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83207A -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83207A CN116183207A CN202211634585.3A CN202211634585A CN116183207A CN 116183207 A CN116183207 A CN 116183207A CN 202211634585 A CN202211634585 A CN 202211634585A CN 116183207 A CN116183207 A CN 1161832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on
- strip
- safety valve
- substrate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7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7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Sodium cation Chemical compound [Na+]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3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8 desig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52 poly(p-xyl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15 sod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3/00—Testing of machine parts
- G01M13/003—Machine valv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7/00—Special means in or on valves or other cut-off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operation thereof, or for enabling an alarm to be given
- F16K37/0025—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 F16K37/0041—Electrical or magnetic means for measuring valve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3/00—Testing of machine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信息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其中检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安全阀外侧的衬底以及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衬底为绝缘材料,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为导体材料,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具有电位差;衬底靠安全阀的一侧具有检测区域,所述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在检测区域中延伸设置,并且检测区域中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至少部分暴露在衬底表面,在安全阀开阀时,电解液污染检测区域,使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电位差和/或电流改变。该检测装置对电解液进行检测,到达安全阀监控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信息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等电化学电池大量被应用。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环境均需要采用大量的电池并联和/或串联组成高压电池组。电池本身设计工艺、滥用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安全问题,再加上电池数量巨多,使电池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在电池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或其他某些原因,导致出现安全问题,如严重过充的情况下,导致电池内部温度以及压力持续不断升高,当超过其本身的安全阈值时,便会爆炸;其他如电池短路、严重过温、热失控、撞击或挤压变形以及刺穿等问题也可能会引起电池爆炸。
电池安全阀是电池本身最后一道防爆屏障,当电池内部压力达到安全阀的开阀阈值(比如某些锂离子电池安全阀的开阀阈值为600~800KPa)时,为避免爆炸,电池安全阀被冲开进行泄气减压。此时,电池内部的气体向外大量排出,同时电池内部电解液也会随压力的释放喷出。虽然安全阀开启避免了爆炸,但随气体一同泄露的电池内部化学物质在高温条件下,也存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起火的可能。同时,问题电池也影响着周边电池的安全,需要被及时告警进行干预,以及后续替换等等,否则将严重影响系统整体安全运行。
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电池安全有效地运行,主要通过电池管理模块对电池的状态进行检测、管理。目前的电池管理模块主要检测电池的电压、温度、充放电电流和对系统做绝缘监测等,由于安全阀本身不具备可监测的物理量,目前电池管理模块没有对电池安全阀的监测,少量的一些资料公开如采用开阀声音信号、气压信号等手段进行监测。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位于安全阀的外侧,一旦安全阀开启,就能对随气体一同向外喷出的电解液进行检测,从而快速且准确的获知电池安全阀是否开启。
为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施: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安全阀外侧的衬底以及设置在衬底上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衬底为绝缘材料,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为导体材料,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具有电位差;衬底靠安全阀的一侧具有检测区域,所述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在检测区域中延伸设置,并且检测区域中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至少部分暴露在衬底表面,在安全阀开阀时,电解液污染检测区域,使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电位差和/或电流改变。
作为优选,在检测区域内,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不相导通,从而当两者通电时,能具有电位差,作为不相导通的优选方式,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并排延伸且隔开一段距离,从而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不直接接触;此外,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覆盖检测区域大部分表面,从而无论安全阀从何处开启,电解液喷溅在何处,都能将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连接在一起,进而将两者导通,避免漏检,同时也能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作为优选,检测区域中还设置有若干个朝安全阀所在位置开口的孔穴,孔穴密集的分布在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当电解液喷溅时,一部分电解液将被保持在空穴中,从而电解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将流向孔穴的边缘,进而将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导通,使得只需要非常少的电解液就能将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导通。
作为优选,在检测区域内,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均呈螺旋形排列,以最大化的覆盖检测区域,更重要的是,螺旋形的延伸方式使得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各个方向上的间距都很小,进而只需非常少的电解液就能将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导通。
作为优选,孔穴的孔径为0.2~1mm,相邻的孔穴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0.4~1.5mm,较小的孔径和孔间距,使得孔穴密集的分布在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并且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能将收集到的电解液迅速铺开在检测区域内,从而使得电解液能快速的连接孔穴两侧的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
作为优选,全部或部分所述的孔穴贯穿衬底上下表面;衬底背离安全阀的表面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遮蔽所有孔穴的外端,保护层厚度为5~20um。将部分孔穴贯穿衬底的优点在于,使得安全阀开启后,电池内部的空气能穿过孔穴向外排出,不至于继续聚集。设置在保护层的优点在于,将这些贯穿的孔穴的外端封闭,从而避免外界的空气穿过孔穴进入衬底的下表面,从而使得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快速氧化,能延长检测装置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衬底为片状结构,厚度为0.2~1mm,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的厚度为50~200um,宽度约为0.2~1mm,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为铜箔或铝箔;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通过刻蚀的方式设置在衬底上。衬底以及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的外形结构,使得检测装置的外形呈片状,即只占据非常小的空间,该检测装置在安装到电池上后,不会引起电池外形的改变。
作为优选,在检测区域内,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设置在衬底的下表面,从而使得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的下部尽可能多的暴露在外界,从而一旦安全阀开启,电解液就能迅速的喷溅在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上。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安全阀,上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设置在安全阀的外侧。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上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通过采集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在电位差和/或电流改变时,判定安全阀打开。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安全阀的外侧设置衬底,并在衬底上设置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使得电解液从安全阀中喷出后与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接触,将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导通,进而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的电阻发生变化,由原先的无穷大变为较小的值,从而通过检测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之间的电阻值,对电解液进行检测,到达安全阀监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某一种电池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电池顶面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检测装置从底部看的立体剖面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检测装置的仰视图。
图6为实施例1中衬底的俯视图。
图7为电池组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检测装置纵向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2中检测装置横向的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的立体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的俯视图。
图12为实施例3中检测装置横向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B-B处的剖面图。
图14为实施例3中检测装置纵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实施例4中检测装置纵向的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4中检测装置一侧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4中检测装置横向的剖视图。
图18为实施例5中检测装置和安全阀纵向的剖视图。
图19为实施例5中检测装置纵向的剖视图。
图20为实施例5中第一检测条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5中下层衬底的俯视图。
图22为实施例5中中间衬底的俯视图。
图23为实施例5中第二检测条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6中检测装置和盖板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6中检测装置纵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电池10包括壳体11以及设置在壳体11顶部开口处的盖板12,壳体11内部设置有电池本身的电解液和气体,盖板12上设置有两个极性相反的极柱13,14,并且两个极柱均向外凸出到电池外部(或与电池盖板持平)。盖板12的中部设置有一个贯穿上下表面的安装口121,安装口121的内设置有安全阀15,当电池1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电池10内部的气压低于安全阀15的开阀阈值,安全阀15处于关闭状态;当电池10处于非正常状态时(例如过充、过放、过热等滥用、操作不当或者其他某些原因等),电池10内部的气压不断升高,当气压超过安全阀15的阈值(比如某些锂离子电池安全阀的开阀阈值为600~800KPa)时,安全阀15被打开,电池10内部的气体向外喷出,同时还会携带一部分电解液一起向外喷出。需要说明的是,安全阀15的结构为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并且安全阀15通常是一次性的,即一旦打开,则无法再将其关闭。因此,在安全阀15打开后,需要及时对电池10进行维修或更换。
由上述内容可知,为了对电池10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其中一种可选的方式是对安全阀15是否开启进行检测,而安全阀15开启的同时势必带出少量的电解液,因而可以选择对电解液进行检测,以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下文中有时也简称为检测装置20。
如图1和3所示,检测装置20设置在盖板12上,并且完全覆盖安装口121,即检测装置20位于安全阀15的外侧,一旦安全阀15打开,则电池10内部的气体将携带着部分电解液一起向外喷出,并喷溅在检测装置20的底面上。需要说明的是,当内部气体向外排出时,至少能使得检测装置20的一部分被冲破、撕开甚至断裂,抑或在检测装置20中预留供气体排出的通道,使得气体能继续向外释放,防止气体继续聚集在电池10内部,造成电池10内部结构毁坏。
实施例1
如图4、5和6所示,检测装置20包括衬底21,在本实施例中,衬底21为片状结构,厚度为0.2~1mm,优选为0.5mm,使得整个检测装置20的厚度保持在较小的范围内,当检测装置20设置在盖板12上之后,不会影响电池10的整体外观,保证电池10在正常工作空间内继续使用,不需要额外扩大电池10的安装空间。另外,衬底21为绝缘材料,可以为硬质材料,也可以为柔性材料,但优选为薄膜,尤其是聚酰亚胺膜。还需要说明的是,衬底21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两层及以上的复合结构。此外,为方便的将衬底21固定在盖板12上,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例如通过密封胶将衬底21粘贴在盖板12的外表面上。
如图6所示,衬底21的底面上有检测区域211,检测区域211的外形略小于安装口121的外形,安装时,检测区域211与安装口121对应设置,并且检测区域211几乎完全覆盖安装口121。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区域211为圆形,但不排除采用其它的几何形状,可以根据实际安装口121和安全阀的外形适应性调整。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衬底21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被衬底21相互隔开,使得两者不接触,并且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均为导体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以及导电性能良好的非金属材料,但优选为铜箔或铝箔。由上述结构可知,在正常状态下,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阻值为无穷大。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主要在检测区域211内延伸,并且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暴露在检测区域211内,从而当安全阀开启时,内部气体携带的电解液喷溅在衬底21的下表面,从而将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连接在一起,而电解液具有导电能力,因此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导通,使得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阻发生变化,由原先的无穷大变为较小的值,从而通过检测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阻值,就能实现电解液的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也可以不设置在衬底21的下表面,而设置在衬底21内部,例如衬底21为多层复合结构时,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可以设置在相邻两层之间,但此时需要在衬底21的下表面预留供电解液喷溅进内部的孔或通道,即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仍然需要暴露在衬底21检测区域211的表面。
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并排延伸且隔开一段较小的距离,例如隔开0.2~1mm,第一检测条和第二检测条的厚度为50~200um,宽度约为0.2~1mm,并且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需要覆盖检测区域211的大部分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都呈螺旋形且紧密排列,以最大化的覆盖检测区域211。
除此之外,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检测区域211内设置若干个孔穴212,孔穴212朝向下方的安装口121设置,并且孔穴212的孔径在0.2~1mm之间,相邻的两个孔穴212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0.4~1.5mm,使得孔穴212密集的分布在检测区域211内,从而无论气体从安全阀15的哪个位置排出,都能保证有相应的孔穴212能与电解液接触,并且能将部分电解液保持在孔穴212内,上文中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分布在孔穴212的周边,从而只要有少量的电解液喷出,就能被孔穴212收集,并将该孔穴212两侧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连接,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作为优选,孔穴212也呈螺旋形排列,并位于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使得孔穴212也能覆盖检测区域211的大部分面积。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矩形或圆形阵列的方式进行分布。此外,正如前文所述,为了便于气体向外排出,部分或者全部孔穴212贯穿衬底21内外表面,使得气体能从这些贯穿的孔穴212中直接向外排出。
从图4和图5中来看,上述孔穴212以及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螺旋形的延伸方式,能良好的覆盖检测区域211的大部分面积,从而无论安全阀从哪个位置开启,气体和电解液从哪个位置喷出,都能与对应位置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接触,并且由于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各个方向上的间距都很小,从而只需非常小的泄漏量,就能将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导通,即该装置通过监控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的电阻值,就能精准的检测电解液是否泄漏,从而判断安全阀是否打开。
为了将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稳固的安装在衬底21上,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可以采用刻蚀的方式进行设置。
注意到在设置上述贯穿衬底21上下表面的孔穴212后,外界的空气可以通过孔穴212进入衬底21的底部,从而可能导致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氧化,影响装置的检测结果,因此为了保证检测装置20能长期使用,需要对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进行必要的防护。通常的,可以在衬底21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层保护层24,保护层24至少覆盖在检测区域211的外侧,并且将所有的孔穴212的外端(针对贯穿的孔穴212而言,半封闭的孔穴212本身不存在外端)封闭,从而在该检测装置20安装到盖板12上后,将外界空气与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隔开,避免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快速氧化。
优选的,保护层24为薄膜结构,例如PE薄膜、聚对二甲苯膜。保护层24可以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但由于本实施例中内部的空气需要通过孔穴212向外排出,因此保护层24的厚度不宜太大,优选为5~20um,这样当安全阀15开启时,释放出来的气体可以穿过孔穴212把保护层24对应的位置冲开或冲破,进而释放压力。
如图5和6所示,衬底21的右侧设置有延伸部213,延伸部21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的端部延伸到延伸部213上并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至少部分位于检测装置20的外表面,以便于后续对电阻检测时的接线。常见的,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为焊盘,以便于后续导线焊接在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如图3所示,检测装置20在安装时,延伸部213与其中一个极柱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的右侧朝向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延伸的部分通常设置在衬底21的内部,而不必暴露的衬底21的表面,以避免这些位置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与外界的水或者其它液体接触,进而被导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延伸方向也可根据电池与电池管理模块实际的设计进行合理设计,如延伸方向分别向电池极柱一端,或者分别向电池极柱两端。
如图3所示,每个检测装置20可以安装在一个单体电池的盖板12上,实现对每个单体电池的安全阀的监测。此外,当多节单体电池10串联、并联或混联成电池组时(参见图7),通常通过金属排30(一般为铝排或铜排)将各节电池10中相同极性的极柱连接在一起,而此时各节电池10上的检测装置20则连接在对应的金属排30或极柱上。
检测装置20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将衬底21通过粘贴的方式固定在盖板12的外表面上,并且使得检测区域211完全覆盖安装口121,进而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暴露在安全阀15的外侧。当电池10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被衬底21隔开,无法直接接触,两者之间的电阻值为无穷大。当电池10处于非正常状态时,电池10内部压力不断增大,当压力超过安全阀15的开阀阈值时,安全阀15被打开,电池10内部的气体携带着电解液向外喷出,并冲开保护层24,向外释放,而电解液将喷溅在衬底21的底面上以及孔穴212内,从而将这些位置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导通,这时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阻将减小,从而采集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就能判断电解液是否泄漏,进而判断安全阀15是否打开,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
检测装置20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检测及时性高、检测结果可靠。
实施例2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衬底21的底部具有向上凹陷的连接口215,检测区域211位于连接口215内,并且连接口215的顶部设置有贯穿衬底21上下表面的排气口216,本实施例中,安全阀15开口后,气体从排气口216中向外排出。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设置在衬底21内部。
如图8和10所示,第一检测条22包括设置在衬底21内部的第一主体221,第一主体221用于将第一检测条22固定在衬底21的内部。第一主体221的上部设置有第一采集部分222,第一采集部分222的端部延伸到衬底21的外表面上,并且该端部与第一连接端2131连接,该端部作为检测装置20的第一采集端。第一主体221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检测部分223,第一检测部分223向连接口215所在的位置延伸,并且第一检测部分223的端部暴露在检测区域211内,与此处的空气接触,该端即为检测装置20的第一检测端。
如图8和10所示,第二检测条23包括设置在衬底21内部的第二主体231,第二主体231用于将第二检测条23固定在衬底21的内部。第二主体231的上部设置有第二采集部分232,第二采集部分232的端部延伸到衬底21的外表面上,并且该端部与第二连接端2132连接,该端部作为检测装置20的第二采集端。第二主体231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检测部分233,第二检测部分233向连接口215所在的位置延伸,并且第二检测部分233的端部暴露在检测区域211内,与此处的空气接触,该端即为检测装置20的第二检测端。
在本实施例中,安全阀15开启后,电解液将喷溅在连接口215内,从而将位于连接口215中的第一检测端(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端(第二检测部分233)导通,从而采集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就能判断电解液是否泄漏,进而判断安全阀15是否打开,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
具体的,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221为圆环形,并且与连接口215同心设置,圆环形的一侧形成有缺口2211,缺口2211将第一主体221分为两端,其中一端连接第一采集部分222。第一采集部分222大致呈直线向外延伸,并在第一采集部分222的端部形成有圆柱形的第一采集端子2221。第一检测部分223包括若干个圆周排列的第一检测端子2231,第一检测端子2231的上端连接在第一主体221上,第一检测端子2231的下端位于连接口215中。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主体231也为圆环形,并且与连接口215同心设置。此外,第二主体231位于第一主体221的下方,并且第二主体231的直径小于第一主体221。第二采集部分232从上文中的缺口2211中伸出,并与第一采集部分222大致平行的向外延伸,第二采集部分232的端部形成有圆柱形的第二采集端子2321,第二采集端子2321和第一采集端子2221并排紧邻设置,以便于检测的接线。第二检测部分233包括若干个圆周排列的第二检测端子2331,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上端连接在第二主体231上,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下端位于安装口121中,并且第二检测端子2331与第一检测端子2231交替排列。
设置多个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原因是:使得安装口121中分布有数量较多的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效果和准确性,可以适当增大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表面积,例如可以将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下端做成椭圆形(参见图10)。
进一步的,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位于同一个圆周上,以减小相互之间的距离,但并不排除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其它设置方式,例如设置在不同的圆周上。
作为优选,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底面均设置在连接口215的顶面上,这样可以直接与安全阀15中漏出的电解液接触。但也可以是部分或者全部第一检测端子2231和第二检测端子2331的底面设置在连接口215左右两侧的侧壁上,这样也能使其与电解液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部分电池的壳体11由金属制成,为了避免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直接与壳体11接触而导通,在安装该装置时,需要注意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与壳体11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例如1-3mm)。
实施例3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衬底21分为上下两层,分别记作下层衬底21a和上层衬底21c,作为举例,两层衬底21之间可以通过凹凸配合实现连接,例如在下层衬底21a上表面设置有向上凸出的凸起,上层衬底21c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凹陷的凹槽,凸起配合在凹槽内,实现两层衬底21的连接。衬底21的中部设置有上下贯穿的连接口215,连接口215供气体向外排出。
图12示出了检测装置20的剖面图,衬底21的中部设置有贯穿上下表面的连接口215,连接口215与安全阀15对应,本实施例中安全阀15打开后,气体从连接口215中向外排出。衬底21底部设置有检测区域211,并且检测区域211向内延伸到衬底21的内部,检测区域211覆盖衬底21的大部分区域,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防止漏检。上层衬底21c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检测区域211对应的容置区,容置区的外形与检测区域211接近或略大于检测区域211。容置区向上凹陷并且配合在检测区域211上方,从而在上下两层衬底21之间形成空隙50。
如图13和14所示,检测区域211内设置有贯穿下层衬底21a上下表面的若干条检测通道2111,使得检测区域211与外界连通,检测通道2111的高度(或者说下层衬底21a中检测区域211的厚度)不超过2mm,从而保证当检测通道2111的底部存在电解液时,电解液能沿着检测通道2111向上流动,使其进入上下两层衬底21之间的空隙50(参见图14)内。并且由于检测通道2111的高度很小,即使底部只存在少量的电解液,检测通道2111也能对电解液进行输送,从而确保检测的及时性。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检测通道2111沿着衬底21的长度方向分布,并沿着宽度方向直线延伸,使得检测通道2111密集的分布在衬底21上,从而检测通道2111能覆盖衬底21大部分表面,使得衬底21上各个位置的电解液都能进入相应位置的检测通道2111。需要说明的是,检测通道2111也可以以曲线的方式延伸,例如检测通道2111为圆弧形或折线形。
如图12所示,衬底21上设置有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通过衬底21隔开,使得两者不直接接触,换言之,在正常状态下,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阻无穷大。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都具有多个检测部分,这些检测部分分布在检测通道2111的两侧并且位于空隙50内,即检测部分的上表面与空隙50接触。当检测通道2111中有电解液时,电解液将流入空隙50中,进而流入检测部分,当第一检测条22的第一检测部分223与第二检测条23的第二检测部分233被电解液连接时,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被导通。
如图12所示,第一检测条22具有第一采集端子2221,第一采集端子2221向外伸出到衬底21的表面,并且与第一连接端2131连接。第一检测条22还具有若干个第一检测部分223,第一检测部分223分布在检测通道2111的侧方,并且第一检测部分223围绕检测通道2111同向延伸,确保检测通道2111中任何一处的电解液都能接触到第一检测部分223。
同样的,第二检测条23具有第二检测端子2331,第二检测端子2331也向外伸出到衬底21的表面,并且与第二连接端2132连接。第二检测条23还具有若干个第二检测部分233,第二检测部分233分布在检测通道2111的侧方,并且围绕检测通道2111同向延伸,确保检测通道2111中任何一处的电解液都能接触到第二检测部分233。
如图12所示,检测通道2111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部分233,这样使得当其中一个检测通道2111中有电解液时,与这个检测通道2111相邻的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部分233将被连接,从而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被导通,确保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部分233能准确的检测到电解液,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能避免漏检。
可选的,如图12所示,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分别设置在检测通道2111的一端,并且两者的检测部分相向延伸。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条22设置在检测通道2111的上端,第二检测条23设置在检测通道2111的下端,第一检测部分223从上向下延伸,而第二检测部分233从下向上延伸。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20使用时,从安全阀15中喷出的电解液将沿着检测通道2111流入空隙50中,并最终流入检测通道2111两侧的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部分233中,从而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被导通,从而采集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就能判断电解液是否泄漏,进而判断安全阀15是否打开,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20需要设置在金属壳体的极柱上,如图15所示,与实施例3类似的,本实施例也具有上下两层衬底21,并且下层衬底21a的底部设置有检测区域211,检测区域211内设置有若干个朝下开口的检测通道2111,检测通道2111的上端向下层衬底21a内部延伸。此外,衬底21上也设置有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第一检测条22在上下两层衬底21的连接面之间延伸,并且第一检测条22大致覆盖外壳的整个横截面,以便于保证后续检测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一检测条22的第一采集端子2221延伸到衬底21除底面外的外表面上,例如在图15中延伸到上层衬底21的上表面,并且与第一连接端2131连接,作为检测装置20的一个采集端。第二检测条23的第二采集端子2321设置在下层衬底21的底面上,具体的说,第二检测条23嵌入在下层衬底21的底部,使其直接与金属壳体的极柱接触,作为另一个采集端,也可以认为连接在第二连接端2132上。
当衬底21的底部存在电解液时,电解液将顺着检测通道2111向衬底21内部流动,从而电解液能与第一检测条22接触,这时在电解液的作用下,第一检测条22和金属壳体之间被导通,从而采集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就能判断电解液是否泄漏,进而判断安全阀15是否打开,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
如图15所示,第一检测条22具有若干个第一检测部分223,这些第一检测部分223与检测通道2111正对,并且最好覆盖在与之对应的检测通道2111上,从而当任意一个检测通道2111中存在电解液时,对应位置的第一检测部分223都能及时的接触到电解液。进一步,第一检测部分223可以向下伸入的检测通道2111中,但此时应当注意第一检测部分223不能与检测通道2111的下端平齐,否则第一检测部分223的底部将会与金属壳体接触,从而导致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始终导通,无法对电解液进行准确的检测。通常第一检测部分223底部与检测通道2111下端之间留有1mm的距离。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20设置在安全阀15的外表面上,图18示出了检测装置20安装在某一种安全阀上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检测装置20的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衬底21为三层,下层衬底21a薄板状或薄片状,厚度较小,通常不大于2mm,优选为1mm以下。中间衬底21b也为薄板状或薄片状,其厚度与下层的衬底21接近,但最好小于下层衬底21a,例如为下层衬底21a厚度的50%。中间衬底21b的外形轮廓与下层衬底21a相接近但略小于下层衬底21a,并在两者连接处的外周上形成有横向延伸的第一平台60。当安全阀15中有电解液漏出时,电解液将沿着衬底21的外壁面向上流动,并流入第一平台60中。
上层衬底21c外形轮廓与中间衬底21b相接近但略大于中间衬底21b,在两者连接处的外周上形成有横向延伸的第二平台70,第二平台70与第一平台60正对,并且相隔一段距离,从而第一平台60、第二平台70和中间的衬底2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一个朝向外周方向开口的进液口80。使用时,电解液进入第一平台60中,由于中间衬底21b的厚度较小,使得少量的电解液就能填满进液口80,从而电解液与上部的第二平台70连接。即在本实施例中,检测区域211位于衬底21的外周。
继续参见图19,下层衬底21a和中间衬底21b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检测条22,中间衬底21b和上层衬底21c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检测条23,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被衬底21隔开,彼此不接触。
第一检测条22具有第一采集端子2221和第一检测部分223,第一采集端子2221向上穿过中间衬底21b延伸到上层衬底21c的顶面上,并与第一连接端2131连接。第一检测部分223围绕下层衬底21a的周向延伸,并且第一检测部分223露出在第一平台60中,即第一检测部分223露出在进液口80内,从而电解液能与第一检测部分223接触。
类似的,第二检测条23具有第二采集端子2321和第二检测部分233,第二采集端子2321向上延伸到上层衬底21的顶面上,并与第二连接端2132连接。第二检测部分233围绕顶部绝缘层300的周向延伸,并且第二检测部分233露出在第二平台70中,即第二检测部分233露出在进液口80内,从而电解液能与第二检测部分233接触。
由上述结构可知,当电解液流入进液口80时,液体将与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部分233接触,使得第一检测部分223和第二检测部分233相互连接,从而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被导通,从而采集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就能判断电解液是否泄漏,进而判断安全阀15是否打开,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
具体的,如图19和20所示,第一检测条22包括圆环形的第一主体221,第一主体221嵌入下层衬底21a的顶面中,并且与下层衬底21a同心设置。第一主体221的外周露出在第一平台60中,即第一主体221的外周为上文中的第一检测部分223。第一主体221的上部向上延伸到上层衬底21的顶面上,作为第一采集端。
如图21所示,下层衬底21a的上表面上设置有与第一主体221外形相适应的第一安装槽217,第一安装槽217与下层衬底21a的外侧壁之间留有一端距离,该距离即为上文中的第一平台60。
如图22所示,中间衬底21b可以为圆形薄片或齿形薄片,优选为齿形薄片,即在中间衬底21b的外周上形成有齿形的缺口槽,缺口槽的外端点不超过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的外周,使得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的外周能露出在进液口80中。中间衬底21b上还设置有贯穿上下表面的第一开口2112,第一开口2112供第一检测条22向上穿过。
如图23所示,第二检测条23包括圆环形的第二主体231,第二主体231的中部形成有上下贯穿的第二开口235,第二开口235供第一检测条22向上穿过。第二主体231嵌入上层衬底21c的底面中,第二主体231与上层衬底21c同心设置。第二主体231的外周露出在第二平台70中,即第二主体231的外周为上文中的第二检测部分233。如图23所示,第二主体231的上部向上延伸到上层衬底21c的顶面上,作为第二采集端。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的检测装置20设置在电池的金属外壳上,即该检测装置20必须设置在导电材料上。
图25示出了检测装置20的剖面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衬底21有上下两层,并且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检测条22,下层衬底21a为薄片状或薄板状,厚度不宜太大,通常不超过2mm,优选为1mm。第一检测条22的外周露出在检测装置20的外侧,即第一检测条22的外周与外界空气接触,该外周即为第一检测部分223,也可以认为是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区域211。第一检测条22的外形轮廓与下层衬底21a接近,或略小于下层衬底21a,使得只要电解液流到下层衬底21的上方就能迅速的与第一检测条22接触,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条22为圆片状,但也可以是圆环形,或其它薄片状的外形。第一检测条22上部的第一采集端子2221延伸部上层衬底21c的顶面上并与第一连接端3121连接,作为第一采集端。
上层衬底21c的外形轮廓大于下层衬底21a,上层衬底21a的外周设置有横向向外伸出的伸出部219,伸出部219的底面贴合在电池金属外壳的外表面上,并在伸出部219上设置有第二检测条23,第二检测条23的底部露出在伸出部219的底面上,用于与电池金属外壳的外表面接触。第二检测条23顶部的第二采集端子2321延伸到上层衬底21的顶面上并与第二连接端3122连接,作为第二采集端。
由上述结构可知,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通过上层衬底21c隔开,使得两者不接触。换言之,在正常情况下,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阻值为无穷大。一旦电解液喷出时,电解液与电池的金属外壳接触的同时还会与第一检测条22接触,从而使得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被导通,从而采集第一连接端2131和第二连接端2132上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就能判断电解液是否泄漏,进而判断安全阀15是否打开,反映电池的工作状态。
以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设置在安全阀(15)外侧的衬底(21)以及设置在衬底(21)上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衬底(21)为绝缘材料,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为导体材料,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具有电位差;衬底(21)靠安全阀(15)的一侧具有检测区域(211),所述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在检测区域(211)中延伸设置,并且检测区域(211)中的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至少部分暴露在衬底(21)表面,在安全阀开阀时,电解液污染检测区域(211),使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电位差和/或电流改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区域(211)内,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不相导通,优选为并排延伸且隔开一段距离;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覆盖检测区域(211)大部分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区域(211)中还设置有若干个朝安全阀(15)所在位置开口的孔穴(212),孔穴(212)密集的分布在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区域(211)内,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均呈螺旋形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孔穴(212)的孔径为0.2~1mm,相邻的孔穴(212)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0.4~1.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全部或部分所述的孔穴(212)贯穿衬底(21)上下表面;衬底(21)背离安全阀(15)的表面设置有保护层(24),保护层(24)遮蔽所有孔穴的外端,保护层(24)厚度为5~20u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衬底(21)为片状结构,厚度为0.2~1mm,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的厚度为50~200um,宽度约为0.2~1mm,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为铜箔或铝箔;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通过刻蚀的方式设置在衬底(21)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区域(211)内,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设置在衬底(21)的下表面。
9.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顶部的盖板,盖板上设置有安全阀,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设置在安全阀的外侧。
10.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通过采集第一检测条(22)和第二检测条(23)之间的电位差和/或电流,在电位差和/或电流改变时,判定安全阀打开。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3/138824 WO2024131636A1 (zh) | 2022-10-21 | 2023-12-14 |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
US18/749,332 US20240339686A1 (en) | 2022-10-21 | 2024-06-20 | Battery safety valve de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and batter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93734 | 2022-10-21 | ||
CN202211293789 | 2022-10-21 | ||
CN2022112937895 | 2022-10-21 | ||
CN2022112943453 | 2022-10-21 | ||
CN2022112937861 | 2022-10-21 | ||
CN202211293786.1A CN115513546A (zh) | 2022-10-21 | 2022-10-21 | 一种层状结构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
CN202211294345 | 2022-10-21 | ||
CN2022112937344 | 2022-10-21 | ||
CN202211294333 | 2022-10-21 | ||
CN2022112943330 | 2022-10-2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83207A true CN116183207A (zh) | 2023-05-30 |
Family
ID=864498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34585.3A Pending CN116183207A (zh) | 2022-10-21 | 2022-12-19 |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
CN202223411533.8U Active CN219203254U (zh) | 2022-10-21 | 2022-12-19 | 一种对电池安全阀开启进行检测的电池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411533.8U Active CN219203254U (zh) | 2022-10-21 | 2022-12-19 | 一种对电池安全阀开启进行检测的电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339686A1 (zh) |
CN (2) | CN116183207A (zh) |
WO (1) | WO2024131636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885397A (zh) * | 2023-09-07 | 2023-10-13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多种检测传感器的电池模组集成母排 |
CN116895859A (zh) * | 2023-09-07 | 2023-10-17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电池安全阀检测传感器、检测装置和储能电池 |
WO2024131636A1 (zh) * | 2022-10-21 | 2024-06-27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2680A (ja) * | 1992-05-14 | 1993-11-22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密閉電池用安全弁検査装置 |
JP4810745B2 (ja) * | 2000-12-21 | 2011-11-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解液漏洩検出機能付きバッテリパック |
CN202221373U (zh) * | 2011-09-08 | 2012-05-16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电池壳安全阀的测试工装 |
CN104868077B (zh) * | 2014-02-26 | 2018-01-16 | 朴力美电动车辆活力株式会社 | 安全阀机构的检测装置和安全阀机构的检查方法 |
CN107515111B (zh) * | 2017-08-30 | 2024-03-19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东莞供电局 | 一种蓄电池阀门测试装置及蓄电池阀门检测方法 |
CN116183207A (zh) * | 2022-10-21 | 2023-05-30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
CN219203255U (zh) * | 2022-12-19 | 2023-06-16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合电池温度和安全阀检测的检测装置 |
-
2022
- 2022-12-19 CN CN202211634585.3A patent/CN11618320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2-19 CN CN202223411533.8U patent/CN219203254U/zh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12-14 WO PCT/CN2023/138824 patent/WO202413163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4
- 2024-06-20 US US18/749,332 patent/US20240339686A1/en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31636A1 (zh) * | 2022-10-21 | 2024-06-27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安全阀检测装置、电池和方法 |
CN116885397A (zh) * | 2023-09-07 | 2023-10-13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多种检测传感器的电池模组集成母排 |
CN116895859A (zh) * | 2023-09-07 | 2023-10-17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电池安全阀检测传感器、检测装置和储能电池 |
CN116895859B (zh) * | 2023-09-07 | 2024-01-12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储能电池安全阀检测传感器、检测装置和储能电池 |
CN116885397B (zh) * | 2023-09-07 | 2024-01-12 | 杭州高特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成多种检测传感器的电池模组集成母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339686A1 (en) | 2024-10-10 |
CN219203254U (zh) | 2023-06-16 |
WO2024131636A1 (zh) | 2024-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203254U (zh) | 一种对电池安全阀开启进行检测的电池 | |
US6524739B1 (en) | Secondary battery | |
KR100477750B1 (ko) | 리튬 이온 전지의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온 전지 | |
JP4187685B2 (ja) | 二次電池 | |
KR101074780B1 (ko) | 캡 조립체, 캔,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 |
WO2024131634A1 (zh) | 一种片状结构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 |
US8173291B2 (en) | Electrode package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 |
CN219203255U (zh) | 一种集合电池温度和安全阀检测的检测装置 | |
CN101111949A (zh) | 电池 | |
KR100496302B1 (ko) | 안전벤트를 가지는 각형 리튬 이차 전지 | |
KR100599748B1 (ko) | 이차 전지와 이차 전지의 캡 조립체 및 이에 사용되는안전밸브 설치 방법 | |
WO2024131632A1 (zh) | 一种检测金属外壳电池漏液的装置 | |
CN110957545B (zh) | 一种电池内部热失控扩散的检测方法 | |
CN219203253U (zh) | 一种电池安全阀与温度检测电路 | |
KR20110072811A (ko) | 이차 전지 | |
KR101243529B1 (ko) | 리튬 이차전지 | |
CN116031517A (zh) | 一种电池安全阀与温度检测电路 | |
CN116222896A (zh) | 一种层状结构的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 |
CN219416695U (zh) | 一种通过气压变化检测电池安全阀开启的检测装置和电池 | |
CN116164899A (zh) | 一种电池漏液检测装置 | |
CN222029197U (zh) | 电池盖板组件、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KR20020078084A (ko) | 안전변을 구비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H05159762A (ja) | 防爆型二次電池 | |
CN220710546U (zh) |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
KR19980060785A (ko) | 전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