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30593A -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30593A
CN116330593A CN202310538330.5A CN202310538330A CN116330593A CN 116330593 A CN116330593 A CN 116330593A CN 202310538330 A CN202310538330 A CN 202310538330A CN 116330593 A CN116330593 A CN 1163305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plastic
hot
nozzle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83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杰
沈坚
盘大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otst Moul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83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305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30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305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7Sprue channels ; Runner channels or runner nozz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热流道技术领域,公开了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其中热流道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分流板和热咀,分流板内具有第一流道,热咀内具有第二流道,注射嘴射出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后自热咀出胶;还包括转动件,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在任一流道内,转动件的周侧设有叶片,且叶片与对应流道的内侧壁间隙配合。本发明的热流道装置,通过在任一流道内设置转动件,使得塑胶在涌入对应流道时,能够利用其初始压力的作用,带动对应流道内的转动件转动,从而能够利用转动件的叶片加速热咀内的残料排出,以提高整体的换色效率。

Description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热流道技术在塑料注射模具中的广泛应用,热流道在生产成型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换色是热流道领域中较为关键的一项技术。目前,基于热流道系统成本的考虑,在一品多色的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同一套热流道系统。
现有技术中,在热流道系统进行换色时,为了保证换色效果,一般需要先对热流道系统中各个结构中残留的余料进行清除,而对流道里余料清除方法主要是通过不断向流道中涌入新料,以新料在热流道系统中的流动冲刷带出热流道系统中的余料,直至换色完成,过于浪费新料,成本较高,且由于塑胶在喷嘴开启过程中的压力及流速都是有限的,被动的靠新料完全带出余料,故会出现换色效率低、换色不纯、不良率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换色效率的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流道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分流板和热咀,所述分流板内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热咀内具有第二流道,所述注射嘴射出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后自所述热咀出胶;
还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第二流道的轴向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道内,所述转动件的周侧设有叶片,且所述叶片与所述第二流道的内侧壁间隙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沿所述转动件的轴向螺旋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叶片自所述第二流道的入口延伸至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件的一端通过镶件结构与所述分流板连接,所述镶件结构能够对所述转动件定位。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流道的内侧壁和/或所述转动件的外表面具有用于防止所述塑胶附着的涂层。
作为优选,所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道,以检测所述第二流道内塑胶的流速。
作为优选,所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件相对所述热咀转动,所述叶片能够在所述转动件转动时向所述第二流道内的塑胶提供出胶的推力。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热流道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分流板和热咀,所述分流板内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热咀内具有第二流道,所述注射嘴射出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后自所述热咀出胶;
还包括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第一流道的轴向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转动件的周侧设有叶片,且所述叶片与所述第一流道的内侧壁间隙配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热流道装置的注塑方法,所述注塑方法包括:
S1,通过所述注射嘴接收外部注塑机提供的熔融的第一塑胶,所述第一塑胶流经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所述转动件被流经的所述第一塑胶推动旋转,所述第一塑胶自所述热咀排出并注入模具;
S2,在需要向所述模具提供与所述第一塑胶颜色不同的第二塑胶时,通过所述注射嘴接收外部注塑机提供的熔融的第二塑胶,所述第二塑胶流经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所述转动件被流经的所述第一塑胶和所述第二塑胶推动旋转,使所述叶片驱使附着在所述转动件周侧的所述第一塑胶自所述热咀排出;
S3,观察所述模具内的产品,在成型产品中不在混有第一塑胶、成型产品颜色为第二塑胶颜色并无杂质时,判断成型合格。
作为优选,所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连接;所述注塑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步骤S2中,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转动件转动,以加速排出所述第一塑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热流道装置,通过在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内设置转动件,使得塑胶在涌入对应流道时,能够利用其初始压力的作用,带动对应流道内的转动件转动,从而能够利用转动件的叶片加速热咀内的残料排出,以提高整体的换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热流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热流道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热流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注射嘴;2、分流板;201、第一流道;3、热咀;301、第二流道;302、加热主体;303、加热件;4、转动件;5、镶件结构;6、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热流道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1、分流板2和热咀3,分流板2内具有第一流道201,热咀3内具有第二流道301,注射嘴1射出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后自热咀3出胶;可以理解的是,注射嘴1一般与外部的注塑机连接,外部的注塑机通过注射嘴1朝向第一流道201内注射塑胶,即外部注塑机会预先为新料提供一定的初始压力以使得塑胶能够在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内流动进行出胶动作;其中,基于流动性能的考虑,优选第一流道201的横截面为圆形;可以得知的是,由于塑胶依次经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出胶,故第一流道201与第二流道301处于连通状态,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流道201呈水平设置,上述第二流道301呈竖直设置。
上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转动件4,转动件4可绕第二流道301的轴向转动地设置在第二流道301内,转动件4的周侧设有叶片401,且叶片401与第二流道301的内侧壁间隙配合。上述间隙配合,即能够使得叶片401在第二流道301内转动的前提下,叶片401与第二流道301尽可能地小。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初始压力的作用下,外部注塑机经注射嘴1涌入的塑胶,经过第一流道201后,逐步涌入第二流道301并出胶以带动残料排出,上述塑胶在出胶时,由于流经叶片401,故能够通过叶片401带动转动件4转动,上述叶片401转动时,能够起到一定的搅动作用,以加速带动热咀3内残留的残料排出,从而提高换色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热流道装置,通过在第二流道301内设置转动件4,使得塑胶在涌入第二流道301时,能够利用其初始压力的作用,带动第二流道301内的转动件4转动,从而能够利用转动件4的叶片401加速热咀3内的残料排出,以提高整体的换色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叶片401沿所述转动件4的轴向螺旋设置。即可以理解,螺旋设置叶片401能够确定塑胶在第二流道301内的流动轨迹,从而利于塑胶带动转动件4转动,同时螺旋状的叶片401对于第二流道301内残料的搅动作用亦能获得较好的提升。示例性地,本实施例中,上述叶片401亦可沿转动件4的轴向进行分段式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螺旋扇叶自第二流道301的入口延伸至第二流道301的出口。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热咀3内残料的残留位置不确定,故通过将叶片401的延伸位置贯彻整个第二流道301,以能够尽可能的使得叶片401转动时,能够加速带动第二流道301内任意位置的残料排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转动件4的一端通过镶件结构5与分流板2连接,镶件结构5能够对转动件4定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镶件结构5用于实现转动件4与分流板2之间的连接,并能够为转动件4提供一定的定位作用,上述镶件结构5一般由匹配的镶件以及镶件螺母构成,在上述镶件对转动件4进行定位的前提下,镶件螺母一方面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止转,防止镶件随转动件4同步转动,另一方面,还能够对转动件4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即防止转动件4自分流板2内移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镶件结构5为现有技术中的配套结构,故在此对其不作更为具体地的结构说明。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道的内侧壁和/或转动件的外表面具有用于防止塑胶附着的涂层。优选地,第二流道的内侧壁和转动件的外表面具有用于防止塑胶附着的涂层,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涂层,能够避免塑胶附着在第二流道的内侧壁和转动件的外表面,以维持塑胶的流速,减少压力损失。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热流道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检测件设置在第二流道,以检测第二流道内塑胶的流速。可以理解的是,塑胶的流速能够决定换色的效率,通过设置检测件,使得能够根据流速调节塑胶的初始压力。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检测件为现有技术,例如传感器等,对此结构不作说明。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热咀3包括多个,且沿分流板2的第一流道201依次设置,转动件4与热咀3一一对应设置。即本实施例中的热流道装置在能够进行多个流道换色的情况下,每个流道均能利用转动件4的转动,以提高换色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热咀3包括加热主体302和加热件303,加热件303与加热主体302连接,第二流道301位于加热主体302,加热件303能够对第二流道301内的塑胶加热。更为具体地,上述加热件303套可设在加热主体302的外侧,即加热件303能够尽可能地包覆加热主体302,以使得加热主体302的各部分均能获得相同的加热作用,从而利于维持塑胶的流质状态。
参照图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热流道装置还包括驱动件6,驱动件6与转动件4连接,以驱动转动件4相对热咀3转动,叶片401能够在转动件4转动时向第二流道301内的塑胶提供出胶的推力。示例性地,上述驱动件6可为伺服电机,即通过伺服电机能够主动地驱动转动件4转动,以替代上述被动地由塑胶的流动带动转动件4转动,在能够获得一定搅动作用的前提下,还能提供一定的出胶推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换色效率。更为具体地,优选上述驱动件6驱动转动件4的转速与外部注塑机内的螺旋扇叶的转速保持一致,从而能够使得塑胶在自外部注塑机内涌入第一流道201后,其流速不变,压力损失变小,另一方面,通过驱动件6调节转动件4的转速,亦能够实现出胶量的调节。上述驱动件6可设置在分流板2上,以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公开另一种热流道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1、分流板2和热咀3,分流板2内具有第一流道201,热咀3内具有第二流道301,注射嘴1射出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后自热咀3出胶;可以理解的是,注射嘴1一般与外部的注塑机连接,外部的注塑机通过注射嘴1朝向第一流道201内注射塑胶,即外部注塑机会预先为新料提供一定的初始压力以使得塑胶能够在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内流动进行出胶动作;其中,基于流动性能的考虑,优选第一流道201的横截面为圆形;可以得知的是,由于塑胶依次经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出胶,故第一流道201与第二流道301处于连通状态,示例性地,上述第一流道201呈水平设置,上述第二流道301呈竖直设置。
上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转动件4,转动件4可绕第一流道201的轴向转动地设置在第一流道201内,转动件4的周侧设有叶片401,且叶片401与第一流道201的内侧壁间隙配合。上述间隙配合,即能够使得叶片401在第一流道201内转动的前提下,叶片401与第一流道201尽可能地小。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初始压力的作用下,外部注塑机经注射嘴1涌入的塑胶,经过第一流道201后,逐步涌入第二流道301并出胶以带动残料排出,上述塑胶在出胶时,由于流经叶片401,故能够通过叶片401带动转动件4转动,上述叶片401转动时,能够起到一定的搅动作用,以加速带动热咀3内残留的残料排出,从而提高换色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热流道装置,通过在第一流道201内设置转动件4,使得塑胶在涌入第一流道201时,能够利用其初始压力的作用,带动第一流道201内的转动件4转动,从而能够利用转动件4的叶片401加速热咀3内的残料排出,以提高整体的换色效率。
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本实施例中,热咀3亦可包括多个,且沿分流板2的第一流道201依次设置。其中,转动件4延伸经过每个热咀3的第二流道301,即可以理解,转动件4能够尽可能地使得塑胶在进入每个第二流道301时均保持活跃状态,即具有一定的压力和流速,以能够提高每个热咀3的换色效率。
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动件4亦可通过驱动件6进行驱动,以维持塑胶的流速不变,且压力损失变小,另一方面,亦可通过驱动件6调节转动件4的转速,以实现出胶量的调节。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公开一种基于热流道装置的注塑方法,注塑方法包括:
S1,通过注射嘴1接收外部注塑机提供的熔融的第一塑胶,第一塑胶流经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301,转动件4被流经的第一塑胶推动旋转,第一塑胶自热咀3排出并注入模具;
S2,在需要向模具提供与第一塑胶颜色不同的第二塑胶时,通过注射嘴1接收外部注塑机提供的熔融的第二塑胶,第二塑胶流经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301,转动件4被流经的第一塑胶和第二塑胶推动旋转,使叶片401驱使附着在转动件4周侧的第一塑胶自热咀3排出;
S3,观察所述模具内的产品,在成型产品中不在混有第一塑胶、成型产品颜色为第二塑胶颜色并无杂质时,判断成型合格。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上述热流道装置具有驱动件6的情况下,驱动件6与转动件4连接,故在步骤S2中,还可通过驱动件6驱动转动件4转动,以加速排出第一塑胶。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流道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1)、分流板(2)和热咀(3),所述分流板(2)内具有第一流道(201),所述热咀(3)内具有第二流道(301),所述注射嘴(1)射出的熔融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后自所述热咀(3)出胶;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件(4),所述转动件(4)可绕所述第二流道(301)的轴向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道(301)内,所述转动件(4)的周侧设有叶片(401),且所述叶片(401)与所述第二流道(301)的内侧壁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401)沿所述转动件(4)的轴向螺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401)自所述第二流道(301)的入口延伸至所述第二流道(301)的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4)的一端通过镶件结构(5)与所述分流板(2)连接,所述镶件结构(5)能够对所述转动件(4)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道(301)的内侧壁和/或所述转动件(4)的外表面具有用于防止所述塑胶附着的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检测件,所述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流道(301),以检测所述第二流道(301)内塑胶的流速。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驱动件(6),所述驱动件(6)与所述转动件(4)连接,以驱动所述转动件(4)相对所述热咀(3)转动,所述叶片(401)能够在所述转动件(4)转动时向所述第二流道(301)内的塑胶提供出胶的推力。
8.一种热流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次连接的注射嘴(1)、分流板(2)和热咀(3),所述分流板(2)内具有第一流道(201),所述热咀(3)内具有第二流道(301),所述注射嘴(1)射出的塑胶能够依次流经所述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301)后自所述热咀(3)出胶;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件(4),所述转动件(4)可绕所述第一流道(201)的轴向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流道(201)内,所述转动件(4)的周侧设有叶片(401),且所述叶片(401)与所述第一流道(201)的内侧壁间隙配合。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热流道装置的注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方法包括:
S1,通过所述注射嘴(1)接收外部注塑机提供的熔融的第一塑胶,所述第一塑胶流经所述第一流道(201)和所述第二流道(301),所述转动件(4)被流经的所述第一塑胶推动旋转,所述第一塑胶自所述热咀(3)排出并注入模具;
S2,在需要向所述模具提供与所述第一塑胶颜色不同的第二塑胶时,通过所述注射嘴(1)接收外部注塑机提供的熔融的第二塑胶,所述第二塑胶流经所述第一流道(201)和所述第二流道(301),所述转动件(4)被流经的所述第一塑胶和所述第二塑胶推动旋转,使所述叶片(401)驱使附着在所述转动件(4)周侧的所述第一塑胶自所述热咀(3)排出;
S3,观察所述模具内的产品,在成型产品中不在混有第一塑胶、成型产品颜色为第二塑胶颜色并无杂质时,判断成型合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热流道装置的注塑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流道装置还包括驱动件(6),所述驱动件(6)与所述转动件(4)连接;所述注塑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步骤S2中,通过所述驱动件(6)驱动所述转动件(4)转动,以加速排出所述第一塑胶。
CN202310538330.5A 2023-05-12 2023-05-12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Pending CN1163305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8330.5A CN116330593A (zh) 2023-05-12 2023-05-12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8330.5A CN116330593A (zh) 2023-05-12 2023-05-12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30593A true CN116330593A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82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8330.5A Pending CN116330593A (zh) 2023-05-12 2023-05-12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30593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3046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Serniuck Nicholas W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ling injection unit and sprue
CN202106512U (zh) * 2011-05-27 2012-01-11 刘承赞 一种易换色的热流道系统
JP2013006370A (ja) * 2011-06-24 2013-01-10 Honda Motor Co Ltd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20130064922A1 (en) * 2010-11-24 2013-03-14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 having Dynamic Mixer
CN210436533U (zh) * 2019-08-14 2020-05-01 深圳市卡诺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精密注塑模具的易换色热咀结构
CN214605677U (zh) * 2021-04-30 2021-11-05 青岛智科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维修的螺旋进胶式热流道系统
CN214872376U (zh) * 2021-07-06 2021-11-26 深圳市宏利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
CN217476482U (zh) * 2022-06-02 2022-09-23 深圳市德仕热流道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提高流速功能的热流道模具机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3046A1 (en) * 2004-06-30 2006-01-05 Serniuck Nicholas W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aling injection unit and sprue
US20130064922A1 (en) * 2010-11-24 2013-03-14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 having Dynamic Mixer
CN202106512U (zh) * 2011-05-27 2012-01-11 刘承赞 一种易换色的热流道系统
JP2013006370A (ja) * 2011-06-24 2013-01-10 Honda Motor Co Ltd 射出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210436533U (zh) * 2019-08-14 2020-05-01 深圳市卡诺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精密注塑模具的易换色热咀结构
CN214605677U (zh) * 2021-04-30 2021-11-05 青岛智科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维修的螺旋进胶式热流道系统
CN214872376U (zh) * 2021-07-06 2021-11-26 深圳市宏利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模具热流道的分流板结构
CN217476482U (zh) * 2022-06-02 2022-09-23 深圳市德仕热流道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提高流速功能的热流道模具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7253B1 (ko) 수중 펠렛제조기
CN104608325B (zh) 一种能够搅拌的注塑机
CN110315692B (zh) 一种产品外壳成型用注塑机
JPH02263609A (ja) 連続混練機の混練制御装置
CN116423791B (zh) 一种亲水抑菌性医用微管的气液辅助成型装置及方法
CN101394985A (zh) 用于塑化颗粒、特别是塑料颗粒的装置以及装备有这种装置的注塑成型设备或者挤出设备
CN116330593A (zh) 热流道装置及注塑方法
WO2011035502A1 (zh) 连续旋转式注塑成型机
IE860623L (en) Apparatus for the formation of mineral fibres by means of¹centrifuging wheels (cooling of the wheels)
EP2643137A1 (en) Mold-tool system having melt mixer assembly including melt-driven rotor assembly
CN208497558U (zh) 一种注塑模具单侧进出冷却水的回路装置
CN110385829B (zh) 一种带有冷却水路的精密注塑模具
CN104085077A (zh) 一种注塑机
CN111867802B (zh) 带有具有用于流体的通道的分度轴的注塑成型机
CN220883072U (zh) 一种管道内衬加工装置
CN107877722B (zh) 防止泄露的密炼机
CN112810086A (zh) 一种注塑模具的注塑机构
CN108515683A (zh) 塑料成型装置
CN112238556A (zh) 镜片加工装置和方法
CN117287912A (zh) 一种压铸专用温控设备循环降温系统
CN219311907U (zh) 一种热流道成型装置
CN217476486U (zh) 一种便于进胶排气的注塑装置
CN210386216U (zh) 卧螺离心机
CN215320321U (zh) 注射系统
CN217073201U (zh) 一种多节加热单热嘴热流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