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5563A -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5563A
CN116135563A CN202111363369.5A CN202111363369A CN116135563A CN 116135563 A CN116135563 A CN 116135563A CN 202111363369 A CN202111363369 A CN 202111363369A CN 116135563 A CN116135563 A CN 1161355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ontrol assembly
fluid control
passage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633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6336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556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2474 priority patent/WO202308834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5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55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42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liquid-liquid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85Valve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e.g. thermostatic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71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liquid ducts, e.g. for coolant liquids or refriger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流体控制组件能够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流体控制组件具有通道和接口,通道与接口连通,流体控制组件通过接口分别与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膨胀元件对接连通,通过使流体控制组件位于冷凝器后且位于膨胀元件前的通道中的至少部分与位于蒸发器后的通道中的至少部分靠近设置,这样可以使相互靠近的通道部分进行热交换,有利于使经冷凝器冷凝后且位于膨胀元件前的通道中的工作流体过冷,使经蒸发器吸热后的通道中的工作流体过热,相比于在系统中通过额外增加一中间换热器实现工作流体的过冷和过热,有利于充分利用通道间的热能换热,有利于减小系统能耗,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流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流体控制组件具有通道和接口,通道与接口连通,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通过接口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对接连通,为保证流体控制组件通道中经冷凝器冷凝后且位于膨胀阀前的工作流体过冷,保证流体控制组件通道中经蒸发器吸热后的工作流体过热,相关技术通常会在热管理系统中增设一中间换热器实现工作流体的过冷和过热,这样增加了系统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有利于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减小系统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能够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通道元件,所述通道元件具有接口和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接口连通,所述接口用于与所述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膨胀元件对接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冷凝器后且位于所述膨胀元件前,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蒸发器后,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部分靠近设置。
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膨胀元件,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具有接口,所述流体控制组件通过所述接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膨胀元件直接或间接对接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为上述的流体控制组件。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流体控制组件能够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流体控制组件具有通道和接口,通道与接口连通,流体控制组件通过接口分别与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膨胀元件对接连通,通过使流体控制组件位于冷凝器后且位于膨胀元件前的通道中的至少部分与位于蒸发器后的通道中的至少部分靠近设置,这样可以使相互靠近的通道部分进行热交换,有利于使经冷凝器冷凝后且位于膨胀元件前的通道中的工作流体过冷,使经蒸发器吸热后的通道中的工作流体过热,相比于在系统中通过额外增加一中间换热器实现工作流体的过冷和过热,有利于充分利用通道间的热能换热,有利于减小系统能耗,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流体控制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正视图;
图2是图1中通道元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流道板与第一复合板的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流道板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阀安装座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流体控制组件隐藏第一复合板的一个正视图;
图7是图1中流体控制组件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牵引块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贮液元件安装座的一个立体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贮液元件的主体部分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多通阀元件的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多通阀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中流体控制组件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工作模式的系统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热管理系统的第二工作模式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参见图1,流体控制组件可以应用于热管理系统,其中热管理系统可以为车辆热管理系统,具体如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流体控制组件100包括阀元件1、热交换元件2、贮液元件3以及通道元件4,阀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阀元件1与通道元件4连接,通道元件4具有通道,通道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阀元件1能够实现通道中的两个或多个的连通或不连通,并在连通时能够实现通道之间的直通连通和/或节流连通;热交换元件2与通道元件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元件2包括若干层叠的板片,热交换元件2具有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内的工作流体(如制冷剂)和第二流道内的工作流体(如冷却液)可以在热交换元件3内进行换热,其中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与通道中的两个连通;贮液元件3与通道元件4连接,贮液元件4具有至少部分贮液腔,这是由于贮液腔还有可能由贮液元件4和其他部分共同形成,贮液腔与通道中的两个或多个连通,贮液元件4主要用于进行工作流体气液两相分离,避免工作流体(如制冷剂)中的气相流体流至后续通道回路。定义连接包括固定连接或限位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密封连接等方式;定义直通连通为不改变或者趋于不改变(如压损范围<1%)工作流体流过阀元件前后的压力,定义节流连通为工作流体流过阀元件前的压力大于流过阀部件后的压力。
参见图2至图4,为实现流体控制组件的轻量化,通道元件4包括流道板41和第一复合板42,在本实施例中,流道板41具有形成通道的槽腔和孔,槽腔和孔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其中孔用于形成为连通通道中的不同单个之间的连通孔道,孔贯穿流道板41设置,而形成通道的槽腔则不贯穿流道板41,形成通道的槽腔和孔具体可以通过冷挤压工艺一体形成。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贴合设置,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通过焊接密封固定,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配合形成通道元件4的通道,这样相比与通过阀块整体机加工形成通道,有利于使通道部分元件轻量化具体地,流道板41包括第一壁411,沿垂直于第一壁411的方向,流道板41形成有自第一壁411向内远离第一壁411的槽腔和孔,相应地,第一复合板42包括第二壁4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壁421为平面,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在配合时,第一壁411与第二壁421贴合设置,第一壁411和第二壁421通过焊接密封固定,从而形成通道元件4的通道。当然孔还可以形成于第一复合板42上,即沿垂直于第二壁421的方向,孔贯穿第一复合板42设置,此时流道板41仅具有形成通道的槽腔,第一壁411与第二壁421贴合并通过焊接密封固定,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配合形成通道元件4的通道。
或者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流道板41和第一复合板42分别具有形成通道的槽腔,具体地,沿垂直于流道板41的第一壁411的方向,位于流道板41的形成通道的槽腔自第一壁411向内远离第一壁411凹陷形成;沿垂直于第二壁421的方向,位于第一复合板42的形成通道的槽腔自第二壁421向内远离第二壁421凹陷形成,第一壁411与第二壁421贴合设置,第一壁411和第二壁421通过焊接密封固定,流道板41与第一复合板42配合形成通道元件4的通道。在该实施例中,孔同样可以形成于流道板41上或者孔可以形成于第一复合板42上,即沿垂直于第一壁411的方向,孔贯穿流道板41设置,或者沿垂直于第二壁421的方向,孔贯穿第一复合板42设置。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均形成的是单层或者说单侧通道,但根据流体控制组件100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或根据通道布局的复杂程度,通道元件还可以设置为双层或者说双侧通道,此时通道元件还包括第二复合板,定义第一复合板42和第二复合板统称为复合板。沿垂直于第一壁411的方向,形成通道的槽腔的部分(定义部分指槽腔数量上的部分)自第一壁411向内远离第一壁411凹陷形成;形成通道的槽腔的另外部分自流道板41的第三壁向内远离第三壁凹陷形成,其中第三壁和第一壁为流道板的相对设置的两壁,流道板41位于第一复合板42和第二复合板之间,第一复合板42与第一壁贴合并可以通过焊接密封固定,第二复合板与第三壁贴合并可以通过焊接密封固定,从而三者配合形成通道元件的通道。
参见图2和图5,通道元件4还包括阀安装座44,阀安装座44用于安装阀元件,阀安装座44的数量与阀元件的数量相同,阀安装座44与流道板41或与第一复合板42或与第二复合板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阀安装座44与流道板41贴合并通过焊接密封固定,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阀安装座44还可以与流道板41一体成形。阀安装座44包括第一端口441、第二端口442以及安装腔443,其中第一端口441可以作为进口,第二端口442可以作为出口,就阀安装座44单个零部件而言,安装腔443连通第一端口441和第二端口442,安装腔443用于安装阀元件,第一端口441和第二端口442用于分别与形成连通孔道的孔连通,这样通过阀元件能够实现通道中两个或多个之间的连通或不连通。
参见图1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包括第六通道401、第七通道402、第三通道403、第四通道404、第五通道405、第一通道406、第八通道407、第二通道408。阀安装座44包括第一阀安装座44a、第二阀安装座44b、第三阀安装座44c、第四阀安装座44d、第五阀安装座44e,阀元件1包括第一阀元件11、第二阀元件12、第三阀元件13、第四阀元件14、第五阀元件15。部分第一阀元件11位于第一阀安装座44a的安装腔,第一阀元件11与第一阀安装座44a连接,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元件11与第一阀安装座44a插接固定,第一阀元件11通过第一阀安装座44a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六通道401和第七通道402,并在连通时能够直通连通第六通道401和第七通道402,具体地,孔包括第一孔451和第二孔452,其中第一孔451与第六通道401连通,第二孔452与第七通道402连通,第一阀安装座44a与流道板41连接时,第一阀安装座44a的第一端口与第一孔451连通,即该第一端口连通第六通道401,第一阀安装座44a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孔452连通,即该第二端口连通第七通道402,这样在第一阀元件11的控制下,第六通道401能够通过第一孔451、第二孔452、第一阀安装座44a实现连通或不连通第七通道402。同理以此类推,部分第二阀元件12位于第二阀安装座44b的安装腔,第二阀元件12与第二阀安装座44b连接,第二阀元件12通过孔和第二阀安装座44b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六通道401和第三通道403,并在连通时能够直通连通第六通道401和第三通道403。部分第四阀元件14位于第四阀安装座44d的安装腔,第四阀元件14与第四阀安装座44d连接,第四阀元件14通过孔和第四阀安装座44d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四通道404和第一通道406,并在连通时能够节流连通第四通道404和第一通道406。部分第五阀元件15位于第五阀安装座44e的安装腔,第五阀元件15与第五阀安装座44e连接,第五阀元件15通过第五阀安装座44e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一通道406和第八通道407,并在连通时能够节流连通第一通道406和第八通道407。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通道的布局上,当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通道时,为避免交叉通道间的窜流,可以通过牵引流道来实现,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8,通道元件4还包括牵引块46,牵引块46与第一复合板42通过焊接密封固定,牵引块46包括牵引流道461,孔还包括第三孔453和第四孔454,其中第三孔453与第三通道403连通,相应地,第一复合板42上还设置有通孔,沿垂直于第二壁421的方向,通孔贯穿第一复合板42设置,通孔具体地包括第一通孔422和第二通孔423,其中第一通孔422与第四孔454,第二通孔423与第二通道408连通,而牵引流道461连通第一通孔422和第二通孔423,这样牵引流道461连通第二通道408和第四孔454,再者,第三阀安装座44c的第一端口与第三孔453连通,第三阀安装座44c的第二端口与第四孔454连通,部分第三阀元件13位于第三阀安装座44的安装腔,第三阀元件13与第三阀安装座44c连接,这样,第三阀元件13通过牵引流道461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三通道403和第二通道408,并在连通时能够直通连通第三通道403和第二通道408。
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贮液元件3包括支架31,贮液元件3通过支架31与通道元件4连接,具体地,支架31位于贮液元件3的罐体的外周,支架31与流道板41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并同时紧固支架31于罐体的外周,从而实现贮液元件3与通道元件4的连接。参见图2、图3、图6以及图9,在本实施例中,通道元件4还包括贮液元件安装座47,贮液元件安装座47与流道板41通过焊接密封固定,贮液元件安装座47具有第一连接流道471、第二连接流道472、第三连接流道473,其中第一连接流道471通过孔与第四通道404连通,第二连接流道472通过孔与第五通道405连通,第三连接流道473通过孔与第一通道406连通。相应地,结合图10,贮液元件3的主体包括第一进口管、第二进口管以及出口管,第一进口管具有第一进口流道32、第二进口管具有第二进口流道33、出口管具有出口流道34,贮液元件3的主体与贮液元件安装座47配合时,至少部分第一进口管位于第一连接流道471,第一进口流道32连通第一连接流道471和贮液腔;至少部分第二进口管位于第二连接流道472,第二进口流道33连通第二连接流道472和贮液腔;至少部分出口管位于第三连接流道473,出口流道34连通第三连接流道473和贮液腔;另外在本时候例中贮液元件3与贮液元件安装座47还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以加强贮液元件3的固定。这样,第四通道404通过第一连接流道471、第一进口流道33与贮液腔连通,第五通道405通过第二连接流道472、第二进口流道33与贮液腔连通,贮液腔通过出口流道34、第三接口流道473与第一通道406连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贮液元件3还内置有单向阀,单向阀具有单向导通、反向截止的功能,单向阀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使第一进口流道32到贮液腔单向导通,从而实现第一单向阀使第四通道404到贮液腔单向导通;第二单向阀使第二进口流道33到贮液腔单向导通,从而实现第二单向阀使第五通道405到贮液腔单向导通,设置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有利于避免贮液元件3在有两个或多个进口的情况下,防止工作流体从某一进口流道(如第一进口流道32)进入贮液腔内后反窜至另一进口流道(如第二进口流道33)的情况,且设置单向阀集成于贮液元件3,有利于结构紧凑。
参见图1、图3以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元件2与通道元件4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具体地,热交换元件2包括底板21,底板21上设置有与通道元件4螺钉连接的通孔,热交换元件2通过底板21实现与通道元件4的螺钉连接固定。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连通第八通道407和第二通道408,具体地,孔还包括第五孔455和第六孔456,其中第五孔455与第八通道407连通,第六孔456与第二通道408连通,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连通第五孔455和第六孔456。参见图1、图11以及图12,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多通阀元件5,多通阀元件5包括多通阀51和连接件52,在本实施例中,多通阀51为三通切换阀,多通阀51具有进口511、第一出口512、第二出口513,通过旋转多通阀51的阀芯,能够实现进口511与第一出口512连通或者进口511与第二出口51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进口511、第一出口512、第二出口513的朝向相同,且进口511位于第一出口512和第二出口513之间,这样方便多通阀51与连接件52的装配。相应地,连接件52包括进口接头521和出口接头522,进口接头521和出口接头522用于与热管理系统中的其他如电池冷却模块进行对接,对电池组件进行降温冷却。进口接头521具有进口接头流道5211,出口接头522具有出口接头流道5221,连接件52还具有用于与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连通的第三流道523和第四流道524,其中第三流道523与出口接头流道5221连通。多通阀51与连接件52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通阀51与连接件5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多通阀51与连接件52装配连接后,进口接头流道5211与进口511连通,出口接头流道5221与第一出口512连通,第四流道524与第二出口513连通,这样通过切换多通阀51的阀芯,进口接头流道5211能够与出口接头流道5221连通或者进口接头流道5211能够与第四流道524连通。多通阀元件5与热交换元件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通阀元件5的连接件52与热交换元件2的底板21通过螺钉连接固定,并使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连通第三流道523和第四流道524。
参见图1、图6、图9以及图11,为保证流体控制组件100在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保证热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提高流体控制组件100的控制精度,特别是阀元件的控制精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流体控制组件100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传感器的感应头位于通道中或者位于与通道连通的安装孔中,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通道中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如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61、第二传感器62、第三传感器63、第四传感器64、第五传感器65、第六传感器66,其中第一传感器61至第四传感器65与设置于流道板41上的传感器安装座连接,第五传感器65与贮液元件安装座47连接,第六传感器66与连接件52连接。具体地,第一传感器61用于检测第三通道403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第二传感器62用于检测第四通道404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第三传感器63用于检测第五通道405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第四传感器64用于检测第二通道408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第五传感器65用于检测贮液元件安装座的第三连接流道473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或者说第五传感器65用于检测贮液元件3出口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第六传感器66用于检测连接件的第三流道523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
参见图1、图2以及图6,通道元件4还包括接口座,接口座具有接口,流体控制组件100通过接口座的接口实现其通道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元件对接连通。接口座与流道板41连接或接口座与流道板41可以一体成形,在本实施例中,接口座与流道板41贴合设置并通过焊接密封固定,接口的朝向相同,这样方便流体控制组件100与其他元件的对接连接。具体地,接口座包括第一接口座71、第二接口座72、第三接口座73、第四接口座74以及第五接口座75,第一接口座71具有第一接口711,第一接口711与第六通道401连通;第二接口座72具有第二接口721和第三接口722,其中第二接口721与第七通道402连通,第三接口722与第五通道405连通,这样在阀元件的控制下,第一阀元件11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一接口711和第二接口721;第三接口座73具有第四接口731和第五接口732,其中第四接口731与第三通道403连通,第五接口732与第四通道404连通,第二阀元件12能够连通第一接口711和第四接口731;第四接口座74具有第六接口741和第七接口742,其中第六接口741与第一通道406连通,第七接口742与第二通道408连通,第四阀元件14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五接口732和第六接口741;第五接口座75具有第八接口751,第八接口751与第二通道408连通,第三阀元件13能够连通或不连通第四接口731和第八接口751,第八接口751与第七接口742连通。
流体控制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热管理系统,参见图1、图6以及图13,为流体控制组件100应用于热管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200还包括压缩机201、第一换热器202、第二换热器203、蒸发器204、膨胀元件205以及第三单向阀206,其中第一换热器202即可以作为冷凝器也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第二换热器203作为冷凝器使用,压缩机201的出口与第一接口711对接连通,压缩机201的进口与第八接口751对接连通,第一换热器202的一端接口与第四接口731对接连通,第一换热器202的另一端接口与第五接口732对接连通,第二换热器203的进口与第二接口721对接连通,第二换热器203的出口与第三接口722对接连通,蒸发器204的进口通过膨胀元件205与第六接口741对接连通,蒸发器204的出口通过第三单向阀206到第七接口742单向导通。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不包括第三单向阀206,即蒸发器204的出口与第七接口742对接连通。
参见图1、图6、图13以及图14,流体控制组件100应用于该热管理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两种工作模式:
第一工作模式(图13):第一阀元件11、第三阀元件13、第四阀元件14、第五阀元件15打开,第二阀元件12关闭,多通阀51切换至进口接头流道5211与第四流道524连通。
压缩机201出口侧的高温高压气相工作流体(如制冷剂)从第一接口711流入第六通道401,通过第一阀元件11直通流向第七通道402,并从第二接口721流向第二换热器203,经第二换热器203(冷凝器)冷凝散热后变为较高温的气液两相工作流体通过第三接口722流入第五通道405,并在第二单向阀的单向导通下进入贮液元件3的贮液腔,贮液元件3分离气相工作流体后将较高温的液相工作流体流向第一通道406,位于第一通道406的较高温的液相工作流体一部分经第四阀元件14节流膨胀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工作流体流向第四通道404,并通过第五接口732流入第一换热器202(此时作为蒸发器),经第一换热器202蒸发吸热后变为较低温的气相工作流体通过第四接口731流入第三通道403,并通过第三阀元件13直通流入第二通道408;位于第一通道406的较高温的液相工作流体另一部分经第五阀元件15节流膨胀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工作流体流向第八通道407,并流入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与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内工作流体(如冷却液)热交换吸热后变为较低温的气相工作流体流向第二通道408;第二通道408内的气相工作流体汇合后通过第八接口751返回压缩机201进行再循环。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工作模式中,膨胀元件205关闭,第三单向阀206处于反向截止状态。
第二工作模式(图14):第二阀元件12、第五阀元件15打开,第一阀元件11、第三阀元件13、第四阀元件14关闭,多通阀51切换至进口接头流道5211与第四流道524连通。
压缩机201出口侧的高温高压气相工作流体(如制冷剂)从第一接口711进入第六通道401,通过第二阀元件12直通流向第三通道403,并从第四接口731流入第一换热器202(此时作为冷凝器),经第一换热器202冷凝散热后变为较高温的气液两相工作流体通过第五接口732流入第四通道404,并在第一单向阀的单向导通下进入贮液元件3的贮液腔,贮液元件3分离气相工作流体后将较高温的液相工作流体流向第一通道406,位于第一通道406的较高温的液相工作流体一部分经第五阀元件15节流膨胀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工作流体流向第八通道407,并流入热交换元件2的第一流道,与热交换元件2的第二流道内工作流体(如冷却液)热交换吸热后变为较低温的气相工作流体流向第二通道408;位于第一通道406的较高温的液相工作流体的另一部分通过膨胀元件205节流膨胀后变为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工作流体流向蒸发器204,经蒸发器204蒸发吸热后变为较低温的气相工作流体通过第三单向阀206流向第二通道408,第二通道408内的气相工作流体汇合后通过第八接口751返回压缩机201进行再循环。
参见图4和图6,结合上述热管理系统200的工作模式可知,第六通道401、第七通道402以及第三通道403内的工作流体多为从压缩机201流入的高温高压气相工作流体,而第四通道404和第五通道405内的工作流体多为经第一换热器202(作为冷凝器)或第二换热器203(作为冷凝器)冷凝散热后的工作流体,在本实施例中,为避免第六通道401、第七通道402、第三通道403内的高温工作流体与第四通道404、第五通道405内冷凝散热后的工作流体之间的有害换热,通道元件4还包括第一隔热槽412和第二隔热槽413,在本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流道板的第一壁411的方向,第一隔热槽412自第一壁411向内远离第一壁44凹陷形成,沿平行于第一壁411的某一特定方向,第一隔热槽412位于至少部分第七通道402和至少部分第五通道405之间;同样的,沿垂直于第一壁44的方向,第二隔热槽413自第一壁411向内远离第一壁44凹陷形成,沿平行于第一壁411的某一特定方向,第二隔热槽413位于至少部分第三通道403和至少部分第四通道404之间。隔热槽可以通过冷挤压在形成通道的槽腔和孔的过程中一同形成于流道板41上。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隔热槽412和第二隔热槽413还可以贯穿通道元件4设置,这样在避免通道间有害传热的同时有利于减重。需要指出的是,为避免通道之间的有害换热,通道元件4除了上述第一隔热槽412和第二隔热槽413之外,还可以有其他隔热槽。
参见图6,结合上述热管理系统200的第二工作模式,从贮液元件6流向第一通道406的液相工作流体在经膨胀元件205节流膨胀、蒸发器204蒸发吸热后变为气相工作流体流入第二通道408并返回压缩机201,为保证位于第二通道408并返回压缩机201的为气相工作流体,这就需要经第一换热器202(作为冷凝器)冷凝换热后并经贮液元件3气相分离后位于第一通道406的液相工作流体过冷,以及经膨胀元件205节流膨胀、蒸发器204蒸发吸热后位于第二通道408的气相工作流体过热。考虑到热管理系统的节能和提高换热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通道406与至少部分第二通道408靠近设置,定义靠近设置为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间隔尽可能小,这样可以使第一通道406靠近第二通道408的部分的工作流体(较高温)与第二通道408的部分的工作流体(较低温)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使第一通道406内工作流体的冷凝散热,保证其工作流体的过冷,同时进一步使第二通道408内工作流体的蒸发吸热,保证其过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406包括第一通道段4061,相应地,第二通道408包括第二通道段4081,第一通道段4061靠近第二通道段4081设置,进一步地,第一通道段4061呈U型设置,第二通道段4081同样呈U型设置,第一通道段4061围绕第二通道段4081形成且位于第二通道段4081的外侧。设置第一通道段4061和第二通道段4081为U型,方面有利于增大两者间的换热面积,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使通道结构紧凑,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通道段4061和第二通道段408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经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或经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冷凝散热后的通道内的工作流体可能不经过贮液元件3气液分离就直接流经膨胀元件节流膨胀、蒸发器蒸发吸热后通过通道回流至压缩机,因此,考虑到其他实施方式的可能,可以使位于冷凝器后且位于膨胀元件前的通道(如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与位于蒸发器后的通道(如第二通道)的至少部分靠近设置,这里所述的前和后指:以压缩机的出口为起点,压缩机的入口为终点,沿制冷剂的流向,靠近压缩机的出口为前,远离压缩机的出口为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可以统称为冷凝器;膨胀元件可以为热力膨胀阀、电子膨胀阀、毛细管等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具有节流膨胀效果的元件。通过利用通道间的换热来提高工作流体的过冷和过热,相比与在系统中通过增加中间换热器实现工作流体的过冷和过热,有利于充分利用通道间的热能,减小系统能耗,提高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流体控制组件,能够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包括通道元件,所述通道元件具有接口和通道,所述通道与所述接口连通,所述接口用于与所述热管理系统中的冷凝器、蒸发器、膨胀元件对接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冷凝器后且位于所述膨胀元件前,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蒸发器后,所述第一通道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通道的至少部分靠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膨胀元件的进口对接连通,所述膨胀元件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对接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或者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接口、第三单向阀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段,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二通道段,所述第一通道段和所述第二通道段呈U型设置,所述第一通道段围绕所述第二通道段形成且位于所述第二通道段的外侧,所述第一通道段和所述第二通道段靠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元件包括流道板和复合板,所述流道板和/或所述复合板具有形成所述通道的槽腔,所述流道板与所述复合板配合形成所述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具有形成所述通道的槽腔,所述流道板包括第一壁,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壁的方向,所述槽腔自所述第一壁向内远离所述第一壁凹陷形成,所述流道板与所述复合板配合形成所述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还包括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第一阀元件和第二阀元件;
所述第六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热管理系统中的压缩机出口对接连通,所述第一阀元件能够连通或不连通所述第六通道和所述第七通道,所述第七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对接连通,所述第五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对接连通;
所述第二阀元件能够连通或不连通所述第六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通过所述接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接口对接连通,所述第四通道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接口对接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板还包括第一隔热槽和第二隔热槽,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壁的方向,所述第一隔热槽和所述第二隔热槽分别自所述第一壁向内远离所述第一壁凹陷形成,或者所述第一隔热槽和所述第二隔热槽分别贯穿所述流道板设置,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壁的一特定方向,所述第一隔热槽位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七通道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五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隔热槽位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三通道和至少部分所述第四通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贮液元件,所述贮液元件具有贮液腔,所述贮液元件具有第一进口流道、第二进口流道、出口流道,所述第一进口流道连通所述第四通道和所述贮液腔,所述第二进口流道连通所述第五通道和所述贮液腔,所述出口流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贮液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控制组件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感应头位于所述通道中或位于与所述通道连通的安装孔中,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第五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三通道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四通道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所述第三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五通道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所述第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通道内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所述第五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贮液元件出口的工作流体的温度和/或压力。
10.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膨胀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流体控制组件,所述流体控制组件具有接口,所述流体控制组件通过所述接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蒸发器、膨胀元件直接或间接对接连通,所述流体控制组件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流体控制组件。
CN202111363369.5A 2021-11-17 2021-11-17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61355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3369.5A CN116135563A (zh) 2021-11-17 2021-11-17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PCT/CN2022/132474 WO2023088342A1 (zh) 2021-11-17 2022-11-17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63369.5A CN116135563A (zh) 2021-11-17 2021-11-17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5563A true CN116135563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34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63369.5A Pending CN116135563A (zh) 2021-11-17 2021-11-17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5563A (zh)
WO (1) WO20230883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23528B2 (ja) * 2010-03-29 2014-02-1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
CN212109088U (zh) * 2020-02-20 2020-12-08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贮液器、及具有该贮液器的空调系统
CN113246689A (zh) * 2021-06-16 2021-08-13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CN113276628A (zh) * 2021-06-16 2021-08-20 广州小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热管理集成单元、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113212105B (zh) * 2021-06-16 2022-03-18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8342A1 (zh) 2023-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7997B (zh) 空调系统
CN107914538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10851949U (zh) 组合阀、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6135563A (zh) 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6135562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US20230226878A1 (en)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O2023116657A1 (zh) 流道板组件、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218367330U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US20230182526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nt Module of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Including Same
CN220220327U (zh) 热管理模块及车辆
WO2022183773A1 (zh) 环路热管、降低环路热管传热温差的方法及组件
CN219172128U (zh) 空调集成模块和车辆
US20240017587A1 (en) Valve set integrated module, vehicl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US20240011714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KR100664536B1 (ko) 자동차 공기조화장치의 적층형 2차 열교환기
CN220103448U (zh) 换热系统和换热设备
CN216159717U (zh) 一种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系统
CN107327998B (zh) 空调系统
CN118046713A (zh) 热管理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6278580A (zh) 流体控制组件
CN114543396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CN117774593A (zh) 热管理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CN116118418A (zh) 一种流体控制组件以及热管理系统
CN116461285A (zh) 歧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