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7397A - 电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和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和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7397A
CN116137397A CN202211442538.9A CN202211442538A CN116137397A CN 116137397 A CN116137397 A CN 116137397A CN 202211442538 A CN202211442538 A CN 202211442538A CN 116137397 A CN116137397 A CN 116137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ical
electrical terminal
connector
terminal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425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莱希纳
S·库姆巴尔
H·库达尔卡尔
S·德什潘德
P·英戈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norr Bremse Systeme fuer Nutzfahrzeug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Knorr Bremse Systeme fuer Nutzfahrzeug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norr Bremse Systeme fuer Nutzfahrzeuge GmbH filed Critical Knorr Bremse Systeme fuer Nutzfahrzeug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6137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73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30)进行电连接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包括: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以及位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之间的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其中,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在主方向(X)上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并且其中,居间部分(103、103′)包括至少两个转折点,以使电端子(100、100′、100″、100″′、100″″)的延伸尺度从主方向(X)偏转至少一次。

Description

电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和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的电端子、端子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连接器组件中使用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的电端子,以在印刷电路板的触点与作为配对连接器的HDSCS连接器的触点之间提供电连接。由于这种电端子的热膨胀和/或轴向运动,可能无法确保可靠的接触和/或电端子可能在接触的部件上施加不希望的力。为了降低轴向运动的风险,一些电端子设置多个相对薄的突起,例如肋,这些突起相对于该电端子的纵向延伸尺度而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称为圣诞树特征。然而,为了将这种薄突起牢固地保持在模制物等中,突起需要一定的最小长度,但由于空间限制,该最小长度不总是可行。此外,相应的形状对减少热膨胀没有任何贡献。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的电端子、端子组件和连接器组件,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从而允许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改善装置的电连接的接触可靠性。
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端子、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组件、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制造端子组件的方法来解决。本发明的其他方面从属于从属权利要求。
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的电端子包括装置接触端子端部、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以及位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的居间部分。电端子在主方向上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并且居间部分包括至少两个转折点,以使电端子的延伸尺度从主方向偏转至少一次。
装置接触端子端部意图被定位成与装置触点、例如作为示例性装置的印刷电路板的电触点电接触。作为电端子的另一端的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意图被定位成与配对连接器触点电接触,例如通过被接收在作为示例性配对连接器的HDSCS连接器的插口中而电接触。电端子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的主方向代表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的虚拟直接连接、即直线。电端子不是必须要至少部分地沿着主方向物理延伸。换句话说,电端子可以但不是必须至少部分地沿着主方向物理延伸,而是电端子的延伸尺度被定向在该主方向上。
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的居间部分可以允许至少部分地补偿电端子的热膨胀和/或抗主方向上的轴向位移地固定电端子。由于至少两个转折点,电端子在不同于主方向的方向上延伸至少一次。因此,可以通过使用至少两个转折点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固定部分,例如通过使至少两个转折点中的至少一个嵌入如稍后针对端子组件所描述的模制部分,来防止在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配置中电端子在主方向上的轴向位移。替代性地,其他形状配合的固定可应用于至少两个转折点中的至少一个。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电端子的热膨胀可以至少部分地例如通过在发生热膨胀时移位的至少两个转折点来补偿。例如,电端子端部可以设置为z形,电端子在第一方向上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延伸到居间部分,第一转折点使电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偏转例如90°。在居间部分的第二转折点处,电端子再次偏转,例如偏转90°,以在第一方向上进一步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由于第一方向主要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相关,并且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和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在主方向上夹在装置与配对连接器之间,因此第一转折点可以朝向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位移,而第二转折点朝向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位移。由此,第一转折点与第二转折点之间的电端子部分相对于前者倾斜90°角。当使用居间部分补偿热膨胀并降低轴向位移的风险时,固定部分必须被配置为提供足够的空间以进行允许补偿热膨胀所需的至少部分自由的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居间部分在主方向上至少部分是柔性的。
因此,作为至少两个转折点中的至少一者位移的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可以通过居间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弹性变形来提供对电端子的热膨胀的补偿。允许相应弹性变形的柔性可以由取决于对电端子或至少居间部分的相应部分的材料选择的弹性特性、居间部分的相应部分的尺寸和/或居间部分的相应部分的形状来提供。例如,居间部分的相应部分可以设置为在主方向上呈柔性的柔性支承结构。弹性变形的能力优选地至少对应于根据从要考虑的预期温度和热膨胀系数角度给定的应用的预期热膨胀。
回到先前的z形电端子的示例,第一转折点与第二转折点之间的电端子部分可以被配置为细条结构,以相对于第一转折点和/或第二转折点在主方向上弹性挠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居间部分是弯折部分,其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所述弯折使电端子的延伸尺度远离主方向地偏转并朝向主方向偏转回来。
这种弯折部分被配置为像弹簧构件一样操作,以便当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和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在主方向上夹在装置与配对连接器之间时能够由于电端子的热膨胀而在主方向上被压缩。随着在主方向上相继有多个弯折,可进一步增强补偿热膨胀的能力。例如与一个弯折相比,多个相继的弯折可以增加补偿热膨胀的能力,而不增加相对于主方向的所需径向空间。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与单个弯折相比,多个相继的弯折可能需要每个弯折的更小的柔性,这可能允许另一种材料选择和/或其它尺寸和/或其它形状。
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弯折部分也可以在被定位在电端子的固定部分中时增强抵抗主方向上的轴向位移的抗性,如先前针对端子组件所描述和进一步详细描述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和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位于平行于主方向延伸的相同轴线上,优选位于至少一个弯折的对称轴线上。
因此,当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和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在主方向上夹在装置与配对连接器之间时,电端子可能因电端子在主方向上的热膨胀而被压缩。换句话说,电端子在被压缩时不太容易偏离主方向。因此,电端子保持足够的刚度以抵抗过度压缩,否则可能导致塑性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端子包括位于居间部分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的至少一个肩部,并且至少一个肩部相对于主方向在径向方向上突出。
至少一个肩部与已知的薄肋状突起的不同之处在于,肩部与电端子相关联,而不是从电端子延伸的作为可辨别的独立几何特征的薄径向突起。换句话说,至少一个肩部形成了从电端子的具有较大直径或宽度的部分到电端子的具有较小直径或宽度的部分的台阶。例如,电端子可以在主方向上以第一直径或宽度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延伸,随后是具有小于第一直径或宽度的第二直径或宽度的电端子部分,从而形成肩部。在另一个变型中,电端子可以提供两个肩部。例如,第一肩部由以下形成:在主方向上以第一直径或宽度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延伸的电端子,随后是具有大于第一直径或宽度的第二直径或宽度的电端子部分。在给定的示例中,第二肩部由以下形成:具有第二直径或宽度的电端子部分,随后是在主方向上朝向装置接触端子端部的具有小于第二直径或宽度的第三直径或宽度的另一电端子部分。第三直径或宽度可以等于第一直径或宽度。
至少一个肩部在被定位在电端子的固定部分中时允许形状配合的固定,如先前针对端子组件所描述和进一步详细描述的。虽然一个肩部可以仅提供抵抗一个轴向方向上的轴向位移的固定,但至少两个肩部可以允许抵抗双向轴向位移的固定。
至少一个肩部本身还可以被认为是本发明构思,并且因此可以独立于电端子的居间部分和相应转折点而形成另外的权利要求的基础。
在电端子在固定部分中至少部分地具有椭圆形或多边形形状的横截面的情况下,端子部分可以被进一步固定为抵抗相对于主方向的旋转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端子包括位于居间部分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的开口,并且所述开口在横向于或倾斜于主方向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延伸穿过电端子,优选地为贯通开口。
作为至少一个肩部的替代方案或补充方案,开口在被定位在电端子的固定部分中时允许电端子的固定,如先前针对端子组件所描述和进一步详细描述的。例如,开口可以被模制物填充以形成模制部分,从而将电端子保持在轴向位置。贯通开口可以支持模制物在开口中的穿透和分布,并且还可以增强相应固定的稳定性。
此外,所述开口还可以防止电端子相对于主方向的旋转运动。
由于开口至少部分地在限定了纵向轴线的穿过电端子的方向上延伸,所以在垂直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的开口可以完全设置在电端子内,即完全被电端子的材料包围。例如,贯通开口从电端子的一侧延伸到电端子的另一侧,并形成沿着纵向轴线穿过电端子的通道。这种通道完全由电端子的材料包围,并向电端子的两侧开口。换句话说,贯通开口和通道在这种配置中分别形成通孔。
替代性地,沿着纵向轴线延伸并向电端子的至少一侧或两侧开口而成为贯通开口的这种通道也可以部分地向电端子的另一侧开口。例如,贯通开口从电端子的一侧延伸到电端子的另一侧,并形成沿着纵向轴线穿过电端子的通道。这种通道可以进一步向电端子的沿着通道的纵向轴线延伸的一个侧面开口。换句话说,该开口可以形成为该侧面中的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口至少部分地呈椭圆形或多边形形状。
由于椭圆形或多边形形状,电端子也可以不太容易围绕垂直于主方向的轴线倾斜。
例如,贯通开口可以是椭圆形形状并且由模制物填充。椭圆形形状在被填充时防止了电端子围绕椭圆形外周倾斜。
在开口部分地向电端子的沿着纵向轴线延伸的侧面开口的情况下,该开口至少部分地提供围绕纵向轴线的椭圆形或多边形形状,该椭圆形或多边形形状布置在电端子内以形成底切。由此,底切被配置为防止电端子围绕垂直于主方向的轴线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如前所述的至少一个肩部或多个肩部,开口设置在至少一个肩部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或两个肩部之间。
根据开口的这种定位,可以减小电端子的固定部分在主方向上的长度。此外,在至少一个肩部和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或两个肩部形成具有相对增大的直径或宽度的电端子部分的情况下,开口也可以增大。增大的开口可以进一步支持模制物在开口中的穿透和分布。此外,开口中的模制物可以不太容易由于负载冲击而破裂。
如上所述的至少一个开口和相应特征本身也可以被认为是本发明构思,因此可以独立于电端子的居间部分和相应转折点和/或电端子的至少一个肩部而形成另外权利要求的基础。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组件,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所述端子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端子、优选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电端子,以及模制部分。模制部分在相对于主方向的径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包围至少一个电端子,其中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在相对于主方向的轴向方向上从模制部分露出。
因此,模制部分提供对电端子的固定。换句话说,模制部分至少包围至少一个电端子的固定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在模制部分的背离装置接触端子端部的一侧上在相对于主方向的轴向方向上从模制部分露出。
例如,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可以在模制部分的背离装置接触端子端部的一侧上在相对于主方向的轴向方向上从模制部分露出,以由配对连接器的插口接收。替代性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可以不从模制部分露出,而是形成为或连接到模制部分中的插口,以接收配对连接器的阳连接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居间部分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从模制部分的面向装置接触端子端部的一侧延伸。
因此,居间部分或其至少一部分能够在暴露并从模制部分突出时提供对主方向上的热膨胀的补偿。如果居间部分没有完全从面向装置接触端子端部的模制部分延伸并且居间部分的一部分通过模制部分而内嵌,则模制部分的被嵌入部分、特别是具有嵌入模制部分中的至少两个转折点中的至少一者的被嵌入部分,可以进一步防止电端子在主方向上的轴向位移。在这种情况下,居间部分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在电端子的固定部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端子的肩部、优选如前所述的肩部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由模制部分包围。
至少部分地包围肩部对应于相对于因电端子在垂直于主方向的横截面中的不同尺寸而由肩部提供的表面而至少部分地包围肩部。换句话说,待由模制部分至少部分地包围的肩部是取决于肩部的位置而在主方向上面向装置接触端子端部或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的表面。因此,模制部分通过将相应的肩部抵接在模制部分上来防止电端子在主方向上的轴向运动。在两个肩部彼此相反并且每个肩部由模制部分至少部分地包围的情况下,包括肩部的电端子部分是电端子的固定部分。该固定部分由此嵌入在模制部分中以防止电端子的双向轴向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端子的开口、优选如前所述的开口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由模制部分包围,模制物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填充由开口形成的空间。
作为至少一个肩部的替代方案或附加方案,开口可以被用作电端子在模制部分中的轴向固定结构。因此,电端子的固定部分至少包括这种配置的开口。电端子的固定部分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肩部和/或具有至少两个转折点中的至少一者的居间部分的一部分。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包括:待电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的装置;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电端子或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端子组件;连接器框架,其被配置成将至少一个电端子或至少一个端子组件保持在至少一个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与装置的电触点接触的位置;以及连接器部分,其包括至少一个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
例如,通过将模制部分以胶合、焊接、钎焊、旋拧或其他任何用于形状配合连接、力配合连接和/或牢固结合连接的技术附接到端子框架,可以将端子组件附接到连接器框架。替代性地,至少一个电端子可以直接固定到连接器框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框架可以是包括模制部分的模制框架。换句话说,前述端子组件是连接器框架的一部分。
在电端子的装置接触端子端部直接地或经由端子组件的模制部分间接地由连接器框架定位的情况下,电端子在主方向上的热膨胀可能使装置接触端子端部被按压在装置的电触点上。这可能会引起电端子、电触点和/或装置的损坏。然而,在居间部分至少部分地从模制部分朝向装置延伸的情况下,可以至少部分地补偿主方向上的热膨胀,以减少相应损坏的风险。此外,在电端子的固定部分被保持在模制部分或连接器框架内(例如由居间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至少一个肩部和/或开口提供)的情况下,电端子不太容易产生轴向位移。该轴向位移可能由例如当将配对连接器连接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时主方向或轴向方向上的负载冲击导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居间部分在装置与相应的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在主方向上被偏置。
居间部分优选地被偏置成使得所产生的弹性变形仍允许在弹性变形的预定范围内进一步弹性变形,以补偿热膨胀。由于被偏置,可以在增大的范围内,例如由于公差或过低温度下的热收缩,确保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与装置的电触点之间的接触。特别是相对于在主方向上至少部分呈柔性的居间部分,装置接触端子端部可以总是推压在装置的电触点上。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如前所述的端子组件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电端子被模制在模制部分中。
例如,关于电端子的开口,通过模制的制造工艺可以有利于通过容易穿透开口的模制物将电端子牢固地保持在模制部分中。
用于制造端子组件的方法的其他优点对应于已经针对端子组件、电端子和/或连接器组件进行描述的优点。因此,端子组件或所描述并与端子组件相关联的其他部件的任何特征也可以被视为用于制造端子组件的方法的特征。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方面和细节从属于权利要求书、以下对应用本发明原理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和附图。特别地: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根据图1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3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的立体图;和
图6是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的截面图。连接器组件1包括端子组件10,端子组件10具有两个电端子100和模制部分11,电端子100沿主方向X(图2)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电端子100被模制在模制部分11中,相应的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和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沿相反方向延伸的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从模制部分11露出。在替代性实施例中,端子组件10可以包括仅一个或多于两个的电端子100。端子组件10被固定到作为连接器框架的连接器条20以将端子组件10保持在预定位置。在替代性实施例中,电端子100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配置直接固定到连接器条20以形成其一体部件。电端子100的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在连接器条20的连接器部分21中露出,以被待连接到连接器组件1的配对连接器60的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插口61接收。相应的连接方向由箭头示出。连接器组件1还包括作为示例性装置的印刷电路板30,其待经由电端子100电连接到配对连接器60。为了在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与印刷电路板30之间进行电连接,连接器条20通过焊接固定到印刷电路板30,并且印刷电路板30与连接器条20的组装体通过螺钉固定在壳体40中。因此,连接器组件1提供了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相对于印刷电路板30的电触点的预定定位。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印刷电路板30以及除连接器部分21之外的连接器条20由连接器壳体40包围,该连接器壳体40具有顶盖50以保护免受湿度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替代性实施例中,该外壳可以是一体部件,然而,在外壳至少为两部件形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外壳内各个部件的可触及性。
由于电端子100的电连接,电端子100可能会发热,这导致电端子100的热膨胀。关于电端子100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的主方向X上的热膨胀,相应的电端子100的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对印刷电路板30的相应电触点施加压缩力。由于压缩力,电触点、印刷电路板30和/或相应的电端子100可能容易损坏,例如塑性变形。当温度降低热膨胀减少时,塑性变形可能会导致接触松动。为了至少部分地补偿主方向X上的热膨胀,电端子100包括作为居间部分的弯折部分103。弯折部分103在主方向X上从模制部分11的面向印刷电路板30的一侧朝向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延伸。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弯折部分也可以部分地嵌入模制部分11中,以提供抵抗相应的电端子100的轴向位移的抗力,该轴向位移例如由于当配对连接器60连接到连接器组件1或从连接器组件1断开连接时所施加的轴向力而产生。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弯折部分103包括三个弯折。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弯折部分103可以提供少于或多于三个弯折。弯折部分103在主方向X上是柔性的,即可弹性变形的。在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中,当电端子100和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分别位于通过连接器条20与印刷电路板30的电触点接触的位置时,弯折部分103在主方向X上偏置。因此,相应的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与印刷电路板30的电触点之间的紧密接触得到了相应的偏置的弯折部分103的支持。当在主方向上发生热膨胀时,弯折部分103在主方向X上被压缩以补偿这种膨胀。换句话说,偏离主方向X并彼此面对的弯折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减小。
图2示出了根据如图1所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示意性正视图。如前所述,电端子100在主方向X上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电端子100包括位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与电端子100的待嵌入端子组件10的模制部分11中的部分之间的弯折部分103,该端子组件10的模制部分11由带有相应附图标记的括号表示。电端子100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开始沿主方向X延伸,居间部分103包括使电端子在垂直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偏转的第一转折点。根据相继的第二转折点,电端子被偏转成再次沿主方向X远离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地延伸。在第三转折点上,电端子100被再次偏转成在垂直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延伸以形成弯折。根据另外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转折点,偏转重复进行以形成总共三个弯折。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主方向X提供了相对于所述三个弯折的对称轴线。由于尺寸和材料选择,当在主方向X上发生热膨胀时,所述弯折的垂直于主方向X的部分被朝向彼此弹性挠曲,以至少部分地补偿所述弯折的部分在主方向X上的热膨胀。如果温度再次降低,则所述弯折的垂直于主方向X的部分由于其弹性而挠曲回去,以保持装置接触端子端部与印刷电路板的电触点接触。
图2所示的电端子100还包括两个肩部105,所述肩部105位于弯折部分103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之间。从弯折部分103开始,电端子100在垂直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的宽度在电端子的相反两侧上增加。在替代实施例中,电端子100在垂直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的宽度仅在一侧、在多于两侧或在非彼此相反的两侧上增加。由于宽度的增加,形成了第一肩部105。通过将电端子100的宽度从增大的宽度减小回减小的宽度,形成了与第一肩部105相反的面向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的第二肩部105。电端子100的两个肩部之间的部分被定位成嵌入端子组件10的模制部分11中。当肩部105被嵌入模制部分11中时,肩部105在主方向上抵接在模制物上,从而防止电端子100在模制部分11中相对于主方向X轴向位移。因此,电端子100的两个肩部105之间的部分提供了固定部分。
为了进一步将电端子100抗轴向位移地固定在模制部分11中,电端子100包括贯通开口104,当电端子100被嵌入模制部分11时,贯通开口104被模制物填充。开口104在被模制物填充时还防止了围绕与主方向X相对应的轴线的旋转运动。在电端子100的示例性第一实施例中,开口104是卵形或椭圆形的,以进一步固定电端子100而抵抗相对于垂直于主方向X的轴线的旋转位移。此外,开口104是分别沿开口104的纵向方向和纵向轴线从电端子100的一侧延伸到电端子100的另一侧的贯通开口,作为通道。由开口104形成的通道在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径向方向上被电端子100完全包围。
图3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示意性正视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弯折部分103′和开口104′的形成。电端子100′的其他特征对应于第一实施例。因此,这些特征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并且根据第一实施例对这些特征的描述也适用于第二实施例。
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提供了具有八个转折点的Z形形状。因此,转折点为电端子100′的跨主方向X的两个转折点之间的每个部分提供了不同于90°的偏转。此外,开口104′形成为多边形,这里为矩形。
图4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立体图。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弯折部分103″和开口104″的形成。电端子100″的其他特征对应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因此,这些特征以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并且根据第一实施例对这些特征的描述也适用于第三实施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对应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
然而,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开口104″分别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开口104和104′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由冲压口形成以产生中空空间。然而,作为冲压口的开口104″也可适用于第一、第二或其他实施例,作为对相应开口104、104′和/或进一步实施例的其他开口的替代或补充方案。所述冲压口还在电端子100″的与冲孔工具的人口相反的另一侧上形成突起。当包括开口104″的电端子的相应部分被包覆成型时,模制物材料流入所述中空空间。因此,电端子100″通过中空空间内的模制物以及突起保持在模制部分中。由此防止了电端子100″相对于模制物的轴向和径向的相对运动。
图5示出了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立体图。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弯折部分103″′的形成。电端子100″′的其他特征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因此,这些特征以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并且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对这些特征的描述也适用于第四实施例。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和第三实施例的弯折部分103″类似,但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弯折部分103旋转了90度。弯折部分旋转90度以在Z方向上延伸的布置也可适用于其他实施例。弯折部分103″′通过工具的推动而被压制或形成。然而,弯折部分103″′或替代性实施例(例如第一实施例)的弯折部分可以通过销的冲压或切割来形成。
此外,尽管在其它实施例中,弯折部分103、103′、103″在不同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的偏转部分沿垂直于主方向X的电端子100、100′、100″的最大延伸尺度方向、即电端子100、100′、100″的宽度方向Y延伸,但在第四实施例中,弯折部分103″′在不同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的偏转部分沿垂直于主方向X的电端子100″′的最短延伸尺度方向、即电端子100″′的深度方向Z延伸。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弯折部分103″′的偏转部分也可以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在电端子100″′的宽度方向Y上延伸,并且弯折部分103、103′、103″的偏转部分也可以替代性地或附加性地在电端子100、100′、100″的深度方向Z上延伸。
图6示出了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立体图。第五实施例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弯折部分103″″和开口104″″的形成。电端子100″″的其他特征对应于其他实施例。因此,这些特征以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并且根据这些实施例对这些特征的描述也适用于第五实施例。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端子100″的弯折部分103″类似。然而,相对于其他实施例,电端子100″″在主方向X上相对较窄。由于电端子100″″的窄设计,电端子100″″在临界空间限制下特别适用。弯折部分103″″和开口104″″的功能对应于针对其他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
具体地,电端子100″″包括多个开口104″″,该开口104″″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上开口的凹部。分别形成开口104″″和凹部以在由主方向X和宽度方向Y限定的平面中提供底切。
由于开口104″″向电端子100″″的宽度方向Y上的各侧开口,因此开口104″″也形成肩部105″″。多个开口104″″以及因此的肩部105″″布置在电端子100″″的宽度方向Y上的相反侧上。此外,电端子100″″的相反侧的开口104″″以及因此的肩部105″″沿着主方向X交替地布置,即沿着主方向X,一侧上的开口104″″之后是另一侧上的开口104″″。
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示例性实施例。特别地,根据电端子100、100′、100″、100′″、100″″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实施例的弯折部分103、103′、103″、103″′和103″″和开口104、104′、104″、104″″的形状被认为是独立的,因此可以组合或相互交换。特别地,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可以包括位于肩部105、105′之间的多个开口104、104′、104″、104″″或者位于肩部105、105′外部的至少一个开口104、104′、104″、104″″。此外,任何给定的偏转角度都可以是可适用的。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形成的弯折可以不是或不总是在各个转折点提供90°的偏转。
附图标记列表
1 连接器组件
10 端子组件
11 模制部分
20 连接器条(连接器框架)
21 连接器部分
30 印刷电路板(装置)
40 连接器壳体
50 顶盖
60 配对连接器
61 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插口
100、100′、100″、100″′、100″″ 电端子
101 装置接触端子端部
102 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
103、103′、103″、103″′、103″″ 弯折部分(居间部分)
104、104′、104″、104″″ 开口
105,105″″ 肩部
X 主方向
Y 宽度方向
Z 深度方向

Claims (16)

1.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30)进行电连接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包括:
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
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以及
位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之间的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
其中,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在主方向(X)上从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延伸到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并且
其中,居间部分(103、103′)包括至少两个转折点,以使电端子(100、100′、100″、100″′、100″″)的延伸尺度从主方向(X)偏转至少一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在主方向(X)上至少部分是柔性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居间部分(103、103′)是弯折部分(103、103′、103″、103″′、103″″),所述弯折部分包括至少一个弯折,所述至少一个弯折使电端子(100、100′、100″、100″′、100″″)的延伸尺度远离主方向(X)地偏转并朝向主方向(X)偏转回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和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位于与主方向(X)平行地延伸的相同轴线上,优选地位于至少一个弯折的对称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所述电端子(100、100′)包括至少一个肩部(105、105″″),所述至少一个肩部位于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一个肩部(105)在相对于主方向(X)的径向方向上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所述电端子(100、100′)包括开口(104、104′),所述开口位于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之间,并且,所述开口(104、104′、104″、104″″)在横向于或倾斜于主方向(X)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地,优选地作为贯通开口,延伸穿过电端子(100、100′、100″、100″′、10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开口(104、104′、104″、104″″)至少部分地呈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其中,开口(104、104′、104″、104″″)设置在至少一个肩部(105、105″″)与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之间,或者设置在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个肩部(105、105″″)之间。
9.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30)进行电连接的端子组件(10),包括:
至少一个电端子(100、100′、100″、100″′、100″″),优选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以及
模制部分(11),
其中,模制部分(11)在相对于主方向(X)的径向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包围至少一个电端子(100、100′),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在相对于主方向(X)的轴向方向上从模制部分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组件(10),其中,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在模制部分(11)的背离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的一侧在相对于主方向(X)的轴向方向上从模制部分露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端子组件(10),其中,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从模制部分(11)的面向装置接触端子部分(101)的一侧开始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10),其中,电端子的肩部,优选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肩部(105、105″″)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由模制部分(11)包围。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10),其中,电端子的开口、优选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口(104、104′、104″、104″″)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由模制部分(11)包围,模制物至少部分地、优选全部地填充由开口(104、104′、104″、104″″)形成的空间。
14.一种用于以连接器到配对连接器的配置对装置(3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1),包括:
待电连接到配对连接器(60)的装置(30);
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端子(100、100′、100″、100″′、100″″)或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10);
连接器框架(20),其被配置成将至少一个电端子(100、100′、100″、100″′、100″″)或至少一个端子组件(10)保持在至少一个装置接触端子端部(101)与装置(30)的电触点接触的位置;以及
连接器部分(21),其包括至少一个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1),其中,至少一个居间部分(103、103′、103″、103″′、103″″)在装置(30)与相应的配对连接器端子端部(102)之间在主方向(X)上被偏置。
16.一种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10)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电端子(100、100′、100″、100″′、100″″)被模制在模制部分(11)中。
CN202211442538.9A 2021-11-17 2022-11-17 电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和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Pending CN1161373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208785.2 2021-11-17
EP21208785.2A EP4184723A1 (en) 2021-11-17 2021-11-17 Electric terminal, terminal assembly,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terminal assembly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7397A true CN116137397A (zh) 2023-05-19

Family

ID=78676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42538.9A Pending CN116137397A (zh) 2021-11-17 2022-11-17 电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和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5309A1 (zh)
EP (1) EP4184723A1 (zh)
CN (1) CN11613739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4646B1 (ja) * 2012-09-25 2014-03-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28699B2 (ja) * 2013-09-13 2016-11-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端子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並びに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84723A1 (en) 2023-05-24
US20230155309A1 (en) 2023-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456426B2 (ja)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
US7374432B2 (en) Connector
KR101176880B1 (ko)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EP3113290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JP740005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75487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71318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terminals
US7306494B2 (en) Connector
US6726506B2 (en) Fuse holder
KR101397768B1 (ko) 전기 부품
JP3264647B2 (ja) シールド板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US20220344846A1 (en) Board mounted connector
EP0840402B1 (en) Connector
JP3812937B2 (ja) コネクタ
CN114514657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6137397A (zh) 电端子、端子组件、连接器组件和制造该端子组件的方法
JP7065400B2 (ja)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JP737778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158615B1 (en)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JP720927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KR102674178B1 (ko)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BR102022023229A2 (pt) Terminal elétrico, montagem de terminal, montagem de conector e método para a fabricação da montagem de terminal
JP4258336B2 (ja) 電子装置
JP335512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20230095797A (ko)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