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5749A -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55749A
CN116255749A CN202310536547.2A CN202310536547A CN116255749A CN 116255749 A CN116255749 A CN 116255749A CN 202310536547 A CN202310536547 A CN 202310536547A CN 116255749 A CN116255749 A CN 116255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control unit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65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55749B (zh
Inventor
岳宝
赵炳晨
颜利波
丁云霄
陈东红
廖建
朱祺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65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557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55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55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55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55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5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ambient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6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 H01M10/663Heat-exchang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ells and other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or fuel cells the system being an air-conditioner or an eng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温控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温控机组用于储能电站,包括:冷媒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制热膨胀阀、冷媒散热器、制冷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出口通过四通阀与压缩机相连;冷却液系统,包括分别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相连的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进口管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循环泵,出口管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第一旁通管,第一旁通管与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相并联,且第一旁通管上设有第一比例调节阀。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至少解决热泵机组在低温条件下无法快速提升冷凝压力和机组制热能力的问题。

Description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储能电站是电源侧与电网侧削峰填谷的重要手段。储能电站中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大量产热,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充放电效率及工作稳定性;同时,在严寒天气条件下,锂电池需要被加热至适宜温度才可正常工作,否则会严重影响锂电池寿命。
相关技术中,储能电站锂电池的预热和保温目标温度一般在15℃-20℃,但在严寒条件下长时间待机后的储能电池电芯及冷却液整体温度较低,导致温控机组启动后无法迅速提升至额定制热能力,而储能电站为满足调度需求通常存在严格的电池预热时间限制,现有热泵技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用以至少解决热泵机组在低温条件下无法快速提升冷凝器内冷媒的冷凝压力和机组制热能力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控机组,用于储能电站,温控机组包括:冷媒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制热膨胀阀、冷媒散热器、制冷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制冷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出口通过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冷却液系统,包括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所述进口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相连通,所述出口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循环泵,所述出口管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出口用于与储能电池相连;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上设有第一比例调节阀,且所述第一旁通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路相连。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组,当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较高,温控机组进行制冷时,冷媒系统侧的压缩机产生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后进入第一换热器,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变为高温高压过冷状态;后流经制热膨胀阀,制热膨胀阀保持全开状态,不对冷媒进行节流。主路冷媒进入冷媒散热器对机组电子元件进行冷却,而后流经制冷膨胀阀进行节流;经节流后的冷媒变为低压两相态,后进入第二换热器与冷却液换热后变为低压过热冷媒蒸气;低压过热冷媒蒸气回压缩机后再重复上述压缩-冷凝-节流-蒸发过程。冷却液系统侧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口由冷却液循环泵驱动进入第二换热器被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冷却,再通过冷却液出口回到储能电池中吸收热量,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的制冷,此时第一比例调节阀处于关闭状态。
当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相对较低,温控机组进行制热时,冷媒系统侧的压缩机产生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后进入冷却液测换热器,在冷凝器内冷媒与冷却液换热变为高压过冷液态;后流经制冷膨胀阀,制冷膨胀阀保持全开状态,不对冷媒进行节流;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冷媒散热器对机组电控元件冷却;而后冷媒流经制热膨胀阀进行节流,经节流后的冷媒变为低压两相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低压过热冷媒蒸气回压缩机后重复上述压缩-冷凝-节流-蒸发过程。冷却液系统侧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口由冷却液循环泵驱动进入第二换热器被冷媒加热,再通过冷却液出口回到储能电池中释放热量,此时第一比例调节阀也处于关闭状态。
当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极低时,如处于严寒条件下时,储能电池长时间待机或停止运行后,电池电芯温度与冷却液温度很低,温控机组启动制热状态,此时打开第一比例调节阀,部分冷却液通过第一比例调节阀所在的第一旁通管直接流至出口管路,流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流量降低;同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降低第二换热器内冷媒的单位时间流出量,在此条件下冷媒的冷凝压力可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实现温控机组制热能力的快速提升。
另外,根据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组,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管路上设有第二比例调节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热膨胀阀与所述冷媒散热器之间设有经济器;
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第二旁通管,所述第二旁通管上设有喷焓膨胀阀,所述第二旁通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制热膨胀阀与所述经济器之间,另一端通过所述经济器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一端与四通阀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位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和/或,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位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和/或,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补液口,所述补液口位于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缓冲管路,所述缓冲管路的一端设有膨胀罐,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之间,且所述缓冲管路上设有控制阀;
和/或,所述出口管路上设有排液阀。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方法,所述温度控制方法通过根据第一方面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机组来实施,所述温度控制方法包括:获取所述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以及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获取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根据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控制调节所述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至最大,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根据所述冷凝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控制减小所述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并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温控机组的喷焓膨胀阀打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控机组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执行第二方面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还用于根据所述冷却液循环泵启动并以额定转速运行预设时长后,获取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以及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控制调节所述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至最大,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冷凝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控制减小所述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并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器,控制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根据第三方面实施方式所述的温控机组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根据第二方面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组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方法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度控制方法的又一个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温控机组;
10、冷媒系统;20、冷却液系统;30、控制器;
11、压缩机;12、四通阀;13、第一换热器;14、制热膨胀阀;15、冷媒散热器;16、制冷膨胀阀;17、第二换热器;18、经济器;19、第二旁通管;21、进口管路;22、出口管路;23、第一旁通管;
111、气液分离器;131、风机;191、喷焓膨胀阀;211、冷却液进口;212、冷却液循环泵;213、排气阀;214、安全阀;215、补液口;216、膨胀罐;217、控制阀;221、冷却液出口;222、排液阀;231、第一比例调节阀;223、第二比例调节阀;310、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20、温度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方式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方式,也不是与其它实施方式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机组100,用于储能电站,温控机组100包括:冷媒系统10和冷却液系统20。其中,冷媒系统10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11、四通阀12、第一换热器13、制热膨胀阀14、冷媒散热器15、制冷膨胀阀16和第二换热器17,制冷膨胀阀16与第二换热器17的第一入口相连,第二换热器17的第一出口与四通阀12相连;冷却液系统20包括进口管路21和出口管路22,进口管路21与第二换热器17的第二入口相连,出口管路22与第二换热器17的第二出口相连,进口管路21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11和冷却液循环泵212,出口管路22上设有冷却液出口221,冷却液出口221用于与储能电池相连;冷却液系统20还设有第一旁通管23,第一旁通管23上设有第一比例调节阀231,且第一旁通管23的一端连接于冷却液循环泵212与第二换热器17之间,另一端与出口管路22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比例调节阀231是指在执行的过程中采用比例和积分两种计算综合起来的电动阀门。
可以理解的,当温控机组100处于制冷状态时,第一换热器13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3外部设置有风机131,用于对第一换热器13进行散热,以使进入第一换热器13内的冷媒快速变为高温高压过冷状态。此时第二换热器17为蒸发器。当温控机组100处于制热状态时,第二换热器17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13为蒸发器。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第二换热器17的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相连通,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相连通。
示例性地,冷却液可以为乙二醇水溶液,冷媒可以为氟利昂等。
具体地,当温控机组100的环境温度较高,温控机组100启动制冷模式,此时冷媒系统10侧的压缩机11产生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12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3,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3内变为高温高压过冷状态;后流经制热膨胀阀14,制热膨胀阀14保持全开状态,不对冷媒进行节流。冷媒进入冷媒散热器15对机组电子元件进行冷却,而后流经制冷膨胀阀16进行节流;经节流后的冷媒变为低压两相态,后进入第二换热器17与冷却液换热后变为低压过热冷媒蒸气;低压过热冷媒蒸气回压缩机11后再重复上述压缩-冷凝-节流-蒸发过程。冷却液系统20侧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口211由冷却液循环泵212驱动进入第二换热器17被第二换热器17内的冷媒冷却,再通过冷却液出口221回到储能电池中吸收热量,从而实现对储能电池的制冷,此时第一比例调节阀231处于关闭状态。
当温控机组100的环境温度较低,温控机组100启动制热模式,冷媒系统10侧的压缩机11产生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12后进入冷却液测换热器,在冷凝器内冷媒与冷却液换热变为高压过冷液态;后流经制冷膨胀阀16,制冷膨胀阀16保持全开状态,不对冷媒进行节流;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冷媒散热器15对机组电控元件冷却;而后冷媒流经制热膨胀阀14进行节流,经节流后的冷媒变为低压两相态,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3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低压过热冷媒蒸气回压缩机11后重复上述压缩-冷凝-节流-蒸发过程。冷却液系统20侧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进口211由冷却液循环泵212驱动进入第二换热器17被冷媒加热,再通过冷却液出口221回到储能电池中释放热量,此时第一比例调节阀231也处于关闭状态。
当温控机组100的环境温度极低时,如处于严寒条件下时,储能电站的储能电池长时间待机或停止运行后,储能电池电芯温度与冷却液温度很低,温控机组100启动制热状态,此时打开第一比例调节阀231,部分冷却液通过第一比例调节阀231所在的第一旁通管23直接流至出口管路22,流经第二换热器17的冷却液流量降低,冷媒系统10侧的换热功率下降;同时,降低制热膨胀阀14的开度,降低冷媒流量。在此条件下冷媒的冷凝压力可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实现温控机组100制热能量的快速提升。
其中,第一比例调节阀231的开度和制热膨胀阀14的开度调节受第二换热器17内冷媒的冷凝压力控制,用于在第二换热器17内的冷凝压力在预设范围内进行百分比线性比例调节。当冷却液出口221的温度上升至预设温度阈值时,再关闭第一比例调节阀231,此时温控机组100进入额定能力制热状态。
请参见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口管路22上设有第二比例调节阀22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出口管路22上增加设置第二比例调节阀223,具体地,在温控机组100进行制冷或进行额定能力制热时,第二比例调节阀223的开度调节至最大。当温控机组100在低温条件下启动制热时,需要快速提升第二换热器17内冷媒压力时,且当第一比例调节阀231的开度调节至最大的条件下,第二换热器17内的冷媒压力依然无法快速升高时,此时减小第二比例调节阀223的开度,同时,降低制热膨胀阀14的开度,以降低冷媒从第二换热器17流出的流量,从而实现第二换热器17内冷媒压力的快速提升,进而有助于实现温控机组100的制热能力的快速提升。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制热膨胀阀14与冷媒散热器15之间设有经济器18;冷媒系统10还包括第二旁通管19,第二旁通管19上设有喷焓膨胀阀191,第二旁通管19的一端连接于制热膨胀阀14与经济器18之间,另一端通过经济器18与压缩机11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经济器18是通过冷媒等制冷剂自身节流蒸发吸收热量从而使另一部分冷媒得到过冷的器件。
喷焓膨胀阀191根据环境温度、压缩机11频率、压缩器排气温度、压缩机11排气过热度等参数判断是否开启,例如,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则开启喷焓膨胀阀191,或压缩机11排气过热度较小,则关闭喷焓膨胀阀191。可以理解的,当开启喷焓膨胀阀191时,第二旁通管19内的冷媒可通过经济器18直接进入压缩机11。
具体地,经济器18具有第一入口和与第一入口相连通的第一出口,还具有第二入口和与第二入口相连通的第二出口,其中,制热膨胀阀14与经济器18的第一入口相连,经济器18的第一出口与冷媒散热器15相连,形成冷媒主路。喷焓膨胀阀191的一端与经济器18的第二入口相连,另一端与制热膨胀阀14的出口相连,经济器18的第二出口与压缩机11相连,形成冷媒辅路。这样,高温高压液态冷媒进入经济器18前可分为两路,冷媒辅路内的冷媒经喷焓膨胀阀191节流后与经济器18内冷媒主路内冷媒进行热交换,以增加冷媒主路内冷媒的过冷度,同时使冷媒辅路内冷媒获得过热度。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媒系统1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11,气液分离器111的一端与四通阀12相连,另一端与压缩机11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111可将从第二换热器17流出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并使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1,以防止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1时出现液击压缩机11的情况,有助于提高压缩机11的使用寿命。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管路21上设有排气阀213,排气阀213位于冷却液循环泵212与第二换热器1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排气阀213的作用是保证冷却液循环回路中无大量气体,以保证冷却液循环泵212的可靠性,以及提高冷却液与冷媒的换热效果。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管路21上设有安全阀214,安全阀214位于冷却液循环泵212与第二换热器1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进口管路21上设置安全阀214,安全阀214设于冷却液循环泵212与第二换热器17之间,用以防止因进口管路21中冷却液压力过高而影响冷却液循环回路的可靠性。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管路21上设有补液口215,补液口215位于冷却液进口211与冷却液循环泵2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冷却液进口211与冷却液循环泵212之间增加设置补液口215,从而可在进口管路21中冷却液缺少时及时补充,从而提高冷却液系统20运行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口管路21上设有缓冲管路,缓冲管路的一端设有膨胀罐216,另一端连接于冷却液进口211与冷却液循环泵212之间,且缓冲管路上设有控制阀217。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控制阀217为截止阀。通过在缓冲管路的末端设置膨胀罐216,膨胀罐216可缓冲冷却液进口211处的压力脉冲,以提高进口管路21的使用安全性。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出口管路22上设有排液阀22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出口管路22上设置排液阀222,从而可便于机组检修或更换冷却液时排空冷却液系统20内的冷却液。
请参见图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度控制方法,适用于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
步骤S20:根据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控制打开第一比例调节阀,以及控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步骤S30:获取冷却液出口的温度,根据冷却液出口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控制关闭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其中,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小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5℃或0℃,第二预设温度阈值可以为30℃或35℃。
当获取到温控机组所处的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时,此时通过控制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以对储能电池进行加热。具体地,在热泵机组启动制热后,打开第一比例调节阀,这样,部分冷却液会通过第一比例调节阀所在的第一旁通管直接流至出口管路,使得流经第二换热器的冷却液流量减小,冷媒系统侧的第一换热器的换热功率下降;同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以降低第二换热器内冷媒的单位时间流出量,在此条件下冷媒的冷凝压力可得到快速提升,并有助于提高温控机组的制热能力快速达到额定制热能力。
请参见图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40:根据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控制调节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至最大,并控制调节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在本实施例中,当温控机组在低温条件下启动制热模式,需要快速提升第二换热器冷媒压力时,且当第一比例调节阀在全开条件下,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压力依然无法快速升高时,此时减小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同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以降低第二换热器内冷媒单位时间内的流出量,从而可实现第二换热器内冷媒压力的快速升高。
请参见图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获取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根据冷凝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控制减小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并控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环境温度,控制温控机组的喷焓膨胀阀打开。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环境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机组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关闭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调节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其中,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大于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控机组的温度控制装置,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执行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和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还用于根据冷却液循环泵启动并以额定转速运行预设时长后,获取冷却液出口的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控制打开第一比例调节阀,以及控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冷却液出口的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控制关闭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
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控制调节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至最大,并控制调节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冷凝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控制减小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并控制减小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环境温度,控制喷焓膨胀阀打开;
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环境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机组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关闭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调节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获取模块中用于获取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的部分可以为电子温度计、温度传感器或温度巡航仪等,其能够将检测的温度机组的环境温度转换为电信号并发送至控制模块。温度传感器可以是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或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压力式温度计、电阻温度计等,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红外温度传感器等。
示例性地,获取模块中用于获取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的部分可以为压力变送器或压力传感器等,压力变送器或压力传感器能够检测第二换热器内冷媒的压力并将压力转换成电信号输出至控制模块。例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流体压力传感器或压差计等。
示例性地,控制模块可以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等。
请参见图3,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器30,控制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10和根据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温控机组的温度控制装置320,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310中存储有指令,当温度控制装置320执行指令时实现根据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温度控制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温控机组,用于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机组包括:
冷媒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制热膨胀阀、冷媒散热器、制冷膨胀阀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制冷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出口通过所述四通阀与所述压缩机相连通;
冷却液系统,包括进口管路和出口管路,所述进口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入口相连通,所述出口管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出口相连通,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和冷却液循环泵,所述出口管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冷却液出口用于与储能电池相连;
第一旁通管,所述第一旁通管上设有第一比例调节阀,且所述第一旁通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另一端与所述出口管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口管路上设有第二比例调节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热膨胀阀与所述冷媒散热器之间设有经济器;
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第二旁通管,所述第二旁通管上设有喷焓膨胀阀,所述第二旁通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制热膨胀阀与所述经济器之间,另一端通过所述经济器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系统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一端与四通阀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位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和/或,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安全阀,所述安全阀位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和/或,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补液口,所述补液口位于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口管路上设有缓冲管路,所述缓冲管路的一端设有膨胀罐,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冷却液循环泵之间,且所述缓冲管路上设有控制阀;
和/或,所述出口管路上设有排液阀。
7.一种温度控制方法,所述温度控制方法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机组来实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以及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获取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根据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温度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控制调节所述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至最大,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根据所述冷凝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控制减小所述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并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低于所述第一预设环境温度,控制所述温控机组的喷焓膨胀阀打开。
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
12.一种温控机组的温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装置用于执行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温度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温控机组的环境温度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的冷凝压力,还用于根据所述冷却液循环泵启动并以额定转速运行预设时长后,获取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热状态,控制打开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以及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冷却液出口的温度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温度阈值,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温控机组处于额定制热状态,控制调节所述温控机组的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至最大,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冷凝压力低于预设压力阈值,控制减小所述第二比例调节阀的开度,并控制减小所述制热膨胀阀的开度;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环境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机组处于制冷状态,控制关闭所述第一比例调节阀,并控制调节所述制冷膨胀阀的开度至最大。
13.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机组的温度控制装置,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温度控制装置执行所述指令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控制方法。
CN202310536547.2A 2023-05-12 2023-05-12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Active CN1162557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6547.2A CN116255749B (zh) 2023-05-12 2023-05-12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6547.2A CN116255749B (zh) 2023-05-12 2023-05-12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5749A true CN116255749A (zh) 2023-06-13
CN116255749B CN116255749B (zh) 2023-08-01

Family

ID=86688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6547.2A Active CN116255749B (zh) 2023-05-12 2023-05-12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5574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23930A (zh) * 2023-10-25 2024-01-19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系统
CN117490272A (zh) * 2023-11-28 2024-02-02 广州市耀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04061U (zh) * 2011-10-20 2012-07-04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空气源喷气增焓热泵空调
CN103129349A (zh) * 2011-11-23 2013-06-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US20150211412A1 (en) * 2014-01-27 2015-07-30 Liebherr-Transportation Systems Gmbh & Co. Kg Vehicle cooling circuit
CN104838213A (zh) * 2013-01-31 2015-08-1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热源系统及冷却水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205505474U (zh) * 2016-03-25 2016-08-24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宽温区冷液供给系统
DE102017101218A1 (de) * 2016-01-29 2017-08-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hrzeuginnenraumluftklimatisierungs- und batteriekühlsystem
CN207280003U (zh) * 2017-08-21 2018-04-27 石家庄长通电器有限公司 超低温空气源热泵
CN109489292A (zh) * 2018-09-20 2019-03-1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带补气增焓和电池热管理功能的空调热泵系统
CN111089440A (zh) * 2019-12-16 2020-05-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3931265U (zh) * 2020-12-14 2021-08-10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04061U (zh) * 2011-10-20 2012-07-04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空气源喷气增焓热泵空调
CN103129349A (zh) * 2011-11-23 2013-06-0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CN104838213A (zh) * 2013-01-31 2015-08-12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热源系统及冷却水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US20150211412A1 (en) * 2014-01-27 2015-07-30 Liebherr-Transportation Systems Gmbh & Co. Kg Vehicle cooling circuit
DE102017101218A1 (de) * 2016-01-29 2017-08-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ahrzeuginnenraumluftklimatisierungs- und batteriekühlsystem
CN205505474U (zh) * 2016-03-25 2016-08-24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宽温区冷液供给系统
CN207280003U (zh) * 2017-08-21 2018-04-27 石家庄长通电器有限公司 超低温空气源热泵
CN109489292A (zh) * 2018-09-20 2019-03-19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带补气增焓和电池热管理功能的空调热泵系统
CN111089440A (zh) * 2019-12-16 2020-05-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水冷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3931265U (zh) * 2020-12-14 2021-08-10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23930A (zh) * 2023-10-25 2024-01-19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冷却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系统
CN117490272A (zh) * 2023-11-28 2024-02-02 广州市耀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5749B (zh) 202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55749B (zh)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器
US9709308B2 (en) Heat pump device and refrigerant bypass method
US20220010979A1 (en)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07637905U (zh) 全钒液流电池系统
CN109690222A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CN115000541A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热管理系统和方法
KR100852344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03279079A (ja) 氷蓄熱システムおよび氷蓄熱システムによる暖房方法
CN113659236A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储能电池的热管理方法和系统
CN203478734U (zh) 一种冷液机
CN217817170U (zh) 快速蓄冰装置及具有其的冰蓄冷空调
CN206387137U (zh) 制冷系统
KR20160102672A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난방시스템 및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난방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CN117006724A (zh) 温控机组、温度控制方法及温度控制装置
CN203501539U (zh) 一种三联供空调系统
CN211822913U (zh) 机房空调系统
CN211120159U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4279789B (zh) 一种三联供空调系统
JP2002022300A (ja) 冷凍装置
CN112880244A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JP4188461B2 (ja) 複合型冷媒回路設備
CN220471827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19607414U (zh) 一种基于过冷度控制的储能热管理系统
CN210153993U (zh) 一种双开闭单工况蓄冰制冷空调系统
CN216308067U (zh) 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