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35181A -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35181A
CN116135181A CN202111358042.9A CN202111358042A CN116135181A CN 116135181 A CN116135181 A CN 116135181A CN 202111358042 A CN202111358042 A CN 202111358042A CN 116135181 A CN116135181 A CN 116135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artificial
braiding
yarn
prote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580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明景
姚昊
马晓曼
谷子琦
阙亦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ait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ait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ait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aito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5804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351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35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351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04Hollow or tubular parts of organs, e.g. bladders, tracheae, bronchi or bile ducts
    • A61F2/06Blood 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063Implantable repair or support meshes, e.g. hernia mesh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由于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中的编织体的纱线均涂覆有蛋白类涂层,因此纱线在交织后涂层物质即已填充在织物中,使得织物的渗透量明显下降,从而可大大减少在编织体表面上的抗渗漏层的涂层次数,有效简化了涂层工艺。并且,纱线上涂覆的是蛋白类涂层,后序无需进行退浆处理,进而杜绝了退浆不彻底所带来的植入风险。

Description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中的血管承担着将血液及营养物质运送至身体各处组织的重要任务,所以一旦其发生病变,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其中,利用人工血管置换人体病变的血管,以及利用人工补片修补血管瘘口等均是血管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而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是由生物相容性材料经编织而形成的编织体,该编织体的渗血量很难达到零渗漏,往往需要经过后道涂层或复合处理,使之达到临床零渗漏的效果。因此,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仍是在织物整体的表面涂上涂层,以期使人造血管达到零渗漏。
然而,目前对网状编织体的后道涂层处理,通常需要经过多次的涂覆过程(例如,至少需要涂层3~10次甚至更多才能填满织物之间的缝隙,以达到渗水小于5ml/min·cm2的效果),使得涂层次数多、工艺繁琐。此外,基于现有的制备方法所形成的人工补片或人工血管均有引入其他化学物质的隐患,而存在植入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以提高抗渗漏性能,并解决现有的人工补片或人工血管均有引入其他化学物质的隐患而存在植入风险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人工血管,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编织而成,以及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上的防渗漏层。
可选的,所述人工血管中,所述蛋白类涂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所述防渗漏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的,所述人工血管中,所述编织体为机织织物。
可选的,所述人工血管中,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旦数与复丝数的比例为3.3~6。
可选的,所述人工血管中,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成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和蚕丝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可选的,所述人工血管中,所述编织体呈管状结构,管体直径范围为16mm~36mm。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补片,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编织而成,以及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上的防渗漏层。
可选的,所述人工补片中,所述蛋白类涂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所述防渗漏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的,所述人工补片中,所述编织体为机织织物或针织织物。
可选的,所述人工补片中,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旦数与复丝数的比例为3.3~6。
可选的,所述人工补片中,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成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和蚕丝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纱线,并在纱线上涂覆蛋白类涂层;利用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进行编织,以形成编织体;以及,在所述编织体上涂覆防渗漏层。
可选的,在纱线上涂覆蛋白类涂层的方法包括:配置涂层浆液和纱线上浆。其中,配置涂层浆液的方法包括:选取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蛋白物质,溶解在水或酸性溶液中,以形成所述涂层浆液。
可选的,所述涂层浆液为蛋白物质浓度为0.5~5%的涂层浆液;以及,纱线上浆过程中,浆纱的速度为40~50m/min。
可选的,所述涂层浆液为0.5%的胶原溶液、5%的丝素蛋白溶液或1%的明胶溶液。
可选的,在所述编织体上涂层至多3次以形成所述防渗漏层。其中,每一次的涂层均包括:将编织体真空浸入至涂层溶液中,之后取出烘干。
可选的,所述涂层溶液为0.5%的胶原溶液、5%的丝素蛋白溶液或1%的明胶溶液。
可选的,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在涂覆抗渗漏层之前,还包括:执行波纹化定型处理。
可选的,在涂覆防渗漏层之后,还包括:交联处理,所述交联处理包括:甲醛熏蒸、戊二醛熏蒸、干热交联、湿热交联、紫外交联以及EDC-NHS交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本发明提供的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中,其编织体中的纱线均采用的是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因此纱线在交织后,涂层物质即已填充在织物中,使得织物的渗漏量明显下降。基于此,即可大大减少涂覆在编织体表面上的抗渗漏层的涂层次数,例如可仅需涂层1~2次即可实现人工血管/人工补片的零渗血的效果,从而大大简化了涂层工艺。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其在编织前对纱线进行上浆处理以涂覆形成蛋白类涂层,还可使得纱线表面的毛羽明显减少,且韧性得到提高,从而在编织时能达到开口清晰、无疵点的效果。并且,纱线上涂覆的是蛋白类涂层,具有生物相容性,后序无需进行退浆处理,杜绝了退浆不彻底造成的人工血管/人工补片植入人体后产生的炎症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承如背景技术所述,目前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中,为实现优良的抗渗漏性,通常需要对其编织体进行多次涂层(例如,至少需要涂层3~10次甚至更多),从而使得涂层次数多、工艺繁琐。并且,基于现有的制备方法所形成的人工补片或人工血管均可能会引入其他化学物质,而存在植入风险。
具体而言,现有技术中的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具有如下工序:(1)经纱浆纱,通过浆纱处理以在纱线表面覆盖一层浆膜,以期包覆纱线表面的毛羽;(2)编织,以形成编织体;(3)退浆,具体为利用高温烧碱溶液进行退浆处理,以去除编织体表面多余的浆料,以达到生物安全性、无毒无害的效果。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如若退浆工序中多余的浆料去除不彻底,将容易造成人工血管植入人体后产生炎症反应。以及如上所述的,在此之后还需要对该编织体进行多次涂层,方能够符合抗渗漏性的要求。
为此,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编织而成,以及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上的防渗漏层。具体的,所述编织体的内外表面上均涂覆有防渗漏层,以及所述防渗漏层的涂层材料还可进一步填充至所述编制体的孔隙内。
即,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人工血管,是在纱线编织前,于纱线的表面上涂覆蛋白类涂层,此时可以使得纱线表面的毛羽明显减少且韧性得到提高,且在编织时还能达到开口清晰、无疵点的效果。并且,由于纱线的表面上涂覆蛋白类涂层,从而在纱线交织后涂层物质即已填充在织物中,织物的渗水量明显下降,因此后期在编织形成的编织体上只需进行少次的涂层(例如1-3次),即可实现人工血管零渗血的效果,从而大大简化了涂层工艺。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人工血管在其制备过程中也不需要进行退浆处理,杜绝了退浆不彻底所带来的植入风险。
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编织体可以为机织织物,以及编织形成的编织体其织物组织可采用平纹、斜纹和缎纹中的一种。其中,所采用的纱线(经纱和纬纱)的成分可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PE)和蚕丝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及,涂覆在纱线表面上的蛋白类涂层的成分可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蛋白类涂层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涂层物质,氨基酸的来源可以是从动物的组织提取得到的。
进一步的,所采用的纱线的旦数与复丝数之间的比例例如为3.3~6(D/f=3.3~6)。即,纱线中以较大的旦数相对于较小的复丝数设置,使得复丝之间的孔隙大,从而在涂层时使得涂层浆料更易渗透到纤维内部。具体的,所述纱线的粗细(旦数)例如为100D~300D,复丝数例如为30f~50f。更具体的,经线的粗细例如为100D~300D,复丝数例如为30f~50f;纬线的粗细例如为100D~160D,复丝数为30f~40f。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对应设置编织体的经密(单位尺寸经向纱支的根数)和纬密(单位尺寸纬向纱支的根数),以平衡编织体的抗渗漏性能和编织体的柔软度,具体而言,当编织体的经密和纬密较大时将有利于提升编织体的抗渗透性,然而当编织体的经密和纬密过大时则会导致编织体的硬度较大,植入后容易产生异物感。因此,可根据实际状况平衡编织体的经密和纬密。例如,可设置所述编织体的经密为110~160根/inch,以及可设置所述编织体的纬密为75~90根/inch,通过调整编织体的纬密小于经密,有利于使编织物的形态稳定。
此外,针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而言,其形状具体可呈现为管状结构,其管体直径范围例如为16mm~36mm。
更进一步的,针对编织形成的编织体而言,其表面上涂覆的防渗漏层也可以为蛋白类涂层。其中,所述防渗漏层的成分可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由于纱线上的涂层和编织形成的编织体上的涂层均是蛋白类涂层,将利于组织细胞的爬附,方便组织长入。
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防渗漏层的成分和纱线上的蛋白类涂层的成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纱线上的蛋白类涂层的成分为明胶,防渗漏层的成分为丝素蛋白;或者,纱线上的蛋白类涂层的成分为丝素蛋白,防渗漏层的成分为胶原;或者,纱线上的蛋白类涂层的成分为胶原,防渗漏层的成分为丝素蛋白;又或者,纱线上的蛋白类涂层和防渗漏层的成分均为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或明胶中的同一种。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人工补片,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编织而成,以及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表面上的防渗漏层。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人工补片具体可应用于心脏补片,也可应用于血管补片。
与如上所述的人工血管类似的,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人工补片,同样可以实现以较少的涂层次数达到零渗漏的效果,并且也能够杜绝退浆不彻底所带来的植入风险。此外,针对人工补片而言,由于其编织体能够在涂层物质的包覆下,使得裁剪后边部不易脱落,易于缝合,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同时能够减少渗血,并降低炎症发生的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人工补片其编织体和防渗漏层的结构特性可参考如上所述的人工血管中的编织体和防渗漏层的结构特性,例如,人工补片中编织体的纱线成分可以参考人工血管中编织体的纱线成分,以及人工补片中的防渗漏层的成分可以参考人工血管中的防渗漏层的成分等,此处不再赘述。当然,用于人工补片的编织体其可以为机织织物,或者也可以为针织织物。
为了更清楚的解释本发明提供的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可以以图1为例,图1中仅为示意性的示出了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包括:编织体100,所述编织体100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120的纱线110编织而成。即,在纱线110的表面上涂覆蛋白类涂层120,之后再进行编织形成所述编织体100。
以及,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100表面上的防渗漏层200。所述防渗漏层200的涂层材料还可进一步填充至所述编制体100的孔隙内。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以所述编织体100采用由相互垂直的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织机上按一定规律纵横交错的纺织方法编织形成为例。以及,在图1所示的局部剖面图中,其具体是沿着与编织体100中的AA’方向相对应的方向的剖面图,即,沿着纱线(例如经纱或者纬纱)的编织方向的剖面图,因此在图1的局部剖面图中所示意出的补片基材的剖面则具体对应于纱线110(例如经纱或者纬纱)的剖面。以及,防渗漏涂层200的涂层物质渗透到相邻纱线110之间的孔隙内。
此外,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例如可参考图2所示,其具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提供纱线(具体可包括经纱和纬纱),并在纱线上涂覆蛋白类涂层。其中,纱线的选取可参考上述内容。具体的,经纱和纬纱可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四氟乙烯(PTFE)、聚乙烯(PE)和蚕丝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及所采用的纱线的旦数与复丝数之间的比例为3.3~6。
进一步的,在纱线上涂覆蛋白类涂层的方法具体包括:配置涂层浆液和纱线上浆蛋白类涂层。其中,配置涂层浆液的方法可包括:选取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并将选取的上述物质溶解在水或酸性溶液中,以形成浓度为0.5~5%的涂层浆液,等待经纬纱上浆处理。以及,纱线上浆的过程例如为:经纬纱经涂层浆液上浆处理,浆纱的速度例如为40~50m/min;接着进行烘干处理,烘干温度例如为40℃~60℃。通过纱线上浆,可使得纱线表面不易起毛,韧性和耐磨性能提高。
步骤S2,编织,以形成编织体。具体的,可在高精密织机上进行编织,织物组织可采用平纹、斜纹和缎纹中的一种。以及,经纱的粗细例如为100D~300D,复丝数例如为30f~50f,经密采用110~160根/inch;纬纱的粗细例如为100D~160D,复丝数可为30f~40f,纬密采用75~90根/inch。
其中,针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而言,则可编织为管状结构,管体直径范围例如为16mm~36mm;而针对用于人工补片的编织体而言,其形状可根据需求调整,在使用过程中可任意裁剪。
应当认识到,该实施例中的编织体所采用的纱线上已经涂覆有蛋白类涂层,因此在纱线交织后涂层物质即已填充在织物中,有利于实现织物的渗漏量的明显下降。
进一步的,针对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而言,在编织形成编织体之后,还可包括:波纹化定型处理。通过波纹化定型处理,以形成波纹化的人工血管,使直筒的织物表面形成有螺旋结构,从而使其具有顺应性,弯折时不易吸瘪。以及,针对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而言,在编织形成编织体之后,还可包括:热定型处理,以稳定编织体的形态。
在对编织体进行定型处理之后,即可进行涂层处理。可选的方案中,在涂层处理之前还对编织体进行渗水值检测,此时的编织体的渗水值例如约为50~100ml/min·cm2
步骤S3,涂层处理,以在所述编织体的表面上涂覆防渗漏层。
具体的,所述涂层处理包括:配置涂层溶液,并将编织体进行一次及以上的真空浸渍涂层(例如,至多三次的真空浸渍涂层)。即,在真空环境下浸渍涂层,从而使得涂料可以更容易的渗入至编织体的孔隙内,有利于实现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零渗漏的效果。
其中,每一次真空浸渍涂层的过程包括:将纱线浸入至涂层溶液中,之后取出烘干20~30分钟。所述涂层溶液的成分可以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蛋白物质,并可配置为蛋白浓度为0.5~5%的涂层溶液。此外,所述涂层溶液的成分还可包括甘油,以起到增塑和软化的作用。
如上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其采用的纱线上涂覆有蛋白类涂层,使得该编织体内已经填充有蛋白类涂层物质从而具有一定的抗渗漏性,因此后续仅需要少量次数的涂层即可。例如,具体实施例中,可真空度重复浸渍-烘干过程1~2次。
需要说明的是,纱线上浆所采用的涂层浆液和涂层处理所采用的涂层溶液,两者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的,上浆时的涂层浆液和涂层时的涂层溶液,两者所含的蛋白物质相同时,例如均包括明胶,或均包括丝素蛋白,或均包括胶原等;以及,两者所含的蛋白物质也可以不相同,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并且,上浆时的涂层浆液和涂层时的涂层溶液,两者的溶液浓度和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涂层时的涂层溶液中还可以包含有甘油,而上浆时的涂层浆液可不含有甘油。
进一步的,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交联处理,以使抗渗漏层交联固定于编织体上。所述交联处理包括:甲醛熏蒸、戊二醛熏蒸、干热交联、湿热交联、紫外交联以及EDC-NHS交联等一种或者多种。其中,EDC-NHS是采用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化二亚胺(EDC)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交联剂对胶原进行交联。
为了更清楚的解释说明本发明提供的人工血管、人工补片以及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以下列举几个具体的实施例以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中,经纱和纬纱均采用100D/36f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构成。以及,采用胶原配置涂层浆液,具体将0.5g胶原物质溶解在100g盐酸溶液中,以配置成浓度为0.5%的胶原溶液。在上浆处理中,上浆速度为40m/min,烘干温度为40℃。
步骤S2中,在高精密织机上进行编织,织物组织可采用平纹组织。针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而言,其编织形成的管体直径例如为20mm,其经密可以为160根/inch,纬密可以为90根/inch。
以及,织物下机后还包括对编织体进行定型处理。具体的,针对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而言,可执行波纹化定型处理,以形成波纹化人工血管。以及,针对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而言,则具体可采用热定性处理,以稳定编织体的形态。
此时,测试编织体的渗水值大约为50ml/min·cm2
步骤S3中,涂层处理所采用的涂层溶液具体为0.5%的胶原/甘油溶液。以及,将上述编织体进行真空浸渍涂层,然后取出烘干20~30分钟。本实施例中,真空度重复浸渍-烘干过程为1次。
在之后的交联处理中,具体是将完成涂层处理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于110摄氏干热交联12小时。之后,测试人工血管的管体渗水值可下降至约为0.3ml/min·cm2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经纬纱为蚕丝,编织形成的编织体的密度较低,并可对编织体进行2次的真空浸渍涂层,以及涂层浆液和构成防渗漏层的涂层溶液均为丝素蛋白溶液。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中,经纬纱均采用150D的蚕丝。以及,配置涂层浆液时,具体是将5g丝素蛋白物质溶解在100g纯化水溶液中,以配置成5%的丝素蛋白溶液。
步骤S2中,在高精密织机上进行编织,织物组织可采用2上2下右斜纹组织。针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而言,其编织形成的管体直径例如为20mm,经密为110根/inch,纬密为75根/inch。
织物下机后,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进行波纹化定型处理,以形成波纹化人工血管。以及,对用于人工补片的编织体进行热定性处理,以稳定编织体的形态。
本实施例中,至此形成的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的渗水值约为100ml/min·cm2
步骤S3中,涂层处理所采用的涂层溶液具体为5%丝素蛋白溶液。将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进行真空浸渍涂层,然后取出烘干20分钟。其中,真空度重复浸渍-烘干过程2次。
在之后的交联处理中,将完成涂层处理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进行戊二醛熏蒸交联2小时。之后,测试人工血管的管体渗水约为0.5ml/min·cm2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采用的经纬纱为聚四氟乙烯材料,以及涂层浆液和构成防渗漏层的涂层溶液均为明胶溶液。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中,经纬纱均采用300D/60f的聚四氟乙烯材料。以及,选用明胶配置涂层浆液,具体将1g明胶物质溶解在100g盐酸溶液中,以配置成1%的明胶溶液,并进行上浆处理。
步骤S2中,在高精密织机上进行编织,织物组织采用8枚5飞经向缎纹组织。针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而言,其编织形成的管体直径例如为28mm,经密为120根/inch,纬密为90根/inch。
以及,织物下机后还包括对编织体进行定型处理。具体的,针对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而言,可执行波纹化定型处理,以形成波纹化人工血管。以及,针对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而言,则具体可采用热定性处理,以稳定编织体的形态。
本实施例中,至此形成的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的渗水值约为70ml/min·cm2
步骤S3中,涂层处理所采用的涂层溶液具体为1%明胶溶液。以及,将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进行真空浸渍涂层,然后取出烘干20分钟。本实施例中,真空度重复浸渍-烘干过程2次。
在之后的交联处理中,将完成涂层处理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进行紫外线交联4小时。之后,测试人工血管的管体渗水约为1ml/min·cm2
实施例四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涂层浆液和用于制备防渗漏层的涂层溶液分别采用不同的蛋白物质配置形成。具体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S1中,经纬纱均采用300D/60f的聚四氟乙烯材料。以及,选用明胶配置涂层浆液,具体将1g明胶物质溶解在100g盐酸溶液中,以配置成1%的明胶溶液,并进行上浆处理。
步骤S2中,在高精密织机上进行编织,织物组织采用8枚5飞经向缎纹组织。针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而言,其编织形成的管体直径例如为36mm,经密为120根/inch,纬密为90根/inch。
以及,织物下机后还包括对编织体进行定型处理。具体的,针对人工血管的制备方法而言,可执行波纹化定型处理,以形成波纹化人工血管。以及,针对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而言,则具体可采用热定性处理,以稳定编织体的形态。
本实施例中,至此形成的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的渗水值约为70ml/min·cm2
步骤S3中,涂层处理所采用的涂层溶液具体为5%丝素蛋白溶液。以及,将用于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编织体进行真空浸渍涂层,然后取出烘干20分钟。其中,真空度重复浸渍-烘干过程2次。
在之后的交联处理中,将完成涂层处理的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进行紫外线交联4小时。之后,测试人工血管的管体渗水约为1ml/min·cm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四中所采用的涂层浆液和形成防渗漏层的涂层溶液分别为明胶溶液和丝素蛋白溶液。然而在其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涂层浆液和形成防渗漏层的涂层溶液可采用如上所述的胶原溶液、丝素蛋白溶液和明胶溶液中的任意组合搭配。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以及,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此外,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所定义的术语是在相关上下文中通常理解和接受的已定义术语的技术,科学或普通含义的补充。

Claims (19)

1.一种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编织而成,以及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上的防渗漏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类涂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
所述防渗漏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为机织织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旦数与复丝数的比例为3.3~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成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和蚕丝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呈管状结构,管体直径范围为16mm~36mm。
7.一种人工补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由表面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编织而成,以及还包括涂覆在所述编织体上的防渗漏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类涂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
所述防渗漏层的成分包括: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为机织织物或针织织物。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旦数与复丝数的比例为3.3~6。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中的纱线的成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和蚕丝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12.一种人工血管或人工补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纱线,并在纱线上涂覆蛋白类涂层;
利用涂覆有蛋白类涂层的纱线进行编织,以形成编织体;以及,
在所述编织体上涂覆防渗漏层。
13.如权利要求12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纱线上涂覆蛋白类涂层的方法包括:配置涂层浆液和纱线上浆;
其中,配置涂层浆液的方法包括:选取丝素蛋白、胶原、白蛋白和明胶中的一种或几种蛋白物质,溶解在水或酸性溶液中,以形成所述涂层浆液。
14.如权利要求13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浆液为蛋白物质浓度为0.5~5%的涂层浆液;以及,纱线上浆过程中,浆纱的速度为40~50m/min。
15.如权利要求14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浆液为0.5%的胶原溶液、5%的丝素蛋白溶液或1%的明胶溶液。
16.如权利要求12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编织体上涂层至多3次以形成所述防渗漏层;
其中,每一次的涂层均包括:将编织体真空浸入至涂层溶液中,之后取出烘干。
17.如权利要求16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溶液为0.5%的胶原溶液、5%的丝素蛋白溶液或1%的明胶溶液。
18.如权利要求12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用于人工血管的编织体在涂覆抗渗漏层之前,还包括:执行波纹化定型处理。
19.如权利要求12的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涂覆防渗漏层之后,还包括:交联处理,所述交联处理包括:甲醛熏蒸、戊二醛熏蒸、干热交联、湿热交联、紫外交联以及EDC-NHS交联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CN202111358042.9A 2021-11-16 2021-11-16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1351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58042.9A CN116135181A (zh) 2021-11-16 2021-11-16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58042.9A CN116135181A (zh) 2021-11-16 2021-11-16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35181A true CN116135181A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34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58042.9A Pending CN116135181A (zh) 2021-11-16 2021-11-16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351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0738B (zh) 具有球状部分的织造主动脉窦假体
US6863696B2 (en) Vascular prosthesis
EP1299136B1 (en) Implantable prostheses with improved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US20190231512A1 (en) Ultra-low profile woven, knitted, and braided textiles and textile composites made with high tenacity yarn
Khlif et al. Contribu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xtile vascular prostheses crimping
US20220008190A1 (en) Flexible hollow lumen composite
US20210128789A1 (en) Textile products having a sealant or coat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329531B2 (en) Blood-tight implantable textile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king
JP2022509834A (ja) 低い1フィラメント当たりのデニールのヤーンを有する医療用テキスタイル
RU2675113C1 (ru) Сосудистый протез
CN116135181A (zh)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及其制备方法
CN216724877U (zh) 人工血管和人工补片
US7799563B2 (en) Carrier fiber assembly for tissue structures
CN216724875U (zh) 人工补片
CN118001462A (zh) 基于高分子纱线编织的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6763492A (zh) 一种分支型人工血管及其制备方法
CS256340B1 (cs) Implantabilní textilie a způsob .její výrob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