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8890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18890A CN116418890A CN202111655063.7A CN202111655063A CN116418890A CN 116418890 A CN116418890 A CN 116418890A CN 202111655063 A CN202111655063 A CN 202111655063A CN 116418890 A CN116418890 A CN 1164188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quence
- bit
- coding
- bits
- coded b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497429 Ob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054 meal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386 memory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二序列,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该方式可以适用远距离的数据传输,且可降低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漏检和误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万物互联逐步成为现实,但物联网终端的电池寿命较短,这增加了终端的维护难度和维护成本,成为制约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基于无线功率传输、包络检波解调和反射散射调制技术的反向散射(backscatter)通信有望解决终端的寿命和维护问题,使得下一代终端超低成本、高密度、免维护的无源物联网成为可能。
广泛应用的超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系统就是反向散射通信系统的一种。典型的无源UHF RFID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读写器(reader)通过向标签(tag)发送下行激励信号为标签提供能量,标签接收读写器发送的信令,并通过反向散射技术向读写器发送上行信号。
现有技术中,主要考虑了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近距离传输,因此应用场景受限,只适用于局域场景。在广域场景中,读写器和标签之间既存在近距离传输的情况,也存在远距离传输的情况。因此这两种传输情况都是需要考虑到的。
其他诸如唤醒无线电(wake-up radio,WUR)之类的技术也存在类似的场景,比如,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唤醒数据也存在类似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以支持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应用于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或WUR的应用场景中,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可通过第一设备来执行也可通过第二设备来执行,还可通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交互来实现,其中,第一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第5代(the 5th generation,5G)基站(gnodeB,gNB)、读写器等,第二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车载设备、标签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在此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交互来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中,第一设备确定第二序列,该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该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该第一设备发送该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该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该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第二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该第二序列以及该第一序列,该第二设备根据该第二序列确定该第一掩码对应的该第一编码方式;该第二设备使用该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可以看出,本申请中的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掩码对应的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从而可以得到待接收的信息。另外,第二序列通过基序列和第一掩码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均知晓基序列,第二设备在确定第二序列时,可先根据基序列进行相关,然后再根据该第一掩码进行相关,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可以分级相关,从而可以降低第二设备的相关复杂度。
本申请中,第二设备通过接收到的第二序列来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比如,第二设备在检测到第二序列时,可以将该第二序列的末尾对应的时刻作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使得该第二设备能够准确地确定该第一个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位置,尽量避免第二设备漏检和误检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掩码与该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覆盖等级还可替换为覆盖条件、第二设备类别、第二设备能力、信号功率、信号质量、重复次数、数据速率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
本申请中的第一掩码与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在远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对应高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第一掩码对应的是低码率的编码方式;在近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好的情况下,对应的是低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第一掩码对应的则是高码率的编码方式。本申请中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根据第一掩码对应的第一编码方式得到,从而针对远距离传输的情况,发送端可以使用低码率的编码方式得到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二设备也会使用该低码率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从而使得第二设备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解码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从而降低了误码率。针对近距离传输的情况,发送端则可以使用高码率的编码方式得到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该第二设备也会使用该高码率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通过使用高码率的编码方式及对应的解码方式,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有效速率,减少了网络资源的开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编码方式包括:该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预编码方式以及线路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三序列,第三序列用于间隔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和/或,第一序列还包括:第四序列;第四序列用于确定第一序列所在的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时间单元可以理解为子帧,时隙等,且不同时间单元的长度可以不同,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本申请中引入第三序列可以使得第二设备校正数据采样点的偏差,从而避免同步误差累积导致解调误码率高的问题。引入第四序列后,在信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准确指示第一序列的结束位置,提升第二设备解码性能,降低漏检和误检。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三序列的数量;该第三序列的数量与接收该第二序列以及该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相关;第二设备可根据第三序列确定第二序列之后的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在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接收该第一序列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采用第一掩码对应的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编码比特序列,第一设备可知晓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第一设备不能准确知晓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但是通常会设置一个统一规范,第一设备可根据该规范确定Δf的取值。通常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的取值在0%~100%之间。该方式确定的第三序列的数量更加可靠。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三序列的数量为K,K满足如下方式:
方式一、
或,
方式二、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序列包括在第一时间单元中,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三序列在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确定的时间位置,使得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比特数,以及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二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等于第一比特数;或者,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等于第一比特数。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设备可根据该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该第三序列在该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设备可根据该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该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比特数;该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该第一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该第二比特数为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该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该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该第一个第三序列与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该第一个第三序列与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等于该第一比特数;
根据该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该第一比特数确定该第三序列在该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或者根据该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该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比特数;该第一个第三序列与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该第一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该第二比特数为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该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该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该第一个第三序列与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该第一个第三序列与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等于该第一比特数;根据该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该第一比特数确定该第三序列在该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两个相邻的第三序列之间,或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M,M满足下述方式:
方式一、
或,
方式二、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可发送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第五序列用于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符号长度的X/Y,X和Y均为正整数;相应地,第二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第五序列用于确定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X和Y均为正整数;根据第五序列确定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本申请中,当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低时,可以接收第五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P和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比如,第一覆盖等级对应一个编码比特序列I,第二覆盖等级对应另一个编码比特序列U,编码比特序列I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与编码比特序列U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是不同的。通过该方式编码比特序列可以适配其他基于OFDM的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参数,比如,OFDM符号长度。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通过该方式可以兼容蜂窝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参数,并复用现有蜂窝系统的OFDM发射链路来生成第五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一设备发送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第五序列用于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X和Y均为正整数;相应地,第二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根据第五序列确定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本申请中,当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低时,可以接收第五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P和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通过该方式编码比特序列可以适配其他基于OFDM的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参数,比如,OFDM符号长度。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通过该方式可以兼容蜂窝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参数,并复用现有蜂窝系统的OFDM发射链路来生成第五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第一设备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第一时间单元用于发送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第二序列用于确定第一个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第二序列对应第一编码方式,不同数据速率的第二序列对应不同的编码方式;第一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发送第二序列及第一序列;相应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第二设备根据第二序列确定第一编码方式;第二设备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本申请中,在低数据速率情况下,可以提高有用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和信噪比,从而可以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另外,本申请中,不同数据速率的第二序列对应不同的覆盖等级。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编码方式包括:信息比特序列的编码码率、重复次数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
本申请中,在远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对应高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高覆盖等级对应低编码码率、多重复次数以及低数据速率,通过该方式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近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好的情况下,对应的是低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低覆盖等级对应高编码码率、少重复次数以及高数据速率,通过该方式可以降低网络设备的开销。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第一设备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第一时间单元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控制信息对应第一编码方式,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所述N为正整数,第二序列用于确定第一个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控制信息的编码码率、比特数以及控制信息对应的控制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是通过第二序列指示的;第一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发送第二序列、控制信息及第一序列。相应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控制信息及第二序列和第一序列;第二设备根据控制信息确定第一编码方式;第二设备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本申请中第一时间单元中包括控制信息,可以通过更低的资源开销指示更多的信息比特序列参数组合,指示方式更加灵活和高效。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编码方式包括:信息比特序列的编码码率、重复次数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中,第一序列可包括第四序列,此外,在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时,第一序列中还可包括第三序列,可采用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确定第三序列和/或第四序列的数量位置等,在实际应用时,第一设备也可发送第五序列等,具体可参照第一方面的描述,本申请在此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第一设备(比如第一方面中的第一设备、第二方面中的第一设备、第三方面中的第一设备、第四方面中的第一设备)或者设置在第一设备内部的芯片,还可以为第二设备(比如第一方面中的第二设备、第二方面中的第二设备、第三方面中的第二设备、第四方面中的第二设备)或者设置在第二设备内部的芯片。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收发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用于收发信号,以实现该通信装置和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比如,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配置信息;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该通信装置的一些内部操作。所述收发单元可以称为输入输出单元、通信单元等,所述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所述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当通信装置是通信设备中的模块(如,芯片)时,所述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电路或输入输出管脚等,也可以称为接口、通信接口或接口电路等;所述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等。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一方面至四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以用于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又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接口电路与其它装置通信,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五方面中,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此外,以上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可读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以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到第四方面的各实施例的方法。
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九方面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请参照上述第一方面中相应可能设计方案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说明,本申请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UHF RFID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A示出了一种WUR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B示出了一种WUR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比特序列编码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8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8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第一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第一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装置实施例或系统实施例中。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可应用于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如图2所示,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1~UE6组成一个通信系统。在该通信系统中,UE1~UE6可以发送信息给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接收UE1~UE6发送的信息,并回馈响应消息。也可应用于反向散射通信系统中如图1所示,还可以应用于WUR的应用场景中如图3A-3B所示,还可以应用于其它的通信系统,如下一代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
在WUR的应用场景中,功耗大的主连接无线电(primary connection radio,PCR),也可以称作主接收机,进入休眠状态后,通过功耗低的伴连接无线电(companion radio),也称作唤醒接收机监听接入点(access point,AP)发送的唤醒帧,在监听到唤醒帧后对PCR进行唤醒。如图3A所示,接收端设备310中部署有主接收机311和唤醒接收机312。在发射端设备320(例如AP或者终端设备)未发送数据时,主接收机关闭,也称作处于休眠状态,唤醒接收机开启;结合图3B,在发射端设备320发送数据时,首先发送唤醒数据(例如上述唤醒帧),接收端设备310通过唤醒接收机312接收到唤醒数据后激活主接收机311,使主接收机开启,也称作处于激活状态,此时接收端设备310通过主接收机311接收发射端设备320在唤醒数据后发送的数据。
上述的网络设备为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网络设备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卫星、无人机等。
在一些部署中,gNB可以包括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DU。gNB还可以包括射频单元(radio unit,RU)。C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DU实现gNB的部分功能,比如,CU实现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的功能,DU实现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物理(physical,PHY)层的功能。由于RRC层的信息最终会变成PHY层的信息(即通过PHY层发送),或者,由PHY层的信息转变而来,因而,在这种架构下,高层信令,如RRC层信令或PDCP层信令,也可以认为是由DU发送的,或者,由DU+RU发送的。可以理解的是,接入网设备可以为CU节点、或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设备。此外,CU可以划分为接入网RAN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U划分为核心网CN中的网络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是用户侧的一种用于接收或发射信号的实体,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信号,或从网络设备接收下行信号。包括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处理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核心网进行通信,与RAN交换语音和/或数据。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UE、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ehicleto X,V2X)终端设备、无线终端设备、移动终端设备、设备到设备通信(device-to-device,D2D)终端设备、机器到机器/机器类通信(machine-to-machin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s,M2M/MTC)终端设备、IoT终端设备、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远程站(remote station)、AP、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或用户装备(user device)、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无人机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或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首饰等。
而如上介绍的各种终端设备,如果位于车辆上(例如放置在车辆内或安装在车辆内),都可以认为是车载终端设备,车载终端设备例如也称为车载单元(on-board unit,OBU)。
此外,上述的终端还可理解为RFID系统中的标签,该标签分为无源和半无源两种,无源标签自身没有电源,需要对下行射频信号进行整流,并将整流输出的直流电压作为电源,供模拟、数字电路使用。半无源标签自身具有电源,不依赖下行射频信号的整流输出供电。标签类似于饭卡、地铁卡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说明。
考虑到ISO/IEC 18000-6C标准定义的下行帧结构,终端仅通过简单的定界符确定帧起始位置,但是在读写器和标签之间远距离传输数据时,传输链路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噪声和干扰,容易出现漏检和误检,可能无法正确解调下行帧的起始位置,不能适用于远距离传输的情况。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上述图1-图3B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在实际应用时,可通过第一设备来执行也可通过第二设备来执行,还可通过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交互来实现,其中,第一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TRP、gNB、读写器等,第二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车载设备、标签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在此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的交互来说明,接下来通过不同的实施例来说明。
实施例一、
参阅图4,具体可执行如下:
步骤401,第一设备确定第二序列,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基序列可以为-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 -1 1 1 -1,也可为其他长度的序列,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相互约定即可。第一掩码可以为覆盖码,还可以为序列码,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在实际应用时,第二序列可根据基序列与第一掩码的加权计算来确定,如基序列与第一掩码的克罗内克乘积,在此不具体限定,接下来通过第一掩码为覆盖码,基序列为上述的基序列为例来说明。覆盖码C可为不同长度的序列族,如,1比特、2比特和4比特的3种,如下表1所示。其中,C(0)表示覆盖码的第一位,C(1)表示覆盖码的第二位,C(2)表示覆盖码的第三位,C(3)表示覆盖码的第四位。
表1
C(0) | C(1) | C(2) | C(3) |
1 | / | / | / |
-1 | / | / | / |
1 | 1 | / | / |
1 | -1 | / | / |
-1 | -1 | / | / |
-1 | 1 | / | /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其中,克罗内克乘积的定义为:给定任意m×n的矩阵X和p×q的矩阵Y,其中,m、n、p和q均为正整数,则矩阵X和矩阵Y的克罗内克乘积为:
参照上述的表1以及基序列B,经过克罗内克乘积计算得到10种不同的第二序列分别为:“B”、“-B”、“B B”、“B -B”、“-B -B”、“-B B”、“B B -B B”、“-B B B B”、“-B B-B -B”和“-B -B -B B”。在实际应用时,通过覆盖码和基序列的克罗内克乘积确定第二序列可以保证不同的覆盖码对应不同的第二序列,使得第二序列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步骤402,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相应地,第二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
此外,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可以提前约定不同第一掩码对应接收该第二序列以及该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其中,覆盖等级还可替换为覆盖条件、第二设备类别、第二设备能力、信号功率、信号质量、重复次数、数据速率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不同覆盖等级可对应不同的第一编码方式,如,信息比特序列重复次数、采用的编码规则等。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编码方式可包括: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预编码方式以及线路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例如,信息比特序列为“01”,经过4次重复后得到的比特序列为“00001111”。如下表2所示,预编码为1表示不做预编码,预编码为0.5表示做预编码,预编码规则可以为:输入比特“0”编码成“01”,输入比特“1”编码成“10”,在此仅作示例性描述并不具体限定。线路编码可采用脉冲间隔编码(pulse interval encoding,PIE),编码规则为将输入比特“0”编码成“10”,输入比特“1”编码成“1110”。也可以采用其他编码规则,如曼彻斯特编码等,在此不具体限定。表2中在覆盖码为-1 1 -1 -1时,编码方式为,信息比特序列重复16次,不进行预编码,采用PIE进行线路编码得到编码比特序列。在实际应用时,可能仅应用其中的一行或多行,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
表2
参阅图5,为采用覆盖码“-1-1”,将信息比特序列01经过4次重复后得到“00001111”,然后经过预编码(输入比特“0”编码成“01”,输入比特“1”编码成“10”)后得到比特序列“01010101 10101010”,最后经过PIE编码(将输入比特“0”编码成“10”,输入比特“1”编码成“1110”)得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为“101110 101110 101110 101110 111010111010 111010 111010”。
本申请中的第一掩码与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在远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对应高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第一掩码对应的是低码率的编码方式;在近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好的情况下,对应的是低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第一掩码对应的则是高码率的编码方式。本申请中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根据第一掩码对应的第一编码方式得到,从而针对远距离传输的情况,发送端可以使用低码率的编码方式得到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二设备也会使用该低码率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从而使得第二设备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解码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从而降低了误码率。针对近距离传输的情况,发送端则可以使用高码率的编码方式得到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该第二设备也会使用该高码率编码方式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通过使用高码率的编码方式及对应的解码方式,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有效速率,减少了网络资源的开销。
步骤403,第二设备根据第二序列确定第一掩码对应的第一编码方式。
步骤404,第二设备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本申请中,第二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掩码对应的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从而可以得到待接收的信息。另外,第二序列通过基序列和第一掩码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均知晓基序列,第二设备在确定第二序列时,可先根据基序列进行相关,然后再根据该第一掩码进行相关,也就是说第二设备可以分级相关,从而可以降低第二设备的相关复杂度。
此外,本申请中,第二设备通过接收到的第二序列来确定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比如,第二设备在检测到第二序列时,可以将该第二序列的末尾对应的时间单元作为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使得该第二设备能够准确地确定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位置,尽量避免第二设备漏检和误检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此外,还要说明的是,第一序列与第二序列可在同一时间单元传输,该时间单元可以为子帧、时隙等,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另外,该时间单元还可能对应帧结构、子帧结构等,该帧结构或子帧结构可包括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等序列,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假定第一序列与第二序列在第一时间单元传输,下文以第一时间单元对应的第一帧为例来说明。还要说明的是,在异步系统中,帧的长度可能是不同的,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帧,该第一帧包括通过覆盖码和预设序列构建的第二序列,以及与覆盖等级相关的编码方式编码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二设备也可根据该第一帧中的第二序列确定帧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二序列类似前导码(Preamble),通常Preamble可指示帧的起始位置),并根据覆盖码对应的覆盖等级所对应的编码方式对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通过该方式可以避免漏检和误检的情况出现。
考虑到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外界传输环境的干扰,因此在第一帧中可以引入第三序列以便对数据采样点的校准,避免数据同步的误差,减少误码率。若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也即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多个比特,第一序列还可包括:第三序列,第三序列用于间隔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三序列的数量可以与接收该第二序列以及该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相关;第二设备可根据第三序列确定第二序列之后的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在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接收第一序列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在采用覆盖码对应的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编码比特序列,第一设备可知晓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但是,第一设备不能准确知晓第二设备时钟频率准确度Δf,通常可设置一个统一规范,第一设备可根据该规范确定Δf的取值。通常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的取值在0%~100%之间,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通过该方式确定的第三序列的数量更加可靠。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序列的数量为K,K满足如下公式:
或,
例如,在N=1024,Δf=100ppm,e=0.04时,在采用公式1时,K为2,采用公式2时,K也为2。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序列中引入了第三序列,还要确定第三序列在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例如,可在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随机插入。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个数为10为例。经过计算确定需要2个第三序列,可在第4个序列所在的时间位置插入第一个第三序列,在第8个序列所在的时间位置插入第二个第三序列。还可在第3个序列所在的位置插入第一个第三序列,在第6个序列所在的位置插入第二个第三序列。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1024个比特为例。经过计算确定需要3个第三序列,可在第100个比特所在的时间位置插入第一个第三序列,在第300个比特所在的时间位置插入第二个第三序列,在第800个比特所在的时间位置插入第三个第三序列。还可在第300个比特所在的位置插入第一个第三序列,在第600个比特所在的位置插入第二个第三序列,在第900个比特所在的位置插入第三个第三序列。本申请在此不具体限定。该第一帧可如图7所示,第一帧包括第二序列、第三序列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包括N个比特),其中第二序列之后间隔D个比特插入第一个第三序列,第一个第三序列之后间隔E个比特插入第二个第三序列。这里的D个比特和E个比特都是属于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在此仅以两个第三序列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序列可与第二序列相同。本申请第三序列与第二序列相同,便于第二设备复用相同的处理电路,降低第二设备的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为了提高第二设备的解调性能,第一序列还可包括:第四序列;第四序列用于确定第一序列所在的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第四序列可包括多次重复的第二序列,例如,在第二序列为“B”、“-B”、“B B”、“B -B”、“-B -B”、“-B B”、“B B -B B”、“-B B B B”、“-B B -B-B”和“-B -B -B B”时,第四序列为“B B”、“-B -B”、“B B B B”、“B -B B -B”、“-B -B -B -B”、“-B B -B B”、“B B -B B B B -B B”、“-B B B B -B B B B”、“-B B -B -B -B B -B -B”和“-B -B -B B -B -B -B B”。第四序列为多次重复的第二序列,便于第二设备在解调编码比特序列时确定第一帧中的编码比特序列在哪个位置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确定的时间位置,可使得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一比特数,以及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第二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也即第三序列的数量为1个),则第一比特数可大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也即第三序列的数量不为1个),则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可等于第一比特数;或者,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比特数可小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可等于第一比特数。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帧还可以包括:第二序列、第三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以及第四序列。第一设备可根据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第三序列在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第一设备可根据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第一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第二比特数为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等于第一比特数;根据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第一比特数确定第三序列在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例如,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502比特(bit),第一帧包括一个第三序列,第一个第三序列也即最后一个第三序列,第二序列与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252bit)大于或等于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250bit);第一帧包括2个第三序列,那么第一个第三序列并非最后一个第三序列,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二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相同(168bit),且大于或等于第二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166bit));根据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各个比特数确定各个第三序列的插入位置。
或者,第一设备根据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第一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第二比特数为该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等于第一比特数;根据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第一比特数确定第三序列在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例如,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为502比特,第一帧包括一个第三序列,那么第一个第三序列也即最后一个第三序列,第二序列与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250bit)小于或等于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252bit);第一帧包括2个第三序列,那么第一个第三序列并非最后一个第三序列,那么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二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相同(166bit),且小于或等于第二个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170bit));根据第三序列的数以及各个比特数确定各个第三序列的插入位置。
其中,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两个相邻的第三序列之间,或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为M,M满足下述公式:
或,
其中,Δf为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e为第二设备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λ的取值为非负整数,M为正整数。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第二序列与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以及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均为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
接续上述示例,N=1024,Δf=100ppm,e=0.04,λ=0时,在采用公式3时,M为400,如图8A所示,在K为2时,第二序列和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存在400bit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二个第三序列之间存在400bit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二个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存在204bit(1024-400-400)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在采用公式4时,M为341,如图8B所示,在K为2时,第二序列和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存在341bit的编码比特序列,第一个第三序列与第二个第三序列之间存在341bit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二个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之间存在342bit(1024-341-341)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帧帧结构还可包括第二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以及第四序列,例如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较少(N小于或等于M)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还可发送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第五序列用于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X/Y,X和Y均为正整数;相应地,第二设备可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根据第五序列确定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例如,X为1,Y为6,或者X为6,Y为1,在此仅示例性描述。如图9所示,第二时间单元对应的第二帧包括长度为11.11μs(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LTE/NR系统中OFDM符号长度的1/6)的第五序列以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帧结构与第一帧可以不同,在实际应用时,第一设备可在不同的时间段传输第一帧和第二帧的数据,若第一设备的能力较高,既可以解调第一帧也可以解调第二帧获取信息比特序列。当第一设备的覆盖等级低时,可以接收第五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此外,第五序列也可以复用现有的OFDM发射链路来生成。
另外,OFDM符号长度可以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通过该方式可以兼容其他基于OFDM的通信系统,比如,蜂窝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P和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通过该方式编码比特序列可以适配蜂窝通信系统的需求。
此外,在实际应用时,第一帧也可包括第五序列,通过第五序列和第二序列共同确定第一帧的起始位置,如图10所示,第五序列的长度为22.22μs,第一帧依次包括第五序列、第二序列、部分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三序列、部分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以及第四序列,在确定第一帧的起始位置时引入第五序列可以提高第二设备解调数据的稳定性。
此外,在第二设备为标签时,上述的第一帧可以适用于无源或半无源的标签对数据进行解调,第二帧结构可适用于无源标签对数据的解调。
实施例二、
为了适配无源标签,在蜂窝通信中的需求,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如图11所示,具体可执行如下:
步骤1101,第一设备确定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第五序列用于确定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位置;其中,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X和Y均为正整数。
步骤1102,第一设备发送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相应地,第二设备可在接收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
步骤1103,第二设备根据第五序列确定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对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本申请中,当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低时,可以接收第五序列和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从而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通过该方式可以兼容其他基于OFDM的通信系统,比如,蜂窝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P和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通过该方式编码比特序列可以适配蜂窝通信系统的需求。
实施例三、
为了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数据的远距离传输,本申请结合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还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案,如图12所示,具体可执行如下:
步骤1201,第一设备确定第一时间单元,第一时间单元用于发送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第二序列用于确定第一个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第二序列对应第一编码方式,不同数据速率的第二序列对应不同的编码方式。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第一编码方式包括:信息比特序列的编码码率、重复次数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中,在远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对应高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高覆盖等级对应低编码码率、多重复次数以及低数据速率,通过该方式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近距离传输等信道条件好的情况下,对应的是低覆盖等级,这种情况下,低覆盖等级对应高编码码率、少重复次数以及高数据速率,通过该方式可以降低网络设备的开销。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覆盖等级低于第二覆盖等级时,第一覆盖等级对应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大于第二覆盖等级对应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长度是指持续时间,与数据速率相关,但是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是已知的(在数据传输时,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在不同的覆盖等级下不会改变)。如图13所示,覆盖等级1小于覆盖等级2,覆盖等级2小于覆盖等级3,其中,覆盖等级1对应的帧中,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大于覆盖等级2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覆盖等级3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小于覆盖等级2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不同的第一序列中第二序列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不同的第一序列中的第二序列均为24bit的比特序列“-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1 1 -1 1 -1 1 1 -1 1 1 -1”。图13中通过不同的长度示意第二序列不同的数据速率,相同比特数量的第二序列传输时间越长,数据速率越小。其中,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与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的长度一一对应,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为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长度的倒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越大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的长度越短。不同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与数据部分的码率、编码比特序列的单个比特长度和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如下表3所示,覆盖等级1对应的数据编码码率为1/2,编码比特序列的单个比特长度为11.11μs(对应的数据速率为90kbps(1bit/11.11μs)),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为1次。在实际应用时,应用表格中的一行或多行,本申请在此不限定。
表3
覆盖等级 | 数据编码码率 | 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长度(μs) | 重复次数 |
1 | 1/2 | 11.11 | 1 |
2 | 1/2 | 22.22 | 1 |
3 | 1/2 | 44.44 | 4 |
4 | 1/2 | 66.66 | 4 |
步骤1202,第一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发送第二序列及第一序列;相应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和第一序列。
步骤1203,第二设备根据第二序列确定第一编码方式。
步骤1204,第二设备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本申请中,在低数据速率情况下,可以提高有用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和信噪比,从而可以保证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时间单元还可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第一序列和第二序列,控制信息对应第一编码方式,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所述N为正整数,第二序列用于确定第一个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控制信息的编码码率、比特数以及控制信息对应的控制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是通过第二序列指示的;第一设备在第一时间单元内发送第二序列、控制信息及第一序列。相应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控制信息及第二序列;第二设备根据控制信息确定第一编码方式;第二设备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接收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控制信息如图14所示,控制信息的编码码率、控制信息的比特数以及控制信息对应的控制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是通过第二序列指示的;控制信息用于指示信息比特序列的编码码率、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以及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速率中的至少一个。图14中通过不同的长度示意控制信息不同的数据速率,相同比特数量的控制信息传输时间越长,数据速率越小。不同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与控制信息的码率、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长度和重复次数的对应关系如下表4所示,覆盖等级1对应的第二序列的控制信息编码码率为1/2,编码比特序列的单个比特长度为11.11μs(对应的数据速率为90kbps(1bit/11.11μs)),控制信息比特数为2。在实际应用时,应用表格中的一行或多行,本申请在此不限定。
表4
覆盖等级 | 控制信息编码码率 | 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长度(μs) | 控制信息比特数 |
1 | 1/2 | 11.11 | 2 |
2 | 1/2 | 22.22 | 2 |
3 | 1/2 | 44.44 | 2 |
4 | 1/2 | 66.66 | 2 |
编码比特序列与控制信息的对应关系可如下述表5所示,覆盖等级1对应的数据编码码率为1/2,编码比特序列的单个比特长度为11.11μs(对应的数据速率为90kbps(1bit/11.11μs))。
表5
覆盖等级 | 2bit控制信息 | 数据编码码率 | 编码比特序列中的单个比特长度(μs) | 重复次数 |
1 | 00 | 1/2 | 11.11 | 1 |
2 | 01 | 1/2 | 22.22 | 1 |
3 | 10 | 1/2 | 44.44 | 4 |
4 | 11 | 1/2 | 66.66 | 4 |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该第一时间单元还可包括实施例一中的第三序列、第四序列等。可参照实施例一中的方式来实现,且第二序列也可参照实施例一中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可参照上述的实施例一中的描述,本申请在此不赘述。如图15所示,覆盖等级1小于覆盖等级2,覆盖等级2小于覆盖等级3,其中,覆盖等级1对应的帧中,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大于覆盖等级2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覆盖等级3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小于覆盖等级2的第二序列的数据速率。图15中通过不同的长度分别示意第二序列、控制信息、第三序列、第四序列以及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二序列不同的数据速率,例如,相同比特数量的第二序列传输时间越长,数据速率越小。
基于同样的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如图16所示,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1601和收发单元1602,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的第一设备。应理解,收发单元可以称为输入输出单元、通信单元等,所述输入输出单元可以是收发器;所述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当所述通信装置是第一设备中的模块(如,芯片)时,所述输入输出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电路或输入输出管脚等,也可以称为接口、通信接口或接口电路等;所述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处理电路或逻辑电路等。
该通信装置可以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对应的操作。比如,第一设备中的处理单元1601,用于确定第二序列,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收发单元1602,用于发送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如图19所示,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1901和收发单元1902,该通信装置可以为上述的第二设备。与前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通信装置类似。该收发单元可以是收发器;该处理单元可以是处理器。该通信装置也可以是第二设备中的模块(如,芯片)。
在该通信装置为第二设备时,执行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对应的操作。比如,收发单元1902,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该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该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N为正整数。处理单元1901,用于根据第二序列确定第一掩码对应的第一编码方式;使用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该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另外,为使得申请文件简洁,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有些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没有重复描述,但这些描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是适用的。如图17所示,为本申请还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700。通信装置1700可以是芯片或芯片系统。该通信装置可以位于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所涉及的设备中,例如接入网设备,或SMF等,以执行该设备所对应的动作。
可选的,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通信装置1700包括处理器1710。
处理器1710,用于执行存储器1720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各个设备的动作。
通信装置1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72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地,存储器1720和处理器1710之间耦合。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可选的,存储器1720与处理器1710集成在一起。
其中,处理器1710和存储器1720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不予限制。
可选的,在实际应用中,通信装置1700中可以包括收发器1730,也可不包括收发器1730,图中以虚线框来示意,通信装置1700可以通过收发器1730和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收发器1730可以是电路、总线、收发器或者其它任意可以用于进行信息交互的装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1700可以为上述各方法实施中的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收发器1730、处理器1710以及存储器1720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7中以存储器1720、处理器1710以及收发器1730之间通过总线连接,总线在图17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7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施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存储器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比如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等,还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还可以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还可以是电路或者其它任意能够实施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程序指令和/或数据。
基于以上实施例,参见图1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通信装置1800,包括:接口电路1810和逻辑电路1820;接口电路1810,可以理解为输入输出接口,可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各个设备的收发步骤,例如上述步骤402,第一设备发送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中的发送步骤;逻辑电路1820可用于运行代码或指令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各个设备执行的方法,不再赘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设备(例如gNB)以及第二设备(例如UE),可用于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各个设备执行的方法。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使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安全检测方法执行的方法被实施。该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装置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装置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Claims (43)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确定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所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
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所述N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与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包括: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预编码方式以及线路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用于间隔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和/或,
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四序列;所述第四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在的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与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包括:根据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等于所述第一比特数;
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比特数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或者,所述根据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等于所述第一比特数;
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比特数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所述第五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所述X和所述Y均为正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所述P和所述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
14.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所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所述N为正整数;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掩码对应的所述第一编码方式;
所述第二设备使用所述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与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包括: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预编码方式以及线路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用于间隔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二序列之后的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
在所述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接收所述第一序列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四序列,所述第四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在的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所述第五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所述X和所述Y均为正整数;
根据所述第五序列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对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所述P和所述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
2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第二序列,所述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所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所述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所述N为正整数。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与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包括: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预编码方式以及线路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25.根据权利要求22-24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用于间隔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和/或,
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四序列;所述第四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在的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与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相关。
28.根据权利要求25-27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包括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比特数大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等于所述第一比特数;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比特数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或者,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时钟频率准确度Δf以及解调容许的误差比例e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的比特数N,确定所述第二序列与第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第一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为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比特数小于或等于第二比特数,所述第二比特数为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第一序列中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的第四序列之间的比特数;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不是同一个第三序列,则所述第一个第三序列与所述最后一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每两个第三序列之间的比特数等于所述第一比特数;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的数量以及所述第一比特数确定所述第三序列在所述第一时间单元中的时间位置。
32.根据权利要求22-31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所述第五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时间单元的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所述X和所述Y均为正整数。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所述P和所述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
3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第二序列以及第一序列,所述第二序列根据基序列和第一掩码得到,所述第一掩码对应第一编码方式;所述第一序列中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对信息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得到的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中包括N个比特,所述N为正整数;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序列确定所述第一掩码对应的所述第一编码方式;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使用所述第一编码方式所对应的解码方式,对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进行处理。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掩码与接收所述第二序列以及所述第一序列的所述第二设备的覆盖等级对应。
37.根据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包括: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重复次数、预编码方式以及线路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38.根据权利要求35-37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三序列,所述第三序列用于间隔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所述收发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三序列确定所述第二序列之后的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
在所述第一个比特的时间位置接收所述第一序列的所述第一编码比特序列。
39.根据权利要求35-38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序列还包括:第四序列,所述第四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序列所在的第一时间单元的终点位置。
40.根据权利要求35-39中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所述第五序列及第二编码比特序列包括在第二时间单元中;所述第五序列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五序列的长度为1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度的X/Y,所述X和所述Y均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五序列确定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的起始位置,对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进行解码。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码比特序列中每个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为1个OFDM符号长度的P/Q,所述P和所述Q均为正整数;不同的覆盖等级对应的编码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占用的时域资源的长度不同。
42.根据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OFDM符号长度为蜂窝通信系统中的OFDM符号的长度。
4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或14-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55063.7A CN116418890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EP22914275.7A EP4447420A1 (en) | 2021-12-30 | 2022-12-14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PCT/CN2022/139099 WO2023125020A1 (zh) | 2021-12-30 | 2022-12-14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55063.7A CN116418890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18890A true CN116418890A (zh) | 2023-07-11 |
Family
ID=869976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55063.7A Pending CN116418890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4447420A1 (zh) |
CN (1) | CN116418890A (zh) |
WO (1) | WO202312502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36864A1 (ja) * | 2009-09-25 | 2011-03-3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復号装置、符号化方法、復号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7113796A (zh) * | 2015-08-21 | 2017-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资源分配、指示及识别资源类型、接收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CN108288970B (zh) * | 2017-01-09 | 2020-03-0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极化码编译码方法及装置 |
-
2021
- 2021-12-30 CN CN202111655063.7A patent/CN11641889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12-14 EP EP22914275.7A patent/EP4447420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12-14 WO PCT/CN2022/139099 patent/WO2023125020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25020A1 (zh) | 2023-07-06 |
WO2023125020A9 (zh) | 2023-08-17 |
EP4447420A1 (en) | 2024-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38149B (zh) | 处理共同搜寻空间的装置及方法 | |
US20160212686A1 (en) | System information broadcast in machine-to-machine radio access systems | |
CN108024325A (zh) | 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 |
CN103929779A (zh) | 控制信息的发送、控制信息的接收方法和装置 | |
CN107889263B (zh) | 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
WO201707571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ging termina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30171066A1 (en) | Up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18042295A1 (en) | Npbch design and decoding for nb-iot-u | |
CN111385880B (zh) | 一种时域资源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7941433A (zh) | 资源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零功耗终端 | |
US20230189294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CN116097862A (zh) | 一种资源调度指示方法及装置 | |
CN111953625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 |
CN116418890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
CN112399580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8661457A (zh) | 反向散射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 |
CN112703791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20240356791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WO2023284647A1 (zh) | 信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912586B (zh) |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设备及装置 | |
CN111770571B (zh) | 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 |
WO2024183580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
EP4203578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
CN112470507B (zh) | 一种信道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7460059A (zh) | 一种下行数据的控制信息的接收、发送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