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2739A - 一种汽车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52739A
CN116252739A CN202111502995.8A CN202111502995A CN116252739A CN 116252739 A CN116252739 A CN 116252739A CN 202111502995 A CN202111502995 A CN 202111502995A CN 116252739 A CN116252739 A CN 116252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part
extension
air bag
bracke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029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崎诚
久保田笃
黄家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hina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029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527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52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527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结构,包括:车身、顶棚内饰板、气囊气嘴以及隔板。车身包括底板、纵梁以及与顶盖。顶棚内饰板安装在顶盖的下侧;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设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位于纵梁下方。气囊气嘴位于纵梁和延伸部之间,且气囊气嘴安装在纵梁的下侧。隔板位于底板上且与顶盖连接;在车宽方向上,隔板的外侧面设有切口,切口具有切口侧面;切口侧面位于纵梁的内侧面的内侧。在本发明的汽车结构中,当气囊从上往下展开时,会挤压顶棚内饰板,使得顶棚内饰板的延伸部向下翻转,由于纵梁的内侧面位于隔板的切口侧面的外侧,延伸部较长,顶棚内饰板外端向下的翻转量大,方便气囊向下展开,避免出现挤爆玻璃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汽车中,用于将前后排座椅隔开的隔板组件一般都设置在车辆的B柱处,并且对于配置有侧帘式安全气囊的车辆来说,隔板上的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基本都是被面板覆盖的,比如现有技术US8708388B2中配置侧帘式安全气囊的侧梁与隔板框架的连接件之间的空间是被面板覆盖或填充的,又如现有技术CA2571153C中的面板是通过铰链连接到框架并可以响应于展开的安全气囊而变形或枢转的,那也就是说,面板也是覆盖在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的。如果安全气囊需要展开时,如果面板没变形或破裂,就会阻碍安全气囊展开的危险。并且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会被面板阻挡,导致安全气囊往外侧展开,甚至挤爆车身玻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在安装了隔板的车厢内,侧帘式安全气囊展开时受到隔板的干涉或挤压无法顺利向下展开,只能往外侧展开,甚至挤爆车身玻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结构,包括:
车身;车身包括底板、位于底板上方的纵梁以及与纵梁连接的顶盖;
顶棚内饰板;顶棚内饰板安装在顶盖的下侧;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设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位于纵梁下方;
气囊气嘴;气囊气嘴位于纵梁和延伸部之间,且气囊气嘴安装在纵梁的下侧;以及
隔板;隔板位于底板上且与顶盖连接;在车宽方向上,隔板的外侧面设有切口;切口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切口侧面,切口侧面位于纵梁的内侧面的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具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且延伸部是位于纵梁的下方,而气囊气嘴位于纵梁和延伸部之间,且气囊气嘴又是安装在纵梁的下侧,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安装气囊气嘴。并且当气囊从上往下展开时,会挤压顶棚内饰板,使得顶棚内饰板的延伸部向下翻转,而由于纵梁的内侧面位于隔板的切口侧面的外侧,延伸部较长,顶棚内饰板外端向下的翻转量大,以便气囊向下展开。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顶棚内饰板的高度高于气囊气嘴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顶棚内饰板的高度高于气囊气嘴的高度,延伸部在气囊气嘴的下方,因此延伸部位于顶棚内饰板的下方,这样更加便于气囊展开时,顶棚内饰板的延伸部向下翻转。若气囊气嘴的高度与顶棚内饰板的高度一致,则延伸部与顶棚内饰板接近平齐的高度,当延伸部向下转动时,延伸部与顶棚内饰板的连接处底面从平面变为折面,导致应力集中,延伸部与顶棚内饰板的连接处容易折断,导致延伸部断裂。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延伸部包括:
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位于切口侧面的正上方且与顶棚内饰板的外侧端连接;第一折弯部朝车外方向向下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在延伸部上设置一朝车外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一折弯部,有利于实现延伸部向下翻转。并且由于第一折弯部是倾斜的,在气囊展开时,不会因气囊的展开而出现过大的变形量,避免出现折断的风险。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延伸部还包括:
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连接;第二折弯部的外侧端与纵梁连接;第二折弯部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
本实施例中,在延伸部上设置一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二折弯部,且第二折弯部的外侧端与纵梁连接的,因此该第二折弯部就可以很好地遮挡顶棚内饰板与纵梁之间的结构,也就是对气囊气嘴进行遮挡,车外人是无法看见顶棚内饰板与纵梁的气囊气嘴的;并且不会阻挡车内乘客看车外风景的视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延伸部还包括:
第三折弯部;第三折弯部位于气囊气嘴的正下方;第三折弯部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连接;第三折弯部的外侧端与第二折弯部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之间设置第三折弯部,这样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包围气囊气嘴的结构,从而实现防止气囊气嘴外露。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折弯部的厚度小于第一折弯部的厚度;和/或,第三折弯部的厚度小于第二折弯部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折弯部是朝向车外方向向下倾斜的,而且在气囊展开过程中,第一折折弯部的变形量较大,第一折弯部需要通过具有一定厚度,以保证自身结构强度。而第二折弯部在气囊展开时会与纵梁摩擦,需要具有一定厚度以确保自身结构强度。第三折弯部无需与其他零部件摩擦,且变形量没有第一折弯部大,因此无需增加自身厚度,因此第三折弯部的厚度可以小于第一折弯部和/或第二折弯部。且第三折弯部的厚度小,可增加车内高度,增大乘客看车外的视线范围,提高乘坐体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切口侧面的高度。
当气囊向下展开时,由于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切口侧面的高度,因此延伸部不会触碰到切口上表面,不会对气囊的展开造成干扰。而若延伸部的长度大于切口侧面的高度,则气囊展开时,延伸部就会垂下并搭在切口上表面上,可能会干涉气囊展开,不利于气囊完全展开。并且当延伸部的长度大于切口侧面的高度时,在车宽方向上,切口的宽度大,导致后排乘客的隐私度不足。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汽车结构还包括:
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顶端与顶盖连接;第一支架的底端与隔板连接。
本实施例中,顶盖与隔板之间安装第一支架,使得隔板与顶盖之间通过第一支架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通过第一支架将隔板固定在车身上,保证隔板与车身的稳定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架位于纵梁的内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支架设置在纵梁的内侧面,而气囊气嘴是设置在纵梁的下侧的,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得第一支架避让气囊气嘴,防止第一支架阻碍气囊展开。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汽车结构还包括:
第二支架;第二支架的顶侧与隔板的底侧连接;第二支架的底侧与底板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隔板与车身的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架,隔板与底板之间通过第二支架连接,从而实现通过第二支架将隔板固定在车身上,保证隔板与车身的稳定连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车身还包括:
B柱;B柱分别连接纵梁和底板;
隔板设置B柱的后侧。
本实施例中,隔板是设置在B柱的后侧,因此隔板上的切口是设置在B柱的后侧。而前排乘客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在B柱上,因此是不会影响安全带的拉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隔板的下侧朝向车前方向凹陷。
在本实施例中,隔板的下侧朝向车前方向凹陷,可增加后排乘客在汽车前进方向上的空间,这样可以增大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结构,该汽车结构包括车身、顶棚内饰板、气囊气嘴以及隔板。顶棚内饰板安装在顶盖的下侧;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设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位于纵梁下方。气囊气嘴位于纵梁和延伸部之间,且气囊气嘴安装在纵梁的下侧,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安装气囊气嘴。本发明的隔板安装在底板上且与顶盖连接;在车宽方向上,隔板外侧面设有切口;切口具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切口侧面,切口侧面位于纵梁的内侧面的内侧。因此,当气囊从上往下展开时,会挤压顶棚内饰板,使得顶棚内饰板的延伸部向下翻转,由于纵梁的内侧面位于隔板的切口侧面的外侧,延伸部是处于整个顶棚内饰板的最外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部较长,因此延伸部是便于发生翻转的,且向下的翻转量大,以便气囊向下展开,避免出现挤爆玻璃的风险。此外,顶棚内饰板的高度高于气囊气嘴的高度,延伸部是在气囊气嘴的下方,因此延伸部位于顶棚内饰板的下方,这样更加便于气囊展开时,顶棚内饰板的延伸部向下翻转。
其次,当气囊向下展开时,由于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切口侧面的高度,因此延伸部不会触碰到切口上表面,不会对气囊的展开造成干扰。并且本发明的延伸部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位于切口侧面的正上方,且朝车外方向向下倾斜,有利于实现延伸部向下翻转。并且由于第一折弯部是倾斜的,在气囊展开的过程中,不会因气囊的展开而出现过大的变形量,避免出现折断的风险。第二折弯部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连接,第二折弯部的外侧端与纵梁连接,并且第二折弯部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该第二折弯部就可以很好地遮挡顶棚内饰板与纵梁之间的结构,车外人是无法看见顶棚内饰板与纵梁之间的气囊气嘴的,并且不会阻挡车内乘客看车外风景的视线。第三折弯部位于气囊气嘴的正下方,并且第三折弯部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连接;第三折弯部的外侧端与第二折弯部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三折弯部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包围气囊气嘴的结构,从而实现防止气囊气嘴外露。
此外,本发明中顶盖与隔板之间安装第一支架,使得隔板与顶盖之间通过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在隔板与车身的底板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架,隔板与底板之间通过第二支架连接,从而使得隔板通过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固定安装在车内,与车身稳定连接。并且,本发明将第一支架设置在纵梁的内侧面,而气囊气嘴是设置在纵梁的下侧的,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得第一支架避让气囊气嘴,防止第一支架阻碍气囊展开。而且,本发明的隔板是设置在B柱的后侧,因此隔板上的切口是设置在B柱的后侧。而前排乘客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在B柱上,因此是不会影响安全带的拉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后视图。
图3为图1中B-B截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结构中隔板、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结构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结构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车身 10 顶棚内饰板 20
气囊气嘴 30 隔板 40
底板 110 纵梁 120
顶盖 130 延伸部 210
切口 410 切口上表面 420
切口侧面 430 纵梁内侧面 121
第一折弯部 211 第二折弯部 212
第三折弯部 213 第一支架 50
第二支架 60 第一部 510
第二部 520 加强筋 530
凹部 521 凹槽 522
第一安装孔 540 凸部 610
开孔 620 安装位 630
第二安装孔 640 避让孔 650
气嘴安装板 310 B柱 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由于现有的汽车车内的隔板上的安全气囊的展开区域基本都是被面板覆盖的,当安全气囊需要展开时,如果面板没变形或破裂,就会阻碍安全气囊展开的危险。并且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会被面板阻挡,导致安全气囊往外侧展开,甚至挤爆车身玻璃,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结构,该汽车结构如图1所示。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汽车结构包括有车身10、顶棚内饰板20、气囊气嘴30以及隔板40。如图1所示,该车身10包括底板110、纵梁120以及与纵梁120连接的顶盖130,隔板40设置在底板110与顶盖130之间,并且与顶盖130连接。本实施例中,隔板40安装在底板110上。在实际应用中,隔板40可通过其两侧安装在车身10的内部两侧,实现固定在车身10内。参照图3和图4,顶棚内饰板20是安装在顶盖130的下侧,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20具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0;延伸部210位于纵梁120下方。而气囊气嘴30位于纵梁120和延伸部210之间,气囊气嘴30安装在纵梁120的下侧,因此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安装气囊气嘴30,当气囊从上往下展开时,会挤压顶棚内饰板20,使得顶棚内饰板20的延伸部210向下翻转。在具体应用时,本实施例中的纵梁120下侧设置有气嘴安装板310,如图3所示,该气嘴安装板310用于安装气囊气嘴30,以达到固定气囊气嘴30位置的效果。本实施例中的气嘴安装板310设置成加强筋的结构,有利于增加气囊气嘴30的固定效果。
在车宽方向上,隔板40的外侧面设有切口410,并且在隔板40的两侧都设置有切口410;该切口410供侧帘式气囊穿过以便两边的气囊都可以在切口410处展开。切口410设置在隔板40的上部,切口410具有竖直设置的切口侧面430。切口侧面430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其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切口侧面430位于纵梁内侧面121的内侧。本实施例的延伸部210是处于整个顶棚内饰板20的最外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部210长度较长,因此延伸部210是易于向下翻转的,且向下的翻转量大。气囊展开时,延伸部210能向下翻转近乎90°,延伸部210翻转至竖直状态,以便气囊向下展开。如果纵梁120的内侧面位于切口侧面430的正上方,则延伸部210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较短,向下翻转量小,当气囊展开时,延伸部210不能完全向下翻转,从而倾斜设置在半空中并挤压气囊,使得气囊会向车外方向展开,导致气囊挤压玻璃,造成危险。并且,本实施例中,切口410具有切口上表面420(如图5所示)。切口上表面420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弧面。延伸部210在车宽方向上的总长度小于切口侧面43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当气囊向下展开时,延伸部210不会触碰到切口上表面420,不会对气囊的展开造成干扰。而若延伸部210的长度大于切口侧面430的高度,则气囊展开时,延伸部210就会垂下并搭在切口上表面420上,可能会干涉气囊展开,不利于气囊完全展开。而且当延伸部210的长度大于切口侧面430的高度时,在车宽方向上,切口410的宽度大,导致后排乘客的隐私度不足。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顶棚内饰板20与顶盖130下侧固定连接,并与延伸部210连接,并且顶棚内饰板20的高度高于气囊气嘴30的高度。如果顶棚内饰板20与气囊气嘴30高度平齐,则顶棚内饰板20在向下翻转时,位于切口侧面正上方的延伸部210处应力集中,容易折断。为此,本实施例将顶棚内饰板20设置在高于气囊气嘴30的位置处,而延伸部210位于顶棚内饰板20和气囊气嘴30的下方,呈弯折状,这样更加便于气囊展开时,顶棚内饰板20的延伸部210向下翻转。并且本实施例中的气囊气嘴30需要避开顶棚扶手以及B柱70上的安全带卷收器,因此气囊气嘴30的高度位于顶棚扶手与安全带卷收器之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10包括第一折弯部211、第二折弯部212以及第三折弯部213。该第一折弯部211位于切口侧面430的正上方,且与顶棚内饰板20的外侧连接。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折弯部211是朝向车外方向向下倾斜的,因此有利于实现延伸部210向下翻转,并且由于第一折弯部211本身是倾斜的,在气囊展开时,不会因气囊的展开而出现过大的变形量,避免出现折断的风险。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折弯部212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211连接;第二折弯部212的外侧端与纵梁120连接。从图3可以看出,第二折弯部212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并且第二折弯部212是位于整个延伸部210的最外侧,这样当第二折弯部212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时,该第二折弯部212就对顶棚内饰板20与纵梁120之间的结构进行遮挡,即对顶棚内饰板20与纵梁120之间的气囊气嘴30进行遮挡,因此,车外人是无法看见顶棚内饰板20与纵梁120的气囊气嘴30的;并且不会阻挡车内乘客看车外风景的视线。进一步地,在第一折弯部211与第二折弯部212之间设置有第三折弯部213,该第三折弯部213位于气囊气嘴30的正下方;第三折弯部213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211连接;第三折弯部213的外侧端与第二折弯部212连接。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折弯部211、第二折弯部212以及第三折弯部213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包围气囊气嘴30的结构,从而实现防止气囊气嘴30外露,有效地保护整个气囊气嘴30。在具体应用时,在车宽方向上,第三折弯部213的截面形状为U型,由于该第三折弯部213的两侧分别是与倾斜设置的第一折弯部211以及第二折弯部212连接,因此整个延伸部210就形成一个碗状结构,以便更好地兜住气囊气嘴3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折弯部211是朝向车外方向向下倾斜的,因此第一折折弯部211本身具有一定的弯折幅度。加上,在气囊展开过程中,第一折弯部211需要向下转动的幅度较大,因此其变形量较大,第一折弯部211的厚度不能减少,以维持自身的结构强度,防止在向下转动过程中,因自身厚度过于单薄导致整片延伸部210折断。第二折弯部212可拆卸地与纵梁120连接;进一步地,第二折弯部212可以通过卡扣的形式与纵梁120连接。第二折弯部212在气囊展开时,会脱离于纵梁120,也就是会与纵梁120产生摩擦,因此第二折弯部212的厚度不能减少,以维持自身的结构强度。若第二折弯部212的厚度减少,则容易在气囊展开时与纵梁120产生摩擦,进而因为厚度不足而导致自身断裂。而对于第三折弯部213来说,第三折弯部213无需与其他零部件摩擦,且变形量没有第一折弯部211大,因此无需增加自身厚度。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三折弯部213的厚度小于第一折弯部211和/或第二折弯部212。也就是说,第三折弯部213的厚度可以仅小于第一折弯部211,也可以仅小于第二折弯部212,也可以同时小于第一折弯部211与第二折弯部212。本实施例中,第三弯折部213的厚度同时小于第一折弯部211与第二折弯部212的厚度。并且,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本实施例尽可能地减小第三折弯部213的厚度,可增加车内高度,同时增大乘客看车外的视线范围,提高乘坐体验。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汽车结构还包括第一支架50,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50的顶端与顶盖130连接;第一支架50的底端与隔板40连接。第二支架60的顶侧与隔板40的底侧连接;第二支架60的底侧与底板110连接。这样使得隔板40与顶盖130之间通过第一支架50固定连接,隔板40与底板110之间通过第二支架60连接,从而实现通过第一支架50将隔板40固定在顶盖130上,以及通过第二支架60将隔板40固定在底板110上,从而实现隔板40与车身10的稳定连接。此外,本实施例将第一支架50设置在纵梁120的内侧面,而于气囊气嘴30是设置在纵梁120的下侧的,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得第一支架50避让气囊气嘴30,防止第一支架50阻碍气囊展开。
具体地,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架50设置成T型结构,其包括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该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是固定连接的,并且形成T型结构。在具体应用时,第二部520是嵌入设置在隔板40内(如图5所示),第一部510是与顶盖130连接的,并且为了增加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连接部位之间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的连接部位处设置加强筋530,具体如图6所示。并且,第一部510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凹部521,使得整个第一部510形成凹形,当第一部510与顶盖130连接时,该凹部521可以恰好与顶盖130上对应的结构贴合,从而更好地与顶盖130固定连接。此外,为了增加第一部51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第一部510上设置凹槽522,该凹槽522呈挖空设置,避免第一部510在与顶盖130连接后应力过于集中,从而提高第一部510的整体强度。在具体应用时,本实施例的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上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40,第二部520的第一安装孔540是用于与隔板40实现连接的,第一部510上的第一安装孔540是用于与顶盖130实现安装的,并且为了方便安装,在与顶盖130进行安装时,本实施例直接将第一部510的第一安装孔540与用于将天窗骨架总成上安装在顶盖130上的连接孔进行匹配,利用螺栓将第一部510固定在顶盖130上。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无需在车身10上进行额外的连接孔,直接利用现有的连接孔就可实现第一支架50的安装,安装方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架60设置成片状结构,第二支架60上设置有凸部610,该凸部610是向上凸出设置,该凸部610有利于增加整个第二支架60的结构强度,同时令第二支架60贴合底板110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架60的左右两侧上靠近车前侧位置上设置有开孔620,该开孔620通过螺栓与隔板40的底侧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60的左右两侧上靠近后侧位置上设置有安装位630,该安装位63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640,该第二安装孔640用于通过螺栓与车身10的底板110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架60上还设置有避让孔650,该避让孔650是挖空设置,用于在第二支架60安装时避让其他零件结构,以便顺利将第二支架60安装在底板110上。具体应用时,为了方便安装,在与底板110进行安装时,本实施例直接将该第二安装孔640与后排座椅导轨安装在底板110上的连接孔进行匹配,利用螺栓将第二支架60固定在底板110上。由此可见,本实施例无需在车身10上进行额外的连接孔,直接利用现有的连接孔就可实现第二支架60的安装,安装方便。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车身10还包括B柱70,该B柱70位于前门与后门之间。B柱70的上方连接纵梁120,B柱的下方连接底板110;并且隔板40设置B柱70的后侧,因此隔板40上的切口410就是设置在B柱70的后侧。而前排乘客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在B柱70上,因此是不会影响安全带的拉出。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隔板40的下侧朝向车前方向凹陷,可增加后排乘客在汽车前进方向上的空间,这样可以增大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在实际应用时,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结构,该汽车结构包括车身10,一般来说,车身10上设置有前门与后门,在前门与后门之前设置有B柱70。如图2所示,该汽车结构包括有车身10、顶棚内饰板20、气囊气嘴30以及隔板40。B柱70的上方连接纵梁120,B柱的下方连接底板110;并且隔板40设置B柱70的后侧,隔板40的侧面设有切口410,该切口410供侧帘式气囊穿过,因此隔板40上的切口410就是设置在B柱70的后侧。而前排乘客的安全带卷收器安装在B柱70上,因此是不会影响安全带的拉出。进一步地,该车身10包括底板110、纵梁120以及与纵梁120连接的顶盖130,隔板40就设置在底板110与顶盖130之间,并且安装在底板110上且与顶盖130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隔板40的下侧朝向车前方向凹陷,这样可以增大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提高乘客的舒适感。
本实施例的隔板40通过第一支架50与顶盖130连接,通过第二支架60与底板110连接。第一支架50的顶端与顶盖130连接。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50的顶端与顶盖130连接;第一支架50的底端与隔板40连接,第二支架60的顶侧与隔板40的底侧连接;第二支架60的底侧与底板110连接。这样使得隔板40与顶盖130之间通过第一支架50固定连接,隔板40与底板110之间通过第二支架60连接,从而实现通过第一支架50将隔板40固定在顶盖130上,以及通过第二支架60将隔板40固定在底板110上,从而实现隔板40与车身10的稳定连接。此外,本实施例将第一支架50设置在纵梁120的内侧面,而气囊气嘴30是设置在纵梁120的下侧的,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得第一支架50避让气囊气嘴30,防止第一支架50阻碍气囊展开。气囊气嘴30的高度位于顶棚扶手与安全带卷收器之间。避开顶棚扶手以及B柱70上的安全带卷收器,以便气囊正常展开。
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架50设置成T型结构,其包括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该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是固定连接的,并且形成T型结构。在具体应用时,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上均设置有第一安装孔540,第一部510上的第一安装孔540与用于将天窗骨架总成上安装在顶盖130上的连接孔匹配,实现与顶盖130的连接。第二部520上的第一安装孔540用于与隔板40连接,并且在连接时,第二部520是嵌入设置在隔板40内(如图5所示)。在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的连接部位处设置有加强筋530,该加强筋530可增加第一部510与第二部520连接部位之间的结构强度,具体如图6所示。并且,第一部510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凹部521,使得整个第一部510形成凹形,当第一部510与顶盖130连接时,该凹部521可以恰好与顶盖130上对应的结构贴合,从而更好地与顶盖130固定连接。此外,第一部510上设置凹槽522,该凹槽522呈挖空设置,通过设置该凹槽522,避免第一部510在与顶盖130连接后应力过于集中,从而提高第一部510的整体强度。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支架60设置成片状结构,第二支架60上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凸部610,该凸部610有利于增加整个第二支架60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得第二支架60贴合底板110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架60的左右两侧上靠近车前侧位置上设置有开孔620,该开孔620通过螺栓与隔板40的底侧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60的左右两侧上靠近车后侧位置上设置有安装位630,该安装位63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640,该第二安装孔640与后排座椅导轨安装在底板110上的连接孔进行匹配,通过螺栓与车身10的底板110连接。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顶棚内饰板20安装在顶盖130的下侧,并与延伸部210连接,顶棚内饰板20的高度高于气囊气嘴30的高度,气囊气嘴30的高度位于顶棚扶手与安全带卷收器之间,便于气囊展开时,顶棚内饰板20的延伸部210向下翻转。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20具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10;延伸部210位于纵梁120下方。当气囊从上往下展开时,会挤压顶棚内饰板20,使得顶棚内饰板20的延伸部210向下翻转。在车宽方向上,隔板40的上部,且位于隔板40左右两侧的外侧面均设有切口410,该切口410供侧帘式气囊穿过以便两边的气囊都可以在切口410处展开。切口410具有竖直设置的切口侧面430。切口侧面430位于纵梁120的纵梁侧面121的内侧。在车宽方向上,延伸部210是处于整个顶棚内饰板20的最外端,延伸部210长度较长,因此延伸部210是易于向下翻转的,且向下的翻转量大。气囊展开时,延伸部210能向下翻转近乎90°,延伸部210翻转至竖直状态,以便气囊向下展开。此外,延伸部210在车宽方向上的总长度小于切口侧面430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当气囊向下展开时,延伸部210不会触碰到切口上表面420,不会对气囊的展开造成干扰。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10包括第一折弯部211、第二折弯部212以及第三折弯部213。该第一折弯部211位于切口侧面430的正上方,且与顶棚内饰板20的外侧连接。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折弯部211是朝向车外方向向下倾斜的,因此有利于实现延伸部210向下翻转,并且不会因气囊的展开而出现过大的变形量,避免出现折断的风险。第二折弯部212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211连接;第二折弯部212的外侧端与纵梁120连接;从图3可以看出,第二折弯部212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并且第二折弯部212是位于整个延伸部210的最外侧,这样当第二折弯部212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时,该第二折弯部212就对顶棚内饰板20与纵梁120之间的结构进行遮挡,即对顶棚内饰板20与纵梁120之间的气囊气嘴30进行遮挡,因此,车外人是无法看见顶棚内饰板20与纵梁120的气囊气嘴30的;并且不会阻挡车内乘客看车外风景的视线。第三折弯部213的形状为U型,其厚度同时小于第一折弯部211和第二折弯部212的厚度。第三折弯部213位于气囊气嘴30的正下方;第三折弯部213的内侧端与第一折弯部211连接;第三折弯部213的外侧端与第二折弯部212连接,这样第一折弯部211、第二折弯部212以及第三折弯部213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包围气囊气嘴30的结构(如碗状结构),防止气囊气嘴30外露,有效地保护整个气囊气嘴30。
综上,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结构,其包括:车身、顶棚内饰板、气囊气嘴以及隔板。车身包括底板、纵梁以及与纵梁连接的顶盖。顶棚内饰板安装在顶盖的下侧;在车宽方向上,顶棚内饰板设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位于纵梁下方。气囊气嘴位于纵梁和延伸部之间,且气囊气嘴位于纵梁的下侧。隔板安装在底板上且与顶盖连接;在车宽方向上,隔板的外侧面设有切口;切口具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切口侧面,切口侧面位于纵梁的内侧面的内侧。在本发明的汽车结构中,当气囊从上往下展开时,会挤压顶棚内饰板,使得顶棚内饰板的延伸部向下翻转,由于纵梁的内侧面位于隔板的切口侧面的外侧,延伸部较长,顶棚内饰板外端向下的翻转量大,方便气囊向下展开,避免出现挤爆玻璃的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所述车身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纵梁以及与所述纵梁连接的顶盖;
顶棚内饰板;所述顶棚内饰板安装在所述顶盖的下侧;在车宽方向上,所述顶棚内饰板设有向车外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纵梁下方;
气囊气嘴;所述气囊气嘴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延伸部之间,且所述气囊气嘴安装在所述纵梁的下侧;以及
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底板上且与所述顶盖连接;在车宽方向上,所述隔板的外侧面设有切口;所述切口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切口侧面,所述切口侧面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面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内饰板的高度高于所述气囊气嘴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
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位于所述切口侧面的正上方且与所述顶棚内饰板的外侧端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朝车外方向向下倾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还包括:
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外侧端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朝车外方向向上倾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还包括:
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位于所述气囊气嘴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内侧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连接;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外侧端与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折弯部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三折弯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在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切口侧面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与所述顶盖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与所述隔板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纵梁的内侧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顶侧与所述隔板的底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底侧与所述底板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
B柱;所述B柱分别连接所述纵梁和所述底板;
所述隔板设置所述B柱的后侧。
12.如权利要求11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下侧朝向车前方向凹陷。
CN202111502995.8A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汽车结构 Pending CN1162527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2995.8A CN116252739A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汽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2995.8A CN116252739A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汽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2739A true CN116252739A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84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02995.8A Pending CN116252739A (zh) 2021-12-09 2021-12-09 一种汽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52739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7991A (zh) * 2000-02-07 2001-08-15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对应于帘状气囊的容纳展开的车顶内衬支撑构造
JP2002316611A (ja) * 2001-04-20 2002-10-29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袋体の固定構造
CN1626383A (zh) * 2001-06-11 2005-06-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US20060125214A1 (en) * 2004-12-10 2006-06-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Resiliently compressible deployment ramp for inflatable curtain
EP2113427A2 (en) * 2008-05-02 2009-11-04 Nissan Motor Manufacturing (UK) Ltd. Vehicle with Adjustable Partition Wall
CN203698151U (zh) * 2012-10-23 2014-07-0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顶棚构造
CN205381230U (zh) * 2015-12-22 2016-07-13 陕西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面包车的前排人货隔离装置
CN108016398A (zh) * 2016-11-01 2018-05-1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侧帘式安全气囊总成
CN111212786A (zh) * 2017-09-29 2020-05-29 Be航天公司 波形舱位分隔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7991A (zh) * 2000-02-07 2001-08-15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对应于帘状气囊的容纳展开的车顶内衬支撑构造
JP2002316611A (ja) * 2001-04-20 2002-10-29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袋体の固定構造
CN1626383A (zh) * 2001-06-11 2005-06-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US20060125214A1 (en) * 2004-12-10 2006-06-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Resiliently compressible deployment ramp for inflatable curtain
EP2113427A2 (en) * 2008-05-02 2009-11-04 Nissan Motor Manufacturing (UK) Ltd. Vehicle with Adjustable Partition Wall
CN203698151U (zh) * 2012-10-23 2014-07-09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辆顶棚构造
CN205381230U (zh) * 2015-12-22 2016-07-13 陕西通家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面包车的前排人货隔离装置
CN108016398A (zh) * 2016-11-01 2018-05-1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侧帘式安全气囊总成
CN111212786A (zh) * 2017-09-29 2020-05-29 Be航天公司 波形舱位分隔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1796B2 (en) Airbag system
US7677593B2 (en) Side airbag curtain directional deployment bracket
EP2059418B1 (en) Pillar garnish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equipped with a head-protecting air bag apparatus
US11203321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8480125B1 (en) Curtain air bag system
JP2019131002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KR20120051417A (ko) 커튼에어백용 램프 브래킷
US11254276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vehicle seat including the same
EP1533196B1 (en) Airbag system
JP2004136862A (ja) 車両の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の前方ピラートリム構造
KR20040014556A (ko) 윈도우 에어백 시스템 및 상기 시스템 장착방법
CN108016398B (zh) 侧帘式安全气囊总成
JP2011046368A (ja) ルーフエアバッグの装着構造
US8979119B2 (en) Vehicle side door
CN116252739A (zh) 一种汽车结构
US11718261B2 (en) Vehicle passenger protection system comprising an airbag module
JP4539323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3900744B2 (ja) 車両の内装材による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JP2010012926A (ja) 車両の室内構造
KR100412717B1 (ko) 차량용 센터 필러 구조
JP6106139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240217471A1 (en) Airbag with roof interaction
JP2001097171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搭載車両における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KR100552053B1 (ko) 커튼 에어백이 장착된 차량의 헤드 라이닝 구조
JP4144418B2 (ja) 車両のトリ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