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3037A - 气流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气流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3037A
CN116163037A CN202211361355.4A CN202211361355A CN116163037A CN 116163037 A CN116163037 A CN 116163037A CN 202211361355 A CN202211361355 A CN 202211361355A CN 116163037 A CN116163037 A CN 116163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spinning
air flow
spinn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613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豊田贵大
冈崎阳平
伊藤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163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30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16Framework; Casings; Coverings ; Removal of heat; Mean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of air against infiltration of dust; Ducts for electric cabl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36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e.g. building motions, e.g. control for the traversing stroke of ring rails; Stopping ring rails in a predetermined posi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流纺纱机。在气流纺纱机(1)中,第1气流管道(26)以及电缆管道(29)沿着多个纺纱单元(3)排列的第1方向配置。电缆管道(29)收纳用于对多个纺纱单元(3)分别供给电力或者电信号的电缆(31)。第1气流管道(26)配置在比接头装置(95)高的位置。电缆管道(29)设置在比第1气流管道(26)低的位置,在其间形成有作业空间(S1)。在相对于第1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第2方向(D2)上,第1气流管道(26)相对于牵伸装置(4)以及气流纺纱装置(5)配置在一侧。在沿着第1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电缆管道(29)具有与第1气流管道(26)在第2方向(D2)上重叠的部分(L1)。

Description

气流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流纺纱机。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057271号公报(专利文献1)以及日本专利第330139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备多个单元的纤维机械。
专利文献1的细纱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接头台车以及主框架。纺纱单元沿着第1方向排列。各个纺纱单元进行气流纺纱。接头台车能够沿着第1方向行进。在主框架中形成有接头台车的行进空间。在主框架上形成有与接头台车的背面连通的开口部。在主框架的背面的开口部的上方配置有单元电源管道。
在专利文献2的多股捻纱机中,针对每个单元分别具备专用的驱动马达。在专利文献2中,还对气流纺纱机的各单元具备专用的驱动马达的构成进行了说明。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未必能够良好地实现维护作业性以及作为气流纺纱机整体的小型化,在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气流纺纱机中良好地实现维护作业性以及作为气流纺纱机整体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以下构成的气流纺纱机。即,该气流纺纱机具备纺纱单元、接头装置、第1气流管道以及电缆管道。上述纺纱单元排列配置有多个,且分别进行纺纱。在上述纺纱单元中细纱断开的情况下,上述接头装置进行接头。上述第1气流管道沿着多个上述纺纱单元排列的方向即第1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内部形成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气流。上述电缆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上述电缆管道收纳用于对多个上述纺纱单元分别供给电力或者电信号的电缆。各个纺纱单元具备牵伸装置、气流纺纱装置以及卷取装置。上述牵伸装置对纱条进行牵伸而成为纤维束。上述气流纺纱装置通过捻回气流对从上述牵伸装置供给的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上述卷取装置卷取从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供给的细纱而形成卷装。上述卷取装置配置在比上述牵伸装置低的位置。上述卷取装置的驱动源针对每个上述纺纱单元设置。上述接头装置配置在比上述牵伸装置低的位置。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细纱断开的情况下,上述接头装置对细纱进行接头。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第2方向上,上述第1气流管道相对于上述牵伸装置以及上述气流纺纱装置配置在一侧。上述第1气流管道配置在比上述接头装置高的位置。上述电缆管道设置在比上述第1气流管道低的位置。在上述纺纱单元的截面观察中,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电缆管道具有在上述第2方向上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重叠的部分。在上述第1气流管道与上述电缆管道之间形成有作业空间。
由此,能够防止气流纺纱机的大小在第2方向上变大。此外,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下表面以及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的面积的一半以上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下表面平行。
由此,能够利用热辐射而有效地冷却电缆管道。因而,例如能够延长配置在电缆管道内部的电气构件的寿命。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能够成为以下构成。即,气流纺纱机具备第2气流管道,该第2气流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内部形成有气流的路径。上述第2气流管道配置在上述牵伸装置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之间或者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之间。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能够成为以下构成。即,气流纺纱机具备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的第2气流管道。在上述第2气流管道的内部形成有气流的路径。上述第2气流管道在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电缆管道接近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在上下方向上,在上述电缆管道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之间既不配置在内部形成气流的管道也不配置收纳电缆的管道。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气流纺纱机具备框架。上述电缆管道的端部中的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端部比上述框架的端部中的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端部接近上述卷取装置。
由此,电缆管道不从框架朝远离卷取装置的一侧突出。因而,能够使气流纺纱机的大小在第2方向上紧凑。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气流纺纱机具备配置在比上述第1气流管道靠下方的位置的下部框架。上述电缆管道的上端的高度与将形成在上述第1气流管道与上述下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平分的高度相等或者比其低。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在比较高的位置形成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上述电缆管道具备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能够使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进行开闭。
由此,电缆管道内部的维护变得容易。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在上述电缆管道的内部配置有电源基板。在上述电源基板与上述电缆管道的上壁之间形成有空间。
由此,在电缆管道中,能够避免电源基板附近的温度过度地上升。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在上述电缆管道的内部配置有电源基板、第1控制基板以及第2控制基板。在上述第1方向上,上述电源基板配置在上述第1控制基板与上述第2控制基板之间。
由此,在电缆管道中,能够避免电源基板附近的温度过度地上升。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在上述电缆管道的内部配置有安装有电气构件且厚度方向朝向水平的方向的基板。
由此,在电缆管道的内部难以阻碍上下方向的空气流动,因此能够防止局部的温度上升。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气流纺纱机具备接头台车以及第3气流管道。上述接头台车能够沿着上述第1方向行进。上述第3气流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上述第3气流管道的内部形成有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气流。上述接头装置配置于上述接头台车。上述第3气流管道配置在比上述接头装置靠下方的位置,且与上述接头台车连接。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电缆管道在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接头装置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位置。上述电缆管道被配置成与上述接头装置直接对置。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上述牵伸装置的驱动源针对每个上述纺纱单元设置。
由此,能够将容易变得大量的电缆收纳于电缆管道的同时,防止第2方向上的气流纺纱机的大小变大。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上述电缆管道配置在气流纺纱机的下部且是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位置。
由此,通过第1气流管道与电缆管道的组合,能够在气流纺纱机的上部和下部的双方实现机械强度良好的布局。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能够作为供作业者站立的脚踏加以利用。
由此,能够提高作业者进行的维护作业等的作业性。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在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供上述电缆通过的开口。上述开口被配置成使与多个上述纺纱单元对应的上述电缆集中地通过。
由此,能够减少开口的数量,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缆管道的上表面的机械强度。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气流纺纱机具备对向上述牵伸装置供给的纱条进行引导的纱条引导部件。上述纱条引导部件配置在气流纺纱机的上方。
由此,能够实现纱条的路径与电缆管道难以干涉的布局。此外,在作业者对纱条引导部件进行作业时,电缆管道不会妨碍作业者,因此维护作业性良好。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作业空间使上述第2方向的两侧开放。多个上述纺纱单元分别具备配置在形成于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的纱线存积装置。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作业空间对置地配置。
由此,例如为了进行维护作业,作业者能够从气流纺纱机的背面通过作业空间来目视确认纱线存积装置。
在上述气流纺纱机中优选为,多个纺纱单元全部被配置成,上述卷取装置相对于气流纺纱机在上述第2方向上位于相同侧。
由此,作业者使用了作业空间的维护作业的作业性特别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2是沿着纺纱单元排列的方向观察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电缆管道的内部的构成的后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纱线卷取机)1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是指细纱(纱线)2的卷取时的该细纱2、纱条2a或者纤维束2b的行进方向(纱线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气流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卷取单元)3、鼓风箱11以及接头台车(台车)13。多个纺纱单元3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各个纺纱单元3通过后述的气流纺纱装置5进行纺纱,并卷取细纱2而形成卷装86。
以下,在气流纺纱机1中,有时将纺纱单元3排列的方向称作第1方向D1。此外,有时将相对于第1方向D1以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方向称作第2方向D2。第1方向D1相当于气流纺纱机1的左右方向,第2方向D2相当于气流纺纱机1的前后方向。
如图2所示,各个纺纱单元3具备牵伸装置4、气流纺纱装置5、纱线存积装置(拉出装置)6、代替捕捉装置7以及卷取装置8。这些装置在细纱2等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换言之,这些装置从上朝下依次配置。
接头台车13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各纺纱单元3移动。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3具备一个接头台车13。在图1以及图2中图示出1台接头台车13,但气流纺纱机1也可以具备多台接头台车13。关于接头台车13的构成将后述。
牵伸装置4设置在纺纱单元3的上部。牵伸装置4具备多个牵伸辊对。各个牵伸辊对由两个牵伸辊构成。
具体而言,牵伸装置4具备4个牵伸辊对。4个牵伸辊对是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次配置的后辊对、第3辊对、中间辊对以及前辊对。在中间辊对的各牵伸辊上设置有龙带。
4个牵伸辊对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驱动辊以及从动辊。驱动辊由适当的驱动源(例如,电动马达)驱动。驱动辊的驱动源按照每个纺纱单元3来设置。也可以对各驱动辊设置单一的驱动源。或者,也可以对后辊对的驱动辊与第3辊对的驱动辊设置共通的驱动源。
牵伸装置4通过将从未图示的条筒供给的纱条2a夹入到各牵伸辊对的牵伸辊彼此之间(驱动辊与从动辊之间)并输送,由此拉伸(牵伸)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者粗细)而生成纤维束2b。由牵伸装置4生成的纤维束2b向气流纺纱装置5供给。
气流纺纱装置5配置在比牵伸装置4靠下游侧的位置。气流纺纱装置5对由牵伸装置4生成的纤维束2b(牵伸后的纱条2a)作用捻回气流,由此对其加捻而生成细纱2。
在气流纺纱机1中以沿着第1方向D1的方式配置有第1气流管道26。在气流纺纱装置5上形成有省略图示的空气排出口。该空气排出口经由适当的配管与第1气流管道26连接。第1气流管道26对于多个纺纱单元3所具备的气流纺纱装置5共通地设置。
第1气流管道26的一端配置在鼓风箱11的内部。在鼓风箱11的内部,第1气流管道26连接有鼓风机151。由此,能够在第1气流管道26的内部产生与第1方向D1平行且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吸引气流。
在气流纺纱装置5中,随着纤维束2b被捻回气流加撚而产生废纤维。该废纤维从气流纺纱装置5的空气排出口经由空气排出路径向第1气流管道26流动。在第1气流管道26的端部配置有第1回收部件156。废纤维由第1回收部件156捕捉。
由气流纺纱装置5生成的细纱2朝向卷取装置8行进,并由卷取装置8卷取。以下,将从牵伸装置4到卷取装置8的细纱2(或者作为其原料的纤维束2b)行进的路径称作“纱线路径”。在所有纺纱单元3中,纱线路径相对于气流纺纱机1都被配置在第2方向D2的一侧、具体而言是气流纺纱机1的前方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如图2所示,纱线路径配置在接近气流纺纱机1的最前方的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在气流纺纱机1具备落纱台车的情况下,落纱台车以及落纱台车的行进路也可以配置在比该纱线路径靠前方侧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6将由气流纺纱装置5生成的细纱2拉出并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装置6配置在比气流纺纱装置5靠下游侧且比卷取装置8靠上游侧的位置。
纱线存积装置6具备纱线存积辊61以及挂纱部件62。
纱线存积辊61由未图示的电动马达旋转驱动。纱线存积辊61将细纱2卷绕到其外周面上而暂时存积。纱线存积辊61通过在外周面上卷绕有细纱2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能够从气流纺纱装置5以规定的速度拉出细纱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纱线存积辊61从气流纺纱装置5拉出细纱2。但是,也可以在气流纺纱机1中设置送出辊对,通过送出辊对从气流纺纱装置5拉出细纱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比送出辊对靠下游侧的位置设置纱线存积装置6、气流式的松管、机械式的张力调节辊中的至少任一个。
挂纱部件62能够钩挂细纱2。挂纱部件62通过在钩挂了细纱2的状态下与纱线存积辊61一体地旋转,由此将细纱2引导到该纱线存积辊61的外周面。
纱线存积装置6能够在纱线存积辊61的外周面上暂时存积细纱2,因此作为细纱2的一种缓冲器起作用。由此,能够消除气流纺纱装置5的纺纱速度与卷取速度(卷取于后述的卷装86的细纱2的行进速度)由于某种理由而不一致所引起的不良状况(例如,细纱2的松弛等)。
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纱线存积装置6之间设置有纱线监视装置51。由气流纺纱装置5生成的细纱2在由纱线存积装置6存积之前通过纱线监视装置51。
纱线监视装置51为,通过光传感器对行进的细纱2的品质进行监视,并检测细纱2所包含的纱疵。作为纱疵,例如具有细纱2的粗细的异常以及/或者细纱2所含有的异物等。纱线监视装置51在检测到细纱2的纱疵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纱疵检测信号。为了监视细纱2,也可以代替光传感器或者在光传感器的基础上,例如使用静电电容式的传感器。纱线监视装置51也可以构成为检测细纱2的张力。
为了维持纱线品质,优选除去纱疵。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除去纱疵而进行细纱2的切断和接头。单元控制部19基于纱线监视装置51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断细纱2。细纱2的切断例如通过牵伸装置4的牵伸动作的停止以及/或者气流纺纱装置5的纺纱动作的停止来实现。也可以在气流纺纱装置5的下游侧配置用于切断细纱2的省略图示的切断器。通过切断细纱2来使细纱2断开。
代替捕捉装置7能够通过吸引气流来捕捉断开的细纱2。在细纱2断开的情况下,在其断开部位,产生与牵伸装置4相连的纤维束2b的端部和与卷装86相连的细纱2的纱端。代替捕捉装置7能够代替后述的接头台车13所具备的第2捕捉装置94而吸引捕捉卷装86侧的细纱2。
代替捕捉装置7中形成的吸引用开口与纱线存积装置6和卷取装置8之间的纱线路径对置。在后述的接头台车13对该纺纱单元3进行作业时,代替捕捉装置7位于比接头台车13所具备的接头装置95靠上游侧的位置。
在气流纺纱机1中以沿着第1方向D1的方式设置有第2气流管道27。代替捕捉装置7经由适当的配管与第2气流管道27连接。
第2气流管道27的一端配置在鼓风箱11的内部。在鼓风箱11的内部,第2气流管道27连接有鼓风机152。通过鼓风机152,能够在第2气流管道27的内部产生与第1方向D1平行且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吸引气流。此外,通过鼓风机152,能够在代替捕捉装置7的吸引用开口产生吸引气流。
随着接头台车13进行后述的接头作业而产生纱屑。该纱屑被代替捕捉装置7吸入,经由适当的配管向第2气流管道27流动。在第2气流管道27与鼓风机152之间配置有第2回收部件157。纱屑由第2回收部件157捕捉。
卷取装置8将通过了纱线存积装置6的细纱2卷取于筒管而形成卷装86。卷取装置8配置在比纱线存积装置6靠下游侧的位置。卷取装置8配置在比牵伸装置4低的位置。
如图2所示,卷取装置8具备摇架臂81、卷取滚筒82以及横动导纱器83。
摇架臂81被支承为能够以支轴84为中心旋转,能够将用于卷取细纱2的筒管(进而将卷装86)支承为能够旋转。卷取滚筒82在与筒管或者卷装86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将卷装86向卷取方向旋转驱动。卷取装置8通过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使横动导纱器83往复移动,并通过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卷取滚筒82。由此,卷取装置8在使细纱2横动的同时将细纱2卷取于卷装86。
在卷取装置8中用于使卷装86旋转的驱动源(具体而言是驱动卷取滚筒82的电动马达)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来设置。关于横动导纱器83,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设置驱动源,也可以针对多个纺纱单元3设置共通的驱动源。
如图1所示,在气流纺纱机1中设置有轨道101。轨道101被配置成沿着上述第1方向D1延伸。接头台车13沿着轨道101行进,由此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3移动。
接头台车13行进至与细纱2断开的纺纱单元3对应的作业位置,而在该纺纱单元3中进行接头作业。
接头台车13具备行进车轮91、第1捕捉装置93、第2捕捉装置94以及接头装置95。此外,接头台车13还具备图2所示的台车控制部10。
行进车轮91构成为能够由省略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通过行进车轮91的驱动而实现接头台车13的移动。
第1捕捉装置93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第1捕捉装置93的前端形成有开口。能够在该开口形成吸引气流。
第1捕捉装置93被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第1捕捉装置93进行转动,由此能够使其前端相对于气流纺纱装置5接近或者退避。在细纱2断开之后、气流纺纱装置5开始进行纺纱的情况下,第1捕捉装置93能够通过吸引气流捕捉从气流纺纱装置5送出的细纱2。
第2捕捉装置94是具有管状部分的部件。在第2捕捉装置94的前端形成有开口。能够在该开口形成吸引气流。
第2捕捉装置94被支承为能够转动。通过第2捕捉装置94进行转动,由此能够使其前端相对于卷取装置8接近或者退避。在细纱2断开之后、卷装86侧的细纱2的到纱端为止都被卷取于卷装86的情况下,第2捕捉装置94能够通过吸引气流捕捉卷装86侧的细纱2。
在气流纺纱机1中以沿着第1方向D1的方式设置有第3气流管道28。第3气流管道28配置在比接头台车13的行进路径靠下方的位置。接头台车13所具备的第1捕捉装置93以及第2捕捉装置94经由适当的配管与第3气流管道28连接。
在第3气流管道28的端部连接有鼓风机152。通过鼓风机152,能够在第3气流管道28的内部产生与第1方向D1平行且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吸引气流。此外,通过鼓风机152,能够在第1捕捉装置93以及第2捕捉装置94各自的前端的开口产生吸引气流。
随着接头台车13进行后述的接头作业,不论是在气流纺纱装置5侧的细纱2中、还是在卷装86侧的细纱2中都产生纱屑。该纱屑被第1捕捉装置93以及第2捕捉装置94吸入,并经由适当的配管向第3气流管道28流动。纱屑由上述第2回收部件157捕捉。
在细纱2断开之后,接头装置95进行由第1捕捉装置93捕捉到的气流纺纱装置5侧的细纱2与由第2捕捉装置94或者代替捕捉装置7捕捉到的卷装86侧的细纱2的接头。接头装置95例如能够采用捻接装置或者打结器等。接头装置95也可以是如下的接经器:使卷装86侧的细纱2至少反向行进至气流纺纱装置5,并使气流纺纱装置5开始纺纱,由此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卷装86之间使细纱2成为连续状态。接头装置95配置在比牵伸装置4低的位置。
台车控制部10构成为具有未图示的CPU、ROM、RAM等的公知的计算机。台车控制部10通过对接头台车13所具备的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对接头台车13进行的接头作业进行控制。
接着,对细纱2断开而使卷装86的卷取中断、通过接头装置95进行接头时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纱线监视装置51输出了纱疵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19例如进行控制以使气流纺纱装置5停止纺纱动作。由此,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纱线存积装置6之间细纱2断开。在细纱2断开之后,卷取装置8在短时间内停止卷装86的旋转。因而,在卷取装置8完全停止的状态下,在纱线存积装置6与卷装86之间细纱2成为相连的状态。但是,也可以省略该阶段的卷装86的旋转停止。
单元控制部19在该状态下驱动卷取装置8。由此,残留于纱线存积装置6的纱线存积辊61的细纱2被拉出,纱线存积辊61上的细纱2的存积量减少。在存积于纱线存积辊61的细纱2全部被拉出的几乎同时的定时,卷取装置8的旋转停止。由此,能够通过代替捕捉装置7捕捉卷装86侧的纱端。
在纱线监视装置51检测到纱疵之后的适当的定时,单元控制部19将接头请求信号发送到台车控制部10。接收到接头请求信号的台车控制部10,使接头台车13行进至细纱2断开的纺纱单元3之后停止。
台车控制部10在使接头台车13停止之后,使第1捕捉装置93如图2的点划线所示那样移动到能够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5的细纱2的位置。几乎与此同时,在气流纺纱装置5中重新开始纺纱。台车控制部10使由第1捕捉装置93捕捉到的气流纺纱装置5侧的细纱2如图2的实线所示那样引导至下方的接头装置95。在该过程中,细纱2重新开始存积于纱线存积装置6。
台车控制部10在使接头台车13停止之后,使第2捕捉装置94如图2的点划线所示那样移动到能够捕捉卷装86的细纱2的位置。几乎与此同时,卷取装置8使卷装86反转。台车控制部10使由第2捕捉装置94捕捉到的卷装86侧的细纱2如图2的实线所示那样引导至上方的接头装置95。但是,在代替捕捉装置7对卷装86侧的细纱2的捕捉成功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第2捕捉装置94的动作。
在该状态下,单元控制部19以及/或者台车控制部10使接头装置95动作,进行由第1捕捉装置93捕捉到的气流纺纱装置5侧的细纱2与由代替捕捉装置7或者第2捕捉装置94捕捉到的卷取装置8侧的细纱2的接头。在该接头中,多余的细纱2被切断,由第1捕捉装置93以及代替捕捉装置7(或者第2捕捉装置94)吸入而废弃。在接头中从气流纺纱装置5连续地供给细纱2,但该细纱2由纱线存积装置6存积。
在接头完成的几乎同时,开始卷取装置8的驱动,通过卷取装置8重新开始卷装86的卷取。
接着,对设置于气流纺纱机1的电缆管道29进行说明。
气流纺纱机1具备细长地形成为直线状的中空的电缆管道(电缆收纳部、电缆收纳箱)29。电缆管道29以沿着第1方向D1的方式配置。对于多个纺纱单元3(例如,12个纺纱单元3)设置有一个电缆管道29。即,气流纺纱机1具备多个电缆管道29。一个电缆管道29也可以相对于其他电缆管道29独立地设置。因而,例如,邻接的两个电缆管道29也可以被设置为,相互的壁部(板状部件)在邻接部位处对置。与电缆管道29不同,第1气流管道26沿着气流纺纱机1连续。
如图3所示,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配置有第1电源基板41a、第2电源基板41b、第3电源基板41c以及第4电源基板41d。
在各个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上例如安装有由开关元件等构成的省略图示的电气构件。各个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从输入电力生成所需要的各种电压的输出电力。电源基板41a、41b、41c、41d生成的电力可以是直流电力,也可以是交流电力。
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配置有第1控制基板42a、第2控制基板42b以及第3控制基板42c。
各个控制基板42a、42b、42c进行与纺纱单元3的信号输入输出相关的控制。但是,控制基板42a、42b、42c进行的处理是任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多个纺纱单元3(例如,4个纺纱单元3)设置有一个控制基板42a、42b、42c。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设置控制基板。
来自电源基板41a、41b、41c、41d的电力或者来自控制基板42a、42b、42c的电信号经由电缆31向各个纺纱单元3等供给。
如图2所示,电缆管道29构成为,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侧的面能够开闭。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侧的面也能够换言之为在第2方向D2上远离卷取装置8的一侧的面。例如,通过在构成电缆管道29的背面的壁部上形成开口,并在该开口铰链连结罩(开闭部件)30,由此能够实现开闭电缆管道29的构成。根据该构成,作业者能够容易地访问配置在电缆管道29内部的基板以及电缆31等。
一般情况下,电源基板41a、41b、41c、41d处理大电力,因此容易变得高温。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设置有卷取装置8的电动马达,因此电动马达的数量较多。关于这一点,例如第1电源基板41a在图3所示的第1方向D1上配置在第1控制基板42a与第2控制基板42b之间。由此,能够避免其他电源基板(例如,第2电源基板41b)位于接近第1电源基板41a的位置。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电缆管道29内部的空间,并且防止第1电源基板41a及其周边部分的温度过度地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电源基板41a与电缆管道29的上壁之间形成有适当的空间G1。由此,在容易滞留高温空气的电缆管道29内的上壁附近,电缆管道29的内部空间中的空气容易在电缆管道29的长度方向即第1方向D1上流通。因而,能够避免电缆管道29中的温度局部地过度上升。
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以及控制基板42a、42b、42c中的至少一个被配置成,该基板的厚度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由此,能够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实现难以阻碍上下方向的空气流动的布局,因此能够防止局部的温度上升。
如图2所示,在第2方向D2上,第1气流管道26相对于牵伸装置4以及气流纺纱装置5配置在一侧。具体而言,第1气流管道26配置在比牵伸装置4靠后方且比气流纺纱装置5靠后方的位置。此外,第1气流管道26配置在比接头台车13所具备的接头装置95高的位置。
电缆管道29配置在接头台车13的行进路径的后方且是气流纺纱机1的下部的位置。
电缆管道29设置在比第1气流管道26低的位置。在图2中示出在纺纱单元3的截面观察中沿着第1方向D1观察气流纺纱机1的情况,但如该图2所示,电缆管道29具有在第2方向D2上与第1气流管道26重叠的部分L1。该部分L1也可以换言之为,在从上方观察气流纺纱机1的情况下,电缆管道29与第1气流管道26在第2方向D2上重叠的部分。进而,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形成有作业空间S1。
电缆管道29配置在比第1气流管道26靠下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气流纺纱机1的大小在第2方向D2上变大。此外,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即,作业空间S1),例如能够容易地确保作业者能够插入手进行作业的空间。
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的面,且朝向水平。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平坦的面,且朝向水平。因而,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具有与配置在比第1气流管道26靠下方的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平行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的面积的大部分(具体而言,一半以上)与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对置。电缆管道29作为整体具有长方体那样的形状。即,一个电缆管道29也可以具有6个平坦的面。
如此,隔着作业空间S1,高温的面与低温的面以高温的面在下、低温的面在上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因此成为容易从高温的电缆管道29向第1气流管道26辐射热的构成。如上所述,在第1气流管道26的内部流动吸引气流。此外,第1气流管道26的流路面积大于第2气流管道27以及第3气流管道28的流路面积。因而,构成第1气流管道26的部件的冷却效果良好。其结果,能够有效地冷却电缆管道29,因此能够实现配置在电缆管道29内部的电气构件的长寿命化。
如图2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在电缆管道29与第1气流管道26之间,既没有配置在内部形成气流的管道,也没有配置收纳电缆的壳体。当列举具体例时,第2气流管道27在第2方向D2上配置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第1气流管道26之间。此外,第3气流管道28配置在比电缆管道29低的位置。如此,在电缆管道29与第1气流管道26之间不配置第2气流管道27,因此能够较大地确保作业空间S1。
电缆管道29配置在接头装置95的后方。“后方”能够换言之为远离卷取装置8的一侧,“前方”能够换言之为接近卷取装置8的一侧。电缆管道29被配置成,在图2中由箭头A1所示的倾斜方向上与接头装置95(接头台车13)直接对置。
如图2所示,气流纺纱机1具备框架20。框架20包括基座框架(下部框架)21以及单元框架22。
基座框架21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下部。在基座框架21的上表面上配置有上述轨道101。
单元框架22固定于基座框架21的上表面。在单元框架22上固定有多个纺纱单元3(例如,12个纺纱单元3)。电缆管道29的后端部29e位于比框架20(具体而言,单元框架22)的后端部20e靠前方的位置。电缆管道29的后端部29e与框架20的后端部20e也可以配置在与第2方向D2垂直的同一假想平面上。由此,电缆管道29不从框架20向后方突出,因此能够实现气流纺纱机1的大小的小型化。
第1气流管道26以及第2气流管道27固定于单元框架22。第3气流管道28固定于基座框架21。
电缆管道29固定于单元框架2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管道29被配置成与基座框架21的上表面接触。并不限定于此,电缆管道29也可以被配置成相对于基座框架21形成上下方向的间隙。
如上所述,电缆管道29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下部。电缆管道29形成为方筒状,第1气流管道26与第2气流管道27等相同作为强度构件起作用。通过第1气流管道26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上部,电缆管道29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下部的布局,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提高框架20的机械强度。
如图2所示,可以考虑将基座框架21的上表面与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L2平分的点P1。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配置得比该点P1低。由此,能够将作业空间S1形成在比较高的位置。
电缆管道29的上壁具有适当的机械强度。此外,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平坦地构成。由此,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能够作为供作业者站立的脚踏来利用。作业者能够根据需要站在电缆管道29上进行作业,因此维护作业等的作业性良好。
如图3所示,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配置有电缆31。在电缆管道29的上壁上呈贯通状地形成有使电缆31通过的开口32。该开口32形成为,相对于针对多个纺纱单元3的电缆31共通。由此,能够减少形成于电缆管道29的上壁的开口32的数量,因此能够抑制机械强度降低。此外,与开口32的数量较多的构成相比,能够减少飞花等侵入电缆管道29内的情况。开口32也可以形成于电缆管道29的下壁。
如图2所示,多个纱条引导部件35经由支柱等部件而支承于单元框架22。纱条引导部件35例如能够构成为截面为U字状的部件。在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配置有省略图示的条筒。纱条引导部件35将从条筒朝上方拉出的纱条2a在气流纺纱机1的上方沿着第2方向D2朝前方引导,并以朝牵伸装置4供给的方式进行引导。纱条引导部件35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上方。由此,能够实现纱条2a的路径难以与电缆管道29干涉的构成。
形成于气流纺纱机1的作业空间S1使第2方向D2的两侧开放。此外,纺纱单元3所具备的纱线存积装置6中的例如纱线存积辊61位于比第2气流管道27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该纱线存积辊61在图2所示的箭头A2的方向上与作业空间S1对置地配置。由此,能够实现能够从气流纺纱机1的背面通过作业空间S1目视确认纱线存积辊61的构成。因而,维护作业变得更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纺纱单元3全部被配置成,卷取装置8相对于气流纺纱机1在第2方向D2上位于同一侧、具体而言为前方侧。换言之,对于全部纺纱单元3,上述纱线路径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前方侧。在该构成中,第1气流管道26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电缆管道29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下部,因此例如从气流纺纱机1的背面侧进行维护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性良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具备纺纱单元3、接头装置95、第1气流管道26以及电缆管道29。纺纱单元3排列配置有多个,且分别进行纺纱。在纺纱单元3中细纱2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95进行接头。第1气流管道26沿着多个纺纱单元3所排列的方向即第1方向D1配置。在第1气流管道26的内部形成有沿着第1方向D1的气流。电缆管道29沿着第1方向D1配置。电缆管道29收纳用于对多个纺纱单元3分别供给电力或者电信号的电缆31。各个纺纱单元3具备牵伸装置4、气流纺纱装置5以及卷取装置8。牵伸装置4对纱条2a进行牵伸而使其成为纤维束2b。气流纺纱装置5通过捻回气流对从牵伸装置4供给的纤维束2b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2。卷取装置8对从气流纺纱装置5供给的细纱2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86。卷取装置8配置在比牵伸装置4低的位置。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设置有卷取装置8的驱动源。接头装置95配置在比牵伸装置4低的位置。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卷取装置8之间细纱2断开的情况下,接头装置95对细纱2进行接头。在相对于第1方向D1以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第2方向D2上,第1气流管道26相对于牵伸装置4以及气流纺纱装置5配置在一侧。第1气流管道26配置在比接头装置95高的位置。电缆管道29设置在比第1气流管道26低的位置。在沿着第1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电缆管道29具有与第1气流管道26在第2方向D2上重叠的部分L1。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形成有作业空间S1。
由此,能够防止气流纺纱机1的大小在第2方向D2上变大。此外,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以及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的面积的一半以上与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与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平行。
由此,能够利用热辐射将电缆管道29有效地冷却。因而,例如能够延长配置在电缆管道29内部的电气构件的寿命。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具备沿着第1方向D1配置的第2气流管道27。在第2气流管道27的内部形成有气流的路径。第2气流管道27配置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第1气流管道26之间。第2气流管道27也可以配置在牵伸装置4与第1气流管道26之间。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在上下方向上,在电缆管道29与第1气流管道26之间,既不配置在内部形成气流的管道也不配置收纳电缆31的管道。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具备框架20。电缆管道29的后端部29e比框架20的后端部20e接近前方的卷取装置8。
由此,电缆管道29不从框架20朝后方突出,因此能够使气流纺纱机1的大小在第2方向D2上紧凑。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具备配置在比第1气流管道26靠下方的下部框架。电缆管道29的上端的高度比将形成在第1气流管道26与下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平分的高度(点P1的高度)低。但是,电缆管道29的上端的高度也可以是与点P1相同的高度。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能够在比较高的位置容易地形成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电缆管道29具备能够使背面侧开闭的罩30。
由此,电缆管道29内部的维护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配置有电源基板41a。在电源基板41a与电缆管道29的上壁之间形成有空间G1。
由此,在电缆管道29中,能够避免电源基板41a附近的温度过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配置有第1电源基板41a、第1控制基板42a以及第2控制基板42b。在第1方向D1上,第1电源基板41a配置在第1控制基板42a与第2控制基板42b之间。
由此,在电缆管道29中,能够避免电源基板41a附近的温度过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配置有安装了电气构件且厚度方向朝向水平的方向的基板(例如,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以及控制基板42a、42b、42c的任一个)。
由此,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难以阻碍上下方向的空气流动,因此能够防止局部的温度上升。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具备接头台车13以及第3气流管道28。接头台车13能够沿着第1方向D1行进。第3气流管道28沿着第1方向D1配置。在第3气流管道28的内部形成有沿着第1方向D1的气流。接头装置95配置于接头台车13。第3气流管道配置在比接头装置95靠下方的位置,且与接头台车13连接。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电缆管道29在第2方向D2上配置在比接头装置95远离卷取装置8的一侧。电缆管道29配置成与接头装置95直接对置。
由此,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设置有牵伸装置4的驱动源即电动马达。
由此,能够将容易成为大量的电缆31收纳于电缆管道29,并且能够防止第2方向D2上的气流纺纱机1的大小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电缆管道29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下部且是后方侧的位置。
由此,通过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的组合,能够在气流纺纱机1的上部与下部的双方实现机械强度良好的布局。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能够作为供作业者站立的脚踏加以利用。
由此,能够提高维护作业等的作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在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形成有供电缆31通过的开口32。开口32被配置为,与多个纺纱单元3对应的电缆31集中地通过。
由此,能够减少开口32的数量,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的机械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具备对向牵伸装置4供给的纱条2a进行引导的纱条引导部件35。纱条引导部件35配置在气流纺纱机1的上方。
由此,能够实现纱条2a的路径与电缆管道29难以干涉的布局。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作业空间S1使第2方向D2的两侧开放。多个纺纱单元3分别具备纱线存积装置6,该纱线存积装置6配置于形成在气流纺纱装置5与卷取装置8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纱线存积装置6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作业空间S1对置配置。
由此,例如为了进行维护作业,能够从气流纺纱机1的背面通过作业空间S1目视确认纱线存积辊61。
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流纺纱机1中,多个纺纱单元3全部被配置成,卷取装置8相对于气流纺纱机1在第2方向D2上位于相同侧。
由此,使用了作业空间S1的维护作业的作业性特别良好。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构成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变更可以单独地进行,也可以任意地组合进行多个变更。
如图2的符号27a所示,第2气流管道27或者第3气流管道28也可以在第2方向D2上配置在比电缆管道29接近卷取装置8的一侧。即使在该位置27a上配置第2气流管道27或者第3气流管道28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第1气流管道26与电缆管道29之间容易地确保用于供作业者进行作业的空间。
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以及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也可以代替水平面而构成为倾斜面。
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以及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也可以不形成为平坦。例如,第1气流管道26以及电缆管道29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构成为圆形截面的管道。
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的面积中的与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与第1气流管道26的下表面平行的部分也可以小于一半。
第2气流管道27以及第3气流管道28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省略。
在纱线存积辊61的附近还能够设置用于吸引除去细纱2的未图示的纱线除去装置。也可以将该纱线除去装置的吸引开口与第2气流管道27连接。
电缆管道29的后端部29e也可以配置成比框架20的后端部20e朝远离卷取装置8的一侧(后方)突出。
电缆管道29的上端的高度也可以比上述点P1的高度高。
罩30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对电缆管道29的背面进行开闭而例如对正面或者上表面进行开闭。罩30也可以代替铰链构造而经由滑动构造安装于电缆管道29。也可以省略罩30。
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形成在电源基板41a与电缆管道29之间的空间G1也可以省略。
在电缆管道29的内部,多个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以及控制基板42a、42b、42c的布局能够任意地变更。设置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以及控制基板42a、42b、42c的方向也是任意的。
也可以将电源基板41a、41b、41c、41d以及控制基板42a、42b、42c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电缆管道29的外部。
多个纺纱单元3分别能够成为具备第1捕捉装置93、第2捕捉装置94以及接头装置95的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接头台车13。或者,也可以是多个纺纱单元3分别具备第1捕捉装置93,将接头装置95设置成能够通过简单的带而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3移动。牵伸装置4的驱动源即电动马达也能够代替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设置而在多个纺纱单元3中共通。在该情况下,共通的电动马达也能够仅对于4个牵伸辊对的驱动辊中的至少一部分驱动辊设置。
也能够构成为作业者无法站立在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上。
也能够在电缆管道29的上表面以外的面上形成供电缆31通过的开口32。也能够在电缆管道29上针对每个纺纱单元3形成开口32。
纱线存积装置6的背面也可以无法从气流纺纱机1的后方通过作业空间S1进行目视确认。也可以省略纱线存积装置6。
在气流纺纱机1中,纺纱单元3的纱线路径也可以配置在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双方。

Claims (21)

1.一种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纺纱单元,排列配置有多个,分别进行纺纱;
接头装置,在上述纺纱单元中细纱断开的情况下进行接头;
第1气流管道,沿着多个上述纺纱单元排列的方向即第1方向配置,在内部形成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气流;以及
电缆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收纳用于对多个上述纺纱单元分别供给电力或者电信号的电缆,
各个纺纱单元具备:
牵伸装置,对纱条进行牵伸而使其成为纤维束;
气流纺纱装置,通过捻回气流对从上述牵伸装置供给的纤维束进行纺纱而生成细纱;以及
卷取装置,对从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供给的细纱进行卷取而形成卷装,配置在比上述牵伸装置低的位置,
针对每个上述纺纱单元设置有上述卷取装置的驱动源,
上述接头装置为,配置在比上述牵伸装置低的位置,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细纱断开的情况下对细纱进行接头,
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以及上下方向都垂直的第2方向上,上述第1气流管道相对于上述牵伸装置以及上述气流纺纱装置配置在一侧,
上述第1气流管道配置在比上述接头装置高的位置,
上述电缆管道设置在比上述第1气流管道低的位置,
在上述纺纱单元的截面观察中,在沿着上述第1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电缆管道具有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在上述第2方向上重叠的部分,
在上述第1气流管道与上述电缆管道之间形成有作业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下表面以及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平坦地形成,
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的面积的一半以上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的下表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2气流管道,该第2气流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内部形成有气流的路径,
上述第2气流管道配置在上述牵伸装置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之间或者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2气流管道,该第2气流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内部形成有气流的路径,
上述第2气流管道在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电缆管道接近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方向上,在上述电缆管道与上述第1气流管道之间,既不配置在内部形成气流的管道也不配置收纳电缆的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框架,
上述电缆管道的端部中的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端部,比上述框架的端部中的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端部接近上述卷取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下部框架,该下部框架配置在比上述第1气流管道靠下方的位置,
上述电缆管道的上端的高度与将形成在上述第1气流管道与上述下部框架之间的空间平分的高度相等或者比其低。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管道具备开闭部件,该开闭部件能够对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进行开闭。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管道的内部配置有电源基板,
在上述电源基板与上述电缆管道的上壁之间形成有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管道的内部配置有电源基板、第1控制基板以及第2控制基板,
在上述第1方向上,上述电源基板配置在上述第1控制基板与上述第2控制基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管道的内部配置有安装有电气构件且厚度方向朝向水平的方向的基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头台车,能够沿着上述第1方向行进;以及
第3气流管道,沿着上述第1方向配置,在内部形成沿着上述第1方向的气流,
上述接头装置配置于上述接头台车,
上述第3气流管道配置在比上述接头装置靠下方的位置,并与上述接头台车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管道在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在比上述接头装置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
上述电缆管道被配置成与上述接头装置直接对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针对每个上述纺纱单元设置有上述牵伸装置的驱动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管道配置在气流纺纱机的下部且是在上述第2方向上远离上述卷取装置的一侧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能够作为供作业者站立的脚踏加以利用。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缆管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供上述电缆通过的开口,
上述开口被配置成,供与多个上述纺纱单元对应的上述电缆集中地通过。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纱条引导部件,该纱条引导部件对向上述牵伸装置供给的纱条进行引导,
上述纱条引导部件配置在气流纺纱机的上方。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作业空间使上述第2方向的两侧开放,
多个上述纺纱单元分别具备纱线存积装置,该纱线存积装置配置于形成在上述气流纺纱装置与上述卷取装置之间的纱线行进路径的中途,
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作业空间对置地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纺纱单元全部被配置成,上述卷取装置相对于气流纺纱机在上述第2方向上位于相同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流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架具备多个供多个上述纺纱单元进行固定的单元框架,
通过上述第1气流管道、上述电缆管道以及两个上述单元框架,划分出一个上述作业空间。
CN202211361355.4A 2021-11-24 2022-11-02 气流纺纱机 Pending CN1161630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0439 2021-11-24
JP2021190439A JP2023077220A (ja) 2021-11-24 2021-11-24 空気紡績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3037A true CN116163037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20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61355.4A Pending CN116163037A (zh) 2021-11-24 2022-11-02 气流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77220A (zh)
CN (1) CN11616303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2143A (zh) * 2024-01-12 2024-02-13 江苏欣战江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变形丝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52143A (zh) * 2024-01-12 2024-02-13 江苏欣战江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变形丝机
CN117552143B (zh) * 2024-01-12 2024-04-02 江苏欣战江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变形丝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77220A (ja) 202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3216B1 (en)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pun yarn
CN109385703B (zh) 气流纺纱机
EP2671982A1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13063839A (ja) 糸巻取機及び糸巻取ユニット
CN116163037A (zh) 气流纺纱机
JP2013067883A (ja) 糸巻取機
EP2657381B1 (en) Textile machine
EP2749515A2 (en) Yarn pooling device and spinning unit
JPWO2006030661A1 (ja) コアヤーン紡績機、コアヤーンの芯糸有無判定方法及びコアヤーン紡績機におけるサービス方法
JP2014009052A (ja) 繊維機械
EP2848565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17053052A (ja) 糸巻取機
JP2014125714A (ja) 紡績機
JP2017053051A (ja) 糸巻取機
JP2012057273A (ja) 紡績機
EP3037374B1 (en) Textile machine
JP2013253353A (ja) 紡績機
CN108977945B (zh) 辊单元、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218478842U (zh) 一种棉混纺纱机
JP2012057274A (ja) 紡績機
JP2021116494A (ja) 糸処理モジュール及び紡績機
CN113774526A (zh) 气流纺纱机
CN115924648A (zh) 纱线卷取机
JP2023183564A (ja) 紡績機
CN113215692B (zh) 气流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