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7464B -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7464B
CN116137464B CN202310424108.2A CN202310424108A CN116137464B CN 116137464 B CN116137464 B CN 116137464B CN 202310424108 A CN202310424108 A CN 202310424108A CN 116137464 B CN116137464 B CN 1161374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upler
capacitance
polar
receiv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241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37464A (zh
Inventor
荣恩国
孙盼
吴旭升
杨刚
张筱琛
蔡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PLA
Original Assigne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PLA filed Critical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PLA
Priority to CN20231042410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7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7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7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37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7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相互平行设置的耦合器发射端极板层、接收端极板层和接收端屏蔽板层;发射端极板层所处平面内设置有第一和第二极板;接收端极板层所处平面内设置有第三和第四极板,接收端屏蔽板层设置有用于屏蔽电场的屏蔽板;第一和第三极板的正对面积大于零,第二和第四极板的正对面积大于零,屏蔽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三和第四极板;上述四个极板和屏蔽板均为金属材质外包裹绝缘材质的夹层板状结构。该五板耦合器相较现有的四板耦合器在接收端有更好的电场屏蔽效果,且相较六板耦合器在少一块屏蔽板的情况下在接收端也能实现较好的电场屏蔽效果,其设计更简洁,成本更低廉。

Description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输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新能源船舶和水下自主航行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为实现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的目的,有两种主流的技术方案,分别是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PT)和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ECPT)。感应式无线输电耦合器结构较为复杂,包括线圈、铁氧体和屏蔽层等,在水环境中难以密封,且在水下高压环境下,还需要考虑压磁效应和线圈形变带来的参数变化问题。而电场式无线输电耦合器通常只需要金属板,其更容易密封,且在深水高压下也非常坚固,同时具有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水的介电常数是空气的81倍,这可以大大增加耦合电容,从而提高功率传输的能力。因此,电场式无线输电技术更适用于水下应用场景。
传统的电场式耦合器为四板结构,在极板周围存在很高的电场,应用过程中存在电场安全性问题,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现有技术中的六板耦合器结构,其虽然可以有效降低电场的泄露,然而,六板式耦合器各板间却形成了15个电容,其设计流程较为复杂,耦合器成本相对较高,且其金属极板一般没有绝缘,容易造成触电等安全问题。
在水下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发射端一般位于岸边或水底,其位置相对开阔,对体积的要求较低,且充电船舶也不能完全紧贴岸边,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水下无线输电系统对发射侧的体积和电场安全距离要求较低。而对于接收端来说,被充电设备对体积的要求较高,且无论是作为载人的交通工具还是作为水下无人设备,均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接收端需要做好电场屏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在水下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场景中无法兼顾对耦合器接收端电场泄露的良好屏蔽性以及对耦合器结构设计的简洁性和经济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其目的是在保证无线电能传输效果的前提下,既能对耦合器接收端的泄露电场进行良好地屏蔽,又能使耦合器的结构设计更加精简、成本更加低廉。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相互平行设置的耦合器发射端极板层、耦合器接收端极板层和耦合器接收端屏蔽板层;
耦合器发射端极板层所处平面内设置有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
耦合器接收端极板层所处平面内设置有第三极板和第四极板,耦合器接收端屏蔽板层设置有用于屏蔽电场的屏蔽板;
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的正对面积大于零,第二极板和第四极板的正对面积大于零,屏蔽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三极板和第四极板;
上述四个极板和屏蔽板均为金属材质外包裹绝缘材质的夹层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上述四个极板和屏蔽板的板面形状均为矩形;
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重合;
第二极板和第四极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重合。
进一步地,第三极板的板面的三个边分别到屏蔽板的板面一端的三个边的距离相等,第四极板的板面的三个边分别到屏蔽板的板面另一端的三个边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地,上述四个极板的板面形状均为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包括:
基于所有的耦合电容以及电路连接关系,构建五板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
定义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各自的自电容以及之间的互电容,将所述全电容等效模型简化为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获取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
分别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和耦合器发射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对应简化全电容等效模型并选定参考节点,获取对应的全电容简化模型KCL方程,联立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分别获取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的自电容;
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或耦合器发射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获取对应的短接节点KCL方程,联立对应的全电容简化模型KCL方程,以及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获取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进一步地,所述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为:
Figure SMS_1
其中,I 1V 1C 1分别为耦合器发射端的电流、电压和自电容;I 2V 2C 2分别为耦合器接收端的电流、电压和自电容;C M 为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进一步地,全电容简化模型KCL方程包括第一方程和/或第二方程;
所述第一方程为:
Figure SMS_2
其中,第一方程是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设定代表耦合器发射端的第二极板的节点为参考节点时的全电容简化模型四节点KCL方程;
Figure SMS_3
;形如C mn 代表第m板和第n板间的等效电容, 第一极板至第四极板、屏蔽板依次编号为第一板至第五板;形如V Pn代表第n板所处节点的电压;
所述第二方程为:
Figure SMS_4
其中,第二方程是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发射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设定代表耦合器接收端的第四极板的节点为参考节点时的全电容简化模型四节点KCL方程;
Figure SMS_5
;形如V Pn 代表第n板所处节点的电压。
进一步地,短接节点KCL方程包括:
Figure SMS_6
其中,该方程为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时,针对代表第四极板的节点的KCL方程。
进一步地,耦合器发射端的自电容的表达式为:
Figure SMS_7
其中,C 1为耦合器发射端的自电容,
Figure SMS_8
耦合器接收端的自电容的表达式为:
Figure SMS_9
其中,C 2为耦合器接收端的自电容,
Figure SMS_10
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的表达式为:
Figure SMS_11
其中,C M 为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提出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相较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场式四板耦合器,实现了耦合器接收端的电场屏蔽,有效地减小了接收端的电场安全距离,保障了被充电设备和人身的安全。而与电场式六板耦合器相比,五板耦合器能够在少一块屏蔽板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好的接收端电场屏蔽效果,其成本更低廉,设计更为简单,更易于推广和应用,尤其适用于水下环境、大功率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场景。该五板耦合器可以在保证无线电能传输效果的前提下,既能对耦合器接收端的泄露电场进行良好地屏蔽,又能使耦合器的结构设计更加精简、成本更加低廉,且对极板进行了绝缘设计,达到了防水防误触的技术要求。
(2)本发明提出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可以实现五板耦合器的精确建模,简化后的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精简而有效。依据本发明所提出的等效设计方法,技术人员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对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进行开发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三维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各板尺寸及摆放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各板间形成的等效电容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的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V2两端节点短接的全电容等效模型;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V2两端节点短接的全电容等效简化模型;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V1两端节点短接的全电容等效模型;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V1两端节点短接的全电容等效简化模型;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互电容随传输距离变化的曲线图(与四板、六板耦合器结构进行对比);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自电容随传输距离变化的曲线图(与四板、六板耦合器结构进行对比);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互电容随屏蔽板到极板距离变化的曲线图(与六板耦合器结构进行对比);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自电容随屏蔽板到极板距离变化的曲线图(与六板耦合器结构进行对比);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五板耦合器的有限元仿真电场分布图;
图16为传统六板式耦合器的有限元仿真电场分布图;
图17为传统四板式耦合器的有限元仿真电场分布图;
图中各标号为:P1—发射端的第一极板;P2—发射端的第二极板;P3—接收端的第三极板;P4—接收端的第四极板;P5—接收端的屏蔽板;V1—发射端的电压;V2—接收端的电压;I1—发射端的电流;I2—接收端的电流;C1—发射端的自电容;C2—接收端的自电容;CM—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的。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并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可以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可以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包括均相互平行的第一极板P1(简称极板P1或板P1,其他板同理,下同)、第二极板P2、第三极板P3、第四极板P4和屏蔽板P5。其中,极板P1和极板P2共面,均位于耦合器的发射端。极板P3和极板P4共面,极板P3、极板P4和屏蔽板P5均位于耦合器的接收端。五块板的材料均为内层金属材料、外层包裹绝缘材料。极板P1和极板P3的正对面积大于零(即该两极板在垂直板面方向上的投影有重叠的部分),极板P2和极板P4的正对面积大于零,屏蔽板P5在垂直板面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覆盖耦合器的接收端的极板P3和极板P4。极板及屏蔽板的板面形状不做限定,只要满足上述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具有更优的技术效果,但考虑到制造工艺方面的便捷性以及产品的标准化等问题,如图2所示,优选的,板P1~P5的板面形状均设置为矩形,极板P1和极板P3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重合,极板P2和极板P4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重合。更优选的,极板P1、P2、P3、P4的板面形状均为正方形,边长分别为l1~l4;屏蔽板P5的板面形状为长方形,长、宽分别为ll5和lw5
对于耦合器的发射端,极板P1和P2保持水平对齐,两板间的水平距离为ls1;对于耦合器的接收端,极板P3和P4保持水平对齐,两板间的水平距离为ls2。优选的,极板P3三边到屏蔽板P5三边的水平距离均为le3,极板P4三边到屏蔽板P5三边的水平距离均为le4。显然的,ll5=l3+l4+ls2+le3+le4,lw5=l3+2*le3=l4+2*le4。极板P3、P4到屏蔽板P5的垂直距离为ds。耦合器的发射端极板与接收端极板之间距离为d,从而极板P1、P2到极板P3、P4的垂直距离为d。在无线电能传输的过程中,发射端与接收端保持正对,因此极板P1与极板P3保持正对,极板P2与极板P4保持正对。
如图3所示,在进行无线电能传输时,极板P1、P2接入发射端电路;极板P3、P4接入接收端电路;屏蔽板P5不接电,为零电位状态。根据电容产生的机理,每两块板之间均会产生一个等效电容,极板P1与极板P2之间的电容为C12、极板P1与极板P3之间的电容为C13、极板P1与屏蔽板P5之间的电容为C15,以此类推,五块板之间产生C12~C45共计10个等效电容。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等效设计方法)的流程图,所述等效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个大步骤,下面结合图4~图10具体说明。
步骤1,考虑所有的耦合电容以及电路连接关系,得到五板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
如图5所示,五板式耦合器全电容等效模型共有5个节点,分别为P1~P5,其中,P1~P4需要与发射端电路、接收端电路相连,而P5节点不直接与发射、接收端电路相连。V1、V2分别表示耦合器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电压,I1和I2分别表示耦合器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电流。因为五板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较为复杂,元件数和节点数较多,不利于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谐振网络参数的设计,因此有必要对五板耦合器全电容等效模型进行简化。
步骤2,将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自电容分别定义为C1、C2,发射端和接收端间的互电容定义为CM,建立五板耦合器的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
如图6所示,为了简化耦合器模型,将全电容等效模型转化为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表示只有极板P1~P4与外部的电路相连,而屏蔽板P5不与任何外部的电压源或电流源连接。
步骤3,列写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
在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中,端口电压和电流分别由V1、V2、I1、I2表示,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自电容分别定义为C1、C2,互电容定义为CM,由此可得式(1):
Figure SMS_12
式(1)
步骤4,求发射端的自电容C1
步骤41,令V2=0,将全电容等效模型中V2两端节点短接。
根据式(1),为求得自电容C1,首先令V2=0,可得式(2):
Figure SMS_13
式(2)
如图7所示,当V2=0时,可以将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中V2两端节点短接,V1在两个端口中分别产生电流I1和I2
步骤42,将五节点全电容等效模型简化为四节点等效模型。
如图8所示,将P3和P4节点短接,因此模型中节点数由5个变为4个,将五节点全电容等效模型进一步转化精简为四节点等效简化模型,可以将10个电容等效简化为6个电容,分别是C12、C15、C25、Ca、Cb和Cc,其中:
Figure SMS_14
式(3)
步骤43,选定参考节点,列写4个节点的KCL方程。
在图8中,4个节点电压分别表示为VP1、VP2、VP3和VP5,并设定P2为参考节点,列写KCL方程,可得式(4):
Figure SMS_15
式(4)
步骤44,求解各节点的电压。
对式(4)求解得到VP3和VP5的结果:
Figure SMS_16
式(5)
其中,CT1定义为:
Figure SMS_17
式(6)
步骤45,得到自电容C1的表达式。
联立式(2)~(6),可将发射端的自电容C1求解表示为:
Figure SMS_18
式(7)
步骤5,求互电容CM
步骤51,令V2=0,将全电容等效模型中V2两端节点短接。
根据式(1),为求得互电容CM,首先令V2=0,可得式(8):
Figure SMS_19
式(8)
步骤52,列写短接节点的KCL方程。
利用图7所示的模型进行计算,列写P4节点的KCL方程如式(9):
Figure SMS_20
式(9)
步骤53,将步骤44中求得的各节点的电压带入短接节点KCL方程。
式(5)已经求得了节点电压VP3和VP5,直接将其带入式(9)。
步骤54,得到互电容CM的表达式。
联立式(5)、式(8)和式(9),可将互电容CM求解表示为:
Figure SMS_21
式(10)
步骤6,求接收端的自电容C2
步骤61,令V1=0,将全电容等效模型中V1两端节点短接。
根据式(1),为求得自电容C2,首先令V1=0,可得式(11):
Figure SMS_22
式(11)
如图9所示,当V1=0时,可以将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中V1两端节点短接,V2在两个端口中分别产生电流I1和I2
步骤62,将五节点全电容等效模型简化为四节点模型。
如图10所示,将P1和P2节点短接,因此模型中节点数由5个变为4个,将全电容等效模型进一步转化为简化模型,可以将10个电容等效转化为6个电容,分别是C34、C35、C45、Cd、Ce和Cf,其中:
Figure SMS_23
式(12)
步骤63,选定参考节点,列写4个节点的KCL方程。
图10中,4个节点电压分别表示为VP1’、VP3’、VP4’和VP5’,并设定P4为参考节点,列写KCL方程,可得式(13):
Figure SMS_24
式(13)
步骤64,求解各节点电压。
对式(13)求解得到VP1’和VP5’的结果:
Figure SMS_25
式(14)
其中,CT2定义为:
Figure SMS_26
式(15)
步骤65,得到自电容C2的表达式。
联立式(11)~(15),可将发射端的自电容C2求解表示为:
Figure SMS_27
式(16)
图11~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参数对比的曲线图,用以展示本发明所提出的五板耦合器的实际有益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首先确定五板耦合器的尺寸,包括极板P1~P4的长宽和屏蔽板P5的长宽。具体尺寸参数如下:l1=l2=l3=l4=200mm,ls1=ls2=100mm,le3=le4=15mm,ll5=l3+l4+ls2+le3+le4=530mm,lw5=l3+2*le3=l4+2*le4=230mm,极板P3、P4到屏蔽板P5的垂直距离为ds=50mm,耦合器的发射端极板与接收端极板之间的距离为d=100 mm。选用FR4环氧板材料作为绝缘层,相对介电常数为4.4,绝缘层厚度为1 mm。
分别通过式(7)、式(10)和式(16)对本发明所提出的五板耦合器的自电容C1、互电容CM和自电容C2进行求解,并与同尺寸的四板、六板耦合器进行对比。保持四板、五板和六板结构的极板的尺寸完全一致,极板传输距离保持一致;五板和六板结构的屏蔽板的尺寸完全一致,屏蔽板与极板间的距离保持一致。同时,每块板包覆的绝缘层材料和厚度完全一致。
图11展示了三种耦合器结构的等效互电容随传输距离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四/五/六板结构的耦合器的等效互电容均显著减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在同样的传输距离下,五板结构的耦合器的互电容大于六板式耦合器结构的互电容,小于四板式耦合器结构的互电容。
图12展示了三种耦合器结构的等效自电容随传输距离变化的曲线。四板和六板式耦合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呈现对称性,因此一次侧和二次侧的自电容相等,而五板式耦合器的屏蔽板放置在二次侧,其二次侧与六板式耦合器相似,而一次侧与四板式耦合器相似,因此五板式耦合器两侧的自电容不相等,分别用C1和C2来表示。可以看出,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四/五/六板结构的耦合器的等效自电容均显著减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同样的传输距离下,由于屏蔽板的作用,六板结构的耦合器的自电容显著大于四板式耦合器的自电容,而五板结构的一次侧的自电容C1与四板结构的自电容基本相等,二次侧的自电容C2与六板结构的自电容基本相等。
结合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屏蔽板显著增大了同侧的等效自电容,而屏蔽板对互电容的影响较小。为进一步探究屏蔽板对耦合器等效电容的影响,保持传输距离为100 mm,改变屏蔽板与极板之间的距离,结果如图13和图14所示。
图13展示了五板和六板式耦合器的等效互电容随屏蔽板与极板距离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当屏蔽板与极板的距离增加时,耦合器的等效互电容随之增加,但变化范围不大。五板结构由于屏蔽板比六板结构少一块,所以受屏蔽板的影响更小一些,其互电容值也略大于六板式耦合器。
图14展示了五板和六板式耦合器的等效自电容随屏蔽板与极板距离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五板式耦合器一次侧的自电容C1不受屏蔽板的影响,二次侧的自电容C2与六板式耦合器的自电容基本相等,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随屏蔽板到极板距离的增大而显著减小。
为了验证本发明所提出的电场式五板耦合器在接收端的屏蔽效果,使用Maxwell进行电场分布仿真。同时,将其与传统的四板和六板式耦合器结构进行对比,三种耦合器的板尺寸、传输距离、绝缘层厚度和材料等参数均保持一致,极板电压统一设置为6.5 kV,电场分布情况见图15~图17。
如图15所示,五板式耦合器在接收端的屏蔽效果较好,安全距离约为0.1 m,而发射端由于没有屏蔽板的存在,安全距离约为0.6 m。图16显示了六板式耦合器在接收端和发射端均具有较好的屏蔽效果,安全距离约为0.1 m。图17显示了四板式耦合器的电磁泄漏较高,安全距离约为0.6 m。
如前所述,在水下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的应用场景下,接收端对体积的要求较高,而发射端的空间较开阔,对体积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需重点关注接收端的电场屏蔽效果。Maxwell电场分布结果表明,在五板式耦合器结构比六板式耦合器结构少一块屏蔽板的情况下,在接收端同样能够实现很好的电场屏蔽效果,具有较高的电磁安全性。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即但凡依本公开教导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公开涵盖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案。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记载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相互平行设置的耦合器发射端极板层、耦合器接收端极板层和耦合器接收端屏蔽板层;
耦合器发射端极板层所处平面内设置有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
耦合器接收端极板层所处平面内设置有第三极板和第四极板,耦合器接收端屏蔽板层设置有用于屏蔽电场的屏蔽板;
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的正对面积大于零,第二极板和第四极板的正对面积大于零,屏蔽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完全覆盖第三极板和第四极板;
上述四个极板和屏蔽板均为金属材质外包裹绝缘材质的夹层板状结构;
上述四个极板和屏蔽板的板面形状均为矩形;
第一极板和第三极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重合;
第二极板和第四极板在垂直板面方向的投影重合;
第三极板的板面的三个边分别到屏蔽板的板面一端的三个边的距离相等,第四极板的板面的三个边分别到屏蔽板的板面另一端的三个边的距离相等;
上述四个极板的板面形状均为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2.一种针对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所有的耦合电容以及电路连接关系,构建五板耦合器的全电容等效模型;
定义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各自的自电容以及之间的互电容,将所述全电容等效模型直接简化为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获取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
分别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和耦合器发射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对应简化全电容等效模型并选定参考节点,获取对应的全电容简化模型KCL方程,联立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分别获取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的自电容;
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或耦合器发射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获取对应的短接节点KCL方程,联立对应的全电容简化模型KCL方程,以及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获取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端口受控电流源等效模型KCL方程为:
Figure QLYQS_1
其中,I 1V 1C 1分别为耦合器发射端的电流、电压和自电容;I 2V 2C 2分别为耦合器接收端的电流、电压和自电容;C M为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全电容简化模型KCL方程包括第一方程和/或第二方程;
所述第一方程为:
Figure QLYQS_2
其中,第一方程是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设定代表耦合器发射端的第二极板的节点为参考节点时的全电容简化模型四节点KCL方程;
Figure QLYQS_3
;形如C mn代表第m板和第n板间的等效电容, 第一极板至第四极板、屏蔽板依次编号为第一板至第五板;形如V Pn代表第n板所处节点的电压;
所述第二方程为:
Figure QLYQS_4
其中,第二方程是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发射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设定代表耦合器接收端的第四极板的节点为参考节点时的全电容简化模型四节点KCL方程;
Figure QLYQS_5
;形如V Pn 代表第n板所处节点的电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短接节点KCL方程包括:
Figure QLYQS_6
其中,该方程为短接全电容等效模型耦合器接收端代表两极板的节点时,针对代表第四极板的节点的KCL方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的等效方法,其特征在于,耦合器发射端的自电容的表达式为:
Figure QLYQS_7
其中,C 1为耦合器发射端的自电容,
Figure QLYQS_8
耦合器接收端的自电容的表达式为:
Figure QLYQS_9
其中,C 2为耦合器接收端的自电容,
Figure QLYQS_10
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的表达式为:
Figure QLYQS_11
其中,C M为耦合器发射端和耦合器接收端之间的互电容。
CN202310424108.2A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Active CN116137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4108.2A CN116137464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4108.2A CN116137464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7464A CN116137464A (zh) 2023-05-19
CN116137464B true CN116137464B (zh) 2023-07-04

Family

ID=86333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24108.2A Active CN116137464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746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2122B (zh) * 2010-01-29 2015-05-2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力受电装置及电力送电装置
CN204809991U (zh) * 2013-02-15 2015-11-2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无线电力输送系统
US11228204B2 (en) * 2016-03-23 2022-01-18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Research Foundation Wireless 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 designs and systems
CN108258812A (zh) * 2017-12-12 2018-07-06 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应用于电容式无线充电系统的六极板
CN111224471B (zh) * 2020-02-27 2023-12-29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鸡西供电公司 电场耦合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最大效率跟踪方法
CN112217290B (zh) * 2020-10-15 2022-09-20 上海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电容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的交叠型电容耦合器
CN113328531B (zh) * 2021-06-30 2023-11-24 东南大学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其系统
CN113381515B (zh) * 2021-06-30 2022-11-22 东南大学 一种功率解耦的多负载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CN113964951B (zh) * 2021-12-22 2022-04-0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海水下电场耦合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5230500A (zh) * 2022-07-23 2022-10-25 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于屏蔽板耦合电压检测位置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CN115864666B (zh) * 2022-11-22 2024-03-15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一种电容式无线输电耦合器、无线输电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CN115864668A (zh) * 2023-02-16 2023-03-28 重庆大学 具有恒定输出与负载独立特性的层叠式双负载scc-wpt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7464A (zh) 2023-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64666B (zh) 一种电容式无线输电耦合器、无线输电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Xu et al. Dynamic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an extensible charging area suitable for moving objects
CN108599400B (zh) 层叠式耦合机构及其构成的ecpt系统和系统参数设计方法
CN102893494A (zh) 电力发送设备和电力传输系统
CN105183939A (zh) 基于等效电路的带孔阵腔体屏蔽效能计算方法
Van Pham et al. Development of Helical circular coils for wireless through-metal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Rong et al. Six-plate and hybrid-dielectric capacitive coupler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16137464B (zh) 一种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五板耦合器及其等效方法
Tamura et al. Design of capacitive coupler in underwate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cusing on kQ product
CN20919857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高压电缆屏蔽效能的测试装置
CN104537261A (zh) 一种基于场路耦合的含贯穿线缆机箱内电路干扰预测方法
Mei et al. Study on parasitic capacitance effect in high powe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Mei et al. Common mode noise analysis for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 based on distributed stray capacitance model
CN113852206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松散耦合变压器装置及电路
CN111313563B (zh) 用于自主水下航行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电容建模方法
CN116317213B (zh) 一种层叠式电容传输耦合器
Baktash et al. Calculation of parasitic elements in toroidal core transformers
Li et al. Mutual inductance calculation of circular coils arbitrary positioned with magnetic tile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Naka et al.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of underwate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electric coupling
CN208367075U (zh) 独立支柱式光学电流电压组合互感器
Tamura et al. Conductive coupler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nder seawater
Sakthi et al. Design of coil parameters for inductive typ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in electric vehicles
CN205670723U (zh) 无线充电线圈
Hsieh et al. An inductive wireless charger for electric vehicle by using LLC resonance with matrix ferrite core group
CN116846099B (zh) 一种电容式无线电能传输耦合器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