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8272A -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8272A
CN116318272A CN202310261294.2A CN202310261294A CN116318272A CN 116318272 A CN116318272 A CN 116318272A CN 202310261294 A CN202310261294 A CN 202310261294A CN 116318272 A CN116318272 A CN 116318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ead
circuit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matching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12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溯
李杰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x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x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612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182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18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82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05B45/30Driv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4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ear-field transmission
    • H04B5/48Trans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终端领域,公开了一种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该电路包括:一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两条导线呈非封闭环状且嵌套设置;LED阵列,包括设于两种导线之间的若干个LED灯;LED驱动电路,分别连接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其用于在需要发光时输出正向直流电压,以驱动LED阵列发光;匹配电路,连接正极导线和/或负极导线;近场通信控制器,连接匹配电路,其用于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通过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并控制复用为环形天线的正极导线和/或负极导线进行信号接收或发射。通过将灯带与近场通信环形天线进行共体设计,可以实现移动通信终端的紧凑化结构设计,节省了器件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终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通信终端大多支持近场通信方案,如NFC支付等,其中,近场通信方案是在短距离内使用电磁耦合来实现的一种通信方式,主要利用近场通信控制芯片(NFC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ontroller)、匹配电路及近场通信天线等来实现。此外,移动通信终端中,有时还需要增加灯带来实现一些功能,如不同类型的消息提醒等。其中,灯带是由多个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 diode)串联或者并联组成的带状发光阵列,主要通过驱动电源控制LED的电压来实现LED的亮/灭状态。
就目前的移动通信终端方案中,近场通信装置与灯带装置是分离的两个组件,不利于实现现在主流趋势的轻薄移动通信终端的用户需求,此外,若灯带占用了较大面积,预留给近场通信天线的空间则很小,会降低近场通信天线的性能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复用电路及移动通信终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复用电路,包括:
一正极导线,呈非封闭环状;
一负极导线,呈非封闭环状,且与所述正极导线呈嵌套设置;
LED阵列,包括设于两种所述导线之间的若干个LED灯,其中,每个LED灯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对应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
LED驱动电路,分别连接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用于在需要发光时输出正向直流电压,以驱动所述LED阵列发光;
匹配电路,连接所述正极导线和/或所述负极导线;
近场通信控制器,连接所述匹配电路,用于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通过所述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并控制复用为环形天线的所述正极导线和/或所述负极导线进行信号接收或发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匹配电路通过差分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其中,
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电路;
以及,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二条信号线对应连接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开路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结构复用电路还包括:
隔离电容对,包括设于两种所述导线之间的第一和第二隔离电容;
其中,第一隔离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正极导线的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一隔离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负极导线的所述开路端;
第二隔离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正极导线的所述开路端,所述第二隔离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负极导线的所述连接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匹配电路通过差分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所述电路还包括:
隔离电容组,包括设于所述匹配电路与两种所述导线之间的第一至第四隔离电容;其中,
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经由并行设置的第一隔离电容和第二隔离电容分别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电路;
以及,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二条信号线,经由并行设置的第三隔离电容和第四隔离电容分别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的开路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匹配电路通过单端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电路;所述电路还包括:
换衡器,分别连接所述近场通信控制器和所述匹配电路,用于在所述近场通信控制器与所述匹配电路之间进行差分信号与单端信号之间的转换;
接地电容,对应连接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开路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均包括一延伸段和与所述延伸段连接的非封闭矩形;其中,
两个所述延伸段分别用于使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连接至所述LED驱动电路,两个所述非封闭矩形大小不同且呈内外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为柔性或刚性印刷电路基板上的金属走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的下方设有铁磁材料。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结构复用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当需要发光时,控制LED驱动电路输出正向直流电压至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上,以驱动LED阵列发光;
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根据通信工作模式,使近场通信控制器进行待发射信号的调制并经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后,传输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进行信号发射,或者使所述近场通信控制器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获得通信信息,其中,所述接收信号通过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进行信号接收并经所述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得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包括:上述的结构复用电路。
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复用电路通过将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设计为呈嵌套设置的非封闭环状结构,还将LED依次并联设于平行的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之间以形成LED阵列,一方面与LED驱动构成闭合发光回路,另一方面与匹配电路、近场通信控制器形成近场通信回路,该电路结构可以实现灯带与近场通信装置的共体设计,有利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小型化与内部电子电路的紧凑化设计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灯带的实现方案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近场通信装置的实现方案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结构复用电路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结构复用电路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所示的电路的近声通信信号流向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结构复用电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结构复用电路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电路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正极导线;20-负极导线;30-LED阵列;40-LED驱动电路;50-匹配电路;60-近场通信控制器;70-换衡器;80-铁磁材料;L-延伸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文中,可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终端中,对于近场通信方案的实现,如图1所示,在发射信号时,由近场通信控制芯片将需要发射的信息转换为已调信号,进而,该已调信号通过匹配电路处理后传输到环形的近场通信天线上,以使近场通信天线将已调信号转换为时变的磁场向外发射。同理,在接收外界信号时,近场通信天线将外界时变的磁场转化为接收信号,进而,接收信号经过匹配电路处理后传输到近场通信控制芯片中,由近场通信控制芯片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还原其中的调制信号。而对于灯带的实现,如图2所示,这些LED通过串联或并联以形成带状发光阵列,当需要发光时,由LED驱动来控制向LED阵列的正极、负极产生直流电压差,当在两端的直流电压超过LED的导通电压时,各LED则能够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发出可见光。
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终端中,近场通信装置与灯带装置通常是分离设置的两个组件,占用空间大,不利于终端的轻薄及紧凑型设计,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使灯带与近场通信天线共体的结构复用电路的方案,以此实现移动通信终端的小型化与内部电子电路的紧凑化设计。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实施例来对该结构复用电路进行说明。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复用电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示范性地,该结构复用电路包括一条正极导线10、一条负极导线20、LED阵列30、LED驱动电路40、匹配电路50和近场通信控制器60,其中,该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均呈非封闭环状并且为嵌套设置;LED阵列30由设于上述的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之间的若干个LED灯构成;LED驱动电路40分别连接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用于在需要发光时输出正向直流电压,以驱动LED阵列30发光。同时,为了实现近场通信,匹配电路50连接正极导线10和/或负极导线20,还与近场通信控制器60连接;近场通信控制器60则用于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通过匹配电路50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并控制复用为环形天线的正极导线10和/或负极导线20进行信号接收或发射。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通过将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设计为嵌套设置的非封闭环状结构,并将其与LED驱动电路40构成闭合发光回路;同时,还与匹配电路50、近场通信控制器60形成闭环通信回路,不仅可以实现灯带功能,还可以使上述的正极导线10和/或负极导线20复用作为环形的近场通信天线,从而实现近场通信,以节省灯带与近场通信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中的占用空间。
本申请中,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呈嵌套设置,具体而言,是将一条导线设置在外,一条导线设置在内,并且两条导线的环状区域呈平行设置,如图3所示,这里将正极导线10设置在外,负极导线20设置在内,反之亦可。
此外,本申请中将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设计为非封闭环状,以便形成环状的天线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示范性地,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均包括一延伸段L和与延伸段L连接的非封闭矩形(未在图中示出);其中,这两个延伸段L分别用于使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连接至LED驱动电路40,两个非封闭矩形的大小不同且呈内外平行设置。可以理解,对于环状区域,不仅可以设计为矩形结构,也可以设计为如椭圆形状等,只要保证用于设置LED灯的局部区域是平行走线的即可。
例如,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或其他基板上的金属走线,如刚性印刷电路基板等,这里同样不作限定。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如图4所示,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的下方设有铁磁材料80,例如,可设有铁氧体、纳米晶等铁磁性材料,以用于屏蔽正极导线10或负极导线20下金属材料的影响,提升其作为近场通信环形天线时产生的有效磁场强度。
对于该结构复用电路,以图3所示的结构为例,具体地,正极导线10与LED驱动电路40的正极(+)输出端连接,负极导线20与LED驱动电路40的负极(-)输出端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在与LED驱动电路40连接时,正极导线10和所述负极导线20是将其中的一端与之连接,另一端为悬空开路状态,故为方便描述,这里将两条导线中的与LED驱动电路40连接的那一端称为连接端,另一端称为开路端。LED阵列30中的每个LED的阳极与正极导线10连接,每个LED的阴极与负极导线20连接。可选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置这些LED的数量和位置间隔,例如,可以是均匀分布在环状区域,也可以是按照不等间距的方式来设置等,这里不作限定。
本申请中,LED驱动电路40能够在正极(+)输出端与负极(-)输出端可以产生恒定的直流电压,例如,该LED驱动电路40可包括LED驱动芯片等。当需要实现发光功能时,只需控制LED驱动电路40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之间产生一个正向直流电压且超过LED的导通电压,以使LED阵列30中的各个LED导通发光。
本申请中,近场通信控制器60,作为实现近场通信功能的主要器件,其能够用于将带信息的原始信号转换为调制信号,并经匹配电路50传输给近场通信天线发射,也可以用于对近场通信天线接收到的已调信号进行解调处理。例如,该近场通信控制器60可以指近场通信控制芯片或模组等,这里不作限定。匹配电路50则用于实现近场通信控制器60和近场通信天线的输出与其输出阻抗匹配,从而实现两者的源端到负载的最大功率传输。例如,该匹配电路50可以由若干电容、电感、阻抗变换器等组成,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
为实现近场通信功能,该结构复用电路中的近场通信控制器60与匹配电路50之间通过差分信号线进行连接,而在不影响灯带功能的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匹配电路50与正极导线10、负极导线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设计,以形成单匝的近场通信环形天线。其中,差分信号线可为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或其他基材上的金属迹线,这里不作限定。
下面以几种具体的连接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匹配电路50可通过差分信号线连接至正极导线10或负极导线20,即连接其中的一条导线。示范性地,匹配电路50通过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连接至正极导线10(如图3所示)或负极导线20的连接端,也即靠近LED驱动电路40的那一端;同时,匹配电路50通过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二条信号线对应连接正极导线10或负极导线20的开路端。
可以理解,上述的对应连接,是指若是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连接的是正极导线10的连接端,则第二条信号线连接的同样是正极导线10的开路端,即连接的是同一导线的两端。
在上述的单匝天线结构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该结构复用电路还可通过在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各自的开路端处增设一个隔离电容,以实现两条导线之间的交流导通。由于有两个隔离电容,故这里称为隔离电容对,该隔离电容对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当LED驱动电路40产生直流电压时正极导线10与负极导线20短接,另一方面可以使该电路能够传输近场通信控制器60输出的高频已高调信号。
仍以连接正极导线10为例,如图5所示,具体地,该隔离电容对包括第一隔离电容C11和第二隔离电容C12,其中,第一隔离电容C11的一端连接正极导线10的连接端,第一隔离电容C11的另一端连接负极导线20的开路端;第二隔离电容C12的一端连接正极导线10的开路端,第二隔离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负极导线20的连接端。其中,上述的隔离电容C11、C12连接到连接端,具体可以是连接到该导线的延伸段L中某个位置,如延伸段L中的远离LED驱动电路40的端点处或中间某个节点处等,这里不作限定。
在该结构复用电路用作近场通信装置时,当需要发射信号时,可由近场通信控制器60将需要发射的信息转换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经过差分信号线传输到匹配电路50的一端,进而由匹配电路50对已调信号进行阻抗变换后,经由差分信号线传输至正极导线10与负极导线20的两端,此时正极导线10、负极导线20复用为单匝的近场通信环形天线,能够将已调信号转换为时变磁场,从而实现信号发射。例如,某一时刻的信号流向如图6所示。
同理,当需要接收信号时,构成近场通信环形天线的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将外界时变的磁场转化为接收信号,然后经由差分信号线传输至匹配电路50,匹配电路50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后再由差分信号线传输至近场通信控制器60中,最后近场通信控制器60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处理,从而获得所需信息。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匹配电路50可以通过差分信号线同时连接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此时,该结构复用电路还包括:串联于差分信号线中的隔离电容组。示范性地,如图7所示,该隔离电容组包括设于匹配电路50与两种导线之间的第一隔离电容C11至第四隔离电容C14;其中,匹配电路50通过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经由并行设置的第一隔离电容C11和第二隔离电容C12分别连接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的连接端,也即靠近LED驱动电路40的那一端;以及,匹配电路50通过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二条信号线,经由并行设置的第三隔离电容C13和第四隔离电容C14分别连接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的开路端。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匹配电路50可以通过单端信号线连接至正极导线10或负极导线20的连接端,此时,该结构复用电路还包括:换衡器70和接地电容CGND,如图8所示,具体地,换衡器70分别连接近场通信控制器60和匹配电路50,接地电容CGND对应连接正极导线10或负极导线20的开路端。
其中,换衡器70也称平衡-不平衡转换器(balun),用于在近场通信控制器60与匹配电路50之间进行差分信号与单端信号之间的转换。上述的接地电容CGND是指一端连接到正极导线10或负极导线20的开路端,另一端连接到地的隔直电容。
对于上述的几种结构设计,本申请通过将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设计为呈嵌套设置的非封闭环状结构,并与LED驱动电路构成闭合发光回路;同时,还与匹配电路50、近场通信控制器60形成闭环通信回路,即通过灯带与近场通信装置共享正极导线10和/或负极导线20,这样近场通信装置无需额外的近场通信环形天线,实现了电路的紧凑化设计,同时节约了设备成本等。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路控制方法的一种流程图。示范性地,该电路控制方法主要应用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复用电路,该方法包括:
S110,当需要发光时,控制LED驱动电路40输出正向直流电压至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上,以驱动LED阵列30发光。
S120,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根据通信工作模式,使近场通信控制器60进行待发射信号的调制并经匹配电路50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后,传输至正极导线10和负极导线20进行信号发射,或者使近场通信控制器60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获得通信信息,其中,接收信号通过正极导线10和/或负极导线20进行信号接收并经匹配电路50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得到。
其中,上述的通信工作模式包括信号发射模式和信号接收模式。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电路控制方法主要为使该结构复用电路实现灯带发光或近场通信的控制过程,其工作原理这里不再重复描述。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关于该结构复用电路的可选项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穿戴对象(如智能手环、手表等)等支持近场通信功能及发光指示的便捷设备,示范性地,该移动通信终端包括中央处理器(也即CPU)和上述的将灯带与近场通信天线共体的结构复用电路,其中,中央处理器可用于根据实际需求,控制该结构复用电路实现灯带发光的功能以及近场通信方案。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结构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结构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结构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或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更多个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正极导线,呈非封闭环状;
一负极导线,呈非封闭环状,且与所述正极导线呈嵌套设置;
LED阵列,包括设于两种所述导线之间的若干个LED灯,其中,每个LED灯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对应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
LED驱动电路,分别连接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用于在需要发光时输出正向直流电压,以驱动所述LED阵列发光;
匹配电路,连接所述正极导线和/或所述负极导线;
近场通信控制器,连接所述匹配电路,用于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通过所述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并控制复用为环形天线的所述正极导线和/或所述负极导线进行信号接收或发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电路通过差分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其中,
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电路;
以及,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二条信号线对应连接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开路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隔离电容对,包括设于两种所述导线之间的第一和第二隔离电容;
其中,第一隔离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正极导线的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一隔离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负极导线的所述开路端;
第二隔离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正极导线的所述开路端,所述第二隔离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负极导线的所述连接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电路通过差分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所述电路还包括:
隔离电容组,包括设于所述匹配电路与两种所述导线之间的第一至第四隔离电容;其中,
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一条信号线,经由并行设置的第一隔离电容和第二隔离电容分别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电路;
以及,所述匹配电路通过所述差分信号线中的第二条信号线,经由并行设置的第三隔离电容和第四隔离电容分别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的开路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电路通过单端信号线连接至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电路;所述电路还包括:
换衡器,分别连接所述近场通信控制器和所述匹配电路,用于在所述近场通信控制器与所述匹配电路之间进行差分信号与单端信号之间的转换;
接地电容,对应连接所述正极导线或所述负极导线的开路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均包括一延伸段和与所述延伸段连接的非封闭矩形;其中,
两个所述延伸段分别用于使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连接至所述LED驱动电路,两个所述非封闭矩形大小不同且呈内外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为柔性或刚性印刷电路基板上的金属走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的下方设有铁磁材料。
9.一种电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当需要发光时,控制LED驱动电路输出正向直流电压至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上,以驱动LED阵列发光;
在需要进行近场通信时,根据通信工作模式,使近场通信控制器进行待发射信号的调制并经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后,传输至所述正极导线和所述负极导线进行信号发射,或者使所述近场通信控制器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以获得通信信息,其中,所述接收信号通过所述正极导线和/或所述负极导线进行信号接收并经所述匹配电路进行信号阻抗变换得到。
10.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复用电路。
CN202310261294.2A 2023-03-15 2023-03-15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Pending CN1163182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1294.2A CN116318272A (zh) 2023-03-15 2023-03-15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1294.2A CN116318272A (zh) 2023-03-15 2023-03-15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8272A true CN116318272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793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61294.2A Pending CN116318272A (zh) 2023-03-15 2023-03-15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182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52054A1 (en) Power-receiving device, wireless power-feeding system including power-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power-receiving device
US943169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WI492549B (zh) 多模式功率放大電路、多模式無線發射模組及其方法
US20240036109A1 (en) Radio frequency conduction test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WO2020108386A1 (zh) 射频放大模块及通信终端
EP3416298A1 (en) Rf front end module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4104448A (zh) 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可见光通信收发一体化装置
CN211294513U (zh) 显示屏及led箱体
CN110365372B (zh) 用于电感耦合通信的装置
US11038553B2 (en) EMC inductor-free RF front-end method and topology with power by field function for an inductively couple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76499B1 (en) Light driving device and light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CN116318272A (zh) 结构复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CN108923780A (zh) 信号隔离电路和具有其的光耦通讯电路
WO2016187816A1 (zh) 一种电调装置、天线及电调方法
KR20190129107A (ko) 하나 이상의 통신 유닛을 구비한 led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방법
CN103904427A (zh) 天线装置和用于形成天线装置的方法
CN108054493B (zh) 移动终端的天线系统
CN108551703B (zh) 一种一体化led灯天线
JP2015008606A (ja) 復調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制御回路、ワイヤレス送電装置
CN219643911U (zh) 一种近场通信电路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0694425U (zh) Led调光电路及led调光系统
CN107086356B (zh) 天线模组及终端
CN114208026A (zh) 功率放大器、芯片和终端设备
CN111654340A (zh) 电子设备
CN216122422U (zh) 一种可见光通信照明装置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