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5341B -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5341B
CN116415341B CN202310678405.XA CN202310678405A CN116415341B CN 116415341 B CN116415341 B CN 116415341B CN 202310678405 A CN202310678405 A CN 202310678405A CN 116415341 B CN116415341 B CN 1164153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assembled
vertical
truss
horizontal tru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784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415341A (zh
Inventor
张双军
林炳云
胡兆文
苏钢
孙立喆
舒春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zhou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motion Center
Shandong Hi Speed Dejia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zhou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motion Center
Shandong Hi Speed Deji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zhou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motion Center, Shandong Hi Speed Dejia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zhou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motion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3106784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53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53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53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4153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53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属于建筑信息数字化模型技术领域,在Revit梁、柱模型上完成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建模,弥补了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自动建模的技术空白,提高建模效率,大大降低施工时间和人力资源的耗费。

Description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信息数字化模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行业信息化技术正在迅猛发展,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关键所在。组装式桁架作为一种新型施工结构具有施工材料易周转,支撑体系搭设方便,底部空间障碍少的优点。目前对于组装式桁架的BIM自动建模技术应用较少,因此还没有成熟的组装式桁架自动建模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单元模型载入:载入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竖向桁架单元模型、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及配件族模型;
S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建模:读取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柱模型,并按指定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对柱模型进行分组;以同组中柱模型的最大截面宽度确定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宽度;读取与柱模型相交的梁模型的底面标高,确定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高度;将确定高度、宽度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布置于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柱模型的中心点上;
S3: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读取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柱模型及梁模型,利用柱模型剪切读取的梁模型,读取剪切后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平行的第一目标梁模型,依据第一梁模型长度信息求取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根据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组装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并利用配件族模型中的长度可调的端杆进行补充以满足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并在端杆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竖向立杆,将组装完成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的顶部形成第一目标梁模型两侧水平支撑桁架模型,在第一目标梁模型两侧水平桁架模型垂直方向设置水平杆支撑上部梁模板系统;
S4: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建模:将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楼板模型沿梁模型边线进行分割,在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梁模型中,选择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第二目标梁模型,依据第二目标梁模型底面高度组装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将第二目标梁模型与其位置最接近的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匹配,以第二目标梁模型布置方向起点处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梁内侧外边框向第二梁模型内部偏移100mm作为起点,沿第二目标梁模型的方向按固定间距布置组装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
S5: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选择S4中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依据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的楼板净跨求取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依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组装成相应跨度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并利用配件族模型中的长度可调的端杆进行补充以满足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并在端杆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竖向立杆,判断距离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最近且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梁模型,并读取相应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将组合完成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顶部。
进一步的,S1包括:
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族库载入:建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参数化族库,族库包括:1m跨度及2m跨度两种不同型号水平桁架单元模型、1.9m高度1.6m高度及0.9m高度三种不同型号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配件族及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在需要建立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模型的Revit模型中,利用Revit二次开发程序自动判定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参数化族库所在文件夹位置,利用循环载入族程序,依次判断并加载文件夹中所有后缀为.rfa格式的参数化族,完成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族库载入工作。
进一步的,S2包括:
柱模型分组:选择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的柱模型所在楼层,筛选出选中楼层上的柱模型,选择组装式水平桁架的布置方向,读取目标柱模型的位置坐标,判断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是否与X轴平行或与Y轴平行,若与X轴平行,则将Y坐标相同的柱模型分为一组,若与Y轴平行,则将X坐标相同的柱模型分为一组;
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参数确定:读取S1中载入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读取每组中各个柱模型的柱宽,利用冒泡排序程序选取每组中最大的柱宽,同时加上二倍的柱模板系统厚度并预留100mm操作空间作为本组柱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参数;筛选出与柱模型相交的梁模型,分别计算各梁模型底面至柱模型底面的垂直距离,选择其中的最小垂直距离作为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布置高度参数;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两侧梁模型高度不同时,通过可调节托撑调节高度,
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布置:将确定了高度、宽度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放置在筛选出的柱模型的中心点,并输入对应的宽度及高度参数。
进一步的,S3包括:
梁模型筛选:在Revit结构模型中,选择需要布置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楼层的梁模型和柱模型,获取与梁模型定位线相交的柱模型各表面的交点坐标,将梁模型在交点坐标位置进行拆分,并删除穿过柱模型内部的梁模型,从而得到已被柱剪切完成的梁模型,在剪切完成的梁模型中筛选出与S1中选定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方向平行的第一目标梁模型;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确定:读取第一目标梁模型定位线,依据梁模型定位线的长度信息,设梁模型两端柱模型中心点上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之和为a,两端柱宽度之和为b,梁长度为c,则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L为c-(a-b)/2;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根据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S1中载入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及配件族模型组装成合适跨度的组装式水平桁架,优先使用2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若组装后剩余长度大于1m小于2m则用1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补充,最后剩余不足1m部分利用端杆补充,当端杆长度大于150mm时,应在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节点连接处增加竖向立杆,完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依据第一目标梁模型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顶部高度确定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高度,并将组装完成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在梁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顶部,形成梁两侧水平支撑桁架,在梁两侧水平桁架垂直方向设置水平杆支撑上部梁模板系统,完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
进一步的,S4包括: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确定:选择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楼层的梁模型及楼板模型,将楼板模型沿梁模型边线进行分割形成楼板净跨,读取S2中选中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向量,筛选出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第二梁模型,人工指定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的基准楼板,求取第二梁模型底面与基准楼板顶面的垂直距离,手动输入模板厚度及主次楞高度参数,依据求取的垂直距离减去模板厚度及主次楞高度作为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组装:依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组装S1中载入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其中,优先使用支撑架体为19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若剩余高度大于1600mm,则继续使用支撑架体为16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剩余高度大于900mm小于1600mm则继续使用支撑架体为9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组装后高度仍然小于900mm的剩余部分使用配件族模型中可调高度的竖向立杆单元族模型进行补充,完成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组装;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读取第二目标梁模型定位线,求取各楼板模型底面边线,并筛选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平行边线,在其中筛选与第二目标梁模型距离最近的平行边线,并将最近的平行边线所在的楼板模型与第二目标梁模型相匹配,以第二目标梁模型起点处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在梁模型内侧外边框向梁内偏移100mm后的位置作为竖向桁架起点,沿第二目标梁模型方向向两侧按固定间距放置组合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设第二目标梁模型长度为c,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之和为a,两端柱宽之和为b,布置间距为h,布置个数为:(c-(a-b)/2-200)/h+1向下取整,若最后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与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距离大于300mm,在距离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100mm处增加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依据匹配楼板底面至基准楼板顶面的垂直距离调整支撑架体顶端高度,将布置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与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相连接,完成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
进一步的,S5包括: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确定:读取S4中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的底面边线,读取S2中指定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选择与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量平行的底面边线,并求取选择的底面边线长减去1/2楼板边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宽度一半作为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根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优先使用2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若组装后剩余长度大于1m小于2m则用1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补充,最后剩余不足1m部分利用端杆补充,当端杆长度大于150mm时,应在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节点连接处增加竖向立杆,完成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将组合完成的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S4中生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顶部相应位置处,判断最后一个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与梁模型距离,若大于300mm,则增加梁侧支撑立杆,依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完成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可以实现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的自动化建模,降低了BIM模型建模的成本,有利于BIM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行业的信息化转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载入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创建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长度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创建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个数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例创建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创建的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立体图;
1、柱模板系统;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3、可调节托撑;4、竖向立杆;5、梁模板系统;6、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7、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8、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对本发明中出现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
Revit是一款专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构建的,可帮助建筑设计师设计、建造和维护质量更好、能效更高的建筑设计的工具。但是本发明的方法不局限于Revit;所有应用本建模方法进行编程的程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的前提是Revit中已经搭建好了混凝土梁、柱结构模型,而本发明是在结构模型上搭建组装式桁架及支撑架体模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单元模型载入:载入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竖向桁架单元模型、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及配件族模型;
S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建模:读取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柱模型,并按指定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对柱模型进行分组;以同组中柱模型的最大截面宽度确定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宽度;读取与柱模型相交的梁模型的底面标高,确定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高度;将确定高度、宽度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布置于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柱模型的中心点上;
S3: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读取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柱模型及梁模型,利用柱模型剪切读取的梁模型,读取剪切后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平行的第一目标梁模型,依据第一梁模型长度信息求取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根据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组装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并利用配件族模型中的长度可调的端杆进行补充以满足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并在端杆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竖向立杆,将组装完成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的顶部形成第一目标梁模型两侧水平支撑桁架模型,在第一目标梁模型两侧水平桁架模型垂直方向设置水平杆支撑上部梁模板系统;
S4: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建模:将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楼板模型沿梁模型边线进行分割,在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梁模型中,选择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第二目标梁模型,依据第二目标梁模型底面高度组装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将第二目标梁模型与其位置最接近的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匹配,以第二目标梁模型布置方向起点处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梁内侧外边框向第二梁模型内部偏移100mm作为起点,沿第二目标梁模型的方向按固定间距布置组装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
S5: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选择S4中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依据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的楼板净跨求取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依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组装成相应跨度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并利用配件族模型中的长度可调的端杆进行补充以满足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并在端杆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竖向立杆,判断距离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最近且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梁模型,并读取相应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将组合完成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顶部。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S1包括:
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族库载入:建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参数化族库,族库包括:1m跨度的Ⅰ型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及2m跨度的Ⅱ型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1.9m高度1.6m高度及0.9m高度三种不同型号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配件族及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在需要建立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模型的Revit模型中,利用Revit二次开发程序自动判定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参数化族库所在文件夹位置,利用循环载入族程序,依次判断并加载文件夹中所有后缀为.rfa格式的参数化族,完成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族库载入工作。本实施例中载入的Ⅰ型、Ⅱ型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如图2所示。
此外,在开始建模工作之前还应该做好标高参数数据存储,包括:筛选Revit结构模型中的各楼层图元,依次读取各楼层标高图元的“Name”属性,并将读取到的结果转化为字符串形式后存储在TXT格式的文本文件中,以供建模过程通过输入楼层“Name”调取对应的楼层标高。
如图3所示,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S2包括:
柱模型分组:选择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的柱模型所在楼层,筛选出选中楼层上的柱模型,选择组装式水平桁架的布置方向,读取目标柱模型的位置坐标,判断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是否与X轴平行或与Y轴平行,若与X轴平行,则将Y坐标相同的柱模型分为一组,若与Y轴平行,则将X坐标相同的柱模型分为一组;
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参数确定:读取S1中载入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读取每组中各个柱模型的柱宽,利用冒泡排序程序选取每组中最大的柱宽,同时加上二倍的柱模板系统1厚度并预留100mm操作空间作为本组柱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宽度参数;筛选出与柱模型相交的梁模型,分别计算各梁模型底面至柱模型底面的垂直距离,选择其中的最小垂直距离作为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的布置高度参数;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两侧梁模型高度不同时,通过可调节托撑3调节高度;
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布置:将确定了高度、宽度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放置在筛选出的柱模型的中心点,并输入对应的宽度及高度参数。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完成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S3包括:
梁模型筛选:在Revit结构模型中,选择需要布置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楼层的梁模型和柱模型,获取与梁模型定位线相交的柱模型各表面的交点坐标,将梁模型在交点坐标位置进行拆分,并删除穿过柱模型内部的梁模型,从而得到已被柱剪切完成的梁模型,在剪切完成的梁模型中筛选出与S1中选定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方向平行的第一目标梁模型;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确定:读取第一目标梁模型定位线,依据梁模型定位线的长度信息,如图4所示,设梁模型两端柱模型中心点上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之和为a,两端柱宽度之和为b,梁长度为c,则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L为c-(a-b)/2;在两端柱宽相同时,每端的柱宽为b/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为a/2;
如图5所示,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根据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S1中载入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及配件族模型组装成合适跨度的组装式水平桁架,优先使用2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若组装后剩余长度大于1m小于2m则用1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补充,最后剩余不足1m部分利用端杆补充,当端杆长度大于150mm时,应在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6节点连接处增加竖向立杆4,本实施例中端杆长度为500mm大于150mm,因此在需要增设竖向立杆4,至此完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6组装。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依据第一目标梁模型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的顶部高度确定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高度,并将组装完成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6,布置在梁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顶部,形成梁两侧水平支撑桁架,在梁两侧水平桁架垂直方向设置水平杆支撑上部梁模板系统5,完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6布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S4包括: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确定:选择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楼层的梁模型及楼板模型,将楼板模型沿梁模型边线进行分割形成楼板净跨,读取S2中选中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向量,筛选出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第二梁模型,人工指定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的基准楼板,求取第二梁模型底面与基准楼板顶面的垂直距离,手动输入模板厚度及主次楞高度参数,依据求取的垂直距离减去模板厚度及主次楞高度作为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组装:依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组装S1中载入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其中,优先使用支撑架体为19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若剩余高度大于1600mm,则继续使用支撑架体为16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剩余高度大于900mm小于1600mm则继续使用支撑架体为9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组装后高度仍然小于900mm的剩余部分使用配件族模型中可调高度的竖向立杆单元族模型进行补充,完成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组装;
如图7所示,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读取第二目标梁模型定位线,求取各楼板模型底面边线,并筛选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平行边线,在其中筛选与第二目标梁模型距离最近的平行边线,并将最近的平行边线所在的楼板模型与第二目标梁模型相匹配,以第二目标梁模型起点处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在梁模型内侧外边框向梁内偏移100mm后的位置作为竖向桁架起点,沿第二目标梁模型方向向两侧按固定间距放置组合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如图6所示,设第二目标梁模型长度为c,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之和为a,两端柱宽之和为b,布置间距为h,在两端柱宽相同时,每端的柱宽为b/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为a/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布置模型与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距离大于300mm,在距离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100mm处增加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本实施例最后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与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2距离大于300mm,因此增加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依据匹配楼板底面至基准楼板顶面的垂直距离调整支撑架体顶端高度,将布置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与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相连接,完成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布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S5包括: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确定:读取S4中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的底面边线,读取S2中指定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选择与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量平行的底面边线,并求取选择的底面边线长减去1/2楼板边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宽度一半作为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
如图8所示,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根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优先使用2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若组装后剩余长度大于1m小于2m则用1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补充,最后剩余不足1m部分利用端杆补充,当端杆长度大于150mm时,应在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8节点连接处增加竖向立杆4,本实施例中端杆长度大于150mm,增加竖向立杆4,至此完成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8组装;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将组合完成的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8放置在S4中生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7顶部相应位置处,判断最后一个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8与梁模型距离,若大于300mm,则增加梁侧支撑立杆,依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完成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
尽管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发明的涵盖范围内或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单元模型载入:载入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竖向桁架单元模型、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及配件族模型;
S2: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建模:读取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柱模型,并按指定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对柱模型进行分组;以同组中柱模型的最大截面宽度确定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宽度;读取与柱模型相交的梁模型的底面标高,确定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高度;将确定高度、宽度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布置于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柱模型中心点上;
S3: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读取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楼层中的所有柱模型及梁模型,利用柱模型剪切读取的梁模型,读取剪切后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平行的第一目标梁模型,依据第一梁模型长度信息求取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根据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组装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并利用配件族模型中的长度可调的端杆进行补充以满足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并在端杆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竖向立杆,将组装完成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的顶部形成第一目标梁模型两侧水平支撑桁架模型,在第一目标梁模型两侧水平桁架模型垂直方向设置水平杆支撑上部梁模板系统;
S4: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建模:将Revit模型中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楼板模型沿梁模型边线进行分割,在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梁模型中,选择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第二目标梁模型,依据第二目标梁模型底面高度组装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将第二目标梁模型与其位置最接近的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匹配,以第二目标梁模型布置方向起点处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梁内侧外边框向第二梁模型内部偏移100mm作为起点,沿第二目标梁模型的方向按固定间距布置组装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
S5: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选择S4中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依据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的楼板净跨求取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依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水平桁架单元模型组装成相应跨度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并利用配件族模型中的长度可调的端杆进行补充以满足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并在端杆长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增加竖向立杆,判断距离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最近且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梁模型,并读取相应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将组合完成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1包括:
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族库载入:建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参数化族库,族库包括:1m跨度及2m跨度两种不同型号水平桁架单元模型、1.9m高度1.6m高度及0.9m高度三种不同型号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配件族及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在需要建立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模型的Revit模型中,利用Revit二次开发程序自动判定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参数化族库所在文件夹位置,利用循环载入族程序,依次判断并加载文件夹中所有后缀为.rfa格式的参数化族,完成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族库载入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包括:
柱模型分组:选择需要布置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的柱模型所在楼层,筛选出选中楼层上的柱模型,选择组装式水平桁架的布置方向,读取目标柱模型的位置坐标,判断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是否与X轴平行或与Y轴平行,若与X轴平行,则将Y坐标相同的柱模型分为一组,若与Y轴平行,则将X坐标相同的柱模型分为一组;
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参数确定:读取S1中载入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读取每组中各个柱模型的柱宽,利用冒泡排序程序选取每组中最大的柱宽,同时加上二倍的柱模板系统厚度并预留100mm操作空间作为本组柱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参数;筛选出与柱模型相交的梁模型,分别计算各梁模型底面至柱模型底面的垂直距离,选择其中的最小垂直距离作为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布置高度参数;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两侧梁模型高度不同时,通过可调节托撑调节高度,
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布置:将确定了高度、宽度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放置在筛选出的柱模型的中心点,并输入对应的宽度及高度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包括:
梁模型筛选:在Revit结构模型中,选择需要布置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的楼层的梁模型和柱模型,获取与梁模型定位线相交的柱模型各表面的交点坐标,将梁模型在交点坐标位置进行拆分,并删除穿过柱模型内部的梁模型,从而得到已被柱剪切完成的梁模型,在剪切完成的梁模型中筛选出与S1中选定的组装式水平桁架方向平行的第一目标梁模型;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确定:读取第一目标梁模型定位线,依据梁模型定位线的长度信息,设梁模型两端柱模型的中心点上的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之和为a,两端柱宽度之和为b,梁长度为c,则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L为c-(a-b)/2;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根据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将S1中载入的水平桁架单元模型及配件族模型组装成合适跨度的组装式水平桁架,优先使用2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若组装后剩余长度大于1m小于2m则用1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补充,最后剩余不足1m部分利用端杆补充,当端杆长度大于150mm时,应在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节点连接处增加竖向立杆,完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
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依据第一目标梁模型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顶部高度确定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高度,并将组装完成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在梁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顶部,形成梁两侧水平支撑桁架,在梁两侧水平桁架垂直方向设置水平杆支撑上部梁模板系统,完成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4包括: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确定:选择需要布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的楼层的梁模型及楼板模型,将楼板模型沿梁模型边线进行分割形成楼板净跨,读取S2中选中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向量,筛选出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垂直的第二梁模型,人工指定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的基准楼板,求取第二梁模型底面与基准楼板顶面的垂直距离,手动输入模板厚度及主次楞高度参数,依据求取的垂直距离减去模板厚度及主次楞高度作为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组装:依据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高度,组装S1中载入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其中,优先使用支撑架体为19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若剩余高度大于1600mm,则继续使用支撑架体为16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剩余高度大于900mm小于1600mm则继续使用支撑架体为900mm规格的竖向桁架单元族模型进行组装,组装后高度仍然小于900mm的剩余部分使用配件族模型中可调高度的竖向立杆单元族模型进行补充,完成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组装;
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读取第二目标梁模型定位线,求取各楼板模型底面边线,并筛选与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平行边线,在其中筛选与第二目标梁模型距离最近的平行边线,并将最近的平行边线所在的楼板模型与第二目标梁模型相匹配,以第二目标梁模型起点处对应的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在梁模型内侧外边框向梁内偏移100mm后的位置作为竖向桁架起点,沿第二目标梁模型方向向两侧按固定间距放置组合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设第二目标梁模型长度为c,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宽度之和为a,两端柱宽之和为b,布置间距为h,布置个数为:(c-(a-b)/2-200)/h+1向下取整,若最后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与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距离大于300mm,在距离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100mm处增加一个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依据匹配楼板底面至基准楼板顶面的垂直距离调整支撑架体顶端高度,将布置完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与四立杆竖向支撑模型相连接,完成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5包括: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确定:读取S4中分割完成的楼板模型的底面边线,读取S2中指定的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选择与梁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方向量平行的底面边线,并求取选择的底面边线长减去1/2楼板边两端四立杆竖向支撑单元模型的宽度一半作为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根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优先使用2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若组装后剩余长度大于1m小于2m则用1m跨度水平桁架单元模型补充,最后剩余不足1m部分利用端杆补充,当端杆长度大于150mm时,应在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节点连接处增加竖向立杆,完成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组装;
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布置:将组合完成的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放置在S4中生成的组装式竖向桁架模型顶部相应位置处,判断最后一个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与梁模型距离,若大于300mm,则增加梁侧支撑立杆,依据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布置长度,完成板下组装式水平桁架模型建模。
CN202310678405.XA 2023-06-09 2023-06-09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Active CN1164153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8405.XA CN116415341B (zh) 2023-06-09 2023-06-09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78405.XA CN116415341B (zh) 2023-06-09 2023-06-09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5341A CN116415341A (zh) 2023-07-11
CN116415341B true CN116415341B (zh) 2023-08-04

Family

ID=87049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8405.XA Active CN116415341B (zh) 2023-06-09 2023-06-09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5341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1315A1 (zh) * 2016-01-12 2017-07-20 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桁架及楼板的施工方法
CN114519229A (zh) * 2022-04-20 2022-05-20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基于Revit的危大模板支撑构件识别方法、设备
CN114722446A (zh) * 2022-06-09 2022-07-08 山东高速德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ynamo的模板系统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1315A1 (zh) * 2016-01-12 2017-07-20 广州机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桁架及楼板的施工方法
CN114519229A (zh) * 2022-04-20 2022-05-20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基于Revit的危大模板支撑构件识别方法、设备
CN114722446A (zh) * 2022-06-09 2022-07-08 山东高速德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ynamo的模板系统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连续梁-钢桁组合桥BIM建模技术研究;张洪伟;庞维福;;铁路技术创新(第05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5341A (zh) 202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dir et al. Industrialized building systems construction in Malaysia
CN102127930B (zh) 钢混建筑网模构件及组合填充框剪围护工法
CN114722446B (zh) 一种基于dynamo的模板系统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CN111008420A (zh) 基于bim的钢筋数据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560134A (zh) 一种基于cad与bim的装配式结构叠合板批量深化设计方法
CN110096828B (zh) 基于bim技术的楼层框架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的建模及施工方法
CN113779663B (zh) 基于bim的地铁车站围护结构三维建模方法、系统和介质
CN115906335A (zh) 基于Dynamo附着升降作业防护平台力学建模方法
CN116415341B (zh) 基于Revit的组装式水平桁架及竖向支撑建模方法
CN110909409A (zh) 基于bim装配式建筑钢筋数据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3489217A (zh) 基于柱系统的建筑物的建模方法
CN115526007B (zh) 附着升降脚手架Robot力学建模方法、装置、终端
CN114781031B (zh) 一种基于bim的桁架模块化组合式临时支撑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11663722A (zh) 一种孪生树造型的混凝土雨棚柱及其施工方法
Blandini et al. The railway station “Stuttgart 21” structural modelling and fabrication of double curved concrete surfaces
CN112417575B (zh) 一种异形墙和异形顶板bim组合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15357979A (zh) 基于3de参数化模板的桥梁三维自动化建模方法
JP3135951B2 (ja) 建築躯体の構造設計システム
JPH1185823A (ja) 配筋設計支援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6305504B (zh) 基于Dynamo的组装式桁架及支撑力学模型建模方法
CN112464323B (zh) 老虎窗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JPH0668212A (ja) 建築躯体の配筋自動設計システム
CN116956444B (zh)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钢筋桁架楼承板设计方法和系统
CN116861512B (zh) 基于正投影荷载和pkpm分析的楼板模架早拆施工方法
JPH0561946A (ja) 配筋設計支援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