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7644A -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7644A
CN116167644A CN202211632579.4A CN202211632579A CN116167644A CN 116167644 A CN116167644 A CN 116167644A CN 202211632579 A CN202211632579 A CN 202211632579A CN 116167644 A CN116167644 A CN 1161676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ex
sulfur hexafluoride
distribution network
carbon
eval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25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军
刘玉文
胡乐德
方保民
刘继雷
孙伟琴
王科
张永胜
王猛
李恺文
刘昭君
孙宏涛
杨素民
崔纪民
张旭
屈婓
央青
卓玛
刘军
冶海平
丁再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dong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dong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dong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dong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Qingha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3257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76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7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76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06Q10/063114Status monitoring or status determination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lectricity, gas or 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包括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阶梯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所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排放因子权重指标、配电网损耗率指标、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和零碳场景支撑指标。本发明从排放因子权重、配电网损耗率、源网荷储协同、六氟化硫排放、零碳场景支撑五个宏观指标开展评价,形成具备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配电网层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当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各维度未融合相关碳排放管控的指标无法适应对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的配电网层级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的评价需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燃烧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随着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
面向配电网层级新型电力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多采用能源互联网评价指标,主要涉及能源网架、信息支撑和价值创造三个维度,未考虑电力系统的碳排放构成,缺少电力系统中源网荷储四大部分碳排放管控的针对性指标,没有形成基于零碳闭环管控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评价体系,无法指导适应配电网层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的评价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评价对象;
S2: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备,包含如下步骤:
S21:指标权重计算:采用主观赋权法,根据多位专家经验统计数据计算系统评价体系各层级指标权重值;系统评价体系包括排放因子权重指标、配电网损耗率指标、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和零碳场景支撑指标;
所述排放因子权重指标包括认证绿电比例指标、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占比指标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指标,用于评价碳排放因子的综合水平;所述认证绿电比例指标是指区域内消耗认证绿电的电量占区域内总用电量的比例;
所述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包括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指标和六氟化硫回收效率指标,用于评价配电网六氟化硫排放水平;所述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指标是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占比;所述六氟化硫回收效率是指对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与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之比;
S22:确定评分方法:针对定量指标,采用基于指标差距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针对定性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计算结果、相关经验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根据结果进行评分;针对量化指标按照实际情况直接给出得分;
S23:提出评分标准;
S3:基础资料准备:准备评价年评价对象的电网、电源、负荷等相关数据;
S4:计算各指标得分:将基础数据输入到准备工作完成的指标体系中,计算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值;
S5:综合得分: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方法,综合各二级指标评分和权重计算一级指标和整体指标综合得分;
S6:提出薄弱环节:应用雷达图展示整体综合得分、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归纳出薄弱环节和待提升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认证绿电比例计算公式为:认证绿电比例(%)=报告期内年度认证绿电电量÷报告期内年度总用电量×100%。
进一步地,所述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开关设施使用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开关设施数量×100%。
进一步地,所述六氟化硫回收效率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回收效率(%)=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100%。
进一步地,所述配电网损耗率指标包括综合电压合格率指标、三相不平衡率指标、节能设备占比指标、标准接线比例指标和功率因数合格率指标,用于评价影响配电网损耗电量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包括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指标、可调负荷占比指标、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指标、智能电表覆盖率指标和变电站智能化率指标,用于评价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零碳场景支撑指标包括分布式电源承载力指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用能优化台区占比指标和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指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针对配电网层级新型电力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碳排放进行分析,融合各排放环节的减碳、控碳、负碳策略,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其他建设指标,从排放因子权重、配电网损耗率、源网荷储协同、六氟化硫排放、零碳场景支撑五个宏观指标开展评价,形成具备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配电网层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当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各维度未融合相关碳排放管控的指标无法适应配电网层级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的评价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增加了六氟化硫排放维度的2项指标,解决了目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缺乏对六氟化硫温室气体分析评价的问题,补全了对电力系统中电量对应排放和六氟化硫逃逸折算排放两个重要排放源的评价分析,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发明在排放因子权重维度中增加了认证绿电比例指标,解决了目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未考虑政策发展和市场行为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的上升型指标差距评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的下降型指标差距评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的专家调查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评价对象;
S2: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备,包含如下步骤:
S21:指标权重计算:采用主观赋权法,根据多位专家经验统计数据计算系统评价体系各层级指标权重值;系统评价体系包括排放因子权重指标、配电网损耗率指标、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和零碳场景支撑指标;
所述排放因子权重指标包括认证绿电比例指标、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占比指标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指标,用于评价碳排放因子的综合水平;所述认证绿电比例指标是指区域内消耗认证绿电的电量占区域内总用电量的比例;
所述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包括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指标和六氟化硫回收效率指标,用于评价配电网六氟化硫排放水平;所述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指标是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占比;所述六氟化硫回收效率是指对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与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之比;
S22:确定评分方法:针对定量指标,采用基于指标差距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针对定性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计算结果、相关经验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根据结果进行评分;针对量化指标按照实际情况直接给出得分;
S23:提出评分标准;
S3:基础资料准备:准备评价年评价对象的电网、电源、负荷等相关数据;
S4:计算各指标得分:将基础数据输入到准备工作完成的指标体系中,计算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值;
S5:综合得分: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方法,综合各二级指标评分和权重计算一级指标和整体指标综合得分;
S6:提出薄弱环节:应用雷达图展示整体综合得分、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归纳出薄弱环节和待提升方向。
实施例中,所述认证绿电比例计算公式为:认证绿电比例(%)=报告期内年度认证绿电电量÷报告期内年度总用电量×100%。
实施例中,所述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开关设施使用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开关设施数量×100%。
实施例中,所述六氟化硫回收效率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回收效率(%)=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100%。
实施例中,所述配电网损耗率指标包括综合电压合格率指标、三相不平衡率指标、节能设备占比指标、标准接线比例指标和功率因数合格率指标,用于评价影响配电网损耗电量大小。
实施例中,所述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包括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指标、可调负荷占比指标、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指标、智能电表覆盖率指标和变电站智能化率指标,用于评价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水平。
实施例中,所述零碳场景支撑指标包括分布式电源承载力指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用能优化台区占比指标和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指标。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使用时,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评价方法
结合层次分析法、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重点结合河湟新区配网侧新型电力系统“零碳”要素,提出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对评价系统不同方案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形成一个递阶、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并将每一层次的各要素相对于其上一层次某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求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以下步骤: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即计算各层比较元素权重——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各层次元素的组合权重。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特性,从多个指标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可以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一级模糊评判是多级模糊评判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出多级模型。
二、指标体系
根据配网侧新型电力系统“零碳”要素分析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二层阶梯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含排放因子权重、配电网损耗率、源网荷储协同、六氟化硫排放、零碳场景支撑5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19个指标,如图1所示。
(1)排放因子权重
评价碳排放因子的综合水平,包含认证绿电比例、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占比、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3个二级指标。
1)认证绿电比例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消耗认证绿电的电量占区域内总用电量的比例;认证绿电电量碳排放因子考虑为0,绿电使用情况越多,该值越高,碳排放越少。
计算公式:认证绿电比例(%)=报告期内年度认证绿电电量÷报告期内年度总用电量×100%。
2)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非燃烧可再生能源电厂(此处指风、光、水等无需燃烧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区域内全部电厂发电量的比例;非燃烧可再生能源电厂发电过程中无碳排放,该值的提高,有利于区域内电源对应的碳排放的减少。
计算公式: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报告期内年度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报告期内年度区域内电厂总发电量×100%。
3)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可再生能源电厂发电量占理论发电量的比例;弃电越少,发电利用率越接近于1,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能力越高,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
计算公式:新能源发电利用率(%)=报告期内年度新能源发电量÷(新能源发电量+新能源弃电量)×100%。
(2)配电网损耗率
评价影响配电网损耗电量大小,包含综合电压合格率、三相不平衡率、节能设备占比、标准接线比例、功率因数合格率5个二级指标。
1)综合电压合格率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实际运行电压偏差在限值范围内的累计运行时间与对应总运行统计时间的百分比。综合电压合格率是评价电压质量的重要指标,该值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电网损耗。该指标数值无需重复计算,数据来源于区域内配电网相关指标的统计报表。
2)三相负荷不平衡台区占比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三相负荷不平衡公用台区占区域内全部公用台区的比例。分布式光伏、风电等小电源接入配电线路时,应考虑三相负荷的平衡接入,优先考虑接入负荷集中区域;对于三相负荷不平衡度高于30%的低压台区,应调整不同相导线的负荷分配,平衡台区低压线路三相负荷。该值的降低,有利于降低配电网络损耗。
计算公式:三相负荷不平衡台区占比(%)=报告期内年度三相负荷不平衡公用台区数量÷公用台区总数量×100%。
3)节能设备占比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配电网应用节能导线和节能型变压器的权重占比。该值越高,设备本体损耗越低。
计算公式:节能设备占比(%)=(节能导线线路长度÷线路总长度+节能型公用变压器数量÷公用变压器总数量)÷2×100%。
4)标准接线比例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配电网中电网结构满足《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要求的线路条数占比。构建标准接线可避免迂回供电、复杂接线等问题,有利于简化网络结构降低供电距离,降低网络损耗。
计算公式:标准接线比例(%)=(满足供电区域电网结构标准要求的线路条数/线路总条数)×100%。
5)功率因数合格率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功率因数考核点中最大负荷时刻、最小负荷时刻功率因数合格考核点数量占比。最大负荷时刻设备功率因数宜大于等于0.95,最小负荷时刻设备功率因数宜介于0.92和0.95之间。做好区域内配电网功率因数管理,有利于做到无功功率分层、分区平衡,减少电网中无功的流动,减少配电网网损。
计算公式:功率因数合格率(%)=(报告期内年度最大负荷时刻、最小负荷时刻功率因数合格考核点数量÷最大负荷时刻、最小负荷时刻功率因数考核点总数量)×100%。
(3)源网荷储协同
评价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水平,包含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可调负荷占比、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变电站智能化率5个二级指标。
1)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分布式电源可控容量占分布式电源装机容量的比例。分布式电源控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区域内配电网源荷潮流优化调度,实现源荷就近匹配,降低潮流损耗。
计算公式: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报告期内年度分布式电源可控容量(MW)÷布式电源装机容量(MW)×100%。
2)可调负荷占比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可控制负荷占全社会最大负荷的比例。多元负荷控制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区域内配电网源荷潮流优化调度,实现源荷就近匹配,平缓负荷曲线,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潮流损耗。
计算公式:可调负荷占比(%)=报告期内年度可控负荷(MW)÷全社会最大负荷(MW)×100%。
3)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
定量指标,指考虑线路的终端配置要求,区域内符合终端配置要求的中压线路条数占该区域中压线路总条数的比例。配电自动化的实用化应用,有助于提升区域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水平。
计算公式: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区域内符合终端配置要求的中压线路条数÷区域中压线路总条数×100%。
4)智能电表覆盖率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结算计量点安装的智能电表数占评价区域电网结算计量点总电表数的比例。智能电表的应用,提升了末端用能精准感知,为精细化能效管理提供大数据支撑。
计算公式:智能电表覆盖率(%)=区域内结算计量点安装的智能电表数÷区域电网结算计量点总电表数×100%。
5)变电站智能化率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完成智能化建设的变电站数量占比。变电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变电站检修维护质效,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降低运行检修环节的投入及碳排放。
计算公式:变电站智能化率(%)=区域内完成智能化建设的变电站数量÷区域内变电站数量×100%。
(4)六氟化硫排放
评价配电网六氟化硫排放水平,包含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六氟化硫回收效率2个二级指标。
1)六氟化硫开关设施使用率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占比。六氟化硫气体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900倍,降低六氟化硫设备的建设数量,可从源头减少检修、回收环节六氟化硫气体的逃逸总量。
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开关设施使用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开关设施数量×100%。
2)六氟化硫回收效率
定量指标,对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与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之比。高水平的回收效率有利于降低六氟化硫气体逃逸的比例。
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回收效率(%)=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100%。
(5)零碳场景支撑
评价配电网对源、荷侧零碳场景支撑能力,包含分布式电源承载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用能优化台区占比、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4个二级指标。
1)分布式电源承载力
定性指标,对区域内配电网承载能力进行评估,结合配电网规划建设、负荷增长趋势和分布式电源建设计划评估区域内配电网承载力是否满足分布式电源的消纳需求。配电网承载力充足,有利于分布式电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区域新能源电源发电量,促进区域电力系统电源侧碳排放的降低。
2)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定量指标,指终端能源消费中电能占总量的比例。终端用能通过电气化以及清洁能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直接排放。
计算公式: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区域内年度电能消费量÷区域内年度能源消费总量×100%。
3)用能优化台区占比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实施用能优化功能的公用台区占比。实施用能优化的台区,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形成各种综合性报表,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客户节能降耗,合理利用电能。
计算公式:用能优化台区占比(%)=区域内实施用能优化功能的公用台区数量÷区域内公用台区总数量×100%。
4)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
定量指标,指区域内电网公司综合能源业务整体发展水,通过综合能源服务业务收入、综合能效等目标完成率衡量。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发展,为新能源消纳和综合能效提升提供支撑。
计算公式: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综合能源业务收入完成值÷收入目标值)×6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值)×40%。
三、指标评分
(1)评分方法
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指标为辅。针对定量指标,采用基于指标差距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针对定性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计算结果、相关经验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根据结果进行评分。
定量指标评分方法
采用基于指标差距的评分方法,根据评价指标的实际数值处于基准值与目标值之间的位置进行量化评分,基准值对应得分为0,目标值对应得分为100。合理设置基准值和目标值,可以有效拉开各评价区同一个指标之间的差距,避免各评价区同一个指标评分过于集中,反映不出差距。
a)上升型指标差距评分方法
对于上升型指标,低于基准值得分为0,高于目标值得分为100,中间部分线性分布。上升型指标差距评分如图2所示。
b)上升型指标差距评分公式:
Figure SMS_1
c)下降型指标差距评分方法
d)对于下降型指标,高于基准值得分为0,低于目标值得分为100,中间部分线性分布。下降型指标差距评分如图3所示。
应用上升型指标差距评分的指标有:认证绿电比例、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综合电压合格率、节能设备占比、标准接线比例、功率因数合格率、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可调负荷占比、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变电站智能化率、六氟化硫回收效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用能优化台区占比、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
应用下降型指标差距评分的指标有:三相负荷不平衡台区占比、六氟化硫开关设施使用率。
定性指标评分方法
定性评价强调分析、总结、比较与归纳,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计算结果、相关经验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根据结果进行评分。评价结果定性为差(0分)、较差(25分)、一般(50分)、较好(75分)、优秀(100分)。
采用定性评价指标有:分布式电源承载力。
(2)权重确定
采用主观赋权法根据多位专家经验统计数据计算出各层级指标权重。调查问卷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的形式设计,这种方法是在同一个层次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衡量尺度划分为9个等级,其中9,7,5,3,1的数值分别对应绝对重要、十分重要、比较重要、稍微重要、同样重要,8,6,4,2表示重要程度介于相邻的两个等级之间。不同层级进行分别统计,且进行独立权重计算,各独立从属指标权重之和为1。
专家调查流程图如图4所示。
设1份调查问卷包含n个指标,Ci、Ci为其中第i、j个指标,形成判断矩阵A,其中判断值为aij
aij=Ci/Cj
aij=1/aji
Figure SMS_2
然后利用和法计算权重,先将列向量进行归一化,然后对行求和值进行归一化,得到权重矩阵W。归一化方程为:
Figure SMS_3
Figure SMS_4
w=[c1 ci…cn]T
四、如图5所示,评价流程如下:
S1:选取评价对象。所述的评价对象宜参照行政区划选取合适规模的区域电网,如园区、乡镇、区县配电网,本评价体系不面向单一设备。
S2: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备。包含指标权重计算、确定评分方法、提出评分标准3个分项步骤。
S2-1:指标权重计算。采用主观赋权法,根据多位专家经验统计数据计算出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各层级指标权重值。
S2-2:确定评分方法。针对定量指标,采用基于指标差距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针对定性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计算结果、相关经验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根据结果进行评分;针对量化指标按照实际情况直接给出得分。
S2-3:提出评分标准。依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配电网发展规划评价技术规范》、《国家电网公司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规划》等文件,结合评价区域发展定位与区域配电网建设理念,提出适用该评价对象的指标得分计算标准。
S3:基础资料准备。准备评价年评价对象的电网、电源、负荷等相关数据。
S4:计算各指标得分。将基础数据输入到准备工作完成的指标体系中,计算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值。
S5:综合得分。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方法,综合各二级指标评分和权重,计算一级指标和整体指标综合得分。
S6:提出薄弱环节。应用雷达图展示整体综合得分、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归纳出薄弱环节和待提升方向。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针对配电网层级新型电力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碳排放进行分析,融合各排放环节的减碳、控碳、负碳策略,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其他建设指标,从排放因子权重、配电网损耗率、源网荷储协同、六氟化硫排放、零碳场景支撑五个宏观指标开展评价,形成具备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配电网层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当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各维度未融合相关碳排放管控的指标无法适应的配电网层级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的评价需求的问题;本发明增加了六氟化硫排放维度的2项指标,解决了目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缺乏对六氟化硫温室气体分析评价的问题,补全了对电力系统中电量对应排放和六氟化硫逃逸折算排放两个重要排放源的评价分析,形成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本发明在排放因子权重维度中增加了认证绿电比例指标,解决了目前新型电力系统评价体系未考虑政策发展和市场行为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评价对象;
S2: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备,包含如下步骤:
S21:指标权重计算:采用主观赋权法,根据多位专家经验统计数据计算系统评价体系各层级指标权重值;系统评价体系包括排放因子权重指标、配电网损耗率指标、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和零碳场景支撑指标;
所述排放因子权重指标包括认证绿电比例指标、非燃烧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占比指标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指标,用于评价碳排放因子的综合水平;所述认证绿电比例指标是指区域内消耗认证绿电的电量占区域内总用电量的比例;
所述六氟化硫排放指标包括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指标和六氟化硫回收效率指标,用于评价配电网六氟化硫排放水平;所述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指标是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占比;所述六氟化硫回收效率是指对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与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之比;
S22:确定评分方法:针对定量指标,采用基于指标差距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针对定性指标,采用综合分析法,综合计算结果、相关经验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评价,根据结果进行评分;针对量化指标按照实际情况直接给出得分;
S23:提出评分标准;
S3:基础资料准备:准备评价年评价对象的电网、电源、负荷等相关数据;
S4:计算各指标得分:将基础数据输入到准备工作完成的指标体系中,计算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值;
S5:综合得分: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方法,综合各二级指标评分和权重计算一级指标和整体指标综合得分;
S6:提出薄弱环节:应用雷达图展示整体综合得分、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归纳出薄弱环节和待提升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认证绿电比例计算公式为:认证绿电比例(%)=报告期内年度认证绿电电量÷报告期内年度总用电量×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氟化硫设备使用率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开关设施使用率(%)=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应用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的开关设施数量÷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开关设施数量×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氟化硫回收效率计算公式:六氟化硫回收效率(%)=区域内六氟化硫设备检修维护、退役回收过程中六氟化硫的实际回收数量÷设备标称六氟化硫的数量×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网损耗率指标包括综合电压合格率指标、三相不平衡率指标、节能设备占比指标、标准接线比例指标和功率因数合格率指标,用于评价影响配电网损耗电量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源网荷储协同指标包括分布式电源可控比例指标、可调负荷占比指标、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指标、智能电表覆盖率指标和变电站智能化率指标,用于评价配电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水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碳场景支撑指标包括分布式电源承载力指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用能优化台区占比指标和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指标。
CN202211632579.4A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Pending CN1161676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32579.4A CN116167644A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32579.4A CN116167644A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7644A true CN116167644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7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32579.4A Pending CN116167644A (zh) 2022-12-19 2022-12-19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764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94845A (zh) * 2023-09-22 2023-12-08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建筑全要素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94845A (zh) * 2023-09-22 2023-12-08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建筑全要素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17194845B (zh) * 2023-09-22 2024-03-15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建筑全要素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1866B (zh) 一种县级供电企业线损综合管理对标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CN111291963B (zh) 一种协调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CN107038530A (zh) 一种配电网统筹规划方法及系统
Zeng et al. Orderly grid connec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in China: Management mod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CN109948868A (zh) 高渗透率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优化规划方法
CN105096207B (zh) 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要电力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03729685A (zh) 基于改进rbf神经网络的光伏电站群区域功率预测方法
CN112364516A (zh) 考虑不同负荷结构的10kV馈线最佳负载能力计算方法
CN107871214A (zh) 一种多能互补供能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Abushamah et al. A novel approach for distributed generation expansion planning considering its added value compared with centralized generation expansion
CN106529737A (zh) 一种配电网供给侧调峰电源规划布局方法
CN112968441B (zh) 一种应用于大规模风电基地的电网规划方法
CN104036364A (zh) 一种配电网网络结构水平评价方法
CN116167644A (zh) 一种配网侧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评价指标方法
CN114066315A (zh) 一种适应多元源荷接入的配电网规划系统
CN112993985A (zh) 一种考虑不确定性的微电网多目标规划方法
CN112633605A (zh) 一种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法
Zatsarinnaya et al.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energy systems
Tian et al. Coordinated RES and ESS Planning Framework Considering Financial Incentives Within Centralized Electricity Market
CN116245386A (zh) 一种考虑多维驱动因素的配网投资效益画像方法
CN104361453A (zh) 一种智能配电网智能化建设项目的决策方法
Zhu et al. On-site energy consumption technologies and prosumer marketing for distribu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hotovoltaic linked to agricultural loads in china
CN113762778A (zh) 一种基于能源区块链的减碳量计算方法
CN111553525A (zh) 一种考虑输配电价监管的电网投资策略优化方法
CN114169655A (zh) 一种电网运行状态综合评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