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3684A - 激光雷达 - Google Patents
激光雷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13684A CN116413684A CN202111661622.5A CN202111661622A CN116413684A CN 116413684 A CN116413684 A CN 116413684A CN 202111661622 A CN202111661622 A CN 202111661622A CN 116413684 A CN116413684 A CN 1164136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conduction
- liquid
- shell
- lid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2809 cooling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12 cooling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9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hydroxyacet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OCC=O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08 vapor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48—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7/00
- G01S7/48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arrangements of optic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激光雷达散热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包括具有内腔的外壳、第一器件、第二器件、冷却液/气道,以及位于内腔中的第一导热件和/或第二导热件,冷却液/气道设置于外壳上,用于对外壳散热;第一导热件的一端与第一器件导热接触,另一端与外壳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第一器件上的热能传导至外壳上;第二导热件的位于内腔中,一端与第二器件导热接触,另一端与外壳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第二器件上的热能传导至外壳上;其中,第一器件的发热量大于第二器件的发热量,第一导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导热件的导热系数。本发明提供的激光雷达散热性能良好,且制造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雷达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雷达。
背景技术
随着激光雷达的性能提升,其功耗也越来越大,而使用方则希望激光雷达的体积越小越好,这就对激光雷达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光雷达中传统的散热结构为翅片散热,这种散热方式应用范围最广,可应用于激光雷达的外壳与内部的器件的散热。但随着激光雷达功耗的持续增加,体积的不断缩小,依靠风冷散热已经无法满足激光雷达日益增加的散热需求。激光雷达整体的温度升高会使局部高功率器件的热集中现象更加明显,相应的会出现激光雷达内部部分器件温度过高、器件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况。过高的温度会降低功率器件的性能,甚至影响到激光雷达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控制激光雷达的整体温度与局部器件的温度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雷达,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激光雷达散热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激光雷达,包括具有内腔的外壳,还包括:
冷却液/气道,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用于对所述外壳散热;
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
第一导热件,位于所述内腔中,一端与第一器件导热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所述第一器件上的热能传导至所述外壳上;和/或
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内腔中,一端与第二器件导热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所述第二器件上的热能传导至所述外壳上;
其中,所述第一器件的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二器件的发热量,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导热系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
底壳;以及
上盖,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底壳的顶部,并与所述底壳围成所述内腔;
所述冷却液/气道包括:
第一液路,开设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第一液路具体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以及
第二液路,开设于所述上盖内,所述第二液路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用于与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上盖导热接触,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底壳导热接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底壳的顶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上盖的底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底壳和所述上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壳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气道还包括进液管路,所述进液管路设置于所述底壳上,所述第二进液口通过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二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器件为单面布件结构,所述第二导热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器件的非布件面上。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件包括热管。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件包括热管以及安装于所述热管外壁上的翅片。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件和所述第二导热件分别通过导热粘合层与所述外壳导热接触。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
支撑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壁上;
其中,所述第二器件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侧部,所述第一器件位于所述支撑架的顶部。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内腔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器件和/或所述第二器件的温度;
液体输送装置,安装于所述冷却液/气道和/或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上,所述液体输送装置具有导通状态和关闭状态,在导通状态下,所述液体输送装置连通所述冷却液/气道和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并为冷却液提供动力,在关闭状态下,所述液体输送装置阻断所述冷却液/气道和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之间的连通;以及
控制装置,与所述液体输送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分别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工作状态。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在外壳内加设了冷却液/气道,以及第一导热件和/或第二导热件,当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同时设置时可根据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导热系数的不同将其安装于不同位置,以实现不同器件与外壳之间的热传导。其中,第一导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导热件的导热系数,因此第一导热件用于连接外壳和发热量较大的第一器件,第二导热件用于连接外壳和发热量较小的第二器件,如此,当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同时设置时,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可分别通过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均可快速将自身散发的热量传递至外壳,并通过外壳实现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自身温度的调节,避免温度过高对器件造成不良影响。而冷却液/气道的设置使得外壳不仅可以通过空气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还可通过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从而有效提高了外壳及激光雷达整体的散热效率。冷却液/气道,以及第一导热件和/或第二导热件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激光雷达整体和局部器件的散热速率,保证了激光雷达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不受影响。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整体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5是沿图3中B-B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上盖及其上第二液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导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控制结构框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壳;110、底壳;120、上盖;130、第一连接部;140、第二连接部;150、第一密封圈;170、凹槽;200、第一器件;300、第二器件;400、冷却液/气道;410、第一液路;411、第一进液口;412、第一出液口;420、第二液路;421、第二进液口;422、第二出液口;430、进液管路;500、第一导热件;510、热管;520、翅片;600、第二导热件;700、控制装置;800、支撑架;900、温度检测装置;910、液体输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包括具有内腔的外壳100、设置于内腔内的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设置于外壳100上的冷却液/气道400,以及位于内腔中的第一导热件500和/或第二导热件600。其中,冷却液/气道400用于对外壳100进行散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液/气道400可以是密闭连通结构,里面充满冷却液,可利用冷却液的相变特性对壳体进行散热。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冷却液/气道400与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具体的,冷却液/气道400可以为安装于外壳100内壁、外壁或者内部的水管,或者开设于外壳100内的通道,可以仅安装于温度较高的其中一个侧壁或多个侧壁上,也可以环绕整个外壳100,具体可根据散热需要设定,这里不做唯一限定。当冷却液/气道400采用开设于外壳100内的通道时,可有效提高外壳100的美观度。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可根据使用需要设置为定期开启、常开,或者根据第一器件200、第二器件300或者外壳100的温度,通过人工或控制装置700控制其不定期开启,以向冷却液/气道400内供应冷却液或停止供应冷却液。这里所说的冷却液可以为清水,或者其他可实现冷却作用的液体,如酒精型冷却液、乙二醇型冷却液等。此外,还可以向冷却液/气道400内供应冷却气体,以实现对外壳100降温。
其中,第一器件200的发热量大于第二器件300的发热量。具体的,激光雷达中一般设有多个器件,上述器件可以为发射芯片、接收芯片、控制芯片等,或者安装有芯片以及其他电子元件的电路板。其中,第一器件200可以为其中安装功率器件较多,或者安装的功率器件发热量较大的电路板,或者发热量较大的功率器件,第二器件300可以为其中安装功率器件较少,或者所安装的功率器件发热量较小的电路板,或者发热量较小的功率器件。更为具体的,第二器件300可以为尺寸较小、发热较均匀的侧开发板,第一器件200可以为尺寸较大、发热主要集中在局部区域的顶开发板。
第一导热件50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导热件600的导热系数。具体的,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制成,或者采用结构和/或形状不同的相同材质制成,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灵活选择,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上述第一导热件500的一端与第一器件200导热接触,另一端与外壳100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第一器件200上的热能传导至外壳100上。第二导热件600的一端与第二器件300导热接触,另一端与外壳100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第二器件300上的热能传导至外壳100上。具体的,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可以分别通过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与外壳100的内壁连接,以实现与外壳100的间隔设置,也可借助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以外的连接件与外壳100的内壁连接,以实现与外壳100的间隔设置,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为保证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的散热性能良好,第一导热件500和/或第二导热件600分别与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的接触位置可根据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的发热情况而定。如第一器件200局部具有发热量较高的功率器件,导致其局部温度过高,此时第一导热件500可以与高功率器件相接,或者靠近高功率器件的板面相接。其中,当第一导热件500与发热量较高的功率器件相接时,可使该功率器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导热件500快速传导至外壳100上,并通过外壳100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实现该功率器件的快速降温。若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可以实现均匀发热,则第一导热件500可安装于第一器件200的中部,第二导热件600可安装于第二器件300的中部。另外,上述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均可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多个,间隔分布于相应器件的不同位置上,以保证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的各区域温度相当,保证其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为便于理解,现以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不定时开启、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同时设置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的散热原理进行说明:
初始状态下,不启动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此时冷却液/气道400内没有液体或者存有不流动的液体。此时,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上的器件产生的热量分别通过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传导至外壳100上,并通过外壳100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实现第一器件200、第二器件300和外壳100的散热。
当第一器件200、第二器件300或者外壳100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值时,即激光雷达不能通过外壳100与空气的热交换满足激光雷达本身的散热需求时,开启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此时冷却液/气道400内充满流动的冷却液,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上的器件产生的热量分别通过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传导至外壳100上后,冷却液吸收外壳100上的热量,之后流至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而再次冷却,或者排放至其他地方,以此实现第一器件200、第二器件300和外壳100的散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在外壳100内加设了冷却液/气道400,以及第一导热件500和/或第二导热件600,当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同时设置时可根据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导热系数的不同将其安装于不同位置,以实现不同器件与外壳100之间的热传导。其中,第一导热件500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二导热件600的导热系数,因此第一导热件500用于连接外壳100和发热量较大的第一器件200,第二导热件600用于连接外壳100和发热量较小的第二器件300,如此,当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同时设置时,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可分别通过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快速将自身散发的热量传递至外壳100,并通过外壳100实现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从而实现自身温度的调节,避免温度过高对器件造成不良影响。而冷却液/气道400的设置使得外壳100不仅可以通过空气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还可通过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从而有效提高了外壳100及激光雷达整体的散热效率。冷却液/气道400以及第一导热件500和/或第二导热件600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激光雷达整体和局部器件的散热速率,保证了激光雷达的性能和使用寿命不受影响。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雷达,整体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廉。
为便于安装,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外壳100包括底壳110以及上盖120。其中,上盖120可拆卸的连接于底壳110的顶部,并与底壳110围成内腔。具体的,底壳110和上盖120可以通过插接结构、卡接结构、螺栓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冷却液/气道400包括第一液路410和第二液路420。其中,第一液路410开设于底座内,第一液路410具体第一进液口411和第一出液口412。第二液路420开设于上盖120内,第二液路420具有第二进液口421和第二出液口422。第二进液口421用于与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第二出液口422与第一进液口411连通。具体的,底壳110内开设有蛇形通道,该通道形成第一液路410。同样的,上盖120内也开设有蛇形通道,该通道形成第二液路410。为便于加工,第一液路410和第二液路410分别在制造底壳110和上盖120时便制造成型,无需后续加工。
使用时,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通过第二进液口421进入第一液路410,吸收上盖120的热量后,流至第二液路420内,吸收底壳110上的热量后,经第一出液口412排出或回流至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内。
其中,第一导热件500与上盖120导热接触,第二导热件600与底壳110导热接触。一方面,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分别与外壳100的不同部分导热接触,可确保不同器件上的热量均可快速与外界交换,确保散热效率良好;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冷却液/气道400中冷却液的流向是由第二液路420流向第一液路410,因此使用时,上盖120温度会低于底壳110温度,又有由于第一器件200发热量大于第二电路,将第一导热件500与上盖120导热接触,可实现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一器件200的快速降温,并使得降温后的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的温度均可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而保障各器件上的器件均可正常工作。
优选的,底壳110和上盖120还可以通过密封圈或者其他可拆卸的密封结构(如插接密封结构、卡接密封结构、螺栓与密封圈配合等结构)实现密封连接,具体可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这里不做唯一限定。
请参照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外壳10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50,上盖120和底壳110通过第一密封圈150密封。采用这一方式实现上盖120和底壳110的密封,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盖120和底壳110可以通过插接结构、卡接结构、螺栓连接,以实现两者的稳定连接。请参照图2所示,为便于第一密封圈150安装,底壳110和上盖120上均开设有用于容纳部分第一密封圈150的凹槽170。
为实现上盖120和底壳110的快速准确装配,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底壳110的顶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部130,上盖120的底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部140,底壳110和上盖120通过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中的其中一个可以为凸起部,另一个为凹陷部,两者可实现插接。如此,安装时可通过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的插接实现安装方向的定位,从而实现上盖120和底壳110的准确安装。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30和第二连接部140还可以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卡接件,或其他连接结构。
请参照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连接部13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底壳110的两侧。同样的,上述第二连接部140也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上盖120的两侧。更为具体的,第一连接部130的两侧具有便于插入第二连接部140的倾斜导向面,以进一步提高上盖120和底壳110的装配效率。
为提高激光雷达的美观度,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却液/气道400还包括进液管路430。进液管路430设置于底壳110上。第二进液口421通过进液管路430与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如此,由外壳100的上方不会看到第二进液口421,且冷却液循环系统可隐藏安装于激光雷达的下方,不影响外壳100及激光雷达的美观度。
具体的,请参照图1所示,为便于冷却液/气道400与冷却液循环系统的连接,上述进液管路430和第一出液口412可均采用外凸与底壳110外壁的结构,以便于其各自与冷却液循环系统中的不同管路连接。
为避免冷却液由上述进液管路430和第二进液口421之间的缝隙中溢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外壳10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进液管路430和第二进液口421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
上述第二器件300一般尺寸较小,为避免第二导热件600的安装对其上的器件安装造成不良影响,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器件300为单面布件结构,第二导热件600安装于第二器件300的非布件面上。具体的,第二器件300可以为单面布件电路板,第二导热件600安装于单面布件电路板的非布件面上。
请参照图2及图4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导热件600包括热管510。具体的,热管510内部为真空状态且内壁附有毛细结构,同时热管510内部还具有熔点低的导热液,且热管510靠近外壳100一端为冷端。随着第二器件300温度的升高,热管510内部的导热液气化,气相导热液由于压差作用往低温(压力低的冷端)一侧移动,在冷端内壁的毛细结构上冷凝成液态,使得导热液的气-液循环得以往复进行。第二导热件600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结构简单,且导热效果好,同时便于安装。
请参照图2及图7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热件500包括热管510以及安装于热管510外壁上的翅片520。其中,热管510的结构及安装方式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用于保证第一器件200可以快速与外壳100进行热量交换。翅片520的设置则可加快散热速度,实现第一器件200的快速散热。
为保证上述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与外壳100之间的传热效率良好,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热件500和第二导热件600分别通过导热粘合层与外壳100导热接触。具体的,导热粘合层可以为导热硅脂层、导热硅胶层或者其他可实现上述效果的导热胶层。
请参照图2及图4所示,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激光雷达还包括安装于底壳110上的支撑架800,第二器件300位于支撑架800的侧部,第一器件200位于支撑架800的顶部。如此,可确保第一器件200和第二器件300与外壳100的稳定连接。
为降低能耗以及准确把握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的开启、关闭时间,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激光雷达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900。温度检测装置900安装于内腔内,用于检测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的温度。具体的,温度检测装置900可以用于检测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整体的温度情况,也可以用于检测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中的局部温度情况,可以为一个温度传感器或者多个温度传感器,具体可以根据使用需要灵活选择,这里不做唯一限定。使用时,通过温度检测装置900对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的整体或者局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温度高于高温阀值时,通过人工或控制装置700启动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冷却液循环系统向冷却液/气道400中供应冷却液,冷却液吸收上盖120或底壳110的温度,通过第一出液口412再次回流至冷却液循环系统中,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排放或者冷却后再供应至冷却液/气道400内,循环上述操作。当温度降低至低温阀值时,通过人工或控制装置700关闭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停止对冷却液/气道400供应冷却液,上盖120和底壳110分别通过气体与外界进行热交换。
请参照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操作的自动化程度,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激光雷达还包括液体输送装置910和控制装置700。其中,液体输送装置910,安装于冷却液/气道400和/或冷却液循环系统上.液体输送装置910具有导通状态和关闭状态。在导通状态下,液体输送装置910连通冷却液/气道400和冷却液循环系统、并为冷却液提供动力,在关闭状态下,液体输送装置910阻断冷却液/气道400和冷却液循环系统之间的连通。控制装置700与液体输送装置910、温度检测装置900分别电连接,用于接收温度检测装置900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检测数据控制液体输送装置910的工作状态。具体的,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液体输送装置910包括水泵或其他可实现上述功能的液体泵,在其他实施例中,液体输送装置910还包括电磁阀等。控制装置700可以为单片机、CPU、控制器等,或者多个控制芯片、控制器或计算机的组合结构。使用前,在控制装置700内预存储上述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使用时,温度检测装置900对第一器件200和/或第二器件300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控制装置700对温度检测装置900的检索数据实时接收,并将该数据与上述高温阈值和低温阈值进行对比。当检测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时,控制装置700启动液体输送装置910,冷却液循环系统与冷却液/气道400导通,并开始向冷却液/气道400中供应冷却液,冷却液吸收上盖120或底壳110的温度,通过第一出液口412再次回流至冷却液循环系统中,通过冷却液循环系统排放或者冷却后再供应至冷却液/气道400内,循环上述操作。当检测温度低于低温阈值时,控制装置700关闭液体输送装置910,冷却液循环系统停止向冷却液/气道400中供应冷却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激光雷达,包括具有内腔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
冷却液/气道,设置于所述外壳上,用于对所述外壳散热;
第一导热件,位于所述内腔中,一端与第一器件导热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所述第一器件上的热能传导至所述外壳上;和/或
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内腔中,一端与第二器件导热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导热接触,用于将所述第二器件上的热能传导至所述外壳上;
其中,所述第一器件的发热量大于所述第二器件的发热量,所述第一导热件的导热系数大于所述第二导热件的导热系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
底壳;以及
上盖,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底壳的顶部,并与所述底壳围成所述内腔;
所述冷却液/气道包括:
第一液路,开设于所述底壳内,所述第一液路具体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以及
第二液路,开设于所述上盖内,所述第二液路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用于与外接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上盖导热接触,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底壳导热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顶部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上盖的底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底壳和所述上盖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壳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圈密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气道还包括进液管路,所述进液管路设置于所述底壳上,所述第二进液口通过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第二进液口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圈密封。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件包括热管。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包括热管以及安装于所述热管外壁上的翅片。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件和所述第二导热件分别通过导热粘合层与所述外壳导热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激光雷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雷达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内腔内,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器件和/或所述第二器件的温度;
液体输送装置,安装于所述冷却液/气道和/或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上,所述液体输送装置具有导通状态和关闭状态,在导通状态下,所述液体输送装置连通所述冷却液/气道和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并为冷却液提供动力,在关闭状态下,所述液体输送装置阻断所述冷却液/气道和所述冷却液循环系统之间的连通;以及
控制装置,与所述液体输送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分别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所述检测数据控制所述液体输送装置的工作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61622.5A CN116413684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激光雷达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61622.5A CN116413684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激光雷达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13684A true CN116413684A (zh) | 2023-07-11 |
Family
ID=87058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61622.5A Pending CN116413684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激光雷达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413684A (zh) |
-
2021
- 2021-12-30 CN CN202111661622.5A patent/CN11641368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65560B1 (ko) | 냉각효율이 향상된 열전모듈을 이용한 냉각장치 | |
CN202310445U (zh) | 一种水冷式散热器 | |
TWI795873B (zh) | 整合式冷卻模組及具有該整合式冷卻模組的電子裝置 | |
CN214173703U (zh) | 温控测试箱 | |
CN209326134U (zh) | 一种用于医学检测设备的防凝露低温孵育装置 | |
CN101896045B (zh) | 一种自然散热户外机柜 | |
CN116413684A (zh) | 激光雷达 | |
CN218677135U (zh) | 热源管理系统 | |
CN116683264A (zh) | 便于降温的固体激光器 | |
CN216903708U (zh) | 一种脉冲激光器 | |
CN217720247U (zh) | 一种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及激光器 | |
CN109442797A (zh) | 一种用于医学检测设备的防凝露低温孵育装置 | |
CN113783085A (zh) | 用于一体机风冷小功率固体激光器的内置循环被动冷却模组及方法 | |
CN213399405U (zh) | 一种可控温式散热器 | |
CN220933177U (zh) | 电流传感器测试装置 | |
CN219106734U (zh) | 一种多热源散热模组 | |
CN219640499U (zh) | 一种冷水机 | |
CN118377360B (zh) | 液冷装置及服务器系统 | |
CN216286545U (zh) | 一种用于计算机服务器房的水冷循环系统 | |
CN220307674U (zh) | 一种电源模组的水冷结构 | |
CN216286511U (zh) | 水冷头模组、水冷头装置以及水冷散热器 | |
CN214069069U (zh) | 一种光源模组及激光光源 | |
CN213340350U (zh) | 大功率芯片的精准控温结构 | |
CN221884259U (zh) | 一种具有制冷片的水冷散热器 | |
CN217357628U (zh) | 一种可通过介质传导冷热的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