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5440A -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35440A
CN116235440A CN202180046911.6A CN202180046911A CN116235440A CN 116235440 A CN116235440 A CN 116235440A CN 202180046911 A CN202180046911 A CN 202180046911A CN 116235440 A CN116235440 A CN 116235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ransport block
blind
electronic device
harq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69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坤
孙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235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35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6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encoded,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数据传输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与盲传输相结合的数据传输的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位于覆盖受限的小区边缘的用户可能遭受更恶劣的信道状况,导致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无法满足数据发送或接收的误块率(BLER)要求。为了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通信性能,4G LTE网络引入了TTI集束(TTI bundling)的概念,即,发送端在多个TTI内重复传输同一个传输块,这些传输构成一个集束作为HARQ传输的基本单元,而接收端对多个TTI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解码,并在所有传输结束之后反馈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整体性能。5G新无线电(NR)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集束方案。
然而,这样的集束方案存在一定的缺点。在如图1中所示的传统的集束传输方案,发送端以集束的方式进行例如4次传输,如果接收端对第一次传输的数据就正确解码,那么它依然要等待发送端的所有传输都完成之后,才能向发送端反馈肯定确认(ACK)。这会导致发送端浪费多余的传输资源用来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传输,同时也带来了多余的反馈时延。然而,在例如NR系统中,一些业务(例如,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RLLC)业务)对时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外,对于例如车联万物(V2X)等应用场景,NR提供了对于Sidelink通信的支持,Sidelink通信允许UE可以相互直接通信,而无需经过基站。目前Sidelink通信尚不支持TTI集束。然而,如果直接将现有的集束传输方案用于Sidelink通信以提高通信性能,则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在Sidelink传输场景下,可用的TTI之间的间隔进一步拉大,进而使得集束传输的时延问题更加明显。
因此,存在对于改进传统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克服上述缺点的需求,特别是适用于 Sidelink通信的应用场景并同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时延。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HARQ机制与可控制盲传输相结合的混合传输方案。通过应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上述需求得到满足。
在此部分给出了关于本公开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基本理解。但是,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公开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用来确定本公开的关键性部分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用来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关于本公开的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给出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述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以便于发送端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一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所述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处理电路被配置为:经由Sidelink通信,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接收 端连续接收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其中,用于接收所述初次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一资源池,用于接收所述盲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二资源池,并且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述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以便于发送端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一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所述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经由Sidelink通信,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接收端连续接收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其中,用于接收所述初次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一资源池,用于接收所述盲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二资源池,并且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执行指令当被执行时实现上面的任一个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本公开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详细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所有附 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形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和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和优点。其中:
图1中所示的传统的集束传输方案;
图2是示出了5G NR通信系统的体系架构的简化示图;
图3A和3B分别示出了Sidelink通信的控制平面的无线接口协议栈;
图4A和4B分别示出了Uu链路通信的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无线接口协议栈;
图5例示了NR通信系统中的帧结构的示图;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混合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在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模式下的信令过程;
图8示出了Sidelink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与传输块之间的关系;
图9示出了在UE自主的资源分配模式下的信令过程;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发送过程的流程图;
图11例示了在Sidelink通信场景下不同类型的传输对应的控制信息的情况;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过程的流程图;
图13示出了根据变型例1的接收过程的流程图;
图14示出了传统的资源选择和根据本公开的资源选择之间的对比;
图15A和15B分别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图16A和16B分别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图17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基站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
图18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基站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
图19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示例;
图20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示例。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特征和方面将得到清楚的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本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施例的所有实现方式。然而应注意,在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时可以根据特定需求做出很多特定于实现方式的设置,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开发工作有可能是较复杂和费事的,但对得益于本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公开仅仅是例行的任务。
此外,还应注意,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公开,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密切相关的处理步骤和/或设备结构。以下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不意在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的任何限制。
为了方便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将主要在5G NR的背景下描述本公开的各个方面。但是应注意,这不是对本公开的应用范围的限制,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还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4G LTE/LTE-A等,或者未来发展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下面的描述中提及的架构、实体、功能、过程等可以在NR或其它的通信标准中找到对应。
【概述】
图2是示出了5G NR通信系统的体系架构的简化示图。如图2中所示,在网络侧,NR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入网(NG-RAN)节点包括gNB和ng-eNB,其中gNB是在5G NR通信标准中新定义的节点,其经由NG接口连接到5G核心网(5GC),并且提供与终端设备(也可称为“用户设备”,下文中简称为“UE”)终接的NR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协议;ng-eNB是为了与4G LTE通信系统兼容而定义的节点,其可以是LTE无线接入网的演进型节点B(eNB)的升级,经由NG接口连接设备到5G核心网,并且提供与UE终接的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UTRA)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协议。在NG-RAN节点(例如,gNB、ng-eNB)之间具有Xn接口,以便于节点之间的相互通信。下文中将gNB和ng-eNB统称为“基站”。
但是应注意,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基站”不仅限于这两种节点,而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控制设备的示例,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例如,除了5G通信标 准中规定的gNB和ng-eNB之外,取决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被应用的场景,“基站”例如还可以是LTE通信系统中的eNB、远程无线电头端、无线接入点、中继节点、无人机控制塔台或者执行类似控制功能的通信装置。后面的章节将详细描述基站的应用示例。
另外,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UE”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包括与基站或其他UE通信的各种终端设备或车载设备。作为例子,UE例如可以是移动电话、膝上型电脑、平板电脑、车载通信设备、无人机等之类的终端设备。后面的章节将详细描述UE的应用示例。
NR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口继承了LTE系统的说法,把UE和gNB/ng-eNB之间的无线接口仍简称为Uu接口。UE与基站通过Uu接口进行诸如上行链路(Uplink)通信和下行链路(Downlink)通信。另外,如图2中所示,NR通信系统还支持UE之间的直接通信,即,经由UE之间的PC5接口来进行Sidelink通信,从而允许UE之间的通信不经过基站。为了方便说明,下文中主要针对NR Sidelink通信进行描述,但是应理解,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也可应用于LTE Sidelink通信或其他类似的UE间直接通信。
无线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接入层(AS)的无线接口协议栈主要分三层两面。三层包括物理层(L1)、数据链路层(L2)、网络层(L3),两面指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
图3A和3B分别示出了PC5接口的用户平面和用于一对一Sidelink通信的控制平面的无线接口协议栈,图4A和4B分别示出了Uu接口的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无线接口协议栈。
无线接口协议栈的层1(L1)是物理(PHY)层,其实现各种物理层信号处理以提供信号的透明传输功能。PHY层为上面的层2提供各种传输信道,诸如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物理Sidelink控制信道(PSCCH)和承载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物理Sidelink共享信道(PSSCH)等。
无线接口协议栈的层2(L2)在物理层之上并且负责管理UE与基站或其他UE之间的无线链路。如图3A-3B所示,在PC5接口的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中,L2层包 括MAC子层、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子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子层。其中,MAC子层负责用于传输信道的资源分配或资源选择等。另外,PC5接口的控制平面中还包括上层的PC5信令协议。
类似地,如图4A-4B中所示,在Uu接口的用户平面中,L2层包括MAC子层、RLC子层、PDCP子层、以及业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子层。在控制平面中,L2层包括MAC子层、RLC子层、PDCP子层,而L3层包括无线电资源控制(RRC)子层,其负责获得无线电资源以及负责使用RRC信令来配置各下层。
应注意,本公开中所使用的术语“传输资源”或“资源”指代被基站调度或被UE自主选择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和数据的无线电资源,例如时域资源、频域资源。但是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传输资源还可以包括例如空域资源、码域资源等。下面结合图5来描述5G NR中的时频传输资源。
NR的上行链路传输、下行链路传输和Sidelink传输被组织成帧。图5例示了NR通信系统中的帧结构的示图。如图5中所示,每个帧的长度为10ms,被划分成两个相等大小的半帧,并进一步被划分为10个相等大小的子帧,每个子帧为1ms。与LTE通信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NR通信系统中的帧结构具有根据子载波间隔的灵活构架。每个子帧具有可配置的
Figure PCTCN2021104626-APPB-000001
个时隙,例如1、2、4、8、16。每个时隙也具有可配置的
Figure PCTCN2021104626-APPB-000002
个OFDM符号,对于正常的循环前缀,每个时隙包含14个连贯的OFDM符号,而对于延长的循环前缀,每个时隙包含12个连贯的OFDM符号。在频域维度上,每个时隙包括若干个资源块(RB),每个资源块可以包含频域中的12个连贯的子载波。由此,可使用如图5中所示的资源网格来表示时隙中的资源元素(RE)。资源块可被划分成数据区段和控制区段。控制区段中的资源元素可被分配用于传输控制信息。数据区段可包括未被包括在控制区段中的资源元素,可被分配用于传输数据。
传输资源的调度周期是传输时间间隔(TTI),通常以一个时隙为单位,一个时隙内的OFDM符号以连续的方式被分配给UE。多时隙调度、跨时隙调度也是可行的。另外,NR支持一种对于低延时更加有效的调度决策,允许在OFDM符号的尺度上调度传输。TTI代表无线电链路上能独立解码的传输的长度,每个TTI对应于一个传输块(TB)。
5G NR通过MAC子层中的HARQ实体来管理数据传输。HARQ实体可以维护多个并行的HARQ进程,每个HARQ进程与各自的HARQ进程ID相关联。
HARQ使用停等协议(stop-and-wait protocol)来发送数据。发送端的HARQ进程传输一个传输块后,就停下来等待确认信息。接收端的对应HARQ进程接收该传输块,并且基于对传输块的解码结果,会使用1比特的信息对该TB进行肯定(ACK)或否定(NACK)的确认。接收端在接收到传输块之后经过预定时间间隔(例如,k个时隙)发送HARQ反馈。如果是ACK,则发送端可以将该HARQ进程用于下一个传输块的传输。如果HARQ反馈是NACK,则发送端使用相同的HARQ进程执行这个传输块的重传。在本文中,将这种依赖于HARQ反馈调度的重传称为“HARQ重传”。相应地,将不依赖于HARQ反馈调度的重传称为“盲传输”。
当需要通过多次重复传输来提高传输成功率时,传统的HARQ重传在时延方面的劣势较为明显,因为接收端发送对于每次传输的ACK或NACK总是要等待k个时隙。NR通信系统支持在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传输中利用TTI集束,HARQ反馈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以下行链路传输为例,当MAC实体被被配置pdsch-AggregationFactor>1时,发送端在传输资源的集束内重复传输pdsch-AggregationFactor次相同的传输块,而接收端在接收到所有的传输之后仅反馈一次ACK或NACK,如图1中所示。
然而,正如前面的章节所提到的,即使第一次传输就成功解码出了传输块中的数据,也需要在集束中的所有传输完成之后再等待预定时间间隔(例如,k个时隙)才发送HARQ反馈。对于现有的集束方案,集束程度越高,即,集束中的传输次数越多,传输块的解码成功率可能越高,但是多余传输也更容易出现。因此,存在传输效率和传输可靠性之间的折衷。
此外,现有的Sidelink通信中仍然采用传统的HARQ重传,即,HARQ反馈对应于单次传输。如果将TTI集束的思想应用于Sidelink通信场景以提高传输成功率,则时延的问题可能更为明显。在UE自主选择Sidelink传输资源的模式下,发送UE通过感知来从资源中选择可用的传输资源。不同于基站调度资源的模式,UE自主选择的TTI之间的间隔可能较大且不固定,集束传输时延可能大到无法满足某些业务的需求。
出于上述考虑,本公开提出了更加灵活的数据传输机制,通过可调节的集束程度 来平衡数据传输的效率与可靠性。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混合数据传输的示意图。取决于不同的通信场景,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是基站或者UE。例如,在经由例如Uu接口的上行链路通信中,发送端是UE,而接收端是基站,在下行链路通信中,发送端是基站,而接收端是UE。在经由例如PC5接口的Sidelink通信中,发送端是UE(发送UE),而接收端也是UE(接收UE)。
当有数据要发送时,发送端将来自MAC子层的数据处理为传输块,例如图6中的传输块TB。传输块需要经过一系列物理层处理,以便映射到物理层的传输信道。物理层处理一般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添加、信道编码、物理层HARQ处理、速率匹配、加扰、调制、层映射、变换预编码及预编码等。借助于物理层的各种信号处理功能,传输块的比特流被编码和调制为OFDM符号,并由天线阵列利用所分配的时频资源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通过上述信号处理的逆处理,解码出传输块的数据。
被分配给传输块的HARQ进程将相关联的新数据指示(NDI)的值翻转,以表明该HARQ进程开始传输新的传输块。为了便于说明,新传输块的第一次传输被称为“新传”,如图6中的TB 11所指示的。
如图6中所示,在传输块的新传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发送端可以继续进行该传输块的重复传输而无需等待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也就是说,发送端将计划相同传输块的“盲传输”,如图6中的TB 12~TB 1n所指示的。取决于预先配置的传输参数,发送端可以按照预先配置的冗余版本序列来向每次传输的传输块应用冗余版本。由此,每次传输的传输块TB 11~TB 1n除了相同的数据以外,还可以分别包括各自的冗余版本。
时间窗口可以通过引入定时器T2来定义,定时器T2的超时时间为T2_max,可以看视为发送端能够进行盲传输的时间范围。在一个示例中,定时器T2的启用和/或超时时间T2_max的值可以是基站配置的,例如,通过RRC层信令。在另一个示例中,定时器T2的启用和/或超时时间T2_max的值可以是发送端基于业务类型、通信场景、时延要求、可靠性要求等因素自行确定的。发送端可以在传输块的新传完成时启动T2。
在定时器T2超时之前,发送端利用可用的传输资源来进行传输块的盲传输。传 输资源可以是基站调度的,例如,在Uu链路通信中,或者在采用第一种资源分配模式的Sidelink通信中,新传和盲传输所需要的传输资源由基站调度。如果基站调度的传输资源有部分落在时间窗口以外,则发送端可以仅在时间窗口内的传输资源上进行传输。此外,传输资源可以是UE自主选择的,例如在Sidelink通信的第二种资源分配模式下,发送UE从资源池中自主选择可用于传输的时频资源,后面会详细描述这种资源选择。
然而,在资源使用紧张的时候,可能出现在时间窗口内没有可用于盲传输的传输资源的情况,此时发送端将不进行盲传输。
优选地,盲传输的次数应小于预定次数。可以配置最大传输次数e_REPETITION_NUMBER。最大传输次数可以通过现有的RRC参数配置给发送端和接收端,诸如pdsch-AggregationFactor或DL_REPETITION_NUMBER。当然,最大传输次数e_REPETITION_NUMBER也可以是新定义的RRC参数,尤其是对于Sidelink通信场景,基站通过RRC层信令将指示最大传输次数的参数配置给发送端和接收端。最大传输次数的配置可以让发送端知道发送次数上限,让接收端知道接收次数上限。
新传和后续的盲传输均使用相同的HARQ进程,即,传输块TB1总是具有相同的HARQ进程ID。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包含新传和可能的盲传输在内的一组传输(如图6中的TB 11~TB 1n所指示的)看作一个“集束”。应理解,不同于传统的集束,本公开的集束内的传输次数是不固定的,即具有可调节的集束程度。
接收端可以利用配置的HARQ进程来接收传输块。接收端和发送端的HARQ进程具有相同的HARQ进程ID,传输块的控制信息中可以携带该HARQ进程ID作为标识。接收端的HARQ进程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只处理一个传输块。接收端的HARQ进程有独立的HARQ缓冲区,以便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软合并。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当接收端接收到新传的TB 11时,将其存储在缓冲区内,并尝试解码;如果解码成功,则接收端可以不再处理后续传输;如果解码失败,则接收第二次传输(盲传输)的TB 12,并在缓冲区内与先前接收到的TB 11联合解码,依次类推。接收端基于解码结果来反馈ACK或NACK。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接收端能够支持以初次接收到传输块的时刻作为 HARQ反馈定时的起始时间,即,在接收到新传的传输块TB 11后过去一个时段就进行HARQ反馈。这有别于在现有的集束传输方案中以接收到最后一个传输块的时刻作为HARQ反馈定时的起始时间,如前面参照图1所描述的。作为示例,接收端可以在接收到新传的传输块TB 11时启动定时器T3,定时器T3的超时时间为T3_max。定时器T3的启用和/或超时时间的值可以由基站预先配置,或者可以由接收端基于各种因素自行确定。基于在定时器T3超时之前接收的至少部分传输块的解码结果,接收端在定时器T3超时后发送ACK或NACK。
作为替代,在已经为传输块的每次传输分配了HARQ反馈资源的情况下,接收端可以在对应于新传的反馈资源上进行HARQ反馈。例如,在Sidelink通信场景下,可以在物理Sidelink反馈信道(PSFCH)上分配每次传输的HARQ反馈资源。接收端可以基于反馈资源可用之前接收到的指示部分传输块的解码结果,利用该反馈资源发送ACK或NACK。
发送端可以执行关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并相应地控制盲传输的执行。具体而言,如果发送端没有接收到HARQ反馈,则发送端继续在时间窗口内计划并执行盲传输。如果发送端接收到ACK,则发送端可以取消时间窗口内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并将HARQ进程用于下一个传输块(未示出)。如果发送端接收到NACK,则发送端可以取消时间窗口内尚未完成的盲传输,或者作为替代,发送端可以继续时间窗口内尚未完成的盲传输,直到定时器T2超时。
在发送端接收到NACK的情况下,这表明接收端没有成功解码出传输块。此时,发送端可以计划传输块的重传,此重传依赖于HARQ反馈,即是所谓的“HARQ重传”,如图6中的TB 21所指示的。作为示例,发送端可以利用定时器T1(对应的超时时间为T1_max),定时器T1在传输块的新传完成时启动,在定时器T1超时后,发送端开始执行传输块的HARQ重传。定时器T1的启用和/或超时时间T1_max的值可以由基站预先配置,或者可以由发送端基于各种因素自行确定。
从HARQ重传开始的后一组传输(HARQ重传和后续的盲传输)与前面描述的从新传开始的前一组传输(新传和后续的盲传输)类似。具体而言,发送端可以在HARQ重传(TB 21)后的时间窗口内计划盲传输(TB 22~TB 2n),并基于接收端对于本组传输的HARQ反馈来控制盲传输的进行,而接收端可以在定时器T3超时后或在对应于HARQ重 传的反馈资源上进行HARQ反馈。定时器T1和/或T2可以在HARQ重传完成时启动。
因此,除了HARQ重传是由NACK触发的以外,同一传输块的各组集束传输(TB 11~TB 1n、TB 21~TB 2n)在行为上没有实际区别。出于这个原因,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除非另有指明,否则将每组集束传输中的第一次传输统称为“初次传输”,意在包括同一传输块的新传和HARQ重传。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集束传输由“初次传输”和后续的“盲传输”构成,其中盲传输的执行受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控制,实现了更加弹性的集束传输,并且支持相比于传统的集束传输方案提前HARQ反馈。结果,根据本公开的数据传输可以更好地兼顾传输可靠性和时延。
下面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信令过程。
一般而言,用于数据传输的传输资源的分配模式包含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和UE自主的资源选择。以Sidelink通信为例,第一种资源分配模式是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模式,即,UE在与基站建立无线电资源控制(RRC)连接的情况下,向基站请求传输资源,然后基站为该UE调度用于传输Sidelink控制信息和数据的资源。Sidelink通信还包括由UE自主选择资源的第二种资源分配模式,即,UE可以自己从一个或多个资源池中选择资源以传输Sidelink控制信息和数据。此外,对于经由Uu接口的通信,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数据传输所需的传输资源均由基站调度。
下面以Sidelink通信为例,分别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数据传输在两种资源分配模式下的信令过程。
图7示出了在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模式下的信令过程,其中发送端是发送UE,接收端是接收UE。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基站可以为发送端和接收端配置HARQ参数(步骤S1)。HARQ配置信息例如可以包括HARQ进程ID、冗余版本序列等。在一个示例中,HARQ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最大传输次数,以限定集束内的传输次数上限。在一个示例中,HARQ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关于定时器T1、T2、T3中的一个或多个的配置信息。
在步骤S2中,当有数据要发送时,发送端可以向基站发送传输请求,诸如调度请求(SR)和/或缓存状态报告(BSR),以请求用于发送数据传输块的传输资源。
响应于发送端的传输请求,基站为发送端调度用于传输块的传输资源,诸如时频 资源。基站可以一次性分配用于初次传输和后续盲传输的一组传输资源。优选地,基站分配的传输资源使得盲传输都能在预定的时间窗口内完成,即,用于盲传输的时域资源与用于初次传输的时域资源之间的间隔不超过定时器T2的超时时间T2_max。优先地,在分配资源时,基站可以考虑传输块的最大传输次数e_REPETITION_NUMBER,即,可以为等于或小于最大传输次数的传输(初次传输+盲传输)分配资源。
特别地,在Sidelink通信场景下,所调度的传输资源来自于为发送端配置的一个或多个Sidelink资源池。一个资源池是可供UE选择用于Sidelink传输和/或接收的一组资源,在频域中,每个资源池由numSubchannel个连续的子信道构成,每个子信道由subchannelsize个连续的物理资源块(PRB)构成,其中numSubchannel和subchannelsize都是高层参数。
在步骤S3中,基站将分配的传输资源指示给发送端。例如,在动态授权的资源调度方式中,基站可以利用包含资源分配信息的DCI来指示时频资源。在免授权的资源调度方式中,基站可以预先通过RRC层信令为发送端配置可用的时频资源(例如,Sidelink资源池),然后利用包含资源分配信息的DCI来激活预先配置的时频资源,由此发送端可以直接利用所预配置的时频资源来进行数据传输,无需每次请求基站发送授权。
随后,发送端可以在分配的传输资源上进行数据传输。具体而言,在步骤S4中,发送端利用分配的第一个传输资源进行初次传输(传输块的新传),并启动定时器T2。在步骤S5中,在定时器T2超时之前,发送端利用分配的后续传输资源进行盲传输。此外,发送端还可以在初次传输完成时启动定时器T1。
这里结合图8来简单描述Sidelink数据传输。对于每次传输,发送端可以通过填充相应的字段来生成“第一阶段SCI”。第一阶段SCI在PSCCH上传送,其用于调度承载传输块的PSSCH和PSSCH上的SCI(该SCI被称为“第二阶段SCI”)。第一阶段SCI可以包括如下字段:优先级,指示所调度的PSSCH的优先级;频率资源分派,指示所调度的PSSCH的频域资源;时间资源分派,指示所调度的PSSCH的时域资源;资源预留时段;DMRS模式;第二阶段SCI格式;β偏移指示符;DMRS端口数;调制和编码方案,等等。发送端在对第一阶段SCI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复用等处理后,通过PSCCH向外发送第一阶段SCI。通 过接收并解码由发送端广播的第一阶段SCI,接收端将能够获知关于监听PSSCH的时频资源的信息、关于解码PSSCH上的第二阶段SCI的信息等。
接下来,发送端生成包含用于解码PSSCH的信息的第二阶段SCI。第二阶段SCI可以包括如下信息:HARQ进程ID;新数据指示(NDI);冗余版本;源ID;目的地ID;CSI请求,等等。第二阶段SCI与待发送的传输块(TB)经过CRC添加、信道编码、HARQ处理、速率匹配等一系列处理之后,被复用到PSSCH上。接收端可以利用第一阶段SCI中包含的时频资源在PSSCH上接收第二阶段SCI和传输块,并进行解码。
基于解码结果,接收端可以在自接收到初次传输时启动的定时器T3超时后发送ACK或NACK,或者可以在与初次传输对应的反馈资源上发送ACK或NACK,见图7中的步骤S6。发送端可以将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发送至基站。
在接收到HARQ反馈时,发送端可以基于预定规则来控制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在一个示例中,无论HARQ反馈是ACK还是NACK,发送端都取消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在另一个示例中,如果HARQ反馈是ACK,发送端可以取消尚未完成的盲传输,而如果HARQ反馈是NACK,发送端可以继续尚未完成的盲传输,这些盲传输可以用于接收端继续对传输块进行解码。
当接收端指示NACK时,发送端可以通过启动HARQ重传来进行下一组集束传输,即,重复图7中虚线框中的步骤。在具有定时器T1的情况中,发送端可以在定时器T1超时后利用基站调度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块的HARQ重传以及后续的盲传输。
应理解,虽然上面以Sidelink通信为例描述了基站、发送端(发送UE)和接收端(接收UE)这三方实体之间的信令流程,但是图7中示出的信令流程可以类似地适用于经由Uu接口的通信,此时基站本身是发送端(对于下行链路通信)或接收端(对于上行链路通信)。
图9示出了在UE自主的资源分配模式下的信令过程,其中发送端是发送UE,接收端是接收UE。在此资源分配模式下,UE可以自己从预先配置的一个或多个Sidelink资源池中选择资源以用于传输Sidelink控制信息和数据。在一个Sidelink控制周期(Sidelink Control Period)中,UE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资源 池来进行Sidelink通信,一旦选定资源池,这个选择在整个Sidelink控制周期内有效。在当前的Sidelink控制周期结束后,UE可以再次执行资源池选择。
发送端通过持续地进行信道感知来获知资源池的占用情况。具体而言,在感知期间,发送端(发送UE)在PSCCH上不断地接收并解码由其他UE广播的第一阶段SCI,从而获取关于其他UE用于Sidelink通信的时频资源的知识,例如借助于“频率资源分派”和“时间资源分派”字段,知道选定的资源池中的哪些资源已经被使用。由此,发送端可以从资源池中选择未被其他UE使用的传输资源用于数据传输,以避免UE间干扰。
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基站可以为发送端和接收端配置HARQ参数(步骤S1)。HARQ配置信息例如可以包括HARQ进程ID、冗余版本序列等。此外,HARQ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最大传输次数和/或关于定时器T1、T2、T3中的一个或多个的配置信息。
当有数据要发送时,发送端可以利用UE自主资源选择模式,基于上面所述的信道感知的结果,从资源池中选择可用于传输块的初次传输的时频资源(步骤S2)。
在步骤S3中,发送端利用所选择的时频资源进行初次传输(传输块的新传),并启动定时器T2。如上面参照图8描述的那样,发送端可以生成用于调度承载传输块的PSSCH的第一阶段SCI,其包含关于时频资源的信息、第二阶段SCI格式等。之后,发送端还生成第二阶段SCI并将其与传输块复用到PSSCH上。
在定时器T2超时之前,发送端可以计划盲传输(步骤S4)。基于信道感知的结果,发送端从资源池中选择可用于盲传输的资源。所选择的传输资源应该落在预定的时间窗口内,即,用于盲传输的时域资源与用于初次传输的时域资源之间的间隔不超过定时器T2的超时时间T2_max。在选择资源时,发送端可以考虑传输块的最大传输次数e_REPETITION_NUMBER。在资源使用紧张的情况下,发送端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可用于盲传输的资源,此时发送端将无法进行盲传输。
在步骤S5中,发送端利用分配的后续传输资源进行盲传输。盲传输和初次传输的过程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接收端可以在相应的传输资源上接收由发送端传输的传输块,并进行解码。在基于解码结果,接收端可以在自接收到初次传输时启动的定时器T3超时后发送ACK或 NACK,或者可以在与初次传输对应的反馈资源上发送ACK或NACK,见图9中的步骤S6。
在接收到HARQ反馈时,发送端可以基于预定规则来控制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在一个示例中,无论HARQ反馈是ACK还是NACK,发送端都取消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在另一个示例中,如果HARQ反馈是ACK,发送端可以取消尚未完成的盲传输,而如果HARQ反馈是NACK,发送端可以继续尚未完成的盲传输,这些盲传输可以用于接收端继续对传输块进行解码。
当接收端指示NACK时,发送端可以通过启动HARQ重传来进行下一组集束传输,即,重复图9中虚线框中的步骤。在具有定时器T1的情况中,发送端可以在定时器T1超时后利用基于信道感知选择的时频资源进行初次传输(传输块的HARQ重传)以及后续的盲传输。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发送过程的流程图,发送过程在发送端的电子设备上执行。
首先,在S101,发送端开始集束内的初次传输。对于新的传输块而言,初次传输是该传输块的“新传”。如上面所述的,发送端可以利用已预先配置的HARQ进程来进行传输,并在与本次传输相关联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对应的HARQ进程ID。在初次传输完成后,发送端启动定时器T2和T1,并将计数器C1置1,其中计数器C1用于对传输次数进行计数。
发送端可以通过控制信息中的参数来标识传输的类型。在一个示例中,新数据指示(NDI)用于标识是否是新的传输块,当HARQ进程处理新的传输块时,它将会翻转NDI的值,例如从1到0或从0到1,由此NDI的值翻转可以用于表示传输块的新传。此外,还可以使用HARQ指示(HI)来标识是否是HARQ重传,例如,当HI的值被设置为1时,表示本次传输是响应于NACK调度的HARQ重传。
图11示出了在示例性的Sidelink通信场景下不同类型的传输对应的控制信息的情况。如图11中所示,PSSCH上的第二阶段SCI中可以包含NDI和HI的字段,传输块的新传、HARQ重传和盲传输将具有NDI和HI的不同组合。如图11中所示,传输块TB1的新传相对于传输块TB0(未示出)具有翻转的NDI值且HI为0,HARQ重传的传输块TB1的NDI值不翻转且HI为1,而盲传输的TB1的NDI值不翻转且HI 为0。
在S102中,发送端检测是否从接收端接收到HARQ反馈。如果未接收到HARQ反馈,则接收过程进行到S103,以判断定时器T2是否超时。如果T2未超时,在S104中,判断传输次数C1是否小于最大传输次数e_REPETITION_NUMBER,如果否,则在S105中计划盲传输,并在盲传输完成后将计数器C1递增1。发送端在盲传输后继续检测是否接收到HARQ反馈(S102)。
如果在S102检测接收到HARQ反馈,则发送端可以基于HARQ反馈来控制后续传输。可选地,如S1061中所示,一旦接收到HARQ反馈,发送端就取消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发送端在S107中继续判断HARQ反馈是ACK还是NACK。一方面,当HARQ反馈是ACK时,表明传输块已被接收端解码,发送端可以开始发送下一个传输块。可选地,发送端可以在此时取消尚未完成的盲传输,如S1062中所示。应理解,S1061和S1062是取消盲传输的不同示例。
另一方面,当HARQ反馈是NACK时,发送端等待直到定时器T1超时,在T1超时后向基站请求传输资源或由发送UE自主选择传输资源,以便启动HARQ重传(S108)。HARQ重传是下一组集束传输的初次传输,发送过程返回到S101。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过程的流程图,接收过程在接收端的电子设备上执行。接收过程可以从接收到来自发送端的传输块开始。
首先,在S201中,接收端判断所接收的传输是初次传输还是盲传输。该判断处理可以通过识别与本次传输相关联的控制信息来实现。如上面参照图11所描述的,接收端可以识别控制信息(例如,第二阶段SCI、DCI、UCI等)中的NDI与HI字段。例如,当识别到NDI的值翻转时,接收端判断接收到新的传输块,本次传输为新传,而当识别到HI的值为1时,接收端判断本次传输为HARQ重传。此时,接收端将传输判断为初次传输,并且尝试解码传输块(S202)。此外,接收端还可以在接收到初次传输时启动定时器T3。
接下来,在S204中,接收端等待接收下一次传输或T3超时。一方面,如果接收端等到T3超时,则接收过程前进到S206。
另一方面,在T3超时之前,接收端接收到下一次传输,则接收过程返回到S201, 并且接收端可以基于与下一次传输相关联的控制信息来将其判断为盲传输(S203),例如通过识别到NDI的值未翻转且HI的值为0。随后,在S205中,接收端判断定时器T3是否超时。如果是,则本次盲传输的结果将不计入HARQ反馈,接收端将不做任何处理(S209)。尽管如此,接收端可以在下一组集束传输的解码处理中考虑本次传输,以增加解码成功率。如果在S205中判断定时器T3未超时,则接收过程前进到S204,接收端可以等到下一次传输的接收或定时器T3超时。
在S206中,接收端判断解码是否成功(S207)。接收端可以基于本次接收的传输块和先前接收的传输块来进行联合解码,如果最终的解码结果成功,则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ACK(S207),否则向发送端反馈NACK(S208)。
应理解,虽然在图12所示的接收过程中利用定时器T3来判断是否到了HARQ反馈的时机,然而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作为替代,在已经为初次传输分配了HARQ反馈资源的情况下,接收端在S205和S204中可以监测与初次传输对应的反馈资源是否可用,以代替判断定时器T3是否超时。如果与初次传输对应的反馈资源可用,则接收端在此反馈资源上进行HARQ反馈,并忽略在此之后接收到的盲传输。如果与初次传输对应的反馈资源不可用,则接收端继续等待,直到接收到下一次传输或反馈资源可用。
【变型例1】
在上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端以初次传输为触发来启动HARQ反馈,即使初次传输并不成功。接下来将描述本公开的变型例1。
在变型例1中,接收端改为以第一次成功解码为触发来启动HARQ反馈。对一组集束传输的接收而言,只有当接收端成功解码出传输块或已完成所有传输的接收时,才触发HARQ反馈。
图13示出了根据变型例1的接收过程的流程图。接收过程在接收端的电子设备上执行。接收过程可以从接收到来自发送端的传输块开始。
与参照图12描述的接收过程相同,接收端首先在S301中判断刚接收到的传输是初次传输还是盲传输,例如基于相关联的控制信息中的NDI和HI字段。
当判断是初次传输时,接收端尝试对初次传输的传输块进行解码(S302)。接下 来,接收端判断解码是否成功(S304)。
一方面,如果解码失败,则接收端进而判断本次传输是否是最后一次传输(S306)。在一个示例中,如果接收端在初次传输后的预定窗口(T2_max)内未接收到下一次传输,则可以判断本次传输是最后一次传输。在另一个示例中,接收端可以设置用于对传输次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如果计数器的值达到最大传输次数e_REPETITION_NUMBER时,则可以判断本次传输至最后一次传输。
在判断本次传输为最后一次传输的情况下,在S307中,接收端可以设置用于HARQ反馈的定时器T3,并在定时器T3超时后发送NACK给发送端。可替代地,在S307中,接收端可以在时间上最接近的反馈资源上反馈NACK,以代替使用定时器T3。
在判断本次传输不是最后一次传输的情况下,接收端可以等待下一次传输的到来,接收过程返回到S301。此时接收的传输将被判断为盲传输(S303),接收端可以基于本次接收的传输块与先前接收的传输块进行联合解码,并且接收过程前进到S304。
另一方面,如果在S304中判断解码成功,则接收端可以设置用于HARQ反馈的定时器T3,并在定时器T3超时后发送ACK给发送端。可替代地,在S307中,接收端可以在时间上最接近的反馈资源上反馈ACK。
根据变型例1,接收端在成功解码出传输块或充分利用接收到的所有传输的情况下才触发HARQ反馈,这避免在仍有盲传输未到来时仍反馈指示解码失败的NACK的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传输效率。
【变型例2】
接下来将描述本公开的变型例2。
变型例2支持为相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设定不同的传输优先级。优选地,盲传输的优先级可以被设定为低于初次传输(新传或HARQ重传)的优先级。这种设定的原因在于,盲传输对于通信而言,主要起到辅助提升传输可靠性的作用,其重要性相比新传和HARQ重传更低。发送端可以通过诸如第一阶段SCI、DCI、UCI之类的控制信息来将针对不同传输设定的优先级通知给接收端,以便于接收端执行基于优先级的接收处理。
通过利用变型例2的优先级设定,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数据传输,尤其是在 Sidelink通信场景下。由于Sidelink通信占用的资源是上行链路资源,所以LTE和NR中都需要处理给定UE既有Sidelink通信传输又有上行链路传输的情况,需要进行优先级区分,决定发生上行链路/Sidelink通信碰撞的情况下,到底进行哪类传输。根据变型例2,盲传输被设定为具有较低的优先级,其重要性相应地降低,从而当发送端/接收端面临上行链路/Sidelink通信碰撞时,可以根据不同传输的优先级来决定如何发送/接收数据传输。例如,发送端/接收端可以优先处理具有较高优先级的上行链路传输。
此外,在例如采用第二种资源分配模式的Sidelink通信场景下,发送UE需要进行信道感知并自行选择发送资源,因此不同UE之间发送数据存在一定的碰撞概率。通过将盲传输优先级降低,可以允许这部分资源被其他UE的高优先级的业务占用,这有助于提高其他UE的高优先级业务成功通信的概率。
【变型例3】
在传统的集束传输方案中,同一集束内的传输块在频域上使用相同的资源进行传输。如果该频域资源的信道状态很差,即使采用集束传输方案,其效果可能也不理想。
根据本公开的集束传输由初次传输和独立计划的盲传输构成,使得有可能分开调度用于初次传输的资源和用于盲传输的资源。这不同于传统的集束传输方案总是一起调度集束的所有传输。根据变型例3,可以为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分配不同的频域传输资源,以实现集束内部的频率分集。
下面以Sidelink通信场景为例,具体描述变型例3的特征。
在参照图7描述的基站调度的资源分配模式下,在S2中,发送端(发送UE)可以仅请求用于初次传输(新传或HARQ重传)的资源,并且在S3中,基站将为初次传输调度资源,并通过例如DCI指示给发送端。基站所调度的资源可以来源于第一资源池。对于盲传输,发送端可以自行从第二资源池中选择资源。由于第一资源池和第二资源池在频域上包含不同的子信道,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可以使用频域上不同的资源以获得资源分集增益。
在参照图8描述的UE自主的资源分配模式下,发送端可以在S2中从第一资源池 中选择用于初次传输的资源,而从不同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用于盲传输的资源。
优选地,考虑到初次传输与盲传输的重要性,第一资源池可以是用于基于调度/感知的Sidelink通信的资源池,其中的资源以基站调度(第一种资源分配模式)的方式或以发送端通过信道感知而选择(第二种资源分配模式)的方式被使用,因此不太可能出现资源抢占或碰撞的情况,从而数据传输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而第二资源池可以是可靠性更低的用于非基于调度/感知的Sidelink通信的资源池,其中的资源可能多个UE自由选择,从而有可能出现通信碰撞的情况。
在目前的NR标准中,对于非基于调度/感知的Sidelink通信,仅定义了异常资源池(exceptional pool),在该资源池上UE自行随机选择资源进行通信。然而,第二资源池可以不限于此。未来系统可能提供对随机资源选择的支持,定义除异常资源池之外的无调度/无感知的Sidelink通信资源池,在这种资源池上可以进行一些低优先级/低可靠性的业务通信。根据本公开的盲传输可以被安排在这样的资源池上。
当发送端在诸如异常资源池之类的无调度/无感知的资源池上进行传输块的盲传输时,可以自行选择时间上连续的资源块传输数据,做到盲传输在时域中相邻。图14示出了现有的资源选择和根据本公开的资源选择之间的对比。在现有方案中,发送UE通过感知,从调度/感知资源池中选择的资源无法保证在时域中相邻。而根据本公开的变型例3,盲传输可以利用无调度/无感知资源池,发送端可以做到所选择的资源在时域中相邻,从而可以计划更多次数的盲传输。如图14所例示的,在相同时间内(新传和HARQ重传之间的间隔内),在调度/感知资源池上仅选择出了一次可用于盲传输的发送资源,而在无调度/感知的资源池直接占用了5个相邻时隙进行盲传输的发送。显然,这有助于提高传输的可靠性、缩短传输时延。
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及变型例。应理解,各个实施例可以单独实施和组合实施,这些均落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图15A和15B分别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及其通信方法。图15A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发送端的电子设备1000的框图。取决于具体的通信场景, 电子设备1000可以被实现为基站或UE。电子设备1000可以向下面将描述的电子设备2000执行数据传输。
如图15A中所示,电子设备1000包括处理电路1001,处理电路1001至少包括数据传输单元1002、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和传输控制单元1004。处理电路1001可被配置为执行图15B中所示的通信方法。处理电路1001可以指在计算系统中执行功能的数字电路系统、模拟电路系统或混合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组合)电路系统的各种实现。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例如诸如集成电路(IC)、专用集成电路(ASIC)之类的电路、单独处理器核心的部分或电路、整个处理器核心、单独的处理器、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可编程硬件设备、和/或包括多个处理器的系统。
处理电路1001的数据传输单元1002被配置为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即,执行图15B中步骤S1001)。数据传输单元1002可以在初次传输完成后启动第一定时器(定时器T2),并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计划盲传输(步骤S1001)。初次传输可以是传输块的新传或者HARQ重传。优选地,初次传输和盲传输不超过预定的最大传输次数。
可选地,数据传输单元1002可以为初次传输和盲传输设定不同的优先级,使得盲传输的优先级低于初次传输的优先级。
可选地,数据传输单元1002可以为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分配不同的频域资源。尤其是在Sidelink通信场景下,初次传输所使用的资源可以选自调度/感知资源池,而盲传输所使用的资源可以选自无调度/感知资源池。
处理电路1001的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被配置为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即,执行图15B中的步骤S1002)。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
传输控制单元1004被配置为基于由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执行的检测的结果来控制取消或继续盲传输(即,执行图15B中的步骤S1003)。在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未检测到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时,传输控制单元1004可以控制数据传输单元1002继续在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盲传输,或在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检测到来自HARQ反馈时,控制数据传输单元1002取消尚未进行的盲传输。作为替代, 传输控制单元1004可以在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检测到ACK时控制数据传输单元1002取消尚未进行的盲传输,或在HARQ反馈检测单元1003检测到NACK时控制数据传输单元1002继续尚未进行的盲传输,并在自初次传输完成时启动的第二定时器(定时器T1)超时后进行传输块的HARQ重传。
电子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例如通信单元1005。通信单元1005可以被配置为在处理电路1001的控制下与接收端(例如下面描述的电子设备2000)进行通信。在一个示例中,通信单元1005可以被实现为收发机,包括天线阵列和/或射频链路等通信部件。通信单元1005用虚线绘出,因为它还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00外。
基站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06。存储器1006可以存储各种数据和指令,例如用于电子设备1000操作的程序和数据、由处理电路1001产生的各种数据等。存储器1006用虚线绘出,因为它还可以位于处理电路1001内或者位于电子设备1000外。存储器1006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006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储存储器(RAM)、动态随机存储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闪存存储器。
图16A和16B分别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及其通信方法。图16A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接收端的电子设备2000的框图。取决于具体的通信场景,电子设备2000可以被实现为基站或UE。电子设备2000可以与上面描述的电子设备1000执行数据传输。
如图16A中所示,电子设备2000包括处理电路2001,处理电路2001至少包括数据接收单元2002、解码单元2003和HARQ反馈单元2004。处理电路2001可被配置为执行图16B中所示的通信方法。类似于处理电路1001,处理电路2001可以指在计算系统中执行功能的数字电路系统、模拟电路系统或混合信号(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组合)电路系统的各种实现。处理电路可以包括例如诸如集成电路(IC)、专用集成电路(ASIC)之类的电路、单独处理器核心的部分或电路、整个处理器核心、单独的处理器、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可编程硬件设备、和/或包括多个处理器的系统。
处理电路2001的数据接收单元2002被配置为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即,执行图16B中的步骤S2001)。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通过识别与每次传输相关联的控制信息中的有关字段,诸如NDI和HI,数据接收单元2002可以识别传输的类型。优选地,初次传输和盲传输不超过预定的最大传输次数。
可选地,数据接收单元2002可以基于传输优先级来进行接收,其中盲传输的优先级可以被设定为低于初次传输的优先级。
可选地,数据接收单元2002可以在不同的频域资源上接收初次传输和盲传输。例如在Sidelink通信场景下,接收初次传输所使用的资源可以选自调度/感知资源池,而接收盲传输所使用的资源可以选自无调度/感知资源池。
解码单元2003被配置为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即,执行图16B中的步骤S2002)。解码单元2003可以在每次接收到传输块时将其与先前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软合并以联合解码。
HARQ反馈单元2004被配置为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单元2003是否成功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即,执行图16B中的步骤S2003)。HARQ反馈可以被发送端用来控制取消或继续盲传输。在一个示例中,HARQ反馈单元2004可以在自接收到初次传输时或自第一次成功解码时启动的定时器(T3)超时后的定时发送HARQ反馈。在另一个示例中,HARQ反馈单元2004可以在与初次传输对应的HARQ反馈资源上或在距离第一次成功解码时间上最接近的HARQ反馈资源上发送HARQ反馈。
电子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例如通信单元2005。通信单元2005可以被配置为在处理电路2001的控制下与发送端(例如上面描述的电子设备1000)进行Sidelink通信。在一个示例中,通信单元2005可以被实现为收发机,包括天线阵列和/或射频链路等通信部件。通信单元2005用虚线绘出,因为它还可以位于电子设备2000外。
电子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2006。存储器2006可以存储各种数据和指令,例如用于电子设备2000操作的程序和数据、由处理电路2001产生的各种数据等。存储器2006用虚线绘出,因为它还可以位于处理电路2001内或者位于基站设备2000外。存储器2006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存储器2006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储存储器(RAM)、动态随机存储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RAM)、只读存储器(ROM)、闪存存储器。
应当理解,上述各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1000、2000的各个单元仅是根据其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划分的逻辑模块,而不是用于限制具体的实现方式。在实际实现时,上述各单元可被实现为独立的物理实体,或者也可以由单个实体(例如,处理器(CPU或DSP等)、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想到各种实现本公开的概念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1、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选择可用传输资源;基于资源选择结果和所述HARQ反馈的检测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3、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检测未接收到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在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执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
4、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检测接收到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控制取消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尚未进行的盲传输。
5、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检测接收到指示解码成功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控制取消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尚未进行的盲传输。
6、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检测接收到指示解码失败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确定将在自所述初次传输后启动的第二定时器超时后进行所述传输块的HARQ重传。
7、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检测接收到指示解码 失败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控制继续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尚未进行的盲传输。
8、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多次传输不超过预定次数,并且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向接收端通知所述预定次数。
9、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是响应于先前传输的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失败而进行的HARQ重传。
10、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盲传输的优先级。
11、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和所述盲传输被分配不同的频域传输资源。
12、一种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述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以便于发送端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13、如1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自所述初次传输的接收后或者自对于所述传输块的第一次成功解码后启动第一定时器;在第一定时器超时后的定时发送所述HARQ反馈。
14、如1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确定对应于所述传输块的初次传输的HARQ反馈资源,在所述初次传输的HARQ反馈资源上发送所述HARQ反馈;或者确定对应于所述传输块的多次传输的多个HARQ反馈资源,在自对于所述传输块的第一次成功解码后,选择距离该第一次成功解码时间上最接近的HARQ反馈资源用于发送所述HARQ反馈。
15、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是响应于先前传输的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失败而进行的HARQ重传。
16、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盲传输的优先级。
17、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和所述盲传输被分配不同的频域传输资源。
18、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包括:在基于先前接收的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合并当前接收的所述传输块和先前接收的所述传输块来执行解码,直到解码成功或者第一定时器超时。
19、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一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所述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20、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第一资源池是用于基于调度或感知的Sidelink通信的资源池,第二资源池是用于非基于调度或感知的Sidelink通信的资源池。
21、如20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计划所述盲传输;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于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2、如20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为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选择的传输资源在时间上连续。
23、一种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经由Sidel ink通信,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接收端连续接收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其中,用于接收所述初次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一资源池,用于接收所述盲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二资源池,并且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24、如23所述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自所述初次传输的接收后或自对于所述传输块的第一次成功解码后启动第一定时器;基于解码结果,在第一定时器超时后的定 时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
25、如23所述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基于解码结果,在所述初次传输的HARQ反馈资源上或在距离第一次成功解码时间上最接近的HARQ反馈资源上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
26、一种通信方法,包括: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7、一种通信方法,包括: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述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以便于发送端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8、一种通信方法,包括: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一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所述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29、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经由Sidelink通信,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接收端连续接收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其中,用于接收所述初次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一资源池,用于接收所述盲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二资源池,并且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30、一种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执行指令当被执行时实现如26-2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公开的应用实例】
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
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0和2000可以被实现为各种基站或者 安装在基站中,或被实现为各种用户设备或被安装在各种用户设备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信方法可以由各种基站或用户设备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和操作可以体现为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并可以由各种基站或用户设备执行以实现上面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可以制成各个计算机程序产品,被用于各种基站或用户设备以实现上面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本公开中所说的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基站,优选地,诸如3GPP的5G NR标准中定义的宏gNB和ng-eNB。gNB可以是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gNB,诸如微微gNB、微gNB和家庭(毫微微)gNB。代替地,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e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基站还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无线中继站、无人机塔台、自动化工厂中的控制节点等。
用户设备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用户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无人机、自动化工厂中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等。此外,用户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下面简单介绍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基站和用户设备的示例。
应当理解,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基站”具有其通常含义的全部广度,并且至少包括被用于作为无线通信系统或无线电系统的一部分以便于通信的无线通信站。基站的例子可以例如是但不限于以下:GSM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中的一者或两者;3G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和NodeB中的一者或两者;4G LTE和LTE-A系统中的eNB;5G通信系统中的gNB和ng-eNB。在D2D、M2M以及V2V通信场景下,也可以将对通信具有控制功能的逻辑实体称为基站。在认知无线电通信场景下,还可以将起频谱协调作用的逻辑实体称为基站。在自动化工厂中,可以将提供网络控制功能的逻辑实体称为基站。
基站的第一应用示例
图17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基站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在图17中,基站可以实现为gNB 1400。gNB 1400包括多个天线1410以及基站设备1420。基站设备1420和每个天线1410可以经由RF线缆彼此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gNB 1400(或基站设备1420)可以对应于上述电子设备1000或2000。
天线1410包括多个天线元件,诸如用于大规模MIMO的多个天线阵列。天线1410例如可以被布置成天线阵列矩阵,并且用于基站设备14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例如,多个天线1410可以与gNB 140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
基站设备1420包括控制器1421、存储器1422、网络接口14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1425。
控制器14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14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1421可以包括上面所述的处理电路1001或2001,执行图15B或16B中描述的通信方法,或者控制电子设备1000、2000的各个部件。例如,控制器14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14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14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14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14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g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14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14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14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420连接至核心网1424(例如,5G核心网)的通信接口。控制器14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1423而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g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gNB 14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g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NG接口和Xn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14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14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由无线通信接口1425使用的频段相比,网络接口1423可以使用较高频段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14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5G NR),并且经由天线1410来 提供到位于gNB 14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14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1426和RF电路1427。BB处理器14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各层(例如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层、SDAP层)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1421,BB处理器14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14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14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14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14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4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17示出一个RF电路1427与一根天线1410连接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图示,而是一个RF电路1427可以同时连接多根天线1410。
如图17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4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4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1426可以与gNB 140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如图17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4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1427。例如,多个RF电路14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17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4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1426和多个RF电路14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4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426或单个RF电路1427。
在图17中示出的gNB 1400中,参照图15A描述的处理电路1001或参照图16A描述的处理电路2001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单元可被实现在无线通信接口1425中。可替代地,这些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实现在控制器1421中。例如,gNB1400包含无线通信接口1425的一部分(例如,BB处理器1426)或者整体,和/或包括控制器1421的模块,并且一个或多个组件可被实现在模块中。在这种情况下,模块可以存储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换言之,用于允许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组件的操作的程序),并且可以执行该程序。作为另一个示例,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安装在gNB 1400中,并且无线通信接口1425(例如,BB处理器1426)和/或控制器1421可以执行该程序。如上所述,作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的装置,gNB 1400、基站设备1420或模块可被提供,并且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提供。另外,将程序记录在其中的可读介质可被提供。
基站的第二应用示例
图18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基站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在图18中,基站被示出为gNB 1530。gNB 1530包括多个天线1540、基站设备1550和RRH 1560。RRH 1560和每个天线1540可以经由RF线缆而彼此连接。基站设备1550和RRH 1560可以经由诸如光纤线缆的高速线路而彼此连接。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此处的gNB 1530(或基站设备1550)可以对应于上述电子设备1000或2000。
天线1540包括多个天线元件,诸如用于大规模MIMO的多个天线阵列。天线1540例如可以被布置成天线阵列矩阵,并且用于基站设备155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例如,多个天线1540可以与gNB 153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
基站设备1550包括控制器1551、存储器1552、网络接口1553、无线通信接口1555以及连接接口1557。控制器1551、存储器1552和网络接口1553与参照图18描述的控制器1421、存储器1422和网络接口1423相同。
无线通信接口155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5G NR),并且经由RRH 1560和天线1540来提供到位于与RRH 1560对应的扇区中的终端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55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556。除了BB处理器1556经由连接接口1557连接到RRH 1560的RF电路1564之外,BB处理器1556与参照图17描述的BB处理器1426相同。如图18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55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556。例如,多个BB处理器1556可以与gNB 1530使用的多个频段兼容。虽然图18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555包括多个BB处理器1556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55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556。
连接接口1557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550(无线通信接口1555)连接至RRH 1560的接口。连接接口1557还可以为用于将基站设备1550(无线通信接口1555)连接至RRH 1560的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RRH 1560包括连接接口1561和无线通信接口1563。
连接接口1561为用于将RRH 1560(无线通信接口1563)连接至基站设备1550的接口。连接接口1561还可以为用于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接口1563经由天线15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563 通常可以包括例如RF电路1564。RF电路156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5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虽然图18示出一个RF电路1564与一根天线1540连接的示例,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该图示,而是一个RF电路1564可以同时连接多根天线1540。
如图18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563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1564。例如,多个RF电路1564可以支持多个天线元件。虽然图18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563包括多个RF电路156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563也可以包括单个RF电路1564。
在图18中示出的gNB 1500中,参照图15A描述的处理电路1001或参照图16A描述的处理电路2001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单元可被实现在无线通信接口1525中。可替代地,这些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实现在控制器1521中。例如,gNB1500包含无线通信接口1525的一部分(例如,BB处理器1526)或者整体,和/或包括控制器1521的模块,并且一个或多个组件可被实现在模块中。在这种情况下,模块可以存储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换言之,用于允许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组件的操作的程序),并且可以执行该程序。作为另一个示例,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安装在gNB 1500中,并且无线通信接口1525(例如,BB处理器1526)和/或控制器1521可以执行该程序。如上所述,作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的装置,gNB 1500、基站设备1520或模块可被提供,并且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提供。另外,将程序记录在其中的可读介质可被提供。
用户设备的第一应用示例
图19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16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在一个示例中,智能电话1600可以被实现为参照图15A描述的电子设备1000或参照图16A描述的电子设备2000。
智能电话1600包括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615、一个或多个天线1616、总线1617、电池1618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
处理器16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16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处理器1601可以包括或充当参照图15A描述的处理电路1001或参照图16A描述的处理电路2001。存储器16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6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16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16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1600的接口。
摄像装置16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16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16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16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16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6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6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16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1611将从智能电话16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16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4G LTE或5G NR等等),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6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BB处理器16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6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6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19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虽然图19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6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1613和多个RF电路16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6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613或单个RF电路16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16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1613和RF电路1614。
天线开关16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6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 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6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616包括多个天线元件,诸如用于大规模MIMO的多个天线阵列。天线1616例如可以被布置成天线阵列矩阵,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6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面板(未示出)。
此外,智能电话16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6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615可以从智能电话16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1617将处理器1601、存储器1602、存储装置1603、外部连接接口1604、摄像装置1606、传感器1607、麦克风1608、输入装置1609、显示装置1610、扬声器1611、无线通信接口1612以及辅助控制器1619彼此连接。电池1618经由馈线向图19所示的智能电话16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16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1600的最小必需功能。
在图19中示出的智能电话1600中,处理电路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组件可被实现在无线通信接口1612中。可替代地,这些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实现在处理器1601或者辅助控制器1619中。作为一个示例,智能电话1600包含无线通信接口1612的一部分(例如,BB处理器1613)或者整体,和/或包括处理器1601和/或辅助控制器1619的模块,并且一个或多个组件可被实现在该模块中。在这种情况下,该模块可以存储允许处理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换言之,用于允许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组件的操作的程序),并且可以执行该程序。作为另一个示例,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安装在智能电话1600中,并且无线通信接口1612(例如,BB处理器1613)、处理器1601和/或辅助控制器1619可以执行该程序。如上所述,作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的装置,智能电话1600或者模块可被提供,并且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提供。另外,将程序记录在其中的可读介质可被提供。
用户设备的第二应用示例
图20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被实现为参照图15A描述的电子设备1000或参照图16A描述的电子设备2000。汽车导航设备1720包括处理器1721、存储器1722、全球 定位系统(GPS)模块1724、传感器1725、数据接口1726、内容播放器1727、存储介质接口1728、输入装置1729、显示装置1730、扬声器1731、无线通信接口17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1736、一个或多个天线1737以及电池1738。在一个示例中,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被实现为本公开中描述的UE。
处理器17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17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17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17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17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17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17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17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1728中。输入装置17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17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17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1731输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17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4G LTE或5G NR),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17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BB处理器17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17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17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17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0所示,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虽然图20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17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1734和多个RF电路17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17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1734或单个RF电路17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 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17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1734和RF电路1735。
天线开关17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17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17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1737包括多个天线元件,诸如用于大规模MIMO的多个天线阵列。天线1737例如可以被布置成天线阵列矩阵,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17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17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17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17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1738经由馈线向图20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17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17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在图20中示出的汽车导航装置1720中,处理电路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组件可被实现在无线通信接口1733中。可替代地,这些组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实现在处理器1721中。作为一个示例,汽车导航装置1720包含无线通信接口1733的一部分(例如,BB处理器1734)或者整体,和/或包括处理器1721的模块,并且一个或多个组件可被实现在该模块中。在这种情况下,该模块可以存储允许处理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换言之,用于允许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组件的操作的程序),并且可以执行该程序。作为另一个示例,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安装在汽车导航装置1720中,并且无线通信接口1733(例如,BB处理器1734)和/或处理器1721可以执行该程序。如上所述,作为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的装置,汽车导航装置1720或者模块可被提供,并且用于允许处理器起一个或多个组件的作用的程序可被提供。另外,将程序记录在其中的可读介质可被提供。
本公开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1720、车载网络1741以及车辆模块17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1740。车辆模块17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1741。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公开当然不限于以上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得到各种变更和修改,并且应理解这些变更和修改自然将落入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包括在一个单元中的多个功能可以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 替选地,在以上实施例中由多个单元实现的多个功能可分别由分开的装置来实现。另外,以上功能之一可由多个单元来实现。无需说,这样的配置包括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在该说明书中,流程图中所描述的步骤不仅包括以所述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而且包括并行地或单独地而不是必须按时间序列执行的处理。此外,甚至在按时间序列处理的步骤中,无需说,也可以适当地改变该顺序。
虽然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公开及其优点,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替代和变换。而且,本公开实施例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30)

  1. 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
    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
    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选择可用传输资源;
    基于资源选择结果和所述HARQ反馈的检测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检测未接收到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在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执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检测接收到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控制取消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尚未进行的盲传输。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检测接收到指示解码成功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控制取消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尚未进行的盲传输。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检测接收到指示解码失败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确定将在自所述初次传输后启动的第二定时器超时后进行所述传输块的HARQ重传。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检测接收到指示解码失败的HARQ反馈的情况下,控制继续所述预定时间窗口内尚未进行的盲传输。
  8.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多次传输不超过预定次数,并且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向接收端通知所述预定次数。
  9.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是响应于先前传输的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失败而进行的HARQ重传。
  10.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盲传输的优先级。
  11.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和所述盲传输被分配不同的频域传输资源。
  12. 一种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述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
    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
    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以便于发送端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自所述初次传输的接收后或者自对于所述传输块的第一次成功解码后启动第一定时器;
    在第一定时器超时后的定时发送所述HARQ反馈。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确定对应于所述传输块的初次传输的HARQ反馈资源,在所述初次传输的HARQ反馈 资源上发送所述HARQ反馈;或者
    确定对应于所述传输块的多次传输的多个HARQ反馈资源,在自对于所述传输块的第一次成功解码后,选择距离该第一次成功解码时间上最接近的HARQ反馈资源用于发送所述HARQ反馈。
  15. 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是响应于先前传输的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失败而进行的HARQ重传。
  16. 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盲传输的优先级。
  17. 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初次传输和所述盲传输被分配不同的频域传输资源。
  18.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包括:
    在基于先前接收的所述传输块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通过合并当前接收的所述传输块和先前接收的所述传输块来执行解码,直到解码成功或者第一定时器超时。
  19. 一种发送端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一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
    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所述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
    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第一资源池是用于基于调度或感知的Sidelink通信的资源池,第二资源池是用于非基于调度或感知的Sidelink通信的资源池。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计划所述盲传输;
    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于所述传输块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
    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2.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为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选择的传输资源在时间上连续。
  23. 一种接收端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经由Sidelink通信,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接收端连续接收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
    其中,用于接收所述初次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一资源池,用于接收所述盲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二资源池,并且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
    自所述初次传输的接收后或自对于所述传输块的第一次成功解码后启动第一定时器;
    基于解码结果,在第一定时器超时后的定时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
  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电子设备,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
    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
    基于解码结果,在所述初次传输的HARQ反馈资源上或在距离第一次成功解码时间上最接近的HARQ反馈资源上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
  26. 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预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
    执行对于来自接收端的HARQ反馈的检测,该HARQ反馈指示在接收端对所述传输块 的解码是否成功;以及
    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7. 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发送端接收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述多次传输包括初次传输和计划在初次传输之后的时间窗口内进行的盲传输;
    至少基于所述多次传输中的一部分,执行所述传输块的解码;
    向发送端发送指示解码是否成功的HARQ反馈,以便于发送端控制取消或继续所述盲传输。
  28. 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一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传输块的初次传输;
    从用于Sidelink通信的第二资源池中选择传输资源以通过所述HARQ进程向接收端进行所述传输块的盲传输,
    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29. 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经由Sidelink通信,通过配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从接收端连续接收传输块的初次传输和盲传输,
    其中,用于接收所述初次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一资源池,用于接收所述盲传输的传输资源来自于第二资源池,并且其中,第一资源池不同于第二资源池。
  30. 一种存储有可执行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执行指令当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6-2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2180046911.6A 2020-07-08 2021-07-06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2354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51763.8A CN113922929A (zh) 2020-07-08 2020-07-08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020106517638 2020-07-08
PCT/CN2021/104626 WO2022007770A1 (zh) 2020-07-08 2021-07-06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35440A true CN116235440A (zh) 2023-06-06

Family

ID=792316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1763.8A Pending CN113922929A (zh) 2020-07-08 2020-07-08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202180046911.6A Pending CN116235440A (zh) 2020-07-08 2021-07-06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1763.8A Pending CN113922929A (zh) 2020-07-08 2020-07-08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1660A1 (zh)
CN (2) CN113922929A (zh)
WO (1) WO20220077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1958A1 (en) * 2020-10-23 2023-07-19 Apple Inc. Blind retransmission schemes
WO2023184354A1 (en) * 2022-03-31 2023-10-05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Harq retransmissions for harq feedb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64343A (ko) * 2018-09-27 2021-06-02 콘비다 와이어리스, 엘엘씨 NR V2X에 대한 Uu 기반 사이드링크 제어
WO2020085885A1 (ko) * 2018-10-26 2020-04-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Nr v2x에서 재전송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169094B (zh) * 2019-04-09 2023-01-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直连通信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2929A (zh) 2022-01-11
US20230231660A1 (en) 2023-07-20
WO2022007770A1 (zh)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6573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KR20210056295A (ko) D2d 통신을 위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20220070829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2011614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12534923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US2022025651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22062280A1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7460628B2 (ja) 端末、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WO2019238009A1 (zh)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WO2021093699A1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2865232A1 (en) Methods and nodes for soft cell uplink prioritization
WO2022007770A1 (zh)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447199B (zh) 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2823542A (zh) 通信装置
US11096205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of downlink data
CN112237027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US2023027645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5428372A (zh) 收发器及相应方法
WO2021204108A1 (zh)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2789817B (zh) 用户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185659A1 (zh) 用户设备、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WO2022083541A1 (zh) 电子设备、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