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4366A - 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54366A CN116154366A CN202310402434.3A CN202310402434A CN116154366A CN 116154366 A CN116154366 A CN 116154366A CN 202310402434 A CN202310402434 A CN 202310402434A CN 116154366 A CN116154366 A CN 11615436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temperature
- temperature control
- control device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步骤S11,基于电池箱内电池充电或放电,温控装置给电池供给温控液;其中,电池包括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步骤S12,基于温控液的供给,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然后返回温控装置;步骤S13,基于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二电池和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温控装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池箱温控系统。这样就解决了如何减小车辆内电池之间的温度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车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动力电池能够储存电力,在用电高峰时进行放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因此锂电池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高密度储能要求的提升,动力电池的蓄能密度增大,动力电池大多做成电池箱的形式,一个电池箱内可以包括多个单电池,每个单电池分布在电池箱的不同位置。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进而导致单电池升温,若动力电池温度过高,会引起动力电池鼓包、自燃等现象,甚至会导致整个储能集装箱的自燃,造成无法预计的后果。因此,对动力电池进行温度控制在动力电池的使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现有的电池温控系统大多数是通过温度探头检测并反馈电池的温度,再通过温控液对单电池进行温度调节。但这样会出现每个单电池之间的温度不相同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每个单电池老化程度不相同而影响整个电池箱的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如何减小车辆内电池之间的温度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包括:
步骤S11,基于电池箱内电池充电或放电,温控装置给所述电池供给温控液;其中,所述电池包括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
步骤S12,基于所述温控液的供给,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步骤S13,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时间段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所述第一电池周侧温度变化值为T1,所述第二电池周侧温度变化值为T2,其中T1>T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1包括:
步骤S111,基于所述电池箱周侧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温控装置将流向所述电池的所述温控液降温至第一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1包括:
步骤S112,基于所述电池箱周侧的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所述温控装置将流向所述电池的所述温控液升温至第二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1中的所述第一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所述第一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温控管道并联;所述第二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所述第二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3中的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取所述第二电池包括的多个单电池内部的温度的平均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1,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所述温控装置加大所述温控液的供给量;
步骤S132,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3,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箱温控系统,包括:
所述电池箱温控系统包括:温控装置、温控管道、换向阀、第一电池、第二电池、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液;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串联连通;所述电池箱容纳有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所述温控装置的一端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与所述第一电池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连接;所述温控液通过所述温控管道在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温控管道形成的回路内流通;所述温控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用于调控流向电池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所述换向阀设置于邻近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管道上和所述温控装置入液口的所述温控管道上,所述换向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向阀用于调控所述温控液在所述温控管道内的流向;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池内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池内部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内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池内部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箱周侧,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箱周侧的环境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串联连通;所述第二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且所述第二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串联连通;所述电池箱包括一组或多组由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且所述电池组之间通过所述温控管道并联连通。
为解决如何减小车辆内电池之间的温度差的问题,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将电池箱内电池分为位于不同位置的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由于电池位置不同,电池周侧环境温度也不同,本发明通过温控液调控电池内部温度,并根据第二电池内部温度和温控液温度的差值进行判断,使用换向阀进行温控液的反向输送,防止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之间温差过大导致电池之间老化程度不同,从而降低电池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箱温控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箱温控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箱温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另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箱温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其它一种实施例的电池箱温控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 电池箱;
20 第一电池;
30 第二电池;
40 温控装置;
50 换向阀;
60 温控管道;
70 单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若干示例性实施例来论述本公开的内容。应当理解,论述了这些实施例仅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且因此实现本公开的内容,而不是暗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任何限制。
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体要被解读为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的开放式术语。术语“基于”要被解读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和“一种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个实施例”要被解读为“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箱10温控方法,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
步骤S11,基于电池箱10内电池充电或放电,温控装置40给电池供给温控液;其中,电池包括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
步骤S12,基于温控液的供给,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然后返回温控装置40;
步骤S13,基于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然后返回温控装置40。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在充电或者放电过程中释放热能,当电池温度过高时容易导致电池加速老化或异常情况出现,从而产生消防威胁。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导致电池与环境温度相差过大,降低电池充电、放电效率。因此,在进行电池充电或者放电时,需要保证电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从而保证电池效率以及消防安全。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高温、降雪等极端天气时,电池内部温度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变高或者变低。电池箱10内可以具有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位于电池箱10内部不同位置,受到周围环境温度影响也不同,导致其内部温度之间可能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导致两个电池之间老化程度不一致,降低电池的工作效率。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池箱10温控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步骤S11-步骤S13,以下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1,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控制电池内部温度。例如,电池可以通过温控液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调控,也可以通过散热板和加热器共同调节电池内部温度。其中,温控液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进行输送,并且可以通过温控装置40进行加热或降温,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温度,操作简单并且节省材料,因此电池优选地通过温控液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调节。进一步地,电池箱10内可以包括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为了防止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产生温度差、出现局部电池过热的情况,电池箱10内设置有温控管道60,使得温控液能够均匀流通至电池内部。
基于电池处于工作状态,其中,工作状态包括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电池可以通过温控装置40提供的温控液进行电池内部温度的调控,温控液可以从温控装置40内流出,使得温控液能够均匀流通至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内部。温控装置40可以用于储存温控液并且对温控液进行温度调节,以适应不同外部环境温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可以设置于电池箱10内不同位置,因此二者受到环境温度影响的程度可以不同。第一电池20可以设置于电池箱10顶部的电池,第二电池30可以设置于第一电池20下方,电池箱10顶部更容易受到阳光直射、下雪等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导致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更容易随着周侧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在同一时间段,第一电池20周侧温度变化值为T1,第二电池30周侧温度变化值为T2,其中T1>T2。
进一步地,温控管道60和第一电池20、第二电池30可以具有多种连接方式。例如,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均具有和温控装置40单独连接的温控管道60。然而,该连接方式更适用于电池箱10内电池数量较少的情况,当电池箱10内具有多个电池时,每一个电池均具有和温控装置40单独连接的温控管道60,导致温控管道60占用电池箱10内面积过大,浪费空间,并且导致电池箱10的成本过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地,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优选地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接,即可以在保证温控液能够通过温控管道60对电池调节温度的情况下,还能节省电池箱10内空间,也可以降低成本。
步骤S12中,当外部环境温度或其他因素导致电池内部温度过高时,温控装置40对温控液进行降温,此时温控液主要作用为降低电池内部温度。因为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温控液可以先流经第一电池20,通过与第一电池20热交换,导致即将进入第一电池20的温控液温度低于即将进入第二电池30的温控液温度。因此,温控液对第二电池30的降温效果低于温控液对第一电池20的降温效果。
当外部环境温度过低时,温控装置40对温控液进行加热。此时温控液主要作用为保证电池和外部环境的温度差。温控液可以先流经第一电池20,通过与第一电池20热交换,导致即将进入第一电池20的温控液温度高于即将进入第二电池30的温控液温度。因此,温控液对第二电池30的保温效果低于温控液对第一电池20的保温效果。在温控液流通一段时间后,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与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存在差值,当差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导致两个电池之间老化程度不一致,降低电池的工作效率。
为解决温控液对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的调控效率与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的调控效率不一致的问题。步骤S13,当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得到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与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差值较大,因此,可以通过换向阀50控制温控液反向流动,使得温控液对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的调控效率提升,换向阀50控制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然后返回温控装置40,从而降低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之间的温度差,提高第二电池30的使用寿命。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输送温控液过程中温控液和外部环境产生热交换,导致温控液温度发生变化,降低温控液对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的温控效果,温控管道60材料优选地设置为保温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1包括:
步骤S111,基于电池箱10周侧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温控装置40将流向电池的温控液降温至第一温度;其中,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1可以包括步骤S111,其中,当电池箱10周侧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可能导致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受到环境影响过热,为了降低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温控装置40可以将流向电池的温控液降温至第一温度。为了起到有效的降温效果,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温度阈值的选择范围可以大于等于30℃,且小于等于50℃,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1包括:
步骤S112,基于电池箱10周侧的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温控装置40将流向电池的温控液升温至第二温度;其中,第二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1可以包括步骤S112,其中,当电池箱10周侧的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为了降低第一电池20与第二电池30的温度差,导致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一致性变差,温控装置40可以将流向电池的温控液升温至第二温度。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起到有效的保温效果,第二温度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其中,第三温度阈值的选择范围可以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0℃,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合理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1中的第一电池20包括多个单电池70,第一电池20的多个单电池70通过温控管道60并联;第二电池30包括多个单电池70,第二电池30的多个单电池70通过温控管道60并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池20可以是一个单电池70,也可以包括多个单电池70。为了节省材料,并使得流向第一电池20的温控液温度相同且方便温控装置40进行调控,第一电池20的多个单电池70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并联。第二电池30也可以是一个单电池70,也可以包括多个单电池70。为了节省材料,并使得流向第二电池30的温控液温度相同且方便温控装置40进行调控,导致温控液调控温度效果不一致,第二电池30的多个单电池70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并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13中的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取第二电池30包括的多个单电池70内部的温度的平均值。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均具有多个单电池70时,多个单电池70具有不同的电池内温度,为了方便得到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和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可以取第一电池20包括的多个单电池70内部的温度的平均值。当第二电池30包括多个单电池70时,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可以取第二电池30包括的多个单电池70内部的温度的平均值,既可以反应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也防止根据单一单电池70内部温度进行温度调控导致无法对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起到有效的温度调控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1,基于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温控装置40加大温控液的供给量;
步骤S132,基于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然后返回温控装置4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考虑到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可能是由于温控液供给量不足导致。因此,在温控液流通一段时间后,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即得出温控液供给量不足,或者温控液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过小。因此,温控装置40可以加大温控液的供给量。当温控装置40加大温控液的供给量持续一段时间后,上述两个条件依然满足,则温控装置40对温控液温度进行调节,增加温控液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
进一步地,当温控装置40对温控液进行调控后,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有所减小且小于第五温度阈值,且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依然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换向阀50可以控制温控液反向流动,依次流经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防止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和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差值过大、降低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3,基于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控制温控液依次流经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然后返回温控装置40。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温控装置40输送温控液流量、调控温控液温度合适,可能由于温控液对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的调控效果弱于温控液对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的调控效果,第一电池2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且第二电池30的内部温度和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则换向阀50可以控制温控液反向流动,依次流经第二电池30和第一电池20,防止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和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差值过大、降低电池组的性能和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
电池箱10温控系统包括:温控装置40、温控管道60、换向阀50、第一电池20、第二电池30、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液;其中,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电池箱10容纳有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温控装置40的一端通过温控管道60与第一电池20连接,温控装置40的另一端通过温控管道60与第二电池30连接,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通过温控管道60连接;温控液通过温控管道60在第一电池20、第二电池30和温控管道60形成的回路内流通;温控装置40与控制器电连接,温控装置40用于调控流向电池的温控液的温度;换向阀50设置于邻近温控装置40出液口的温控管道60上和温控装置40入液口的温控管道60上,换向阀50与控制器电连接,换向阀50用于调控温控液在温控管道60内的流向;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一电池20内部,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第二电池30内部,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电池箱10周侧,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电池箱10周侧的环境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池箱10温控系统可以包括温控装置40、温控管道60、换向阀50、第一电池20、第二电池30、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液。电池箱10内部容纳有上述电池箱10温控系统。温控装置40可以设置于电池箱10底部,方便填充和更换温控液。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可以设置于电池箱10内不同位置,第一电池20可以设置于电池箱10顶部,第二电池30可以设置于第一电池20下方,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和温控装置40连接。为了节省电池箱10内空间和降低成本,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由于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受到环境温度影响不同,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和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不同。因此,第一电池20内可以设置有用于获取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电池30内可以设置有用于获取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电池箱10可以设置有用于获取环境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基于获取第一电池20内部温度、第二电池30内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后,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温度控制温控装置40对温控液温度进行调节。控制器根据温度控制换向阀50对温控液流向进行调节。为了对温控装置40输送的温控液进行有效地调控,换向阀50优选地设置在邻近温控装置40出液口和入液口的温控管道6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
第一电池20包括多个单电池70,且第一电池20的多个单电池70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第二电池30包括多个单电池70,且第二电池30的多个单电池70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电池箱10包括一组或多组由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组成的电池组,且电池组之间通过温控管道60并联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池20可以包括多个单电池70,多个单电池70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温控液在温控管道60内流通对第一电池20内的多个单电池70进行温度调控。第二电池30可以包括多个单电池70,多个单电池70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串联连通,温控液在温控管道60内流通对第二电池30内的多个单电池70进行温度调控。电池箱10内可以包括多组第一电池20和第二电池30,为了保证电池组之间温度一致、方便进行电池内部温度调控,电池组之间可以通过温控管道60并联连通。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公开的具体案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箱温控方法包括:
步骤S11,基于电池箱内电池充电或放电,温控装置给所述电池供给温控液;其中,所述电池包括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
步骤S12,基于所述温控液的供给,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步骤S13,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同一时间段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所述第一电池周侧温度变化值为T1,所述第二电池周侧温度变化值为T2,其中T1>T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1包括:
步骤S111,基于所述电池箱周侧的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所述温控装置将流向所述电池的所述温控液降温至第一温度;其中,所述第一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1包括:
步骤S112,基于所述电池箱周侧的环境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所述温控装置将流向所述电池的所述温控液升温至第二温度;其中,所述第二温度大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1中的所述第一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所述第一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温控管道并联;所述第二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所述第二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3中的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取所述第二电池包括的多个单电池内部的温度的平均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1,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四温度阈值,所述温控装置加大所述温控液的供给量;
步骤S132,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3包括:
步骤S133,基于所述第二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的差值小于第五温度阈值,控制所述温控液依次流经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第一电池,然后返回所述温控装置。
9.一种电池箱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箱温控系统包括:温控装置、温控管道、换向阀、第一电池、第二电池、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和温控液;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串联连通;所述电池箱容纳有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所述温控装置的一端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与所述第一电池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与所述第二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连接;所述温控液通过所述温控管道在所述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和所述温控管道形成的回路内流通;所述温控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控装置用于调控流向电池的所述温控液的温度;所述换向阀设置于邻近所述温控装置出液口的所述温控管道上和所述温控装置入液口的所述温控管道上,所述换向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向阀用于调控所述温控液在所述温控管道内的流向;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池内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电池内部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池内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电池内部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池箱周侧,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箱周侧的环境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箱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且所述第一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串联连通;所述第二电池包括多个单电池,且所述第二电池的多个单电池通过所述温控管道串联连通;所述电池箱包括一组或多组由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组成的电池组,且所述电池组之间通过所述温控管道并联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02434.3A CN116154366B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402434.3A CN116154366B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54366A true CN116154366A (zh) | 2023-05-23 |
CN116154366B CN116154366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86362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402434.3A Active CN116154366B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5436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77979A (zh) * | 2023-11-07 | 2024-02-20 | 广东恒翼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32920A (ja) * | 2012-08-06 | 2014-02-20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温度調節装置 |
CN106410328A (zh) * | 2016-11-21 | 2017-02-15 | 广西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电动竹筏的自带温度控制的电池组 |
CN206921978U (zh) * | 2017-04-24 | 2018-01-23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箱的温控装置 |
CN109980312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液冷电池箱的温度均衡控制系统 |
CN110544807A (zh) * | 2019-09-20 | 2019-12-06 | 江西优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16905A (zh) * | 2020-09-08 | 2021-01-1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蓄电池温度控制系统、方法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13571802A (zh) * | 2021-07-23 | 2021-10-29 | 柳州永安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温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2023
- 2023-04-17 CN CN202310402434.3A patent/CN1161543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032920A (ja) * | 2012-08-06 | 2014-02-20 | Toyota Industries Corp | 温度調節装置 |
CN106410328A (zh) * | 2016-11-21 | 2017-02-15 | 广西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电动竹筏的自带温度控制的电池组 |
CN206921978U (zh) * | 2017-04-24 | 2018-01-23 |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箱的温控装置 |
CN109980312A (zh) * | 2017-12-27 | 2019-07-05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液冷电池箱的温度均衡控制系统 |
CN110544807A (zh) * | 2019-09-20 | 2019-12-06 | 江西优特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的液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216905A (zh) * | 2020-09-08 | 2021-01-1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蓄电池温度控制系统、方法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13571802A (zh) * | 2021-07-23 | 2021-10-29 | 柳州永安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温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577979A (zh) * | 2023-11-07 | 2024-02-20 | 广东恒翼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54366B (zh) | 2023-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80249A1 (en) | Battery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controller, storage medium, and battery charging and swapping station | |
US8410760B2 (en) | Battery thermal system control strategy | |
US9379392B2 (en) |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and battery system | |
US10910680B2 (en) |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device | |
CN104520137B (zh) | 发生电池组加热器失效时的电动车辆电池组的热管理 | |
CN116154366B (zh) | 一种电池箱温控方法及系统 | |
KR100833797B1 (ko) | 전지팩의 온도 제어 방법 | |
CN107994290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复合热管理系统 | |
US8338012B2 (en) |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heat in an electric battery | |
KR20110122829A (ko) | 전기 배터리에서의 열 관리 방법 | |
CN105051968B (zh) | 电池和机动车 | |
KR102647199B1 (ko) | 친환경 차량의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13771699B (zh) | 一种基于涡流加热的两相浸没式液冷电动汽车冷启动系统 | |
GB2556881A (en) | A method of adaptively controlling an electrical system having a lithium-ion battery | |
CN114188569A (zh)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以及一种新能源车辆动力总成 | |
CN113659247A (zh) | 电池热管理方法及电池管理系统 | |
CN110281808A (zh) | 一种基于电池温度与健康状态的v2g安全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7393892B (zh) | 一种电池充电站温控装置 | |
CN206022573U (zh) |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箱的温度控制装置 | |
CN111244579B (zh)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辆 | |
CN114520383A (zh) | 一种浸没式液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3937319A (zh) | 一种新能源车辆整车热量分配系统及其方法 | |
CN114590171A (zh) | 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热管理系统以及车辆 | |
JP2021197255A (ja) | リチウム電池の内部循環冷却スマートシステム | |
CN207388800U (zh) | 带电池温度管理的电动车增程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