是否发生变更,决定是否需要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如果在切换前在服务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接收和处理感知回波信号,那么在切换后,如果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自身既可以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可以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可以选择不再由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此时,该目标的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需要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具体地,如果确认被感知终端与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则该服务基站通过DCI向切换前的感知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信息,上述DCI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1)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
(2)指示感知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反馈对于该终端是否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3)提供感知处理设备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时频和/或波束资源。
步骤1008,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具体地,使用服务基站发送的DCI中的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资源向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例如当DCI中指示的终端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服务基站发送ACK;否则向服务基站发送NACK。
步骤1009,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接收来自服务基站发送的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具体地,如果收到的反馈(例如ACK),表示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并且服务基站向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数据前传;否则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认为已无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步骤1010,在服务基站发送的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包含感知业务的ACK的情形下,则服务基站将为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上行资源用于感知数据前传。当该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获得调度资源后,开始向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随后服务基站将感知数据再转发至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
步骤1011,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1012,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1013,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十八
图10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八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0b所示,在示例十八中,与示例十七的区别在于,在切换前和在切换后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均为该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并且在切换后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服务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所以,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故,相比于示例十七,可以节省掉步骤1007、步骤1008;也即,目标基站无需向服务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十九
图10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十九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0c所示,在示例十九中,与示例十七、示例十八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服务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故相比于示例十七,在步骤1013之后,示例十九还包括步骤1014,服务基站为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二十
图10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五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0d所示,在示例二十中,与示例十七、示例十八以及示例十九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此时,由于切换前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处理端均为同一位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故相比于示例十七,可以节省掉步骤1007~步骤1008;也即,服务基站无需向其通信范围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应用场景六
在该场景六中,基站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接收端,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位于目标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内)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二者联合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示例二十一
图11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一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1a所示,在示例二十一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11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1103,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1104,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1105,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步骤1106,在该场景下,由于在切换前由在目标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射感知信号,由源基站接收和处理感知回波信号,那么在切换后,如果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自身既可以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可以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则该目标基站需要向切换前的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具体地,如果确认被感知终端与源基站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则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通过DCI向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信息,上述DCI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1)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
(2)指示感知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反馈对于该终端是否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3)提供感知处理设备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时频和/或波束资源。
步骤1107,源基站使用该目标基站发送的DCI中的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资源向该目标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例如当DCI中指示的终端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源基站向该目标基站发送ACK;否则向目标基站发送NACK。
步骤1108,当终端发生切换后,源基站将不再需要接收和处理感知信号。因此,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需要向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该释放指示通过DCI下发,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例如用sensing Service Release来指示释放感知业务。
步骤1109,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1110,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1111,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二十二
图11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二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1b所示,在示例二十二中,与示例二十一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并且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以,切换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此时,由于切换前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均为同一位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故相比于示例二十一,可以节省掉步骤1108,也即,该目标基站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示例二十三
图11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三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1c所示,在示例二十三中,与示例二十一、二十二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有效的切换目标)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接收端,所以,在对应的步骤1104中,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并且在该目标基站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终端向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则需要调度资源用于前传感知数据的转发。具体地,需要确定转发前传感知数据所用的下行资源。
具体地,该目标基站为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示例二十四
图11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四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六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1d所示,在示例二十四中,与示例二十一、二十二以及二十三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此时,由于切换前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处理端均为同一位于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故相比于示例二十一,可以节省掉步骤1108;也即,该目标基站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应用场景七
在该场景七中,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服务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发射端,基站作为感知信号的处理端,二者联合对通信范围内的终端进行感知。
示例二十五
图12a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五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2a所示,在示例二十五中,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201,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具体地,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测量自身与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例如测量参考信号的RSRP(接收信号码功率)、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又或者是终端的移动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等。并向源基站上报测量结果。
步骤1202,源基站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具体地,源基站收到来自被感知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后,进行通感切换判决,以用于判断被感知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例如源基站通过RSRP或者终端的移动模式判断终端将发生切换离开源基站。
步骤1203,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具体地,源基站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起通感切换请求。通感切换请求中包含切换的必要信息,以及感知的相关信息。其中,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1)该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通过该信息,目标基站可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对该终端进行感知;
(2)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由于源基站只获得了少量的感知数据,或者因为不需要数据前传(例如有减少传输时延、或者减少数据前传量之类的需求)等情况,源基站需要通知目标基站是否需要接收感知数据。
步骤1204,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
具体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将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
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具体地,当目标基站接纳终端并为终端提供通信服务,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否则生成“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
当目标基站同意接收未结束的感知过程中的数据,并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包括目标基站通过主动感知模式提供感知业务,或者目标基站调度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或者目标基站和目标基站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联合进行交互感知)时,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否则生成“提供感知业务的NACK”。
步骤1205,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具体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应理解,该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是指通过感知的方法获取被感知对象的信息的过程未结束。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没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信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示例性地,如果源基站与终端之间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可以为目标基站提供通感业务并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当源基站收到目标基站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NACK”,或者收到“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则判断该目标基站不是有效的切换目标,源基站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切换目标。
应理解,上述有效的切换目标是指,根据需求,可以为终端提供通信业务,或者提供通感业务的基站。
步骤1206,由于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确认通感切换后,需要通知服务基站终端即将发生切换,故该目标基站向服务基站发送通感切换通知,以通知服务基站源基站不再为终端提供感知业务。同时,该目标基站将激活一个计时器T,若在T时间内没有收到服务基站的反馈,则认为对于该终端已无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步骤1207,当终端发生切换后,源基站将不再需要接收和处理感知信号。因此,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需要向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该释放指示通过DCI下发,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例如用sensing Service Release来指示释放感知业务。
步骤1208,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步骤1209,终端根据接收到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开始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进行同步,并通过目标小区ID、C-RNTI、RACH的资源集合等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步骤1210,当终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成功后,终端接入该目标基站并按需实施通信和感知业务。
应理解,如果有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则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都会收到由源基站发送的还未结束的通信和/或感知业务中的数据。但是,所述终端只会接入所述多个有效的切换目标中的一个。
示例二十六
图12b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六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2b所示,在示例二十六中,与示例二十五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仍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由于该目标基站联合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故相比于示例二十五,可以节省掉步骤1207,也即,该目标基站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并且,服务基站需要为其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二十七
图12c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七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2c所示,在示例二十七中,与示例二十五、示例二十六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位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目标基站通信范围之外)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此时,在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的步骤1207之前,还包括:步骤1206.1,该服务基站需要向切换前的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具体地,如果确认被感知终端与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则该服务基站通过DCI向切换前的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信息,上述DCI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1)将要进行切换的终端的标识;
(2)指示感知处理设备向目标基站反馈对于该终端是否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3)提供感知处理设备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时频和/或波束资源。
步骤,源基站向该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具体地,使用服务基站发送的DCI中的用于感知数据请求反馈的资源向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例如当DCI中指示的终端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源基站向服务基站发送ACK;否则向服务基站发送NACK。
步骤1206.2,该服务基站接收来自源基站发送的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具体地,如果收到的反馈(例如ACK),表示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并且服务基站向源基站请求数据前传;否则该服务基站认为已无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步骤1206.3,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接收来自服务基站发送的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具体地,如果收到的反馈(例如ACK),表示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则源基站向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前传;否则该目标基站(有效的切换目标)认为已无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应理解,上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指具备通信收发功能,同时具备感知信号接收和处理的功能的实体(Infrastructure)或者设备(device)。
示例二十八
图12d示出了本申请示例二十八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基于场景七下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如图12d所示,在示例二十八中,与示例二十五、示例二十六以及示例二十七的区别在于,由于在切换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此时,由于切换前和切换后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均为同一位于服务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故也无需向切换前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并且故相比于示例二十七,可以节省掉步骤1207,也即,该服务基站无需向服务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基站。
所述方法包括:
在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并生成通感切换请求;
将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基站,以触发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基站执行接纳控制;
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包括用于切换的相关信息以及用于感知的相关信息;
其中,所述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所述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
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方法包括:
确认自身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发送还未结束的通信会话中的数据,和/或发送还未结束的感知业务中的数据。
其中,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还有可能携带接入目标小区的专用RACH资源集合、RACH资源与SSB之间的关联、RACH资源和终端专用的CSI-RS配置之间的关联、公共RACH资源、目标小区的系统信息等。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自身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并且自身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在执行所述通感切换判决完成之后,以及在发送所述通感切换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的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进一步地,在自身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自身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之后,以及在发送所述通感切换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其中,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
进一步地,在自身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自身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认自身与所述终端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的情形下,从能够为所述终端继续提供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优先选择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所述候选目标基站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若在所述能够为所述终端继续提供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没有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所述候选目标基站的情形下,则除了和所述目标基站之间进行信令交互,还需要与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服务基站进行信令交互。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反馈的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信息。
进一步地,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的方法包括:
根据是否由当前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以及感知方式是否发生变更,决定是否需要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在决定由当前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的情形下,或者在所述感知方式发生变更的情形下,则无需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在决定不由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的情形下,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进一步地,在所述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信息之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其中,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
应理解,所述方法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
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通感切换通知,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和/或,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应理解,所述方法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终端。
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测量自身与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得到测量结果或者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得到测量结果,并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至已与所述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
接收来自源基站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开始与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同步,随之接入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应理解,所述方法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基站。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所述装置200包括:
接收及生成单元210,用于在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并生成通感切换请求;
发送单元220,用于将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基站,以触发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基站执行接纳控制;
接收及判断单元230,用于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生成及发送单元240,用于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应理解,所述装置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所述装置300包括:
第一接收及发送单元310,用于接收通感切换通知,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及发送单元320,接收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300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和/或,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应理解,所述装置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终端。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终端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的结构框图。
所述装置400包括:
测量及上报单元410,用于通过测量自身与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得到测量结果或者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得到测量结果,并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至已与所述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
接收及接入单元420,用于接收来自源基站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开始与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同步,随之接入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应理解,所述装置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终端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对上述步骤的具体限定和实现方式可以参看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42)

1.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前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接收来自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以判断所述终端是否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在确定所述终端即将发生切换离开所述源基站的情况下,向至少一个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
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并向所述源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
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或者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所述源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通过测量自身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得到所述测量结果;
或者所述终端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得到所述测量结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包括用于切换的相关信息以及用于感知的相关信息;
其中,所述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所述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
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基站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方法包括:
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源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发送还未结束的通信会话中的数据,和/或发送还未结束的感知业务中的数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每一个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执行接纳控制的方法包括:
确定是否为发生切换后的所述终端提供通信和感知业务的服务;
在需要接收感知前传数据并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的情形下,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执行如下控制:
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
生成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准备感知信号的接收的方法包括:
在该目标基站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准备用于感知信号接收的缓存;
在该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并且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调度资源以用于前传感知数据的转发;
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该目标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调度资源以用于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
在该目标基站服务小区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既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又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需要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转发前传感知数据,并且调度资源以用于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感知业务,由该目标基站生成的所述接纳控制的反馈消息中至少包括:
是否接纳所述终端建立通信会话的应答消息以及是否将调度资源为所述终端提供感知业务服务的应答消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对感知业务,该目标基站的资源调度方法包括:
在该目标基站调度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主动感知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为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和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接收感知信号和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在该目标基站联合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的情形下,并且在该目标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为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接收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在该目标基站联合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进行交互感知的情形下,并且在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向终端发送感知信号,所述终端向该目标基站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情形下,则该目标基站为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调度用于发送感知信号的资源,并为所述终端调度用于发送感知回波信号的资源。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源基站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并且所述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所述源基站在执行所述通感切换判决完成之后,以及在发送所述通感切换请求之前,所述源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的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源基站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所述源基站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所述源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之后,以及在发送所述通感切换信令之前,所述源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其中,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
13.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源基站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所述源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认所述源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的情形下,所述源基站从能够为所述终端继续提供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优先选择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所述候选目标基站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若在所述能够为所述终端继续提供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没有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所述候选目标基站的情形下,则所述源基站除了和所述目标基站之间进行信令交互,还需要与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服务基站进行信令交互。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反馈的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信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的方法包括:
根据是否由当前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以及感知方式是否发生变更,决定是否需要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在决定由当前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的情形下,或者在所述感知方式发生变更的情形下,则无需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在决定不由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的情形下,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信息之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其中,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
1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是位于所述目标基站的通信覆盖范围之外的情形下,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并且在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向为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发送通感切换通知;
所述服务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向所述服务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所述服务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向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并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1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源基站仅作为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述源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的情形下,并且在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所述目标基站的通信范围内的情形下,在所述目标基站向所述源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之后,以及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
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向所述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所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生成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将所述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发送至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1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源基站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所述源基站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感知信号的发射端的情形下,并且在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位于所述目标基站的通信范围之外的情形下,在所述目标基站向所述源基站发送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之后,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向为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发送通感切换通知;
所述服务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向所述源基站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所述源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生成并发送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至所述服务基站;
所述服务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至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服务基站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向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和/或所述服务基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21.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并生成通感切换请求;
将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基站,以触发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基站执行接纳控制;
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包括用于切换的相关信息以及用于感知的相关信息;
其中,所述感知的相关信息至少包括:
所述终端是否作为被感知对象,且处于感知过程的状态;
是否需要前传感知数据。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方法包括:
确认自身与所述终端之间是否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
若是,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以及“提供感知业务的ACK”共同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否则,则基于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中反馈的“建立通信会话的ACK”作为判决条件,来判断该目标基站是否可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发送还未结束的通信会话中的数据,和/或发送还未结束的感知业务中的数据。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中至少包括携带有接入目标小区需要的信息、目标小区ID、新的C-RNTI、目标基站的安全算法标识。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自身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并且自身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在执行所述通感切换判决完成之后,以及在发送所述通感切换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的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自身通信范围内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自身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之后,以及在发送所述通感切换信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其中,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自身仅作为切换前的感知信号的发射端,自身通信范围之外的感知信号处理设备作为切换前的感知回波信号的处理端的情形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认自身与所述终端之间仍有未结束的感知业务的情形下,从能够为所述终端继续提供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优先选择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所述候选目标基站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若在所述能够为所述终端继续提供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候选目标基站中,没有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所述候选目标基站的情形下,则除了和所述目标基站之间进行信令交互,还需要与服务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的服务基站进行信令交互。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反馈的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信息。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数据请求的方法包括:
根据是否由当前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以及感知方式是否发生变更,决定是否需要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在决定由当前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的情形下,或者在所述感知方式发生变更的情形下,则无需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在决定不由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继续进行感知业务的情形下,则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请求感知数据前传。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信息之后,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还执行如下操作:
向所述感知信号处理设备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其中,所述感知业务释放指示中至少包括将要进行切换的所述终端的标识以及结束感知业务的指示。
32.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通感切换通知,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接收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和/或,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34.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测量自身与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得到测量结果或者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得到测量结果,并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至已与所述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
接收来自源基站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开始与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同步,随之接入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35.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及生成单元,用于在已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执行通感切换判决并生成通感切换请求;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通感切换请求发送至至少一个目标基站,以触发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基站执行接纳控制;
接收及判断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每个所述目标基站反馈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通感切换请求反馈信息,判断该目标基站能否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以及
生成及发送单元,用于在确定了有效的切换目标之后,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控制信令至所述终端,以触发所述终端基于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执行从基站向所述有效的切换目标的切换操作。
36.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为感知信号处理设备提供服务的服务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及发送单元,用于接收通感切换通知,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通知,发送感知数据请求;
第二接收及发送单元,接收感知数据请求反馈信息,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数据请求反馈信息,生成并发送通感切换通知反馈信息。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用于感知数据前传的资源调度;
和/或,第四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感知业务释放指示。
38.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装置,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及上报单元,用于通过测量自身与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得到测量结果或者根据自身的移动模式得到测量结果,并将所述测量结果上报至已与所述终端建立通信连接的源基站;
接收及接入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源基站的通感切换控制信令,并根据接收到的所述通感切换控制信令,离开所述源基站并开始与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同步,随之接入该作为有效的切换目标的目标基站。
3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4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4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32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4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CN202310661528.2A 2023-06-06 2023-06-06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4193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61528.2A CN116419360B (zh) 2023-06-06 2023-06-06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61528.2A CN116419360B (zh) 2023-06-06 2023-06-06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9360A true CN116419360A (zh) 2023-07-11
CN116419360B CN116419360B (zh) 2023-09-19

Family

ID=8705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61528.2A Active CN116419360B (zh) 2023-06-06 2023-06-06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9360B (zh)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2438A (zh) * 2005-03-08 2006-09-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一代网络中的业务切换系统及其方法
CN1964557A (zh) * 2005-11-11 2007-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台切换时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设备
WO2010021828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hand-over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US20100142489A1 (en) * 2006-08-01 2010-06-10 Qi Emily H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handover contro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815330A (zh) * 2009-02-25 2010-08-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切换候选目标小区的选择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883406A (zh) * 2009-05-07 2010-11-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基站
CN103428796A (zh) * 2012-05-21 2013-12-04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切换过程中确定目标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CN103533594A (zh) * 2013-10-24 2014-01-22 清华大学 基于用户移动状态感知的车载移动中继切换方法
CN104717719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网选择方法和系统以及andsf设备
CN106686607A (zh) * 2015-11-09 2017-05-1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网络、业务接入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8401520A (zh) * 2017-08-03 2018-08-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基站切换方法及装置
EP3540993A1 (en) * 2018-03-15 2019-09-18 InterDigital CE Patent Holdings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data packets on a first and a second links
CN111901836A (zh) * 2020-02-13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链路切换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CN112272389A (zh) * 2020-10-22 2021-01-26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终端管理的方法、终端管理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067913A1 (en) * 2019-10-03 2021-04-08 Ofinno, Llc Configuration of time sensitive bridge during handover
CN112788700A (zh) * 2021-02-25 2021-05-11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55955A (zh) * 2021-03-11 2021-06-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切换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3225779A (zh) * 2020-02-05 2021-08-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的定向切换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498132A (zh) * 2020-04-03 2021-10-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性管理方法、源基站、目标基站及终端设备
CN113784443A (zh) * 2021-07-29 2021-12-1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通信感知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14245425A (zh) * 2020-09-09 2022-03-2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ntn-tn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99086A (zh) * 2022-03-04 2022-06-0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装置、基站及系统
CN115190556A (zh) * 2022-06-10 2022-10-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源基站、目标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334674A (zh) * 2022-08-15 2022-11-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484682A (zh) * 2022-08-30 2022-1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无线基带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665875A (zh) * 2022-12-27 2023-01-31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074906A (zh) * 2021-11-03 2023-05-05 维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2438A (zh) * 2005-03-08 2006-09-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一代网络中的业务切换系统及其方法
CN1964557A (zh) * 2005-11-11 2007-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台切换时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接入设备
US20100142489A1 (en) * 2006-08-01 2010-06-10 Qi Emily H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handover control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O2010021828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hand-over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CN101815330A (zh) * 2009-02-25 2010-08-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切换候选目标小区的选择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883406A (zh) * 2009-05-07 2010-11-1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切换方法、移动终端及基站
CN103428796A (zh) * 2012-05-21 2013-12-04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切换过程中确定目标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CN103533594A (zh) * 2013-10-24 2014-01-22 清华大学 基于用户移动状态感知的车载移动中继切换方法
CN104717719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网选择方法和系统以及andsf设备
CN106686607A (zh) * 2015-11-09 2017-05-1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网络、业务接入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8401520A (zh) * 2017-08-03 2018-08-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基站切换方法及装置
EP3540993A1 (en) * 2018-03-15 2019-09-18 InterDigital CE Patent Holdings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data packets on a first and a second links
WO2021067913A1 (en) * 2019-10-03 2021-04-08 Ofinno, Llc Configuration of time sensitive bridge during handover
CN113225779A (zh) * 2020-02-05 2021-08-0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的定向切换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01836A (zh) * 2020-02-13 2020-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链路切换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介质
CN113498132A (zh) * 2020-04-03 2021-10-1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性管理方法、源基站、目标基站及终端设备
CN114245425A (zh) * 2020-09-09 2022-03-2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ntn-tn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72389A (zh) * 2020-10-22 2021-01-26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终端管理的方法、终端管理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788700A (zh) * 2021-02-25 2021-05-11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3055955A (zh) * 2021-03-11 2021-06-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切换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3784443A (zh) * 2021-07-29 2021-12-1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通信感知信号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16074906A (zh) * 2021-11-03 2023-05-05 维沃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4599086A (zh) * 2022-03-04 2022-06-07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通信感知一体化方法、装置、基站及系统
CN115190556A (zh) * 2022-06-10 2022-10-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源基站、目标基站、通信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334674A (zh) * 2022-08-15 2022-11-1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5484682A (zh) * 2022-08-30 2022-1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无线基带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5665875A (zh) * 2022-12-27 2023-01-31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2-1711260 Data forwarding in handover"", 3GPP TSG_RAN\\WG2_RL2 *
WENRONG CHEN; LINGXIANG LI; ZHI CHEN; TONY QUEK; SHAOQIAN LI: ""Enhancing THz/mmWave Network Beam Alignment With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
吴晓文;焦侦丰;刘冰;凌翔: ""面向6G的卫星通感一体化"", 《移动通信》 *
胡田钰;李玲香;陈智: ""多频段协同通信的新机遇——太赫兹通信感知一体化"", 《中兴通讯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9360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03866A1 (en) Relay sel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delink,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CN109792660B (zh) 一种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N109923890B (zh) 测量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10270142A1 (e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for use in data transmission
CN111314974B (zh) 主辅小区更新的处理方法、装置、基站及存储介质
JPWO2009098960A1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US10694477B2 (en) Assisted beamforming at mobility
CN113840242B (zh) 多播广播业务的传输方法及设备
US2021016075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d to manage links
US1131741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EP3397019B1 (en) Method and devices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s in dual connectivity
CN108633100B (zh) 随机接入响应的方法和设备以及随机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RU2417557C2 (ru) Внутричастотные и межчастотные измерения в системе радиосвязи
CN111758280B (zh) 网络接入节点及其方法
US10945196B2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2014469A1 (ja) 基地局、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ハンドオーバ先決定方法
CN116419360B (zh)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3562206B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EP4369818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for location acquisition, medium, chip, product, and program
EP405425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6419260A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
CN117119540A (zh) 卫星切换方法与装置
CN115884441A (zh) 小区驻留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8104274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696320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