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5147A -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5147A
CN116365147A CN202310635184.8A CN202310635184A CN116365147A CN 116365147 A CN116365147 A CN 116365147A CN 202310635184 A CN202310635184 A CN 202310635184A CN 116365147 A CN116365147 A CN 116365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energy storage
area
films
stora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51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永锋
陈志雄
黄立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518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51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5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5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ationary device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储能电池和粘接层,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板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板,储能电池包括外包膜和外壳,外壳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每一侧板的外表面均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外包膜包覆第二区域,以使每一第一区域相对第二区域露出,外包膜包括两个第一膜和一个第二膜,第二膜包括两个侧膜,两个侧膜分别位于第二膜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每一侧膜与一个第一膜覆盖一个侧板的第二区域,粘接层粘接于第一限位板与侧板的第一区域之间。该储能装置中储能电池能够与壳体牢固地连接,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Description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在储能装置中,储能电池通常安装于壳体内,并与壳体固定连接。在储能装置使用或运输过程中,储能电池容易在壳体内发生晃动,从而与壳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降低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该储能装置中,储能电池能够与壳体牢固地连接,从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储能电池和粘接层,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板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板,两个第一限位板与两个第二限位板形成容置空间,储能电池安装于容置空间,储能电池包括外包膜、外壳及装设于外壳中的电芯,外壳包括底板、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和两个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两个面板和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于底板的同一侧,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于两个面板之间,每一侧板的外表面均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外包膜包覆第二区域,以使每一第一区域相对第二区域露出,外包膜包括两个第一膜和一个第二膜,第二膜包括两个侧膜、一个底膜和两个面膜,两个侧膜分别位于第二膜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每一侧膜与一个第一膜覆盖一个侧板的第二区域,底膜连接于两个侧膜之间,且覆盖底板的外表面,两个面膜位于底膜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连接于两个侧膜之间,并分别覆盖两个面板的外表面;
粘接层粘接于第一限位板与侧板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利用外包膜包覆储能电池中侧板的外表面的第二区域,以使得第一区域相对第二区域露出,从而使得外包膜部分包裹储能电池的侧板的外表面。由于相较于粘接层与外包膜之间的粘附力,粘接层与侧板之间粘附力更好。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在组装储能装置时,粘接层可以直接贴合于侧板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一限位板之间,提升了储能装置与壳体之间的连接牢固度,从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同时还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结构强度。
此外,相较于使用整膜包覆储能电池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用第一膜和第二膜的侧膜包覆储能装置中外壳的侧板,能够在裸露出侧板的外表面的同时容易地对外壳的其他外表面进行包裹,避免对外壳的其他外表面进行包裹时出现褶皱,降低了外包膜的包覆难度。同时,采用第一膜和第二膜的方式,还可以很容易地在对外壳中除侧板以外的其他外表面进行包裹不出现褶皱的情况下,同时裸露出两个侧板的第一区域,利于后续使用粘接层对两个侧板的第一区域和第一限位板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利于提升储能电池与壳体之间的连接牢固度,进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可靠性和储能装置的结构强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的面积与侧板的外表面的面积比值为0.5~0.8。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包括贴合区域和折叠区域,第一膜设于贴合区域,侧膜设于贴合区域和折叠区域,设于折叠区域的侧膜的总厚度大于设于贴合区域的侧膜的总厚度,增加了侧板的外表面与壳体的第一限位板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了第一区域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的间隙,便于粘接层的材料填充和均匀分布,同时增大了储能电池与第一限位板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侧膜包括翻折部和两个侧翻部,两个侧翻部分别连接于翻折部的相对两侧,每一侧翻部均包括侧包部分和翻折部分,翻折部分连接于侧包部分和翻折部之间;
每一侧翻部中,侧包部分设于折叠区域和贴合区域,翻折部分相对侧包部分折叠,并层叠于侧包部分中的位于折叠区域且背离侧板的表面;
翻折部相对翻折部分折叠,并设于贴合区域,且层叠于两个侧翻部中的翻折部分背离侧板的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侧翻部的侧包部分分别覆盖第一膜的位于贴合区域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避免第一膜位于贴合区域的相对两端露出,以防止在组装储能装置的过程中储能电池因来回移动位置使得第一膜的两端剥离,从而避免因蹭掉第一膜而造成外包膜贴附失效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壳还包括顶盖,顶盖与底板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且固定连接于两个侧板和两个面板的同一侧;
第一膜还设于顶盖背离侧板的顶面,第二膜还包括两个顶膜,两个顶膜分别连接于两个面膜远离底膜的一端,以及分别连接于两个侧膜远离底膜的一端,两个顶膜部分覆盖顶盖的背离底板的顶面的外周沿,且部分覆盖第一膜的位于顶盖背离侧板的顶面的部分。第一膜通过设置设于顶盖的顶面的部分,能够在包覆侧板的外表面的第二区域的同时,还可以对顶盖的顶面进行包覆,提升了对顶盖的顶面的包覆效果。此外,第二膜的顶膜部分还可以对第一膜位于顶盖的顶面的部分形成覆盖,进一步避免了因蹭掉第一膜而造成外包膜贴附失效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储能电池还包括顶贴片,顶贴片贴附于顶盖背离侧板的顶面,且覆盖两个顶膜以及覆盖第一膜的位于顶盖的顶面的部分。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接层的单位内阻为1012~1018Ω·c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接层的材料为导热材料,可以更好地将储能电池的热量传导至壳体,从而提升了储能装置的散热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接层的材料为绝缘材料,以避免电芯与第一限位板之间发生短路,从而提高电芯安全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粘接层的厚度大于外包膜的厚度,可将储能电池和壳体之间撑开一段距离,避免储能电池中带弱正电的外壳和壳体的第一限位板电连接而造成储能装置短路的风险。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外包膜的厚度为H1,粘接层的厚度为H2,3H1≤H2≤5H1。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电池,储能电池包括外包膜、外壳及装设于外壳中的电芯,外壳包括底板、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和两个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两个面板和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于底板的同一侧,两个侧板均固定连接于两个面板之间,每一侧板的外表面均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外包膜包覆第二区域,以使每一第一区域相对第二区域露出,外包膜包括两个第一膜和一个第二膜,第二膜包括两个侧膜、一个底膜和两个面膜,两个侧膜分别位于第二膜沿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每一侧膜与一个第一膜覆盖一个侧板的第二区域,底膜连接于两个侧膜之间,且覆盖底板的外表面,两个面膜位于底膜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连接于两个侧膜之间,并分别覆盖两个面板的外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具有如上述的储能装置,储能装置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储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储能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储能电池移去外包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分解结构中外包膜中的第一膜在展开状态下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分解结构中外包膜中的第二膜在展开状态下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壳体与粘接层和第一限位板配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中壳体与粘接层和第一限位板配合后在另一位置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所示储能电池中壳体组件与外包膜组装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储能电池中壳体组件与外包膜组装的另一部分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1、储能装置;2、电能转换装置;3、用户负载;1000、壳体;1100、底壳;1200、第一限位板;1300、第二限位板;2000、储能电池;100、壳体组件;101、外壳;110、侧板;Q1、第一区域;Q2、第二区域;Q21、贴合区域;Q201、第一贴合部分;Q202、第二贴合部分;Q203、第三贴合部分;Q22、折叠区域;120、底板;130、面板;140、顶盖;102、顶贴片;51、镂空部;200、外包膜;210、第一膜;R1、侧膜部分;R11、中间部分;R12、端部;R2、顶膜部分;220、第二膜;P1、P1a、P1b、侧膜;P10、翻折部;P20、侧翻部;P21、侧包部分;P22、翻折部分;P2、底膜;P3、面膜;P4、顶膜;P41、第一部分;P42、第二部分;201、第一边沿;202、第二边沿;221、侧棱折痕;222、底棱折痕;223、顶棱折痕;30、第一折痕;40、第二折痕;300、正极柱;400、负极柱;3000、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基于未来应用需要再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主要途径是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
目前绿色电能的产生普遍依赖于光伏、风电、水势等,而风能和太阳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电网不稳定,用电高峰电不够,用电低谷电太多,不稳定的电压还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须依赖储能。即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将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伏、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储能的电力。
以电化学储能为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储能装置内设有一组化学电池,主要是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充放电过程伴随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简单说就是把风能和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存在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将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应用于储能系统的应用场景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但应该当理解本申请所提供的储能系统并不限定于家用储能场景。本实施例中,储能系统可以为户储系统。储能系统包括储能装置1、电能转换装置2和用户负载3。其中,储能装置1作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示例性的,电能转换装置2可以为光伏板。电能转换装置2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储能装置1用于储存该电能并在电价高峰时供给路灯和家用电器等用户负载3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进行供电。本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可以但不限于为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池系统等。示例性的,当该储能装置1为单体电池时,其可为圆柱电池,也可以为方形电池。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1中储能电池2000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为方便描述,定义图2所示储能装置1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储能装置1时所提及的“顶”和“底”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2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顶”,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底”,其并不形成对储能装置1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
储能装置1包括壳体1000、储能电池2000和粘接层3000(参见图8和图9)。储能电池2000安装于壳体1000的内侧,且通过粘接层3000与壳体1000固定连接。
具体地,壳体1000包括底壳1100、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和两个第二限位板1300。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两个第二限位板1300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Y轴方向,即储能装置1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X轴方向,即储能装置1的长度方向。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和两个第二限位板1300均固定连接于底壳1100的同一侧,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均固定连接于两个第二限位板1300之间。底壳1100、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和两个第二限位板1300围合形成容置空间。示例性的,壳体1000的材料为铝。
储能电池2000有多个,多个储能电池2000均安装于容置空间,且彼此电连接。其中,储能电池20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高度为Z轴方向。每一储能电池2000均包括壳体组件100、电芯(图2和图3均未示)、正极柱300、负极柱400和外包膜200。电芯安装于壳体组件100的内侧。具体的,电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依次叠放后,卷绕形成电芯。正极柱300和负极柱400均安装于壳体组件100,且与电芯电连接。具体的,正极柱与正极片电连接,以实现正极柱与电芯之间的电连接。负极柱与负极片电连接,以实现负极柱与电芯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正极柱300和负极柱400均相对壳体组件100朝背离电芯的方向凸出,以便于储能电池2000与外部的设备电连接。
外包膜200部分包覆壳体组件100,以裸露出壳体组件100的部分外表面。粘接层3000粘接于壳体组件100与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以及粘接于外包膜200与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以实现储能电池2000与壳体1000之间的固定连接。其中,粘接层3000的材料可以为绝缘材料,以避免电芯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发生短路,从而提高电芯安全性。示例性的,粘接层3000的单位内阻为1012~1018Ω·cm。粘接层3000的材料也可以为导热材料,可以更好地将储能电池2000的热量传导至壳体1000,从而提升了储能装置1的散热性能。粘接层3000的材料也可以为绝缘且导热的材料,示例性的,粘接层3000的材料为环氧树脂。其中,粘接层3000的厚度大于外包膜200的厚度。示例性的,外包膜200的厚度为H1,粘接层3000的厚度为H2,3H1≤H2≤5H1,即粘接层3000的厚度为3至5层外包膜200的厚度。
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为图3所示储能电池20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储能电池2000移去外包膜2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中的虚线仅表示外包膜200的区域的划分,图5中的虚线仅表示侧板110的外表面的区域划分。
壳体组件100包括外壳101和顶贴片102,顶贴片102安装于外壳101的顶侧。其中,外壳101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
具体的,外壳10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110、底板120、两个相对设置的面板130和顶盖140。两个侧板110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即本实施例中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两个面板130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即本实施例中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底板120和顶盖140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即本实施例中沿Z轴方向相对设置。两个侧板110和两个面板130固定连接于底板120同一侧。两个侧板110均固定连接于两个面板130之间。顶盖140固定连接于两个侧板110和两个面板130的同一侧。其中,两个侧板110、底板120、两个面板130和顶盖140共同围合形成收容腔,收容腔可收容电芯。示例性的,侧板110、底板120、面板130和顶盖140均采用铝制成。其中,本申请中外壳101的“外表面”是指外壳101背离收容腔的表面。其中,顶盖140的“顶面”是指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表面。
其中,侧板11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侧板110的宽度为W。侧板110的外表面包括第一区域Q1和环绕第一区域Q1的第二区域Q2。示例性的,侧板110的外表面的面积为S,第一区域Q1的面积为S1,S1/S的比值为0.5~0.8。其中,第二区域Q2包括贴合区域Q21和折叠区域Q22。
具体的,贴合区域Q21包括第一贴合部分Q201、两个第二贴合部分Q202和第三贴合部分Q203。第一贴合部分Q201和第三贴合部分Q203位于第一区域Q1沿侧板110的高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贴合部分Q201位于侧板110的外表面邻近底板120的一端,即第一贴合部分Q201与底板120的外表面邻接,第三贴合部分Q203与顶盖140的外表面邻接。两个第二贴合部分Q202位于第一区域Q1沿侧板110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两个面板130的外表面邻接。
本实施例中,折叠区域Q22有两个,两个折叠区域Q22位于第一贴合部分Q201沿侧板110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每一折叠区域Q22均与第二贴合部分Q202和底板120的外表面邻接。
继续参阅图4,顶贴片102安装于顶盖140的顶侧。顶贴片102设有两个镂空部51,两个镂空部51沿Y轴方向间隔设置。每一镂空部51均沿顶贴片102的厚度方向贯穿顶贴片102,且分别用于裸露正极柱300和负极柱400。
外包膜200包括本体和涂覆于本体上的涂胶层。其中,本体为绝缘层,用于保护壳体组件100。涂胶层涂覆于本体的一侧表面,用于将本体和壳体组件100粘接。外包膜200贴附于壳体组件100时,涂胶层朝向壳体组件100,本体包覆于壳体组件100的外表面,顶贴片102覆盖部分本体。
外包膜200包括第一膜210和第二膜220。其中,第一膜210和第二膜220为分离的膜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膜210有两个,第二膜220有一个,每一第一膜210的表面积均小于第二膜220的表面积。其中,每一第一膜210的厚度与第二膜220的厚度相等,外包膜200的厚度等于第一膜210的厚度,也等于第二膜220的厚度,可由整张膜层裁剪得到第一膜210和第二膜220。
结合参阅图6,图6为图4所示分解结构中外包膜200中的第一膜210在展开状态下的区域划分示意图。第一膜210包括侧膜部分R1和与侧膜部分R1连接的顶膜部分R2。侧膜部分R1包括中间部分R11和两个端部R12,两个端部R12连接于中间部分R11的相对两端,且中间部分R11和两个端部R12连接于顶膜部分R2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膜210呈矩形,利于第一膜210材料的裁切成型,减小加工工序,降低成本。通过设置顶膜部分R2,能够使得第一膜210能够同时包覆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二区域Q2及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
结合参阅图7,图7为图4所示分解结构中外包膜200中的第二膜220在展开状态下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第二膜220包括两个侧膜P1、底膜P2、两个面膜P3和两个顶膜P4。沿Y轴方向上,两个侧膜P1分别位于外包膜200的相对两端。底膜P2连接于两个侧膜P1之间。沿X轴方向上,两个面膜P3分别位于底膜P2的相对两侧,且均连接于两个侧膜P1之间。两个顶膜P4分别连接于两个面膜P3背离底膜P2的一端,且均与两个侧膜P1连接。其中,每一侧膜P1用于覆盖一个侧板110的外表面,底膜P2用于覆盖底板120的外表面,两个面膜P3分别用于覆盖两个面板130的外表面。每一顶膜P4用于部分覆盖顶盖140的顶面的外周沿。
每一侧膜P1的宽度均小于1/2W,即每一侧膜P1的宽度均小于侧板110的宽度的一半。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两个侧膜P1分别为侧膜P1a和侧膜P1b。侧膜P1a的宽度为D1,D1<1/2W。侧膜P1b的宽度为D2,D2<1/2W。本实施例中,D1=D2。在其他实施例中,D1与D2也可以不相等。
每一侧膜P1均包括翻折部P10和两个侧翻部P20。每一侧膜P1的翻折部P10均与底膜P2邻接,两个侧膜P1的翻折部P10连接于底膜P2的相对两端。每一侧膜P1的两个侧翻部P20连接于翻折部P10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两个面膜P3邻接。每一侧翻部P20均包括侧包部分P21和翻折部分P22。翻折部分P22连接于侧包部分P21和翻折部P10之间。
每一顶膜P4包括第一部分P41和两个第二部分P42。每一顶膜P4中,第一部分P41与面膜P3邻接,两个第二部分P42连接于第一部分P41的相对两侧,且分别与两个侧膜P1邻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膜220呈矩形,利于第二膜220材料的裁切成型,减小加工工序,降低成本。第二膜220包括两条第一边沿201和两条第二边沿202。两条第一边沿201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两条第一边沿201分别为两个侧膜P1的外边缘。每一第一边沿201均沿X轴方向延伸。两条第二边沿202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两条第二边沿202分别为两个顶膜P4的外边缘。每一第二边沿202均沿Y轴方向延伸。
第二膜220设有两条侧棱折痕221、两条底棱折痕222和两条顶棱折痕223。两条侧棱折痕221、两条顶棱折痕223与两条第一边沿201分别界定出两个侧膜P1。两条侧棱折痕221和两条底棱折痕222界定出底膜P2。两个侧棱折痕221、两条底棱折痕222和两条顶棱折痕223界定出两个面膜P3。两条顶棱折痕223、两条第一边沿201和两条第二边沿202分别界定出两个顶膜P4。
每一侧膜P1中,侧膜P1设有两个第一折痕30和两个第二折痕40。每一第一折痕30连接于侧包部分P21和翻折部分P22之间,以使得翻折部分P22可沿第一折痕30相对侧包部分P21翻折。每一第二折痕40连接于翻折部P10和侧翻部P20的翻折部分P22之间。每一第一折痕30均具有第一端M和第二端K。每一第二折痕40具有第一端M和第二端N。其中,每一第一折痕30的第一端M为侧膜P1、底膜P2和面膜P3的交点,也即为侧棱折痕221和底棱折痕222的交点。第二端K为底膜P2和面膜P3的交线与侧膜P1的外边缘的交点,也即为底棱折痕222与第一边沿201的交点。每一第二折痕40与第一折痕30共用第一端M,第二端N位于侧膜P1的外边缘,且位于两个第一折痕30的第二端K之间。
其中,每一侧膜P1中,侧棱折痕221、两个第二折痕40和第一边沿201界定出一个侧膜P1中的翻折部P10。侧棱折痕221、两个第二折痕40、第一边沿201和两个顶棱折痕223界定出一个侧膜P1中的两个侧翻部P20。侧棱折痕221、两个第一折痕30、第一边沿201和两个顶棱折痕223界定出两个侧翻部P20中的侧包部分P21,侧棱折痕221、两个第一折痕30、第一边沿201和两个第二折痕40界定出两个侧翻部P20中的翻折部分P22。两条侧棱折痕221、两条顶棱折痕223和两条第二边沿202分别界定出两个顶膜P4中的第一部分P41。两条侧棱折痕221、两条顶棱折痕223、两条第一边沿201和两条第二边沿202分别界定出两个顶膜P4的第二部分P42。
结合参阅图4、图5、图8和图9,图8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1中外壳101与粘接层3000和第一限位板1200配合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2所示储能装置1中外壳101与粘接层3000和第一限位板1200配合后在另一位置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组装后的储能电池2000中,电芯装设于外壳101中。外包膜200部分包裹外壳101的外表面,以裸露出外壳101的部分外表面,从而实现裸露出壳体组件100的部分外表面。具体的,每一第一膜210和第二膜220的每一侧膜P1覆盖外壳101中一个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二区域Q2,以使得每一侧板110的外表面中第一区域Q1均相对第二区域Q2露出,即第一区域Q1处无外包膜200覆盖。
其中,两个第一膜210分别覆盖外壳101中两个侧板110的外表面中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第三贴合部分Q203,且延伸至部分覆盖贴合区域Q21中的两个第二贴合部分Q202,并且部分覆盖顶盖140的顶面的外周沿。具体的,每一第一膜210的侧膜部分R1中的中间部分R11覆盖侧板110的外表面中贴合区域Q21中的第三贴合部分Q203,侧膜部分R1中的两个端部R12分别部分覆盖两个第二贴合部分Q202中的部分区域,顶膜部分R2部分覆盖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的外周沿。
第二膜220的每一侧膜P1中,两个侧翻部P20的侧包部分P21分别覆盖第一膜210位于贴合区域Q2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即本实施例中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具体的,两个侧翻部P20的侧包部分P21覆盖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第二贴合部分Q202以及一个折叠区域Q22,且覆盖第一膜210中侧膜部分R1的两个端部R12。翻折部分P22相对侧包部分P21折叠,并层叠于侧包部分P21中位于折叠区域Q22的部分,且覆于侧包部分P21背离侧板110的表面。翻折部P10相对翻折部分P22折叠,并覆盖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第一贴合部分Q201,且层叠于翻折部分P22背离侧板110的表面,以实现两个侧膜P1分别覆盖外壳101中两个侧板110的外表面中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第一贴合部分Q201和两个第二贴合部分Q202,以及覆盖折叠区域Q22。
其中,设于第二区域Q2中的折叠区域Q22的侧膜P1的总厚度大于设于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侧膜P1的总厚度。具体的,侧膜P1在折叠区域Q22的覆盖膜层的总厚度为三层膜层的厚度,侧膜P1在贴合区域Q21的覆盖膜层的总厚度为一层膜层。具体的,侧膜P1在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第一贴合部分Q201覆有部分翻折部P10,膜层有一层。侧膜P1在第二区域Q2中贴合区域Q21的第二贴合部分Q202覆有侧包部分P21,膜层有一层。侧膜P1在第二区域Q2的折叠区域Q22分别覆有部分侧包部分P21、翻折部分P22以及部分翻折部P10,膜层有三层。
底膜P2覆盖底板120的外表面,两个面膜P3分别覆盖两个面板130的外表面。两个顶膜P4分别部分覆盖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的外周沿,且每一顶膜P4分别层叠于两个第一膜210中顶膜部分R2背离顶盖140的相对两端,以实现两个顶膜P4部分覆盖第一膜210位于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的部分的相对两端,进一步避免了因蹭掉第一膜210而造成外包膜200贴附失效的问题。顶贴片102覆盖部分顶盖140的外表面、覆盖两个顶膜P4,以及覆盖第一膜210的顶膜部分R2,以实现顶贴片102贴附于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且覆盖两个顶膜P4以及覆盖第一膜210位于顶盖140的顶面的部分。
相较于粘接层3000与外包膜200之间的粘附力,由于粘接层3000与侧板110之间粘附力更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2000,通过设置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Q1相对第二区域Q2露出,使得粘接层3000可以直接贴合侧板110的外表面和壳体1000的第一限位板1200,提升了储能电池2000与壳体1000之间的连接牢固度,从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储能装置1的结构强度。
此外,相较于使用整膜包覆储能电池2000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用第一膜210和第二膜220的侧膜P1包覆储能电池2000中外壳101的侧板110,能够在裸露出侧板110的外表面的同时容易地对外壳101的其他外表面进行包裹,避免对外壳101的其他外表面进行包裹时出现褶皱,降低了外包膜200的包覆难度。同时,采用第一膜210和第二膜220的方式,还可以很容易地在对外壳101中除侧板110以外的其他外表面进行包裹不出现褶皱的情况下,同时裸露出两个侧板110的第一区域Q1,利于后续使用粘接层3000对两个侧板110的第一区域Q1和壳体1000进行固定连接,从而利于提升储能电池2000与壳体1000之间的连接牢固度,进而利于提升储能装置1的使用可靠性和储能装置1的结构强度。
结合参阅图4、图10和图11,图10为图3所示储能电池2000中壳体组件100与外包膜200组装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图11为图3所示储能电池2000中壳体组件100与外包膜200组装的另一部分流程示意图。
组装储能电池2000的过程中,先将外包膜200中的两个第一膜210的涂胶层朝向外壳101,以将两个第一膜210分别粘接并覆盖两个侧板110的外表面中的第三贴合部分Q203,且第一膜210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延伸至两个第二贴合部分Q202的区域,从而实现将两个第一膜210设于外壳101的外表面的贴合区域Q21,进而实现第一膜210覆盖侧板110的第二区域Q2。同时,两个第一膜210超出侧板110的部分粘接并覆盖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
然后将外壳101的底板120放置于外包膜200中的第二膜220的底膜P2,第二膜220的涂胶层朝向外壳101。底板120沿X轴方向延伸的两条棱边与两条侧棱折痕221对应放置,底板120的两条沿Y轴方向的楞边与两条底棱折痕222对应放置,以实现底膜P2覆盖底板120的外表面。分别沿两条底棱折痕222朝向外壳101翻折第二膜220,以使得两个面膜P3分别粘接并覆盖两个面板130的外表面。此时,两条侧棱折痕221与侧板110沿Z轴方向延伸的棱边对应放置,两条顶棱折痕223与顶盖140的顶面的外周沿对应放置。沿两个顶棱折痕223朝向外壳101翻折第二膜220,以使得每一顶膜P4的第一部分P41均部分覆盖顶盖140的顶面。
然后沿两条侧棱折痕221朝向外壳101翻折第二膜220,以使得每一侧膜P1中的两个侧包部分P21粘接并覆盖侧板110的外表面中的第二贴合部分Q202和折叠区域Q22,从而实现每一侧膜P1设于贴合区域Q21和折叠区域Q22。此时,两个侧包部分P21分别覆盖第一膜210中侧膜部分R1的两个端部R12,以实现两个侧翻部P20的侧包部分P21分别覆盖第一膜210位于贴合区域Q21的沿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避免了第一膜210的两个端部R12露出,以防止储能电池2000在组装储能装置1的过程中因来回移动位置使得第一膜210的两端剥离,从而避免蹭掉第一膜210而造成外包膜200贴附失效的问题。此时,每一侧膜P1的两个翻折部分P22分别粘接并覆于翻折部P10具有涂胶层的表面。继续沿两条顶棱折痕223朝向外壳101翻折第二膜220,以使得每一顶膜P4的第二部分P42覆盖第一部分P41背离外壳101的部分表面、部分覆盖顶盖140的顶面以及部分覆盖第一膜210中顶膜部分R2背离顶盖140的表面,从而实现两个顶膜P4分别部分覆盖顶盖140的背离底板120的顶面的外周沿以及部分覆盖第一膜210的位于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的部分。
接着沿两条侧棱折痕221朝向外壳101继续翻折第二膜220,以使得翻折部P10未被翻折部分P22覆盖的部分粘接并覆盖于侧板110的外表面中的第一贴合部分Q201。此时,翻折部分P22覆盖侧包部分P21位于折叠区域Q22的部分,且覆于侧包部分P21背离侧板110的表面,翻折部P10覆盖翻折部分P22,且覆于翻折部分P22背离侧板110的表面,以实现翻折部分P22相对侧包部分P21折叠,并层叠于侧包部分P21中的位于折叠区域Q22且背离侧板110的表面,以及实现翻折部P10相对翻折部分P22折叠,并设于贴合区域Q21层叠于两个侧翻部P20中翻折部分P22背离侧板110的表面。第一膜210、两个侧包部分P21和翻折部P10围合形成避让区域,以裸露出侧板110的第一区域Q1,以实现外包膜200包覆第二区域Q2,以使每一第一区域Q1相对第二区域Q2露出。
最后将顶贴片102安装于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以实现顶贴片102贴附于顶盖140背离侧板110的顶面,且覆盖两个顶膜P4以及覆盖第一膜210的位于顶盖140的顶面的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先贴合第二膜220中的底膜P2、面膜P3和顶膜P4,再贴合侧膜P1,能够避免在第二膜220贴合的直角处出现皱褶而引起侧膜P1鼓起,从而引起降低储能电池2000的能量密度的问题。
继续参阅图2,组装的储能装置1中,覆盖有外包膜200的外壳101安装于壳体1000的容置空间,储能电池2000与壳体1000的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间隔设置。其中,覆盖有底膜P2的底板120与壳体1000的底壳1100相对设置。两个覆有侧膜P1和第一膜210的侧板110分别与壳体1000的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实现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Q1与第一限位板1200间隔设置。两个覆有面膜P3的面板130分别与壳体1000的两个第二限位板1300相对设置。
粘接层3000粘接于外包膜200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以及粘接于储能电池2000中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Q1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此时,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Q1没有被外包膜200阻隔,粘接层3000的材料选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时,粘接层3000可以更好地将储能电池2000的热量传导至壳体1000,从而提升了储能装置1的散热性能。
此外,折叠区域Q22的覆盖膜层的总厚度至少为外包膜200中侧包部分P21、翻折部分P22和翻折部P10的厚度之和,即至少为三层外包膜的厚度。而贴合区域Q21中的部分区域的覆盖膜层的总厚度为翻折部P10的厚度或侧包部分P21的厚度,即为单层外包膜的厚度,部分区域的总厚度为侧包部分P21的厚度和第一膜210的厚度之和,即为双层外包膜的厚度。因此,侧膜P1在第二区域Q2中的折叠区域Q22的覆盖膜层的总厚度大于在第二区域Q2中的贴合区域Q21的覆盖膜层的总厚度,增加了侧板110的外表面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了第一区域Q1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的间隙,便于粘接层3000的材料填充和均匀分布,同时增大了储能电池2000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的距离。
此外,粘接层3000的厚度大于外包膜200的厚度,即粘接层3000的厚度大于第一膜210的厚度,以及大于第二膜220的厚度,可将储能电池2000和壳体1000之间撑开一段距离,避免带弱正电的外壳101和壳体1000的第一限位板1200电连接而造成储能装置1短路的风险。
组装储能装置1的过程中,沿顶盖140至底板120的方向将储能电池2000放置于壳体1000的容置空间内,外包膜200中侧膜P1的翻折部P10可顺向压紧,不会翘曲。然后将粘接层3000的材料填充于储能电池2000与两个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的间隙,以实现粘接层3000粘接于外壳101的侧板110的外表面的第一区域Q1与第一限位板1200之间,从而将储能电池2000与壳体1000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具有储能装置1,储能装置1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示例性的,用电设备包括车辆、电子设备或无人机等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平板或手机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壳体、储能电池和粘接层,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限位板以及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限位板,所述两个第一限位板与所述两个第二限位板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储能电池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储能电池包括外包膜、外壳及装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电芯,所述外壳包括底板、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和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两个所述面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面板之间,每一所述侧板的外表面均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所述外包膜包覆所述第二区域,以使每一所述第一区域相对所述第二区域露出,所述外包膜包括两个第一膜和一个第二膜,所述第二膜包括两个侧膜、一个底膜和两个面膜,两个所述侧膜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膜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侧膜与一个所述第一膜覆盖一个所述侧板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底膜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膜之间,且覆盖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两个所述面膜位于所述底膜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膜之间,并分别覆盖两个所述面板的外表面;
所述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侧板的外表面的所述第一区域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与所述侧板的外表面的面积比值为0.5~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贴合区域和折叠区域,所述第一膜设于所述贴合区域,所述侧膜设于所述贴合区域和所述折叠区域,设于所述折叠区域的所述侧膜的总厚度大于设于所述贴合区域的所述侧膜的总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膜包括翻折部和两个侧翻部,两个所述侧翻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翻折部的相对两侧,每一所述侧翻部均包括侧包部分和翻折部分,所述翻折部分连接于所述侧包部分和所述翻折部之间;
每一所述侧翻部中,所述侧包部分设于所述折叠区域和所述贴合区域,所述翻折部分相对所述侧包部分折叠,并层叠于所述侧包部分中的位于所述折叠区域且背离所述侧板的表面;
所述翻折部相对所述翻折部分折叠,并设于所述贴合区域,且层叠于两个所述侧翻部中的所述翻折部分背离所述侧板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翻部的所述侧包部分分别覆盖所述第一膜的位于所述贴合区域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底板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且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板和两个所述面板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膜还设于所述顶盖背离所述侧板的顶面,所述第二膜还包括两个顶膜,两个所述顶膜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面膜远离所述底膜的一端,以及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膜远离所述底膜的一端,两个所述顶膜部分覆盖所述顶盖的背离所述底板的顶面的外周沿,且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膜的位于所述顶盖背离所述侧板的顶面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还包括顶贴片,所述顶贴片贴附于所述顶盖背离所述侧板的顶面,且覆盖两个所述顶膜以及覆盖所述第一膜的位于所述顶盖的顶面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单位内阻为1012~1018Ω·c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材料为导热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外包膜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膜的厚度为H1,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H2,3H1≤H2≤5H1。
13.一种储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电池包括外包膜、外壳及装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电芯,所述外壳包括底板、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侧板和两个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面板,两个所述面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面板之间,每一所述侧板的外表面均包括第一区域和环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
所述外包膜包覆所述第二区域,以使每一所述第一区域相对所述第二区域露出,所述外包膜包括两个第一膜和一个第二膜,所述第二膜包括两个侧膜、一个底膜和两个面膜,两个所述侧膜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膜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侧膜与一个所述第一膜覆盖一个所述侧板的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底膜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膜之间,且覆盖所述底板的外表面,两个所述面膜位于所述底膜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均连接于两个所述侧膜之间,并分别覆盖两个所述面板的外表面。
14.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储能装置用于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源。
CN202310635184.8A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63651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184.8A CN116365147A (zh)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5184.8A CN116365147A (zh)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5147A true CN116365147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4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5184.8A Pending CN116365147A (zh) 2023-05-31 2023-05-31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514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42222A (zh) * 2023-08-16 2023-09-12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外包膜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69657A1 (en) * 2008-04-25 2009-10-29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ity storage system and metal battery cas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11265549U (zh) * 2019-11-20 2020-08-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CN213989009U (zh) * 2020-12-07 2021-08-17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锂电池Mylar膜及锂电池
CN217035868U (zh) * 2021-12-22 2022-07-22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18274965U (zh) * 2022-06-13 2023-01-10 欣旺达惠州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8569029U (zh) * 2022-11-02 2023-03-0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882127A (zh) * 2023-02-09 2023-03-31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外包膜、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5911498A (zh) * 2022-11-28 2023-04-04 深圳市誉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方壳电池u型包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69657A1 (en) * 2008-04-25 2009-10-29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ity storage system and metal battery cas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11265549U (zh) * 2019-11-20 2020-08-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块、电池组及装置
CN213989009U (zh) * 2020-12-07 2021-08-17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锂电池Mylar膜及锂电池
CN217035868U (zh) * 2021-12-22 2022-07-22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CN218274965U (zh) * 2022-06-13 2023-01-10 欣旺达惠州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18569029U (zh) * 2022-11-02 2023-03-03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电芯、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115911498A (zh) * 2022-11-28 2023-04-04 深圳市誉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方壳电池u型包膜方法
CN115882127A (zh) * 2023-02-09 2023-03-31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外包膜、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42222A (zh) * 2023-08-16 2023-09-12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外包膜和电子设备
CN116742222B (zh) * 2023-08-16 2023-10-13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外包膜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8569B2 (en) Integrated frame battery cell
KR102203839B1 (ko) 히든형 가스 포켓부를 갖는 파우치형 전지 케이스, 이를 구비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TW201631832A (zh) 蓄電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4250932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から成る電池ブロック及び交換機器サイズ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CN105378970B (zh) 电池模块
CN116365147A (zh) 储能电池、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09216594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TW496005B (en) Solid electrolyte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3262289A (zh) 电池
CN113131055A (zh) 电芯以及用电设备
JP4637305B2 (ja) 電池パック
CN218004981U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CN116365173B (zh) 电极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09692692U (zh) 一种便携式柔性砷化镓太阳电池充电包
CN116544346B (zh) 正极极片、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42222B (zh) 储能装置、外包膜和电子设备
JP2024513029A (ja) 電池セル及び電気使用設備
CN116387758B (zh) 电极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827659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6344834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9246761U (zh) 锂电池
WO2023187878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
CN219497931U (zh) 电芯及软包电池
CN220710589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20086330U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