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3823A -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73823A
CN116173823A CN202310272004.4A CN202310272004A CN116173823A CN 116173823 A CN116173823 A CN 116173823A CN 202310272004 A CN202310272004 A CN 202310272004A CN 116173823 A CN116173823 A CN 116173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eeding
barrel
feeding pip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720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随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Ruos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Ruos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Ruos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Ruos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720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738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73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7382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71Feed mechanisms
    • B01F35/717Feed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feeding the components to the mixer
    • B01F35/7181Feed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feeding the components to the mixer using fans or turb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40Mixers using gas or liquid agitation, e.g. with air supply tubes
    • B01F33/403Mixers using gas or liquid agitation, e.g. with air supply tubes for mixing liqu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60Safety arrangements
    • B01F35/602Safety arrangements with a safety or relief val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30Mixing paints or paint ingredients, e.g. pigments, dyes, colours, lacquers or enam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进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其包括进料系、气流输出系以及空置空间,进料系包括进料管和连接在进料管上的投料管,进料管内设置有导料腔道,导料腔道在进料管的一侧具有开口,导料腔道通过开口将导料腔道接入桶腔,并以开口为起点向桶腔内延伸有沉水通道,沉水通道底部具有沉水沿。本发明中泄压口与空置空间连通,空置空间在桶腔中装载混合液体后形成,空置空间借助混合液体的液封作用与沉水通道隔离,空置空间通过混合液体让粉状剂与气流分离,从而实现了限制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进而解决了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后导致试剂浪费以及材料的配比发生变化等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背景技术
水性涂料指以水为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涂料,水性涂料不要用溶解剂的,一般分为水溶性涂料、水稀释性涂料和水分散性涂料,在行业中应用广泛,比如说内外墙涂料、金属漆和汽车漆均都会用到水性涂料。
其中包含颜料等粉状试剂,如果集中将粉状试剂倒入水溶剂中很容易结块,整个涂料的色泽都会受到影响,以及涂料的其他物理性能都会受到影响,在现有技术中有将液态试剂和粉状试剂分开输送,并通过气流将粉状试剂吹散,然后与液态试剂混合形成浆料,最后对浆料进行搅拌。
相关技术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2280479B中公开的一种环保水性涂料生产进料系统及其生产工艺和配方就有体现,具体在一种环保水性涂料生产进料系统中,其包括进料结构和分散搅拌结构;分散搅拌结构顶部通过支柱支托于进料结构,且进料结构通过下料管连通于分散搅拌结构;进料结构包括气道输送结构和循环结构;气道输送结构吹散粉剂于循环结构上,且循环结构吸吐粉剂混合于浆料中,从而通过分步进料混合达到更好的分散的效果。
虽然气流的作用能够将粉状试剂吹散,但是吹散后的粉状试剂并不好控制,如果直接设置泄压阀,那么粉状试剂也会通过泄压阀流出,这样不仅造成试剂的浪费,还会导致材料的配比发生变化;不设置泄压阀,那粉状试剂会倒灌至气流输出设备内,依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而且还不便于后期清理,久而久之对气流输出设备也会造成损伤,因此设置泄压阀是更为优选的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以解决如何限制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安装桶体上,所述桶体内具有桶腔,所述桶腔用于装载混合液体,所述桶体上设置有与桶腔连通的泄压口,所述进料装置至少包括进料系,所述进料系包括进料管和连接在进料管上的投料管,所述进料管内设置有导料腔道,所述导料腔道在进料管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导料腔道通过开口将导料腔道接入桶腔,并以开口为起点向桶腔内延伸有沉水通道,沉水通道底部具有沉水沿,所述沉水沿落于桶腔内混合液体液面的下方;
以及,
气流输出系,所述气流输出系设置在进料管上,用于向进料管的开口侧输出气流;
所述进料装置还包括空置空间,所述空置空间在桶腔中装载混合液体后形成,所述空置空间在混合液体液面的上方,并借助混合液体的液封作用与沉水通道隔离,所述空置空间通过混合液体让粉状剂与气流分离,所述泄压口与空置空间连通,以将分离出的气流排出桶腔。
优选的,所述桶体上开设连接口与进料管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管以竖直的方式设置在桶体的顶部,所述进料管穿过连接口使其开口伸入桶腔内,所述进料管内部的导料腔道构成沉水通道。
优选的,所述进料管底部设置扩容管,通过所述扩容管对沉水通道进一步延伸,其中:
所述扩容管内部半径大于导料腔道的内部半径,且所述扩容管的外径小于桶体的内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管连接在桶体的侧壁上,所述进料管的开口与连接口对接。
优选的,所述进料管向上倾斜设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桶腔内设置腔内管,所述腔内管内部空间、腔内管上方的桶腔以及导料腔道共同构成沉水通道。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桶体由上桶部和下桶部组成,所述下桶部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上桶部的外径,所述上桶部的底沿向下桶部内延伸,通过所述上桶部内部腔室与导料腔道连通构成沉水通道。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桶部内设置有贴合其内壁的内板,所述内板在上桶部内进行上下滑动,下滑中的所述内板具有通过上桶部进入下桶部的能力。
本发明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了一种用于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的进料方法,其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一、向桶体内倒入混合液体,并使混合液体的液面超过沉水沿;
步骤二、在气流输出系输出气流的作用下,投料管中投入的粉状剂快速流入进料管的导料腔道;
步骤三、导料腔道内的粉状剂在气流的作用下散开,并通过沉水通道分散落入混合液体中;
步骤三、在混合液体上方具有与沉水通道分隔的空置空间,通入混合液体中的气流通过液面产生的气泡排入空置空间,再通过与空置空间连通的泄压口排出桶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中,进入导料腔道散开后粉状剂在气流推动下沿沉水通道之间落入水内,再借助气流使液状剂涌动,从而让粉状剂与液状剂高速混合得到浆料,此时通入浆料的气流又起到搅拌混合的作用,而且通过产生气泡的方式流出浆料,然后进入桶腔浆料以上且不与沉水通道连通的空置空间,泄压口与空置空间连通,这时候再通过泄压口将气流排出,达到泄压的目的,因为这时候气流中携带的粉状剂已经与液状剂混合,所以排出的气流不会携带粉状剂,进而实现了限制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解决了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后导致试剂浪费以及材料的配比发生变化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进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进料系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置进料系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进料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上置进料系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下置进料系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上桶部和下桶部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8为本发明的上桶部和下桶部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9为本发明的内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带有导流块的内板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100、桶体;100a、上桶部;100b、下桶部;100A、桶腔;110、液状剂进口;120、浆料出口;130、泄压口;
200、进料系;210、进料管;211、扩容管;212、内部管;213、腔内管;210A、通槽;220、投料管;221、粉状剂进料斗;230、电机;231、风扇;A、沉水沿;
300、内板;300A、通孔;310、推动体;320、胶套;330、导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水性涂料指以水为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涂料,水性涂料不要用溶解剂的,一般分为水溶性涂料、水稀释性涂料和水分散性涂料,在行业中应用广泛,比如说内外墙涂料、金属漆和汽车漆均都会用到水性涂料。
其中包含颜料等粉状试剂,如果集中将粉状试剂倒入水溶剂中很容易结块,整个涂料的色泽都会受到影响,以及涂料的其他物理性能都会受到影响,在现有技术中有将液态试剂和粉状试剂分开输送,并通过气流将粉状试剂吹散,然后与液态试剂混合形成浆料,最后对浆料进行搅拌。
虽然气流的作用能够将粉状试剂吹散,但是吹散后的粉状试剂并不好控制,如果直接设置泄压阀,那么粉状试剂也会通过泄压阀流出,这样不仅造成试剂的浪费,还会导致材料的配比发生变化;不设置泄压阀,那粉状试剂会倒灌至气流输出设备内,依然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而且还不便于后期清理,久而久之对气流输出设备也会造成损伤,因此设置泄压阀是更为优选的方式。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以解决如何限制粉状试剂(以下简称粉状剂)通过泄压阀流出的问题,如图1所示,需要将进料装置安装在装有液态试剂(以下简称液状剂)的桶体100上,因此桶体100是具有桶腔100A的中空结构,并且在桶体100上设置有与桶腔100A连通的泄压口130,构成泄压口130的是泄压阀或者其他能够泄压的管道,参阅图2所示,进料装置包括进料系200,进料系200由进料管210和投料管220组成,进料管210内部设有一侧具有开口的导料腔道,通过开口将导料腔道接入桶腔100A,具体在桶体100上设置连接口,进料管210通过连接口固定在桶体100上,使进料管210的开口与桶腔100A连通,连通后,以开口为起点向桶腔100A内延伸有沉水通道,沉水通道底部具有沉水沿A,要求沉水沿A落于桶腔100A内液态试剂液面的下方,另外,投料管220连接在进料管210上,粉状剂在投料管220的引导下进入导料腔道。
进料装置还包括气流输出系,气流输出系设置在进料管210上,用于向进料管210的开口侧输出气流,并且需要输出的气流经过投料管220与进料管210的连接处,以带动投料管220内引导的粉状剂快速进入导料腔道,进入导料腔道散开后粉状剂在气流推动下沿沉水通道之间落入水内,再借助气流使液状剂涌动,从而让粉状剂与液状剂高速混合得到浆料,此时通入浆料的气流又起到搅拌混合的作用,而且通过产生气泡的方式流出浆料,然后进入桶腔100A浆料以上且不与沉水通道连通的空置空间,泄压口130与空置空间连通,这时候再通过泄压口130将气流排出,达到泄压的目的,因为这时候气流中携带的粉状剂已经与液状剂混合,所以排出的气流不会携带粉状剂,进而实现了限制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解决了粉状试剂通过泄压阀流出后导致试剂浪费以及材料的配比发生变化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空置空间借助桶腔100A内的液状剂与沉水通道隔离,在液状剂或者浆料(考虑到桶腔100A内的液体不仅有液状剂,还有与粉状剂混合的浆料,所以桶腔100A内存储的是混合液体,具体包括参与混合的液体以及混合得到的液体产物)排出后,空置空间与沉水通道还是保持连通的。
也就是说,空置空间在桶腔100A中装载混合液体后形成,空置空间在混合液体液面的上方,并借助混合液体的液封作用与沉水通道隔离。
第一实施例,首先通过图1对桶体100使用具备的结构进行说明,桶体100上设置有液状剂进口110和浆料出口120,液状剂进口110设置在上,浆料出口120设置在下,因为需要沉水沿A沉入桶腔100A内的混合液体中,所以需要保证沉水沿A所在高度低于液状剂进口110设置的高度,通常液状剂进口110位置是固定的,而沉水沿A与液状剂进口110的高度差根据实际需求确定,使用时,液状剂通过液状剂进口110注入,最后混合得到的浆料再通过浆料出口120排出,液状剂进口110和浆料出口120都是由带阀门的管道形成。
图3示出本实施例中进料系200在桶体100上设置的位置,具体采用上置的方式设置进料系200,即将进料管210以竖直的方式设置在桶体100的顶部,这时候需要在桶体100顶部开设连接口,进料管210穿过连接口使其开口伸入桶腔100A内,本实施例中进料管210内部的导料腔道构成沉水通道,通过进料管210向下延伸,沉水沿A就是进料管210的下沿,在液状剂通过液状剂进口110注入后,淹没进料管210的下沿,使进料管210的下沿落至液面以下,此时的空置空间就是桶腔100A内液状剂液面以上的部分(不包含进料管210内部的导料腔道),泄压口130就设置在桶体100的顶部与桶腔100A连通即可。
另外,投料管220与进料管210的侧壁连接,其顶部的加料口朝上,加料方式可以是手动加入,也可以借助输料设备加入,常见的输料设备有螺旋上料机、输送带等等,投料管220与进料管210连接的位置在气流输出系输出气流的路径上,气流输出系的具体结构通过图2示出,气流输出系包括风扇231和电机230,电机230安装在进料管210相对于开口的一端,电机230的输出轴穿入进料管210的导料腔道内,风扇231就固定在输出轴上,同时在风扇231周围的外壁(进料管210的外壁)上开设多个通槽210A,电机230运行后,输出轴就会带动风扇231转动,以向着进料管210的开口输出气流,而本实施例中投料管220与进料管210的连接处就在风扇231的下方,在气流经过时,会利用流速差形成的负压带动投料管220内的粉状剂快速进入导料腔道,导料腔道内的粉状剂被气流吹散开来,再沿着导料腔道构成的沉水通道落入液状剂中,在气流推动下散开的粉状剂与液状剂混合,而且会带动混合后的浆料进行涌动,以提高二者之间的混合质量;同时,浆料上方产生气泡,进入浆料内的气流通过气泡排至空置空间,再通过泄压口130流出。
事实上,气流输出系还可以采用气泵输出气流,相关技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因此不进行赘述。
优选的,参阅图4所示,在进料管210底部设置扩容管211,扩容管211对沉水通道进一步延伸,并且扩大了原有通道的半径,即扩容管211内部半径大于进料管210导料腔道的内部半径,此时扩容管211的下沿构成沉水沿A(图5示出),并要求扩容管211的外径小于桶体100的内径,以保证二者之间具有间隙,保证气泡排出的气流能够进入空置空间。
以上通过扩容管211扩大了气流吹散粉状剂后,粉状剂下落的范围,使粉状剂更分散的与液状剂混合。
优选的,在投料管220的加料口上设置粉状剂进料斗221,以扩大投料面积,避免手动投料时粉状剂洒出。
第二实施例通过图6示出进料系200以下置的方式设置在桶体100上,进料管210连接在桶体100的侧壁上,也就是说连接口开设在桶体100的侧壁上,然后在进料管210上方设置投料管220,以使投料管220的加料口朝上,粉状剂投料方式以及气流输出系的具体原理在第一实施例中已经公开,在此不进行赘述,但相对于第一实施例来说,因为进料管210的下置,使投料管220的整体高度降低,所以这样更方便手动进行投料。
另外,本实施例进料管210的开口直接与连接口对接,而且进料管210是向上倾斜设置的,进一步降低投料管220连接后的整体高度,但存在一个弊端就是,粉状剂有一个自身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状剂很容易流向气流输出侧,但有输出气流的作用,所以回流粉状剂的量不足以计算,可忽略不计。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在桶腔100A内设置腔内管213,腔内管213内部空间、腔内管213上方的桶腔100A以及导料腔道共同构成沉水通道,此时沉水沿A为腔内管213的下沿,而泄压口130是与腔内管213下方的桶腔100A连通,并要求桶腔100A内液状剂高度低于泄压口130所在高度,也就是说腔内管213下方位于液状剂液面以上的桶腔100A构成空置空间,综上空置空间的目的就是借助液状剂使粉状剂与气流分离。
使用时,向投料管220内投入粉状剂,在气流输出系输出气流产生负压力的作用下,投料管220内的粉状剂快速进入导料腔道,再在导料腔道内被气流吹散,因为气流自下向上倾斜吹出的,而粉状剂自身具有一定重力,所以在两个力的合力作用下,导料腔道内的粉状剂会进行一定的翻滚,从而使一些结块的粉状剂在导料腔道内分散开来,但气流的作用远大于粉状剂的重力,所以一般只会是结块的粉状剂翻滚,分散开的粉状剂都正常随气流进入腔内管213上方的桶腔100A内,而且在桶腔100A内空间骤然增大,所以高流速的粉状剂会在桶腔100A内进一步扩散开来,再通过腔内管213落入到下方的液状剂内,接着在气流的推动下,混合有粉状剂的液状剂涌动,同时液面产生气泡,气流通过气泡排出,再经过泄压口130流出桶腔100A。
优选的,腔内管213为底部半径小的斗状结构,以避免粉状剂在其表面堆积。
第三实施例基于下置的进料系200实施,并结合图7示出沉水通道另一种构成方式,本实施例中桶体100由上桶部100a和下桶部100b组成,且下桶部100b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上桶部100a的外径,并且上桶部100a的底沿向下桶部100b内延伸,然后通过上桶部100a内部腔室与导料腔道连通构成沉水通道,此时上桶部100a的底沿形成沉水沿A,空置空间则是下桶部100b内液面以上的部分,然后泄压口130设置在下桶部100b上与空置空间连通。
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上桶部100a自身形成沉水沿A,不用设置在腔内管213,这样就不用考虑粉状剂堆积的问题了,而且上桶部100a能够最大化的扩展粉状剂分散的范围,提高粉状剂与下桶部100b内存储的混合液体融合时的分散性。
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上桶部100a的内壁为直线形平面,不仅降低粉状剂堆积的可能,还可以贴合其内壁设置内板300,使内板300在上桶部100a内进行上下滑动,从而将上桶部100a内壁上附着的粉状剂刮下来,而且内板300能够通过上桶部100a进入下桶部100b,使刮下的粉状剂再融合到浆料中。
其中,内板300上方设置推动体310,推动体310安装在桶体100上,然后其伸缩端与内板300固定连接,以带动内板300进行上下移动,常见的推动体310包括液压杆、电动推杆等。
优选的,参阅图9所示,在内板300外边缘上设置胶套320,通过胶套320提高内板300边缘的刮料能力,还能提高边缘处的密封性。
再进一步的,内板300上开设有多个通孔300A,通孔300A是贯穿内板300的,并且在通孔300A内设置多个弹性密封板,不受力的状态下,多个弹性密封板闭合将通孔300A进行密封,内板300在浆料中下移时,多个弹性密封板受到浆料的挤压打开,并且浆料会被压成水柱喷向上桶部100a内,然后与粉状剂充分融合,而且还能借助内板300在浆料内上下移动,以提高混合效率,而且内板300在上桶部100a下移的过程中,可以压迫分散的粉状剂快速融入浆料中。
优选的,将内板300设置成向下突出的弧形结构,这样能够降低其进入浆料时的阻力,而且还能够对进料管210内喷出的气流进行分流,使粉状剂进一步扩散在上桶部100a内,参阅图10所示,在内板300的底部靠近进料管210的一侧以不同或者相同间距设置多个三角形的导流块330,借助内板300使导流块330之间具有高度差,这样每个导流块330都能够接触到气流,并将气流导向不同的方向,从而使粉状剂再次得到扩散。
在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对进料管210作出进一步改进,参阅图4所示,在进料管210内设置内部管212,内部管212具有一个半径小于进料管210内径的收缩口,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因为进料管210竖直设置,所以不需要考虑粉状剂回流的问题,所以内部管212设置在投料管220与进料管210连接处的下方或者上方,优选设置在下方,这样在气流的带动下,粉状剂经过收缩口,通过收缩口增大携带粉状剂气流的压强,然后在扩容后,因为有个压强的变化,所以能够提高粉状剂的扩散效果。
同理,在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经过内部管212收缩口后的气流压强变大,这样能够在扩容后有个压强变化,因为经过收缩口增压,所以这个压强变化被放大,所以粉状剂的扩散效果也会得到提高,另外需要将内部管212设置在投料管220与进料管210连接位置的下方,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状剂回流,而且在三实施例中也能够使进料管210喷出的气流更有力,经过内板300以及导流块330引导后的气流将被分导的更远,这时候粉状剂在上桶部100a内的分散效果也会得到提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的进料方法,其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一、向桶体100内倒入混合液体,并使混合液体的液面超过沉水沿A,其中:
沉水沿A为沉水通道的底部边沿,而沉水通道是以进料管210导料腔道的开口为起点向桶腔100A内延伸后沉于液面以下的通道;
步骤二、在气流输出系输出气流的作用下,投料管220中投入的粉状剂快速流入进料管210的导料腔道;
步骤三、导料腔道内的粉状剂在气流的作用下散开,并通过沉水通道分散落入混合液体中;
步骤三、在混合液体上方具有与沉水通道分隔的空置空间,通入混合液体中的气流通过液面产生的气泡排入空置空间,再通过与空置空间连通的泄压口130排出桶腔100A。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安装桶体(100)上,所述桶体(100)内具有桶腔(100A),所述桶腔(100A)用于装载混合液体,所述桶体(100)上设置有与桶腔(100A)连通的泄压口(13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装置至少包括进料系(200),所述进料系(200)包括进料管(210)和连接在进料管(210)上的投料管(220),所述进料管(210)内设置有导料腔道,所述导料腔道在进料管(210)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导料腔道通过开口将导料腔道接入桶腔(100A),并以开口为起点向桶腔(100A)内延伸有沉水通道,沉水通道底部具有沉水沿(A),所述沉水沿(A)落于桶腔(100A)内混合液体液面的下方;
以及,
气流输出系,所述气流输出系设置在进料管(210)上,用于向进料管(210)的开口侧输出气流;
所述进料装置还包括空置空间,所述空置空间在桶腔(100A)中装载混合液体后形成,所述空置空间在混合液体液面的上方,并借助混合液体的液封作用与沉水通道隔离,所述空置空间通过混合液体让粉状剂与气流分离,所述泄压口(130)与空置空间连通,以将分离出的气流排出桶腔(100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00)上开设连接口与进料管(210)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10)以竖直的方式设置在桶体(100)的顶部,所述进料管(210)穿过连接口使其开口伸入桶腔(100A)内,所述进料管(210)内部的导料腔道构成沉水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10)底部设置扩容管(211),通过所述扩容管(211)对沉水通道进一步延伸,其中:
所述扩容管(211)内部半径大于导料腔道的内部半径,且所述扩容管(211)的外径小于桶体(100)的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10)连接在桶体(100)的侧壁上,所述进料管(210)的开口与连接口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210)向上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腔(100A)内设置腔内管(213),所述腔内管(213)内部空间、腔内管(213)上方的桶腔(100A)以及导料腔道共同构成沉水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100)由上桶部(100a)和下桶部(100b)组成,所述下桶部(100b)主体部分的内径大于上桶部(100a)的外径,所述上桶部(100a)的底沿向下桶部(100b)内延伸,通过所述上桶部(100a)内部腔室与导料腔道连通构成沉水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桶部(100a)内设置有贴合其内壁的内板(300),所述内板(300)在上桶部(100a)内进行上下滑动,下滑中的所述内板(300)具有通过上桶部(100a)进入下桶部(100b)的能力。
10.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的进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方法步骤:
步骤一、向桶体(100)内倒入混合液体,并使混合液体的液面超过沉水沿(A);
步骤二、在气流输出系输出气流的作用下,投料管(220)中投入的粉状剂快速流入进料管(210)的导料腔道;
步骤三、导料腔道内的粉状剂在气流的作用下散开,并通过沉水通道分散落入混合液体中;
步骤三、在混合液体上方具有与沉水通道分隔的空置空间,通入混合液体中的气流通过液面产生的气泡排入空置空间,再通过与空置空间连通的泄压口(130)排出桶腔(100A)。
CN202310272004.4A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Withdrawn CN116173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2004.4A CN116173823A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72004.4A CN116173823A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73823A true CN116173823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8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72004.4A Withdrawn CN116173823A (zh) 2023-03-20 2023-03-20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7382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467909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xing pulverous material with liquid
CA1085819A (en) Continuous parallel flow mixer with adjustable venturi
NL2024995B1 (en) Jet-stirring coupled powdery flocculating agent quantitative dispersing mixing system
CN110849579A (zh) 一种适用于拖曳水池piv系统的自动化粒子布撒装置
JP2670492B2 (ja) 気液溶解混合装置
CN116173823A (zh) 一种分散落入的水性涂料生产进料装置及进料方法
CN110605077A (zh) 一种用于改善气液混合的锥形膜孔微通道结构
CN110319665A (zh) 一种高效搅拌式废渣烘干机
CN216260086U (zh) 一种制绒添加剂搅拌装置
JP2681813B2 (ja) 分散液調製装置
CN207446008U (zh) 一种文丘里混合器喷嘴及文丘里混合器
CN112280479B (zh) 一种环保水性涂料生产进料系统及其生产工艺和配方
CN208742344U (zh) 搅拌桨及具有其的搅拌装置
CN216704696U (zh) 一种选煤厂浮选机自动装加药装置
CN202922850U (zh) 一种发泡机复合式混合浇注装置
CN220922825U (zh) 一种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系统
CN219984593U (zh) 一种化工高速混合机
CN106732149B (zh) 一种低泡的润湿剂配置装置
CN113769651B (zh) 一种电缆护套料制备输送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24550A (zh) 一种微助力管道混合器
CN218890411U (zh) 一种液态陶瓷材料的乳化组件
CN213824642U (zh) 一种硅胶连续出胶装置
CN220638596U (zh) 一种多工位出料装置
CN214687633U (zh) 一种注塑机上料装置
US7028848B2 (en) Fee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separato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53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