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3678A -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3678A
CN116313678A CN202211700610.3A CN202211700610A CN116313678A CN 116313678 A CN116313678 A CN 116313678A CN 202211700610 A CN202211700610 A CN 202211700610A CN 116313678 A CN116313678 A CN 116313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contact
side wall
track
direct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006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晓泉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Zero One Intelligen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Zero One Intelligen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Zero One Intelligen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Zero One Intelligen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006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1367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13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36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18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suppressing ar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3/00Protective overload circuit-breaking switches in which excess current opens the contacts by automatic release of mechanical energy stored by previous operation of a hand reset mechanism
    • H01H73/02Details
    • H01H73/04Contacts

Abstract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包括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第二电弧运动轨道、永磁体、第一触头、第二触头和灭弧腔室;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中心对称平面的下端,第二电弧运动轨道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中心对称平面的上端,且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上远离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的一面上均设置有永磁体;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布置在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一端的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边缘;灭弧腔室位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之间。双向直流电弧在外加强磁场作用下,能更快地向灭弧室运动,从而能达到快速限流和灭弧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背景技术
低压开关装置作为低压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需要承载和分断相应的电流。一般低压开关装置具有由一对接触点组成的接触组件,现有技术中通常包括一个相对固定的定接触点或静接触点和另一个可做相对分合闸运动的动接触点。当低压开关装置执行分闸操作时,如电压和电流超过一定数值,在静接触点和动接触点之间将会产生电弧,电弧具有高温高热,其温度可达几千度甚至上万度,需要尽可能块地将其分断。
常用的低压开关装置包括低压断路器、隔离开关、负荷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从功能上讲,可实现对常规负荷电流的分断,以及漏电流、故障电弧、过载电流、短路电流的检测与分断。当分断较小的交流电流时,靠静接触点和动接触点的分闸操作,将其间产生的电弧拉长,等待电弧电流过零即可将其分断;当分断较大的交流电流如过载、短路时,为了缩短分断时间,以降低过载、短路电流对电气设备的冲击,以及长时间燃弧对开关设备的烧蚀等,一般在开关电器通常以断路器作为过电流的保护装置会在内部额外设置灭弧装置,通过灭弧装置将电弧快速熄灭,达到限流开断目的。
低压断路器中的常用灭弧装置主要为金属栅片灭弧室,这种灭弧室具有多片相互间隔且平行的金属栅片,通过金属栅片将电弧拉长、切割成为数段串联的短电弧,快速提升电弧电压值,实现对故障电流的限流作用。现有技术中,为了加强金属栅片对电弧的切割限流效果,通常会对电流导电结构进行优化,以提升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对电弧的驱动作用,还会优化灭弧腔室的气流通道或增加产气材料等,利用断路器内电弧上下游的压力梯度对电弧进行压缩和驱动。
交流电流每个周波有两个自然过零点,现有技术中所有的低压交流开关装置都是利用电弧电流过零的机会完成静接触点和动接触点间隙气体的介质恢复,将电弧开断的。然而,直流电流没有自然过零点,现有低压开关装置一般通过将电弧电压提升至足够的数值,从而强迫限制直流电流过零。对于较大的直流电流而言,通过增加磁吹、气吹电弧的结构设计,可以驱使直流电弧进入金属栅片灭弧室,达到足够的电弧电压;但对于某些不是很大的直流电流而言,在系统电压较高时,由于电弧自身电流产生的电磁场比较弱,且电弧能量也不足以产生足够的气吹作用。
现有技术分断固定电流方向的直流电弧时,有采用外加永磁体的方式,对电弧施加磁场强度明显强于直流电弧自身磁场的外磁场,以驱动电弧快速运动熄灭。但针对双向无极性的直流分断,如能解决磁场的固定方向问题,同时保留磁铁较强的外加磁场作用,则可提升无极性直流电弧的分断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较高直流电压下双向无极性直流电弧驱动力不足、分断能力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包括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第二电弧运动轨道、永磁体、第一触头、第二触头和灭弧腔室;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中心对称平面的下端,第二电弧运动轨道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中心对称平面的上端,且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上远离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的一面上均设置有永磁体;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布置在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一端的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边缘;灭弧腔室位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之间。
进一步的,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平行设置形成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
进一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结构、尺寸相同,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相对的面上覆盖有具有隔弧壳体,隔弧壳体由铁磁材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的,第一电弧运动轨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和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二面,第二电弧运动轨道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二面;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相对布置。
进一步的,永磁体包括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第二面的第一永磁体和布置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第二面的第二永磁体,两个永磁体的极性面面向所在的第一电弧运动轨道或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且两个永磁体面向第一电弧运动轨道或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极性相同。
进一步的,第二永磁体的磁场强度不大于第一永磁体的磁场强度。
进一步的,第一触头上设有接触部,第二触头在与第一触头接触部相对的位置也设有接触部,第一触头能够做相对第二触头的运动,第一触头具有两个位置,第一位置为合闸位置,在合闸位置时第一触头接触部与第二触头接触部相接触,第二位置为分闸位置,在分闸位置时第一触头接触部与第二触头接触部之间有距离,第一触头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之间通过编织导线连接,为等电位,第二触头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之间固定连接,为等电位。
进一步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均覆盖所述第一触头接触部和第二触头接触部所在区域
进一步的,灭弧腔室为具有多片相互间隔又平行的金属灭弧栅片,且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远离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的一端。
进一步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微型断路器,具有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双向直流电弧在外加强磁场作用下,能更快地向灭弧室运动,从而能达到快速限流和灭弧的效果;同时,可在本方案基础上,设置更多的金属栅片,可应用于更高电压的直流电弧分断;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在较高直流电压下双向无极性直流电弧驱动力不足、分断能力差的问题;此外,本发明的方案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实施性强等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动跑弧道下方布置的永磁体对动跑弧道及其两侧侧壁内的铁磁体磁化,两个侧壁内的铁磁体磁化后具有相同的极性,而动跑弧道磁化后的极性与侧壁铁磁体的极性相反,静接触点和动接触点分离产生电弧后,电弧会在上述磁场作用下向其中一侧侧壁偏转,而本方案形成的磁场中,电弧偏向一侧的磁场会对电弧产生远离静接触点、动接触点并向灭弧腔室运动的洛伦兹力,如果电弧电流方向反向,则电弧会向另外一侧侧壁偏转,该侧壁的磁场也会对电弧产生远离静接触点、动接触点并向灭弧腔室运动的洛伦兹力。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方案通过两个侧壁不同方向的磁场,对双向直流电弧都能提供朝向灭弧腔室的洛伦兹力。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通过外加永磁体对特定结构的跑弧道和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侧壁的铁磁体进行磁化,从而产生对双向直流电弧都能提供灭弧室方向的洛伦兹力,解决了外加磁场驱动电弧的方向问题,并保留了永磁体较强的外磁场作用,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较高直流电压下双向无极性直流电弧驱动力不足、分断能力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主视图。
其中:1.第一触头;101.第一触头接触部;2.第二触头;201.第二触头接触部;3.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01.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302.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二面;4.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01.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402.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二面;5.第一侧壁;6.第二侧壁;7.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8.永磁体;801.第一永磁体;802.第二永磁体;9.灭弧腔室;10.编织导线;P.纵向对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直流灭弧系统具有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的纵向对称面P的两侧布置有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
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平行于纵向对称面P,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结构、尺寸相同,与纵向对称面P的距离也相同,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包括由铁磁材料制作的内壁和耐高温、绝缘材料制作的隔弧壳体,隔弧壳体至少覆盖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面向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一侧的侧面;
直流灭弧系统具有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一面301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的第一面401相对布置,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沿纵向对称面P平面延伸方向的一端附图中视角的下端,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沿纵向对称面P平面延伸方向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一端相对的另一端附图中视角的上端;
直流灭弧系统具有永磁体8,永磁体8包括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302的第一永磁体801和布置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第二面402的第二永磁体802,且至少包括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302的第一永磁体801,两个永磁体的极性面面向所在的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或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且两个永磁体面向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或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的极性相同,第一永磁体801和第二永磁体802布置在靠近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的一端附图中视角的左端;
直流灭弧系统具有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布置在靠近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与永磁体8所在一端相对的另一端附图中视角的右端,第一触头1上设有接触部101,第二触头2在与第一触头1接触部101相对的位置也设有接触部201,第一触头1可做相对第二触头2的运动,第一触头1具有两个位置,第一位置为合闸位置,在合闸位置时第一触头1接触部101与第二触头2接触部201相接触,第二位置为分闸位置,在分闸位置时第一触头1接触部与第二触头2接触部相距一定距离,第一触头1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之间通过编织导线10连接,为等电位,第二触头2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之间固定连接,为等电位;
直流灭弧系统具有灭弧腔室9,灭弧腔室9具有多片相互间隔又平行的金属灭弧栅片,灭弧腔室9位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之间,以及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灭弧腔室9沿所述纵向对称面P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的一端。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灭弧腔室9和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均布置在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形成的通道内部,或至少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均布置在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形成的通道内部。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位于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中,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均覆盖第一触头1接触部101和第二触头2接触部201所在区域。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永磁体8具有两个永磁体,两个永磁体同极性面相对布置,且布置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第二面的第二永磁体802磁场强度不大于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的第一永磁体801磁场强度。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永磁体8至少具有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的第一永磁体801,永磁体8布置在靠近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的一端附图中视角的左端,为平板结构;或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角度相匹配的曲面结构,从灭弧腔室9延伸至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区域。
本发明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请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主视图,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侧视图附图中视角的左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永磁体8仅包含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的第一永磁体801,且第一永磁体801面向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极性为N极。由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和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的材料为铁磁材料,因此三者都会被第一永磁体801磁化而对外显示极性。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二面于第一永磁体801的N极性面接触,因此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在靠近接触面的一小块区域将被磁化为S极,而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一面及相距其与永磁体接触面较远的第二面都会磁化为N极;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与第一永磁体801侧端存在少量间隙或有少量接触,因第一永磁体801N极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被磁化产生的S极形成一对集中的磁力线闭环区,所以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的铁磁体将会在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被磁化产生的大范围N极和第一永磁体801的S极共同作用下,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覆盖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区域的部分都被磁化为S极,仅在靠近第一永磁体801的S极且相对远离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一小部分区域被磁化为N极。综上,在第一永磁体801N极性面的磁化作用下,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大部分区域极性为N极,而在第一永磁体801S极和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N极的共同作用下,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覆盖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区域均为S极。
因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与第一永磁体801N极性面接触,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被磁化产生的N极磁场强度比较强,本发明将第一永磁体801布置在靠近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的端部区域附图中视角的左端,则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被磁化产生的N极会产生总体朝向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区域的磁力线,当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分离产生电弧后,根据左手定则,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左向右由第二触头2向第一触头1,则电弧在洛伦兹力作用下会向第一侧壁5偏转,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右向左由第一触头1向第二触头2,则电弧在洛伦兹力作用下会向第二侧壁6偏转。另一方面,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的铁磁体覆盖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区域均为S极,则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内,靠近第一侧壁5附近的磁力线为进入第一侧壁5方向,而靠近第二侧壁6附近的磁力线为进入第二侧壁6方向。结合不同电弧电流方向时电弧的偏转方向与该区域的磁场方向可知,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左向右由第二触头2向第一触头1,则电弧会在第一侧壁5附近磁场作用下受到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反之,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右向左由第一触头1向第二触头2,则电弧会在第二侧壁6附近磁场作用下受到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换言之,无论电弧电流方向如何,电弧均会在磁场的作用下偏向其中一个侧壁,而该侧壁附近的磁场会驱使电弧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运动。
图2和图3所示的情况为第一永磁体801的N极性面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二面接触,如采用第一永磁体801的S极性面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二面接触,即将第一永磁体801的极性面颠倒,其效果也是一样的,仅是上述涉及区域的极性和磁力线方向颠倒,从而使电弧在同样电流流向时偏转向另一个侧壁,但对电弧趋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运动的效果而言,是一致的。
请参见图4和图5,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图5为第二实施例的磁力线分布侧视图附图中视角的左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永磁体8具有两个永磁体,两个永磁体同极性面相对布置,且布置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第二面的第二永磁体802磁场强度不大于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面的第一永磁体801磁场强度。在该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第一永磁体801面向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极性为N极,第二永磁体802面向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第二面的极性也为N极,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为铁磁材料制成,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为铁磁材料或非铁磁材料制成。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被磁化后大部分都为N极,而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的铁磁体覆盖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区域均为S极,且其磁场强度较上述第一实施例更强,则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内,靠近第一侧壁5附近的磁力线为进入第一侧壁5方向,而靠近第二侧壁6附近的磁力线为进入第二侧壁6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永磁体801的磁场强度大于第二永磁体802,可保证在触头区域和电弧向灭弧室9运动的前半部分区域磁力线的方向偏向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区域,在该区域内电弧电流的方向具有与磁力线垂直的分量,从而可使电弧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向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的其中之一偏转。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左向右由第二触头2向第一触头1,根据左手定则,电弧在洛伦兹力作用下会向第一侧壁5偏转,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右向左由第一触头1向第二触头2,则电弧在洛伦兹力作用下会向第二侧壁6偏转。另一方面,第一侧壁5、第二侧壁6的铁磁体覆盖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区域均为S极,则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内,靠近第一侧壁5附近的磁力线为进入第一侧壁5方向,而靠近第二侧壁6附近的磁力线为进入第二侧壁6方向。结合不同电弧电流方向时电弧的偏转方向与该区域的磁场方向可知,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左向右由第二触头2向第一触头1,则电弧会在第一侧壁5附近磁场作用下受到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反之,如电弧电流方向由右向左由第一触头1向第二触头2,则电弧会在第二侧壁6附近磁场作用下受到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总之,无论电弧电流方向如何,电弧均会在其靠近的一个侧壁磁场下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运动。
图4和图5所示的情况为第一永磁体801的N极性面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二面接触,且第二永磁体802的N极性面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的第二面接触,如采用第一永磁体801的S极性面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的第二面接触,即将第一永磁体801的极性面颠倒,且第二永磁体802的S极性面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的第二面接触,其效果也是一样的,仅是上述涉及区域的极性和磁力线方向颠倒,从而使电弧在同样电流流向时偏转向另一个侧壁,但对电弧趋向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方向运动的效果而言,是一致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微型断路器,该断路器具有如所述的任意灭弧系统。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通过外加永磁体对特定结构的跑弧道和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侧壁的铁磁体进行磁化,从而产生对双向直流电弧都能提供灭弧室方向的洛伦兹力,解决了外加磁场驱动电弧的方向问题,并保留了永磁体较强的外磁场作用,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在较高直流电压下双向无极性直流电弧驱动力不足、分断能力差的问题,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永磁体(8)、第一触头(1)、第二触头(2)和灭弧腔室(9);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中心对称平面的下端,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中心对称平面的上端,且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上远离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的一面上均设置有永磁体(8);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布置在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一端的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边缘;灭弧腔室(9)位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包括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平行设置形成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的结构、尺寸相同,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相对的面上覆盖有具有隔弧壳体,隔弧壳体由铁磁材料制作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301)和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二面(302),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401)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二面(402);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301)和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的第一面(401)相对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永磁体(8)包括布置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第二面(302)的第一永磁体(801)和布置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第二面(402)的第二永磁体(802),两个永磁体的极性面面向所在的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或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且两个永磁体面向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或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的极性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永磁体(802)的磁场强度不大于第一永磁体(801)的磁场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触头(1)上设有接触部(101),第二触头(2)在与第一触头(1)接触部(101)相对的位置也设有接触部(201),第一触头(1)能够做相对第二触头(2)的运动,第一触头(1)具有两个位置,第一位置为合闸位置,在合闸位置时第一触头(1)接触部(101)与第二触头(2)接触部(201)相接触,第二位置为分闸位置,在分闸位置时第一触头(1)接触部与第二触头(2)接触部之间有距离,第一触头(1)与第一电弧运动轨道(3)之间通过编织导线(10)连接,为等电位,第二触头(2)与第二电弧运动轨道(4)之间固定连接,为等电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壁(5)和第二侧壁(6)均覆盖所述第一触头(1)接触部和第二触头(2)接触部所在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灭弧腔室(9)为具有多片相互间隔又平行的金属灭弧栅片,且布置在电弧产生与运动腔室(7)远离第一触头(1)和第二触头(2)的一端。
10.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微型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力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
CN202211700610.3A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Pending CN11631367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00610.3A CN116313678A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00610.3A CN116313678A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3678A true CN116313678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00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00610.3A Pending CN116313678A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1367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22983B2 (en) Single direct current arc chamber, and bi-directional 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CN102893360B (zh) Dc开关装置
RU2581599C2 (ru) Выключатель с дугогасительной камерой
JP5992603B2 (ja) 開閉装置
KR102397524B1 (ko) 전기 스위치용 접속 장치 및 전기 스위치
EP2777058B1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agnet assembly and first and second arc chambers
CN104599915A (zh) 包括在铁磁侧构件上小的永久磁体和一组电弧分离板的双向直流电切换装置
JP2013242977A (ja) 開閉器
CN107346715B (zh) 电弧推动装置
KR102290582B1 (ko) 개폐기
CN116313678A (zh) 一种双向无极性直流灭弧系统及微型断路器
CN107622908B (zh) 一种可动双回路触头结构及真空灭弧室
CN219303521U (zh) 一种驱动电弧运动用无极性磁场结构
CN219778737U (zh) 一种外磁场拉动电弧运动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18647802U (zh) 开关的灭弧装置
CN219303591U (zh) 一种断路器的磁吹灭弧结构
RU214912U1 (ru) Магнитный контактор
CN219303592U (zh) 导磁块、磁吹结构及断路器
CN111508779B (zh) 中频接触器触头结构、接触器及方法
CN211376539U (zh) 内置有无极性灭弧系统的直流接触器
CN220691955U (zh) 灭弧机构和断路器
JPH01319217A (ja) 開閉機器の消弧室
CN212991021U (zh) 一种带永磁体的无极性灭弧结构及微型断路器
CN219303518U (zh) 一种拉动电弧运动的无极性磁场引弧结构
CN213635772U (zh) 中频接触器触头结构和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