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22254A -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22254A
CN116122254A CN202310070029.6A CN202310070029A CN116122254A CN 116122254 A CN116122254 A CN 116122254A CN 202310070029 A CN202310070029 A CN 202310070029A CN 116122254 A CN116122254 A CN 116122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ling
frame
filling device
grouting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700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伟
叶宸
王军
蔡盛毓
高佳瑜
吕祖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n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en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0700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222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22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22254A/zh
Priority to CN202310645772.XA priority patent/CN116876462A/zh
Priority to CN202310771585.6A priority patent/CN11707150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8Reclamation of land from water or marsh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5/00Handling building or like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engineering or foundations
    • E02D15/08Sinking workpieces into water or soil inasmuch a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10Deep foundations
    • E02D27/12Pile found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10Deep foundations
    • E02D27/12Pile foundations
    • E02D27/14Pile framings, i.e. piles assembled to form the substructu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7/00Foundations as substructures
    • E02D27/32Foundations for special purposes
    • E02D27/52Submerged foundations, i.e. submerged in open water
    • E02D27/525Submerged foundations, i.e. submerged in open water using elements penetrating the underwater groun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placing sheet pile bulkheads, piles, mouldpipes, or other moul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填筑结构,包括横梁和用于支撑梁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适用于支撑在持力层上。本发明可以用于在爆破挤淤处理滨海软土地基的过程中代替抛填石料形成填筑结构,节约石料,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填筑装置的连续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爆破挤淤处理淤泥的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爆破挤淤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爆破挤淤的填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爆破挤淤是一种滨海软土淤泥地基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采用爆破降低淤泥结构强度,使得抛石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淤泥中完成对泥、石的替换。
上述方法实质是通过利用抛石代替软泥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结构强度,如公开号为CN106284290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圆弧段爆破挤淤的施工方法以及公开号为CN11272903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潮间带爆破挤淤全天候施工方法。不足的是,上述方法石料的需求量很大,以某滨海地区为例,其淤泥深度最深可以达到20到60米,以淤泥深度20米、路基高度5米、路宽10米进行估算,1公里长度的道路需要石料为25×10×1000方(立方米),即25万方,1方石料约为2.5吨,修建1公里道路所需石料就可达到62.5万吨。滨海地区需要大量的石料,而可供开发的石料较少且就近开山采石破坏当地的环境,就近获取需要的石料已经越来越困难,从适宜开采石料的地区开采并运输石料,其运输成本相比就近取石十分高昂,其工期和成本均容易导致项目亏损。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筑装置,用于代替抛石。
为此,本发明的一种填筑装置,包括横梁和用于支撑梁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适用于支撑在持力层上。
进一步的,包括多个所述横梁,多个所述横梁连接形成多边形框架,所述框架适用于铺设板形成支撑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为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连接在框架的角上。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的角上设有预留孔,所述支撑柱穿过预留孔,所述支撑柱一端与框架的距离可调节,并可与框架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为矩形,所述框架的四个角中心点向框架中心点正下方连接斜柱,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斜柱的高度,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支撑柱可调节至与斜柱等高。
所述框架为矩形,所述框架的四个角中心点向框架中心点正下方连接斜柱,所述框架中心点向下连接中心立柱,所述中心立柱通过斜柱结合点与斜杆连接并向下延伸,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中心立柱的高度,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支撑柱可调节至与中心立柱等高。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内部预留有注浆孔,斜柱的柱身或下端设有注浆孔,或中心立柱的柱身或下端设有注浆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至少包覆下端开口的气囊。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连续填筑结构,包括上述的填筑装置,设填筑淤泥的长度为L,Nx为长度方向设计的填筑装置的个数,当L>5m时,填筑装置与填筑淤泥的长度方向相同的边的长度取L/Nx<5m;设填筑淤泥的宽度为W,Ny为设计的宽度方向填筑装置的个数,当W>5m时,填筑装置的与填筑淤泥宽度方向相同的边的长度取W/Ny<5m。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上铺设钢板,所述框架需连接侧的上部预制一到若干个钢筋混凝土连接件,相邻所述填筑装置通过一到若干个钢板连接,钢板连接在连接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填筑结构的填筑装置上表面水平铺设或相邻填筑装置按预定的高差铺设,用于连接相邻填筑装置的钢板与框架活动连接,使得当与钢板连接的填筑装置产生沉降后所述钢板可相应旋转保持稳定和足够强度的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路基,所述路基采用石料或混凝土填筑在填筑装置表面和相邻填筑装置间的钢板上方。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堤坝结构,包括以下三种之一:
(1)所述框架平行堤坝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边设有插槽,插槽内插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至持力层中,所述第一挡板与水平面成锐角,第二挡板垂直于水平面,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形成填筑空间,所述填筑空间中填筑建筑材料,相邻的第一挡板之间和/或第二挡板之间设有防水装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为钢板或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板;
(2)所述框架平行堤坝长度方向的两侧边设有插槽,插槽内插入第二钢板至持力层中,相对的两个第二钢板之间形成填筑空间,填筑空间中填筑建筑材料,相邻的第二钢板之间设有防水装置;
(3)所述框架平行堤坝长度方向的两侧边设有止水结构,所述止水结构采用混泥土搅拌桩挡墙、钢板桩、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复合土钉墙、SMW工法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还包括采用上述填筑装置的爆破挤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目标淤泥区域进行爆破;
(2)向目标区域插入预制的所述填筑装置,至持力层中;
(3)调整支撑柱的长度,使得框架的高度和平面符合要求;
(4)通过注浆管向气囊中注浆;
(5)以预定的间隙插入相邻的填筑装置,将相邻的填筑装置通过钢板和连接件连接,多个填筑装置依次排列,使得填筑装置铺满目标淤泥区域,在填筑装置和填筑装置之间的钢板上方填筑建筑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用上述的填筑装置用于在爆破挤淤作业后代替抛石,减少了大量抛石的使用,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同时减少开山采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2)本发明的上述填筑装置可用于形成连续填筑结构,该结构可以用于滨海道路施工中淤泥地基的处理,也可以用于潮间带堤坝的构造,施工方便、节约石料。
(3)本发明在支撑柱和斜柱中设置注浆孔,并在注浆孔的下端开口处包裹气囊,通过注浆孔可以向支撑柱和斜柱的下端进行注浆形成尺寸大于支撑桩和斜柱的托底结构,增大支撑面积减少沉降;通过注浆孔进行注浆还可以解决持力层表面高度差的问题,注入的混凝土具有向压力小区域流动的特性,当框架所在的持力层不平整时,部分支撑柱处于支撑不实状态,即支撑柱未支撑在持力层上,此时,浆液在气囊内使气囊扩张到持力层表面,混凝土凝固后即可补足支撑柱支撑不实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填筑装置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填筑装置形成填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填筑装置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4为填筑装置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铺设钢板后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4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形成的填筑结构示意图;
图8为堤坝结构的实施例5的示意图;
图9为堤坝结构的实施例6示意图;
图10为堤坝的多种止水结构的示意图;
图11围护与堤坝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填筑装置;2、横梁;3、支撑柱;4、预留孔;5、抱箍;6、注浆孔;7、气囊;8、托底结构;9、框架;10、斜梁;11、斜柱;12、中心立柱;13、连接件;14、钢板;15、插槽;16、第一钢板;17、第二钢板;18、填筑空间;19、持力层;20、围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实现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填筑装置的实施例1,包括横梁2和用于支撑横梁2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适用于支撑在持力层19上。在本实施例中,横梁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度2m-5m,横截面宽100mm-500mm,高100mm-500mm,支撑组件为钢筋混凝土支撑柱3,也可以为其他支撑结构,如支撑墙。图2示出了一种可以采用多个填筑装置1形成的支撑结构。本发明的填筑装置与爆破挤淤方法结合,先对淤泥实施爆破,使淤泥的抗剪强度下降后,将填筑装置1竖直插入到淤泥下方的持力层19中,用钢板14将相邻的两个填筑装置1连接和固定,以这样的方法将多个填筑装置1相连,填筑装置1的上表面不高于淤泥的表面,钢板的上方可以通过填筑石料等形成路基。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方法中,尤其是潮间带进行爆破挤淤作业,其目的并非通过爆破将淤泥清空,而是通过爆破方式将原本沉积形成的淤泥结构实施破坏,原因是滨海地区淤泥厚度很大,如果不破坏淤泥结构,无法保证将上述的填筑装置1顺利插入到地基的持力层19上,目前关于爆破挤淤作用存在两种理论对其进行解释,一种为抗剪强度骤降理论,该理论认为淤泥内部总应力不变,且总应力为淤泥有效应力和孔压之和,当爆破发生后,孔压急剧上升,因此淤泥的土体有效应力骤然下降,其值可以达到零,甚至负值,而淤泥的有效应力与其抗剪强度密切相关,该理论通过淤泥抗剪强度的下降解释了爆破为何促进抛石的沉降;另一种为空腔论,这种理论认为爆破发生后,爆破的能量被淤泥吸收,使得淤泥内部产生空腔,即淤泥内部抗剪强度为负,抛石进入淤泥后往空腔运动,并通过空腔进入到持力层19中。上述原理同样是本发明的理论基础。
在上述实施例1中,参照图1所示,在横梁2的两端预留边长100mm-300mm的正方形或直径100mm-300mm的圆形预留孔4,与预留孔4配合的混凝土支撑柱3穿过预留孔4,支撑柱3可相对预留孔4移动用以调节支撑柱3底端与横梁2的距离,以解决持力层表面高度差所带来的支撑不实问题,支撑柱3的上端高出横梁2上表面100mm-500mm。柱用混凝土抱箍5或其他形式的抱箍与横梁2预制件连接,在支撑柱3与横梁2交界面上部或在柱与横梁2交界面下部固定。在上述实施例1中,参照图1所示,支撑柱3中心预留直径30mm-60mm圆形注浆管6,注浆管6包括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支撑柱3距离底端下表面30mm-300mm位置处固定气囊7,气囊7包裹注浆管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注浆管6可以在支撑柱3的侧面即柱身上设有多个注浆孔,但应保证支撑柱3的结构强度,气囊7可以包裹支撑柱3的底端,也可仅包裹注浆孔,但需要给予足够的嵌固强度,注浆分开式和闭式,上述方法为闭式注浆,即在注浆管6的下端设有橡胶气囊的,注浆前气囊中没有气体,方便结构安装,安装完成结构达到设计标高后,可立即注浆,浆液进入气囊使气囊充盈起来,气囊会比柱子的底面积大很多。本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开式注浆,即注浆孔外不设气囊,下部的注浆孔在注浆之前用塞子塞住,注浆的时候需要先开塞后注浆。本实施例的主要作用包括:1、当支撑柱3插入持力层19中,通过注浆管6向支撑柱3的下端进行混凝土注浆,气囊7的膨胀导致浇筑的混凝土形成截面(水平剖切面)积大于支撑柱3的托底结构8,增大支撑面积减少沉降;2、持力层19的上表面通常不平整,即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当部分支撑柱3支撑不实时,通过注浆,混凝土自动向压力较低的不实区域流动,从而将不实区域填实,解决本发明的填筑结构存在支撑不实的问题。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填筑装置1的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实施例2中包括4根由一体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横梁2形成的正方形框架9,框架9的四个角上各设一个预留孔4,每一个预留孔4对应一根支撑柱3。优选的,框架9的对角线上连接钢筋混凝土斜梁10,所述框架9的四个角中心点向框架9中心点正下方连接斜柱11,斜柱11与支撑柱3等高,斜柱11用横截面长100mm-500mm,宽100mm-500mm的钢筋混凝土柱斜向连接至连接点,与横梁2形成预制件,斜柱11的中心也预留注浆管6,斜柱11下端的注浆管6开口也设有气囊7。实施例2主要适用于较小的淤泥填筑高度,当H<3米,斜柱11连接到框架9中心点正下方1米-2米,当3≤H<8时,斜柱11连接到框架9中心点下方2米-6米,具体尺寸可以根据淤泥的深度进行选择和设计。
对实施例2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更深的淤泥填筑高度,图6示出了该改进结构的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于,当H>8m时,框架9四个角中心点处向框架9中心点正下方4m-8m点处,用钢筋混凝土柱斜向连接。连接点处用同横截面尺寸相同的钢筋混凝土中心立柱12向正上方延伸至空心框架9平面,中心立柱12向正下方延伸1m-20m形成整体的预制件,(延伸尺寸具体由土体淤泥厚度H决定,预留出足够的高度用于控制,防止结构高出淤泥),注浆管6也可以设在中心立柱12上。
在上述实施例2和实施例4中,正方形框架9也可以用长方形框架来替代,参照实施例3的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也可以理解为实施例3中的宽减小为零的一个端点值的一个实施例,而实施例2可以理解为实施例3中框架9的宽和长相等的一个端点值的一个实施例。此外,实施例2和实施例4中的正方形也可以用菱形来替代或其他多边形来替代,也能取得相似的效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的连续填筑结构,包括多个上述的填筑装置1,为了便于加工,填筑装置1的预制件采用完全相同的尺寸,设填筑淤泥的长度为L,宽度为W,高度为H,Nx为长度方向设计的填筑装置1的个数,Ny为宽度方向设计的填筑装置1个数,不做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以下所提及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单位均为米。
下面以采用矩形框架结构的填筑装置1为例详细描述用于道路的连续填筑结构。当L>5m,框架9沿填筑淤泥长度方向相同(或平行)的边的长度可选择L/Nx<5m(m为长度单位米)的尺寸,该边可以是矩形框架的长或宽,在需连接侧的填筑装置1上部框架9中心线位置布置长100mm-300mm,宽100mm-200mm,高200mm-400mm带截面尺寸直径16mm-30mm圆形预留螺栓孔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接件13,并在该侧柱上部预留同样尺寸的螺栓孔,如图7所示,两个填筑装置1连接方式为钢板螺栓连接,在预留的螺栓孔两侧竖向布置厚20mm-50mm,宽200mm-400mm的钢板14,钢板14的长度根据现场实际距离选择,用螺栓通过预留螺栓孔固定,在相邻的填筑装置1中间的空隙用40mm-100mm厚的钢板铺满(未示出),用膨胀螺栓和填筑结构预制件固定,中间的空隙用40mm-100mm厚的钢板铺满,需要说明的是相邻的填筑装置1在高度上不需要平齐,中间间隙铺设的钢板可以预留一定的活动空间,该钢板允许存在一定的倾斜或在设计允许的倾角内活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W>5m,框架9与填筑淤泥宽度方向相同(或平行)的边的长度可取W/Ny<5m,在需连接侧的结构上部布置与长度方向相同的连接件13,两个装置的连接方式和钢板14的选用方式也与长度方向基本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框架9的边(矩形框架的长或宽)的长度小于5m并不是本发明的必要特征,而是根据框架结构强度和特点所做的通常选择或较优选择,其长度完全可以根据道路等级和设计指标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选择,当道路的负荷较大时,可以缩小框架的尺寸,反之,当道路的负荷较小时则可以适当增加框架的尺寸,只要其结构的强度符合道路等级要求,使其尺寸大于5m也是可行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连续填筑结构可水平铺设,也可小角度倾斜铺设,如15°以内,这里指的是填筑结构的填筑装置上表面水平铺设或相邻填筑装置按预定的高差铺设,这里的小角度倾斜铺设指的是框架上表面及框架上铺设的钢板小角度倾斜,而相邻的两个填筑装置的上表面通常处于一个平面上,坡度和水平面的转折连接段则不在一个平面上,与相邻两个填筑装置1连接的钢板14可采用活动连接方式,如轴套和轴的连接方式,即运行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装置产生不同的沉降后,钢板可产生一定角度的旋转,仍然可以保持稳定和足够强度的连接。在填筑装置1的钢板上方可填筑石料或混凝土形成路基,路基的高度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堤坝结构,以下通过采用实施例2的填筑装置1构建堤坝结构为例详细进行描述。
实施例5中,参照图8所示,堤坝的一侧(主要为朝向大海一侧)或两侧的框架9上设有插槽15,插槽15内插入第一钢板16和第二钢板17至持力层19中,所述第一钢板16与水平面成锐角,第二钢板17垂直于水平面,第一钢板16和第二钢板17之间形成填筑空间18,所述填筑空间18中填筑建筑材料,如石料。相邻第一钢板16之间和/或第二钢板17之间布设防水结构,如混凝土加止水橡胶的结构或其他防水结构。本发明的堤坝结构,可以减少大量石料的使用,施工简单,工期短。
在实施例6中,参照图9所示,堤坝的两侧边均设有插槽15,插槽15内插入第二钢板17至持力层19中,相对的两个第二钢板17之间形成填筑空间18,填筑空间18中填筑建筑材料;相邻的第二钢板17之间设有防水装置或结构。
上述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填筑建筑材料可以加强堤坝的强度,并且有利于防水,事实上,上述实施例5和实施例6完全可以不填筑任何建筑材料,如果堤坝内外并不需要阻断海水的流通时,如仅用于类似于道路的通行所用时,则结构中的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也不是必须的。在需要阻断堤坝内侧和外侧的海水的流通时,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的钢板加防水装置的止水结构也可以采用围护的方法来替代,围护设在堤坝的两侧或一侧,并打入到持力层中,参照图10、图11所示,具体方式包括:
(1)混泥土搅拌桩挡墙,布置形式多样可以为实体式、空腹式、格构式等;
(2)钢板桩,可以采用U形钢板、H形钢板、Z形钢板中的一种,首位相连的方式进行布设;采用打入法打入土中,高可靠性和耐久性,施工方便,工期短;
(3)灌注桩挡墙,通常采用直径600~1000mm、长15~30m的灌注桩,组成排桩式,具体形式包括一字型配置、错缝配置、搭接配置;
(4)地下连续墙,这里的地下连续墙指的是其构筑形式,并非指其设在地下,这里包括与堤坝等高或高于堤坝的地上部分;
(5)复合土钉墙;
(6)SMW工法。
本发明还包括采用上述填筑装置的爆破挤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目标淤泥区域进行爆破;
(2)向目标区域插入预制的所述填筑装置,至持力层中;
(3)调整支撑柱的长度,使得框架的高度和平面符合要求,通常为框架的上表面低于淤泥层表面,框架的上表面水平设置;
(4)通过注浆管向气囊中注浆;
(5)插入相邻的填筑装置,填筑装置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可以为设计宽度的间隙,将相邻的填筑装置通过钢板和连接件连接,多个填筑装置依次排列,使得填筑装置铺满目标淤泥区域,在填筑装置和填筑装置之间的钢板上方填筑建筑材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和用于支撑梁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适用于支撑在持力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横梁,多个所述横梁连接形成多边形框架,所述框架适用于铺设板形成支撑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为支撑柱,支撑柱的上端连接在框架的角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角上设有预留孔,所述支撑柱穿过预留孔,所述支撑柱一端与框架的距离可调节,并可与框架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矩形,所述框架的四个角中心点向框架中心点正下方连接斜柱,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斜柱的高度,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支撑柱可调节至与斜柱等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矩形,所述框架的四个角中心点向框架中心点正下方连接斜柱,所述框架中心点向下连接中心立柱,所述中心立柱通过斜柱结合点与斜杆连接并向下延伸,所述支撑柱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中心立柱的高度,以这样的方式使得所述支撑柱可调节至与中心立柱等高。
7.根据权利要求3到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内部预留有注浆管,斜柱的柱身或下端设有注浆孔,或中心立柱的柱身或下端设有注浆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管包括开式注浆管,所述开式注浆管的下方的注浆孔包括塞子,所述塞子在注浆前取出;或所述注浆管包括闭式注浆管,所述闭式注浆管还包括至少包覆注浆孔的气囊。
9.一种连续填筑结构,包括多个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填筑淤泥的长度为L,Nx为长度方向设计的填筑装置的个数,当L>5m时,填筑装置与填筑淤泥的长度方向相同的边的长度取L/Nx<5m;设填筑淤泥的宽度为W,Ny为设计的宽度方向填筑装置的个数,当W>5m时,填筑装置的与填筑淤泥宽度方向相同的边的长度取W/Ny<5m。
10.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连续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铺设钢板,所述框架需连接侧的上部预制一到若干个钢筋混凝土连接件,相邻所述填筑装置通过一到若干个钢板连接,钢板连接在连接件上。
11.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连续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筑结构的填筑装置的上表面水平铺设或相邻填筑装置按预定的高差铺设,用于连接相邻填筑装置的钢板与框架活动连接,使得当相邻的填筑装置产生沉降后所述钢板可产生旋转保持稳定和足够强度的连接。
12.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连续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路基,所述路基采用石料或混凝土填筑在填筑装置表面和相邻填筑装置间的钢板上方。
13.一种堤坝结构,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续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堤坝结构包括以下三种之一:
(1)所述框架平行堤坝长度方向的一侧或两侧边设有插槽,插槽内插入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至持力层中,所述第一挡板与水平面成锐角,第二挡板垂直于水平面,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形成填筑空间,所述填筑空间中填筑建筑材料,相邻的第一挡板之间和/或第二挡板之间设有防水装置,所述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为钢板或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板;
(2)所述框架平行堤坝长度方向的两侧边设有插槽,插槽内插入第二钢板至持力层中,相对的两个第二钢板之间形成填筑空间,填筑空间中填筑建筑材料,相邻的第二挡板之间设有防水装置;
(3)所述框架平行堤坝长度方向的两侧边设有止水结构,所述止水结构采用混泥土搅拌桩挡墙、钢板桩、灌注桩挡墙、地下连续墙、复合土钉墙、SMW工法中的任意一种、两种或多种的组合。
14.一种爆破挤淤淤泥处理的方法,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填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对目标淤泥区域进行爆破;
(2)向目标区域插入预制的所述填筑装置,至持力层中;
(3)调整支撑柱的长度,使得框架的高度和平面符合要求;
(4)通过注浆管向气囊中注浆;
(5)以预定的间隙插入相邻的填筑装置,将相邻的填筑装置通过钢板和连接件连接,多个填筑装置依次排列,使得填筑装置铺满目标淤泥区域,在填筑装置和填筑装置之间的钢板上方填筑建筑材料。
CN202310070029.6A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Withdrawn CN1161222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0029.6A CN116122254A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CN202310645772.XA CN116876462A (zh) 2023-02-07 2023-06-02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CN202310771585.6A CN117071503A (zh) 2023-02-07 2023-06-28 一种用于填海的填筑装置、基础结构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0029.6A CN116122254A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22254A true CN116122254A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522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0029.6A Withdrawn CN116122254A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CN202310645772.XA Pending CN116876462A (zh) 2023-02-07 2023-06-02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CN202310771585.6A Pending CN117071503A (zh) 2023-02-07 2023-06-28 一种用于填海的填筑装置、基础结构及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45772.XA Pending CN116876462A (zh) 2023-02-07 2023-06-02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CN202310771585.6A Pending CN117071503A (zh) 2023-02-07 2023-06-28 一种用于填海的填筑装置、基础结构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612225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71503A (zh) 2023-11-17
CN116876462A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66264B2 (ja) 擁壁を構築するための方法
US20140154012A1 (en) Assembled mud-rock flow debris da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8678000B (zh) 一种路基下穿公路u型支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8116337U (zh) 一种用于已渗透土石坝加宽防渗结构
CN116122254A (zh) 一种填筑装置及其填筑结构、堤坝结构和淤泥处理的方法
JP4410572B2 (ja) 埋立用護岸の構築方法
RU2453650C1 (ru)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автодороги на сваях
Maher et al. MAT-758: Constructability Benefits of the Use of Lightweight Foamed Concrete Fill (LFCF) in Pavement Applications
KR100493516B1 (ko) 현장 마이크로 파일과 조립식 브라켓을 이용한 교각용조립식 기초보강 구조체 및 그의 구축방법
EP1707685A2 (de) Gründung Hochwasserschutz
CN219568891U (zh) 一种深厚软土区节制闸减沉及基坑支护结构
KR200331561Y1 (ko) 지하 가시설장치
CN212656215U (zh) 一种十字形预制钢砼桩与钢管柱组合的装配式管架
CN209837093U (zh) 一种高路基加筋土挡墙
KR101045663B1 (ko) 이중 연속벽
CN113502851A (zh) 明洞接长泡沫混凝土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
McDonald et al. Applications of Precast Concrete in Repair and Replacement of Civil Works Structures
CN116043871A (zh) 应用于已建道路侧含块石深厚软基的渠道开挖支护方法
Kozlova et al. CONSTRUCTIONMETHODS & SEQUENCE
Geddes et al. NEW SHIPBUILDING DOCK AT BELFAST FOR HARLAND AND WOLFE LIMITED.
KR200315293Y1 (ko) 현장 마이크로 파일과 조립식 브라켓을 이용한 교각용조립식 기초보강 구조체
CN115748785A (zh) 一种淤泥质土填石路基沉井施工方法
RU2313631C1 (ru) Способ монтажа заглубленных сооружений
CN112095384A (zh) 一种高原冻土地区防治路基边坡冻融失稳的施工方法
CN114182681A (zh) 一种板桩重力结合式防波堤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51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