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4340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4340A
CN111654340A CN202010471356.9A CN202010471356A CN111654340A CN 111654340 A CN111654340 A CN 111654340A CN 202010471356 A CN202010471356 A CN 202010471356A CN 111654340 A CN111654340 A CN 111654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unit
indication
electrically connected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13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4340B (zh
Inventor
陈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7135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543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54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4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4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4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例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接天线组件,所述外接天线组件包括第一天线及指示单元,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及主体设备,所述主体设备包括信号强度检测模组;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产生控制信号;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与所述指示单元连接,以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指示信号,以指示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大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对于网络信号的接收效率及提高利用率的电子设备。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具有收发网络信号的功能,电子设备固定设于某一位置,然而该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度并不一定为较优或最优,如此,使得电子设备对于网络信号的接收效率较低,导致电子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因此,如何提高电子设备对于网络信号的接收效率及提高电子设备的利用率,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对于网络信号的接收效率及提高利用率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接天线组件,所述外接天线组件包括第一天线及指示单元,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及主体设备,所述主体设备包括信号强度检测模组;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产生控制信号;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与所述指示单元连接,以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指示信号,以指示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大小。
通过在主体设备上设置可移动的外接天线组件,通过移动外接天线组件,外接天线组件将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传输至信号强度检测模组,信号强度检测模组可检测到外接天线组件所处位置的信号强弱,并通过指示单元可以向用户指示外接天线组件当前位置的信号强弱,可使外接天线组件移动至信号强度较优的位置或朝向信号较强的方向,进而停留于信号强度较优的位置,以使电子设备接收到信号较强的移动信号并将该较强的移动信号,从而提高电子设备的信号接收强度,及提高电子设备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外接天线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是图2提供的主体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是图2提供的第一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6是图2提供的第二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7是图2提供的第三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8是图7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种细节电路框图;
图9是图7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第二种细节电路框图;
图10是图2提供的第四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1是图2提供的第五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2是图2提供的第六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3是图2提供的第七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4是图2提供的第八种电子设备传输第一电压信号的电路框图;
图15是图14提供的第八种电子设备传输第二电压信号的电路框图;
图16是图14提供的第八种电子设备传输第三电压信号的电路框图;
图17是图2提供的第九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图18是图2提供的第十种电子设备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本文所描述的任意的实施例皆可以与其它实施例适应性地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任意具有收发网络信号功能的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基站、路由器、无线访问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AP)设备、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中继器、网桥、终端设备等。其中,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智能家电包括但不限于能够收发网络信号的收音机、电视机、音箱、扫地机器人、智能烹饪设备等等。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等。其中,网络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不限于1G(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2G(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或六代以上的移动信号、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信号等。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一种应用环境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为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后续不再赘述。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扩展应用到上述举例的其他电子设备上。在一种应用场景下,电子设备100与基站300进行通信,以接收基站300发射的4G或者5G移动信号,电子设备100能够将所接收的4G或者5G移动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该Wi-Fi信号能够支持多个终端设备500同时上网。其中,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0包括主体设备10及外接天线组件20。本实施例中,主体设备10为具有单独壳体封装的设备。外接天线组件20为具有单独壳体封装的天线。换言之,外接天线组件20设于主体设备10的壳体之外,当主体设备10固定在一位置时,外接天线组件20可方便取到并可将其移动至其他位置。
可选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一传输线30。第一传输线30电连接主体设备10与外接天线组件20。第一传输线30包括但不限于电缆(cable)线。第一传输线30的长度可以为几十厘米、几米或几十米、几百米等等。
外接天线组件20用于接收来自基站或其他信号发射设备的第一网络信号A。本实施例中,第一网络信号A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或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信号。外接天线组件20通过第一传输线30将第一网络信号A传输至主体设备10,以与主体设备10建立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为CPE进行举例,主体设备10能够将第一网络信号A转换成第三网络信号C(第二网络信号将在后续进行说明)并将第三网络信号C发射出去,以使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500使用第三网络信号C。
其中,第三网络信号C为与第一网络信号A为不同类型或者不同频段的信号。例如,第三网络信号C可以为Wi-Fi信号或移动信号。本实施例中以第三网络信号C为Wi-Fi信号,及第一网络信号为4G或5G移动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当然,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信号A可以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信号,第三网络信号C可以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信号。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信号A可以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信号,第三网络信号C可以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还可以为只接收而不发射网络信号的设备,例如,收音机、音箱等智能家电或智能可穿戴设备。
可选的,第一传输线30的一端可以通过焊接、板对板连接器或插接等方式连接至主体设备10。第一传输线30的另一端也可以通过焊接、板对板电连接器或插接等方式连接至外接天线组件20。
请参阅图2,主体设备10上的外壳上设有第一外设接口11。其中,第一外设接口11为连接外部设备的接口。外接天线组件20的外壳上设有第二外设接口21。其中,第二外设接口21为连接外部设备的接口。第一外设接口11和第二外设接口21可以皆为网卡接口。第一传输线30的一端插接第一外设接口11,及第一传输线30的另一端插接至第二外设接口21。第一传输线30在插接第一外设接口11时电连接第一外设接口11。第一传输线30在插接第二外设接口21时也电连接第二外设接口21。
请参阅图3,外接天线组件20包括外接天线壳体22及设于外接天线壳体22内的外接电路板23、第一天线24、指示单元25。
外接电路板23可以为硬质印刷电路板,也可以为柔印印刷电路板。第二外设接口21设于外接电路板23上。第一天线24直接或间接设于外接电路板23上并电连接第二外设接口21。第一天线24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A,具体请参考上述对于第一网络信号A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指示单元25直接或间接设于外接电路板23上。可选的,指示单元25可以电连接第二外设接口21,也可以电连接其他的外设接口(在后续进行说明),还可以不电连接外设接口(在后续进行说明)。指示单元25用于指示第一网络信号A的强度大小,指示单元25的指示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光信号、声音信号等。
请参阅图4,主体设备10包括外壳12及设于外壳12内的主板13及设于主板13上的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
可选的,请参阅图5,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可以集成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中。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电连接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接收机141电连接第一外设接口11。接收机141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A通过低噪声放大器、带通滤波器后,进入镜频抑制混频器,与来自小数频率合成器的本振信号混频,得到高中频信号;再由声表面波滤波器选出稳定的高中频信号,稳定的高中频信号进入第二个镜频抑制混频器与来自整数分频频率合成器的本振信号混频,由滤波器滤波后选出低中频信号,低中频信号经过放大、滤波、自动增益控制等处理之后传输至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的输出信号是对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中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的直流电压信号。
请参阅图5,第一天线24、第二外设接口21、第一传输线30、第一外设接口11、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及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依次电连接。第一天线24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A经过第二外设接口21、第一传输线30、第一外设接口11传输至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经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处理之后传输至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换言之,第一传输线30将第一网络信号A传输至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用于检测第一网络信号A的信号强度,并根据信号强度产生控制信号D。具体的,控制信号D可以为直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的大小与第一网络信号A的强弱成正比。
请参阅图5,指示单元25与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连接,以将控制信号D发送至指示单元25。其中,指示单元25与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传输线电连接、检测无线通讯连接等。无线通讯连接包括但不限于Wi-Fi连接、蓝牙连接等指示单元25用于根据控制信号D产生指示信号E,以指示第一网络信号A的强度大小。指示信号E可以为光信号或声音信号等,以表征第一网络信号A的强弱。
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串联设置。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还可以电连接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以接收经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处理后的第一网络信号A。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还可以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相互并联设置。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和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皆直接电连接第一外设接口11,以接收第一网络信号A。
可以理解的,主体设备10固定于室内或室外,外接天线组件20可移动,其移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手持外接天线组件20移动,或者将外接天线组件20放置在移动机构上移动。
当电子设备100的主体设备10固定于某一位置时,该主体设备10所在的位置不一定是接收天线信号(移动信号)的强度最高的位置,如此,通过在主体设备10上设置可移动的外接天线组件20,通过移动外接天线组件20,外接天线组件20将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A实时地传输至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可实时地检测到外接天线组件20所处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弱,并通过指示单元25可以向用户指示外接天线组件20当前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弱,可使外接天线组件20移动至网络信号强度较优的位置或朝向网络信号较强的方向,进而停留于网络信号强度较优的位置,以使电子设备100接收到较强的移动信号并将该较强的移动信号传输至主体设备10,以产生较强的第三网络信号C,从而提高电子设备100的信号接收强度,及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利用率。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主体设备10还包括设于外壳12内的信号发射天线16及信号转换单元17。信号转换单元17电连接信号发射天线16和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以接收第一网络信号A并将第一网络信号A转换成第三网络信号C,并将第三网络信号C发送至信号发射天线16,信号发射天线16用于将第三网络信号C传播至空中,以便于终端设备500设置。换言之,信号转换单元17电连接所述第一外设接口11。
本实施例中,信号转换单元17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单独封装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信号转换单元17可以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集成一个芯片。
本申请对于信号发射天线16的位置不做具体的限定。信号发射天线16可以直接固定主板13上,还可以设于外壳12上,还可以通过支架连接于主板13上。当信号发射天线16通过支架连接于主板13上时,支架可以固定连接于主板13,也可以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于主板13。
请参阅图7,当第一天线24接收到第一网络信号A时,第一天线24将第一网络信号A经过第一传输线30传输至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将第一网络信号A发送至信号转换单元17。信号转换单元17将第一网络信号A转换成第三网络信号C并将第三网络信号C发送至信号发射天线16,信号发射天线16发射第三网络信号C。
在另一实施例中,信号转换单元17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皆电连接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信号发射天线16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
当第一天线24接收到第一网络信号A时,第一天线24将第一网络信号A经过第一传输线30传输至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将第一网络信号A发送至信号转换单元17。信号转换单元17将第一网络信号A转换成第三网络信号C并将第三网络信号C发送至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再将第三网络信号C传送至信号发射天线16,信号发射天线16发射第三网络信号C。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信号A在被第一天线24所接收时为电磁波信号(或称为射频信号),第一网络信号A在被第一天线24所接收后在电子器件或传输线中传播时为高频电流信号。该高频电流信号为对第一天线24所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进行反调制所形成的电流信号。同样地,第三网络信号C在电子器件或传输线中传播时为高频电流信号。第三网络信号C被信号发射天线16发射到空中形成电磁波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天线24包括至少包括馈电单元(未图示)、匹配单元(未图示)及辐射单元(未图示)。匹配单元电连接于馈电单元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之间。馈电单元电连接于匹配单元与辐射单元之间。第一射频收发芯片用于产生激励信号,该激励信号经匹配单元传输后,经馈电单元馈入辐射单元。辐射单元在激励信号的作用下收发电磁波信号。
本申请对于第一天线24和信号发射天线16的类型并不做具体的限定,举例而言,第一天线24和信号发射天线16可以为毫米波阵列天线。
请参阅图8,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包括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及电压设置单元152。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电连接第一外设接口11。具体的,第一外设接口11电连接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电连接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第一天线24接收第一网络信号A并将第一网络信号A经第二外设接口21、第一传输线30、第一外设接口11、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接收机141传输至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A并根据第一网络信号A产生第一强度信号F。第一强度信号F反应了第一网络信号A的强度值,具体的,第一强度信号F反应了第一天线24对于第一网络信号A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值、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值等。
电压设置单元152电连接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以接收第一强度信号F,并在第一强度信号F的作用下产生控制信号D。
本实施例中,信号转换单元17与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并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信号转换单元17电连接于信号强度检测模组15与第一外设接口11之间。
关于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的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电压设置单元152用于根据第一强度信号F产生控制信号D。可选的,控制信号D为电压直流信号,其电压幅值与第一强度信号F的强度大小呈正比。控制信号D传输至指示单元25,以控制指示单元25产生指示信号E,进而向用户展示第一天线24组件所处位置的网络信号的强弱。
具体的,请参阅图8,当主体设备10固定于某一位置,用户可手持外接天线组件20移动,与此同时,手持外接天线组件20的第一天线24将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A通过第一传输线30传输至主体设备10的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根据第一网络信号A产生第一强度信号F;电压设置单元152根据第一强度信号F产生控制信号D,控制信号D可以为电压信号。电压信号的大小与第一网络信号A的第一强度信号F正相关。
本申请提供的电压设置单元152与指示单元25的通讯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关于电压设置单元152与指示单元25的通讯连接方式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请参阅图9,电压设置单元152电连接第一外设接口11。第二外设接口21还电连接指示单元25。电压设置单元152用于将控制信号D通过第一外设接口11、第一传输线30及第二外设接口21传输至指示单元25。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主体设备10还包括第一隔离单元181和第二隔离单元182。第一隔离单元181电连接于第一外设接口11与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之间。具体的,第一隔离单元181电连接于第一传输线30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之间。
请参阅图10,第一隔离单元181用于通过第一网络信号A并隔离控制信号D。第二隔离单元182电连接于第一外设接口11与电压设置单元152之间。具体的,第二隔离单元182的一端电连接电压设置单元152,第二隔离单元182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传输线30与第一隔离单元181的连接点。第二隔离单元182用于通过控制信号D且隔离第一网络信号A。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单元181及第二隔离单元182的一端均电连接第一外设接口11,并通过第一外设接口11电连接第一传输线30。
第一隔离单元181用于隔离第一传输线30传输的第一网络信号A对电压设置单元152的影响,以避免第一网络信号A传输至电压设置单元152。第二隔离单元182还用于隔离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控制信号D对第一网络信号A的影响,以避免控制信号D传输至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具体的,第一隔离单元181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输入端,第一隔离单元181的另一端电连接于第一传输线30的一端,第一隔离单元181用于通过第一网络信号A且隔离控制信号D。第二隔离单元182的一端电连接于电压设置单元152的输出端,第二隔离单元182的另一端电连接第一传输线30与第一隔离单元181的连接点,第二隔离单元182用于通过控制信号D且隔离第一网络信号A。
可选的,第一隔离单元181包括电容,电容具有通过交流信号而隔离直流信号的能力。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控制信号D为直流电压信号。因此,第一隔离单元181可将第一传输线30传输的第一网络信号A输入至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而将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控制信号D隔离,以避免控制信号D进入到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第二隔离单元182包括电感,电感具有通过直流信号而隔离交流信号的能力。因此,第二隔离单元182可将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控制信号D输出至第一传输线30,而将第一传输线30传输第一网络信号A隔离,以避免第一网络信号A进入到电压设置单元152。
此外,可选的,第一隔离单元181还用于滤除第一网络信号A中的杂波信号,第二隔离单元182还用于滤除控制信号D中的信号。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0,外接天线组件20还包括第三隔离单元261与第四隔离单元262。第三隔离单元261电连接于第二外设接口21与第一天线24之间。第三隔离单元261用于通过第一网络信号A且阻隔控制信号D。第四隔离单元262电连接于第二外设接口21与指示单元25之间。第四隔离单元262用于通过控制信号D且阻隔第一网络信号A。
具体的,第三隔离单元261及第四隔离单元262均电连接第二外设接口21,并通过第二外设接口21电连接至第一传输线30。
可选的,第三隔离单元261包括电容,电容具有通过交流信号而隔离直流信号的能力。因此,第一网络信号A可通过第三隔离单元261传输至第一传输线30,而控制信号D不可通过第三隔离单元261,由此,第三隔离单元261将第一网络信号A分离出来。第四隔离单元262包括电感,电感具有通过直流信号而隔离交流信号的能力,因此,控制信号D可通过第四隔离单元262,而第一网络信号A不可通过第四隔离单元262,由此,第四隔离单元262将控制信号D分离出来。第四隔离单元262的输出端电连接指示单元25,以将分离出来的控制信号D输出至指示单元25。
请参阅图11,关于电压设置单元152与指示单元25的通讯连接方式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主体设备10还包括电连接电压设置单元152的第三外设接口19。外接天线组件20还包括电连接指示单元25的第四外设接口27。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二传输线40。第二传输线40的两端分别电连接第三外设接口19和第四外设接口27。第二传输线40用于将控制信号D传输至指示单元25。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线30的一端及第二传输线40的一端电连接至主板13均采用单独的连接器,以及第一传输线30的另一端及第二传输线40的另一端电连接至外接电路板23均采用单独的连接器。
第二传输线40为电缆(cable)线。第二传输线40用于传输控制信号D。将第二传输线40与第一传输线30分开设置,以使控制信号D的传输与第一网络信号A的传输互不受影响。
请参阅图12,关于电压设置单元152与指示单元25的通讯连接方式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主体设备10还包括第一无线通讯单元51。外接天线组件20还包括电连接的控制芯片28及第二无线通讯单元29。第二无线通讯单元29与第一无线通讯单元51之间建立无线通讯连接。第一无线通讯单元51电连接电压设置单元152。第一无线通讯单元51用于接收控制信号D并将控制信号D经第二无线通讯单元29传输至控制芯片28。控制芯片28电连接指示单元25。控制芯片28用于在控制信号D的作用下控制指示单元25发射指示信号E。
将主体设备10与外接天线组件20建立无线通讯连接,以使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控制信号D的数据传输至外接天线组件20的指示单元25,以使控制信号D的传输与第一网络信号A的传输互不受影响。
本申请对于指示单元25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且对指示信号E也不做具体的限定,指示信号E与当前位置的网络信号呈映射关系。以下对于指示单元25和指示信号E进行举例说明。
关于指示单元25的一实施方式中,指示单元25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发出光线的颜色不同。不同的发光单元的启动电压不同。
具体的,请参阅图13,指示单元25包括第一发光单元251、第二发光单元252及第三发光单元253。相对应地,控制信号D包括第一电压信号D1、第二电压信号D2及第三电压信号D3。指示信号E包括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指示信号E2及第三指示信号E3。第一发光单元251用于根据第一电压信号D1产生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发光单元252用于根据第二电压信号D2产生第二指示信号E2。第三发光单元253用于根据第三电压信号D3产生第三指示信号E3。其中,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指示信号E2、第三指示信号E3为颜色不同的光线。
第一发光单元251发射红光、绿光、蓝光中的一者;第二发光单元252发射红光、绿光、蓝光中的另一者;第三发光单元253发射红光、绿光、蓝光中的再一者。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51的点亮电压范围(即第一电压信号D1)、第二发光单元252的点亮电压范围(即第二电压信号D2)与第三发光单元253的点亮电压范围(即第三电压信号D3)不同。例如,第一发光单元251的点亮电压范围为3.2-3.4V,第二发光单元252的点亮电压范围为3.0-3.2V,第三发光单元253的点亮电压范围为2.0-2.2V。
举例而言,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60-7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第一电压信号D1为第一发光单元251的点亮电压,换言之,第一电压信号D1能够将三个发光单元中的第一发光单元251点亮,而其他的发光单元则不亮。第一发光单元251发出第一指示信号E1,第一指示信号E1为蓝光信号,以此表征外接天线组件20所在位置的网络信号较好。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51可以为发射蓝光的LED。
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信号强度在-70-8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第二电压信号D2为第二发光单元252的点亮电压,换言之,第二电压信号D2能够将三个发光单元中的第二发光单元252点亮,而其他的发光单元则不亮。第二发光单元252发出第二指示信号E2,第二指示信号E2为绿光信号,以此表征外接天线组件20所在位置的网络信号良好。其中,第二发光单元252可以为发射绿光的LED。
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信号强度在-80-9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第三电压信号D3为第三发光单元253的点亮电压,换言之,第三电压信号D3能够将三个发光单元中的第三发光单元253点亮,而其他的发光单元则不亮。第三发光单元253发出第三指示信号E3,第三指示信号E3为绿光信号,以此表征外接天线组件20所在位置的网络信号良好。其中,第三发光单元253可以为发射红光的LED。
如此,用户通过移动外接天线组件20,比较外接天线组件20处于不同位置时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可获知网络信号强度较佳的位置,通过将外接天线组件20设于该网络信号强度较佳的位置,以使电子设备100所接收的网络信号强度高。
当然,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发光单元的数量仅仅是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四个等等。本实施例对于发光单元发射光线的具体颜色也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更改。
请参阅图14,关于指示单元25的另一实施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指示单元25包括一个发光单元254。电压设置单元152电连接发光单元254。指示信号E至少包括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指示信号E2及第三指示信号E3,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指示信号E2及第三指示信号E3为发光亮度不同的光线。
具体的,请参阅图14,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60-7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第一电压信号D1,以驱动指示单元25产生第一指示信号E1。第一指示信号E1为发光单元254产生第一亮度的光线。
请参阅图15,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70-8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第二电压信号D2,以驱动指示单元25产生第二指示信号E2。第二指示信号E2为发光单元254产生第二亮度的光线。
请参阅图16,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80-9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第三电压信号D3,以驱动指示单元25产生第三指示信号E3。第三指示信号E3为发光单元254产生第三亮度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亮度与第二亮度之间的亮度差是人体肉眼能够区分出的。第二亮度与第三亮度之间的亮度差是人体肉眼能够区分出的。其中,第一亮度大于第二亮度,第二亮度大于第三亮度,以使用户通过观察发光单元254所发射的光线亮度,可分辨出外接天线组件20所处位置的网络信号的强弱。
关于指示单元25的再一实施方式,与上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指示单元25包括一个发光单元254。电压设置单元152电连接发光单元254。不同之处主要是,指示信号E至少包括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指示信号E2及第三指示信号E3,第一指示信号E1、第二指示信号E2及第三指示信号E3为闪烁频率不同的光线。
具体的,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60-7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第一电压信号D1,以驱动指示单元25产生第一指示信号E1。第一指示信号E1为发光单元254产生第一闪烁频率的光线。
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70-8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第二电压信号D2,以驱动指示单元25产生第二指示信号E2。第二指示信号E2为发光单元254产生第二闪烁频率的光线。
当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的第一强度信号F为-80-90dBm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第三电压信号D3,以驱动指示单元25产生第三指示信号E3。第三指示信号E3为发光单元254产生第三闪烁频率的光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闪烁频率与第二闪烁频率之间的频率差是人体肉眼能够区分出的。第二闪烁频率与第三闪烁频率之间的闪烁频率差是人体肉眼能够区分出的。其中,第一闪烁频率大于第二闪烁频率,第二闪烁频率大于第三闪烁频率,以使用户通过观察发光单元254所发射的光线的闪烁频率,可分辨出外接天线组件20所处位置的网络信号的强弱。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7,指示单元25还可以包括麦克风255。电压设置单元152通过根据不同的第一强度信号F产生不同幅值的电压信号,以控制麦克风255以不同强度的声音信号。麦克风255发出的声音信号越强,表征此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度越强;麦克风255发出的声音信号越弱,表征此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度越弱。
通过设置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电压设置单元152及指示单元25,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在外接天线组件20移动的过程中检测不同位置处的网络信号的强度,电压设置单元152根据网络信号强度值产生相对应幅值的电压信号,指示单元25根据不同幅值的电压信号产生用户可辨别的指示信号E,进而实现不同位置处的网络信号的检测,将外接天线组件20设于网络信号较强的位置,以使电子设备100能够接收导更高强度的网络信号。
请参阅图18,关于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的另一实施例中,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主体设备10还包括第二天线52。第二天线52用于接收第二网络信号B。可选的,第二天线52直接设于主板13上、通过支架设于外壳12内或设于外壳12上。第二天线52电连接信号转换单元17。该信号转换单元17可以为电连接第一天线24的信号转换单元17,也可以为其他信号转换单元17。
请参阅图18,第二天线52用于接收基站或其他信号发射设备的第二网络信号B。第二天线52将接收到的第二网络信号B传输至信号转换单元17,信号转换单元17将第二网络信号B转换成第四网络信号G。信号转换单元17将第四网络信号G发送至信号发射天线16,以将第四网络信号G发送至空中,进而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使用第四网络信号G。其中,发射第四网络信号G的信号发射天线16可以与发射第二网络信号B的信号发射天线16为同一个天线,也可以为不同的天线。第二网络信号B可以为移动信号,具体可以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或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第四网络信号G可以为Wi-Fi信号。
其中,第一网络信号A和第二网络信号B可以为相同类型的网络信号,例如,第一网络信号A和第二网络信号B皆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或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网络信号G与第三网络信号C可以为相同类型的网络信号,例如,第四网络信号G与第三网络信号C皆为Wi-Fi信号。
进一步地,第二天线52能够在外壳12内转动或随着外壳12一起转动,以接收不同方向的第二网络信号B,以便于找到较高信号强度的方向并在此方向下接收到较高信号强度的第二网络信号B,进而将强度较高的第二网络信号B转换成强度较高的第四网络信号G。
第二天线52为主体设备10的内置天线。第二天线52用于在主体设备10所在的位置进行网络信号的收发。第二天线52可以设于主板13上。主板13上还可以设有第二射频收发芯片53。第二射频收发芯片53电连接第二天线52。
第一天线24对于主体设备10而言为外置天线,第一天线24用于在外接天线组件20所在的位置进行网络信号的收发。当主体设备10的位置固定时,外接天线组件20的位置可以移动,第一天线24的位置随之移动。
第二天线52也包括至少包括馈电单元、匹配单元及辐射单元,具体可参考第一天线24,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电连接第一射频收发芯片14的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为第一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主体设备10还包括第二信号强度检测单元54。第二射频收发芯片53电连接第二天线52,第二信号强度检测单元54与第二射频收发芯片53电连接。第二天线52接收第二网络信号B并将第二网络信号B传输至第二射频收发芯片53,第二射频收发芯片53接收第二网络信号B并第二网络信号B传输至第二信号强度检测单元54,第二信号强度检测单元54根据第二网络信号B检测第二强度信号H。
请参阅图18,电压设置单元152电连接第一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和第二信号强度检测单元54。电压设置单元152用于根据第一强度信号F与第二强度信号H之差值产生控制信号D。换言之,电压设置单元152根据第一天线24所检测到的网络信号的相对强度产生电压信号。
当第一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检测到第一天线24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A的强度小于第二强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第二天线52接收的第二网络信号B的强度时,电压设置单元152不产生电压信号,或者电压设置单元152产生的电压信号使指示单元25不产生指示信号E,或者产生用户无法识别的指示信号E。实现在第一天线24组件所在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第二天线52所在位置的网络信号强度,第一天线24组件不产生指示信号E,以便于用户继续移动第一天线24组件至其他的位置,继续探测网络信号更强的位置。
通过根据第一天线24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A的相对强度产生电压信号,不仅仅可以将外接天线组件20移动时进行网络信号的强度高低探测,还可以探测出比主体设备10所在的位置更强网络信号的强度,提实现外接天线组件20探测出相对主体设备10所在位置更好网络信号的目的。
可选的,第一信号强度检测单元151和第二强度检测单元可以集成为同一个芯片,也可以分别封装为不同的芯片。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体设备10可以不设有第二天线52,由第一天线24接收第一网络信号A,然后由信号发射天线16发射第二网络信号B。
可选的,第一天线24和第二天线53可以分时工作或同时工作,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接天线组件,所述外接天线组件包括第一天线及指示单元,所述第一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及
主体设备,所述主体设备包括信号强度检测模组;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信号强度产生控制信号;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与所述指示单元连接,以将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控制信号产生指示信号,以指示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的强度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备还包括电连接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的第一外设接口,所述外接天线组件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二外设接口,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传输线,所述第一传输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外设接口和所述第二外设接口,以将所述第一网络信号经所述第一传输线传输至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包括信号强度检测单元及电压设置单元,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外设接口,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网络信号产生第一强度信号,所述电压设置单元电连接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强度信号产生所述控制信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包括信号强度检测单元及电压设置单元,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外设接口,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网络信号产生第一强度信号;所述主体设备还包括第二天线,所述第二天线用于接收第二网络信号,所述第二天线电连接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网络信号产生第二强度信号;所述电压设置单元电连接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强度信号与所述第二强度信号之差值产生所述控制信号。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设置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外设接口,所述第二外设接口还电连接所述指示单元,所述电压设置单元用于将所述控制信号通过所述第一外设接口、所述第一传输线及所述第二外设接口传输至所述指示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备还包括第一隔离单元和第二隔离单元,所述第一隔离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设接口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单元之间,所述第一隔离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信号并隔离所述控制信号;所述第二隔离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一外设接口与所述电压设置单元之间,所述第二隔离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控制信号且隔离所述第一网络信号。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天线组件还包括第三隔离单元与第四隔离单元,所述第三隔离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外设接口与所述第一天线之间,所述第三隔离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网络信号且阻隔所述控制信号;所述第四隔离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外设接口与所述指示单元之间,所述第四隔离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控制信号且阻隔所述第一网络信号。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备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电压设置单元的第三外设接口,所述外接天线组件还包括电连接所述指示单元的第四外设接口,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两端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三外设接口和所述第四外设接口,所述第二传输线用于将所述控制信号传输至所述指示单元。
9.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备还包括第一无线通讯单元,所述外接天线组件还包括电连接的控制芯片及第二无线通讯单元,所述第二无线通讯单元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单元之间建立无线通讯连接,所述第一无线通讯单元电连接所述电压设置单元,所述第一无线通讯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将所述控制信号经所述第二无线通讯单元传输至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指示单元,所述控制芯片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的作用下控制所述指示单元发射所述指示信号。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设备还包括信号转换单元及信号发射天线,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外设接口,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三网络信号;所述信号发射天线电连接所述信号转换单元,所述信号发射天线用于发射所述第三网络信号。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换单元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并联设置;或者,所述信号转换单元电连接于所述信号强度检测模组与所述第一外设接口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单元包括相并联的第一发光单元及第二发光单元,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一电压信号及第二电压信号,所述指示信号包括第一指示信号及第二指示信号,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产生所述第一指示信号,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压信号产生所述第二指示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号及所述第二指示信号为颜色不同的光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单元包括发光单元,所述指示信号包括第一指示信号及第二指示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包括第一电压信号及第二电压信号,所述发光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电压信号产生所述第一指示信号,所述发光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电压信号产生所述第二指示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号及所述第二指示信号为闪烁频率不同或亮度不同的光线。
CN202010471356.9A 2020-05-28 2020-05-28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6543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1356.9A CN111654340B (zh) 2020-05-28 2020-05-28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1356.9A CN111654340B (zh) 2020-05-28 2020-05-28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4340A true CN111654340A (zh) 2020-09-11
CN111654340B CN111654340B (zh) 2022-07-08

Family

ID=72352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1356.9A Active CN111654340B (zh) 2020-05-28 2020-05-28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543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9041A (zh) * 2022-11-14 2022-12-20 深圳芯盛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相控阵技术的客户端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538A (zh) * 2006-06-30 2008-01-02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具有网络信号强度指示装置的电脑系统
CN204697304U (zh) * 2015-07-03 2015-10-0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 终端信号现场测试器
CN106254587A (zh) * 2016-08-29 2016-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移动通讯终端
CN106680846A (zh) * 2015-12-22 2017-05-1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一种遮挡情况下抗干扰卫星接收设备天线切换装置
WO2019039746A1 (ko) * 2017-08-22 2019-02-28 (주)링크일렉트로닉스 출입문 도어락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과, 그 도어락 장치
CN109842552A (zh) * 2017-11-27 2019-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路由设备、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以及网络接入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538A (zh) * 2006-06-30 2008-01-02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具有网络信号强度指示装置的电脑系统
CN204697304U (zh) * 2015-07-03 2015-10-07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 终端信号现场测试器
CN106680846A (zh) * 2015-12-22 2017-05-1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一种遮挡情况下抗干扰卫星接收设备天线切换装置
CN106254587A (zh) * 2016-08-29 2016-12-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及移动通讯终端
WO2019039746A1 (ko) * 2017-08-22 2019-02-28 (주)링크일렉트로닉스 출입문 도어락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과, 그 도어락 장치
CN109842552A (zh) * 2017-11-27 2019-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路由设备、网络数据的传输方法、以及网络接入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9041A (zh) * 2022-11-14 2022-12-20 深圳芯盛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相控阵技术的客户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4340B (zh) 2022-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40371B (zh) 射频系统及相关产品
CN208539894U (zh) 一种射频电路和移动终端
CN1870555B (zh) 高频电路和使用了该电路的通信装置
CN109861734A (zh) 射频系统、天线切换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1003863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CN106209199A (zh) 用于增加无线通信范围的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01606280A (zh) 降低暴露于在不希望的电磁辐射的方法和设备
CN105812057A (zh) 一种室内可见光通信中继转发装置
CN111654340B (zh) 电子设备
CN113852705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03763031A (zh) 采用可见光实现通信的无辐射通信终端和通信系统
WO2020142969A1 (zh) 无线天线与触摸传感器触控板复用结构以及无线穿戴设备
CN113364903A (zh) 电子设备
CN110441744B (zh) 一种新型的毫米波雷达芯片量产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1525265A (zh) 一种天线调谐系统、电子设备以及天线调谐方法
CN214901326U (zh) 一种具有智能切换天线的lte接入cpe设备
CN109067420A (zh) 无线音频传输usb接口模组
CN211720339U (zh) 无线充电装置和终端
CN101895343A (zh) WiFi半双工双向模拟光纤传输系统
CN102957478B (zh) 基于射频控制照明光源的可见光无线通信系统
CN108598669B (zh) 电子装置
CN112202468B (zh) 射频电路及其控制方法、终端设备、放大器系统
JP556908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1800161B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10194332B2 (en) LE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related signal amplify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