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249A -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6249A
CN116176249A CN202211690423.1A CN202211690423A CN116176249A CN 116176249 A CN116176249 A CN 116176249A CN 202211690423 A CN202211690423 A CN 202211690423A CN 116176249 A CN116176249 A CN 116176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planetary
planetary gear
sun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904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玉婷
蔡晓华
李伟
汤天宝
林霄喆
于海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Wuxi Xingq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Wuxi Xingq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Wuxi Xingqu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ngq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904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762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76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62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comprising more than one electric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5/00Axle units; Parts thereof ; Arrangements for lubrication of axles
    • B60B35/12Torque-transmitting axles
    • B60B35/14Torque-transmitting axles composite or split, e.g. half- axles; Couplings between axle parts or s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 B60K1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of mechanical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双电机电驱总成包括:位于同一个驱动桥上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电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一半轴;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电机、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半轴;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不同。该双电机电驱总成运行时噪音小。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技术,尤指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发展趋势。电动车的性能越来越受关注,受限于电机技术发展,当前采用单电机的电驱总成要达到高功率时,体积与重量都会增加很多,这限制了高性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时,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性能的背景下,矢量控制,差速锁等动力配置的需求日益增长,单电机传动系统方案对于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增加大量机械机构,这造成了单个电机总成的体积与重量都无法降低。
因此,采用双电机的电驱总成方案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使用两个电机及相对应的传动系统,达到高性能电动汽车的要求,同时由于每个电机各搭载一套传动系统,使整个动力总成的布局更加灵活,两套系统可分布布局。
然而,现有的双电机电驱总成与单电机电驱总成相比,阶次重叠,噪声更大,导致汽车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下降。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工作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其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电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一半轴;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电机、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半轴;
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不同。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互不位置对称的两个齿轮。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圈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相连,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相连。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
第一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齿圈内且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同轴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内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设置;
第二太阳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内齿圈内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同轴,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上;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和所述第二太阳轮;以及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
第一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齿圈内且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同轴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
第二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一内齿圈和所述第一行星齿轮;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设置;
第二太阳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内齿圈内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同轴,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上;
第三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
第四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上。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轮,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上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
第一内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靠近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且固定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内齿圈;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内齿圈,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机;
第二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齿圈背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同轴设置;
第三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
第四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内齿圈;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轮,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上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
第二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背向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同轴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设置,设置有供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
第四太阳轮,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三太阳轮背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
第三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三太阳轮;
第四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四太阳轮;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均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第三行星齿轮、第四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均设置有多个;
多个第一行星齿轮绕第一太阳轮的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套装在同一个所述第一转轴上;
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绕第二太阳轮的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四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行星齿轮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套装在同一个所述第二转轴上。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半轴依次排布,且同轴设置。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不同,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阶次分离,进而避免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阶次重叠,能明显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同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以为功率较低的电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工作时双电机电驱总成可以输出较大的功率,满足汽车大功率输出的要求。由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可以分开单独控制,可以根据动力需求来改变单侧或两侧的动力输出,来实现汽车差速、差速锁、矢量控制等功能,控制更为精准。例如,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速以及扭矩,就可以实现车轮之间的差速和扭矩的分配,实现汽车直行。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图1显示了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100的结构。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安装在汽车上,为汽车提供行驶的动力。该汽车可以是纯电电动汽车。
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和第二驱动机构2。第一驱动机构1和第二驱动机构2可以是设置在同一个驱动桥上。
第一驱动机构1包括第一电机1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一半轴1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设置在第一半轴13与第一电机11之间。第一电机11的主轴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连接于第一半轴1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可以是减速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能将第一电机11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一半轴13来驱动第一半轴13转动。
第二驱动机构2包括第二电机21、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和第二半轴2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设置在第二半轴23与第二电机21之间。第二电机21的主轴连接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连接于第二半轴2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可以是减速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能将第二电机21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二半轴23来驱动第二半轴23转动。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之间,第一半轴13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背向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一侧,第二半轴23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背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一侧。第一半轴13、第二半轴23、第一电机11的主轴和第二电机21的主轴同轴设置。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不同。
由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结构不同,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阶次分离,进而避免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阶次重叠,能明显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同时,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可以为功率较低的电机,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同时工作时双电机电驱总成100可以输出较大的功率,满足汽车大功率输出的要求。由于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可以分开单独控制,可以根据动力需求来改变单侧或两侧的动力输出,来实现汽车差速、差速锁、矢量控制等功能,控制更为精准。例如,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的转速以及扭矩,就可以实现车轮之间的差速和扭矩的分配,实现汽车直行。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该位置对称的方式为位置镜面对称,即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每个齿轮都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中具有与其位置相对称的齿轮。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分别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中互不位置对称的两个齿轮。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汽车相对两侧受力均衡。而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分别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中互不位置对称的两个齿轮,动力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不同位置齿轮输入,力矩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传递路径不同,从而进一步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构造为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包括第一太阳轮121、第一行星齿轮122、第一内齿圈123、第一行星架124以及太阳轮转轴120。第一内齿圈123与第一电机11的主轴同轴设置。第一内齿圈123包括连接件1232和齿圈本体1231。齿圈本体1231构造为圆环形。连接件1232设置在齿圈本体1231靠近第一电机11的一端。连接件1232连接齿圈本体1231与第一电机11的主轴。太阳轮转轴120设置在齿圈本体1231内,且与第一内齿圈123同轴设置。第一太阳轮121设置在第一内齿圈123内,与第一内齿圈123同轴设置,且固定套设在太阳轮转轴120上。第一太阳轮121不能绕太阳轮转轴120转动。第一太阳轮121和第一内齿圈123之间具有环形间隙。第一行星齿轮122设置在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一内齿圈123之间的环形间隙内。第一行星齿轮122的轴线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的轴线。
第一太阳轮121和第一内齿圈123均与第一行星齿轮122相啮合。第一行星齿轮122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绕第一太阳轮121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一行星架124包括第一支架1241以及第一转轴1242。第一支架1241设置在第一太阳轮121背向第一电机11的一侧。第一转轴1242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的轴线,第一转轴1242的一端连于第一支架1241。第一转轴1242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的数量相同,第一转轴1242与第一行星齿轮12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行星齿轮122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一转轴1242上且能绕第一转轴1242转动。第一半轴13设置在第一支架1241背向第一太阳轮121的一侧,且第一半轴13设置成与第一太阳轮121同轴。第一半轴1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行星架124的第一支架1241。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构造为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包括第二太阳轮221、第二行星齿轮222、第二内齿圈223以及第二行星架224。第二内齿圈223固定设置,不能运动。第二太阳轮221设置在第二内齿圈223内,且与第二内齿圈223同轴设置。第二电机21的主轴与第二太阳轮221同轴,第二太阳轮221套设在第二电机21的主轴上。第二太阳轮221和第二内齿圈223之间具有环形间隙。第二行星齿轮222设置在第二太阳轮221与第二内齿圈223之间的环形间隙内。第二行星齿轮222的轴线平行于第二太阳轮221的轴线。第二太阳轮221和第二内齿圈223均与第二行星齿轮222相啮合。第二行星齿轮222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二行星齿轮222绕第二太阳轮221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二行星架224包括第二支架2241以及第二转轴2242。第二支架2241设置在第二太阳轮221背向第二电机21的一侧。第二转轴2242平行于第二太阳轮221的轴线,第二转轴2242的一端连于第二支架2241。第二转轴2242的数量与第二行星齿轮222的数量相同,第二转轴2242与第二行星齿轮222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行星齿轮222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转轴2242上且能绕第二转轴2242转动。第二半轴23设置在第二支架2241背向第二太阳轮221的一侧,且第二半轴23设置成与第二太阳轮221同轴。第二半轴23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行星架224的第二支架224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均为单排行星齿轮机构,作为减速器结构紧凑,可靠性高。
第一太阳轮121与第二太阳轮221对称布置,第一行星齿轮122与第二行星齿轮222对称布置,第一内齿圈123与第二内齿圈223对称布置,第一行星架124和第二行星架224对称布置。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中的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汽车相对两侧受力均衡。而第一电机11和第二电机21分别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第一内齿圈123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第二太阳轮,动力分别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的第一内齿圈123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的第二太阳轮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从而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图2显示了实施例二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100a的结构。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a安装在汽车上,为汽车提供行驶的动力。该汽车可以是纯电电动汽车。
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a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a和第二驱动机构2a。第一驱动机构1a和第二驱动机构2a可以是设置在同一个驱动桥上。第一驱动机构1a包括第一电机11a、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一半轴13a。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设置在第一半轴13a与第一电机11a之间。第一电机11a的主轴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连接于第一半轴13a。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可以是减速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能将第一电机11a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一半轴13a来驱动第一半轴13a转动。
第二驱动机构2a包括第二电机21a、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和第二半轴23a。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设置在第二半轴23a与第二电机21a之间。第二电机21a的主轴连接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连接于第二半轴23a。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可以是减速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能将第二电机21a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二半轴23a来驱动第二半轴23a转动。第一电机11a和第二电机21a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之间,第一半轴13a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背向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的一侧,第二半轴23a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背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的一侧。第一半轴13a、第二半轴23a、第一电机11a的主轴和第二电机21a的主轴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构造为纵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包括第一太阳轮121a、第一行星齿轮122a、第二行星齿轮125a、第一内齿圈123a、第一行星架124a和太阳轮转轴120a。第一内齿圈123a与第一电机11a的主轴同轴设置。第一内齿圈123a包括连接件1232a以及齿圈本体1231a。连接件1232a设置在齿圈本体1231a靠近第一电机11a的一端。连接件1232a连接齿圈本体1231a与第一电机11a的主轴。太阳轮转轴120a设置在第一内齿圈123a内,且与第一内齿圈123a同轴设置。第一太阳轮121a设置在第一内齿圈123a内,与第一内齿圈123a同轴设置,且固定套设在太阳轮转轴120a上。第一太阳轮121不能绕太阳轮转轴120a转动。第一太阳轮121a和第一内齿圈123a之间具有环形间隙。第一行星齿轮122a和第二行星齿轮125a均设置在第一太阳轮121a与第一内齿圈123a之间的环形间隙内。第一行星齿轮122a和第二行星齿轮125a的轴线均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a的轴线。第一行星齿轮122a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a绕第一太阳轮121a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a啮合于第一太阳轮121a。第二行星齿轮125a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a的数量相同。第一行星齿轮122a与第二行星齿轮125a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行星齿轮125a啮合于与其相对应的第一行星齿轮122a,且啮合于第一内齿圈123a。
第一行星架124a包括第一支架1241a、第一转轴1242a和第二转轴1243a。第一支架1241a设置在第一太阳轮121a背向第一电机11a的一侧。第一转轴1242a和第二转轴1243a均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a的轴线,第一转轴1242a和第二转轴1243a的一端均连于第一支架1241a。第一转轴1242a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a的数量相同,第一转轴1242a与第一行星齿轮122a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行星齿轮122a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一转轴1242a上且能绕第一转轴1242a转动。第二转轴1243a的数量与第二行星齿轮125a的数量相同,第二转轴1243a与第二行星齿轮125a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行星齿轮125a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转轴1243a上且能绕第二转轴1243a转动。第一半轴13a设置在第一支架1241a背向第一太阳轮121a的一侧,且第一半轴13a设置成与第一太阳轮121a同轴。第一半轴13a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行星架124a的第一支架1241a。
第一电机11a的主轴输出的扭矩依次经过第一太阳轮121a、第一行星齿轮122a、第二行星齿轮125a、第一内齿圈123a和第一行星架124a而被输送到第一半轴13a来驱动第一半轴13a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构造为纵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包括第二太阳轮221a、第三行星齿轮222a、第四行星齿轮225a、第二内齿圈223a以及第二行星架224a。第二内齿圈223a固定设置,不能运动。第二太阳轮221a设置在第二内齿圈223a内,且与第二内齿圈223a同轴设置。第二电机21a的主轴与第二太阳轮221a同轴,第二太阳轮221a套设在第二电机21a的主轴上。第二太阳轮221a和第二内齿圈223a之间具有环形间隙。第三行星齿轮222a和第四行星齿轮225a均设置在第二太阳轮221a与第二内齿圈223a之间的环形间隙内。第三行星齿轮222a和第四行星齿轮225a的轴线均平行于第二太阳轮221a的轴线。第三行星齿轮222a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三行星齿轮222a绕第二太阳轮221a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三行星齿轮222a啮合于第二太阳轮221a。第四行星齿轮225a的数量与第三行星齿轮222a的数量相同。第三行星齿轮222a与第四行星齿轮225a一一对应设置。第三行星齿轮222a啮合于与其相对应的第四行星齿轮225a,且啮合于第二内齿圈223a。
第二行星架224a包括第二支架2241a、第三转轴2242a和第四转轴2243a。第二支架2241a设置在第二太阳轮221a背向第二电机21a的一侧。第三转轴2242a和第四转轴2243a均平行于第二太阳轮221a的轴线,第三转轴2242a和第四转轴2243a的一端均连于第一支架1241a。第三转轴2242a的数量与第三行星齿轮222a的数量相同,第三转轴2242a与第三行星齿轮222a一一对应设置,第三行星齿轮222a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三转轴2242a上且能绕第三转轴2242a转动。第四转轴2243a的数量与第四行星齿轮225a的数量相同,第四转轴2243a与第四行星齿轮225a一一对应设置,第四行星齿轮225a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四转轴2243a上且能绕第四转轴2243a转动。第二半轴23a设置在第二支架2241a背向第二太阳轮221a的一侧,且第二半轴23a设置成与第二太阳轮221a同轴。第二半轴23a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行星架224a的第二支架2241a。
第二电机21a的主轴输出的扭矩依次经过第二太阳轮221a、第三行星齿轮222a、第四行星齿轮225a、第二内齿圈223a和第二行星架224a而被输送到第二半轴23a来驱动第二半轴23a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均为纵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相较于单排行星齿轮机构,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的传动比更大。
第一太阳轮121a与第二太阳轮221a对称布置,第一行星齿轮122a与第三行星齿轮222a对称布置,第二行星齿轮125a与第四行星齿轮225a对称布置、第一内齿圈123a与第二内齿圈223a对称布置以及第一行星架124a和第二行星架224a对称布置。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中的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汽车相对两侧受力均衡。而第一电机11a和第二电机21a分别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的第一内齿圈123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的第二太阳轮221a,动力分别从第一内齿圈123a和第二太阳轮221a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实现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的阶次分离,进而避免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阶次重叠,能明显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a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a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同时,第一电机11a和第二电机21a可以为功率较低的电机,第一电机11a和第二电机21a同时工作时双电机电驱总成100a可以输出较大的功率,满足汽车大功率输出的要求。由于第一电机11a和第二电机21a可以分开单独控制,可以根据动力需求来改变单侧或两侧的动力输出,来实现汽车差速、差速锁、矢量控制等功能,控制更为精准。例如,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机11a和第二电机21a的转速以及扭矩,就可以实现车轮之间的差速和扭矩的分配,实现汽车直行。
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半轴1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第一电机11、第二电机21、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和第二半轴23依次排布,且同轴设置。
这样布置后,双电机电驱总成能沿着驱动桥延伸,且径向尺寸较小,结构紧凑,占用的空间小。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图3显示了实施例三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100b的结构。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b安装在汽车上,为汽车提供行驶的动力。该汽车可以是纯电电动汽车。
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b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b和第二驱动机构2b。第一驱动机构1b和第二驱动机构2b可以是设置在同一个驱动桥上。第一驱动机构1b包括第一电机11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一半轴13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设置在第一半轴13b与第一电机11b之间。第一电机11b的主轴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连接于第一半轴13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可以是减速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能将第一电机11b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一半轴13b来驱动第一半轴13b转动。
第二驱动机构2b包括第二电机21b、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和第二半轴23b。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设置在第二半轴23b与第二电机21b之间。第二电机21b的主轴连接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连接于第二半轴23b。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可以是减速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能将第二电机21b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二半轴23b来驱动第二半轴23b转动。第一电机11b和第二电机21b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之间,第一半轴13b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背向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的一侧,第二半轴23b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背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的一侧。第一半轴13b、第二半轴23b、第一电机11b的主轴和第二电机21b的主轴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构造为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包括第一太阳轮121b、第一行星齿轮122b、第二行星齿轮125b、第一内齿圈123b以及第一行星架124b。第一内齿圈123b固定设置,不能运动。第一太阳轮121b设置在第一内齿圈123b背向第一电机11b的一侧,与第一内齿圈123b同轴设置,且第一太阳轮121b的外径小于第一内齿圈123b的内径。第一电机11b的主轴与第一太阳轮121b同轴,第一太阳轮121b套设在第一电机11b的主轴上。
第一行星齿轮122b和第二行星齿轮125b的轴线均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b的轴线。第一行星齿轮122b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b绕第一太阳轮121b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b啮合于第一太阳轮121b。第二行星齿轮125b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b的数量相同。第二行星齿轮125b设置在第一内齿圈123b内。第一行星齿轮122b与第二行星齿轮125b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行星齿轮125b与其相对应的第一行星齿轮122b同轴设置,且啮合于第一内齿圈123b。第一行星齿轮122b的外径大于第二行星齿轮125b的外径。
第一行星架124b包括第一支架1241b和第一转轴1242b。第一支架1241b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122b背向第二行星齿轮125b的一侧。第一转轴1242b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b的轴线,第一转轴1242b的一端连于第一支架1241b。第一转轴1242b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b的数量相同,第一转轴1242b与第一行星齿轮122b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转轴1242b与第二行星齿轮125b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行星齿轮122b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一转轴1242b上且能绕第一转轴1242b转动,第二行星齿轮125b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一转轴1242b上且能绕第一转轴1242b转动。第一半轴13b设置在第一支架1241b背向第一太阳轮121b的一侧,且第一半轴13b设置成与第一太阳轮121b同轴。第一半轴13b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行星架124b的第一支架1241b。
第一电机11b的主轴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而被输送到第一半轴13b来驱动第一半轴13b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构造为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包括第二太阳轮221b、第三行星齿轮222b、第四行星齿轮225b、第二内齿圈223b、第二行星架224b和太阳轮转轴220b。第二内齿圈223b与第二电机21b的主轴同轴设置。第二内齿圈223b包括连接件2232b以及齿圈本体2231b。连接件2232b设置在齿圈本体2231b的一端。连接件2232b分别连接于齿圈本体2231b和第二电机21b的主轴。连接件2232b可以是设置在齿圈本体2231b的一端。太阳轮转轴220b设置在第二内齿圈223b背向第二电机21b的一侧且与第二内齿圈223b同轴设置,太阳轮转轴220b固定设置。第二太阳轮221b固定套设在太阳轮转轴220b上,第二太阳轮221b不能绕太阳轮转轴220b转动。这样,第二太阳轮221b设置在第二内齿圈223b背向第二电机21b的一侧,与第二内齿圈223b同轴设置,且第二太阳轮221b的外径小于第二内齿圈223b的内径。
第三行星齿轮222b和第四行星齿轮225b的轴线均平行于第二太阳轮221b的轴线。第三行星齿轮222b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三行星齿轮222b绕第二太阳轮221b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三行星齿轮222b均啮合于第二太阳轮221b。第四行星齿轮225b设置在第二内齿圈223b内侧。第四行星齿轮225b的数量与第三行星齿轮222b的数量相同。第三行星齿轮222b与第四行星齿轮225b一一对应设置。第四行星齿轮225b均设置在第二内齿圈223b内。第四行星齿轮225b与其相对应的第三行星齿轮222b同轴设置,且啮合于第二内齿圈223b。第三行星齿轮222b的外径大于第四行星齿轮225b的外径。
第二行星架224b包括第二支架2241b和第二转轴2242b。第二支架2241b设置在第三行星齿轮222b背向第四行星齿轮225b的一侧。第二转轴2242b平行于第二太阳轮221b的轴线,第二转轴2242b的一端连于第二支架2241b。第二转轴2242b的数量与第三行星齿轮222b的数量相同,第二转轴2242b与第三行星齿轮222b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转轴2242b与第四行星齿轮225b一一对应设置,第三行星齿轮222b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转轴2242b上且能绕第二转轴2242b转动,第四行星齿轮225b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转轴2242b上且能绕第二转轴2242b转动。第二半轴23b设置在第二支架2241b背向第二太阳轮221b的一侧,且第二半轴23b设置成与第二太阳轮221b同轴。第二半轴23b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行星架224b的第二支架2241b。
第二电机21b的主轴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而被输送到第二半轴23b来驱动第二半轴23b转动。
由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均为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的传动比均比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比更大。同时,相较于纵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的径向尺寸更小。
第一太阳轮121b与第二太阳轮221b对称布置,第一行星齿轮122b与第三行星齿轮222b对称布置,第二行星齿轮125b与第四行星齿轮225b对称布置,第一内齿圈123b与第二内齿圈223b对称布置以及第一行星架124b与第二行星架224b对称布置。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中的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汽车相对两侧受力均衡。而第一电机11b和第二电机21b分别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的第一太阳轮121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的第二内齿圈223b,动力分别从第一太阳轮121b和第二内齿圈223b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实现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的阶次分离,进而避免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阶次重叠,能明显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b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b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同时,第一电机11b和第二电机21b可以为功率较低的电机,第一电机11b和第二电机21b同时工作时双电机电驱总成100b可以输出较大的功率,满足汽车大功率输出的要求。由于第一电机11b和第二电机21b可以分开单独控制,可以根据动力需求来改变单侧或两侧的动力输出,来实现汽车差速、差速锁、矢量控制等功能,控制更为精准。例如,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机11b和第二电机21b的转速以及扭矩,就可以实现车轮之间的差速和扭矩的分配,实现汽车直行。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图4显示了实施例四中的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100c的结构。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c安装在汽车上,为汽车提供行驶的动力。该汽车可以是纯电电动汽车。
该双电机电驱总成100c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c和第二驱动机构2c。第一驱动机构1c和第二驱动机构2c可以是设置在同一个驱动桥上。第一驱动机构1c包括第一电机11c、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一半轴13c。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设置在第一半轴13c与第一电机11c之间。第一电机11c的主轴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连接于第一半轴13c。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可以是减速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能将第一电机11c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一半轴13c来驱动第一半轴13c转动。
第二驱动机构2c包括第二电机21c、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和第二半轴23c。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设置在第二半轴23c与第二电机21c之间。第二电机21c的主轴连接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连接于第二半轴23c。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可以是减速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能将第二电机21c所输出的转矩减速增矩之后输送到第二半轴23c来驱动第二半轴23c转动。第一电机11c和第二电机21c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之间,第一半轴13c设置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背向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的一侧,第二半轴23c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背向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的一侧。第一半轴13c、第二半轴23c、第一电机11c的主轴和第二电机21c的主轴同轴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构造为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包括第一太阳轮121c、第二太阳轮123c、第一行星齿轮122c、第二行星齿轮125c、第一行星架124c以及太阳轮转轴120c。第一太阳轮121c套设在第一电机11c的主轴上。第二太阳轮123c设置在第一太阳轮121c背向第一电机11c的一侧。第二太阳轮123c与第一太阳轮121c同轴设置。太阳轮转轴120c设置在第一太阳轮121c背向第一电机11c的一侧,太阳轮转轴120c与第一太阳轮121c同轴设置。第二太阳轮123c固定套设在太阳轮转轴120c上。第二太阳轮123c不能绕太阳轮转轴120c转动。第二太阳轮123c的外径可以是大于第一太阳轮121c的外径。
第一行星齿轮122c和第二行星齿轮125c的轴线均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c的轴线。第一行星齿轮122c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c绕第一太阳轮121c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22c啮合于第一太阳轮121c。第二行星齿轮125c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c的数量相同。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25c绕第二太阳轮123c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一行星齿轮122c与第二行星齿轮125c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行星齿轮125c与其相对应的第一行星齿轮122c同轴设置,且啮合于第二太阳轮123c。第一行星齿轮122c的外径大于第二行星齿轮125c的外径。
第一行星架124c包括第一支架1241c和第一转轴1242c。第一支架1241c设置在第二行星齿轮125c背向第一行星齿轮122c的一侧。第一转轴1242c平行于第一太阳轮121c的轴线,第一转轴1242c的一端连于第一支架1241c。第一转轴1242c的数量与第一行星齿轮122c的数量相同,第一转轴1242c与第一行星齿轮122c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转轴1242c与第二行星齿轮125c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行星齿轮122c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一转轴1242c上且能绕第一转轴1242c转动,第二行星齿轮125c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一转轴1242c上且能绕第一转轴1242c转动。第一半轴13c设置在第一支架1241c背向第二太阳轮123c的一侧,且第一半轴13c设置成与第二太阳轮123c同轴。第一半轴13c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行星架124c的第一支架1241c。
第一电机11c的主轴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而被输送到第一半轴13c来驱动第一半轴13c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构造为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包括第三太阳轮221c、第四太阳轮223c、第三行星齿轮222c、第四行星齿轮225c以及第二行星架224c。第三太阳轮221c固定设置。第三太阳轮221c设置有通孔2210c,沿第三太阳轮221c的轴向贯穿三太阳轮221c,通孔2210c设置在第三太阳轮221c中部。第二电机21c的主轴与第三太阳轮221c同轴设置,且穿设于第三太阳轮221c的通孔2210c。第三太阳轮221c与第二电机21c的主轴间隙配合。第四太阳轮223c设置在第三太阳轮221c背向第二电机21c的一侧。第四太阳轮223c与第三太阳轮221c同轴设置。第四太阳轮223c套设在第二电机21c的主轴上,且与第二电机21c的主轴固定连接。第四太阳轮223c的外径可以是大于第三太阳轮221c的外径。
第三行星齿轮222c和第四行星齿轮225c的轴线均平行于第三太阳轮221c的轴线。第三行星齿轮222c可以设置多个,例如三个,多个第三行星齿轮222c绕第三太阳轮221c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三行星齿轮222c均啮合于第三太阳轮221c。第四行星齿轮225c的数量与第三行星齿轮222c的数量相同。多个第四行星齿轮225c绕第四太阳轮223c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三行星齿轮222c与第四行星齿轮225c一一对应设置。第四行星齿轮225c与其相对应的第三行星齿轮222c同轴设置,且啮合于第四太阳轮223c。第三行星齿轮222c的外径大于第四行星齿轮225c的外径。
第二行星架224c包括第二支架2241c和第二转轴2242c。第二支架2241c设置在第四行星齿轮225c背向第三行星齿轮222c的一侧。第二转轴2242c平行于第三太阳轮221c的轴线,第二转轴2242c的一端连于第二支架2241c。第二转轴2242c的数量与第三行星齿轮222c的数量相同,第二转轴2242c与第三行星齿轮222c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转轴2242c与第四行星齿轮225c一一对应设置,第三行星齿轮222c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转轴2242c上且能绕第二转轴2242c转动,第四行星齿轮225c套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转轴2242c上且能绕第二转轴2242c转动。第二半轴23c设置在第二支架2241c背向第二太阳轮123c的一侧,且第二半轴23c设置成与第三太阳轮221c同轴。第二半轴23c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行星架224c的第二支架2241c。
第二电机21c的主轴输出的扭矩通过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而被输送到第二半轴23c来驱动第二半轴23c转动。
由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均为横向双排行星齿轮机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的传动比均比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的传动比更大。而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没有内齿圈,而是采用第二太阳轮123c和第四太阳轮223c代替内齿圈,结构更加紧凑,且制造成本更低。
第一太阳轮121c与第三太阳轮221c对称布置,第二太阳轮123c与第四太阳轮223c对称布置,第一行星齿轮122c与第三行星齿轮222c对称布置,第二行星齿轮125c与第四行星齿轮225c对称布置,第一行星架124c与第二行星架224c对称布置。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中的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汽车相对两侧受力均衡。而第一电机11c和第二电机21c分别连接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的第一太阳轮121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的第四太阳轮223c,动力分别从第一太阳轮121c和第四太阳轮223c输入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实现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的阶次分离,进而避免了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阶次重叠,能明显减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2c和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2c同时工作时的阶次噪音,提升汽车的NVH性能,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同时,第一电机11c和第二电机21c可以为功率较低的电机,第一电机11c和第二电机21c同时工作时双电机电驱总成100c可以输出较大的功率,满足汽车大功率输出的要求。由于第一电机11c和第二电机21c可以分开单独控制,可以根据动力需求来改变单侧或两侧的动力输出,来实现汽车差速、差速锁、矢量控制等功能,控制更为精准。例如,通过分别控制第一电机11c和第二电机21c的转速以及扭矩,就可以实现车轮之间的差速和扭矩的分配,实现汽车直行。
本申请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包含的范围内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和实现方案。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许多可能的特征组合,并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讨论,但是所公开的特征的许多其它组合方式也是可能的。除非特意加以限制的情况以外,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可以与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结合使用,或可以替代任何其它实施例中的任何其他特征或元件。
本申请包括并设想了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特征和元件的组合。本申请已经公开的实施例、特征和元件也可以与任何常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发明方案。任何实施例的任何特征或元件也可以与来自其它发明方案的特征或元件组合,以形成另一个由权利要求限定的独特的发明方案。因此,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示出和/或讨论的任何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适当的组合来实现。因此,除了根据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替换所做的限制以外,实施例不受其它限制。此外,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此外,在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实施例时,说明书可能已经将方法和/或过程呈现为特定的步骤序列。然而,在该方法或过程不依赖于本文所述步骤的特定顺序的程度上,该方法或过程不应限于所述的特定顺序的步骤。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其它的步骤顺序也是可能的。因此,说明书中阐述的步骤的特定顺序不应被解释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此外,针对该方法和/或过程的权利要求不应限于按照所写顺序执行它们的步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理解,这些顺序可以变化,并且仍然保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同一个驱动桥上的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电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一半轴;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电机、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二半轴;
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的齿轮按位置对称的方式布置;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中互不位置对称的两个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圈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相连,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太阳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
第一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齿圈内且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同轴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内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设置;
第二太阳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内齿圈内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同轴,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上;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和所述第二太阳轮;以及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
第一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内齿圈内且与所述第一内齿圈同轴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
第二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一内齿圈和所述第一行星齿轮;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内齿圈,且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设置;
第二太阳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内齿圈内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同轴,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上;
第三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
第四行星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内齿圈之间,啮合于所述第二内齿圈和所述第三行星齿轮;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四转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轮,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上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
第一内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靠近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且固定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内齿圈;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内齿圈,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机;
第二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内齿圈背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内齿圈同轴设置;
第三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
第四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内齿圈;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轮,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上且与所述第一半轴同轴设置;
第二太阳轮,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背向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同轴设置;
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一太阳轮;
第二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二太阳轮;
第一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一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包括:
第三太阳轮,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设置,且固定设置,设置有供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
第四太阳轮,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的主轴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三太阳轮背向所述第二电机的一侧;
第三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三太阳轮;
第四行星齿轮,啮合于所述第四太阳轮;
第二行星架,包括与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架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和所述第四行星齿轮均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第三行星齿轮、第四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均设置有多个;
多个第一行星齿轮绕第一太阳轮的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套装在同一个所述第一转轴上;
多个第三行星齿轮绕第二太阳轮的周向均匀分布;
所述第四行星齿轮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四行星齿轮与其相对应的所述第三行星齿轮套装在同一个所述第二转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半轴依次排布,且同轴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电机电驱总成。
CN202211690423.1A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Pending CN1161762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90423.1A CN116176249A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90423.1A CN116176249A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6249A true CN116176249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35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90423.1A Pending CN116176249A (zh) 2022-12-27 2022-12-27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7624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4146B2 (en) Transmission and vehicle with transmission
CN111572283A (zh) 电动车辆的驱动车桥
US9387757B2 (en) Hybrid drive configura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US8308600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output shafts and at least two multi-shaft planetary gear sets
CN103373221A (zh) 用于汽车的驱动设备
JP6526147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US20220355663A1 (en) Transmission Having A Torque Vectoring Superposition Unit
CN115042560B (zh) 一种汽车及其电驱传动机构
JP2019078366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CN115972896A (zh) 高效多挡电驱桥传动系统
JP2019078367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CN115071337A (zh) 一种汽车及其电驱传动机构
JP2019086008A (ja) 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れを含む車両
CN116176249A (zh) 一种汽车及其双电机电驱总成
CN113853318A (zh) 电动车辆的驱动桥
CN217401607U (zh) 一种双电机直驱系统和车辆
WO2023173318A1 (zh) 电桥驱动系统及车辆
US20210252959A1 (en) Electric solid axle
CN115284849A (zh) 两挡电驱动桥系统
CN114791034A (zh) 一种传动系统、电驱总成和车辆
CN210062650U (zh) 双电机差速复合行星排动力总成
CN109236957B (zh) 一种自动变速装置
CN219214726U (zh) 双电机电驱总成及车辆
CN116021976A (zh) 一种汽车及其单桥双电机电驱总成
CN110901358A (zh) 电桥驱动系统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