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12204A -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12204A
CN116412204A CN202111683486.XA CN202111683486A CN116412204A CN 116412204 A CN116412204 A CN 116412204A CN 202111683486 A CN202111683486 A CN 202111683486A CN 116412204 A CN116412204 A CN 1164122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piece
base
rotation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834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亚星
史长春
陈秋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8348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1220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7108 priority patent/WO202312445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412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122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0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E05F1/08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 E05F1/10Closers or openers for w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spring-actuated, e.g. for horizontally sliding wings for swinging wings, e.g. counterbalance
    • E05F1/12Mechanisms in the shape of hinges or pivots, operated by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16C11/103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frictionally clamp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转轴组件、电子设备。转轴组件包括基座及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转动件。第一转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转动连接基座,第二连接端用于转动连接壳体,第一转动件用于和可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的壳体共同承载柔性屏。在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转动轴线的排列方向上,两个第一转动轴线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之间。转轴组件具有两个第一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的闭合状态。当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只需要通过设计第一转动件的轴线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关系,使得闭合状态时便可呈现两半柔性屏相贴合的形态,可简化转轴组件的结构,还可减小甚至消除柔性屏因弯折产生的折痕的数量。

Description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转轴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转轴组件作为柔性电子设备中的重要部件之一,用于与壳体相配合共同限制柔性屏在弯折闭合后的形态。部分电子设备因其闭合后可消除两半柔性屏之间的缝隙,提高外观表现力,有效保护柔性屏,现已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但目前应用于该电子设备的转轴组件的结构较复杂。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与两个壳体,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基座、及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转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转动件用于和可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的所述壳体共同承载所述柔性屏;
在平行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转动轴线的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之间;所述转轴组件具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的闭合状态。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转轴组件,首先,通过使两个第一转动件的第一连接端转动连接基座且转动方向相反,从而为转轴组件的闭合状态提供运动基础。同时使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连接端转动连接壳体,其中,第一转动件可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壳体可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且柔性屏承载于两个壳体与两个第一转动件上,因此当壳体转动时可带动第一转动件转动,从而一同带动柔性屏运动。
并且,本申请通过限定第一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线的位置关系,使在平行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的排列方向上,两个第一转动轴线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之间。换句话说,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不重合,即壳体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中心并不重合,壳体的转动中心更靠内设置,第一转动件的转动中心更靠外设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转动轴线相对第二转动轴线靠内设置,第二转动轴线相对第一转动轴线靠外设置。
当本申请的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且电子设备运动时,例如电子设备从柔性屏展平至部分柔性屏贴合的过程中,壳体绕着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第一转动件绕着第二转动轴线转动。当壳体转动一定角度时,第一转动件与壳体的连接处也会转动相同角度。由于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并不重合,因此若第一转动件也转动相同角度,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连接端则无法接触到第一转动件与壳体的连接处,此时运动无法继续进行。又由于第一转动轴线靠内设置,第二转动轴线靠外设置,所以第一转动件必须转动大于壳体转动的角度,即第一转动件必须比壳体多转一定的角度,才能保证第一转动件始终连接到壳体。
因此,当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即远离基座一侧的的柔性屏相贴合时,可以理解为壳体带动柔性屏转动了90°,使水平设置的柔性屏变成竖直设置,且左右两半柔性屏部分相贴合。此时两个壳体也平行设置,即两个壳体之间的角度为0°。因此两个第一转动件转动的角度要更大一些,例如大于90°,使得两个第一转动件之间的角度大于0°,才能使得第一转动件始终转动连接壳体。这样就会使得靠近基座一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基座一侧的两个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两个第一转动件夹设形成“上小下大”空间形状的转轴组件的闭合状态。所以在此空间内柔性屏在靠近基座的一侧,即柔性屏的下端可具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弯折。换句话说,柔性屏下端弯折的曲率半径更大,防止柔性屏弯折处应力过于集中,从而减小甚至消除柔性屏因弯折后产生的折痕的数量,提高了柔性屏的使用性能与寿命。
综上,本申请只需要使用由基座与两个第一转动件这三个部件组成的转轴组件,实现当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只需要通过设计第一转动件的轴线与壳体的轴线的位置关系,使得闭合状态时便可呈现两半柔性屏相贴合的形态,并且还可增加柔性屏下端弯折的曲率半径。不仅可简化转轴组件的结构,降低转轴组件的成本以及部件的数量,还可减小甚至消除折痕的数量,提高柔性屏的使用性能与寿命。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两个壳体、及如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转轴组件,两个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组件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组件中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柔性屏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及两个所述壳体的一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采用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转轴组件,可简化转轴组件与电子设备的结构,降低电子设备的成本以及部件的数量,使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呈现两半柔性屏相贴合的形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且处于展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且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8沿B-B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侧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侧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爆炸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种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第一配合部,以及摩擦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部分爆炸图。
图2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部分爆炸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去除柔性屏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爆炸图。
图2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8沿B-B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C-C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与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31为图30中沿D-D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标号说明:
转轴组件-1,电子设备-2,壳体-3,柔性屏-4,基座-10,转动空间-11,第二转动部-110,收容空间-12,第一转动件-20,第一连接端-201,第二连接端-202,装配面-203,第一转动轴线-L1,第二转动轴线-L2,装配部-21,连接部-22,第一转动部-220,凸起部-23,第二转动件-30,避让间隙-31,第二滑动部-32,第三转动件-40,第三轴线-L3,第一滑动部-41,同步件-50,第一配合部-51,第一凸起-510,波峰-511,第一转轴-60,扁位结构-600,卡扣槽-601,滑动件-61,第二配合部-62,第二凸起-620,阻挡件-63,第一弹性件-64,第二转轴-65,第二弹性件-66,摩擦件-67,安装件-68,卡扣件-69,第一支撑件-70,支架-71,第三弹性件-72,第二支撑件-80,支撑部分-81,通孔-810,滑动部分-82,第一部-821,第二部-822,第三部-823,装饰件-90,装设空间-91,容置空间-9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在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前,再详细介绍下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转轴组件因其具有转动的功能,可应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中,例如门锁领域、车辆领域、机械制造领域、电子设备领域等等。转轴组件可通过其两个第一转动件分别连接一个部件,从而实现两个部件的转动。现以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柔性电子设备进行举例说明。
柔性电子设备中的重要部件之一:柔性屏是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的一种重要应用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重要的发展。与传统显示屏相比,柔性屏具有显著的优势,如其体积更加轻薄,功耗更低,而且得益于其可弯曲、具有柔韧性等特点,柔性屏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市场上已出现一些量产的基于柔性屏的手机。然而柔性屏本身是厚度很薄的柔性发光层,在产品应用上,要依托于一定刚度的结构才能为用户方便使用。因此在结构上,柔性屏的弯折需要依托于刚性的壳体,两半壳体通过转轴组件连接。柔性屏跟随壳体与转轴组件的运动而变形,实现展开状态与闭合状态的变化。因此柔性屏的变形过程,即为可转轴组件的运动过程。
目前柔性屏的变形主要分为柔性屏内折与柔性屏外折两种方案。其中,内折指的就是两半柔性屏的显示面相互靠近且转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被壳体遮挡的方案,其优势在于壳体可有效保护柔性屏而降低外界撞击、磨损影响。柔性屏外折指的是两个壳体相互靠近且转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露出的方案,其优势在于柔性屏弯折角不必过小,且半屏使用不必展开柔性屏。对于柔性屏内折的方案来说,当柔性屏内折后,即当转轴组件与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柔性屏通常具有两种形态:U型与水滴型。其中U型屏指的是柔性屏的形状从侧面看像字母“U”一样,两半柔性屏之间均具有一定的间隙。水滴屏的是柔性屏的形状从侧面看水滴一样。因其水滴屏可在合并后使远离转轴组件一侧的两半柔性屏紧密贴合,从而消除两半柔性屏之间的缝隙,增强了外观表现力,降低了柔性屏被破坏的风险,可有效保护柔性屏,现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
但为了实现两半柔性屏闭合时相贴合,因此从转轴组件的角度来看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这就导致相关技术中转轴组件的结构很复杂且部件的数量较多,配合较多,管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影响电子设备的普及,
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轴组件与电子设备。请一并参考图1-图9,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且处于展开状态时的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侧视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且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俯视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8沿B-B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电子设备2包括柔性屏4与两个壳体3,转轴组件1包括基座10、及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转动件20,第一转动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201与第二连接端202,第一连接端201转动连接基座10,第二连接端202用于转动连接壳体3,第一转动件20用于和可绕第一转动轴线L1转动的壳体3共同承载柔性屏4。在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上,两个第一转动轴线L1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之间。转轴组件1具有两个第一连接端201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端202之间的距离的闭合状态。
本实施方式以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进行示意性说明,转轴组件1用于与电子设备2的壳体3相配合来使柔性屏4按照预定的轨迹转动,最终得到所需的形态。因此电子设备2可也称之为柔性电子设备。对于电子设备2来说包括柔性屏4与两个壳体3,但这并不代表电子设备2只包括柔性屏4与壳体3,电子设备2还可包括其他的部件,例如电路板、电池、摄像头等。只不过本实施方式与转轴组件1强相关的部件为壳体3与柔性屏4,所以只介绍了转轴组件1与柔性屏4和壳体3之间的关系。
转轴组件1包括基座10,其中基座10在转轴组件1中通常起到承载、连接其他部件等作用,是转轴组件1中的基础部件。基座10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等,且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基座10的形状与结构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只要能使其他部件装配到基座10上即可。
转轴组件1除了基座10外,还包括两个第一转动件20,两个第一转动件20均转动连接基座10,即第一转动件20可相对基座10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柔性屏4运动。本实施方式对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使第一转动件20转动即可。
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转动件20的转动方向如图1中D1所示。例如一个第一转动件2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或者一个第一转动件2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当两个第一转动件20转动时便可相向转动,以实现两半柔性屏4相贴合,从而为后续的闭合状态提供运动基础。
可选地,两个第一转动件20可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至少部分间隔设置,即两个第一转动件20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当两个第一转动件20转动时可降低相互碰撞的机率,还有利于其他部件与第一转动件20的连接,还可为其他部件(例如第一支撑件)预留装配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转动件20也可相互抵接设置,本实施方式仅以两个第一转动件20相对设置进行示意性说明。
可选地,两个第一转动件20对称设置,以简化转轴组件1的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两个第一转动件20转动的一致性。具体地,一个第一转动件20朝向远离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的方向延伸设置。进一步可选地,两个第一转动件20呈中心对称设置,这样可使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部分结构占用基座10的同一区域,不仅可降低转轴组件1的尺寸,使转轴组件1更紧凑,而且位于基座10同一区域的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部分还可用于承载其他部件,例如第一支撑件。关于利用第一转动件承载第一支撑件的内容本申请将在下文进行说明。
第一转动件20除了转动连接基座10外,还可转动连接壳体3,从而使第一转动件20除了可相对基座10转动,改变第一转动件20与基座10之间的角度,第一转动件20还可相对壳体3转动,从而改变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之间的角度。换句话说,第一转动件20首先连接于壳体3,使得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在转动过程中两者不会分离。其次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并不是固定连接,而是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20可绕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的连接处O(请见图5与图9)进行转动,从而改变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之间的夹角。
另外,对于第一转动件20来说,第一转动件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201与第二连接端202,利用第一连接端201转动连接基座10,利用第二连接端202转动连接壳体3。因此第一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如图1-3中D2所示)即为第一连接端201到第二连接端202的方向,也可以为第二连接端202到第一连接端201的方向。
可选地,第一转动件20可直接转动连接壳体3,即第一转动件20直接与壳体3转动连接。或者,第一转动件20间接转动连接壳体3。换句话说第一转动件20可通过其他部件例如第二转动件来实现第一转动件20转动连接壳体3,即第一转动件20可转动连接至其他部件,其他部件再连接壳体3,这样可降低壳体3的制备难度,利用现有的壳体3结构即可实现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可选地,本实施方式对壳体3的形状、结构、材质等参数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20转动即可。具体地,壳体3包括但不限于中框、后壳等等。
对于柔性屏4来说,柔性屏4可设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与两个壳体3的一侧,这样当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转动时便可带动柔性屏4进行转动。可选地,柔性屏4可直接设于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上,或者存在其他部件设于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中至少一个上,随后柔性屏4设于该部件上。本实施方式对柔性屏4的设置方式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保证柔性屏4可跟随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运动即可。
壳体3可由用户或者其他部件提供的外力进行转动,壳体3转动时由于壳体3连接第一转动件20,因此第一连接件与壳体3不会分离,壳体3转动可带动第一转动件20进行转动。如图5与图9所示,在整个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转动件20绕第二转动轴线L2转动,壳体3绕第一转动轴线L1转动。换句话说,壳体3会绕着一个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该转动中心在垂直于壳体3的转动方向上的延长线即为第一转动轴线L1。至于第一转动轴线L1的位置本实施方式并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相应设计。第一转动件20在转动时同样也会绕着一个转动中心进行转动,该转动中心在垂直于第一转动件20的转动方向上的延长线即为第二转动轴线L2。至于第二转动轴线L2的位置本实施方式并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产品进行相应设计。另外图5与图9中虚线圆圈代表着第一连接端201绕第二转动轴线L2的运动轨迹。
并且,本实施方式还对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轴线L1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限定。由于本实施方式具有两个第一转动件20以及两个壳体3,因此相应具有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与两个第一转动轴线L1。具体地,在平行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上,两个第一转动轴线L1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之间。即两个第一转动轴线L1在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形成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之间。换句话说,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轴线L1不重合,即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的转动中心并不重合,壳体3的转动中心更靠内设置,第一转动件20的转动中心更靠外设置。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转动轴线L1相对第二转动轴线L2靠内设置,第二转动轴线L2相对第一转动轴线L1靠外设置。通过设计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轴线L1的位置关系从而为后续的运动提供基础。
当上述各个结构、及各个结构的位置关系、连接关系设定好后,便可得到所需的两半柔性屏相贴合的水滴屏。具体地,当上述的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时,电子设备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存在多个状态,其中有两个特殊的状态:展开状态与闭合状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若电子设备2具有展开状态与闭合状态,那么转轴组件1也相应拥有展开状态与闭合状态。因此电子设备2的展开状态与转轴组件1的展开状态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电子设备2的闭合状态与转轴组件1的闭合状态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其中,对于电子设备2来说,展开状态指的是柔性屏4展平,即柔性屏4整体表面齐平时的状态。换句话说,一个柔性屏4可分为左右两半柔性屏4,左右两半柔性屏4之间的角度为180°。闭合状态指的柔性屏4在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的带动下转动90°后的状态,此时左右两半柔性屏4的部分相互平行,且部分柔性屏4相互贴合即夹角为0°。对于转轴组件1来说,展开状态指的是第一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排列方向时状态。闭合状态指的是两个第一连接端201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第二连接端202之间的距离,此时两个第一转动件20之间具有夹角的状态。即两个第一转动件20不是平行设置,而是呈夹角设置。
如图5与图9所示,当电子设备2从展开状态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由于用或其他部件对壳体3施加外力使得壳体3绕第一转动轴线L1转动。壳体3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20,且第一转动轴线L1不在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的连接处O,将导致壳体3转动时第一转动件20也会相对基座10绕着第二转动轴线L2进行转动。当壳体3转动一定角度时,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的连接处O也会转动相同角度。由于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轴线L1并不重合,因此若第一转动件20也转动相同角度,第一转动件20的第二连接端202则无法接触到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的连接处O,此时运动无法继续进行。又由于第一转动轴线L1靠内设置,第二转动轴线L2靠外设置,所以第一转动件20必须转动大于壳体3转动的角度,即第一转动件20必须比壳体3多转一定的角度,才能保证第一转动件20始终连接到壳体3。
因此,当电子设备2处于闭合状态时,即远离基座10一侧的的柔性屏4相贴合时,可以理解为壳体3带动柔性屏4转动了90°,使水平设置的柔性屏4变成竖直设置,且左右两半柔性屏4部分相贴合。此时两个壳体3也平行设置,即两个壳体3之间的角度为0°。因此两个第一转动件20转动的角度要更大一些,例如大于90°,使得两个第一转动件20之间的角度大于0°,才能使得第一转动件20始终转动连接壳体3。换句话说,当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平行设置,其夹角为180°,但当电子设备2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间的夹角大于180°。这样就会使得靠近基座10一侧的两个第一连接端201之间的距离大于远离基座10一侧的两个第二连接端202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两个第一转动件20夹设形成“上小下大”空间形状的转轴组件1的闭合状态。因此两半柔性屏4在非贴合处同样也会形成上小下大的形状,此时柔性屏4的形状酷似水滴,所以也通常称之其为水滴屏。
另外,在此空间内柔性屏4在靠近基座10的一侧,即柔性屏4的下端可具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弯折。换句话说,柔性屏4下端弯折的曲率半径更大,防止柔性屏4弯折处应力过于集中,从而减小甚至消除柔性屏4因弯折后产生的折痕的数量,提高了柔性屏4的使用性能与寿命。
综上,本实施方式只需要使用由基座10与两个第一转动件20这三个部件组成的转轴组件1,实现当转轴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时只需要通过设计第一转动件20的轴线与壳体3的轴线的位置关系,使得闭合状态时便可呈现水滴屏的形态,即呈现两半柔性屏4相贴合的形态,并且还可增加柔性屏4下端弯折的曲率半径。这样不仅可简化转轴组件1的结构,降低转轴组件1的成本以及部件的数量、重量等;减少零部件的配合,降低管控难度,提高电子设备2的普及。还可减小甚至消除折痕的数量,提高柔性屏4的使用性能与寿命。
可选地,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需求通过控制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的位置来调整第一转动件20转动的具体角度,从而调整水滴屏的形状。
请再次参考图5与图9,本实施方式中,当转轴组件1处于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上,第二转动轴线L2相较于第一转动轴线L1靠近第二连接端202。
对于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轴线L1之间的位置关系,除了在平行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外,两个第一转动轴线L1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之间以外,本实施方式还可在其他方向上对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轴线L1进行限定。在垂直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上,第一转动件20的第二转动轴线L2更靠上设置,壳体3的第一转动轴线L1更靠下设置。换句话说,当转轴组件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转动轴线L2相较于第一转动轴线L1靠近第二连接端202。
由于在平行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上,即在水平方向上,两个第一转动轴线L1位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之间,即第一转动轴线L1更靠内设置,第二转动轴线L2更靠外设置,使得第一转动轴线L1与第一转动件20和壳体3的连接处O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转动轴线L2与第一转动件20和壳体3的连接处O之间的距离。当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转动一定角度时,在垂直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方向上,即在竖直方向上,壳体3变化的高度会大于第一转动件20变化的高度,因此本实施方式可使第一转动轴线L1位于第二转动轴线L2上方,这样当电子设备2从展开状态至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件20与壳体3其在垂直于两个第二转动轴线L2的排列的高度方向上的变化是相同的,从而使第一转动件20始终保持转动连接壳体3。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其他技术方案来解决在高度方向上的变化问题。可选地,第一转动件2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是可变化的,即第一转动件20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是可伸长或缩短的。当壳体3转动一定的角度后,第一转动件20不仅可转动更大的角度,第一转动件20还可适应性地伸长或缩短,以弥补第一转动件20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差,从而使第一转动件20始终可以转动连接壳体3。
请参考图10-图11,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两个第二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3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端202,另一端用于连接壳体。
转轴组件1除了基座10与第一转动件20之外,还可包括第二转动件30。第二转动件3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20的第二连接端202,另一端可连接壳体。第一转动件20相对第二转动件30转动时便可理解为第一转动件20相对壳体转动,以实现第一转动件20间接转动连接壳体,从而降低壳体的设计难度。另外,本实施方式对第二转动件30的材质,形状,结构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第二转动件30的转动与连接功能即可。
可选地,第二连接端202与第二转动件30可通过转动轴实现转动。例如可在第二连接端202与第二转动件30上开设转动孔或转动槽,并使部分转动轴设于第二连接端202与第二转动件30的转动孔或转动槽内,从而使第二连接端202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0。
可选地,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的“连接”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当第二转动件30固定连接壳体时,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3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地将第二转动件30与壳3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二转动件30可拆卸连接壳体时,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可通过在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上开设螺钉孔,再将螺钉装设于螺钉孔内以实现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的可拆卸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卡扣连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通过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的连接,可保证二者转动角度的一致性,即第二转动件30的转动角度即为壳体的转动角度,从而使得壳体晃动小,提高了壳体转动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11所示,一个第一转动件20背离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的一端凸出于基座10。换句话说,可使第一转动件20在其延伸方向上凸出于基座10,降低第一转动件20转动连接壳体或者第二转动件30的难度。进一步可选地,第二连接端202凸出于基座10。
请再次参考图10,本实施方式中,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转动件20中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与第二转动件30之间具有避让间隙31。对于转轴组件1的展平状态,上述内容已进行了详细介绍,本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一转动件20与第二转动件30,可在第一转动件20中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与第二转动件30之间设置避让间隙31。换句话说第二转动件30与第一转动件20之间具有间距。由于第二转动件30相对于壳体3要转动更多的角度,因此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3之间不会保持静止状态,第二转动件30也会相对壳体3转动,即第二转动件30会朝向靠近第一转动件20的方向转动。因此在展开状态下在第一转动件20与第二转动件30之间预留好避让间隙31可避免转轴组件1的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死的问题,保证了运动的流畅性与安全性。
请再次参考图11,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件20具有用于装配柔性屏的装配面203,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30设于靠近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的一侧。
第一转动件20具有装配面203,装配面203用于装配柔性屏。柔性屏可直接设于装配面203上,也可通过其他部件设于装配面203上,因此装配面203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转动件20靠近柔性屏一侧的表面。换句话说,装配面203即为第一转动件20的上表面。
对于第二转动件30的位置来说可使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30设于靠近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的一侧。也可以理解为,可使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30与第一转动件20沿垂直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竖直排列,这样可减小转轴组件1在第一转动件20延伸方向上的尺寸,使转轴组件1更紧凑。换句话说,部分第二转动件30设于第一转动件20的下表面。
另外,上述内容提及的“至少部分第二转动件30设于靠近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的一侧”可以理解为全部第二转动件30设于靠近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的一侧,此时第二转动件30也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件20中背离装配面203的一侧。或者部分第二转动件30设于靠近与装配面203相背离的表面的一侧,其余的第二转动件30设于第一转动件20的其他侧。此时第二转动件30可设于第一转动件20背离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仅以部分第二转动件30均设于第一转动件20的一侧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再次参考图2,本实施方式中,基座10的一侧设有转动空间11,第一转动件20包括装配部21、及设于装配部21一侧的连接部22,连接部22具有第一连接端201,装配部21具有第二连接端202;连接部22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转动部220,转动空间1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转动部110,第一转动部220与第二转动部110相配合以使第一转动件20转动连接基座10。
介绍完第一转动件20与第二转动件30的关系,第二转动件30与壳体3的关系后,本实施方式将继续介绍基座10与第一转动件20的关系。本实施方式可在基座10的一侧设置转动空间11,并使至少部分第一转动件20设于转动空间11内,从而实现第一转动件20转动连接基座10的目的,并且还可降低转轴组件1的整体厚度,使转轴组件1更紧凑。另外,上述内容提及的“至少部分第一转动件20设于转动空间11内”可以理解为全部第一转动件20设于转动空间11内,从而进一步降低转轴组件1的整体厚度。或者部分第一转动件20设于转动空间11内,其余的第一转动件20设于转动空间11外,这样可便于后续部件装设于第一转动件20上。本实施方式记仅以部分第一转动件20设于转动空间11内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一转动件20可分为装配部21、以及设于装配部21一侧的连接部22。其中装配部21用于设置连接部22,并且装配部21还用于连接柔性屏。连接部22则用于与基座10转动连接。可选地,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为一体式结构时,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为分体式结构时,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可分别形成,再通过各种方式装配到一起。本实施方式对装配部21与连接部22的配合关系并不进行限定。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对装配部21的材质、形状、及结构进行限定,只要装配部21能实现装配的功能即可。并且装配部21具有上述提及的用于转动连接壳体的第二连接端202,连接部22具有上述提及的用于转动连接基座10的第一连接端201,由于第一连接端201与第二连接端202相对设置,因此连接部22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设于装配部21上与第二连接端202相对设置的端部的一侧。
对于连接部22来说,本实施方式可在连接部22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转动部220,转动空间11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转动部110,通过至少部分连接部22设于转动空间11内,使第一转动部220与第二转动部110相互配合以实现第一转动件20转动连接基座10的目的。可选地,第一转动部220与第二转动部110中的一者包括转动块,第一转动部220与第二转动部110中的另一者包括转动槽。例如第一转动部220为转动块,第二转动部110为转动槽;或者第一转动部220为转动槽,第二转动部110为转动块。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转动部220为转动槽,第二转动部110为转动块进行示意性说明。
可选地,装配部21设于转动空间11外,且当转轴组件1处于展开状态时装配部21抵接基座10,从而提高第一转动件20的稳定性,使转轴组件1不会随意晃动。可选地,两个装配部21间隔设置,不仅可防止降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相互碰撞的机率,还可为后续的部件提供装配空间。
请一并参考图12-图13,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两个第三转动件40,第三转动件40的第三轴线L3与第一转动轴线L1间隔设置,第三转动件40的一端转动连接基座10,另一端用于滑动连接壳体或者第二转动件30,以在壳体的转动下带动第三转动件40转动且还相对壳体或第二转动件30滑动。
转轴组件1除了第一转动件20与第二转动件30外还可包括第三转动件40,其中第三转动件40主要起转动的作用。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第三转动件40的材质、形状、及结构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转动的功能即可。第三转动件40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基座10的一侧,另一端滑动连接壳体或者第二转动件30。换句话说,第三转动件40可滑动连接壳体,或者第三转动件40可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0。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转动件40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0进行示意性说明。
无论第三转动件40滑动连接壳体还是第二转动件30,均可在壳体的转动下进行转动。例如当第三转动件40滑动连接壳体时,壳体可直接带动第三转动件40转动,或者当第三转动件40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0时,壳体3可带动第二转动件30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动件40转动。第三转动件40在转动时可绕着第三轴线L3进行转动,由于第三轴线L3与壳体3的第一转动轴线L1间隔设置,即第三轴线L3与第一转动轴线L1不重合,使得第三转动件40与壳体并不是同心转动,因此第三转动件40在转动时还可相对壳体或者第二转动件30滑动(滑动方向如图12与图13中D3所示)以弥补转动过程中产生的位移差。通过设置第三转动件40可防止转轴组件1中仅靠第一转动件20进行受力转动,通过第三转动件40与第一转动件20共同转动可提高转动的稳定性,防止应力过于集中,导致第一转动件20损坏。另外第三转动件40还可用于与后续的其他部件配合实现其他的功能。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当第三转动件40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0时,第三转动件40包括第一滑动部41,第二转动件30包括第二滑动部32,第一滑动部41与第二滑动部32相互配合使第三转动件40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0。进一步可选地,第一滑动部41与第二滑动部32中的一者包括滑块,第一滑动部41与第二滑动部32中的另一者包括滑槽。例如第一滑动部41为滑块时,第二滑动部32为滑槽。第一滑动部41为滑槽时,第二滑动部32为滑块。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一滑动部41为滑块时,第二滑动部32为滑槽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参考图14,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同步件50,同步件50的一端转动连接一个第三转动件40,另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三转动件40。
本实施方式在第三转动件40的基础上还可增设同步件50。其中同步件50用于与两个第三转动件40配合实现同步转动的作用。具体地,同步件50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40,另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三转动件40。这样当两个壳体3中的任意一个壳体3转动时可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一个第三转动件40转动进而带动同步件50同步转动。同步件50的转动可带动另一个第三转动件40转动进而带动另一个壳体3转动,使得两个壳体3同步做相反方向的运动。通过增设同步件50可降低转轴组件1与电子设备2展开与闭合的时间。本实施方式并不对同步件50的形状、材质、及结构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同步转动的功能即可。
可选地,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可通过齿轮、皮带等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本实施方式仅以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通过齿轮实现转动连接进行示意性说明。例如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沿转动的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齿以形成齿轮结构。
可选地,同步件50的数量为偶数个,例如2个、4个、6个等。本实施方式仅以同步件50的数量为2个进行示意性说明。两个同步件50之间转动连接,一个同步件50转动连接一个第三转动件40,另一个同步件50转动连接另一个第三转动件40。
请一并参考图15-图17,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爆炸图。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种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设于基座10的同一侧,且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中的至少一者在背离基座10的一侧设有第一配合部51,转轴组件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转轴60,滑动件61,阻挡件63,以及第一弹性件64。其中,第一转轴60贯穿第一配合部51、及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同步件50或第三转动件40,且第一转轴60连接基座10。滑动件61套设于第一转轴60,且设于第一配合部51背离基座10的一侧,滑动件61靠近第一配合部51的一侧设有第二配合部62。阻挡件63固定于第一转轴60且设于滑动件61背离基座10的一侧。第一弹性件64套设于第一转轴60且设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之间。
第三转动件40用于在壳体3的转动下同步转动(如图15中D1所示),进而带动第一配合部51转动,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62相互配合使滑动件61朝向靠近或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如图15中D4所示);当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使第二配合部62抵接第一配合部51;以使当第三转动件40停止转动时,第三转动件40处于稳定状态。
转轴在包括第三转动件40与同步件50实现同步转动的基础上,还可实现悬停的功能。具体地,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设于基座10的同一侧,便于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之间转动连接。本实施方式可在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中的至少一者在背离基座10的一侧设有第一配合部51。换句话说,可在同步件50背离基座10的一侧设置第一配合部51,或者可在第三转动件40背离基座10的一侧设置第一配合部51,或者可在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背离基座10的一侧均设置第一配合部51。本实施方式仅以在同步件50背离基座10的一侧设置第一配合部51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一转轴60通常连接在基座10上,并用于使其他部件套设或固定在第一转轴60上,或者第一转轴60贯穿其他部件以实现多个部件的装配,使多个部件相配合,为后续的转动与滑动提供基础。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60可贯穿第一配合部51,以及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那些同步件50或者第三转动件40。也可以理解为,哪个部件设有第一配合部51,相应部件就套设于第一转轴60上,并且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部件的数量与第一转轴60的数量相同。如图15所示,两个同步件50上设有第一配合部51,因此第一转轴60的数量相应为两个。
滑动件61套设于第一转轴60,滑动件61可相对于第一转轴60的轴向滑动(如图15中D4所示)。滑动件61套设于两个转轴上,因此可限制滑动件61的转动,使滑动件61只能相对第一转轴60滑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其他方法来实现滑动件61的滑动。滑动件61设于第一配合部51背离基座10的一侧,且套设第一转轴60的部分在靠近第一配合部51的一侧设有第二配合部62,使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62面对面设置,便于后续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62相互配合。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为一体式结构时,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为分体式结构时,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可分别形成,再通过各种方式装配到一起。本实施方式对滑动件61与第二配合部62的配合关系并不进行限定。
阻挡件63通常固定与第一转轴60上来限制其他部件的运动。可选地,为了实现阻挡件63固定于第一转轴60,本实施方式提供了多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阻挡件63固定连接第一转轴60,即阻挡件63与第一转轴60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形成的,不过为了方便理解,人为地将阻挡件63与第一转轴60进行了不同地命名。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阻挡件63与第一转轴60为可拆卸连接,阻挡件63通过其他部件的配合来实现固定与第一转轴60上。阻挡件6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等,且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阻挡件63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仅需阻挡件63可限定其他部件的位置即可。本实施方式对阻挡件63与第一转轴60的结构形式并不进行限定。本实施方式仅以阻挡件63套设于第一转轴60上进行示意性说明。
第一弹性件64套设于第一转轴60且设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之间,其中滑动件61转动连接于基座10上以限制滑动件61的位移,从而限制第一弹性件64一端的位置。同时用阻挡件63来限制第一弹性件64一端的位置。可选地,第一弹性件64可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相接触,也可以不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相接触。仅需当滑动件61相对第一转轴60滑动时,第一弹性件64可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相接触,且处于压缩状态即可。进一步可选地,第一弹性件64与滑动件61、及阻挡件63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抵接、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粘接等等。第一弹性件64可以为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碟形弹簧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64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弹性的物体,例如弹性泡棉、海绵、由各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制品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同步件50,滑动件61,阻挡件63,第一弹性件64均可套设第一转轴60以实现状态,并为后续的转动与滑动提供基础。也可以理解为,同步件50,转动件,滑动件61,阻挡件63,第一弹性件64均可开设相应的孔洞,第一转轴60依次贯穿对应的孔洞。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第三转动件40转动时可使第一配合部51转动。若第一配合部51设于第三转动件40上,则第三转动件40转动直接带动第一配合部51转动。若第一配合部51设于同步件50上,第三转动件40先带动同步件5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配合部51转动。第一配合部51可与第二配合部62相互配合,从而将第一配合部51的转动转换为第二配合部62的滑动。由于第三转动件40或同步件50的一侧设有基座10,基座10通常固定与其他部件上,导致基座10无法运动。因此第三转动件40与同步件50保持静止,以使得只有滑动件61朝向靠近或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
当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时,由于另一侧设有阻挡件63,因此限制了第一弹性件64的运动范围,从而使第一弹性件64可与滑动件61及阻挡件63相连接,且滑动件61压缩第一弹性件64使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弹性件64的压缩,在第三转动件40还未转动时,即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弹性件64可以为压缩状态、平衡状态或者拉伸状态。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第一弹性件64的初始状态,只要保证滑动件61后退时能使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即可。
可选地,第一弹性件64以预压缩状态设于滑动件61与阻挡件63之间。这里提及的“预压缩状态”指的就是当第三转动件40未转动时,即第一弹性件64的初始状态便已经处于压缩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当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62未配合,即滑动件61未朝向靠近或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时,第一弹性件64已处于压缩状态。具有预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件64可补偿第一弹性件64相对于第一转轴60的轴向运动,这样当转轴组件1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使第一弹性件64的尺寸发生变化或者结构松动,具有预压缩状态的第一弹性件64也可补偿第一弹性件64相对于第一转轴60的轴向运动,从而提高转轴组件1的稳定性,确保转轴组件1中扭力长期的一致性,提高扭力的平衡。
当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时,第一弹性件64的会给予滑动件61反弹力使第二配合部62紧密抵接第一配合部51,同时反弹力可转化成第二配合部62给予第一配合部51一定的压力。由于第二配合部62与第一配合部51之间的摩擦力与压力呈正相关,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当摩擦力大于预设值,且第三转动件40停止转动时,第三转动件40不会相对转轴转动,滑动件61与第三转动件40固定不动,即第三转动件40处于稳定状态。稳定状态是指当第三转动件40停止转动时,第三转动件40不会由于自身重力、外力等原因,相对滑动件61回转,从而掉落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在第一弹性件64反弹力的作用下,滑动件61给予第三转动件40额外的压力,使第三转动件40与滑动件61之间的摩擦力大于预设值时,滑动件61不会相对于第三转动件40转动,从而固定第三转动件40,使第三转动件40实现悬停、自紧等功能。其中,预设值可以为第三转动件40的重力、或者第三转动件40受到的外力,例如柔性屏4弯折时产生的反弹力,电子设备2整机的重量等等。
另外,若想使第三转动件40继续转动,需要提供大于预设力的力以使第三转动件40从相对滑动件61静止的状态转变为相对滑动件61转动的状态。此时该力的一部分用于抵消上述过程产生的摩擦力,而剩余的部分则用于使第三转动件40继续转动。当提供大于预设力的外力后,可使第三转动件40继续转动,且滑动件61由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转为靠近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当滑动件61朝向靠近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且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时,由于此时第一弹性件64正在回复形变,第一弹性件64的反弹力减小,因此由第一弹性件64提供的压力减小,滑动件61对第三转动件40的摩擦力减小,此时只需要更小的力即可使第三转动件40转动,故使第三转动件40更容易转动,且在第一弹性件64反弹力的作用下,滑动件61加速朝向靠近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为下一次扭矩组件的悬停做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转轴组件1提供的扭矩与摩擦力有关,而在第三转动件40转动的过程中,摩擦力随着滑动件61相对于第一转轴60的滑动而改变。也可以理解为,随着滑动件61改变第一弹性件64的状态,转轴组件1提供的扭矩可变大或者变小。
综上,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只使用凸轮实现悬停功能的结构,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51、第二配合部62及第一弹性件64的相互配合,可提供更大的摩擦力,提高了摩擦性能,实现悬停、自紧等功能。换句话说,当需要提供同等的摩擦力大小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配合部51、第二配合部62、以及第一弹性件64的尺寸更小,进而带动其他部件的尺寸也可相应减小,从而减小转轴组件1的整机尺寸,提高了转轴组件1结构的紧凑性,为其他部件节省空间。
请再次参考图17,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51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凸起510,第二配合部62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凸起620,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均具有波峰511。当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且第一凸起510的波峰511与第二凸起620的波峰511相接触时,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且使第二配合部62抵接第一配合部51。
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配合部62分别可包括多个第一凸起510与多个第二凸起620。对于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来说,均具有波峰511,当然除了波峰511外,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还具有波谷、及斜面。其中波峰511指的是凸起的最高点,波谷指的是凸起的最低点,斜面是指波峰511与波谷之间的侧面。
当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且第一凸起510的波峰511与第二凸起620的波峰511相接触时,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且使滑动件61抵接第三转动件40;当第三转动件40停止转动时,使得第三转动件40处于稳定状态。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仅需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可相互配合即可。
首先,当第三转动件40未相对于滑动件61转动时,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的配合状态为波峰511与波谷相对。然后,当第三转动件40相对于滑动件61转动时,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的配合状态为波峰511沿着斜面滑动,直至波峰511与波峰511相对,此时滑动件61相对于第三转动件40之间的间距最大,相应地,此时第一弹性件64的压缩程度最大,可提供最大的反弹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轴组件1的摩擦性能,提高悬停、自紧效果。接着,当第三转动件40在外力的作用下继续相对于滑动件61转动时,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的配合状态为波峰511继续沿着斜面滑动,直至波峰511与波谷相对,在这个过程中滑动件61相对于第三转动件4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相应地,此时第一弹性件64的压缩程度减弱,可提供的反弹力减小,由于摩擦力减小,使第三转动件40更容易转动。最终,第一凸起510与第二凸起620将重复上述运动,为下一次转轴组件1的悬停做准备。
另外,由于当波峰511与波峰511相对时,转轴组件1可实现悬停,因此凸起的数量、位置、及大小可决定悬停的角度。例如,当第一配合部51的第一凸起510为6个,且第一凸起510均匀间隔分布时,第三转动件40相对于滑动件61每转动60°,转轴组件1可实现悬停。
请参考图18,图1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第二转轴65与第二弹性件66,第二转轴65贯穿其余的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中的至少一者,并连接基座10,滑动件61套设于第二转轴65,阻挡件63固定于第二转轴65,第二弹性件66套设于第二转轴65且设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之间。当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时,第二弹性件66处于压缩状态使第二配合部62抵接第一配合部51。
转轴组件1除了第一转轴60与第一弹性件64外,还可包括第二转轴65与第一弹性件64。其中第二转轴65通常连接在基座10上,并用于使其他部件套设或固定在第二转轴65上,或者第二转轴65贯穿其他部件以实现多个部件的装配,使多个部件相配合。第二转轴65可贯穿其余的同步件50与第三转动件40中的至少一者,换句话说,当两个第三转动件40与同步件50中只有部分设有第一配合部51时,第一转轴60可贯穿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部件,此时第二转轴65便可用于贯穿剩余的没有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部件。如图18所示,两个同步件50上设有第一配合部51,第一转轴60贯穿两个同步件50,第二转轴65贯穿两个第三转动件40。
并且,本实施方式还可使滑动件61套设第二转轴65,阻挡件63固定于第二转轴65,因此可使第二弹性件66套设第二转轴65并设于阻挡件63与滑动件61之间,从而实现第二弹性件66的装配。
从上述内容可知,第三转动件40转动可使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转动,从而使第一弹性件64处于压缩状态。由于滑动件61也套设于转轴,因此滑动件61朝向远离第三转动件40的方向滑动时也同样可抵接并压缩第二弹性件66,使第二弹性件66也同样压缩。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弹性件66的压缩与第一弹性件64的压缩作用相同,都可利用其反弹力来使第二配合部62紧密抵接第一配合部51,通过第二配合部62给予第一配合部51一定的正压力,从而提高滑动件61与第三转动件4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悬停效果。换句话说可以进一步减小转轴组件1的尺寸。
可选地,第二弹性件66具有预压缩状态。预压缩状态在上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9-图20,图1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第一配合部,以及摩擦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摩擦件67,摩擦件67设于阻挡件63背离基座10的一侧。第一转轴60的至少部分外周侧设有扁位结构600,摩擦件67、及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同步件50或第三转动件40均套设于扁位结构600处,使得第一配合部51转动能够带动第一转轴60与摩擦件67转动。
摩擦件67通常用于提供摩擦力,并且,摩擦件67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等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材料,且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摩擦件67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仅需可提供弹性件的摩擦力即可。摩擦件67套设于第一转轴60,即摩擦件67具有孔洞,第一转轴60贯穿该通孔810。
上述提及的“扁位结构600”指的是第一转轴60的周向的形状若为圆形,则套设于第一转轴60的部件难与第一转轴60进行固定,因此可通过各种工艺(例如铣削加工)将圆形加工成其他形状从而在转动件的转动过程中实现固定或者夹紧。因此扁位结构600可以为理解为周向形状为非圆形的结构。可选地,扁位结构600在周向的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等。可选地,扁位结构600由圆柱形的第一转轴60开设限位槽形成,从而使至少部分圆柱形的第一转轴60变为椭圆形或者类长方形。扁位结构600用于限定其他部件的周向运动,使其他部件与第一转轴60相对静止,即第一转轴60转动时也会带动其他部件一同转动。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扁位结构600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仅需可限定其他部件的径向运动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中,第一转轴60与扁位结构600是一体成型的部件,但为方便理解,人为地将第一转轴60与扁位结构600进行了不同的命名。
在本实施方式中,摩擦件67与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同步件50或第三转动件40均套设于第一转轴60的扁位结构600处。可以理解为,摩擦件67与第三转动件40或同步件50的通孔810形状与扁位结构600相对应,以使摩擦件67与第三转动件40或同步件50固定于第一转轴60上。即当设有第一配合部51的第三转动件40或同步件50转动时可带动第一转轴60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60与摩擦件67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滑动件61孔洞的形状为圆形,与扁位结构600的形状不匹配,即滑动件61与扁位结构600之间具有间隙,故滑动件61可相对第一转轴60转动。
由于摩擦件67设于阻挡件63背离基座10的一侧,当摩擦件67随着第一转轴60同步转动时,摩擦件67将与阻挡件63相互摩擦,从而产生周向的摩擦力。当第一弹性件64的一端给予滑动件61反弹力时,第一弹性件64的另一端也给予阻挡件63反弹力,从而使阻挡件63给予摩擦件67压力。随着第一弹性件64压缩量增加,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周向摩擦力也不断增加,可进一步提高转轴组件1的悬停、自紧效果,使本实施方式的转轴组件1的尺寸可进一步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轴组件1结构的紧凑性。
请一并参考图21-图22,图2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部分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1还包括安装件68,安装件68固定于第一转轴60并设于阻挡件63背离基座10的一侧;转轴组件1包括两个摩擦件67,一个摩擦件67设于阻挡件63与安装件68之间,另一个摩擦件67设于安装件68背离阻挡件63的一侧。
安装件68固定于第一转轴60通常用于使转轴组件1与其他部件连接,装配等。安装件68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等,且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安装件68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仅需可使转轴组件1与其他部件连接即可。可选地,本实施方式的安装件68具有安装孔。其他部件例如装饰件可利用安装孔与螺钉和转轴组件1进行连接。另外,当安装件68安装至其他部件上后可使安装件68保持静止状态,即安装件68并不会相对第一转轴60滑动或转动。
通过在安装件68的相对两侧设置各设置一个摩擦件67,当第一弹性件64压缩时其另一端的反弹力可给予两个摩擦件67,进一步提高摩擦力,使本实施方式的转轴组件1的尺寸可进一步减少,从而进一步提高转轴组件1结构的紧凑性。另外也是由于安装件68的存在使得阻挡件63可固定于第一转轴60上以对第一弹性件64进行限位。
请一并参考图23-图24,图2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转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4为图23的部分爆炸图。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60在阻挡件63背离基座10的一端的周侧设有卡扣槽601,转轴组件1还包括卡扣件69,部分卡扣件69设于卡扣槽601内。
卡扣件69通常用于限制其他部件的运动。卡扣件69套设于第一转轴60,卡扣件69位于摩擦件67背离阻挡件63的一侧。卡扣件69套设第一转轴60,即卡扣件69具有孔洞,第一转轴60贯穿该孔洞。卡扣件69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塑料、金属等,且本实施方式对提供的卡扣件69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任何形状的部件,仅需可限制其他部件的运动即可。可选地,卡扣件69可为轴卡。
本实施方式的卡扣件69设于卡扣槽601内,且位于摩擦件67背离阻挡件63的一侧,故卡扣件69进一步防止安装件68背离基座10一侧的摩擦件67掉落,提高转轴组件1的稳定性能。
请再次参考图4-图5,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2,包括柔性屏4、两个壳体3、及如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两个壳体3的至少部分分别设于转轴组件1的相对两侧,且壳体3转动连接转轴组件1中的第一转动件20,柔性屏4设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及两个壳体3的一侧。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2包括但不限于柔性屏4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本实施方式并不对电子设备2的种类进行限定。通过采用本申请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转轴组件1,可简化转轴组件1与电子设备2的结构,降低电子设备2的成本以及部件的数量,使电子设备2处于闭合状态时可呈现水滴屏的形态。
可选地,转轴组件1的数量为两个且呈轴对称设置于相对两侧,通过使两个转轴组件1与壳体3固定,保证两个转轴条件在转动过程中角度保持一致,实现联动。
请再次参考图1,图25-图28,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去除柔性屏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的爆炸图。图2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图2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图8沿B-B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还包括设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之间的第一支撑件80,用于抵接柔性屏4,电子设备2具有第一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排列方向的展开状态,当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一个第一转动件20朝向靠近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的一侧设有凸起部23,第一支撑件80抵接凸起部23。凸起部23转动能够使第一支撑件80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移动,且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后第一支撑件80与凸起部23相分离。
第一支撑件80用于抵接柔性屏4,提高柔性屏4的机械强度并且在电子设备2的运动过程中还可进一步控制水滴屏的形态。本实施方式对于第一支撑件80的材质、形状、结构并不进行限定,只要能使第一支撑件80抵接柔性屏4即可。并且可使第一支撑件80设于两个连接部22之间,降低整机厚度。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转轴组件1结构简单,因此也可相应简化第一支撑件80的结构。
当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一个第一转动件20朝向靠近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的一侧设有凸起部23,该凸起部23亦可看做上述内容中用于与基座10转动了连接的连接部22,即连接部22朝向另一个第一转动件20凸出于装配部21的部分。可选地,凸起部23与第一转动件20为一体式结构,凸起部23与第一转动件20可通过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对凸起部23与第一转动件20进行了不同的命名。
两个凸起部23均朝向中间凸出,因此可利用凸出部来抵接第一支撑件80,保持第一支撑件80的稳定性,此时柔性屏4也可平稳地放置于第一支撑件80上。随后当电子设备2从展开状态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由于壳体3转动会带动第一转动件20相对基座10转动,因此凸起部23也会随同转动。并且对于处于中间位置的凸起部23来说,壳体3朝向转动,凸起部23会沿远离柔性屏4的方向转动,即朝下转动。因此当凸起部23向下转动时会使第一支撑件80由于自身重力或者存在其他部件配合的原因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移动。当凸起部23转动一定角度时,第一支撑件80可抵接基座10,此时第一支撑件80的位置便固定不同。当凸起部23继续转动时凸起部23便于第一支撑件80相分离,从此凸起部23的转动便不会再影响到第一支撑件80的位置关系。
从柔性屏4的角度来说,当电子设备2从展开状态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中,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均会转动,因此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会挤压柔性屏4,使得柔性屏4由于自身的重力以及挤压原因其下端会朝下凸出,即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凸出。因此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时,由于柔性屏4抵接第一支撑件80,第一支撑件80便可控制柔性屏4下端的位置。所以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的位置来控制柔性屏4下端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控制水滴屏的形状。
并且,水滴屏形成后,会存在两种外折区域,一种是壳体3与第一转动件20之间的外弯折区,另一种使第一转动件20与第一支撑件80之间的内弯折区。其中外弯折区的柔性屏4受拉应力,内弯折区的柔性屏4受压应力,因此本申请可通过调整壳体3,第一转动件20,以及第一支撑件80在电子设备2处于闭合状态时的位置来调整水滴屏的形状与受力的大小。
可选地,基座10靠近第一支撑件80的一侧设有限位槽,当第一支撑件80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移动时,至少部分第一支撑件80能够设于限位槽内,且抵接限位槽的槽壁。本实施方式可通过在基座10上开设限位槽来调整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的位置,从而调整水滴屏的形状与受力大小。
请参考图29,图2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C-C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还包括设于第一支撑件80背离柔性屏4一侧、且连接第一支撑件80的支架71、以及设于支架71与基座10之间的第三弹性件72。当凸起部23转动时,第三弹性件72处于形变状态,使得第三弹性件72通过反弹力带动第一支撑件80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移动。
除了第一支撑件80外,还可增设支架71与第三弹性件72。其中支撑架用于装设第三弹性件72。支架71可设于第一支撑件80背离柔性屏4的一侧,即支架71可设于第一支撑件80的下方,至于支架71与基座10的位置关系,本申请后文将详细介绍。支架71还可连接第一支撑件80,且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支架71与基座10之间。第三弹性件72可以为螺旋弹簧、涡卷弹簧、板弹簧、碟形弹簧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件72也可以为其他具有弹性的物体,例如弹性泡棉、海绵、由各种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制品等等。可选地,支架71与第一支撑件80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可拆卸连接。当支架71与第一支撑件80为可拆卸连接时,可通过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等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第一转动件20转动时,凸起部23会朝向远离柔性屏4的方向转动,即向下转动。由于在凸起转动时第三弹性件72处于形变状态。这里提及的形变状态指的是第三弹性件72处于压缩状态或拉伸状态。形变状态的第三弹性件72会给予支架71反弹力并传给第一支撑件80,使得第一支撑件80在反弹力的带动下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支撑件80紧贴凸起部23向下运动,直至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因此通过支架71,第三弹性件72可使得第一支撑件80在反弹力的作用下实现第一支撑件80抵接于基座10上,提高了第一支撑件80运动过程的稳定性。
可选地,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支架71与第一支撑件80之间,当凸起部23转动时,第三弹性件72处于压缩状态。此时当凸起部23转动时第三弹性件72会向下推支架71使支架71向下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80向下运动。或者,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支架71背离第一支撑件80的一侧,当凸起部23转动时,第三弹性件72处于拉伸状态。此时当凸起部23转动时第三弹性件72会向下拉支架71使支架71向下运动,进而带动第一支撑件80向下运动。本实施方式仅以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支架71与第一支撑件80之间进行示意性说明。
请再次参考图29,本实施方式中,基座10在背离开设转动空间11的一侧设有收容空间12,至少部分支架71与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收容空间12内,且第三弹性件72装设于收容空间12的内壁上。
本实施方式可在基座10开设转动空间11的另一侧开设收容空间12,即在基座10的下侧开设收容空间12。换句话说,在基座10背离柔性屏4的一侧开设收容空间12。并使至少部分支架71与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收容空间12内,且第三弹性件72装设于收容空间12的内壁上,从而降低电子设备2的整机厚度,使电子设备2的结构更紧凑。本实施方式仅以全部支架71与第三弹性件72设于收容空间12内进行示意性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件72以预形变状态设于支架71与基座10之间,且当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时,第三弹性件72仍然具有形变状态。
其中预形变状态指的是凸起部23还未转动时,此时第三弹性件72的初始状态;以及第一支层间抵接基座10时第三弹性件72的状态。当第三弹性件72还未转动时此时就已经具有形变状态,可使第一支撑件80紧密抵接凸起部23,提高第一支撑件80的稳定性。当第一支撑件80在朝向靠近基座10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三弹性件72的形变会逐渐释放。而本实施方式使就算当第一支撑件80抵接基座10时,第三弹性件72仍然具有形变状态,从而使得第一支撑件80紧密抵接基座10,进一步提高第一支撑件80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考图26与图30,图3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件与转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还包括固定于第一转动件20的第二支撑件80,第二支撑件80包括滑动连接的支撑部分81与滑动部分82,支撑部分81连接第一转动件20,滑动部分82用于连接柔性屏4,电子设备2具有第一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排列方向的展开状态,当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滑动部分82的滑动方向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排列方向。
电子设备2除了第一支撑件80外还可增设第二支撑件80,使第二支撑件80连接于第一转动件20上,因此第一转动件20转动的角度即为第二支撑件80转动的角度。对于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等其他连接方式。当第二支撑件80固定连接第一转动件20时,第二支撑件80与第一转动件20为一体式结构,即第二支撑件80与第一转动件20通过同一道工序制备而成,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为地将第二支撑件80与第一转动件20进行了不同的命名。当第二支撑件80可拆卸连接第一转动件20时,可通过螺钉或卡扣等方式进行连接。
其中,第二支撑件80与第一支撑件80的作用相同,均用于支撑柔性屏4。但第二支撑件80与第一支撑件80不同是,柔性屏4抵接于第一支撑件80,柔性屏4连接第二支撑件80。对于第二支撑件80来说包括滑动连接的支撑部分81与滑动部分82,支撑部分81连接第一转动件20,滑动部分82用于连接柔性屏4。即滑动部分82可在支撑部分81上进行滑动,换句话说,柔性屏4可在支撑部分81上进行滑动,且在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滑动方向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排列方向。可选地,柔性屏4可通过背胶粘接于滑动部分82与壳体3。
当柔性屏4转动时,由于柔性屏4包括不同的层结构,且不同层的材质、结构不同,导致柔性屏4会产生内应力。因此通过柔性屏4连接滑动部分82,当柔性屏4产生内应力时,内应力会带动柔性屏4连接的滑动部分82进行滑动,缓解柔性屏4因形变产生的应力进而减弱由应力引起的折痕,对柔性屏4进行缓冲,防止柔性屏4损坏,提高柔性屏4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对支撑部分81与滑动部分82的形状、结构、材质等进行限定,只要能实现支撑与滑动的作用即可。
可选地,支撑部分81设有滑动槽,滑动部分82设于滑动槽内,且滑动部分82靠近柔性屏4一侧的表面与支撑部分81靠近柔性屏4一侧的表面齐平,从而提高第二支撑件80的平整性。
可选地,转轴组件1与第二支撑件80对称分布,使得其呈对称分布的部件可以共用,降低设计难度,降低量产成本,可实现模块化生产,生产效率高、有利于零件可靠性管控。
可选地,由于本实施方式可转轴组件1的结构简单,因此可相应简化第二支撑件80的结构。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粉末冶金等复杂工艺制备出的结构复杂的第二支撑件80,本实施方式仅需通过冲压工艺即可得到第二支撑件80,降低了成本。
请参考图31,图31为图30中沿D-D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分81具有通孔810,滑动部分82包括第一部821、第二部822、及第三部823,第一部821与第二部822设于支撑部分81的相对两侧,第一部821用于连接柔性屏4,第二部822的尺寸大于通孔810的尺寸,第三部823贯穿通孔810连接第一部821与第二部822。通过使第二部822的尺寸大于通孔810的尺寸,从而防止滑动部分82与支撑部分81分离,提高了滑动部分82与支撑部分81的连接性能。
请一并参考图图26与图32,图3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中图4沿A-A方向的部分截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2还包括装饰件90,装饰件90具有装设空间91,至少部分转轴组件1设于装设空间91内;电子设备2具有第一转动件2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两个第一转动件20的排列方向的展开状态,当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壳体3围设形成容置空间92,装饰件90设于容置空间92内。
装饰件90主要用于使转轴组件1装配于装饰件90上,例如可将基座10、安装件68等部件固定于装饰件90上以提供装配基础。同时装饰件90还可使至少部分转轴组件1设于装设空间91内,从而对转轴组件1起到保护,遮挡等作用,提高电子设备2的安全性能与外观性能。本实施方式并不对装饰件90的形状、结构、材质等进行限定,只要能起到装配的作用即可。并且当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两个壳体3可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92,装设件设于容置空间92内,从而使电子设备2处于展开状态时从外观上无法观察到装饰件90的存在,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2的外观性能。只有当壳体3转动时两个壳体3相分离才会使装饰件90露出。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2)

1.一种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与两个壳体,所述转轴组件包括基座、及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转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连接端用于转动连接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转动件用于和可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的所述壳体共同承载所述柔性屏;
在平行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第二转动轴线的排列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之间;所述转轴组件具有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的距离的闭合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轴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在垂直于两个所述第二转动轴线的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二转动轴线相较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壳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具有用于装配所述柔性屏的装配面,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转动件设于靠近与所述装配面相背离的表面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一侧设有转动空间,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装配部、及设于所述装配部一侧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具有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装配部具有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连接部的外周侧壁设有第一转动部,所述转动空间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基座。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三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的第三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转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基座,另一端用于滑动连接所述壳体或者所述第二转动件,以在所述壳体的转动下带动所述第三转动件转动且还相对所述壳体或所述第二转动件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同步件,所述同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一个所述第三转动件,另一端转动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三转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件与所述第三转动件设于所述基座的同一侧,且所述同步件与所述第三转动件中的至少一者在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部、及设有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所述同步件或所述第三转动件,且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基座;
滑动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设于所述第一配合部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滑动件靠近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一侧设有第二配合部;
阻挡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且设于所述滑动件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以及
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设于所述阻挡件与所述滑动件之间;
所述第三转动件用于在所述壳体的转动下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配合部转动,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配合使所述滑动件朝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三转动件的方向滑动;当所述滑动件朝向远离所述第三转动件的方向滑动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使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所述第一配合部;以使当所述第三转动件停止转动时,所述第三转动件处于稳定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配合部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均具有波峰;
当所述滑动件朝向远离所述第三转动件的方向滑动,且所述第一凸起的波峰与所述第二凸起的波峰相接触时,所述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且使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所述第一配合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以预压缩状态设于所述滑动件与所述阻挡件之间。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第二转轴与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转轴贯穿其余的所述同步件与所述第三转动件中的至少一者,并连接所述基座,所述滑动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阻挡件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且设于所述阻挡件与所述滑动件之间;
当所述滑动件朝向远离所述第三转动件的方向滑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使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所述第一配合部。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摩擦件,所述摩擦件设于所述阻挡件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
所述第一转轴的至少部分外周侧设有扁位结构,所述摩擦件、及设有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所述同步件或所述第三转动件均套设于所述扁位结构处,使得所述第一配合部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摩擦件转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并设于所述阻挡件背离所述基座的一侧;所述转轴组件包括两个所述摩擦件,一个所述摩擦件设于所述阻挡件与所述安装件之间,另一个所述摩擦件设于所述安装件背离所述阻挡件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在所述阻挡件背离所述基座的一端的周侧设有卡扣槽,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卡扣件,部分所述卡扣件设于所述卡扣槽内。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两个壳体、及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转轴组件,两个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分别设于所述转轴组件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组件中的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柔性屏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及两个所述壳体的一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之间的第一支撑件,用于抵接所述柔性屏,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排列方向的展开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一个所述第一转动件朝向靠近另一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所述凸起部;
所述凸起部转动能够使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所述基座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凸起部相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背离所述柔性屏一侧、且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的支架、以及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基座之间的第三弹性件;
当所述凸起部转动时,所述第三弹性件处于形变状态,使得所述第三弹性件通过反弹力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件朝向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移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在背离开设所述转动空间的一侧设有收容空间,至少部分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三弹性件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且所述第三弹性件装设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壁上。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件以预形变状态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基座之间,且当所述第一支撑件抵接所述基座时,所述第三弹性件仍然具有所述形变状态。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滑动连接的支撑部分与滑动部分,所述支撑部分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滑动部分用于连接所述柔性屏,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排列方向的展开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滑动部分的滑动方向平行于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排列方向。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分具有通孔,所述滑动部分包括第一部、第二部、及第三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设于所述支撑部分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部用于连接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部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所述第三部贯穿所述通孔连接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装饰件,所述装饰件具有装设空间,至少部分所述转轴组件设于所述装设空间内;所述电子设备具有所述第一转动件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两个所述第一转动件的排列方向的展开状态,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两个所述壳体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装饰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CN202111683486.XA 2021-12-31 2021-12-31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4122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3486.XA CN116412204A (zh) 2021-12-31 2021-12-31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PCT/CN2022/127108 WO2023124458A1 (zh) 2021-12-31 2022-10-24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3486.XA CN116412204A (zh) 2021-12-31 2021-12-31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12204A true CN116412204A (zh) 2023-07-11

Family

ID=86997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83486.XA Pending CN116412204A (zh) 2021-12-31 2021-12-31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12204A (zh)
WO (1) WO20231244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23266U (zh) * 2016-03-07 2016-06-0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之鉸接組件
WO2020210987A1 (en) * 2019-04-16 2020-10-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Hinge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2375556B1 (ko) * 2019-04-30 2022-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힌지 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0784570B (zh) * 2019-10-29 2021-04-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751951B (zh) * 2019-10-29 2022-03-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3024132U (zh) * 2020-06-29 2021-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911033B (zh) * 2021-01-20 2023-07-18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旋转屏转轴结构及旋转屏
CN113452819A (zh) * 2021-06-29 2021-09-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柔性显示装置
CN113572875A (zh) * 2021-07-24 2021-10-29 上海富驰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屏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24458A1 (zh) 2023-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6997B2 (en) Rotating shaft mechanism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21007909A1 (zh) 一种可弯折装置
CN114321596B (zh) 折叠机构、电子设备
US11762430B2 (en) Structure of hinge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7493675B2 (en) Multi-section hinge mechanism
CN112153179B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15388085B (zh) 电子设备和折叠装置
CN111770223A (zh)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1741963U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412204A (zh) 转轴组件、电子设备
CN113266635A (zh) 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内折叠铰链
CN112178042A (zh) 一种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WO2023071978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708613B (zh) 可折叠机构和可折叠终端
CN115306817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6263182A (zh) 扭矩组件、转轴套件、以及电子设备
CN116412203A (zh) 扭矩模组、转轴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7152619U (zh) 一种应用于移动终端的内折叠铰链
CN214617469U (zh) 一种转动机构、智能终端支架及智能终端
WO2024027423A1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217784008U (zh) 转动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6447214A (zh) 折叠机构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7128238A (zh) 折叠机构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3001105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201648A (zh)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