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10122A -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10122A
CN116210122A CN202280005985.XA CN202280005985A CN116210122A CN 116210122 A CN116210122 A CN 116210122A CN 202280005985 A CN202280005985 A CN 202280005985A CN 116210122 A CN116210122 A CN 116210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diaphragm
shell
projectio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598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巩琪奇
蒋海斌
闫奇
李方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210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10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一种电化学装置(100)及用电设备,电化学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电极组件(20)包括第一极片(21)、第二极片(22)和设于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之间的隔膜(23)。沿第一方向(X),第二极片(22)的投影位于第一极片(21)的投影内,第一极片(21)的投影位于隔膜(23)的投影内,隔膜(23)的投影位于容腔空间(13)的投影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的部分与壳体(10)围设形成第一区域,可避免隔膜(23)进入壳体(10)的封装区域,减少隔膜(23)对壳体(10)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满足电极组件的安全要求,电极组件中的隔膜一般都会较长以超出一段距离,在电极组件放入壳体进行封装时,部分隔膜的端部有进入壳体封装区域的风险,继而存在导致壳体封装失效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以减少隔膜对壳体封装的影响。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壳体和电极组件。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连接形成容腔空间。电极组件设于容腔空间内,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设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依次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第一方向为壳体的厚度方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沿第一方向,第二极片的投影位于第一极片的投影内,第一极片的投影位于隔膜的投影内,隔膜的投影位于容腔空间的投影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的部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区域。
上述电化学装置的隔膜设于壳体的容腔空间内,且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部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区域,可避免隔膜进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区域,减少隔膜对壳体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良品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区域的投影位于隔膜的投影内,第一区域的长度(即第一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为L1,L1>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区域的宽度(即第一区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为W1,W1>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区域为起点,往远离连接区域的方向上,第一区域的宽度逐渐减小;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的最大长度为W,W>2*W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容腔空间的长度为H,H≥2*L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一区域与第一极片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D≥0.45mm,可减少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电极组件的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隔膜连接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可减少电极组件相对壳体发生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的抗震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还包括粘接件,粘接件的一端连接电极组件沿第一方向上的一端,粘接件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电极组件沿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粘接件可用于加固电极组件,减少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膜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的抗震性能。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隔膜的端部抵接于粘接件。沿第一方向上,粘接件的投影位于容腔空间的投影内。粘接件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内,可减少粘接件对壳体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良品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第二区域的投影位于粘接件的投影内,粘接件的部分抵接于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可减少电极组件相对壳体发生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的抗震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的数量均为多个,任意相邻的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隔膜。沿第一方向上,电极组件的两端均为第一极片,粘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极片。电极组件的两端均为第一极片,可使得第二极片上任意位置均有离子穿透,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化学装置。上述电化学装置的隔膜设于壳体的容腔空间内,且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部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区域,可避免隔膜进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区域,减少隔膜对壳体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良品率,减少电化学装置因品质问题对用电设备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化学装置的I I I-I I I截面的部分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化学装置的扩展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电化学装置的扩展实施例的部分截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设有粘接件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设有粘接件的电极组件封装于壳体内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化学装置 100
壳体 10
第一壳体 11
第一凹槽 111
第一倒角 112
第二壳体 12
第二凹槽 121
第二倒角 122
容腔空间 13
连接区域 14
注液孔 15
电极组件 20
第一极片 21
第二极片 22
隔膜 23
第一电极端子 24
第二电极端子 25
第一输出端子 31
第二输出端子 32
第一区域 40
第一部分 41
第二部分 42
粘接件 50
第二区域 60
第三部分 61
第四部分 62
用电设备 200
第一方向 X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壳体和电极组件。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互连接形成容腔空间。电极组件设于容腔空间内,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设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第一极片、隔膜和第二极片依次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第一方向为壳体的厚度方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沿第一方向,第二极片的投影位于第一极片的投影内,第一极片的投影位于隔膜的投影内,隔膜的投影位于容腔空间的投影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方向上,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的部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区域。
上述电化学装置的隔膜设于壳体的容腔空间内,且隔膜超出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部分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区域,可避免隔膜进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区域,减少隔膜对壳体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的良品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化学装置100,包括壳体10和电极组件20,电极组件20设于壳体10内。电极组件20包括第一极片21、第二极片22、隔膜23、第一电极端子24和第二电极端子25,隔膜23设于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之间,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依次沿第一方向X堆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X为壳体10的厚度方向。第一电极端子24电连接于第一极片21,第二电极端子25电连接于第二极片22,第一电极端子24和第二电极端子25用于电连接外接设备,以使得电化学装置100能够充放电。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上设有注液孔15,注液孔15用于在壳体10封装电极组件20后往壳体10内灌注电解液。
在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输出端子31和第二输出端子32,第一输出端子31电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24并显露于壳体10,第二输出端子32电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25并显露于壳体10,第一输出端子31和第二输出端子32用于电连接外接设备,以使得电化学装置100能够充放电。
在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为软包电池,可选的,壳体10包括铝塑膜。在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为硬壳电池,可选的,壳体10包括钢壳。作为示例性的,下面以电化学装置100为硬壳电池,壳体10包括钢壳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子31位于壳体10的外表面并电连接于壳体10,第一电极端子24通过电连接于壳体10从而电连接于第一输出端子3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子31焊接于壳体10的外表面。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端子24焊接于壳体10的内表面。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子31为镍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输出端子32的部分位于壳体10内并连接于第二电极端子25,第二输出端子32的部分位于壳体10外,位于壳体10外的部分第二输出端子32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电化学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密封件(图未示),第二密封件连接第二输出端子32和壳体10,第二密封件可避免第二输出端子32与壳体10接触,减少第二输出端子32与壳体10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输出端子32为极柱。
请结合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子31的部分位于壳体10内并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24,第一输出端子31的部分位于壳体10外,位于壳体10外的部分第一输出端子31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电化学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图未示),第一密封件连接第一输出端子31和壳体10,第一密封件可避免第一输出端子31与壳体10接触,减少第一输出端子31与壳体10电连接从而短路的风险。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子31为极柱。
作为示例性的,下面以第一输出端子31为镍片、第二输出端子32为极柱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结合图1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中的之一为正极片,另一个为负极片。作为示例性的,下面以第一极片21为负极片,第二极片22为正极片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1包括第一集流体和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设于第一集流体的表面。可选的,第一集流体选用铜箔。可选的,第一活性物质层选用石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极片22包括第二集流体和第二活性物质层,第二活性物质层设于第二集流体的表面。可选的,第二集流体选用铝箔。可选的,第二活性物质层选用钴酸锂。
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连接形成容腔空间13,电极组件20设于容腔空间13内。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的数量均为多个,任意相邻的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之间设有一个隔膜23,所有的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层叠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位于最外侧的极片为第一极片21,并且,位于最外侧的第一极片21的第一集流体接触连接壳体10的内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端子24连接所有的第一极片21。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端子25连接所有的第二极片22。
沿第一方向X,第二极片22的投影位于第一极片21的投影内,可减少析锂的风险。
沿第一方向X,第一极片21的投影位于隔膜23的投影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可减少第一极片21和相邻的第二极片22发生短路的风险。本申请中,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是指垂直于壳体10厚度方向的平面上的所有方向。
沿第一方向X,隔膜23的投影位于容腔空间13的投影内。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多层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的部分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围设形成第一区域40。第一区域40的存在可减少隔膜23进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的风险,减少隔膜23对壳体10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良品率。本申请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是指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相互接触的区域,在封装壳体10时,通常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密封连接。若有部分隔膜23进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密封连接的区域,将有可能导致壳体10密封失效,从而使该电化学装置100报废。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40包括第一部分41和第二部分42,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部分41的投影位于隔膜23的投影内,第二部分42的投影位于隔膜23的投影外。
在一实施例中,以电极组件20为对象,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第一部分41由多层隔膜23的端部往靠近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的方向凹陷形成。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由部分隔膜23通过整形后形成,具体的,在所有的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叠置后,采用整形工艺使部分隔膜23的端部形成凹陷缺口,以形成第一部分41。在一实施例中,针对隔膜23的整形工艺包括但不限于热烫、激光切割及机械切割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部分42形成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的倒角部位,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第二部分42的一侧为第一部分41,第二部分42的另一侧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区域40的长度为L1(即第一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长度),L1>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第一区域40的宽度为W1(即第一区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宽度),W1>0。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第一区域40的最大宽度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处,可进一步减少隔膜23进入连接区域14的风险。并且,沿第一方向X上,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为起点,往远离连接区域14的方向上,第一区域40的宽度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可使得部分隔膜23的端部能够抵接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减少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容腔空间13的长度为H,H≥2*L1,可使较多的隔膜23抵接于第一壳体11和/或第二壳体12,减少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在一实施例中,H/3≤L1≤H/2。可选的,L1=H/3。
在一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第一部分41与第一极片21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D≥0.45mm,可使得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的部分起到隔绝效果,减少第一极片21与相邻的第二极片22发生短路的风险。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41与第一极片21之间的最小距离D为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的安全长度。可选的,D的值为0.45mm、0.5mm和0.55mm中的之一。
在一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的最大长度为W,W>D,W>2*W1,可减少第一区域40对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的安全长度的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具有第二凹槽121,第一壳体11盖合于第二壳体12上,继而使第二凹槽121形成容腔空间1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容腔空间13和第一区域40的投影位于第二壳体12的投影内,部分隔膜23的端部抵接于第二壳体1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2上位于容腔空间13和连接区域14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二倒角122,沿第一方向X上,第二部分42位于第二倒角122和第一壳体11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倒角122为圆角,可减少第二倒角122对隔膜23的影响,减少第二倒角122将隔膜23刺破的风险。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具有第一凹槽111,第二壳体12具有第二凹槽121,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互扣合后形成容腔空间1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容腔空间13的一部分投影位于第一壳体11的投影内、另一部分投影位于第二壳体12的投影内,第一区域40的一部分投影位于第一壳体11的投影内、另一部分投影位于第二壳体12的投影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上位于第一凹槽111和连接区域14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一倒角112,第二壳体12上位于第二凹槽121和连接区域14之间的部位具有第二倒角122,沿第一方向X上,第二部分42位于第一倒角112和第二倒角122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倒角112为圆角,可减少第一倒角112对隔膜23的影响,减少第一倒角112将隔膜23刺破的风险。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倒角122为圆角,可减少第二倒角122对隔膜23的影响,减少第二倒角122将隔膜23刺破的风险。
作为示例性的,下面以第一壳体11盖合于第二壳体12上,第二凹槽121形成容腔空间13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抵接于第二壳体12的隔膜23处于被挤压变形的状态,可进一步提高电极组件20连接壳体10的稳定性,减少电极组件20相对壳体10发生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隔膜23上被第二壳体12挤压变形的部分均朝向第二部分42弯折,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该弯折区域内的多个隔膜23依次层叠,可减少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的端部将部分隔膜23刺破继而接触壳体10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还包括粘接件50,粘接件50的一端连接电极组件20沿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粘接件50相对的另一端连接电极组件20沿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端,粘接件50可提高电极组件20沿第一方向X上的连接紧密度,减少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极组件20的抗震性能,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可选的,粘接件50为绝缘胶纸。
在一实施例中,粘接件50的数量为多个,沿电极组件20的周向,多个粘接件50相互间隔设置,可多个部位的紧固电极组件20,进一步提高电极组件20的抗震性能,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隔膜23的端部抵接于粘接件50,可避免粘接件50出现松弛,继而减少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
请结合图3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粘接件50的投影位于容腔空间13的投影内。粘接件50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围设形成第二区域60,其中,第二区域60位于第一区域40内,可减少粘接件50进入连接区域14的风险,减少粘接件50对壳体10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良品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60包括第三部分61和第四部分62,第三部分61构成部分第一部分41,第四部分62与第二部分42相同。沿第一方向X上,第三部分61的投影位于粘接件50的投影内,第四部分62的投影位于粘接件50的投影外。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有的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叠置后,采用整形工艺使部分隔膜23的端部形成凹陷缺口,在将该电极组件20放置于壳体10后,隔膜23端部形成的凹陷缺口形成第一部分41,在粘接件50贴附于电极组件20后,于第一部分41内形成第三部分61。
第四部分62与第二部分4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第二区域60的长度为L2,L2>0。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第二区域60的宽度为W2,W2>0。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第二区域60的最大宽度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处,可进一步减少隔膜23和/或粘接件50进入连接区域14的风险。并且,沿第一方向X上,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为起点,往远离连接区域14的方向上,第二区域60的宽度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可使得部分粘接件50的端部能够抵接于第二壳体12,减少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L2≤H/2,可使较多的粘接件50抵接于第二壳体12,减少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在一实施例中,H/3≤L2≤H/2。可选的,L2=H/3。
在一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抵接于粘接件50的隔膜23处于被挤压变形的状态,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的连接稳定性,减少第一极片21、隔膜23和第二极片22发生相对位移的风险,提高电极组件20的抗震性能,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抗震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隔膜23上被粘接件50挤压变形的部分均朝向第四部分62弯折,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方向上,该弯折区域内的多个隔膜23依次层叠,可减少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的端部将部分隔膜23和粘接件50刺破继而接触壳体10发生短路的风险,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安全性能。
综上所述,本申请电化学装置100的隔膜23设于壳体10的容腔空间13内,且隔膜23超出于第一极片21和第二极片22的部分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围设形成第一区域40,可避免隔膜23进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区域14,减少隔膜23对壳体10封装的影响,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良品率。
如图8所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化学装置100,电化学装置100可为用电设备200提供电能。
在一实施例中,用电设备200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无人机和新能源汽车。
本申请的用电设备200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化学装置100,可减少电化学装置100因品质问题对用电设备200的影响。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互连接形成容腔空间;
电极组件,设于所述容腔空间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设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依次沿第一方向堆叠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极片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投影内,所述第一极片的投影位于所述隔膜的投影内,所述隔膜的投影位于所述容腔空间的投影内;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隔膜超出于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超出于所述第一极片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一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部分投影位于所述隔膜的投影内,所述第一区域的长度为L1,L1>0;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为W1,W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区域为起点,往远离所述连接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W1逐渐减小;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隔膜超出于所述第一极片的最大长度为W,W>2*W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容腔空间的长度为H,H≥2*L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极片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D≥0.4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隔膜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接件,所述粘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粘接件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另一端;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隔膜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粘接件;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粘接件的投影位于所述容腔空间的投影内;
所述粘接件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的投影位于所述粘接件的投影内,所述粘接件的部分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的数量均为多个,任意相邻的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隔膜;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均为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粘接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电极组件两端的第一极片。
10.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280005985.XA 2022-06-20 2022-06-20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62101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9893 WO2023245350A1 (zh) 2022-06-20 2022-06-20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10122A true CN116210122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19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5985.XA Pending CN116210122A (zh) 2022-06-20 2022-06-20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10122A (zh)
WO (1) WO20232453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1635B2 (ja) * 2001-11-08 2008-01-09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2005044583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oshiba Corp 薄型二次電池
JP4932263B2 (ja) * 2005-01-28 2012-05-16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積層型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349322C (zh) * 2005-12-09 2007-11-14 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圆柱铝塑复合膜软包装锂离子蓄电池
CN205376661U (zh) * 2016-01-19 2016-07-06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叠片式电池
CN113383448B (zh) * 2020-09-28 2023-02-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
CN112687831B (zh) * 2020-12-24 2022-03-2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5350A1 (zh) 2023-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96305B1 (ko) 파우치형 리튬 이차 전지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CN211629211U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KR101223518B1 (ko) 이차 전지
US8658296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709873B1 (ko) 이차전지
EP2325924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a short circuit inducing member
JP5507623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EP4086979A1 (en)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1937186A (zh) 电池模块
KR20020071179A (ko) 이차 전지와 그 제조방법
KR20070025722A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2676424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CN216850095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电池组件
EP2978061B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211654934U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KR100277638B1 (ko) 전극 조립체 제조방법과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 전극 조립체를 이용한 전지
EP419176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EP3664191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comprising plastic member applied to electrode tab-lead joint part and secondary battery containing same
CN116210122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用电设备
EP3712978B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2379765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전지 모듈
CN114725477A (zh) 电芯单元、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KR20040005242A (ko) 단락방지수단이 형성된 젤리-롤형의 전지부와 이를 채용한리튬이차전지
KR20170050445A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CN107591565B (zh) 二次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