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84015B -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84015B
CN116384015B CN202310652722.4A CN202310652722A CN116384015B CN 116384015 B CN116384015 B CN 116384015B CN 202310652722 A CN202310652722 A CN 202310652722A CN 116384015 B CN116384015 B CN 116384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inated plate
coordinate system
strain
stres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527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84015A (zh
Inventor
李龙
贾林江
苏向宇
李鑫
邵红艳
王梅
何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ECC Sichuan Gas Turbin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AECC Sichuan Gas Turbin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CC Sichuan Gas Turbin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AECC Sichuan Gas Turbin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106527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840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84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4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84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4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6Matrix or vector computation, e.g. matrix-matrix or matrix-vector multiplication, matrix factoriz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60/00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or phenomena associated with their design, synthesis, processing, characterisation or utilis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3/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application field
    • G06F2113/26Composi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Algebr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属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技术领域,具体包括:获取层合板结构中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根据层合板结构的设计方案,获取层合板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和几何结构参数;按照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特征将层合板结构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层合板结构的结构几何参数,获取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建立层合板结构整体的三维模型,将层合板结构的整体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将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作为材料本构参数赋予到对应的区域上;开展有限元求解;获得层合板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本申请的处理方案,提升了分析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军民产品对于功能、性能、可靠性等的不断追求,鉴于复合材料结构具有低密度、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可设计等特点,其在军、民用领域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由于复合材料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匀性,材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针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设计 无法像均质材料一样完全采用宏观的本构设计方法开展,必须针对复合材料应用部位的结构特点和受载情况进行强度设计。目前工程上,针对复合材料结构的强度设计,大多基于层合板结构理论,将单层板作为基本设计单元进行建模,基于层合板结构首层破坏准则(FPF)和最终层破坏准则(LPF)或有限元方法进行强度设计,随着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其应用的部位也越来越多,结构及载荷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基于首层和最终层破坏的设计方法准确性有限,同时有限元分析方法中面对结构的减层及金属-复合材料混合结构建模复杂,很难真实模拟到实际的边界条件,给复合材料的强度设计带来极大困难。此外,用于学术研究的程序因计算精度及计算成本等原因,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发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升了分析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包括:
步骤一,根据层合板结构的选材,获取层合板结构中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
步骤二,根据层合板结构的设计方案,获取层合板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和几何结构参数;
步骤三,按照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特征将层合板结构划分为若干区域;
步骤四,根据步骤一和步骤二获取得到的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层合板结构的结构几何参数,获取步骤三中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
步骤五,建立层合板结构整体的三维模型,将层合板结构的整体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将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作为材料本构参数赋予到对应的区域上;
步骤六,开展有限元求解;
步骤七,获得层合板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
可选的,所述分析方法还包括:
步骤八,建立层合板结构关注部位的细观结构模型;
步骤九,根据步骤七的变形分析结果获取细观结构模型边界的力边界条件或位移边界条件;
步骤十,将步骤九的力边界条件或位移边界条件映射到子模型边界上;
步骤十一,对子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关注部位的强度分析结果。
可选的,所述获取步骤四中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层合板结构界面的面外应力连续和层板界面的面内应变连续的基本假设,构建任意层材料与均质层板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
借助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
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
结合层合板结构中每一单层板的材料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材料的等效刚度矩阵;
借助求解得到的等效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等效柔度矩阵;
根据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工程有效弹性常数。
可选的,基于层合板结构界面的面外应力连续和层板界面的面内应变连续的基本假设,构建任意层材料与均质层板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具体包括:
假设面外应力均匀且等于均质层板中的相应应力,建立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
其中: x-y-z为定义的层板方向,k为层合板结构中的任意层,为第k层yz方向的应力,/>为第k层xz方向的应力,/>为第k层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y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x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z方向的应力;
假设面内应变均匀且等于均质层板中的相应应变,建立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
其中,为第k层x方向的应变,/>为第k层y方向的应变,/>为第k层xy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x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y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xy方向的应变。
可选的,借助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的步骤包括:
其中,上标为层合板结构中的任意层,/>为x方向的应力,/>为y方向的应力,为z方向的应力,/>为yz方向的应力,/>为xz方向的应力/>为xy方向的应力,/>为x方向的应变,/>为y方向的应变,/>为z方向的应变,/>为yz方向的应变,/>为xz方向的应变,/>为xy方向的应变,/>为第/>层的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第/>层的单层板的刚度矩阵;
其中,为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
、/>、/>、/>、/>、/>、/>、/>和/>定义式如下:
其中,为单层板的刚度矩阵,E1、E2和E3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1、2和3方向的弹性模量,G23、G13和G12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23、13和12方向的剪切模量,/>、/>、/>、/>、/>分别为23、32、31、13、12和21方向的泊松比;
简化上式可得到,其中,/>为第/>层的层板均质化后的刚度矩阵。
可选的,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的具体步骤包括:
简化得到
其中,为转换矩阵,/>为面内应力/>,/>为面外应力/>,/>为面内应变/>,/>为面外应变/>,/>为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耦合刚度矩阵,/>为弯曲刚度矩阵;
可选的,结合层合板结构中每一单层板的材料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材料的等效刚度矩阵;借助求解得到的等效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等效柔度矩阵;根据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工程有效弹性常数的步骤包括:
结合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得到:
其中,为面内平均应变,/>为面外平均应变,/>为面内平均应力,/>为面外平均应力;
则对于厚度为t,层数为的层合板结构,沿层合板结构厚度方向的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为
其中,代表第k层的厚度;
可得,N层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借用转换矩阵[P],记,其中,/>为x-y-z坐标系下的材料刚度矩阵,/>为x-y-z坐标系下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x-y-z坐标系下耦合刚度矩阵;/>为x-y-z坐标系下弯曲刚度矩阵,重排层合板结构的各应力参量,则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其中,为层板均质化后的刚度矩阵,求取/>逆矩阵,可得层合板均质化后的柔度矩阵,进而可得到层合板材料的三维等效工程弹性常数:
其中,为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即为要求得的工程弹性常数,/>为弯矩与曲率之间的耦合系数,/>为拉伸与扭转耦合系数,为剪切与弯曲之间的耦合系数,/>为面外剪切耦合系数。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中采用三维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大幅降低了计算的规模,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复合材料结构不同部位刚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保证了分析结果的精度;
本申请通过将宏观的层合板的位移结果映射到关注部位,并进行子模型求解,可以得到精准的分析结果,可通过此方法从材料细观、微观层面对结构的损伤进行判断,为复合材料的强度分析结果提供依据;
本申请能够适用于通用商业有限元软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从而促进复合材料多尺度分析方法在工程材料计算领域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包括:
步骤一,根据层合板结构的选材,获取层合板结构中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
步骤二,根据层合板结构的设计方案,获取层合板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和几何结构参数;铺层设计结果包括铺层顺序、铺层角度、铺层区域范围。
步骤三,按照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特征将层合板结构划分为若干区域。
步骤四,根据步骤一和步骤二获取得到的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层合板结构的结构几何参数,获取步骤三中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
步骤五,建立层合板结构整体的三维模型,将层合板结构的整体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将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作为材料本构参数赋予到对应的区域上。
步骤六,开展有限元求解,有限元求解的过程具体包括有限元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实际服役工况载荷加载,有限元求解。
步骤七,获得层合板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
本申请的分析方法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中采用三维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大幅降低了计算的规模,同时又充分考虑了复合材料结构不同部位刚度对结构响应的影响,保证了分析结果的精度。同时,本申请的方法通过商业有限元软件实现,从而增加了其通用性,使其能够更好的解决大规模的工程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步骤三中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层合板结构界面的面外应力连续和层板界面的面内应变连续的基本假设,构建任意层材料与均质层板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
借助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
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
结合层合板结构中每一单层板的材料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材料的等效刚度矩阵。
借助求解得到的等效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等效柔度矩阵。
根据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工程有效弹性常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的具体步骤包括:
假设面外应力均匀且等于均质层板中的相应应力,建立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
其中: x-y-z为定义的层板方向,k为层合板结构中的任意层,为第k层yz方向的应力,/>为第k层xz方向的应力,/>为第k层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y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x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z方向的应力。
假设面内应变均匀且等于均质层板中的相应应变,建立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
其中,为第k层x方向的应变,/>为第k层y方向的应变,/>为第k层xy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x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y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xy方向的应变。
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
其中,上标为层合板结构中的任意层,/>为x方向的应力,/>为y方向的应力,为z方向的应力,/>为yz方向的应力,/>为xz方向的应力/>为xy方向的应力,/>为x方向的应变,/>为y方向的应变,/>为z方向的应变,/>为yz方向的应变,/>为xz方向的应变,/>为xy方向的应变,/>为第/>层的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第/>层的单层板的刚度矩阵。
其中,为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
、/>、/>、/>、/>、/>、/>、/>和/>定义式如下:
。/>
其中,为单层板的刚度矩阵,E1、E2和E3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1、2和3方向的弹性模量,G23、G13和G12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23、13和12方向的剪切模量,/>、/>、/>、/>、/>分别为23、32、31、13、12和21方向的泊松比。
简化上式可得到,其中,/>为第/>层的层板均质化后的刚度矩阵。
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
;/>
简化得到
其中,为转换矩阵,/>为面内应力/>,/>为面外应力/>,/>为面内应变/>,/>为面外应变/>,/>为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耦合刚度矩阵,/>为弯曲刚度矩阵。
结合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得到:
其中,为面内平均应变,/>为面外平均应变,/>为面内平均应力,/>为面外平均应力。
则对于厚度为t,层数为的层合板结构,沿层合板结构厚度方向的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为:/>
其中,代表第k层的厚度;
可得,N层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借用转换矩阵[P],记,其中,/>为x-y-z坐标系下的材料刚度矩阵,/>为x-y-z坐标系下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x-y-z坐标系下耦合刚度矩阵;/>为x-y-z坐标系下弯曲刚度矩阵,重排层合板结构的各应力参量,则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三维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可直接得到:
其中,为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即为要求得的工程弹性常数。/>为弯矩与曲率之间的耦合系数,/>为拉伸与扭转耦合系数,为剪切与弯曲之间的耦合系数,/>为面外剪切耦合系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析方法还包括:
步骤八,建立层合板结构关注部位的细观结构模型,
步骤九,根据步骤七的变形分析结果获取细观结构模型边界的力边界条件或位移边界条件;
步骤十,将步骤九的力边界条件或位移边界条件映射到子模型边界上,
步骤十一,对子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关注部位的强度分析结果。
本申请通过将宏观的层合板结构的位移结果映射到关注部位,并进行子模型求解,可以得到精准的分析结果,可通过本申请的分析方法从材料细观、微观层面对结构的损伤进行判断,为复合材料的强度分析结果提供依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以某复合材料带孔平板试验件强度评估为例,按照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根据结构选材,获取单层板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带孔平板试验件单层板材料为Epoxy Carbon UD (230 GPa) Prepreg,其力学性能见表1。
表1Epoxy Carbon UD (230 GPa) Prepreg弹性参数
根据结构设计方案,获取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包括铺层顺序、铺层角度、铺层区域范围等。开孔平板试验件的铺层方案为(45/90/-45/0) s,其铺设区域为整个试验件区域内。
基于层合板结构刚度分析方法,获取试验件的等效工程弹性参数:
基于层合板结构界面的面外应力连续和层板界面的面内应变连续的基本假设,构建任意层材料与均质层板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
借助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
、/>、/>、/>、/>、/>、/>、/>和/>定义式如下:
其中,1-2-3为材料坐标系下的主方向,x-y-z为定义的层板材料坐标系;
其中,为单层板的刚度矩阵,E1、E2和E3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1、2和3方向的弹性模量,G23、G13和G12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23、13和12方向的剪切模量,/>、/>、/>、/>、/>分别为23、32、31、13、12和21方向的泊松比;
简化上式可得到,其中,/>为第/>层的层板均质化后的刚度矩阵。
以45°层为例,单层板的刚度矩阵为:
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
;/>
简化得到
其中,为转换矩阵,/>为面内应力/>,/>为面外应力/>,/>为面内应变/>,/>为面外应变/>,/>为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耦合刚度矩阵,/>为弯曲刚度矩阵;
结合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得到:/>
则对于厚度为t,层数为的层合板结构,沿层合板结构厚度方向的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为:
其中,代表第k层的厚度;
可得,层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借用转换矩阵[P],记,重排层合板结构的各应力参量,则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三维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可直接得到:
通过以上得到层合板结构的刚度矩阵为:
则开孔平板试验件所在铺层下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如表2。
表2 开孔平板试验件所在铺层下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
将开孔平板试验件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在导入时,试验件厚度为层合板结构实际总厚度。
对不同复合材料结构部位赋予通过获得的不同等效工程弹性常数;在本例中,由于层合板结构整个区域内,铺层区域及铺层方案均一致,因此整个区域均赋表2所示的工程弹性常数。
开展有限元求解。具体包括有限元网格划分,边界条件设置,实际服役工况载荷加载,有限元求解;在本例中,有限元网格采用带中节点高阶单元,由于此阶段分析的目的是为反映结构的变形结果,因此模型网格密度可适当加大,在本例中整个试验件网格控制为2mm,边界条件设置为固支试验件一侧,在另一侧施加轴向载荷10KN。
获得复合材料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根据上述的模型边界及载荷条件,求解获取开孔试验件的变形结果。此外,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建立层合板结构实际铺层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求解。二者分析结果保持一致。
建立复合材料结构关注部位的子结构模型。由于本实施例关注孔边的应力分布情况,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截取距孔中心4倍直径的距离作为子模型,在实际的工程结构中,可识别多处危险部位进行子模型求解,但应保证子模型的边界选取位置距关注位置较远,满足圣维南定理,以保证边界对分析结果无影响。
将获得的变形结果映射到建立的子模型边界上。
对子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关注部位的强度分析结果;本实施例中,对于子模型采用层合板结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建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

1.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根据层合板结构的选材,获取层合板结构中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
步骤二,根据层合板结构的设计方案,获取层合板结构的铺层设计结果和几何结构参数;
步骤三,按照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特征将层合板结构划分为若干区域;
步骤四,根据步骤一和步骤二获取得到的单层板的基本力学性能和层合板结构的几何结构参数,获取步骤三中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
步骤五,建立层合板结构整体的三维模型,将层合板结构的整体三维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将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作为材料本构参数赋予到对应的区域上;
步骤六,开展有限元求解;
步骤七,获得层合板结构的变形分析结果;
所述分析方法还包括:
步骤八,建立层合板结构关注部位的细观结构模型;
步骤九,根据步骤七的变形分析结果获取细观结构模型边界的力边界条件或位移边界条件;
步骤十,将步骤九的力边界条件或位移边界条件映射到子模型边界上;
步骤十一,对子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关注部位的强度分析结果;
所述获取步骤三中层合板结构不同区域的等效工程弹性常数的具体步骤包括:
基于层合板结构界面的面外应力连续和层板界面的面内应变连续的基本假设,构建任意层材料与均质层板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
借助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
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
结合层合板结构中每一单层板的材料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材料的等效刚度矩阵;
借助求解得到的等效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等效柔度矩阵;
根据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工程有效弹性常数;
基于层合板结构界面的面外应力连续和层板界面的面内应变连续的基本假设,构建任意层材料与均质层板之间的应力应变关系具体包括:
假设面外应力均匀且等于均质层板中的相应应力,建立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
其中: x-y-z为定义的层板方向,k为层合板结构中的任意层,为第k层yz方向的应力,/>为第k层xz方向的应力,/>为第k层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y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xz方向的应力,/>为均质层板z方向的应力;
假设面内应变均匀且等于均质层板中的相应应变,建立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
其中,为第k层x方向的应变,/>为第k层y方向的应变,/>为第k层xy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x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y方向的应变,/>为均质层板xy方向的应变;
借助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对于每层局部材料坐标系1-2-3,执行向层板坐标系x-y-z的转换的步骤包括:
其中,上标为层合板结构中的任意层,/>为x方向的应力,/>为y方向的应力,/>为z方向的应力,/>为yz方向的应力,/>为xz方向的应力,/>为xy方向的应力,/>为x方向的应变,/>为y方向的应变,/>为z方向的应变,/>为yz方向的应变,/>为xz方向的应变,/>为xy方向的应变,/>为第/>层的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第/>层的单层板的刚度矩阵;
其中,为单层板在材料主轴方向与层合板结构总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x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y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1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2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为材料主轴3方向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z轴夹角的余弦值;
、/>、/>、/>、/>、/>、/>、/>和/>定义式如下:
其中,为单层板的刚度矩阵,E1 、E2和E3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1、2和3方向的弹性模量,G23、G13和G12分别为材料坐标系下23、13和12方向的剪切模量,/>、/>、/>、/>、/>和/>分别为23、32、31、13、12和21方向的泊松比;
简化上式可得到,其中,/>为第/>层的层板均质化后的刚度矩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置换矩阵将层合板结构平面内参数与面外参数区分开的具体步骤包括:
简化得到
其中,为转换矩阵,/>为面内应力/>,/>为面外应力/>,/>为面内应变/>,/>为面外应变/>,/>为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耦合刚度矩阵,为弯曲刚度矩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层合板结构中每一单层板的材料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材料的等效刚度矩阵;借助求解得到的等效刚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等效柔度矩阵;根据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求解层合板结构的工程有效弹性常数的步骤包括:
结合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力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力的关系、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第k层的应变与层合板结构坐标系下平均应变的关系得到:
其中,为面内平均应变,/>为面外平均应变,/>为面内平均应力,/>为面外平均应力;
则对于厚度为t,层数为的层合板结构,沿层合板结构厚度方向的平均应力和平均应变为:
其中,代表第k层的厚度;
可得,层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借用转换矩阵[P],记,其中,/>为x-y-z坐标系下的材料刚度矩阵,/>为x-y-z坐标系下面内刚度矩阵;/>和/>均为x-y-z坐标系下耦合刚度矩阵;/>为x-y-z坐标系下弯曲刚度矩阵,重排层合板结构的各应力参量,则层合板结构的本构关系为:
其中,为层板均质化后的刚度矩阵,求取/>逆矩阵,可得层合板均质化后的柔度矩阵,进而可得到层合板材料的三维等效工程弹性常数:
其中,为层合板结构的柔度矩阵,/>、/>、/>、/>、/>、/>、/>、/>、/>即为要求得的工程弹性常数,/>为弯矩与曲率之间的耦合系数,/>为拉伸与扭转耦合系数,/>为剪切与弯曲之间的耦合系数,/>为面外剪切耦合系数。
CN202310652722.4A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Active CN1163840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52722.4A CN116384015B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52722.4A CN116384015B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4015A CN116384015A (zh) 2023-07-04
CN116384015B true CN116384015B (zh) 2023-09-15

Family

ID=86969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52722.4A Active CN116384015B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8401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33408A (ja) * 2007-11-30 2009-06-18 Nsk Ltd 転がり摺動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転動装置ならびにプーリ装置
CN106066913A (zh) * 2016-05-31 2016-11-02 西北工业大学 复杂复合材料结构等效材料性能多尺度计算方法
CN109241650A (zh) * 2018-09-25 2019-01-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跨尺度仿真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方法
CN110457734A (zh) * 2019-06-05 2019-11-15 东南大学 一种螺栓连接frp型材构件纤维铺层铺设方法及frp型材构件
CN110889253A (zh) * 2019-12-04 2020-03-17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方法
CN112163273A (zh) * 2020-09-26 2021-01-01 上海交通大学 复合材料梯形波纹夹芯圆柱壳的多尺度等效建模方法
CN115680784A (zh) * 2022-10-14 2023-02-03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层合结构树脂基复合材料叶片建模及计算方法
CN115879339A (zh) * 2022-11-29 2023-03-31 吉林大学 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角度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33408A (ja) * 2007-11-30 2009-06-18 Nsk Ltd 転がり摺動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転動装置ならびにプーリ装置
CN106066913A (zh) * 2016-05-31 2016-11-02 西北工业大学 复杂复合材料结构等效材料性能多尺度计算方法
CN109241650A (zh) * 2018-09-25 2019-01-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跨尺度仿真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方法
CN110457734A (zh) * 2019-06-05 2019-11-15 东南大学 一种螺栓连接frp型材构件纤维铺层铺设方法及frp型材构件
CN110889253A (zh) * 2019-12-04 2020-03-17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方法
CN112163273A (zh) * 2020-09-26 2021-01-01 上海交通大学 复合材料梯形波纹夹芯圆柱壳的多尺度等效建模方法
CN115680784A (zh) * 2022-10-14 2023-02-03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层合结构树脂基复合材料叶片建模及计算方法
CN115879339A (zh) * 2022-11-29 2023-03-31 吉林大学 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角度优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hree-Dimensional Effective Elastic Constants for Thick Laminates;C. T. SUN等;Journal of COMPOSITE MATERIALS;第22卷;第629-639页 *
复合材料厚层合板力学性能等效方法研究;江彬彬;王志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第04期);第63-66页 *
复合材料舰船全船有限元分析的建模方法研究;何凯;唐文勇;罗凯;贺远松;;中国舰船研究;第6卷(第05期);第83-88页 *
针刺炭/炭复合材料多尺度单胞模型及等效弹性参数计算;贾永臻;廖敦明;徐少斌;陈涛;嵇阿琳;白侠;;炭素技术;第36卷(第02期);第10-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4015A (zh)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sh et al. Computational damage mechanics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mathematical homogenization
Pingulkar et al. Free vibration analysi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eodorescu-Draghicescu et 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of some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laminates
CN107451307B (zh) 一种多尺度计算复杂复合材料结构等效刚度矩阵的方法
Reddy et al. Bending analysis of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CN110955941B (zh) 基于向量场的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设备
Guo et al. Multi-scale concurrent analysis for bio-inspired helicoidal CFRP laminates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Yu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macro-scale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3D orthogonal woven composites using a voxel-base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ng et al. Stacking sequence optimization of arbitrary quadrilateral laminated plates for maximum fundamental frequency by hybrid 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N111898295A (zh) 一种变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CN116384015B (zh) 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强度的分析方法
CN112163273B (zh) 复合材料梯形波纹夹芯圆柱壳的多尺度等效建模方法
Kumar et 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multistability of series-connected unsymmetric laminates
Robert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riaxial braided composite material properties for impact simulation
CN108197398B (zh) 一种预测基于空间群p4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失效的有限元方法
CN115879339A (zh) 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角度优化方法
Esmaeili et al. On the use of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for translaminar fracture of off-axis composite
CN114741744A (zh) 一种适用于针刺复合材料的细观建模及多尺度分析方法
Sorin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ubcell based modeling approach for modeling the architecturally dependent impact response of triaxially braided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Shao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sided-loop 2D woven laminated composites
Sedyono et al. Enumeration search method for optimisation of stacking sequence of laminated composite plates subjected to buckling
Komurcu et al. Towards composite suspension control arm: Conceptual design, structural analysis, laminate optimization, manufacturing, and experimental testing
CN112100744B (zh) 叠层板材集群孔试验系统
Prusty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free vibration behaviour of sandwich plates with natural-fibre-based laminated composite cores
CN112329315A (zh) 一种基于有限元的航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计算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