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47858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47858A
CN116347858A CN202310199147.7A CN202310199147A CN116347858A CN 116347858 A CN116347858 A CN 116347858A CN 202310199147 A CN202310199147 A CN 202310199147A CN 116347858 A CN116347858 A CN 116347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mbrane
cavity
heat dissipation
flexibl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991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港
黄梓铭
白嘉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991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478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47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78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振动马达和散热模组,散热模组包括本体、柔性膜、第一控制部件和第二控制部件。本体具有第一腔体和散热管路,第一腔体具有开口;柔性膜覆盖于开口,柔性膜具有初始状态和向第一腔体内凹陷的凹陷状态;第一控制部件设置于第一腔体的第一侧;第二控制部件设置于第一腔体的第二侧;振动马达设置于本体的一侧,与柔性膜相对,能够驱动柔性膜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振动马达驱动柔性膜由初始状态运动至凹陷状态,第一腔体内的介质通过第一控制部件进入散热管路,柔性膜由凹陷状态运动至初始状态,散热管路的介质通过第二控制部件进入第一腔体。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电子设备中设置有均热板对设备进行散热,均热板中包括下壳体、下毛细层、中空区域、上毛细层、上壳体等,均热板朝向电子设备内部发热元件的一侧为蒸发,均热板朝向电子设备外部的一侧为冷凝端,通过蒸发端的液态工质吸收电子设备内部发热元件热量蒸发成气态,然后气态工质遇到冷凝部位的冷源后散热凝结成液态并放出热量,以此方式来实现散热,但是,当热源的发热量较大时,均热板各处的温度差异趋于变小,使得蒸发冷凝效应降低,从而导致散热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解决均热板的总体厚度较大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散热模组和振动马达,散热模组包括:
本体,本体具有第一腔体和散热管路,散热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腔体的第一侧连通,散热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的第二侧连通,第一腔体具有开口;
柔性膜,柔性膜覆盖于开口,柔性膜具有初始状态和向第一腔体内凹陷的凹陷状态;
第一控制部件,第一控制部件设置于第一腔体的第一侧;
第二控制部件,第二控制部件设置于第一腔体的第二侧;
振动马达设置于本体的一侧,与柔性膜相对,振动马达工作时驱动柔性膜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振动马达驱动柔性膜由初始状态运动至凹陷状态,第一腔体内的介质通过第一控制部件进入散热管路,柔性膜由凹陷状态运动至初始状态,散热管路的介质通过第二控制部件进入第一腔体。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振动马达对柔性膜进行驱动,使得柔性膜可以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介质的循环,当介质流经发热区时会吸收产生的热量,然后将热量带至相对低温区域进行耗散,从而实现电子设备的主动散热,使得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较高,以此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腔体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膜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腔体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膜的示意图之二;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腔体的示意图之三;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柔性膜的示意图之三;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部件的示意图之一;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部件的示意图之二;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控制部件的示意图之一;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控制部件的示意图之二;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管路的示意图之一;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管路的示意图之二;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控制部件的示意图之三;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控制部件的示意图之三;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一;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爆炸图之一;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中振动块运动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二;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三;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爆炸图之二;
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四;
图2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五;
图2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六;
图2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示意图之七;
图2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凸轮的示意图之一;
图2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凸轮的示意图之二;
图2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凸轮的示意图之三;
图3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之一;
图3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0散热模组,200本体,210第一通道,230第三通道,240第四通道,250第一腔体,300柔性膜,310第一膜层,320共振线圈,330第二膜层,400第一控制部件,410第一膜体,420第二膜体,430第一隔膜,440第三膜体,450第四膜体,500第二控制部件,510第五膜体,520第六膜体,530第二隔膜,540第七膜体,550第八膜体,600散热管路,700振动马达,702第二壳体,704第一驱动线圈,706第一永磁体,708覆盖膜,710第三壳体,712第二驱动线圈,714第四壳体,716弹性件,718振动块,720第三驱动线圈,722凸轮,800线路板,90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31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9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900,电子设备900包括振动马达700和散热模组100,散热模组100包括本体200、柔性膜300、第一控制部件400和第二控制部件500。本体200具有第一腔体250和散热管路600,散热管路600的第一端与第一腔体250的第一侧连通,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的第二侧连通;第一腔体250具有开口;柔性膜300覆盖于开口,柔性膜300具有初始状态和向第一腔体250内凹陷的凹陷状态;第一控制部件400设置于第一腔体250的第一侧;第二控制部件500设置于第一腔体250的第二侧;振动马达700设置于本体200的一侧,与柔性膜300相对,振动马达700工作时驱动柔性膜300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振动马达700驱动柔性膜300由初始状态运动至凹陷状态,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通过第一控制部件400进入散热管路,柔性膜300由凹陷状态运动至初始状态,散热管路的介质通过第二控制部件500进入第一腔体250。
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900包括振动马达700和散热模组100,散热模组100包括本体200、柔性膜300、第一控制部件400和第二控制部件500。本体200具有第一腔体250和散热管路600,散热管路600的第一端与第一腔体250的第一侧连通,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的第二侧连通,以实现对散热管路600的安装,以使散热管路600的两端位于第一腔体250的两侧,便于散热管路600进行散热。第一腔体250具有开口,柔性膜300覆盖于开口,以实现对柔性膜300的安装。柔性膜300具有初始状态和向第一腔体250内凹陷的凹陷状态,以使柔性膜300可以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振动马达700设置于本体200的一侧,以实现对振动马达700的安装和固定,振动马达700与柔性膜300相对,进而便于振动马达700在工作时可以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从而能够驱动柔性膜300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切换,可以实现介质的循环流动。第一控制部件400设置于第一腔体250的第一侧,以实现对第一控制部件400的安装,以使第一控制部件400可以对第一腔体250的第一侧进行控制。第二控制部件500设置于第一腔体250的第二侧,以实现对第二控制部件500的安装,以使第二控制部件500可以对第一腔体250的第二侧进行控制。在散热模组100工作的过程中,振动马达700驱动柔性膜300由初始状态运动至凹陷状态,由于第一腔体250被挤压,使得第一腔体250内的压强发生变化,使得散热管路600的第一端与第一腔体250内具有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第一控制部件400开启,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通过第一控制部件400进入散热管路600,而第二控制部件500此时处于关闭状态,避免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进入到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在柔性膜300由凹陷状态运动至初始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腔体250内的压强再次发生变化,使得第二控制部件500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开启,散热管路内的介质通过第二控制部件500进入第一腔体250,此时第一控制部件400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使得从散热管路600第一端流入的介质再次回到第一腔体250内,从而实现介质在散热管路600内的循环流动,本申请通过利用振动马达700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使得柔性膜300可以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介质的循环,当介质流经发热区时会吸收产生的热量,然后将热量带至相对低温区域进行耗散,从而实现电子设备900的主动散热,使得电子设备900的散热能力较高,以此提升电子设备900的散热能力。
并且,通过柔性膜300与两个控制部件的配合实现对散热模组100内的介质进行驱动,简化散热模组100的结构,进而减小散热模组100的厚度。
具体地,在图1中,箭头K为介质的流通方向。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柔性膜300处于初始状态,柔性膜300未向第一腔体250的方向进行凹陷。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柔性膜300处于初始状态向凹陷状态切换,柔性膜300沿B方向向第一腔体250进行凹陷,此时第一腔体250内的压力增大,处于正压状态,使得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可以按照A方向通过第一控制部件400流向散热管路600。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柔性膜300处于凹陷状态向初始状态切换,即柔性膜按照C方向移动,第一腔体250内的压力减小,处于负压状态,使得散热管路600内的介质可以按照D方向通过第二控制部件500回流到第一腔体250内。
具体地,传统的均热板(Vapor Chamber,VC)有如下缺点:厚度大:传统均热板包括下壳体、下毛细层、中空区域、上毛细层、上壳体等,总体厚度在0.35mm左右;结构与加工工艺复杂:均热板的构成包含了两层壳体与毛细层,还有中间的支撑柱,相对来说结构较为复杂;此外,均热板毛细层与壳体紧密贴合,同时需要保证腔体内有一定的真空度,致使其加工工艺复杂;腔体中容纳的液体工质少,吸热能力有限:均热板毛细层中容纳的液体较少,蒸发吸取的热量相对有限;属于被动散热,可调控性差:传统均热板主要是通过本身的结构设计结合蒸发冷凝原理实现被动散热,散热性能不具有可调控性。当热源的发热量较大时,均热板各处的温度差异趋于变小,会导致工质的蒸发冷凝效应降低,使得均热板的散热性能大打折扣。本申请中通过控制柔性膜300可以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介质的循环,当介质流经发热区时会吸收产生的热量,然后将热量带至相对低温区域进行耗散,从而实现主动散热的方式,有效提升智能终端产品的散热能力,使产品能根据使用场景智能切换散热模式,实现主动散热;相较于传统均热板,本文提出的仿生均热板内冷却液容量大,散热效率更高,均热性更好,可有效提升产品的手持体验,同时保护产品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相较于传统均热板,本方案的结构更加简单,厚度相较于传统散热板也相应减小。本申请的散热方案为智能终端产品散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具体地,第一腔体250为储液槽,第一控制部件400和第二控制部件500为单向阀体,传统均热板厚度大,即传统均热板包括下壳体、下毛细层、中空区域、上毛细层、上壳体等,总体厚度在0.35mm左右,而本申请中的散热模组100主要以储液槽下方的电磁驱动器作为动力源实现储液腔周期性的压缩与舒张,通过仿淋巴瓣膜结构的单向阀体控制冷却液单向循环流动,使冷却液始终顺着一个方向从储液腔的一端流出,经循环后从另一端流入,进而实现智能终端产品的主动液冷散热。该散热方案具有厚度薄,即整体厚度约0.3mm,较传统均热板薄0.05mm以上、结构简单、吸热能力强,即冷却液容量大、散热能力可调控、主动散热、等优点。
具体地,本体200采用铜、铝或不锈钢等材料制作,由于铜、铝或不锈钢等材料具有强度大,导热性能良好,可以提升本体200的强度,提升散热能力。由于合成橡胶具有弹性好,成本低,耐腐蚀的特点,因此,柔性膜300采用合成橡胶制作,便于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控制部件400和第二控制部件500均为仿生瓣膜,由于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hermoplastic Urethane,TPU)具有柔性好,耐腐蚀,因此仿生瓣膜采用热塑性聚氨酯橡胶制作,便于对介质进行流通。介质为液态工质,纯水具有比热容大,成本低,采用纯水作为液态工质,可以降低成本。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本体200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通道210,第一通道210的第一端与散热管路600的第一端连通,第一通道21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200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通道210,第一通道210的第一端与散热管路600的第一端连通,第一通道21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以实现对第一通道210的安装,使得第一通道210可以将散热管路600的第一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便于介质从第一腔体250内流通到散热管路600内。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第一控制部件400包括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第一膜体41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一膜体41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相对于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第二膜体420与第一膜体410相对,第二膜体42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二膜体42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第二膜体420的第二端相对于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且抵靠于第一膜体41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部件400包括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第一膜体41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一膜体41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相对于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以实现对第一膜体410的安装。第二膜体420与第一膜体410相对,第二膜体42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二膜体420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以实现对第二膜体420的安装。柔性膜300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二膜体420的第二端相对于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且抵靠于第一膜体410,防止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进入到散热管路600内。通过设置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向散热管路600延伸,在柔性膜300处于凹陷状态时,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可以打开,使得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之间存在间隙,便于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流通到散热管路600内进行循环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在图8中,箭头E表示通过第一控制部件400的介质被阻挡,从而避免回流。
具体地,介质为冷却液。
具体地,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为瓣膜,冷却液正向导通时,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组成的合膜受到压力作用从而打开一个缺口,冷却液可自由流通,冷却液反向导通时,瓣膜搭接在一起呈闭合状态,冷却液无法导通。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为柔性瓣膜。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均采用柔性瓣膜,使得第一膜体410和第二膜体420具有柔性,从而便于介质在第一通道210内流动。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控制部件400包括第一隔膜430、第三膜体440和第四膜体450。第一隔膜430设置于第一通道210内,沿介质的流动方向布置;第三膜体440相对于第一隔膜430倾斜,第三膜体44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三膜体44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一隔膜430的第一侧;第四膜体450相对于第一隔膜430倾斜,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一隔膜430的第二侧。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部件400包括第一隔膜430、第三膜体440和第四膜体450。第一隔膜430设置于第一通道210内,沿介质的流动方向布置,以实现对第一隔膜430的安装。第三膜体440相对于第一隔膜430倾斜,第三膜体44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三膜体44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一隔膜430的第一侧,以实现对第三膜体440的安装。第四膜体450相对于第一隔膜430倾斜,第四膜体450的第一端与第一通道210的内壁连接,第四膜体45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一隔膜430的第二侧,以实现对第四膜体450的安装。柔性膜300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三膜体440抵靠于第一隔膜430的第一侧、第四膜体450抵靠于第一隔膜430的第二侧,此时可以将第一通道210进行封闭。柔性膜300由初始状态时向凹陷状态切换时,第三膜体440远离第一隔膜430的第一侧、第四膜体450远离第一隔膜430的第二侧,从而形成两个流通的通道,便于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流通到散热管路600内进行循环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效果。通过第一隔膜430、第三膜体440和第四膜体450的方式,可以在第一通道210内形成双边通道用于流通介质,从而在一侧的通道堵塞时可以通过另一个通道流通介质,从而保证介质流通的稳定性,以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第一控制部件400仿照人淋巴瓣膜设计的,反向导通全靠合膜自身强度来阻流,存在制造一致性较差,导通压力和阻流状态难以把控的问题,因此针对单向瓣膜进行进一步优化,在两片柔性合膜中间再单独设置一道隔膜,通过柔性合膜与隔膜的搭接状态控制导通情况,一致性更好把控,此外合膜由原本的对称防止改为交错放置,一个瓣膜堵塞就会导致整个流道无法流通,改进后液体有双边通道,容错性更佳,导流和阻流效果相比单个通道的方式也更易控制。
具体地,在图9中,箭头F表示通过第一控制部件400的介质被阻挡,从而避免回流。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第三膜体440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一隔膜430布置;第四膜体450的数量为多个,与第三膜体440交错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膜体440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一隔膜430布置,以实现对多个第三膜体440安装,通过设置多个第三膜体440,使得多个第三膜体440在介质流通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导流效果和阻流效果。第四膜体450的数量为多个,与第三膜体440交错布置,以实现对多个第四膜体450的安装,通过设置多个第四膜体450,使得多个第四膜体450在介质流通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导流效果和阻流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10所示,本体20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三通道230,第三通道230的第一端与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连通,第三通道23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第二控制部件500包括第五膜体510和第六膜体520。第五膜体510的第一端与第三通道230的内壁连接,第五膜体510的第二端向第一腔体250延伸,且相对于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第六膜体520与第五膜体510相对,第六膜体520的第一端与第三通道230的内壁连接,第六膜体520的第二端向第一腔体250延伸,且抵靠于第五膜体510。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20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三通道230,第三通道230的第一端与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连通,第三通道23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以实现对第三通道230的安装,使得第三通道230可以将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便于介质从散热管路600内流回到第一腔体250内。第二控制部件500包括第五膜体510和第六膜体520。第五膜体510的第一端与第三通道230的内壁连接,第五膜体510的第二端向第一腔体250延伸,且相对于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以实现对第五膜体510的安装。第六膜体520与第五膜体510相对,第六膜体520的第一端与第三通道230的内壁连接,第六膜体520的第二端向第一腔体250延伸,以实现对第六膜体520的安装。柔性膜300由初始状态向凹陷状态切换时,第六膜体520抵靠于第五膜体510,防止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进入到散热管路600内。通过设置第五膜体510和第六膜体520向第一腔体250延伸,在柔性膜300由凹陷状态向初始状态切换时,第五膜体510和第六膜体520可以打开,使得第五膜体510和第六膜体520之间存在间隙,便于散热管路600内的介质流通到流回到第一腔体250内,以便于下一次循环流动进行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在图10中,介质可以按照G方向回流到第一腔体250。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11所示,本体20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四通道240,第四通道240的第一端与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连通,第四通道24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第二控制部件500包括第二隔膜530、第七膜体540和第八膜体550。第二隔膜530设置于第四通道240内,沿介质的流动方向布置;第七膜体540相对于第二隔膜530倾斜,第七膜体540的第一端与第四通道240的内壁连接,第七膜体54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二隔膜530的第一侧;第八膜体550相对于第二隔膜530倾斜,第八膜体550的第一端与第四通道240的内壁连接,第八膜体55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二隔膜530的第二侧。
在该实施例中,本体200的第二侧设置有第四通道240,第四通道240的第一端与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连通,第四通道24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以实现对第四通道240的安装,使得第四通道240可以将散热管路600的第二端与第一腔体250连通,便于介质从散热管路600回流第一腔体250内。第二控制部件500包括第二隔膜530、第七膜体540和第八膜体550。第二隔膜530设置于第四通道240内,沿介质的流动方向布置,以实现对第二隔膜530的安装。第七膜体540相对于第二隔膜530倾斜,第七膜体540的第一端与第四通道240的内壁连接,第七膜体54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二隔膜530的第一侧,以实现对第七膜体540的安装。第八膜体550相对于第二隔膜530倾斜,第八膜体550的第一端与第四通道240的内壁连接,第八膜体550的第二端向散热管路600延伸,且抵靠于第二隔膜530的第二侧,以实现对第八膜体550的安装。柔性膜300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七膜体540抵靠于第二隔膜530的第一侧、第八膜体550抵靠于第二隔膜530的第二侧,此时可以将第四通道240进行封闭。柔性膜300由凹陷状态时向初始状态切换时,第七膜体540远离第二隔膜530的第一侧、第八膜体550远离第二隔膜530的第二侧,从而形成两个流通的通道,便于散热管路600的介质流通到第一腔体250内进行循环散热,从而提升散热效果。通过第二隔膜530、第七膜体540和第八膜体550的方式,可以在第四通道240内形成双边通道用于流通介质,从而在一侧的通道堵塞时可以通过另一个通道流通介质,从而保证介质流通的稳定性,以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在图11中,介质可以按照H方向回流到第一腔体250。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第七膜体540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二隔膜530布置;第八膜体550的数量为多个,与第七膜体540交错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七膜体540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二隔膜530布置,以实现对多个第七膜体540安装,通过设置多个第七膜体540,使得多个第七膜体540在介质流通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导流效果和阻流效果。第八膜体550的数量为多个,与第七膜体540交错布置,以实现对多个第八膜体550的安装,通过设置多个第八膜体550,使得多个第八膜体550在介质流通时可以有效地提升导流效果和阻流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12和图13所示,振动马达700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从而能够驱动柔性膜300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切换,进而使得第一腔体250的介质可以进入到散热管路600内,进入到散热管路600内的介质可以实现散热,在散热完成后回流到第一腔体250内,在振动马达700不断地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介质的循环流动,以此可以提升介质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散热管路600的数量为多个。
具体地,振动马达700为电磁驱动器,线路板为柔性线路板,驱动器由由柔性线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进行供电。工作时驱动器会周期性地挤压柔性膜300,因而储液腔内,及第一腔体250的压强会发生变化,促使液体流出或流入。当储液腔内压强发生变化时,仿生瓣膜两侧产生压差,有一侧瓣膜会在压差作用下打开,而另一侧瓣膜则保持关闭状态,如此即可实现冷却液在均热板内的单向循环。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16和图17所示,振动马达700包括第二壳体702、第一驱动线圈704、第一永磁体706和覆盖膜708。第二壳体702具有第二腔体;第一驱动线圈704设置于第二腔体内;第一永磁体706设置于第二壳体702朝向柔性膜300的一侧;覆盖膜708的第一侧覆盖于第一永磁体706,且与第二壳体702连接,第二侧抵靠于柔性膜30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振动马达700包括第二壳体702、第一驱动线圈704、第一永磁体706和覆盖膜708。第二壳体702具有第二腔体,第一驱动线圈704设置于第二腔体内,以实现对第一驱动线圈704的安装和固定。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一永磁体706设置于第二壳体702朝向柔性膜300的一侧,以实现对第一永磁体706的安装,使得第一永磁体706对驱动柔性膜300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实现介质的循环流动来进行散热。覆盖膜708的第一侧覆盖于第一永磁体706,且与第二壳体702连接,以实现对覆盖膜708的安装,使得覆盖膜708可以对第一永磁体706进行封装,还可以限制第一永磁体706运动的距离。第二侧抵靠于柔性膜300,进而在第一永磁体706驱动柔性膜300运动时,使得覆盖膜708与柔性膜300接触,避免第一永磁体706运动时损坏柔性膜300。
具体地,振动马达700为驱动器,本体200为均热板,第一腔体250为储液腔,驱动器未启动时,均热板内各处压力近乎相等,所有瓣膜均处于关闭状态,冷却液不流通;当驱动器进程挤压腔体时,储液腔内部的压力增大,此时仿生瓣膜两侧形成压差,左侧瓣膜在压力梯度作用下打开,右侧瓣膜保持关闭状态,因而冷却液从储液腔的左侧流出;当驱动器处于回程时,储液腔内部压力减小,此时右侧瓣膜在压差作用下打开,而左侧瓣膜在压差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因而冷却液从储液槽右侧流入。如此往复,实现了冷却液在散热板通道内的不断循环,当冷却液流经产品发热区时会吸收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然后将热量带至相对低温区域进行耗散,从而实现的主动散热。此外,该散热系统还可根据使用场景智能调节散热模式,当产品处于高强度运行时(如同时运行多个程序或大型电子游戏时),系统可提高驱动器的驱动频率,加快冷却液的循环速率,进而提升散热效果。当产品处于常规运行模式时,驱动器的动作频率也可相对降低。
具体地,如图19所示,振动马达700为马达,第一永磁体706为永磁片,本申请的振动马达700相比正常线性马达多了永磁片、永磁片覆盖膜708和第四驱动线圈。其中永磁片因限位无法在X、Y方向运动,但可以在Z方向上轻微浮动,在浮动过程中会压迫均热板上的柔性膜300,从而为冷却液产生驱动力。永磁片覆盖膜708有一定程度弹性,用于封装永磁片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永磁片的Z向运动距离。当需要马达振动时,仅第一驱动线圈704通电,此时由于线圈提供的磁场驱动力,马达振动配重块会在X方向往复运动从而产生“振动”的效果(即线性马达驱动原理)。当不需要马达振动时,第一驱动线圈704和第四驱动线圈同时通电,第一驱动线圈704和第四驱动线圈均包括两个线圈,通过控制4个线圈内部电流的大小使得马达内部磁铁X、Y方向产生力平衡(类似磁悬浮原理),此时马达内部永磁体仅有Z方向受力,其中马达振动配重块由于马达上下壳体对其Z向的限位无法移动,而永磁片则会在永磁片覆盖膜708的保护下进行一定程度的Z向位移。通过线圈电流方向的不断变换,则可以实现永磁片的Z向往复运动,以此驱动冷却液循环。由于仅需要永磁片在Z向进行很小的位移就可以实现冷却液循环(毫米级),因此驱动电流并不大,基本不会影响马达的使用。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22所示,振动马达700包括第三壳体710和第二驱动线圈712,第三壳体710具有第三腔体,第二驱动线圈712设置于第三腔体内;柔性膜300包括第一膜层310、共振线圈320和第二膜层330,第一膜层310覆盖于开口,共振线圈320设置于第一膜层310远离第一腔体250的一侧,与第二驱动线圈712相对,第二膜层330覆盖于共振线圈320,与第一膜层310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4所示,振动马达700包括第三壳体710和第二驱动线圈712。第三壳体710具有第三腔体,第二驱动线圈712设置于第三腔体内,以实现对第二驱动线圈712的安装。柔性膜300包括第一膜层310、共振线圈320和第二膜层330,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将共振线圈320设置在柔性膜300内,第一膜层310覆盖于开口,以实现对第一腔体250的封堵。共振线圈320设置于第一膜层310远离第一腔体250的一侧,避免共振线圈320与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直接接触,共振线圈320与第二驱动线圈712相对,在第二驱动线圈712通电时共振线圈320因为电磁共振现象产生电流,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振动,从而使得共振线圈320可以带动柔性膜300运动,使得柔性膜300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进行切换。第二膜层330覆盖于共振线圈320,与第一膜层310贴合,以使第二膜层330与第一膜层310对共振线圈320进行夹持,从而对共振线圈320进行保护,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振动马达700与本体200直接接触。
具体地,本体200为均热板,将均热板上柔性膜300改为第一膜层310+共振线圈320+第二膜层330的叠层,马达驱动线圈工作时,共振线圈320会因为电磁共振现象产生电流,用在马达永磁体的磁场作用下下产生振动,这样的方式不需要马达和均热板直接接触就能实现,一致性更好。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25和图26所示,振动马达700包括第四壳体714、弹性件716、振动块718、第三驱动线圈720和凸轮722。第四壳体714具有第四腔体;弹性件716设置于第四腔体内,与第四壳体714连接;振动块718与弹性件716连接;第三驱动线圈720设置于第四腔体内,能够驱动振动块718振动;凸轮722与振动块718连接,凸轮722的外周面抵靠于柔性膜300;其中,振动块718在振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凸轮722转动。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马达700包括第四壳体714、弹性件716、振动块718、第三驱动线圈720和凸轮722。第四壳体714具有第四腔体,弹性件716设置于第四腔体内,与第四壳体714连接,以实现对弹性件716的安装。振动块718与弹性件716连接,以实现对振动块718的安装,使得振动块718可以沿弹性件716的长度方向进行振动。第三驱动线圈720设置于第四腔体内,以实现对第三驱动线圈720的安装,使得第三驱动线圈720能够驱动振动块718振动;凸轮722与振动块718连接,凸轮722的外周面抵靠于柔性膜300,已实现对凸轮722的安装,振动块718在振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凸轮722转动,使得凸轮722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从而使得柔性膜300可以在初始状态和凹陷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使得第一腔体250内的介质可以循环流动,提升散热效果。
具体地,在如图25中,I箭头表示凸轮722的转动方向。
具体地,在如图27所示,凸轮722未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
具体地,在如图28和图29所示,凸轮722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柔性膜300进行驱动。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振动马达700可以为压电陶瓷、磁流体、记忆合金、液压、气压、机械压迫驱动的方式进行驱动。
具体地,本申请中的振动马达700为机械压迫式驱动,振动块718为配重块,利用线性马达配重块工作时会左右移动的特点增加了凸轮722结构,凸轮722结构可以将线性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从而对柔性膜300产生压迫力,从而驱动均热板散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散热管路600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散热管路600并列布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条散热管路600并列设置的方式对电子设备900进行散热,使得介质可以在多条散热管路600内流通,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散热能力。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0和图3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9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100,因此,该电子设备900具备散热模组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电子设备900为手机,散热板位于液晶模块(Lliquid Crystal Module,LCM)与主板上盖之间,为节省手机内部空间并最大程度利用手机内部已有器件,选择使用马达来做动力源,工作状态下,马达内部的电磁片会周期性振动来压迫柔性膜300,从而对冷却液产生驱动力,以实现介质对在散热管路600流通时对手机进行散热。
具体地,电子设备900还包括线路板800,线路板800与散热模组100进行连接,进而可以为散热模组100的工作进行供电。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散热模组和振动马达,所述散热模组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第一腔体和散热管路,所述散热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侧连通,所述散热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侧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具有开口;
柔性膜,所述柔性膜覆盖于所述开口,所述柔性膜具有初始状态和向所述第一腔体内凹陷的凹陷状态;
第一控制部件,所述第一控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侧;
第二控制部件,所述第二控制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侧;
所述振动马达设置于所述本体的一侧,与所述柔性膜相对,所述振动马达工作时驱动所述柔性膜在所述初始状态和所述凹陷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振动马达驱动所述柔性膜由所述初始状态运动至所述凹陷状态,所述第一腔体内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一控制部件进入所述散热管路,所述柔性膜由所述凹陷状态运动至所述初始状态,所述散热管路的介质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部件进入所述第一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散热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能够单向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部件包括:
第一膜体,所述第一膜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膜体的第二端向所述散热管路延伸,且相对于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
第二膜体,所述第二膜体与所述第一膜体相对,所述第二膜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膜体的第二端向所述散热管路延伸;所述第二膜体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倾斜,且抵靠于所述第一膜体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体和所述第二膜体为柔性瓣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部件包括:
第一隔膜,所述第一隔膜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内,沿所述介质的流动方向布置;
第三膜体,所述第三膜体相对于所述第一隔膜倾斜,所述第三膜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三膜体的第二端向所述散热管路延伸,且抵靠于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一侧;
第四膜体,所述第四膜体相对于所述第一隔膜倾斜,所述第四膜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四膜体的第二端向所述散热管路延伸,且抵靠于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二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膜体的数量为多个,沿所述第一隔膜布置;
所述第四膜体的数量为多个,与所述第三膜体交错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马达包括: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腔体;
第一驱动线圈,所述第一驱动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第一永磁体,所述第一永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柔性膜的一侧;
覆盖膜,所述覆盖膜的第一侧覆盖于所述第一永磁体,且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第二侧抵靠于所述柔性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马达包括第三壳体和第二驱动线圈,所述第三壳体具有第三腔体,所述第二驱动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三腔体内;
所述柔性膜包括第一膜层、共振线圈和第二膜层,所述第一膜层覆盖于所述开口,所述共振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驱动线圈相对,所述第二膜层覆盖于所述共振线圈,与所述第一膜层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马达包括:
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具有第四腔体;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四腔体内,与所述第四壳体连接;
振动块,所述振动块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第三驱动线圈,所述第三驱动线圈设置于所述第四腔体内,能够驱动所述振动块振动;
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振动块连接,所述凸轮的外周面抵靠于所述柔性膜;
其中,所述振动块在振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所述凸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散热管路并列布置。
CN202310199147.7A 2023-03-03 2023-03-03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3478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99147.7A CN116347858A (zh) 2023-03-03 2023-03-03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99147.7A CN116347858A (zh) 2023-03-03 2023-03-03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7858A true CN116347858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6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99147.7A Pending CN116347858A (zh) 2023-03-03 2023-03-03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478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323A (zh) * 2021-12-07 2022-03-08 冯超超 一种隔膜泵的散热结构
CN116668572A (zh) * 2023-07-31 2023-08-29 深圳市鼎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主动式散热结构的手机主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51323A (zh) * 2021-12-07 2022-03-08 冯超超 一种隔膜泵的散热结构
CN116668572A (zh) * 2023-07-31 2023-08-29 深圳市鼎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主动式散热结构的手机主板
CN116668572B (zh) * 2023-07-31 2023-10-20 深圳市鼎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主动式散热结构的手机主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47858A (zh) 电子设备
US9222708B2 (en) Magnetic refrigeration device and magneti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20080101965A1 (en) Piezoelectric Pump and Stirling Refrigerator/Freezer
US9810454B2 (en) Magnetic structure and magnetic air-conditioning and heating device using same
US5813234A (en) Double acting pulse tube electroacoustic system
KR102149720B1 (ko) 자기냉각장치
US8037692B2 (en) Thermal generator having a magneto-caloric material
US20090019859A1 (en) Magnetic Refrigerator
EP2038590A1 (en) Rotation type regenerator and magnetic refrigerator using the regenerator
EP2038591A1 (en) Shuttle type magnetic refrigerator
JP2014157756A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H08503059A (ja) エラストマーベッド
WO2007055506A1 (en) Magnetic refrigerator
EP0028135A2 (en) Refrigerant flow reversing valve
JP2017172820A (ja) 熱磁気サイクル装置
CN101512250B (zh) 往复式磁制冷机
KR100535278B1 (ko) 재생기 및 그를 이용한 유동 가스의 열재생 시스템
US10386096B2 (en) Magnet assembly for a magneto-caloric heat pump
JP2014175156A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JP2008196485A (ja) 薄膜ポンプ及び薄膜ポンプを備える装置
JP7309052B2 (ja) 磁気冷凍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641002B2 (ja) 磁気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7238870B (zh) 一种用于芯片散热的主动式制冷装置
CN114828570A (zh) 一种小型蒙皮换热器及换热系统
CN116668572B (zh) 一种具有主动式散热结构的手机主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