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7703A - 夹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夹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7703A
CN116197703A CN202211683535.4A CN202211683535A CN116197703A CN 116197703 A CN116197703 A CN 116197703A CN 202211683535 A CN202211683535 A CN 202211683535A CN 116197703 A CN116197703 A CN 116197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bottom plate
workpiece
clamping device
elastic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835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昌勇
齐涛
黄涛
李学文
朱腾飞
辛绍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835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77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7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77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3/00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 B23Q3/02Devices holding, supporting, or positioning work or tools, of a kind normally removable from the machine for mounting on a work-table, tool-slide, or analogous part
    • B23Q3/06Work-clamp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工件的承载组件;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和一弹性件,至少两个夹持件相对设于承载组件上,一弹性件与至少两个夹持件分别连接,以带动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驱动组件,设于夹持组件上,且与弹性件连接,以使弹性件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以夹持或松开所述工件。上述的夹持装置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弹性件从初始状态至形变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并夹持工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弹性件从形变状态至初始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并松开工件,能够适用形状不规则的工件,工件支撑定位过程操作简单,且夹持装置的结构简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工装夹具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同时也是机械加工不可缺少的部件,在机床技术向高速、高效、精密、复合、智能、环保方向发展的带动下,夹具技术正朝着高精、高效、模块、组合、通用、经济方向发展。
目前市场上尽管存在很多定位工件的工装夹具,但是多数夹具结构复杂,其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尤其是形状不规则的工件,工件支撑定位过程操作繁琐,不能够对工件进行便捷的夹持限位工作,导致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夹持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夹具结构复杂和工件支撑定位过程操作繁琐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工件的承载组件,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和一弹性件,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相对设于所述承载组件上,一所述弹性件与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分别连接,以带动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夹持或松开所述工件;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夹持组件上,且与所述弹性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弹性件运动,以使所述弹性件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从而使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上述的夹持装置,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弹性件从初始状态至形变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并夹持工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弹性件从形变状态至初始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并松开工件,能够适用形状不规则的工件,工件支撑定位过程操作简单,且夹持装置的结构简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组件包括:底板;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多个支撑部,每个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每个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多个所述支撑部伸出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形成一用于承载所述工件的支撑面;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设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且间隔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其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与所述底板之间存在间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上盖,与所述底板连接;下盖,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之间形成一腔体;移动件,设于所述腔体内,且沿垂直于所述夹持件的移动方向运动,所述移动件的一端穿过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且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下盖,通过使所述移动件背离所述底板或朝向所述底板移动可带动所述弹性件从初始状态至形变状态或从所述形变状态至所述初始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包括:本体,设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本体的外侧壁抵接所述腔体的腔壁以将所述腔体分隔为靠近所述底板的第一空间和远离所述底板的第二空间;牵引部,一端连接所述本体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且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浮动部,一端与所述本体背离所述牵引部的一侧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下盖,所述浮动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端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浮动部的侧面还开设至少一连通孔,连通孔分别连通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二空间;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气管接头,固定设于所述下盖上,且与所述浮动部的凹槽连通,通过向所述气管接头通气可使气体进入所述凹槽并进入所述第二空间内,从而推动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弹性件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通过向所述气管接头抽气可使所述第二空间内产生负压,从而使得所述移动件下移并带动所述弹性件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压缩件,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压缩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本体,所述压缩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上盖,以使所述弹性件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件上对应多个所述支撑部的位置分别设有避让孔,每个所述支撑部均穿设于对应的所述避让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承接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以分别对应承接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承载件均具有向上凸伸的凸伸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承接件的上方,且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承接件上的凸伸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夹持件均包括:移动板,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夹持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移动板,以与相对的所述夹持件的夹持板配合夹持工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夹持件的夹持板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齿状部,以进一步夹持工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出的夹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夹持装置在形变状态时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夹持装置在初始状态时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夹持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夹持装置在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中的夹持装置的驱动组件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的夹持装置中的驱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夹持装置中的驱动组件的移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的夹持装置在IX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2中的夹持装置在X处的局部放大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Figure BDA0004019053380000031
Figure BDA00040190533800000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工件的承载组件;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和一弹性件,至少两个夹持件相对设于承载组件上,一弹性件与至少两个夹持件分别连接,以带动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夹持或松开工件;驱动组件,设于夹持组件上,且与弹性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弹性件运动,以使弹性件从初始状态至形变状态或从形变状态至初始状态,从而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上述的夹持装置,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弹性件从初始状态至形变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靠近并夹持工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弹性件从形变状态至初始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相互远离并松开工件,能够适用形状不规则的工件,工件支撑定位过程操作简单,且夹持装置的结构简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低。
以下结合附图,对上述本案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生产过程中,常有一些平面度不好且形状不规则的工件,需先用夹持装置夹持工件,然后再对夹持的工件进行加工,例如用车床进行车铣加工,然而,由于现有的夹持装置设计起来较为困难,且夹持装置的加工工艺复杂,其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请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出的夹持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夹持装置100用于夹持工件(图未示),以使加工装置对夹持后的工件进行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件为笔记本外壳,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工件也可为其他的结构,例如手机外壳等,但不限于此。具体地,夹持装置100包括承载组件10、夹持组件20及驱动组件30。
承载组件10用于承载工件。夹持组件20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22和一弹性件24,至少两个夹持件22相对设于承载组件10上,一弹性件24与至少两个夹持件22分别连接,以带动至少两个夹持件22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夹持或松开工件。驱动组件30设于夹持组件20上,且与弹性件24连接,用于驱动弹性件24运动,以使弹性件24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从而使至少两个夹持件22相互靠近或远离,并夹持或松开工件。请同时参见图2和图3,图2是图1的夹持装置100在形变状态时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夹持装置100在初始状态时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3中,夹持装置100为初始状态,此时至少两个夹持件22之间的距离为最大以使操作人员在至少两个夹持件22之间放置工件;在图2中,夹持装置100为形变状态,此时至少两个夹持件22夹紧工件以使加工装置对夹持后的工件进行加工。
上述的夹持装置100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弹性件24从图3中的初始状态形变至图2中的形变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22相互靠近并夹持工件,以及通过驱动组件30驱动弹性件24从图2中的形变状态复位至图3中的初始状态以使至少两个夹持件22相互远离并松开工件,能够适用形状不规则的工件,工件的支撑定位过程操作简单,且夹持装置100的结构简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较低。
请参见图4,图4是图1的夹持装置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承载组件10包括底板12、支撑板14及多个支撑部16。
底板12大致为矩形状。支撑板14为矩形状,支撑板14固定连接于底板12的上方的中部,其中支撑板14的尺寸小于底板12的尺寸,如此,支撑板14的每个边与底板12的对应边均存在一定的间隔。其中,至少两个夹持件22设于支撑板14的相对两侧,且间隔位于底板12的上方,即每个夹持件22均位于支撑板14的相应边与底板12的对应边的间隔处。
支撑部16为六个,且均为柱状结构。每个支撑部16的一端穿过支撑板14和底板12,以固定连接支撑板14和底板12,其中支撑板14与底板12平行设置,且存在一定间隔,弹性件24设于支撑板14和底板12之间且与底板12之间存在间隔;每个支撑部16的另一端伸出支撑板14背离底板12的一侧,多个支撑部16伸出支撑板14的一端形成一支撑面(图未示),支撑面用于承载工件,以此来适应平面度不好的工件。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支撑部16也可为其他数量,例如十个、十二个,只要多个支撑部16伸出支撑板14一端能够形成一用于承载工件的支撑面即可。
夹持件22为四个,且两两相对设置,四个夹持件22呈矩形状排布。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夹持件22也可为两个。每个夹持件22均包括移动板222和夹持板224。
移动板222为板状,移动板222与弹性件24连接;夹持板224垂直连接于移动板222背离弹性件24的一侧,以与相对的夹持件22的夹持板224配合从而夹持工件。其中设置在支撑板14相对两侧的夹持板224距离支撑板14的距离相等,如此能够使夹持板224抵推工件并将工件夹持在支撑板14的中部。
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22的夹持板224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齿状部2242,例如多个横条,如此,可使夹持后的工件被锁住,确保夹持后的工件更牢固。
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夹持板224也可不垂直连接于移动板222,例如夹持板224和移动板222之间的夹角为60度,但不限于此,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其中,相邻的两个夹持件22的移动板222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设有相适配的斜面部2222,其中斜面部2222为斜面,从而使每个移动板222的形状呈现为等腰梯形状,能够使得移动板222的端部避空,以避免夹持工件的过程中相邻的两个移动板222的端部发生干涉,致使无法夹持工件的问题发生。
弹性件24为薄板状,例如5mm厚的弹性钢片。弹性件24上对应多个支撑部16的位置分别设有避让孔241,即六个避让孔241,每个支撑部16均穿设于对应的避让孔241,以避免弹性件24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的过程中,弹性件24的避让孔241的孔壁与支撑部16产生摩擦。
请一并参见图5,图5是图4的夹持装置100在V处的局部放大图。夹持装置100还包括四个承接件40,承接件40为条状,四个承接件40通过螺栓分别固定连接于底板12的上表面的四条边处,且两两位于支撑板14的相对两侧,以分别对应承接四个夹持件22。
每个承接件40均具有向上凸伸的凸伸件50,凸伸件50为条状,且位于承接件40的边缘,此时承接件40与凸伸件50形成的结构的截面为L形,弹性件24设于承接件40的上方,且位于四个承接件40上的凸伸件50之间,凸伸件50能够对弹性件24的位置进行限定。
其中,承接件40和凸伸件50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承接件40和凸伸件50可以为分体结构。
请继续参见图4,夹持装置100还包括四个连接件60,连接件60为条状,用于连接弹性件24和四个移动板222。弹性件24的四条边的边缘分别设有多个缺口242,缺口242为半圆形,在连接时,可先使用螺栓穿过弹性件24上的缺口242再穿过连接件60,之后再穿进移动板222内,从而将弹性件24和移动板222固定连接在一起。如此,可解决弹性件24的厚度较薄致使在弹性件24上加工的圆孔的精度低的问题。
请同时参见图4、图6和图7,图6是图4中的夹持装置100的驱动组件30沿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4的夹持装置100中的驱动组件3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驱动组件30包括上盖31、下盖32及移动件33,上盖31为圆盘状,上盖31通过定位销连接于底板12背离支撑板14的一侧;下盖32为圆盘状,且与上盖31的半径相同,下盖32通过定位销连接于上盖31背离底板12的一侧,下盖32和上盖31之间形成一腔体34;移动件33设于腔体34内,且沿垂直于夹持件22的移动方向运动,即上盖31和下盖32的轴线方向,移动件33的一端穿过上盖31和底板12且与弹性件24固定连接,移动件33的另一端穿过下盖32,通过使移动件33背离底板12或朝向底板12移动可带动弹性件24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从而使至少两个夹持件22相互靠近或远离,并夹持或松开工件。
移动件33包括本体331、牵引部332及浮动部333,本体331为圆盘状,腔体34也为圆盘状,腔体34沿其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本体331沿其轴线方向的长度,即本体331可在腔体34内移动,本体331设于腔体34内,且本体331的外侧壁抵接腔体34的腔壁以将腔体34分隔为靠近底板12的第一空间341和远离底板12的第二空间342,其中,本体331的外径和腔体34的内径相同,如此,第一空间341和第二空间342均为密封空间;牵引部332的一端连接本体331的一侧,牵引部332的另一端穿过上盖31和底板12且与弹性件24固定连接;浮动部333为柱状结构,浮动部333的一端与本体331背离牵引部332的一侧连接,浮动部333的另一端贯穿下盖32,浮动部333背离本体331的一端开设有一凹槽3331,凹槽3331为柱状槽,浮动部333的侧面开设至少一连通孔3332,例如三个,连通孔3332分别连通凹槽3331和第二空间342。夹持装置100还包括与外界气源连通的气管接头70,气管接头70固定设于下盖32背离上盖31的一侧,且与浮动部333的凹槽3331连通,所以,气管接头70也与第二空间342连通,通过外界气源向气管接头70通气可使气体进入凹槽3331并进入第二空间342内,从而推动移动件33的本体331和牵引部332上移并带动弹性件24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以松开工件;通过向气管接头70抽气可使凹槽3331和第二空间342内产生负压,从而使得移动件33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和第一空间341内的气体的推动的作用下向下移,并带动弹性件24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以夹紧工件。
其中,牵引部332包括一圆柱体3321和一螺钉3322,圆柱体3321的外径与浮动部333的外径相同,圆柱体3321的一端与本体331连接,圆柱体3321的另一端可滑动地伸入底板12内;螺钉3322的螺头卡持在支撑板14背离底板12的一侧,螺钉3322的另一端依次滑动伸入支撑板14和底板12内并与圆柱体3321固定连接,其中螺钉3322能够相对于上盖31或下盖32运动,且螺钉3322与弹性件24固定连接以在滑动时带动弹性件24发生形变。
其中,圆柱体3321、本体331及浮动部333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圆柱体3321、本体331及浮动部333为分体结构。
其中,请一并参见图8,图8是图7的夹持装置100中的驱动组件30的移动件3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浮动部333的外周设有一密封圈35,下盖32的靠近上盖31的一侧开设有密封槽321,密封槽321对应密封圈35的位置设置,密封槽321在其轴线方向的长度大于密封圈35在其轴线方向的长度,其中连通孔3332位于密封圈35和本体331之间,如此,以保证浮动部333的移动以及在移动时第二空间342的密封。
驱动组件30还包括多个压缩件36设于腔体34的第一空间341内,本体331背离浮动部333的一侧开设有多个容置槽3311,多个容置槽3311分别对应多个压缩件36的位置设置,每个压缩件36的一端抵接本体331的容置槽3311槽底,每个压缩件36的另一端抵接上盖31,以使弹性件24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初始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件36为弹簧或具有弹性的橡胶。
上述的夹持装置100的实施过程为:
首先,请参见图3和图9,图9是图3中的夹持装置在IX处的局部放大图。弹性件24位于初始状态,弹性件24为水平状,牵引部332的螺钉3322的螺头的下端与支撑板14的上表面存在一定距离,本体331的上表面紧贴腔体34的上腔壁,本体331的下表面与腔体34的下腔壁存在一定距离,密封圈35的上表面与密封槽321的槽口平齐,密封圈35的下表面与密封槽321的槽底存在一定距离,此时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22的夹持板224之间的距离为最大,将工件放置于承载组件10的多个支撑部16伸出支撑板14的一端形成的支撑面上,支撑面承载工件以此来适应平面度不好的工件;
接着,通过向气管接头70抽气可使第二空间342和凹槽3331内产生负压,从而使得移动件33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和第一空间341内的气体对移动件33的推动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弹性件24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即图2和图10中的状态,图10是图2中的夹持装置在X处的局部放大图。使得相对设置的夹持件22相互靠近以推动工件移动至支撑板14的中部并夹紧工件,此时弹性件24为向下弯曲状,牵引部332的螺钉3322的螺头的下端贴着支撑板14的上表面,本体331的上表面与腔体34的上腔壁存在一定的距离,本体331的下表面与腔体34的下腔壁紧贴,密封圈35的上表面与密封槽321的槽口存在一定的距离,密封圈35的下表面与密封槽321的槽底紧贴;
最后,待对夹紧后的工件加工后,通过外界气源向气管接头70通气可使气体进入凹槽3331并进入第二空间342内,从而推动移动件33的本体331和牵引部332并带动弹性件24从形变状态复位至图9中的初始状态,即弹性件24复位为水平状,牵引部332的螺钉3322的螺头的下端与支撑板14的上表面存在一定距离,本体331的上表面紧贴腔体34的上腔壁,本体331的下表面与腔体34的下腔壁存在一定距离,密封圈35的上表面与密封槽321的槽口平齐,密封圈35的下表面与密封槽321的槽底存在一定距离,相对设置的夹持件22相互远离至距离为最大以松开加工后的工件,从而取出加工后的工件。
本申请的夹持装置100易操作,适用性强,可用于平面度不好且外形不规则工件的装夹;采用弹性件24的变形来使夹持件夹紧工件,能够可使工件居中装夹;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件22相互靠近的一侧采用齿状部2242,例如多个横条,可使工件贴合后咬死,确保工件更牢固;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辅助装夹。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方式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它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夹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工件的承载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
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夹持件和一弹性件,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相对设于所述承载组件上,一所述弹性件与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分别连接,以带动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夹持组件上,且与所述弹性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弹性件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从而使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夹持或松开所述工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包括:
底板;
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的一侧;
多个支撑部,每个所述支撑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每个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多个所述支撑部伸出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形成一用于承载所述工件的支撑面;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设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且间隔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
其中,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与所述底板之间存在间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上盖,与所述底板连接;
下盖,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之间形成一腔体;
移动件,设于所述腔体内,且沿垂直于所述夹持件的移动方向运动,所述移动件的一端穿过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且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下盖,通过使所述移动件背离所述底板或朝向所述底板移动可带动所述弹性件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或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包括:
本体,设于所述腔体内,且所述本体的外侧壁抵接所述腔体的腔壁以将所述腔体分隔为靠近所述底板的第一空间和远离所述底板的第二空间;
牵引部,一端连接所述本体的一侧,另一端穿过所述上盖和所述底板且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
浮动部,一端与所述本体背离所述牵引部的一侧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下盖,所述浮动部背离所述本体的一端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浮动部的侧面还开设至少一连通孔,连通孔分别连通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二空间;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
气管接头,固定设于所述下盖上,且与所述浮动部的凹槽连通,通过向所述气管接头通气可使气体进入所述凹槽并进入所述第二空间内,从而推动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弹性件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通过向所述气管接头抽气可使所述第二空间内产生负压,从而使得所述移动件下移并带动所述弹性件从初始状态形变至形变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
压缩件,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压缩件的一端抵接所述本体,所述压缩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上盖,以使所述弹性件从所述形变状态复位至所述初始状态。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上对应多个所述支撑部的位置分别设有避让孔,每个所述支撑部均穿设于对应的所述避让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
至少两个承接件,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支撑板的相对两侧,以分别对应承接至少两个所述夹持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承接件均具有向上凸伸的凸伸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承接件的上方,且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承接件上的凸伸件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件均包括:
移动板,与所述弹性件连接;
夹持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移动板,以与相对的所述夹持件的夹持板配合夹持工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夹持件的夹持板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齿状部,以使进一步夹持工件。
CN202211683535.4A 2022-12-27 2022-12-27 夹持装置 Pending CN1161977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83535.4A CN116197703A (zh) 2022-12-27 2022-12-27 夹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83535.4A CN116197703A (zh) 2022-12-27 2022-12-27 夹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7703A true CN116197703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15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83535.4A Pending CN116197703A (zh) 2022-12-27 2022-12-27 夹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9770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304088A1 (en) Positioning fixture
CN104384999A (zh) 一种直角齿轮减速箱箱体端面铣夹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04321671U (zh) 一种直角齿轮减速箱箱体端面铣夹具
CN110936131A (zh) 一种伺服电机用高效压键设备
CN215510021U (zh) 一种斜面快速定位装置
CN116197703A (zh) 夹持装置
US20120141222A1 (en) Arc surface milling assistant processing device
CN110666546A (zh) 一种夹持机构及快装定位夹具
CN209830919U (zh) 一种工装夹具
CN116493853A (zh) 定位夹紧治具以及定位夹紧装置
CN217072087U (zh) 夹紧治具及自动化设备
CN214109684U (zh) 一种精密细螺纹加工柔性夹具
CN215588273U (zh) 定位机构及定位装置
JP4371715B2 (ja) ワーク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治具
CN211163767U (zh) 一种伺服电机用高效压键设备
CN210210087U (zh) 一种通用型治具
CN219901821U (zh) 夹持治具
CN217860842U (zh) 治具
CN218612600U (zh) 电磁床吸盘
CN218192736U (zh) 一种金属板打孔夹持工装
CN216096555U (zh) 斜导柱滑块的加工治具
CN216264714U (zh) 一种新型精密五轴机床组合式夹具
CN219684599U (zh) 一种可夹持多种尺寸方形金属片的夹具
CN210840546U (zh) 贴装治具及贴装系统
CN215317041U (zh) 阀体四面打孔专用旋转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