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6343A -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6343A
CN116216343A CN202310408547.4A CN202310408547A CN116216343A CN 116216343 A CN116216343 A CN 116216343A CN 202310408547 A CN202310408547 A CN 202310408547A CN 116216343 A CN116216343 A CN 116216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automobile
harbor
dimensional
y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085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晓龙
姜培生
孙华
徐鸿书
赵秋实
许海涛
栾宁
李宗禹
高文兰
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Dadi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Qingdao Po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Dadi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Qingdao Po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Dadi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Qingdao Por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Dadi Logistics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0854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163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16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63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3/00Transferring or trans-shipping at storage areas, railway yards or harbours or in opening mining cuts; Marshalling yard installations
    • B65G63/002Transferring or trans-shipping at storage areas, railway yards or harbours or in opening mining cuts; Marshalling yard installations fo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3/00Transferring or trans-shipping at storage areas, railway yards or harbours or in opening mining cuts; Marshalling yard installations
    • B65G63/002Transferring or trans-shipping at storage areas, railway yards or harbours or in opening mining cuts; Marshalling yard installations for articles
    • B65G63/004Transferring or trans-shipping at storage areas, railway yards or harbours or in opening mining cuts; Marshalling yard installations for articles for contain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涉及港口物流仓储装备技术领域,采用的方案是:包括框架,框架上设置有多层汽车存放区,汽车存放区均并排布置有若干条汽车输送线,汽车存放区划分为集港汽车存放区和疏港汽车存放区,集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不设载车板,在升降机构协同下,高效直进直出输送汽车,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设有载车板,且在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汽车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前端和/或后端设置有立体堆场汽车出入口,立体堆场出入口处设置有汽车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升降板上设置横移导轨和纵向传动机构。

Description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 堆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港口物流仓储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另外,还涉及一种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汽车滚装码头主要有上海港、天津港、广州港、宁波港、大连港、烟台港、连云港港口,完成了全国95%以上汽车进出口吞吐量。全球各大港口商品汽车的滚装码头基本沿用地面平面堆场集港疏港作业模式,这种传统模式不仅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影响装卸船的作业效率,进而影响码头公司和船公司的运营成本。我国由于汽车产业发展滞后,10年前基本没有出口家用汽车,10年来随着我国家用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式”的发展,近5年来出口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均每年增长40%以上,2022年汽车出口达到340万辆,同比增加51%。但是,我国各大港口汽车滚装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滚装码头的汽车堆场面积严重不足,为应对汽车出口剧增局面,不得不在港区见缝插针式的开辟汽车堆场,或在疯狂扩建汽车滚装码头。而面对国产车产量及出口比例复合增长的情况下,汽车出口对滚装码头的汽车堆场能力仍将有较大需求空间。
为了解决滚装码头商品汽车吞吐量快速增长,汽车堆场能力严重不足问题,一些港口占用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土地不断扩大汽车堆场面积,一些港口已经开始建设整车自动化立体仓库,如连云港港口的智能立体车库项目,其规划占地3.02万平方米,建设1座总面积7.4万平方米的智能立体车库,共5层约5200个停车位,全部采用AGV机器人自动泊车;又如上海港的全自动货架式商品汽车中转仓库项目,采用8台轨道式巷道堆垛机,8层立体货架,可堆放6160辆汽车;又如自走式立体停车场,天津港停车楼5层,面积10.6万平方米,可停放3400辆汽车,宁波港停车楼5层,面积4万平米,可停放1674辆汽车等等。
从上述汽车滚装码头汽车堆场的形式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占用大量土地建设平面汽车堆场,第二种就是建设自走式(包括AGV,靠升降机上下腾挪AGV)立体停车场;第三种就是建设巷道式货架立体库。第一种以牺牲土地为代价的汽车堆场显然不能继续;第二种自走式(含AGV)立体停车场建设成本较高,空间利用率较低,装卸船效率较低,运营成本较高;第三种巷道式货架立体库建设成本较高,空间利用率偏低,装卸船效率较低。特别是第二种第三种方式设计者没有根据滚装码头汽车堆场的特点,而是简单地将城市立体停车场的技术方案和立体仓库技术方案套用到滚装码头汽车堆场,这是造成投资大效率低营运成本高的根本问题。
而滚装码头汽车堆场的特点是汽车集港和疏港时的汽车临时停放问题。集港就是商品汽车装船前在滚装码头的汽车堆场集中存放,集港的商品汽车一般是港口所能辐射到的汽车制造厂商,少的涉及2到3家,多的十几家汽车制造厂商,而这些厂商每批次集港商品车的数量都比较大,少则几百辆,多则几千辆,而且是一个品牌。疏港就是商品汽车(多数为进口汽车)卸船后在滚装码头的汽车堆场集中存放,疏港的商品汽车是面对港口所能辐射到的各大城市的汽车4S店消费市场,而消费者都是个性化的,这就造成疏港商品汽车的品牌多、型号多、批量少的问题,一个4S店每次进口的商品汽车少的几辆、多的几十辆。且一般的滚装码头(对中国而言)集港商品汽车的数量远远大于疏港商品汽车的数量。集港商品汽车装船时,仅需要从汽车堆场一辆一辆汽车顺序驶入船舱即可;而疏港商品汽车疏港时,是由随机来提车的4S店在汽车堆场“挑车”离场。
因此,针对上述汽车滚装码头商品汽车集港和疏港的反差极大地特点,研发设计一种既能基本满足集港又能满足疏港特点的效率高、密度高、投资少的商品汽车立体堆场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滚装码头采用的地面平面汽车堆场占地大效率低、自走式(含AGV)立体停车场造价高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巷道式货架立体汽车库造价高空间利用率低运维成本高等问题,提出设计一种既能满足集港又能满足疏港特点的港口滚装码头商品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并结合顶开式集装箱立体堆场装置的特点,设计一种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达到高效率、高密度、低投入的效果。
一方面,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港口滚装码头商品汽车立体堆场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包括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框架(以下称框架),框架内设置有多层车辆存放区,且分为集港汽车存放区和疏港汽车存放区,每层车辆存放区均并排布置有若干条汽车输送线(如24条,其中18条集港汽车输送线,6条疏港汽车输送线),每条汽车输送线上均匀载放有若干辆汽车(如29辆),集港汽车输送线不设载车板,采用履带等输送形式,汽车直接在履带输送线上存放,而疏港汽车输送线设有载车板,且在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使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能够在相邻两条汽车输送线实现循环功能,汽车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前端和/或后端设置有立体堆场汽车出入口,立体堆场汽车出入口设置有汽车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的升降板上设有横移导轨和纵向传动机构,纵向传动机构滑动安装在横移导轨上,便于汽车在升降机构上与多层多条汽车输送线上依次输送。本方案通过在每层车辆存放区设置多条汽车输送线的方式,由汽车输送线统一对其上的汽车进行输送和贮存,每条汽车输送线紧密排布,汽车在汽车输送线上紧密安全间隔,整体输送,大幅提高了汽车存放密度,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运维成本。
进一步的,对于集港汽车而言,无需配置载车板,同一停车层至少两条相邻的汽车输送线形成一个输送单元,升降机构升降板上的纵向传动机构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横向移动可以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汽车输送线依次对接,纵向传动机构传动方式与集港汽车输送线传动方式一致,使汽车直入直出,以实现存放汽车能够在升降机构与汽车输送线上被输送,达到不同停车层同一个输送单元共用一部升降机构的目的。对于疏港汽车而言,需要配置载车板,同一停车层疏港汽车输送线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且位于中间部位的纵横移载机构上的位置设置成空位,一是将疏港汽车存放区一分为二(如东区和西区),二是两区汽车输送线共用循环空间,以达到同一区域(东区或西区)相邻两条汽车输送线上的载车板(有车或无车)能够循环输送的目的,升降机构升降板上的纵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方式与疏港汽车输送线输送载车板的传动方式一致,以达到升降机构的纵向传动机构与输送单元的多条汽车输送线上的载车板(有车或无车)循环交替输送的目的。
进一步的,相邻三条并排布置的汽车输送线形成一个输送单元,对于集港汽车而言,无需配置载车板,在升降机构升降板上的纵向传动机构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可以横向移动并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输送线依次对接,方便存放汽车进行直入直出式输送。对于疏港汽车而言,需要配置载车板,输送单元中的三条输送线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且位于中间部位的纵横移载机构上的位置设置成空位,以达到第一条汽车输送线与第二条汽车输送线形成顺时针方向循环,第三条汽车输送线与第二条汽车输送线形成逆时针方向循环的目的,同时在升降机构升降板上的纵向传动机构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横向移动并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输送线依次对接,达到循环交替输送的目的。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由输送单元中间部位纵横移载机构划分为两个汽车存放区域(如东区和西区),有利于疏港汽车存取效率。
进一步的,升降机构升降板上设置的横移导轨和纵向传动机构,纵向传动机构初始静止位置默认在升降板横移导轨中间位置,纵向传动机构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向左或向右横向移动并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输送线依次对接。对于集港汽车存放区而言,升降机构的纵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方式与集港汽车存放区汽车输送线传动方式一致,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而言,升降机构的纵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方式与疏港汽车存放区汽车输送线上载车板传动方式一致。每层多条汽车输送线形成的输送单元与框架中其它层垂直对应的输送单元共用一个汽车出入口和一部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升降和纵向传动机构横向移动灵活,一部升降机构为多层在垂直方向对应布置的输送单元服务,减少升降机构设置数量,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框架中的每条汽车输送线可以是一条输送线,也可以是多条相同的输送线组成,输送线可以是链条传动形式、板链传动形式,也可以是履带传动形式、摩擦轮传动形式等,但是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的输送线传动方式,应与载车板传动方式相适应。
进一步的,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每一个载车板完全一样,其长度4500mm左右、宽度2200mm左右、厚度根据不同材质应达到不易变形为准,载车板反面可以复合高分子材料等高摩擦系数材料形成摩擦层,为配合摩擦轮传动,载车板反面可以设计成两条横向导轨和两条纵向导轨形式。
进一步的,在疏港汽车存放区中的每一条汽车输送线两侧设有角钢导轨,汽车输送线载着载车板(有车或无车)在角钢导轨中移动。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港口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一体化堆场装置的低层(如1-4层)设计成如上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高层(如5-14层)设计成集装箱立体堆场。集装箱立体堆场采用复合集装箱立体堆场装置设计(已另案申请,申请号为2023102634049),汽车立体堆场外形尺寸与复合集装箱堆场外形尺寸相同或略长,且集装箱立体堆场作业面在一体化堆场的长度方向两侧,汽车立体堆场作业面(汽车出入口)在一体化堆场的宽度方向两端。
集装箱立体堆场与汽车立体堆场共用一个框架,集装箱立体堆场的底部设置有密封隔板,将集装箱立体堆场与汽车立体堆场分隔。这里将申请号为2023102634049的专利中方案引入到此,具体的,框架具有顶部开放的内部空间,框架中设置有多个单元间隔壁,单元间隔壁沿框架的X向排布,单元间隔壁将框架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集装箱堆场单元,相邻两个单元间隔壁之间形成一个集装箱堆场单元,一个集装箱堆场单元X向与集装箱的长度相适配、Y向和Z向能够放置多个集装箱,框架的顶部设置有X向主轨道,X向主轨道安装有双龙门桥式起重机。每个集装箱堆场单元的两侧内壁设置有若干对竖向的集装箱导轨,相对两对集装箱导轨之间形成以集装箱宽度为标准的滑道竖井,滑道竖井的高度与框架的高度一致。双龙门桥式起重机的龙门跨度与框架的宽度一致,龙门高度应大于等于两个集装箱的高度,双龙门桥式起重机的一端向外探出框架的一侧且探出大于两个集装箱宽度的距离。双龙门桥式起重机在其底部外侧设置一个集装箱缓存平台,同时双龙门桥式起重机设置两台桥吊小车在龙门桁架上移动。单元间隔壁的高度和长度与框架的高度和宽度一致,在单元间隔壁内设置有与集装箱高度相一致的若干层Y向检修通道,其宽度以一个人能够方便通行即可,且在相邻两层Y向检修通道之间设有阶梯通道,在框架X向两端中间各设置一部客货电梯,客货电梯可以通向任何一层Y向检修通道,便于维修保养人员工作,如框架螺丝松动、更换导轨和防腐作业等,以便于检修维护整个立体堆场装置工作。
上述内容仅为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和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原理,其电气控制可以采用PLC技术,同时为了整个装置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可以采用视觉传感、激光检测、红外线、5G通讯、北斗定位、堆场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数字技术和算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通过在每层汽车存放区分为集港汽车存放区和疏港汽车存放区两个不同功能的汽车存放区,并设置多条汽车输送线的方式,由输送线统一对其上的汽车进行输送和贮存,每个输送线紧密排布,汽车在输送线上紧密安全间隔,大幅提高了汽车存放密度,在集港汽车存放区不设载车板,采用汽车输送线直进直出高效输送模式,在疏港汽车存放区设置载车板,采用循环进出高效“挑车”输送模式,并且在每一个垂直输送单元只设置一个升降机构,该技术方案整体结构简单,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维护成本,达到了汽车集港疏港效率高、汽车堆存密度高、投资运营成本低的效果。
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港口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在一些海洋港口汽车滚装码头与集装箱码头距离很近,甚至有汽车滚装码头与集装箱码头混合作业的情景,一方面汽车滚装码头占地巨大汽车堆场周转速度远低于集装箱码头集装箱堆场周转速度,一方面集装箱码头的堆场面积严重不足,实现汽车和集装箱在同一个一体化的立体堆场中进行中转,堆场空间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既减少集装箱堆场土地投入又减少了汽车堆场框架结构的投入,能够发挥出极大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本方案这种集装箱立体堆场具体效果可参见申请号为2023102634049的专利文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一停车层与作业面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疏港区停车层汽车输送线与作业面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疏港区停车层汽车输送线与作业面衔接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集港区停车层汽车输送线与作业面布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1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集港区停车层汽车输送线与作业面衔接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2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2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放置集装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汽车立体堆场,2、立体堆场出入口,3、立体堆场升降机构,30、升降机构升降板,31、升降机构横移导轨,32、升降机构纵向传动机构,4、集港汽车输送线,5、疏港汽车输送线,51、纵横移载机构,6、载车板,7、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1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主要针对集港和疏港汽车入场出场,提供了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1,其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框架(以下称框架),框架内设置有多层汽车存放区,且分为集港汽车存放区和疏港汽车存放区,汽车存放区均并排布置有若干条汽车输送线(如24条,其中18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6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每条汽车输送线上均匀载放有若干辆汽车(如集港线29辆、疏港线28辆),集港汽车输送线4不设载车板6,疏港汽车输送线5设有载车板6,且在疏港汽车存放区的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51,使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能够在相邻两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实现循环功能,汽车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前端和/或后端设置有汽车立体堆场出入口2,立体堆场作业面设置有汽车升降机构3,升降机构3,便于汽车在升降机构与汽车输送线上输送,升降机构3用于在汽车立体堆场出入口2将车辆提升至任一层或从任一层放置到汽车立体堆场出入口2处。
其中,对于集港汽车而言,无需配置载车板6,同一停车层至少两条相邻的集港汽车输送线4形成一个输送单元,在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并分别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依次对接,使汽车直入直出,以实现存放汽车能够在升降机构3与集港汽车输送线4上连续输送,达到不同停车层同一个输送单元共用一部升降机构3的目的。对于疏港汽车而言,需要配置载车板6,同一停车层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51,且位于中间部位的纵横移载机构51上的位置设置成空位,一是将疏港汽车存放区一分为二(如东区和西区),二是两区疏港汽车输送线5共用循环空间,以达到同一区域(东区或西区)相邻两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上的载车板6(有车或无车)能够循环输送的目的,在升降机构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并分别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依次对接,达到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与输送单元的多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上的载车板6(有车或无车)循环交替输送和不同停车层同一个输送单元共用一部升降机构3的目的。升降机构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的传动方式与疏港汽车输送线5上输送载车板6的传动方式一致。具体的,相邻三条并排布置的汽车输送线形成一个输送单元,对于集港汽车而言,无需配置载车板6,升降机构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在电机驱动下沿升降机构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并分别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依次对接,方便存放汽车被直入直出式输送。对于疏港汽车而言,需要配置载车板6,输送单元中的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纵横移载机构51,且位于中间部位的纵横移载机构51上的位置设置成空位,以达到第一条输送线与第二条输送线形成顺时针方向循环,第三条输送线与第二条输送线形成逆时针方向循环的目的,在升降机构升降板6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在电机驱动下沿横移导轨31可以横向移动并与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汽车输送线5依次对接,达到载车板(有车或无车)循环交替输送的目的;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由输送单元中间部位纵横移载机构51划分为两个汽车存放区域(如东区和西区),有利于疏港汽车存取效率。
其中,升降机构升降板30设置一对横移导轨31和一个纵向传动机构32,纵向传动机构32滑动安装在横移导轨31上,纵向传动机构32初始默认位置在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中心位置,纵向传动机构32在电机驱动下可以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并与各停车层输送单元每一条汽车输送线依次对接。对于集港汽车存放区而言,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的传动方式与集港汽车存放区集港汽车输送线4传动方式一致,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而言,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的传动方式与疏港汽车存放区疏港汽车输送线5传动方式一致。每层多条汽车输送线形成的输送单元与框架中其它层垂直对应的输送单元共用一个汽车立体堆场出入口2和一部升降机构3。升降机构3升降板30载着纵向传动机构32升降和横向移动灵活,一部升降机构3为多层在垂直方向对应布置的输送单元服务,减少升降机构3设置数量,降低成本。
其中,框架中的每条汽车输送线可以是一条输送线,也可以是多条相同的输送线组成,输送线可以是链条传动形式、板链传动形式,也可以是履带传动形式、摩擦轮传动形式等,但是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的输送线传动方式,应与载车板6传动方式相适应。
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每一个载车板6完全一样,其长度4500mm左右、宽度2200mm左右、厚度根据不同材质应达到不易变形为准,载车板6反面可以复合高分子材料等高摩擦系数材料形成摩擦层,为配合摩擦轮传动,载车板6反面可以设计成两条横向导轨和两条纵向导轨形式。在疏港汽车存放区中的每一条汽车输送线两侧设有角钢导轨,输送线载着载车板(有车或无车)在角钢导轨中移动。
其工作原理为:以三条汽车输送线形成一个输送单元为例。
集港汽车入场时(即从汽车工厂到码头集中等待装船时),驾驶员将车停放在集港汽车存放区的升降机构3纵向传动机构32上,升降机构3将汽车提升至某一层停止,电机驱动纵向传动机构32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至与输送单元中第一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对接,此时纵向传动机构32与第一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同步步进一个汽车距离,将汽车输送进入集港汽车存放区,升降机构3再下降至地面层(此时纵向传动机构32被横向移动至升降板30中心位置)继续接车,升降机构3再将第二辆汽车提升至该层停止,电机驱动纵向传动机构32沿横移导轨31再横向移动至输送单元中第一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对接并将第二辆汽车输送进入集港汽车存放区,以此循环往复直至将第一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装满为止(如29辆),第二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第三条集港汽车输送线4亦然。
集港汽车出场时(即装船时),汽车出场与汽车集港入场反之。
集港汽车的入场和出场在升降机构3和在升降机构升降板30上能够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的纵向传动机构32协同下,采用了直入直出方式完成汽车的入场和出场。
疏港汽车入场时(即进口汽车卸船时),疏港汽车存放区某一输送单元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整体向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方向步进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向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输送一个空载车板6,纵横移载机构51再将该空载车板6横向移动至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并与之对接,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整体再向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方向步进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再向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输送一个空载车板6,此时,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靠近汽车升降机构3处就空出两个载车板6的位置(即将原先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两个空位转移至此),疏港汽车存放区某一输送单元升降机构3首先升至该层,位于升降板30中心位置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与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对接,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整体(含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和纵向传动机构32)向升降机构3内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步进输送一个空载车板6到升降机构3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上(此时,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上的空载车板6,又横移到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上),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下降至地面,驾驶员将汽车驶入升降机构3的载车板6上,升降机构3升降板30将汽车提升至该层停止,电机驱动纵向传动机构32沿横移导轨31将载有汽车的载车板6横向移动至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对接,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与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含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整体向场内步进输送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此时载有汽车的载车板6被输入到疏港汽车存放区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上,同时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靠近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上也被输送一个空载车板6,升降机构3向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输送一辆汽车后,电机驱动纵向传动机构32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至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与之对接,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含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和纵向传动机构32)整体向升降机构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步进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一个空载车板6又被输送到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上,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下降至地面继续接车,以此循环往复,第一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在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协同下顺时针步进转动,直至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不含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上装满汽车为止,此时,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距离升降机构3处有两个载车板6的空位,系统将自动使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含第一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整体向场外步进两个载车板6的距离,此时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和第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是两个空位状态,升降机构3在完成第一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汽车入场后,由电机驱动纵向传动机构32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至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并与之对接,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含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整体向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上的纵向传动机构32步进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此时,第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包括其对应的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整体向场内步进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其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上有一个空载车板6),一个空载车板6再次进入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上(此时,对应第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的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将其上的空载车板6横移至第二条输送线5位置),升降机构3升降板30下降至地面,汽车驶入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上的载车板6上,升降机构3升降板30升至该层停止后,电机驱动纵向传动机构32沿横移导轨31横向移动至第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并与之对接,第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含升降机构3的纵向传动机构32和与对应的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整体向场内步进一个载车板6的距离,将载有汽车的载车板6输送到第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上,如此循环往复,第三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在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协同下逆时针步进转动,直至第三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不含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上装满汽车为止。
疏港汽车出场时(即客户提车时),在疏港汽车存放区应按照同一个客户的汽车存放在同一层同一输送单元并依次存放,为提高出场效率,同一输送单元的三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在端纵横移载机构51和中间纵横移载机构51的协同下,第一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既可以顺时针步进循环,也可以逆时针步进循环,第三条和第二条疏港汽车输送线5既可以逆时针步进循环,也可以顺时针步进循环,升降机构3升降板30和能够横向移动的纵向传动机构32配合作业。
具体实施方式2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港口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一体化堆场装置的低层(如1-4层)设计成如上所述的港口汽车立体堆场,高层(如5-14层)设计成集装箱立体堆场。集装箱立体堆场采用复合集装箱立体堆场装置设计(已另案申请,申请号为2023102634049),汽车立体堆场外形尺寸与复合集装箱堆场外形尺寸相同或略长,且集装箱立体堆场作业面在一体化堆场的长度方向两侧,汽车立体堆场作业面(汽车出入口)在一体化堆场的宽度方向两端。
集装箱立体堆场与汽车立体堆场共用一个框架,集装箱立体堆场的底部设置有密封隔板,将集装箱立体堆场与汽车立体堆场分隔。这里将申请号为2023102634049的专利中方案引入到此,具体的,框架具有顶部开放的内部空间,框架中设置有多个单元间隔壁,单元间隔壁沿框架的X向排布,单元间隔壁将框架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集装箱堆场单元,相邻两个单元间隔壁之间形成一个集装箱堆场单元,一个集装箱堆场单元X向与集装箱的长度相适配、Y向和Z向能够放置多个集装箱,框架的顶部设置有X向主轨道,X向主轨道安装有双龙门桥式起重机。每个集装箱堆场单元的两侧内壁设置有若干对竖向的集装箱导轨,相对两对集装箱导轨之间形成以集装箱宽度为标准的滑道竖井,滑道竖井的高度与框架的高度一致。双龙门桥式起重机的龙门跨度与框架的宽度一致,龙门高度应大于等于两个集装箱的高度,双龙门桥式起重机的一端向外探出框架的一侧且探出大于两个集装箱宽度的距离。双龙门桥式起重机在其底部外侧设置一个集装箱缓存平台,同时双龙门桥式起重机设置两台桥吊小车在龙门桁架上移动。单元间隔壁的高度和长度与框架的高度和宽度一致,在单元间隔壁内设置有与集装箱高度相一致的若干层Y向检修通道,其宽度以一个人能够方便通行即可,且在相邻两层Y向检修通道之间设有阶梯通道,在框架X向两端中间各设置一部客货电梯,客货电梯可以通向任何一层Y向检修通道,便于维修保养人员工作,如框架螺丝松动、更换导轨和防腐作业等,以便于检修维护整个立体堆场装置工作。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上”、“下”、“外侧”、“内侧”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不必给予定性。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包括框架,框架中设置有多层汽车存放区,汽车存放区均并排布置有若干条汽车输送线,其特征在于,汽车存放区划分为集港汽车存放区和疏港汽车存放区,汽车输送线的输送方向前端和/或后端设置有立体堆场汽车出入口,立体堆场汽车出入口处设置有汽车升降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停车层至少两条相邻的汽车输送线形成一个输送单元,升降机构的升降板上设置有与各停车层输送单元每一条汽车输送线对接的纵向传动机构,纵向传动机构由电机驱动能够沿升降板横移导轨进行横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多条汽车输送线形成的输送单元与框架中其它层垂直对应的输送单元共用一个汽车出入口和一部升降机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上不配置载车板,其输送单元中的每一条汽车输送线能够与升降机构升降板上的纵向传动机构依次对接,升降机构的纵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方式与集港汽车存放区汽车输送线传动方式一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其特征在于,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设有载车板,疏港汽车存放区中,同一停车层汽车输送线的两端和中间分别设置有纵横移载机构,且位于中间部位的纵横移载机构上的位置设置成空位,升降机构升降板上的纵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方式与疏港汽车存放区汽车输送线输送载车板的传动方式一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其特征在于, 框架中的每条汽车输送线可以是一条输送线,也可以由是多条相同的输送线组成,汽车输送线为链条传动形式、板链传动形式、履带传动形式或者摩擦轮传动形式;其中对于疏港汽车存放区的汽车输送线传动方式与载车板传动方式相适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其特征在于,疏港汽车存放区中的每一条汽车输送线两侧设有角钢导轨,汽车输送线载着载车板在角钢导轨中移动。
8.一种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一体化堆场装置的低层设置为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汽车立体堆场装置,高层设置为复合集装箱立体堆场,汽车立体堆场装置与复合集装箱堆场共用一个框架,且汽车立体堆场装置框架长度可以大于集装箱立体堆场装置框架,集装箱立体堆场作业面在一体化立体堆场的长度方向两侧,汽车立体堆场作业面汽车出入口在一体化立体堆场的宽度方向两端。
CN202310408547.4A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Pending CN1162163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8547.4A CN116216343A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08547.4A CN116216343A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6343A true CN116216343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77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08547.4A Pending CN116216343A (zh) 2023-04-17 2023-04-17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163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8490B (zh) 立体仓储/停车方法和系统及集装箱立体仓储系统、集装箱码头和集装箱码头装卸作业方法
JP2008546613A (ja) 倉庫保管/駐車方法とシステム、コンテナー倉庫保管システム、コンテナー埠頭及びコンテナー埠頭の荷役作業方法
CN112794096B (zh) 一种码头集装箱自动化装卸堆存系统及方法
CN101451403B (zh) 物流仓储式立体仓库
CN104675167A (zh) 一种纵向升降机中置式梳齿交换平面移动类停车设备
Kim et al. New conceptual handling systems in container terminals
CN112010053B (zh) 一种立体式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CN111874550B (zh) 一种地下集装箱物流地下装卸系统及其布置方法
CN212502240U (zh) 一种无人升降穿梭车自动化仓库
CN113135438A (zh) 一种基于深层地下通道的地下集装箱物流装卸系统
CN112794109A (zh) 集装箱码头前沿铁水联运车船直取装卸作业系统及方法
CN112794107A (zh) 一种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连续装卸作业系统和方法
CN210117961U (zh) 塔吊式立体停车库
CN220375799U (zh)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CN116216343A (zh) 一种滚装码头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汽车与集装箱一体化立体堆场装置
CN114030906A (zh) 一种自动化码头集装箱装卸系统及装卸方法
CN212336854U (zh) 一种跨运式平面移动停车设备
CN210032810U (zh) 滑轨式立体停车库
CN113788328A (zh) 顺岸式全自动化码头混合车流的隔离式车道布置方式及其运行方法
CN112850229A (zh) 基于起重机及转接平台的集装箱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及方法
CN117163531A (zh) 直入直出式商品汽车立体堆场装置及其作业方法、商品汽车平面循环立体库及其作业方法
CN114275545B (zh) 一种立体全环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及装卸方法
CN215207452U (zh) 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立体连续装卸作业系统
CN219408443U (zh) 一种铁水联运集装箱码头前沿车船直取连续装卸作业系统
CN212221478U (zh) 一种用于集装箱卡车的并排装卸作业货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