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33706A -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33706A
CN116233706A CN202310341756.1A CN202310341756A CN116233706A CN 116233706 A CN116233706 A CN 116233706A CN 202310341756 A CN202310341756 A CN 202310341756A CN 116233706 A CN116233706 A CN 116233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oil
magnetic
assembly
sound generating
sound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417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国栋
朱婷
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3103417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337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33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33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发声装置包括:壳体、磁路系统、振动系统。其中,磁路系统包括中心磁部和边磁部,中心磁部和边磁部间隔限定出第一磁间隙,中心磁部设有第二磁间隙。振动系统包括音圈组件,音圈组件包括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第一音圈设于第二音圈的外周,第一音圈的一端插设于第一磁间隙内,第二音圈的一端插设于第二磁间隙内。其中,第二音圈的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的相对两侧。根据本发明的发声装置,第二音圈的相对位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的相对两侧,由此提升音圈组件对振膜组件的支撑效果,可以减小振膜组件的谐振面积,使得发声装置高频拓宽明显,改善发声装置的高频发声效果。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声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对于电子设备声学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单个音圈与振膜组件连接的方式驱动振膜组件发声,由于单个音圈对振膜组件的支撑效果有限,尤其当音圈的尺寸较大时,振膜组件的产生的谐振面积较大,从而使得发声装置的高频拓展效果较差,难以满足用户对更佳的声学体验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具有谐振面积小,高频发声效果好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发声装置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包括:壳体;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中心磁部和边磁部,所述中心磁部与所述边磁部间隔设置限定出第一磁间隙,所述中心磁部设有第二磁间隙,且所述第一磁间隙围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的外周;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音圈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设于所述第二音圈的外周,所述第一音圈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二音圈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其中,所述第二音圈的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音圈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第一音圈设于第二音圈的外周。第二音圈的相对位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的相对两侧。由此,使得第二音圈对第一音圈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双音圈结构更稳固,进而使得双音圈对发声装置振膜组件的支撑效果更优,从而减小振膜组件的谐振面积,使得发声装置高频拓宽明显,改善发声装置的高频发声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音圈具有首尾连接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二音圈具有首尾连接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中的一个形成为固定边,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中的一个形成为支撑边,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固定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音圈形成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所述第一边形成为所述固定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音圈形成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三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边的长度,所述第四边形成为所述支撑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音圈形成为方形结构,两个所述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固定边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边的外周壁与所述固定边的内周壁贴合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边与所述固定边沿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延伸长度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垂直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或,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平行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垂直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所述中心磁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第二磁部和第三磁部,所述第一磁部和所述第三磁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磁部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平行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所述中心磁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和第二磁部,所述第一磁部与所述第二磁部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音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音圈沿所述固定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心磁部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二音圈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磁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一体绕制成型;或,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形成为分体件,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胶粘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振膜组件,所述音圈组件远离所述磁路系统的一端均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其中,所述振膜组件包括导电膜片,所述音圈组件与所述导电膜片电连接;或,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设于所述音圈组件与所述振膜组件之间,所述定心支片设有与所述第一音圈电连接的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以及与所述第二音圈电连接的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发声装置,发声装置的第二音圈对第一音圈起到支撑作用,振膜组件的谐振面积较小,使得电子设备的高频拓宽明显,极大的改善了电子设备的音质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双音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竖直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竖直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声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竖直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振膜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发声装置100;
壳体1;
磁路系统2,中心磁部21,边磁部22,第一磁部211,第二磁部212,第三磁部213,第一磁间隙23,第二磁间隙24,磁轭25,第一中心磁铁2111,第一中心华司2112,第二中心磁铁2121,第二中心华司2122,第三中心磁铁2131,第三中心华司2132,边磁铁221,边华司222;
振动系统3,第一音圈31,第二音圈32,第一边311,第二边312,第三边321,第四边322,振膜组件33,振膜331,球顶332,连通孔33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组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该发声装置100可以为扬声器单体。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包括:壳体1、磁路系统2、振动系统3。
其中,壳体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计,具体的,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如图1所示的x方向)和第二方向(如图1所示的y方向)。例如,壳体1可以形成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方向可以为长方体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可以为长方体的宽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可以为两端敞口的矩形环状框架,磁路系统2和振动系统3相对设置于壳体1的两侧且共同围合形成内部的安装空间。
如图2-图3所示,磁路系统2可以固定于壳体1,具体的,磁路系统2还可以包括磁轭25,可通过磁轭25盖合于壳体1的一端敞口且与壳体1固定连接,磁路系统2可以包括中心磁部21和边磁部22,中心磁部21和边磁部22固定于磁轭25朝向壳体1围合形成的内部空间的一侧,边磁部22可以围绕中心磁部21间隔设置,中心磁部21和边磁部22之间限定出第一磁间隙23,中心磁部21自身限定出第二磁间隙24。可选地,中心磁部21可以由多个结构件组合而成,通过利用中心磁部21的结构件之间间隔排布限定出第二磁间隙24。第一磁间隙23围绕第二磁间隙24的外周设置,即在垂直于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如图1所示中与x和y所在平面垂直的方向)的水平面上,第二磁间隙24的投影位于第一磁间隙23的投影的内部且第一磁间隙23的投影围绕于第二磁间隙24的投影的外周。
如图2-图3所示,振动系统3包括音圈组件,音圈组件设置于壳体1、磁路系统2和振动系统3围合形成的内部空间内,音圈组件包括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第一音圈31设于第二音圈32的外周,第一音圈31与第一磁间隙23对应设置,第二音圈32和第二磁间隙24对应设置,第一音圈31的一端插设于第一磁间隙23内,第二音圈32的另一端插设于第二磁间隙24内。从而,在发声装置100工作时,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在磁路系统2的相互作用下可往复振动。
其中,第二音圈32的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31的相对两侧。具体的,第一音圈31设置于第二音圈32的外周,即第二音圈32固定设置于第一音圈31的内侧,且第二音圈32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31的相对两侧。第二音圈32可以对第一音圈31起到很好的支撑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音圈31外形尺寸较大时,振动系统3振动时,球顶332的谐振面积较大,影响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通过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的起到支撑的作用,可以提升音圈组件对球顶332的支撑效果。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通过设置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第一音圈31设于第二音圈32的外周。第二音圈32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31的相对两侧。如此设置,使得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双音圈结构更稳固,增大音圈组件对振膜组件33的支撑面积,进而使得双音圈对发声装置100振膜组件33的支撑效果更优,从而减小振膜组件33的谐振面积,使得发声装置100高频拓宽明显,大大的提升了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音圈31具有首尾连接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第二音圈32具有收尾连接的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中的一个形成为固定边,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中的一个形成为支撑边,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固定边。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音圈组件对球顶332的支撑效果。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1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的长度可以相等或不等,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所围合形成的第一音圈31在垂直于发声装置100厚度方向的水平面的投影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其他任意不规则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定。第二音圈32具有首尾连接的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的长度可以相等或不等,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所围合形成的第二音圈32在垂直于发声装置100厚度方向的水平面的投影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其他任意不规则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定。可以理解的,第二音圈32与第一音圈31的形状和尺寸根据具体产品结构相互适应。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中的一个形成为固定边,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中的一个形成为支撑边,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边。固定边为第二音圈32与第一音圈31的连接固定提供基础。第二音圈32的支撑边通过与第一音圈31的固定边固定连接,可以沿第二音圈32的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边的相对方向上,抵顶第一音圈31面向第二音圈32外周的内侧,进而起到第二音圈32支撑第一音圈31的作用。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音圈31可以形成为方形结构,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边312的长度,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由此,第二音圈32的支撑边与第一音圈31较长的第一边311固定连接。通过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较长一边的支撑,可以明显提高第一音圈31在振动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明显的减少振动系统3的谐振面积。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一音圈31可以为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连接处为圆角过渡的矩形结构,第一边311沿第一音圈31的长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x方向)延伸,第二边312沿第一音圈31的宽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y方向)延伸,第一边311的长度大于第二边312。第二音圈32为与第一音圈31形状相似但尺寸不同的矩形结构,第二音圈32设置于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所围合形成的环状结构的空间内部,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且固定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边,即第一边311,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边321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边312相对且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可以为不同的形状和尺寸,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边321形成为支撑边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边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音圈32可以形成为方形结构,第二音圈32的第三边321的长度大于第四边322的长度,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由此,第二音圈32较短的一边形成为支撑边,相比于第二音圈32较长的一边形成为支撑边,在第二音圈32与第一音圈31的固定边连接时,可提高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的支撑强度,进一步提高第二音圈32和第一音圈31组成的音圈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音圈31形成为方形结构,两个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边的中间位置。如此,可保障音圈组件在振动时的稳定性。
具体的,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1可以为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连接处为圆角过渡的矩形结构,第一边311沿第一音圈31的长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x方向)延伸,第二边312沿第一音圈31的宽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y方向)延伸。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第二音圈32的两个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第一边311的固定位置,可以为第一边311沿第一音圈31沿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即如图3所示,第二音圈32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固定连接处的中心点相连接所在的直线,将第一音圈31分隔为相对该直线对称设置的两部分,使得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组成的音圈组件的重量分布均匀,如此,可保障音圈组件在振动时的稳定性。此外,第一音圈31的固定边也可以为第二边312,第二音圈32的两个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第二边312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同样可起到支撑第一音圈31,且保障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稳定振动的作用。
如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音圈31形成为四方形状的环形结构,第一音圈31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第一边311的长度大于第二边312的长度,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第二音圈32也形成为四方形状的环形结构,第二音圈32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第三边321的长度大于第四边322的长度,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第二音圈32的两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分别固定于第一音圈31的两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且每个第四边322均固定与对应的第一边311的中心位置,且每个第四边322均与对应的第一边311的内周壁贴合设置。沿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第一边311、第二边312、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的延伸高度相同。由此,第二音圈32可以嵌套于第一音圈31内对第一音圈31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由此可以提升第一音圈31对球顶332的支撑效果,大大提升球顶332的高频延展性,提升发声装置100的发声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支撑边的外周壁与固定边的内周壁贴合连接。由此,可增大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固定位置的接触面积,由此可提高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在发声单体100工作过程中,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固定位置发生脱离。而且,上述设置还可以使得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凑。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具有外周壁,该外周壁位于垂直于第一音圈31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平面上(即外周壁位于垂直于如图3所示的x和y方向的平面)。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具有和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的外周壁相对的内周壁。在固定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时,可以将第二音圈32第四边322的外周壁和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的内周壁贴合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的外周壁还可以与第一音圈31的第二边312的内周壁贴合连接,即对于第二音圈32和第一音圈31的连接位置,可在应用时灵活选择,不限于如图3的实施例中所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边和固定边沿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延伸长度相同。如此设置,可保障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靠近振膜331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可方便音圈组件与振膜331或球顶332的连接。
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为垂直于x和y方向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沿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延伸长度相同,即沿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第二音圈32和第一音圈31的尺寸相同,在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固定后,可以使得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沿厚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重合,即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均具有靠近磁路系统2的一端和靠近振膜331的一端,第四边322和第一边311沿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延伸长度相同,可保障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靠近振膜331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内,由此,可方便音圈组件与振膜331或球顶332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三边321可以位于垂直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三边321位于平行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法方向的平面内。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的长度延伸方向为x方向,第三边321的长度延伸方向为y方向,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为垂直于如图3所示的x和y方向所在的平面的方向,即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为如图4中所示的Z方向。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三边321位于垂直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即图3中x方向与y方向共同形成的平面,同理,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也位于垂直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如此设置,使得音圈组件在加工或组装过程中工序较为简便,容易操作。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三边321可以位于平行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第二音圈32可采用扁平音圈,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为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Z方向。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固定连接,在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组装完成的情况下,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三边321的长度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一音圈31第一边3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二边312的长度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如此使得第四边322与第三边321位于平行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可以减少第二音圈32对中心磁部21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提高磁场的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三边321位于垂直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中心磁部2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211,第二磁部212和第三磁部213,第一磁部211和第三磁部213分别与第二磁部212间隔形成第二磁间隙24。如此设置,通过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这种双音圈的组合形式,可提高磁场利用率,增大BL值。
具体的,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振动系统3的振膜组件33与壳体1一端敞口的周沿固定连接,磁路系统2的磁轭25固定于壳体1的另一端敞口,由此,共同围合形成内部安装空间。
音圈组件包括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三边321位于垂直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固定连接,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边321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边312相对间隔设置。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在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长度相同,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靠近振膜组件33的一端分别与振膜组件33固定连接。
磁路系统2包括中心磁部21和边磁部22,中心磁部21和边磁部22固定于磁轭25朝向振膜组件33的一侧,边磁部22间隔设置于中心磁部21的外周,共同限定出第一磁间隙23。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和第二边312远离振膜组件33的一端插设于第一磁间隙23内。边磁部22包括边华司222和边磁铁221,边华司222和边磁铁221沿发声装置100厚度方向依次堆叠设置,其中,边华司222可以与壳体1的内侧注塑连接,边磁铁221围绕中心磁部21设置,如图2所示,边磁铁22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磁铁,边磁铁221的数量可灵活选择,不限于图2所示。
如图2和图4所示,中心磁部21包括第一磁部211、第二磁部212和第三磁部213。第一磁部211、第二磁部212和第三磁部213沿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磁部211包括沿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一中心华司2112和第一中心磁铁2111,第二磁部212包括沿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二中心华司2122和第二中心磁铁2121,第三磁部213包括沿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三中心华司2132和第三中心磁铁2131。其中,第一磁部211和第三磁部213分别与第二磁部212间隔形成第二磁间隙24。第二音圈32远离振膜组件33的一端插设于第二磁间隙24内,第二磁部21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三边321所围合形成的空间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三边321位于平行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中心磁部2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211和第二磁部212,第一磁部211和第二磁部212间隔形成第二磁间隙24。如此设置,可以减少第二音圈32对中心磁部21的空间占用,相应的,增大中心磁部21的体积,提高磁场强度。
具体的,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为扁平音圈,即第二音圈32沿垂直于第三边321和第四边322所在平面的轴向方向尺寸较小。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固定连接,在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组装完成的情况下,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三边321的长度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第一音圈31第一边3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第二边312的长度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如此,使得第四边322和第三边321位于平行于振动系统3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
相应的,如图5和图6所示,磁路系统2的中心磁部21包括沿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211和第二磁部212,第一磁部211包括沿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一中心华司2112和第一中心磁铁2111,第二磁部212包括沿发声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的第二中心华司2122和第二中心磁铁2121。第一磁部211和第二磁部212间隔形成第二磁间隙24。第二音圈32远离振膜组件33的一端插设于第二磁间隙24内,即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扁平音圈的第二音圈32的远离振膜组件33的一侧第三边321插设于第二磁间隙24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二音圈32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音圈32沿第一音圈31的固定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中心磁部21设有与多个第二音圈32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磁间隙24。由此,相比于单个第二音圈32支撑第一音圈31的情况,可明显增强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少振动系统3的谐振面积,进而有效改善高频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每个第二音圈32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三边321或第四边322分别与第一音圈3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边311或第二边312固定连接,即第二音圈32的支撑边与第一音圈的31的固定边相连接。例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形成为支撑边,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形成为固定边。每个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与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固定连接,则多个第二音圈32沿第一边311所在的长度方向间隔连接于第一音圈31的内侧。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音圈32沿第一边311的长度方向的间距可以相等,由此,提升音圈组件在振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可以为一体绕制成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为分体件,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胶粘连接。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可采用一体绕线的方式形成为一体结构。通过一体绕线成型,使得第一音圈31围绕于第二音圈32的外周,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起支撑作用。如此设置,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组成的音圈组件为一体结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的,可明显减少振动系统3的谐振面积,有效改善高频效果。
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为分体件,在装配过程中,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可采用不限于胶粘连接在内的固定方式,使得第二音圈32的第四边322和第一音圈31的第一边311或第二边312固定连接。如此设置,操作简便,可提高装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振动系统3包括振膜组件33,音圈组件远离磁路系统2的一端均与振膜组件33连接,其中,振膜组件33可以包括导电膜片,音圈组件与导电膜片电连接。在本发明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声装置100可以包括定心支片,定心支片设置于音圈组件和振膜组件33之间,定心支片设有与第一音圈31电连接的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以及与第二音圈32电连接的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
具体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振动系统3包括振膜组件33,振膜组件33包括振膜331和球顶332,振膜331与壳体1一端敞口的外周沿固定连接,球顶332与振膜331面向磁路系统2的一侧固定连接。振膜331的中心部分可以设置为镂空区域,球顶332至少部分外露于振膜331的中心部分。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远离磁路系统2的一端均与球顶332连接。
其中,振膜331面向磁路系统2一侧可以设置导电膜片,导电膜片用于导通电路,实现音圈组件和外部电路电连接。具体的,导电膜片可以包括第一导电膜片和第二导电膜片,第一导电膜片用于导通音圈组件和外部电路,第一导电膜片可以设置于壳体1的四角位置,相应的,壳体1的四角设置有对应的用于和外部电连接的外焊盘。如图7所示,球顶332上设置有连通孔3321。第一导电膜片的一端延伸至与壳体1的外焊盘电连接。第一导电膜片的另一端延伸至球顶332的连通孔3321处,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引线通过连通孔3321与导电膜片的另一端电连接,如此实现音圈组件与外部电连接。第二导电膜片设置于振膜331面向音圈组件一侧的对应位置,用于导通电路,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引线部穿过连通孔3321分别与第二导电膜片连接,由此实现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串联连接,同时,还可有效提高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的引线部的连接稳定性。此外,通过振膜组件33设置导电膜片与音圈组件电连接,使得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引线顺线距离变短,有利于提升发声装置100电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音圈组件还可通过定心支片与外部实现电连接。具体的,定心支片可以设置于振膜组件33和音圈组件之间,即定心支片与振膜组件33面向磁路系统2一侧固定连接,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与定心支片面向磁路系统2一侧固定连接。壳体1设置有与定心支片电连接的外焊盘,定心支片设置有第一焊盘、第二焊盘、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其中,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与第一音圈31电连接,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与第二音圈32电连接。第一音圈31和第二音圈32通过定心支片串联,音圈组件通过定心支片与壳体1的外焊盘电连接进而实现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如此设置,使得发声装置100电连接稳定性更高,且便于装配。
根据本发明第二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发声装置100。可选地,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发声装置100,发声装置100的第二音圈32对第一音圈31起到支撑作用,振膜组件33的谐振面积较小,使得电子设备的高频拓宽明显,极大的改善了电子设备的高频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磁路系统,所述磁路系统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磁路系统包括中心磁部和边磁部,所述中心磁部与所述边磁部间隔设置限定出第一磁间隙,所述中心磁部设有第二磁间隙,且所述第一磁间隙围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的外周;
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音圈组件,所述音圈组件包括第一音圈和第二音圈,所述第一音圈设于所述第二音圈的外周,所述第一音圈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磁间隙内,所述第二音圈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磁间隙内;
其中,所述第二音圈的相对设置的两边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音圈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圈具有首尾连接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二音圈具有首尾连接的第三边和第四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中的一个形成为固定边,所述第三边和所述第四边中的一个形成为支撑边,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固定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圈形成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边的长度,所述第一边形成为所述固定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音圈形成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三边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边的长度,所述第四边形成为所述支撑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圈形成为方形结构,两个所述支撑边分别固定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固定边的中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边的外周壁与所述固定边的内周壁贴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边与所述固定边沿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延伸长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垂直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
或,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平行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垂直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所述中心磁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第二磁部和第三磁部,所述第一磁部和所述第三磁部分别与所述第二磁部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边与所述第三边位于平行于所述振动系统的振动方向的平面内,所述中心磁部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磁部和第二磁部,所述第一磁部与所述第二磁部间隔形成所述第二磁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音圈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音圈沿所述固定边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中心磁部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二音圈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第二磁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一体绕制成型;
或,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形成为分体件,所述第一音圈与所述第二音圈胶粘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振膜组件,所述音圈组件远离所述磁路系统的一端均与所述振膜组件连接,其中,
所述振膜组件包括导电膜片,所述音圈组件与所述导电膜片电连接;
或,所述发声装置还包括定心支片,所述定心支片设于所述音圈组件与所述振膜组件之间,所述定心支片设有与所述第一音圈电连接的第一焊盘和第二焊盘、以及与所述第二音圈电连接的第三焊盘和第四焊盘。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
CN202310341756.1A 2023-03-29 2023-03-29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2337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41756.1A CN116233706A (zh) 2023-03-29 2023-03-29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41756.1A CN116233706A (zh) 2023-03-29 2023-03-29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33706A true CN116233706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75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41756.1A Pending CN116233706A (zh) 2023-03-29 2023-03-29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3370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44804B2 (en) Miniature moving-coil speaker
WO2020000985A1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102036147A (zh) 扬声器用阻尼器及具有该扬声器用阻尼器的扬声器
WO2005115053A1 (en) Dual diaphragm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CN110366080B (zh) 扬声器和音频装置
TW200948171A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JP3997133B2 (ja) 電気音響変換器及び電子機器
CN109379680B (zh) 发声器件
CN214413036U (zh) 扬声器及终端装置
CN216775018U (zh) 扬声器和发声设备
JPH06284499A (ja) スピーカ構造
CN117221798A (zh)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CN117202042A (zh) 微型扬声器和声学装置
JP3844074B2 (ja) フラットコイルスピーカ用振動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フラットコイルスピーカ
CN109275075B (zh) 发声器件
JPWO2003010997A1 (ja) 全面駆動型平面スピーカ
JP2008263515A (ja) スピーカ
JP2013102360A (ja) スピーカ
JP2005079809A (ja) スピ−カ装置
CN116233706A (zh) 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727408U (zh) 扬声器
CN111836175B (zh) 微型扬声器
CN111935613B (zh) 扬声器
CN111818433B (zh) 扬声器
CN112449288B (zh) 柔性电路板、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