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4197A - 可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4197A
CN116414197A CN202210010369.5A CN202210010369A CN116414197A CN 116414197 A CN116414197 A CN 116414197A CN 202210010369 A CN202210010369 A CN 202210010369A CN 116414197 A CN116414197 A CN 116414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bracket
travel
electronic devic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03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奕达
王友史
凌正南
刘志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01036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41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4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4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以及铰链机构。第二机体通过铰链机构连接第一机体,且铰链机构具有固定于第二机体的转轴。当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时,转轴沿弧形轨迹滑动,进而加大或缩减第二机体的下缘与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电脑的运算效能不断提升,其内部的电子元件(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热也不断攀高,故需快速地将热排放至外界,避免笔记本电脑因过热而导致效能下降。
一般而言,笔记本电脑是由彼此枢接的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组成,其中第一机体具备逻辑运算及数据存取等能力,而第二机体具备图像显示的能力。因笔记本电脑的热源(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大多位于第一机体的内部,且第一机体的后侧设有相应的散热开口,以供热气自第一机体的内部经由散热开口排放至外界。因第二机体的下缘枢接于第一机体的后侧,在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展开后,第二机体的下缘移动靠近第一机体的后侧并阻挡到热气向外排放的路径,导致散热效率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具有极佳的散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以及铰链机构。铰链机构包括固定于第一机体的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二机体的转轴、可旋转地连接第一支架的第二支架、可旋转地连接转轴的第三支架、固定于转轴的第一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三支架上的第二齿轮以及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三支架上的第三齿轮。第一支架具有导向槽。第二支架包括位于导向槽一侧的齿条部。第二齿轮啮接第一齿轮。第三齿轮啮接第二齿轮以及齿条部。当转轴随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时,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旋转,且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旋转,使得第三齿轮相对于齿条部滑动,并带动第三支架沿着导向槽滑动,以使转轴沿弧形轨迹滑动,进而加大或缩减第二机体的下缘与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以及铰链机构。铰链机构包括固定于第一机体的第一支架、固定于第二机体的转轴、可旋转地连接第一支架的第二支架、可旋转地连接转轴的第三支架、固定于转轴的第一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三支架上的第二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三支架上的第三齿轮以及与第三齿轮同轴的第四齿轮。第一支架具有导向槽。第二支架包括位于导向槽一侧的齿条部。第二齿轮啮接第一齿轮。第三齿轮啮接第二齿轮,且第三齿轮的齿数小于第一齿轮的齿数。第四齿轮啮接齿条部,且第四齿轮的齿数大于第三齿轮的齿数。当转轴随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时,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旋转,且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同步旋转,使第四齿轮相对于齿条部滑动,并带动第三支架沿着导向槽滑动,以使转轴沿弧形轨迹滑动,进而加大或缩减第二机体的下缘与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
基于上述,在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的同时,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滑动,以调整第二机体的下缘与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来说,当第二机体通过铰链机构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并展开时,第二机体的下缘往远离第一机体的后侧的方向滑动,避免第二机体的下缘阻挡到位于第一机体的后侧的散热路径(即第一机体内部的热气向外排放的路径),使得热气可快速地自第一机体的内部排放至外界。因此,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极佳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转换至展开状态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C是图2A沿着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B是图3A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C是图3A沿着剖线B-B的剖面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转换至展开状态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B是图6A沿着剖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6C是图6A沿着剖线D-D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100A:可携式电子装置;
101、201:基准轴线;
102、202:旋转轴线;
103、203:弧形轨迹;
110:第一机体;
111:后侧;
120:第二机体;
121:下缘;
130、130a、130b:铰链机构;
131:第一支架;
131a:固定部;
131b:承载部;
131b1:导向斜槽;
131b2:导向弧形槽;
132:第二支架;
132a:枢轴;
132b:齿条部;
132c:导杆;
133:第三支架;
133a:支架本体;
133b:枢接部;
133c:滑动凸销;
134:转轴;
134a:固定部;
135:第一齿轮;
136:第二齿轮;
137:第三齿轮;
138:第四齿轮;
D1、D2:水平距离;
E1、E2:延伸方向;
H、H1、H2:垂直落差;
P1、P3:第一行程端点;
P2、P4:第二行程端点;
A-A、B-B、C-C、D-D:剖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地参考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元件符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来表示相同或相似部分。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转换至展开状态的局部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A及图1B,在本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可为笔记本电脑,且包括第一机体110、第二机体120及铰链机构130。第一机体110具备逻辑运算及数据存取等能力,而第二机体120具备图像显示的能力。第一机体110通过铰链机构130连接第二机体120,且铰链机构130提供第二机体120相对第一机体110旋转与滑动的运动自由度。
详细而言,铰链机构130具有位于第一机体110后侧111的基准轴线101以及位于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的旋转轴线102,当第二机体120相对于第一机体110旋转展开时,旋转轴线102随着第二机体120相对于基准轴线101旋转,并且沿着弧形轨迹103滑动,以加大或缩减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的距离,进而加大或缩减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与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之间的距离。
在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处于图1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1。在可携式电子装置100自图1A所示的闭合状态转换至图1B所示的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旋转轴线102沿着弧形轨迹103滑动,且滑动远离基准轴线101。最后,如图1B所示,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的水平距离加大至D2。
进一步来说,在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的水平距离由D1增加至D2的同时,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滑动远离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即加大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之间的距离),以避免阻挡到位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的散热开口,或避免阻挡到位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的散热路径(即第一机体110的内部的热气向外排放的路径),使得热气可快速地自第一机体110的内部排放至外界,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另一方面,在图1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可以是位于同一水平线或同一水平面上,故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不存在垂直落差。在自图1A所示的闭合状态转换至图1B所示的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旋转轴线102沿弧形轨迹103滑动远离基准轴线101,并且相对于基准轴线101下沉,使得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产生垂直落差H。同时,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相对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下沉,并可撑起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使得第一机体110的底部与工作平面(例如桌面)之间具有足够的进气空间。
相对地,在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由图1B所示的展开状态转换至图1A所示的闭合状态的过程中,旋转轴线102沿着弧形轨迹103往基准轴线101的方向滑动,使得旋转轴线102与基准轴线101之间的水平距离由D2缩减至D1。另外,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抬升,并滑动靠近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以缩减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之间的距离,直到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靠拢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图2B是图2A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2C是图2A沿着剖线A-A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A及图2A,在本实施例中,铰链机构130包括第一支架131、第二支架132、第三支架133以及转轴134,其中第一支架131的固定部131a固定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且转轴134的固定部134a固定于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使转轴134可随着第二机体120同步移动。
请参考图2A及图2B,第一支架131的数量可为二个,且呈并列配置。详细而言,每一个第一支架131包括连接固定部131a的承载部131b,且二个承载部131b位于二个固定部131a之间。另外,第二支架132配置于二个第一支架131之间,且可旋转地连接二个第一支架131。进一步来说,第二支架132包括相对配置的二个枢轴132a,且二个枢轴132a分别枢接于二个第一支架131的二个承载部131b,使得第二支架132具有相对于第一支架131旋转的运动自由度。更进一步来说,转轴134平行于枢轴132a,其中基准轴线101通过枢轴132a,且旋转轴线102通过转轴134。也就是说,基准轴线101平行于旋转轴线102。
请参考图2A至图2C,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133配置于第二支架132上,且位于二个第一支架131之间。具体来说,第三支架133可旋转地连接转轴134,且滑接于二个第一支架131。更具体来说,每一个第一支架131的承载部131b具有导向斜槽131b1,且导向斜槽131b1位于枢轴132a与转轴134之间。
第三支架133包括支架本体133a、凸出于支架本体133a并向转轴134延伸的枢接部133b及凸出于支架本体133a的相对两侧的二个滑动凸销133c,其中支架本体133a配置于第二支架132上,且枢接部133b枢接于转轴134。另外,二个滑动凸销133c分别可滑动地插接于二个第一支架131的二个导向斜槽131b1,以令第三支架133在二个导向斜槽131b1的引导下稳定地相对于二个第一支架131滑动。
如图2B所示,每一个导向斜槽131b1具有第一行程端点P1及相对于第一行程端点P1的第二行程端点P2,其中第一行程端点P1位于枢轴132a与第二行程端点P2之间,且第二行程端点P2位于第一行程端点P1与转轴134之间。也就是说,第一行程端点P1及第二行程端点P2位于枢轴132a与转轴134之间。
图3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B是图3A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C是图3A沿着剖线B-B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A、图2B、图3A及图3B,第一行程端点P1与第二行程端点P2存在高低落差,当每一个滑动凸销133c自第一行程端点P1滑动至第二行程端点P2时,转轴134随第三支架133相对于二个第一支架131下沉。相应地,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相对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下沉,并滑动远离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以加大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之间的距离,如图1A及图1B所示。
相反地,如图1A、图1B、图2B及图3B所示,当每一个滑动凸销133c自第二行程端点P2滑动至第一行程端点P1时,转轴134随第三支架133相对于二个第一支架131抬升。相应地,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相对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抬升,并滑动靠近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以缩减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之间的距离。
如图2B及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程端点P1靠近枢轴132a,且第二行程端点P2靠近转轴134。当每一个滑动凸销133c自第一行程端点P1滑动至第二行程端点P2时,滑动凸销133c往远离枢轴132a的方向滑动,或者是说,滑动凸销133c往靠近转轴134的方向滑动。相反地,当每一个滑动凸销133c自第二行程端点P2滑动至第一行程端点P1时,滑动凸销133c往靠近枢轴132a的方向滑动,或者是说,滑动凸销133c往远离转轴134的方向滑动。
请参考图1A、图1B、图2A及图3A,基准轴线101通过枢轴132a,且枢轴132a未有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滑动的运动自由度。另外,旋转轴线102通过转轴134,当第二机体120相对于第一机体110旋转时,旋转轴线102随转轴134同步运动,以相对于基准轴线101下沉并滑动远离基准轴线101,或相对于基准轴线101抬升并滑动靠近基准轴线101。进一步来说,因旋转轴线102及转轴134不仅具有旋转的运动自由度,也具有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滑动的运动自由度,当第二机体120相对于第一机体110旋转时,旋转轴线102及转轴134沿着弧形轨迹103滑动,以滑动远离或靠近基准轴线101及枢轴132a。
请参考图2A、图2C、图3A及图3C,在本实施例中,铰链机构130还包括第一齿轮135、第二齿轮136及第三齿轮137,其中第一齿轮135固定在转轴134上,且第二齿轮136及第三齿轮137可旋转地配置于第三支架133上。详细而言,第二齿轮136位于第一齿轮135与第三齿轮137之间,其中第二齿轮136啮接第一齿轮135,且第三齿轮137啮接第二齿轮136。
另一方面,第二支架132还包括齿条部132b,且齿条部132b位于二个第一支架131之间。进一步来说,齿条部132b位于二个承载部131b之间,且位于任一个导向斜槽131b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齿轮137啮接齿条部132b,其中第一齿轮135、第二齿轮136以及第三齿轮137为斜齿轮,且齿条部132b为斜齿齿条部。第一齿轮135、第二齿轮136以及第三齿轮137的旋转轴线相互平行,其中第二齿轮136以及第三齿轮137的齿数相同,且第二齿轮136的齿数小于第一齿轮135的齿数。
当转轴134随第二机体120(参见图1A及图1B)相对于第一机体110(参见图1A及图1B)旋转时,第一齿轮135随转轴134同步旋转并带动第二齿轮136旋转。同时,第二齿轮136带动第三齿轮137旋转,使得第三齿轮137相对于齿条部132b滑动,并带动第三支架133沿着导向斜槽131b1滑动,以使转轴134沿弧形轨迹103(参见图1A及图1B)滑动,进而加大或缩减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参见图1A及图1B)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参见图1A及图1B)之间的距离。
请参考图2A、图2B、图3A及图3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132还包括位于齿条部132b的一侧的导杆132c,其中第三支架133滑接于导杆132c,且位于二个第一支架131之间。进一步来说,导杆132c位于二个承载部131b之间,且位于任一个导向斜槽131b1的一侧。另一方面,支架本体133a滑接于导杆132c,且导杆132c的延伸方向E1平行于齿条部132b的延伸方向E2,以提高第三支架133的滑动稳定度。
图4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局部侧视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转换至展开状态的局部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4A及图4B,本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A与前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100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基准轴线与旋转轴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及铰链机构的结构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机体120通过铰链机构130a连接第一机体110,且铰链机构130a具有位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的基准轴线201以及位于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的旋转轴线202。当第二机体120相对于第一机体110旋转展开时,旋转轴线202随着第二机体120相对于基准轴线201旋转,并且沿着弧形轨迹203滑动,以加大或缩减旋转轴线202与基准轴线201之间的距离,进而加大或缩减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与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之间的距离。
当可携式电子装置100A处于图4A所示的闭合状态时,基准轴线201与旋转轴线202之间具有垂直落差H1,且旋转轴线202高于基准轴线201。另外,在图4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旋转轴线202与基准轴线201之间的水平距离为D3。当可携式电子装置100A自图4A所示的闭合状态转换至图4B所示的展开状态时,基准轴线201与旋转轴线202之间的垂直落差缩减至H2,且旋转轴线202低于基准轴线201。另外,在图4B所示的展开状态下,轴线202与基准轴线201之间的水平距离加大为D4。
图5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图5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请参考图5A及图5B,铰链机构130a的第一支架131的承载部131b上的导向槽为导向弧形槽131b2,且第二支架132的枢轴132a配置在导向弧形槽131b2与转轴134之间。另外,第二支架132通过枢轴132a可旋转地连接第一支架131,且第三支架133通过滑动凸销133c滑接于第一支架131的承载部131b。进一步来说,滑动凸销133c滑接于导向弧形槽131b2,故第三支架133可在导向弧形槽131b2的导引下相对于第二支架132滑动。
请参考图4A至图5B,导向弧形槽131b2具有第一行程端点P3以及第二行程端点P4,且第二行程端点P4较第一行程端点P3靠近枢轴132a。也就是说,第二行程端点P4位于第一行程端点P3与枢轴132a之间。另外,枢轴132a位于第二行程端点P4与转轴134之间。当滑动凸销133c自第一行程端点P3滑动至第二行程端点P4时,滑动凸销133c往靠近枢轴132a及转轴134的方向滑动。相反地,当滑动凸销133c自第二行程端点P4滑动至第一行程端点P3,滑动凸销133c往远离枢轴132a及转轴134的方向滑动。
进一步来说,基准轴线201通过枢轴132a,且旋转轴线202通过转轴134,当滑动凸销133c自第一行程端点P3滑动至第二行程端点P4时,转轴134沿着弧形轨迹203滑动,使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相对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下沉,并滑动远离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相反地,当滑动凸销133c自第二行程端点P4滑动至第一行程端点P3时,转轴134沿着弧形轨迹203滑动,使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相对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抬升,并滑动靠近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
图6A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对应可携式电子装置处于闭合状态下的示意图。请参考图6A,本实施例的铰链机构130b与前一实施例的铰链机构130a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铰链机构130b更包括与第三齿轮137同轴的第四齿轮138。进一步来说,第三齿轮137未啮接齿条部132b,而是第四齿轮138啮接齿条部132b。当第一齿轮135随着转轴134旋转时,第一齿轮135带动第二齿轮136旋转,且第二齿轮136带动第三齿轮137旋转。由于第四齿轮138与第三齿轮137同轴,因此第四齿轮138随第三齿轮137同步旋转,且相对于齿条部132b滑动。
图6B是图6A沿着剖线C-C的剖面示意图。图6C是图6A沿着剖线D-D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6A至图6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135的齿数大于第三齿轮137的齿数,故第三齿轮137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135的转速。另一方面,第四齿轮138与第三齿轮137采同轴设置,故第四齿轮138的转速与第三齿轮137的转速相同。
进一步来说,第四齿轮138的齿数大于第三齿轮137的齿数,且第四齿轮138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135的转速,据以加大第四齿轮138在齿条部132b上的滑动量,进而加大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参见图4A及图4B)的后退行程,以在第二机体120(参见图4A及图4B)相对于第一机体110(参见图4A及图4B)旋转展开时加大第二机体120的下缘121(参见图4A及图4B)与第一机体110的后侧111(参见图4A及图4B)之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在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的同时,第二机体相对于第一机体滑动,以调整第二机体的下缘与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来说,当第二机体通过铰链机构相对于第一机体旋转并展开时,第二机体的下缘往远离第一机体的后侧的方向滑动,避免第二机体的下缘阻挡到位于第一机体的后侧的散热路径(即第一机体内部的热气向外排放的路径),使得热气可快速地自第一机体的内部排放至外界。因此,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具有极佳的散热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以及
铰链机构,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机体,且具有导向槽;
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机体;
第二支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包括位于所述导向槽的一侧的齿条部;
第三支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转轴,且滑接于所述导向槽;
第一齿轮,固定于所述转轴;
第二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并啮接所述第一齿轮;以及
第三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并啮接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齿条部,
当所述转轴随所述第二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机体旋转时,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且所述第二齿轮带动所述第三齿轮旋转,使得所述第三齿轮相对于所述齿条部滑动,并带动所述第三支架沿着所述导向槽滑动,以使所述转轴沿弧形轨迹滑动,进而加大或缩减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缘与所述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第三齿轮为斜齿轮,且所述齿条部为斜齿齿条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以及所述第三齿轮的旋转轴线互相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位于所述齿条部的一侧的导杆,且所述第三支架滑接于所述导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齿条部的延伸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滑动凸销及枢接部,所述第三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上,且所述支架本体滑接于所述导杆,所述滑动凸销凸出于所述支架本体且可滑动地插接于所述导向槽,所述枢接部自所述支架本体向所述转轴延伸且枢接于所述转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枢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枢轴,且设置在所述导向槽的一侧,其中所述导向槽为导向斜槽或导向弧形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槽位于所述枢轴与所述转轴之间,且所述导向斜槽具有第一行程端点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行程端点的第二行程端点,且所述第一行程端点位于所述枢轴与所述第二行程端点之间,所述第二行程端点位于所述第一行程端点与所述转轴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位于所述导向弧形槽与所述转轴之间,且所述导向弧形槽具有第一行程端点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行程端点的第二行程端点,且所述第二行程端点位于所述第一行程端点与所述枢轴之间,所述枢轴位于所述第二行程端点与所述转轴之间。
11.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以及
铰链机构,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一机体,且具有导向槽;
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二机体;
第二支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第一支架,且包括位于所述导向槽的一侧的齿条部;
第三支架,可旋转地连接所述转轴,且滑接于所述导向槽;
第一齿轮,固定于所述转轴;
第二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并啮接所述第一齿轮;
第三齿轮,可旋转地配置于所述第三支架上,并啮接所述第二齿轮,其中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小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以及
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同轴,并啮接所述齿条部,其中所述第四齿轮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
当所述转轴随所述第二机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机体旋转时,所述第一齿轮带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且所述第二齿轮带动所述第三齿轮旋转,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四齿轮同步旋转,使得所述第四齿轮相对于所述齿条部滑动,并带动所述第三支架沿着所述导向槽滑动,以使所述转轴沿弧形轨迹滑动,进而加大或缩减所述第二机体的下缘与所述第一机体的后侧之间的距离。
CN202210010369.5A 2022-01-05 2022-01-05 可携式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64141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0369.5A CN116414197A (zh) 2022-01-05 2022-01-05 可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0369.5A CN116414197A (zh) 2022-01-05 2022-01-05 可携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4197A true CN116414197A (zh) 2023-07-11

Family

ID=87058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0369.5A Pending CN116414197A (zh) 2022-01-05 2022-01-05 可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419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29062A1 (zh)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TWI739580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502315B (zh) 可攜式電腦
US10073503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1775030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295650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20261033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240069606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6414197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0837272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TWI79691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211403301U (zh) 具有活动门的笔记本电脑
WO2023061050A1 (zh) 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6414196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1790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30776B (zh) 電子裝置
CN114967842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14815968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808037B (zh) 鉸鏈
US20240152187A1 (en)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6430949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I74074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20230119184A1 (en) Adjusting mechanisms for flexible display panels
WO2023159586A1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3093860A1 (zh) 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